當前位置:首頁 » 硬碟大全 » 硬碟新技術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硬碟新技術

發布時間: 2022-05-24 16:36:55

硬碟一共有多少種除了固態,機械還有什麼新技術哪一種最好

就是這兩種了,還有一種混合硬碟,是兩種的結合固態速度快,不怕震動,但價格高,有寫入次數限制機械硬碟的優缺點相反。。。所以不存在哪種最好,只能說哪種更適合你

⑵ 2008、2009年硬碟新技術

近兩年的硬碟市場形成了希捷的一家獨大的局面,而希捷始終走在硬碟技術的最前沿,所以這里以希捷為例介紹硬碟技術 2008年初,希捷單碟250G硬碟初嘗甜頭,消費者對硬碟性能指標有新的認識........ 希捷在2008年初的時候大舉推廣單碟250G容量產品,其中希捷7200.12 250G系列更是在市場上出現脫銷情況,下面就讓大家看看希捷最高性能的單碟250G產品——ST3250410AS 7200.10 250G。這款硬碟首先出現在國外市場,而國外的玩家多對這款硬碟贊譽有加,其中讀取性能出色是網友對這款硬碟評價最多的評語。 如果說希捷7200.10 250G是單碟250G的普及先鋒,那麼針對企業級的希捷Barracuda ES.2 250G就是希捷單碟250G的王者產品,它可以說一款神秘的高性能單碟250G硬碟產品。 當時市場上熱賣的希捷桌面型硬碟是希捷7200.10 250G、希捷7200.11 500G,其中前者憑借著出色的性能以及平易近人的價格受到消費者的歡迎,而後者由於在性能方面較為突出,也成為當前中高端玩家的首選。既然桌面型的7200.10 250G性能如此強大,那麼針對企業級用戶的Barracuda ES.2系列自然更加令人期待。 根據最新消息介紹,針對主流市場的Barracuda ES.2 ST3250310NS 250G即將登陸中國國內市場,而這款硬碟最大賣點在於超大32M緩存、媲美7200.11系列的傳輸性能、非常誘人的價格。 希捷在單碟250G容量方面嘗到甜頭之後,就加緊在單碟容量方面進行提升,在2008年4月初的時候,希捷竟然出乎意料之位地推出單碟320G硬碟產品——希捷7200.11系列。這一系列可以算是希捷硬碟發展史上,最具爭議性的產品。時至今日,希捷7200.11系列依舊是人們談論的對象,只不過談論的內容卻是希捷始料不及的..... 憑借著完整的產品線,雄厚的技術背景,再加上收購了邁拓的等等因素,如今的希捷(特指3.5英寸硬碟市場)越來越像Intel,譬如說它們都在各自的市場占據了統治地位。與其他競爭對手相比,希捷的優勢在於產品涵括的群體非常廣,無論低端用戶、主流用戶、高端玩家,甚至企業級用戶,希捷都在一一提供了相對應的產品。更讓對手頭痛的是,希捷在每一條產品線當中,都會拿出數款產品來對抗對手,這種產品集團優勢慢慢讓希捷硬碟成為市場的壟斷者...... 就在對手還在單碟容量333G身上努力的時候,希捷已經超前地將單碟容量放在500G身上,而在09年1月份的時候,希捷就搶先在中國推出了單碟500G容量硬碟——希捷7200.12系列。最令人意外的是,希捷這一新系列硬碟的最初登場者並非是針對高端市場的TB容量產品,而是主攻主流市場的500G產品。這一新單碟500G硬碟的出現,引發了消費者對希捷的討論..... 就在人們習慣使用單碟333G/375G硬碟的時候,希捷悄然將單碟容量提升至500G,而首先推出市場的產品就是全新的希捷Barracuda 7200.12系列,而該系列500G/1TB產品也是同步出現在市場上。究竟單碟提升至500G的7200.12系列能否如人們想像那樣,具備極其出色的性價比?鑒於上一代同樣具備高單碟容易希捷7200.11系列並未讓消費者很滿意,所以這一全新單碟500G設計的7200.12系列就值得人們期待,以下的測試報告就讓大家從多角度了解7200.12系列硬碟........ 單碟500G為希捷帶來眾多正面的贊譽報道,但同時希捷7200.11系列的負面報道也讓這款單碟500G 1TB陷入尷尬的局面。還好的是,希捷7200.12系列終究沒有讓希捷失望,它的超強性能和平易近人的價格讓原本希捷不感冒的消費者重新投回希捷的懷抱........ 希捷7200.12系列的最大賣點是單碟500G容量設計、更加強大的讀取寫入性能。不過在市場上,消費者能買到的希捷7200.12系列只有500G。在TB容量硬碟價格如同大白菜的今天,光有性能而沒有容量的希捷7200.12 500G顯得低不成高不就。希捷7200.12 1TB的及時出現恰好滿足人們對高性能大容量硬碟的購買需求,不少玩家刻意不選購希捷7200.12 500G,而等待希捷7200.12 1/1.5TB的到來。 從單碟250G到單碟500G,希捷僅僅用一年的時間

⑶ 最新的硬碟介面技術叫什麼

SATA 2
早在2002年,串列ATA(SATA)作為新一代的ATA技術應運而生。SATA提供了更強的可測性、易用性,更細的連接線以及更快的速度(最高3.0 GB/s)。SATA同時也提供對並行ATA驅動程序的向下兼容。整個桌面市場隨著串列的風潮開始從傳統的並行ATA介面轉向SATA介面。

SATA II這個術語,作為具有3.0 GB/s傳輸率的SATA的一個別名很快地被普及開來。這個術語也同樣造成了不少消費者的疑惑,其實,可以說這個術語是有點用詞不當。

想要進一步了解SATA,第一步就是要知道SATA II不是具有3.0 GB/s傳輸率SATA的商業名稱,它只是SATA工作組(Serial ATA Working Group)為了標識SATA性能指標而定的一個新術語。SATA工作組現在也改名字了,現在的新名字是SATA國際組織(Serial AT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或者叫SATA-IO。

兼容3GB/s的性能指標只是之前的SATA II委員會制訂的眾多規范中的一條,不過由於這項指標在所有指標中特別突出,3GB/s已經成為SATA II的代名詞了。因此,也造成了許多人的疑惑和誤解。

在這次測試中我們將對SATA II硬碟和SATA 1.0硬碟的性能進行對比。在本次測試中我們選用了兩款西部數據的產品,它們分別是WD2500JS (SATA II)和WD3000JD (SATA).

