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硬碟大全 » sata硬碟介面定義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sata硬碟介面定義

發布時間: 2022-05-07 05:37:56

① 電腦硬碟介面

從整體的角度上,硬碟介面分為IDE、SATA、SCSI、SAS和光纖通道五種,IDE介面硬碟多用於家用產品中,也部分應用於伺服器,SCSI介面的硬碟則主要應用於伺服器市場,而光纖通道只用於高端伺服器上,價格昂貴。SATA主要應用於家用市場,有SATA、SATAⅡ、SATAⅢ,是現在的主流。

SCSI介面

在IDE和SCSI的大類別下,又可以分出多種具體的介面類型,又各自擁有不同的技術規范,具備不同的傳輸速度,比如ATA100和SATA;Ultra160 SCSI和Ultra320 SCSI都代表著一種具體的硬碟介面,各自的速度差異也較大。

CF(Compact Flash)介面主要應用在移動等小型設備裡面,CF介面遵循ATA標准製造,不過它的介面是50針而不是68針,分成兩排,每排25個針腳。

CE介面是東芝公司出的1.8寸硬碟介面,與CF介面類似。

IDE

IDE的英文全稱為「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即「電子集成驅動器」,它的本意是指把「硬碟控制器」與「盤體」集成在一起的硬碟驅動器。把盤體與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減少了硬碟介面的電纜數目與長度,數據傳輸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強,硬碟製造起來變得更容易,因為硬碟生產廠商不需要再擔心自己的硬碟是否與其它廠商生產的控制器兼容。對用戶而言,硬碟安裝起來也更為方便。IDE這一介面技術從誕生至今就一直在不斷發展,性能也不斷的提高,其擁有的價格低廉、兼容性強的特點,為其造就了其它類型硬碟無法替代的地位。

常見的2.5英寸IDE硬碟介面

IDE代表著硬碟的一種類型,但在實際的應用中,人們也習慣用IDE來稱呼最早出現IDE類型硬碟ATA-1,這種類型的介面隨著介面技術的發展已經被淘汰了,而其後發展分支出更多類型的硬碟介面,比如ATA、Ultra ATA、DMA、Ultra DMA等介面都屬於IDE硬碟。

SCSI

SCSI的英文全稱為「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計算機系統介面),是同IDE(ATA)完全不同的介面,IDE介面是普通PC的標准介面,而SCSI並不是專門為硬碟設計的介面,是一種廣泛應用於小型機上的高速數據傳輸技術。SCSI介面具有應用范圍廣、多任務、帶寬大、CPU佔用率低,以及熱插拔等優點,但較高的價格使得它很難如IDE硬碟般普及,因此SCSI硬碟主要應用於中、高端伺服器和高檔工作站中。

光纖通道

光纖通道的英文拼寫是Fibre Channel,和SCSI介面一樣光纖通道最初也不是為硬碟設計開發的介面技術,是專門為網路系統設計的,但隨著存儲系統對速度的需求,才逐漸應用到硬碟系統中。光纖通道硬碟是為提高多硬碟存儲系統的速度和靈活性才開發的,它的出現大大提高了多硬碟系統的通信速度。光纖通道的主要特性有:熱插拔性、高速帶寬、遠程連接、連接設備數量大等。