⑷ 硬碟發展趨勢,固態硬碟之後,除了固態硬碟還有什麼新技術

幾乎沒有了。以後主流都會變成固態硬碟。
尤其是從低碳的角度來考慮,其他類型的機械硬碟不會成為主流

⑸ 硬碟的RAID技術

一起學~~一起學~~

磁碟陣列技術

磁碟陣列(DiscArray)是由許多台磁碟機或光碟機按一定的規則,如分條(Striping)、分塊(Declustering)、交叉存取(Interleaving)等組成一個快速,超大容量的外存儲器子系統。它在陣列控制器的控制和管理下,實現快速,並行或交叉存取,並有較強的容錯能力。從用戶觀點看,磁碟陣列雖然是由幾個、幾十個甚至上百個盤組成,但仍可認為是一個單一磁碟,其容量可以高達幾百~上千千兆位元組,因此這一技術廣泛為多媒體系統所歡迎。

盤陣列的全稱是:
RendanArrayofInexpensiveDisk,簡稱RAID技術。它是1988年由美國加州大學Berkeley分校的DavidPatterson教授等人提出來的磁碟冗餘技術。從那時起,磁碟陣列技術發展得很快,並逐步走向成熟。現在已基本得到公認的有下面八種系列。
1.RAID0(0級盤陣列)
RAID0又稱數據分塊,即把數據分布在多個盤上,沒有容錯措施。其容量和數據傳輸率是單機容量的N倍,N為構成盤陣列的磁碟機的總數,I/O傳輸速率高,但平均無故障時間MTTF(MeanTimeToFailure)只有單台磁碟機的N分之一,因此零級盤陣列的可靠性最差。
2.RAID1(1級盤陣列)
RAID1又稱鏡像(Mirror)盤,採用鏡像容錯來提高可靠性。即每一個工作盤都有一個鏡像盤,每次寫數據時必須同時寫入鏡像盤,讀數據時只從工作盤讀出。一旦工作盤發生故障立即轉入鏡像盤,從鏡像盤中讀出數據,然後由系統再恢復工作盤正確數據。因此這種方式數據可以重構,但工作盤和鏡像盤必須保持一一對應關系。這種盤陣列可靠性很高,但其有效容量減小到總容量一半以下。因此RAID1常用於對出錯率要求極嚴的應用場合,如財政、金融等領域。
3.RAID2(2級盤陣列)
RAID2又稱位交叉,它採用漢明碼作盤錯檢驗,無需在每個扇區之後進行CRC(CyclicReDundancycheck)檢驗。漢明碼是一種(n,k)線性分組碼,n為碼字的長度,k為數據的位數,r為用於檢驗的位數,故有:n=2r-1r=n-k
因此按位交叉存取最有利於作漢明碼檢驗。這種盤適於大數據的讀寫。但冗餘信息開銷還是太大,阻止了這類盤的廣泛應用。
4.RAID3(3級盤陣列)
RAID3為單盤容錯並行傳輸陣列盤。它的特點是將檢驗盤減小為一個(RAID2校驗盤為多個,DAID1檢驗盤為1比1),數據以位或位元組的方式存於各盤(分散記錄在組內相同扇區號的各個磁碟機上)。它的優點是整個陣列的帶寬可以充分利用,使批量數據傳輸時間減小;其缺點是每次讀寫要牽動整個組,每次只能完成一次I/O。
5.RAID4(4級盤陣列)
RAID4是一種可獨立地對組內各盤進行讀寫的陣列。其校驗盤也只有一個。
RAID4和RAID3的區別是:RAID3是按位或按位元組交叉存取,而RAID4是按塊(扇區)存取,可以單獨地對某個盤進行操作,它無需象RAID3那樣,那怕每一次小I/O操作也要涉及全組,只需涉及組中兩台磁碟機(一台數據盤,一台檢驗盤)即可。從而提高了小量數據的I/O速率。
6.RAID5(5級盤陣列)
RAID5是一種旋轉奇偶校驗獨立存取的陣列。它和RAID1、2、3、4各盤陣列的不同點,是它沒有固定的校驗盤,而是按某種規則把其冗餘的奇偶校驗信息均勻地分布在陣列所屬的所有磁碟上。於是在同一台磁碟機上既有數據信息也有校驗信息。這一改變解決了爭用校驗盤的問題,因此DAID5內允許在同一組內並發進行多個寫操作。所以RAID5即適於大數據量的操作,也適於各種事務處理。它是一種快速,大容量和容錯分布合理的磁碟陣列。
7.RAID6(6級盤陣列)
RAID6是一種雙維奇偶校驗獨立存取的磁碟陣列。它的冗餘的檢、糾錯信息均勻分布在所有磁碟上,而數據仍以大小可變的塊以交叉方式存於各盤。這類盤陣列可容許雙盤出錯。
8.RAID7(7級盤陣列)
RAID7是在RAID6的基礎上,採用了cache技術,它使得傳輸率和響應速度都有較大的提高。Cache是一種高速緩沖存儲器,即數據在寫入磁碟陣列以前,先寫入cache中。一般採用cache分塊大小和磁碟陣列中數據分塊大小相同,即一塊cache分塊對應一塊磁碟分塊。在寫入時將數據分別寫入兩個獨立的cache,這樣即使其中有一個cache出故障,數據也不會丟失。寫操作將直接在cache級響應,然後再轉到磁碟陣列。數據從cache寫到磁碟陣列時,同一磁軌的數據將在一次操作中完成,避免了不少塊數據多次寫的問題,提高了速度。在讀出時,主機也是直接從cache中讀出,而不是從陣列盤上讀取,減少與磁碟讀操作次數,這樣比較充分地利用了磁碟帶寬。
這樣cache和磁碟陣列技術的結合,彌補了磁碟陣列的不足(如分塊寫請求響應差等缺陷),從而使整個系統以高效、快速、大容量、高可靠以及靈活、方便的存儲系統提供給用戶,從而滿足了當前的技術發展的需要,尤其是多媒體系統的需要。
解析磁碟陣列的關鍵技術
存儲技術在計算機技術中受到廣泛關注,伺服器存儲技術更是業界關心的熱點。一談到伺服器存儲技術,人們幾乎立刻與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s Interface)技術聯系在一起。盡管廉價的IDE硬碟在性能、容量等關鍵技術指標上已經大大地提高,可以滿足甚至超過原有的伺服器存儲設備的需求。但由於Internet的普及與高速發展,網路伺服器的規模也變得越來越大。同時,Internet不僅對網路伺服器本身,也對伺服器存儲技術提出了苛刻要求。無止境的市場需求促使伺服器存儲技術飛速發展。而磁碟陣列是伺服器存儲技術中比較成熟的一種,也是在市場上比較多見的大容量外設之一。
在高端,傳統的存儲模式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安全上,或是性能上,都無法滿足特殊應用日益膨脹的存儲需求。諸如存儲區域網(SAN)等新的技術或應用方案不斷涌現,新的存儲體系結構和解決方案層出不窮,伺服器存儲技術由直接連接存儲(DAS)向存儲網路技術(NAS)方面擴展。在中低端,隨著硬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在強大市場需求的推動下,本地化的、基於直接連接的磁碟陣列存儲技術,在速度、性能、存儲能力等方面不斷地邁上新台階。並且,為了滿足用戶對存儲數據的安全、存取速度和超大的存儲容量的需求,磁碟陣列存儲技術也從講求技術創新、重視系統優化,以技術方案為主導的技術推動期逐漸進入了強調工業標准、著眼市場規模,以成熟產品為主導的產品普及期。
回顧磁碟陣列的發展歷程,一直和SCSI技術的發展緊密關聯,一些廠商推出的專有技術,如IBM的SSA(Serial Storage Architecture)技術等,由於兼容性和升級能力不盡如人意,在市場上的影響都遠不及SCSI技術廣泛。由於SCSI技術兼容性好,市場需求旺盛,使得SCSI技術發展很快。從最原始5MB/s傳輸速度的SCSI-1,一直發展到現在LVD介面的160MB/s傳輸速度的Ultra 160 SCSI,320MB/s傳輸速度的Ultra 320 SCSI介面也將在2001年出現(見表1)。從當前市場看,Ultra 3 SCSI技術和RAID(Re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技術還應是磁碟陣列存儲的主流技術。
SCSI技術
SCSI本身是為小型機(區別於微機而言)定製的存儲介面,SCSI協議的Version 1 版本也僅規定了5MB/s傳輸速度的SCSI-1的匯流排類型、介面定義、電纜規格等技術標准。隨著技術的發展,SCSI協議的Version 2版本作了較大修訂,遵循SCSI-2協議的16位數據帶寬,高主頻的SCSI存儲設備陸續出現並成為市場的主流產品,也使得SCSI技術牢牢地佔據了伺服器的存儲市場。SCSI-3協議則增加了能滿足特殊設備協議所需要的命令集,使得SCSI協議既適應傳統的並行傳輸設備,又能適應最新出現的一些串列設備的通訊需要,如光纖通道協議(FCP)、串列存儲協議(SSP)、串列匯流排協議等。漸漸地,「小型機」的概念開始弱化,「高性能計算機」和「伺服器」的概念在人們的心目中得到強化,SCSI一度成為用戶從硬體上來區分「伺服器」和PC機的一種標准。
通常情況下,用戶對SCSI匯流排的關心放在硬體上,不同的SCSI的工作模式意味著有不同的最大傳輸速度。如40MB/s的Ultra SCSI、160MB/s的Ultra 3 SCSI等等。但最大傳輸速度並不代表設備正常工作時所能達到的平均訪問速度,也不意味著不同SCSI工作模式之間的訪問速度存在著必然的「倍數」關系。SCSI控制器的實際訪問速度與SCSI硬碟型號、技術參數,以及傳輸電纜長度、抗干擾能力等因素關系密切。提高SCSI匯流排效率必須關注SCSI設備端的配置和傳輸線纜的規范和質量。可以看出,Ultra 3模式下獲得的實際訪問速度還不到Ultra Wide模式下實際訪問速度的2倍。
一般說來,選用高速的SCSI硬碟、適當增加SCSI通道上連接硬碟數、優化應用對磁碟數據的訪問方式等,可以大幅度提高SCSI匯流排的實際傳輸速度。尤其需要說明的是,在同樣條件下,不同的磁碟訪問方式下獲得的SCSI匯流排實際傳輸速度可以相差幾十倍,對應用的優化是獲得高速存儲訪問時必須關注的重點,而這卻常常被一些用戶所忽視。按4KB數據塊隨機訪問6塊SCSI硬碟時,SCSI匯流排的實際訪問速度為2.74MB/s,SCSI匯流排的工作效率僅為匯流排帶寬的1.7%;在完全不變的條件下,按256KB的數據塊對硬碟進行順序讀寫,SCSI匯流排的實際訪問速度為141.2MB/s,SCSI匯流排的工作效率高達匯流排帶寬的88%。
隨著傳輸速度的提高,信號傳輸過程中的信號衰減和干擾問題顯得越來越突出,終結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降低信號波反射,改善信號質量的作用。同時,LVD(Low-Voltage Differential)技術的應用也越來越多。LVD工作模式是和SE(Single-Ended)模式相對應的,它可以很好地抵抗傳輸干擾,延長信號的傳輸距離。同時,Ultra 2 SCSI和Ultra 3 SCSI模式也通過採用專用的雙絞型SCSI電纜來提高信號傳輸的質量。
在磁碟陣列的概念中,大容量硬碟並不是指單個硬碟容量大,而是指將單個硬碟通過RAID技術,按RAID 級別組合成更大容量的硬碟。所以在磁碟陣列技術中,RAID技術是比較關鍵的,同時,根據所選用的RAID級別的不同,得到的「大硬碟」的功能也有不同。
RAID是一項非常成熟的技術,但由於其價格比較昂貴,配置也不方便,缺少相對專業的技術人員,所以應用並不十分普及。據統計,全世界75%的伺服器系統目前沒有配置RAID。由於伺服器存儲需求對數據安全性、擴展性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RAID市場的開發潛力巨大。RAID技術是一種工業標准,各廠商對RAID級別的定義也不盡相同。目前對RAID級別的定義可以獲得業界廣泛認同的只有4種,RAID 0、RAID 1、RAID 0+1和RAID 5。
RAID 0是無數據冗餘的存儲空間條帶化,具有低成本、極高讀寫性能、高存儲空間利用率的RAID級別,適用於Video / Audio信號存儲、臨時文件的轉儲等對速度要求極其嚴格的特殊應用。但由於沒有數據冗餘,其安全性大大降低,構成陣列的任何一塊硬碟損壞都將帶來數據災難性的損失。所以,在RAID 0中配置4塊以上的硬碟,對於一般應用來說是不明智的。
RAID 1是兩塊硬碟數據完全鏡像,安全性好,技術簡單,管理方便,讀寫性能均好。但其無法擴展(單塊硬碟容量),數據空間浪費大,嚴格意義上說,不應稱之為「陣列」。
RAID 0+1綜合了RAID 0和RAID 1的特點,獨立磁碟配置成RAID 0,兩套完整的RAID 0互相鏡像。它的讀寫性能出色,安全性高,但構建陣列的成本投入大,數據空間利用率低,不能稱之為經濟高效的方案。
RAID 5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RAID技術。各塊獨立硬碟進行條帶化分割,相同的條帶區進行奇偶校驗(異或運算),校驗數據平均分布在每塊硬碟上。以n塊硬碟構建的RAID 5陣列可以有n-1塊硬碟的容量,存儲空間利用率非常高(見圖6)。任何一塊硬碟上數據丟失,均可以通過校驗數據推算出來。它和RAID 3最大的區別在於校驗數據是否平均分布到各塊硬碟上。RAID 5具有數據安全、讀寫速度快,空間利用率高等優點,應用非常廣泛,但不足之處是1塊硬碟出現故障以後,整個系統的性能大大降低。
對於RAID 1、RAID 0+1、RAID 5陣列,配合熱插拔(也稱熱可替換)技術,可以實現數據的在線恢復,即當RAID陣列中的任何一塊硬碟損壞時,不需要用戶關機或停止應用服務,就可以更換故障硬碟,修復系統,恢復數據,對實現HA(High Availability)高可用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各廠商還在不斷推出各種RAID級別和標准。例如更高安全性的,從RAID控制器開始鏡像的RAID;更快讀寫速度的,為構成RAID的每塊硬碟配置CPU和Cache的RAID等等,但都不普及。用IDE硬碟構建RAID的技術是新出現的一個技術方向,對市場影響也較大,其突出優點就是構建RAID陣列非常廉價。目前IDE RAID可以支持RAID 0、RAID 1和RAID 0+1三個級別,最多支持4塊IDE硬碟。由於受IDE設備擴展性的限制,同時,也由於IDE設備也缺乏熱可替換的技術支持的原因,IDE RAID的應用還不多。
總之,發展是永恆的主題,在伺服器存儲技術領域也不例外。一方面,一些巨頭廠商嘗試推出新的概念或標准,來領導伺服器及存儲技術的發展方向,較有代表性的如Intel力推的IA-64架構及存儲概念;另一方面,致力於存儲的專業廠商以現有技術和工業標准為基礎,推動SCSI、RAID、Fibre Channel等基於現有存儲技術和方案快速更新和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檢驗技術發展的唯一標準是市場的認同。市場呼喚好的技術,而新的技術必須起到推動市場向前發展作用時才能被廣泛接受和承認。隨著高性能計算機市場的發展,高性能比、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存儲新技術也會不斷涌現。
現在市場上的磁碟陣列產品有很多,用戶在選擇磁碟陣列產品的過程中,也要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進行選擇,現在列舉幾個磁碟陣列產品,同時也為需要磁碟陣列產品的用戶提供一些選擇。表2列出了幾種磁碟陣列的主要技術指標。