② 電腦硬碟介面

SATA/MSATA
SATA是個常青樹,已經存在許多年了,它替代了老式的IDE介面,安裝更方便,性能也提升很多。不過SATA一共分成兩種形態,三種速度規格,如果你正在使用的是老規格的主板,甚至換個機械硬碟都有性能瓶頸哦!
先說SATA 1代,這是最早版本的SATA硬碟介面,帶寬為1.5Gb/s,實際速度是150MB/S,線纜最大程度不允許超過1.5米(一般主板附贈的都是30厘米)。這種介面的性能大家也看到了,雖然當時比較先進,但是性能終究有限,現在隨便買一塊3TB的機械硬碟(3.5英寸)性能都無法滿足。好在還在用SATA 1代的電腦已經少之又少了,也不必過於糾結。
SATA 2代的推出直接將性能翻倍,帶寬達到了3Gb/s,實際傳輸速度為300MB/S,看起來確實強了不少。不過300MB/S的傳輸速度對於時下的固態硬碟來說實在是不夠看,性能制約嚴重。小編建議如果是這種老機升級(10年前的一些古董級還在運行的電腦),不妨考慮買容量小於120GB的固態硬碟,性能匹配剛剛好,價格也比較便宜。
接下來就是現在最常見的SATA 3介面了,SATA 3的帶寬又翻了一倍,達到了6Gb/s,實際傳輸速度達到了600MB/S,應對絕大多數SATA介面的硬碟毫無問題,而且SATA 3應該說是現在通用性最好的介面了,可以通吃全部SATA介面的硬碟。
SATA其實還有個孿生兄弟MSATA,其實它的定義和技術規范完全等同於SATA介面,不同的是它的外形發生了變化,基本和mini PCI-E沒有區別(但是不通用!),作用就是小型化。目前這種介面的固態硬碟比較少了,主要都是工業設備使用,屬於被淘汰的邊緣——因為有了更好的介面。
某寶上有不少SAS介面的硬碟,價格超級便宜。這種介面外形和SATA介面一致,但是電壓不同,SAS介面可以向下兼容SATA硬碟,但是SATA介面卻用不了SAS硬碟,所以千萬不要買!
M.2
MSATA介面個頭確實比SATA小了,但是超極本的出現讓小型化需求更進一步,於是M.2介面出現了,最初這種介面叫NGFF,後來改名成為M.2。不過需要注意,M.2介面分為B key和M key兩種規格,也是不通用的哦!B key採用SATA一樣的規格界面,速度最高也就是6Gbps(同SATA 3),而M Key則是用更快的PCI-E ×4通道,
U.2
M.2介面又要被淘汰?不是沒可能哦,最新的介面就是U.2,它之前叫做SFF-8639,2016年改名。U.2的設備端介面融合了SATA及SAS介面的特點,介面帶寬達到了驚人的32Gbps,支持NVMe協議,甚至供電能力也提高了,這都有助於提高SSD性能。不過這種介面至今也沒多少硬碟產品採用。
除了這些,還有一個硬碟介面必須提一下,從100系列晶元組開始還有一個SATA E介面,這種介面外形有點像SATA介面,但也是直接用了PCI-E通道,不再用SATA通道,性能自然很好。不過呢,同U.2類似的是這種規格的硬碟產品至今都沒幾個,但是個頭又很大,不像U.2一樣具備小型化的能力,所以小編並不看好。就可見的一段時間來說,SATA 6Gb/s介面將長期存在,畢竟機械硬碟距離這種介面的理論極限還差很遠,完全可以應對;M.2規格可能在三至五年內被U.2介面取代,畢竟M.2介面還要區分兩種規格實在有點麻煩,現在看起來更像過度產品;最後就是U.2介面,未來高性能的固態硬碟很可能全面導向U.2,但至少目前還不會。

③ 主板的SATA1,SATA2,SATA3,SATA4硬碟介面分別是什麼意思插什麼硬碟,怎麼設置不同的介面都是什麼性能

1、硬碟可以直接插SATA1介面的,主板上標示的SATA1-4介面表示此主板同時支持4個SATA設備接入,固態硬碟,DVD光碟機等。1-4號標記是SATA介面的順序,開機時BIOS會依次檢查這些介面,其順序是從1到4依次進行。應將其接入SATA1介面,其他SATA介面可以接其他SATA設備。

2、理論上性能是完全一樣的。如果區分sata3.0 sata2.0,建議插在sata3.0上速度快一些。如果全是2.0或者3.0的,就插第一個介面上。

(3)sata硬碟介面定義擴展閱讀:

SATA由於採用串列方式傳輸數據而知名。相對於並行ATA來說,就具有非常多的優勢。首先,Serial ATA以連續串列的方式傳送數據,一次只會傳送1位數據。這樣能減少SATA介面的針腳數目,使連接電纜數目變少,效率也會更高。

實際上,Serial ATA 僅用四支針腳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分別用於連接電纜、連接地線、發送數據和接收數據,同時這樣的架構還能降低系統能耗和減小系統復雜性。

④ 主板硬碟介面什麼是SATA硬碟

主板的硬碟介面發展了很多代,目前主流是的SATA硬碟介面,與之對應的是已經淘汰的IDE介面,下圖黃色的就是IDE介面線:

其它介面還有M.2介面等,一般用於板卡狀固態硬碟使用在此不做介紹。

⑤ SATA是什麼意思

SATA(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串列高級技術附件)是一種基於行業標準的串列硬體驅動器介面,是由Intel、IBM、Dell、APT、Maxtor和Seagate公司共同提出的硬碟介面規范。

目前主流硬碟多採用IDE介面,即美國國家標准協會(ATA)所制定的標准,所以也稱IDE/ATA介面,最初速度為33MB/s,現在已經發展到133MB/s。

SATA以連續串列方式傳送數據,使連接電纜數目減少,效率提高,同時還能降低系統能耗,減小系統復雜性,SATA的起點更高,發展潛力更大,SATA 1.0 數據傳輸率是150MB/s,SATA 2.0數據傳輸率是300MB/s,最終SATA將實現600MB/s的最高傳輸率

發展歷程

SATA是Intel公司在IDF2000大會上推出的,該技術可以讓用戶擁有高效能的硬碟,卻不必犧牲資料的完整性。SATA最大的優勢是傳輸速率高。

SATA的工作原理非常簡單:採用連續串列的方式來實現數據傳輸從而獲得較高傳輸速率。2003年發布SATA1.0規格提供的傳輸率就已經達到了150MB/s,不但已經高出普通IDE硬碟所提供的100MB/s(ATA100)甚至超過了133MB/s(ATA133)的最高傳輸速率。