⑹ 計算機固態硬碟,是一種新型的盤生產技術,它的優點是什麼

不光筆記本電腦裝固態硬碟有好處,台機也有好處

好處:快速,正確使用固態硬碟會很快,相應地系統性能有一定提升
(固態硬碟雖說無壞道問題,但有壞塊問題)

固態硬碟是與傳統硬碟不同的新東西,好壞參半,無所渭那個好(目前)

傳統硬碟又叫機械硬碟,有馬達、有碟片,因此有機械運轉的一切毛病:機械磨損、不可碰撞、速度限制不能太高、體積大.....
優點是:技術完善、便宜、容量大、兼容性高....(使用簡單)
固態硬碟又叫ssd硬碟,其基礎是內存,與U盤、存儲卡的基礎是一樣的(技術更先進),可以當它是一個高速的大U盤,因此:無磨損、偶爾碰撞也不易壞(非破壞性)、速度可以很高、體積較小,
缺點是:技術仍需完善、昂貴、容量小、兼容性不高(對於老電腦使用)、基本無法數據恢復
如果你的電腦是新的,本身有(可用)固態硬碟,問題較少若是老電腦,可能會遇到些問題
!!!!固態硬碟分區及使用也有許多特別之處!!!
分區時應預留20%
!!!!XP不支持固態硬碟的一些新技術!!!
!!!固態硬碟正確設置使用,才能發揮優點,否則可能會更糟!!!!
例、須SATA3介面、開啟ACHI、4K對齊
!!!固態硬碟也有壽命,不同內存晶元(主控)性能不同,價格不同
大至以上,不全面

⑺ 硬碟的新技術指標

1 容量、2 轉速、3 平均搜索時間、4 緩沖區大小、5 介面標准、6 磁頭與單碟容量、7 道對道訪問時間(ms)、8 全程訪問時間(ms)、9 數據傳輸率、10 數據保護、噪音與防震技術。

⑻ 硬碟的主要技術指標包括哪些

硬碟常見的技術指標有以下幾種:1、
每分鍾轉速(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這一指標代表了硬碟主軸馬達(帶動磁碟)的轉速,比如5400RPM就代表該硬碟中的主軸轉速為每分鍾5400轉。 2、
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
Seek
Time):如果沒有特殊說明一般指讀取時的尋道時間,單位為ms(毫秒)。這一指標的含義是指硬碟接到讀/寫指令後到磁頭移到指定的磁軌(應該是柱面,但對於具體磁頭來說就是磁軌)上方所需要的平均時間。除了平均尋道時間外,還有道間尋道時間(Track
to
Track或Cylinder
Switch
Time)與全程尋道時間(Full
Track或Full
Stroke),前者是指磁頭從當前磁軌上方移至相鄰磁軌上方所需的時間,後者是指磁頭從最外(或最內)圈磁軌上方移至最內(或最外)圈磁軌上方所需的時間,基本上比平均尋道時間多一倍。出於實際的工作情況,我們一般只關心平均尋道時間。 3、
平均潛伏期(Average
Latency):這一指標是指當磁頭移動到指定磁軌後,要等多長時間指定的讀/寫扇區會移動到磁頭下方(碟片是旋轉的),碟片轉得越快,潛伏期越短。平均潛伏期是指磁碟轉動半圈所用的時間。顯然,同一轉速的硬碟的平均潛伏期是固定的。7200RPM時約為4.167ms,5400RPM時約為5.556ms。 4、
平均訪問時間(Average
Access
Time):又稱平均存取時間,一般在廠商公布的規格中不會提供,這一般是測試成績中的一項,其含義是指從讀/寫指令發出到第一筆數據讀/寫時所用的平均時間,包括了平均尋道時間、平均潛伏期與相關的內務操作時間(如指令處理),由於內務操作時間一般很短(一般在0.2ms左右),可忽略不計,所以平均訪問時間可近似等於平均尋道時間+平均潛伏期,因而又稱平均定址時間。如果一個5400RPM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是9ms,那麼理論上它的平均訪問時間就是14.556ms。 5、
數據傳輸率(DTR
,Data
Transfer
Rate):單位為MB/s(兆位元組每秒,又稱MBPS)或Mbits/s(兆位每秒,又稱Mbps)。DTR分為最大(Maximum)與持續(Sustained)兩個指標,根據數據交接方的不同又分外部與內部數據傳輸率。內部DTR是指磁頭與緩沖區之間的數據傳輸率,外部DTR是指緩沖區與主機(即內存)之間的數據傳輸率。外部DTR上限取決於硬碟的介面,目前流行的Ultra
ATA-100介面即代表外部DTR最高理論值可達100MB/s,持續DTR則要看內部持續DTR的水平。內部DTR則是硬碟的真正數據傳輸能力,為充分發揮內部DTR,外部DTR理論值都會比內部DTR高,但內部DTR決定了外部DTR的實際表現。由於磁碟中最外圈的磁軌最長,可以讓磁頭在單位時間內比內圈的磁軌劃過更多的扇區,所以磁頭在最外圈時內部DTR最大,在最內圈時內部DTR最小。 6、
緩沖區容量(Buffer
Size):很多人也稱之為緩存(Cache)容量,單位為MB。在一些廠商資料中還被寫作Cache
Buffer。緩沖區的基本要作用是平衡內部與外部的DTR。為了減少主機的等待時間,硬碟會將讀取的資料先存入緩沖區,等全部讀完或緩沖區填滿後再以介面速率快速向主機發送。隨著技術的發展,廠商們後來為SCSI硬碟緩沖區增加了緩存功能(這也是為什麼筆者仍然堅持說其是緩沖區的原因)。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預取(Prefetch),實驗表明在典型情況下,至少50%的讀取操作是連續讀取。預取功能簡單地說就是硬碟「私自」擴大讀取范圍,在緩沖區向主機發送指定扇區數據(即磁頭已經讀完指定扇區)之後,磁頭接著讀取相鄰的若干個扇區數據並送入緩沖區,如果後面的讀操作正好指向已預取的相鄰扇區,即從緩沖區中讀取而不用磁頭再定址,提高了訪問速度。寫緩存(Write
Cache),通常情況下在寫入操作時,也是先將數據寫入緩沖區再發送到磁頭,等磁頭寫入完畢後再報告主機寫入完畢,主機才開始處理下一任務。具備寫緩存的硬碟則在數據寫入緩區後即向主機報告寫入完畢,讓主機提前「解放」處理其他事務(剩下的磁頭寫入操作主機不用等待),提高了整體效率。為了進一步提高效能,現在的廠商基本都應用了分段式緩存技術(Multiple
Segment
Cache),將緩沖區劃分成多個小塊,存儲不同的寫入數據,而不必為小數據浪費整個緩沖區空間,同時還可以等所有段寫滿後統一寫入,性能更好。讀緩存(Read
Cache),將讀取過的數據暫時保存在緩沖區中,如果主機再次需要時可直接從緩沖區提供,加快速度。讀緩存同樣也可以利用分段技術,存儲多個互不相乾的數據塊,緩存多個已讀數據,進一步提高緩存命中率。這是我們經常能看到的硬碟參數指標,正確理解它們的含義無疑對選購是有幫助的 7、
噪音與溫度(Noise
&
Temperature):這兩個屬於非性能指標。對於噪音,以前廠商們並不在意,但從2000年開始,出於市場的需要(比如OEM廠商希望生產更安靜的電腦以增加賣點)廠商通過各種手段來降低硬碟的工作噪音,ATA-5規范第三版也加入了自動聲學(噪音)管理子集(AAM,Automatic
Acoustic
Management),因此目前的所有新硬碟都支持AAM功能。硬碟的噪音主要來源於主軸馬達與音圈馬達,降噪也是從這兩點入手(碟片的增多也會增加噪音,但這沒有辦法)。除了AAM外,廠商的努力在上文的廠商介紹中已經講到,在此就不多說了。至於熱量,其實每個廠商都有自己的標准,並聲稱硬碟的表現是他們預料之中的,完全在安全范圍之內,沒有問題。這一點倒的是不用擔心,不過關鍵在於硬碟是機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高熱會提高機箱的整體溫度,也許硬碟本身沒事,但可能周圍的配件卻經受不了,別的不說,如果是兩個高熱的硬碟安裝得很緊密,那麼它還能承受近乎於雙倍的熱量嗎?所以硬碟的熱量仍需廠商們注意。

⑼ 為了提高磁碟的存儲性能我們採用什麼技術

提高單體磁碟性能:
1、更高的磁碟轉速(提高IOPS性能和實際數據傳輸帶寬)
2、更大的磁碟緩存(提高數據命中率,提高IOPS性能)
3、更大的單碟容量(提高磁記錄密度,提高持續傳輸帶寬)
4、採用SSD固態硬碟(明顯提升IOPS性能)
5、新的磁碟記錄技術(如NCQ等,提高磁碟讀盤效率,進而提升性能)

提高磁碟系統性能:
1、增加磁碟數量(通過磁碟並發讀寫提升磁碟系統性能)
2、採用合理的RAID級別設置(RAID0或RAID10可提供最好的磁碟系統輸出性能)
3、給磁碟陣列系統配置更大的緩存(提高數據訪問的命中率,提升IOPS性能)
4、根據不同應用,設置合理的磁碟條帶化尺寸

以上,請參考

⑽ 求硬碟技術發展趨勢

以後硬碟的發展趨勢是向固態硬碟方向發展(是你要具體點的,我只好也學他們瘋狂粘貼了,見諒):
固態硬碟(Solid State Disk、IDE FLASH DISK、Serial ATA Flash Disk)是由控制單元和存儲單元(FLASH晶元)組成,簡單的說就是用固態電子存儲晶元陣列而製成的硬碟(目前最大容量為416GB),固態硬碟的介面規范和定義、功能及使用方法上與普通硬碟的完全相同,.在產品外形和尺寸上也完全與普通硬碟一致,包括3.5",2.5",1.8"多種類型。由於固態硬碟沒有普通硬碟的旋轉介質,因而抗震性極佳,同時工作溫度很寬,擴展溫度的電子硬碟可工作在-45℃~+85℃。廣泛應用於軍事、車載、工控、視頻監控、網路監控、網路終端、電力、醫療、航空等、導航設備等領域。

通俗點講:目前的硬碟(ATA 或 SATA)都是磁碟型的,數據就儲存在磁碟扇區里。固態硬碟快閃記憶體顆粒(flash disk)製作而成(即目前內存、mp3、U盤等存儲介質),外觀上和傳統硬碟沒有區別。固態硬碟是未來硬碟發展的趨勢。目前,三星等廠商已經發布過多款固態硬碟,其中宇瞻公司最新發布的新產品,使用單一控制晶元開發的高速SATA固態硬碟,其連續存取速度最高達200MB/sec,容量可達128GB,相較於目前市面上連續存取速度約50~60MB/sec的SATA介面的SSD,Apacer目前可是足足快了2~3倍!不過目前固態硬碟價格還高高在上,尚未普及到DIY市場。
分類1.基於快閃記憶體的SSD,採用FLASH晶元作為存儲介質,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SSD。它的外觀可以被製作成多種模樣,例如:筆記本硬碟、微硬碟、存儲卡、優盤等樣式。這種SSD固態硬碟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移動,而且數據保護不受電源控制,能適應於各種環境,但是使用年限不高,適合於個人用戶使用。

2.基於DRAM的SSD:採用DRAM作為存儲介質,目前應用范圍較窄。它仿效傳統硬碟的設計、可被絕大部分操作系統的文件系統工具進行卷設置和管理,並提供工業標準的PCI和FC介面用於連接主機或者伺服器。應用方式可分為SSD硬碟和SSD硬碟陣列兩種。它是一種高性能的存儲器,而且使用壽命很長,美中不足的是需要獨立電源來保護數據安全。
走入固態硬碟世界 固態硬碟是近來存儲業界的一大焦點,不過我們平常見到的要麼是封閉起來的一整塊硬碟,要麼就是一顆顆NAND快閃記憶體晶元,想不想看看固態硬碟內部長什麼模樣?
專業固態硬碟廠商BitMicro Networks就在CES 2008上給了我們這么一個機會:
看起來很壯觀吧。這是BitMicro的一款專業級固態硬碟產品,採用SCSI介面,一塊PCB電路板上密集而又整齊地排列著32顆TSOP封裝的NAND快閃記憶體晶元——事實上由於架構上的支持,PCB電路板可以不止一塊,也就是把64顆晶元放在一起也不成問題。
可惜的是,我們只知道這些NAND快閃記憶體晶元來自東芝,卻不知道具體容量,所以也不了解整塊固態硬碟到底有多大。
不過BitMicro透露了一點兒價格方面的消息,就是平均每GB要10美元左右,是主流機械硬碟的大概5倍。
SSD的存儲介質的優點SSD的存儲介質分為兩種,一種是採用FLASH晶元作為存儲介質,另外一種是採用DRAM作為存儲介質。使用FLASH晶元作為存儲介質的固態硬碟,可以被廣泛應用到筆記本硬碟、存儲卡、U盤等。另外一種就是採用DRAM作為存儲介質的SSD,目前應用范圍較窄。它仿效傳統硬碟的設計、可被絕大部分操作系統的文件系統工具進行卷設置和管理,並提供工業標準的PCI和FC介面用於連接主機或者伺服器。採用FLASH晶元作為固態存儲器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移動,而且數據保護不受電源控制,能適應於各種環境,但是使用年限不高,適合於個人用戶使用。

SSD固態存儲器在以下幾點優點:

首先,數據存取速度快。根據相關測試:兩台電腦在同樣配置的電腦下,搭載SSD固態存儲器的筆記本從開機到出現桌面一共只用了18秒,而搭載傳統硬碟的筆記本總共用了31秒,兩者幾乎有將近一半的差距。其次,防震抗摔是SSD的一個特點之一,因為全部採用了快閃記憶體晶元,所以SSD固態存儲器內部不存在任何機械部件,這樣即使在高速移動甚至伴隨翻轉傾斜的情況下也不會影響到正常使用,而且在筆記本電腦發生意外掉落或與硬物碰撞時能夠將數據丟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第三,固態存儲器工作時靜音(固態存儲器因為沒有機械馬達和風扇,工作時噪音值為0分貝)、發熱量小、散熱快。第四,固態存儲器在重量方面更輕,與常規1.8英寸硬碟相比,重量輕20-30克,減少的重量有利於移動設備的攜帶。
SSD固態存儲器的不足 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固態存儲器不足之處在於數據的可恢復性,一旦在硬體上發生損壞,如果是傳統的磁碟或者磁帶存儲方式,通過數據恢復也許還能挽救一部分數據。但是如果是固態存儲,一但晶元發生損壞,要想在碎成幾瓣或者被電流擊穿的晶元中找回數據那幾乎就是不可能的。當然這種不足也是可以犧牲存儲空間來彌補的,主要用RAID 1來實現的備份,和傳統的存儲的備份原理相同。由於目前SSD的成本較高,採用這種方式備份還是價格不菲。

SanDisk 64GB固態硬碟 2007年一月,SanDisk公司發布了自己的1.8寸32GB固態硬碟產品,3月又繼續發布了2.5寸32GB型號。和許多廠商對於固態硬碟的紙面發布政策不同,隨後在4月份,Dell就在Latitude D420和D620 ATG的筆記本配置選擇中增加了SanDisk UATA 5000系列1.8寸固態硬碟。
SanDisk繼續向前邁進,將兩款固態硬碟的容量翻倍,分別推出了1.8寸 UATA 5000和2.5寸 SATA 5000系列的64GB容量產品。兩款固態硬碟的平均無故障運行時間達到了200萬小時,平均讀取速度67MB/s,待機/運行功率僅0.4/1.0W。
SanDisk的這兩款新品將於第三季度開始提供工程樣品,年底前投入量產。
Transcend SSD固態硬碟 著名的存儲產品製造商創見(Transcend)近日推出了幾款全新的SSD固態硬碟,這幾款SSD固態硬碟既有2.5英寸的標准規格設計,也有ExpressCard/34介面設計的,這樣主要是為了滿足不用用戶的需求。新款的創見SSD固態硬碟的設計非常不錯,採用了高韌性低重量的外部保護盒,而且容量達到了主流的32GB,當然超低的功耗也是它們的賣點之一。
既然是新款的SSD固態硬碟,那麼在性能上肯定是具有優勢的,創見新款SSD固態硬碟的數據讀取速度達到了30MB每秒,數據延遲響應時間也比普通SSD固態硬碟低得多,而且還加入了ECC內存糾錯技術,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數據傳輸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創見表示,這幾款SSD固態硬碟都提供了長達兩年的質量保證,而且更大的容量的64GB版本也會很快與我們見面。
隨著各大廠商的積極參與,SSD固態硬碟在2008年的普及速度將會有所加快,不過距離真正的全面普及仍然還有漫長的路要走,畢竟桌面級HDD硬碟目前的容量已經突破了1TB,而且價格也非常合理,SSD固態硬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還只會出現在高端本本上,以及成為某些發燒級玩家手中的玩具。
憶正 SSD 固態硬碟 隨著中國第一款自主知識產權的固態硬碟的亮相,其生產廠商憶正存儲技術有限公司浮出水面。面對這樣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企業,其生產的固態硬碟到底有什麼獨特之處?他們申請的十多項世界級專利技術,對其產品的性能有何種提升呢?
憶正在2006年初就開始了SSD開發之徵途,並且一開始就把SSD定位為傳統機械式硬碟(HDD)的取代產品,所以起步就提出了技術目標要求,連續讀寫速度一定要大於HDD。憶正自主研發的專利多維NAND快閃記憶體陣列控制技術,能使固態硬碟同時獲得高帶寬與高IO處理能力,並藉助16Mbytes DRAM 緩存,及針對NAND 快閃記憶體優化的緩存策略,提高了憶正高速固態硬碟的寫操作性能與效率,真正實現性能、可靠度、壽命等各方面對硬碟的全面超越。
在糾錯、電源管理、壞塊管理方面,憶正憑借自身的技術實力,保證了憶正固態硬碟糾錯能力強,數據存儲安全、耗電量低、使用壽命長的特點。
由此可見,憶正高速SSD不但能解決傳統機電式HDD的問題,更能強化系統的各項功能指標。
目前憶正的高速SSD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的開發,其SSD產品已經具備了非常高的性能,處於世界領先的水平,且已經開始銷售。(大多宣稱有高速SSD的公司多部分產品還在實驗室中)
憶正目前的產品研發生產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主要採用的FLASH規格是SLC(Single Layer Cell)
第二階段產品主要是採用MLC(Multi-Layer Cell) FLASH作為介質,目前SLC比MLC要貴4倍左右,所以採用MLC做SSD則是未來商用的主流,而MLC比SLC在性能及可靠性方面要差很多,這對新的SSD技術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目前憶正使用MLC FLASH的SSD速度可以達到讀寫80M/S,產品化的工作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中。
第三階段主要是開發IC,目前已經在准備各種資料,預計到2008年將研發生產,IC研發出來後,在耗電,成本,體積上將有更大優勢。
第四階段將IC應用不同的領域或開發出不同的應用功能,以至開發出一些
特製性產品。
作為一家2006年成立的高新技術企業,憶正將滿腔的熱情投入到SSD系列產品的研發生產中,希望能領先世界先進水平,為中國的存儲事業作出一份貢獻。SSD技術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憶正人將會肩負起這份重擔,不斷努力,將SSD技術領先到底。
我們期待著它能研發速度更高的SSD。
以快閃記憶體每年價格下滑幅度高達五成來計算,到了2010年,固態硬碟就可望取代傳統硬碟,成為儲存數據的媒介,廠商表示。

國內存儲裝置廠商宇瞻(Apacer)日前與國際內存大廠三星(Samsung)聯袂發表固態硬碟(SSD, Solid State Disk)的發展趨勢,表示不論就省電、效能等項目來看,固態硬碟的表現都優於傳統硬碟,前者之所以還未在儲存媒體市場大放異彩症結僅在於成本,三星資深經理Do Geun Kim表示。但是預計到了2009年末、2010年初,固態硬碟即可望吃掉60GB以下容量的硬碟市場。

雖然60GB在筆記型計算機市場已經是入門的儲存容量,但是三星認為除此以外的市場還大有可為,例如UMPC、百元計算機、可攜式多媒體播放器等。根據三星的預計,固態硬碟在行動裝置的市場滲透率,將從目前的1.32%,至2009年成長至18.82%。數量從840萬個成長至32億5600萬個。

原因即在於成本下滑,宇瞻科技產品經理林志亮表示。他指出目前固態硬碟1GB的價格約12塊美金;但在快閃記憶體每年儲存密度以兩倍速度提升、價格每年下滑50%的趨勢下,屆時60GB的固態硬碟單價即可望趨近於同樣容量的傳統硬碟,也就是每1GB價格1塊美金。

「傳統硬碟的售價雖然每年都會下滑,但是硬碟價格再怎麼跌,都會有固定成本,」林志亮說。

不過硬碟廠商可不同意快閃記憶體陣營的看法。日立技術支持協理蔡正平即指正,在一寸硬碟市場中,快閃記憶體的確來勢洶洶。但是電腦使用者追求的是大容量。「至少五年之內,固態硬碟不會取代傳統硬碟,」蔡正平說。

固態硬碟俗稱快閃記憶體式硬碟,顧名思義是以NAND Flash為基礎,模擬動態隨機存取內存(DRAM)基本的存取模式,可以達到數據隨機存取的高速傳輸。簡單來說,固態硬碟的讀取速度高達每秒53 MB,寫入速度則為每秒28 MB,分別較標准硬碟快300%及150%。節電效益則為10%到20%。

雖然擁有如是優點,但在快閃記憶體單位價格仍居高不下,加上目前控制晶元和內存顆粒之間的搭配性、高速傳輸等能力尚達不到商品化階段,因此雖然包括了宇瞻、三星(Samsung)、升碟(SanDisk)、創見(Transcend)等數間業者,預計在六月初、也就是從今年第二季開始,量產上市容量達32GB的固態硬碟,今年底以前,市場也可望現身容量達64GB、128GB的固態硬碟,但是以市場接受度而言,仍以4GB、8GB的固態硬碟為主,林志亮說。而在此階段,固態硬碟也不被視為儲存媒介,而是類似於微軟和英特爾的內存加速技術Ready Boost、Turbo Memory等。

不過市場業已對固態硬碟的未來樂觀以待。SanDisk引述Gartner的預測,顯示家用與商用筆記本內建固態硬碟的全球消耗量,將從2007年的4百萬左右,於2010年迅速攀升至3千2百萬 。

繼續粘貼(見諒):
伴隨著快閃記憶體產品的越來越便宜,快閃記憶體技術的越來越進步,SSD固態硬碟從原先高高在上的位置逐漸走入了我們生活中。華碩Eee PC、蘋果MacBook air、Thinkpad X300等筆記本的推出更是加強了固態硬碟的逐步流行。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固態硬碟呢?

固態硬碟俗稱快閃記憶體式硬碟,顧名思義是以NAND Flash為基礎,模擬動態隨機存取內存(DRAM)基本的存取模式,可以達到數據隨機存取的高速傳輸。簡單的說就是用固態電子存儲晶元陣列而製成的硬碟(目前最大容量為416GB),固態硬碟的介面規范和定義、功能及使用方法上與普通硬碟的完全相同,.在產品外形和尺寸上也完全與普通硬碟一致,包括3.5",2.5",1.8"多種類型。

由於固態硬碟沒有普通硬碟的旋轉介質,因而抗震性極佳,同時工作溫度很寬,擴展溫度的電子硬碟可工作在-45℃~+85℃。廣泛應用於軍事、車載、工控、視頻監控、網路監控、網路終端、電力、醫療、航空等、導航設備等領域。

通俗點講:目前的硬碟(ATA 或 SATA)都是磁碟型的,數據就儲存在磁碟扇區里。而固態硬碟是使用快閃記憶體顆粒(flash disk)(即目前內存、mp3、U盤等存儲介質)製作而成。

目前,三星等廠商已經發布過多款固態硬碟,其中宇瞻公司最新發布的新產品,使用單一控制晶元開發的高速SATA固態硬碟,其連續存取速度最高達200MB/sec,容量可達128GB,相較於目前市面上連續存取速度約50~60MB/sec的SATA介面的SSD,Apacer目前可是足足快了2~3倍!不過目前固態硬碟價格還高高在上,尚未普及到DIY市場。

SSD的存儲介質分為兩種,一種是採用FLASH晶元作為存儲介質,另外一種是採用DRAM作為存儲介質。使用FLASH晶元作為存儲介質的固態硬碟,可以被廣泛應用到筆記本硬碟、存儲卡、U盤等。另外一種就是採用DRAM作為存儲介質的SSD,目前應用范圍較窄。它仿效傳統硬碟的設計、可被絕大部分操作系統的文件系統工具進行卷設置和管理,並提供工業標準的PCI和FC介面用於連接主機或者伺服器。採用FLASH晶元作為固態存儲器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移動,而且數據保護不受電源控制,能適應於各種環境,但是使用年限不高,適合於個人用戶使用。

SSD固態存儲器有以下幾點優點:

首先,數據存取速度快。根據相關測試:兩台電腦在同樣配置的電腦下,搭載SSD固態存儲器的筆記本從開機到出現桌面一共只用了18秒,而搭載傳統硬碟的筆記本總共用了31秒,兩者幾乎有將近一半的差距。

其次,防震抗摔是SSD的一個特點之一,因為全部採用了快閃記憶體晶元,所以SSD固態存儲器內部不存在任何機械部件,這樣即使在高速移動甚至伴隨翻轉傾斜的情況下也不會影響到正常使用,而且在筆記本電腦發生意外掉落或與硬物碰撞時能夠將數據丟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再次,固態存儲器工作時靜音(固態存儲器因為沒有機械馬達和風扇,工作時噪音值為0分貝)、發熱量小、散熱快。第四,固態存儲器在重量方面更輕,與常規1.8英寸硬碟相比,重量輕20-30克,減少的重量有利於移動設備的攜帶。

SSD固態存儲器的不足:

固態存儲器不足之處在於數據的可恢復性,一旦在硬體上發生損壞,如果是傳統的磁碟或者磁帶存儲方式,通過數據恢復也許還能挽救一部分數據。但是如果是固態存儲,一但晶元發生損壞,要想在碎成幾瓣或者被電流擊穿的晶元中找回數據那幾乎就是不可能的。當然這種不足也是可以犧牲存儲空間來彌補的,主要用RAID 1來實現的備份,和傳統的存儲的備份原理相同。但是由於目前SSD的成本較高,採用這種方式進行備份將會進一步加強產品成本。

官方觀點:

國內存儲裝置廠商宇瞻(Apacer)日前與國際內存大廠三星(Samsung)聯袂發表固態硬碟(SSD, Solid State Disk)的發展趨勢。

三星資深經理Do Geun Kim表示:不論就省電、效能等項目來看,固態硬碟的表現都優於傳統硬碟,前者之所以還未在儲存媒體市場大放異彩症結僅在於成本。但是預計到了2009年末、2010年初,固態硬碟即可望吃掉60GB以下容量的硬碟市場。

雖然60GB在筆記型計算機市場已經是入門的儲存容量,但是三星認為除此以外的市場還大有可為,例如UMPC、百元計算機、可攜式多媒體播放器等。根據三星的預計,固態硬碟在行動裝置的市場滲透率,將從目前的1.32%,至2009年成長至18.82%。數量從840萬個成長至32億5600萬個。

同時,日立技術支持協理蔡正平也指出:在一寸硬碟市場中,快閃記憶體的確來勢洶洶。但是電腦使用者追求的是大容量。「至少五年之內,固態硬碟不會取代傳統硬碟。

小編觀點:

不管是傳統硬碟製造商,還是致力於發展新興SSD硬碟的廠家都不可否認的是固態硬碟在諸多方面相對於傳統碟片硬碟的優勢,相信隨著快閃記憶體產品製造成本的日漸降低,總有一天固態硬碟會完全取代現在碟片硬碟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