SATA在數據可靠性方面也有了大幅度提高。SATA可同時對指令及數據封包進行循環冗餘校驗(CRC),不僅可檢測出所有單bit和雙bit的錯誤,而且根據統計學的原理,這樣還能夠檢測出99.998%可能出現的錯誤。

相比之下,PATA只能對來回傳輸的數據進行校驗,而無法對指令進行校驗,加之高頻率下干擾甚大,因此數據傳輸穩定性很差。

除了傳輸速度、傳輸數據更可靠外,節省空間是SATA最具吸引力之處,更有利於機箱內部的散熱,線纜間的串擾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不過SATA 1.0規范存在不少缺點,特別是缺乏對於伺服器和網路存儲應用所需的一些先進特性的支持。比如在多任務、多請求的典型伺服器環境裡面SATA1.0硬碟的確會有性能大幅度下降、可維護性不強、可連接性不好等等缺點。這時,SATA2.0的出現在這方面卻得到了很好的補充。

(5)sata硬碟介面定義擴展閱讀:

SATA的優勢

串列介面結構簡單,支持熱插拔,傳輸速度快,執行效率高。 使用SATA(Serial ATA)口的硬碟又叫串口硬碟,是未來PC機硬碟的趨勢。

Serial ATA採用串列連接方式,串列ATA匯流排使用嵌入式時鍾信號,具備了更強的糾錯能力,與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區別在於能對傳輸指令(不僅僅是數據)進行檢查,如果發現錯誤會自動矯正,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數據傳輸的可靠性。

⑥ 2.5寸SATA硬碟電源介面定義是什麼

2.5寸和3.5寸的sata硬碟介面應該是一樣的,只是12V電源的介面是跳空的。

⑦ 什麼是SATA介面

SATA是Serial ATA的縮寫,即串列ATA。這是一種完全不同於並行ATA的新型硬碟介面類型,由於採用串列方式傳輸數據而得名。SATA匯流排使用嵌入式時鍾信號,具備了更強的糾錯能力,與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區別在於能對傳輸指令(不僅僅是數據)進行檢查,如果發現錯誤會自動矯正,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數據傳輸的可靠性。串列介面還具有結構簡單、支持熱插拔的優點。

與並行ATA相比,SATA具有比較大的優勢。首先,Serial ATA以連續串列的方式傳送數據,可以在較少的位寬下使用較高的工作頻率來提高數據傳輸的帶寬。Serial ATA一次只會傳送1位數據,這樣能減少SATA介面的針腳數目,使連接電纜數目變少,效率也會更高。實際上,Serial ATA 僅用四支針腳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分別用於連接電纜、連接地線、發送數據和接收數據,同時這樣的架構還能降低系統能耗和減小系統復雜性。其次,Serial ATA的起點更高、發展潛力更大,Serial ATA 1.0定義的數據傳輸率可達150MB/sec,這比目前最塊的並行ATA(即ATA/133)所能達到133MB/sec的最高數據傳輸率還高,而在已經發布的Serial ATA 2.0的數據傳輸率將達到300MB/sec,最終Serial ATA 3.0將實現600MB/sec的最高數據傳輸率。

在此有必要對Serial ATA的數據傳輸率作一下說明。就串列通訊而言,數據傳輸率是指串列介面數據傳輸的實際比特率,Serial ATA 1.0的傳輸率是1.5Gbps,Serial ATA 2.0的傳輸率是3.0Gbps。與其它高速串列介面一樣,Serial ATA介面也採用了一套用來確保數據流特性的編碼機制,這套編碼機制將原本每位元組所包含的8位數據(即1Byte=8bit)編碼成10位數據(即1Byte=10bit),這樣一來,Serial ATA介面的每位元組串列數據流就包含了10位數據,經過編碼後的Serial ATA傳輸速率就相應地變為Serial ATA實際傳輸速率的十分之一,所以1.5Gbps=150MB/sec,而3.0Gbps=300MB/sec。

SATA的物理設計,可說是以Fibre Channel(光纖通道)作為藍本,所以採用四芯接線;需求的電壓則大幅度減低至250mV(最高500mV),較傳統並行ATA介面的5V少上200倍!因此,廠商可以給Serial ATA硬碟附加上高級的硬碟功能,如熱插拔(Hot Swapping)等。更重要的是,在連接形式上,除了傳統的點對點(Point-to-Point)形式外,SATA還支持「星形」連接,這樣就可以給RAID這樣的高級應用提供設計上的便利;在實際的使用中,SATA的主機匯流排適配器(HBA,Host Bus Adapter)就好像網路上的交換機一樣,可以實現以通道的形式和單獨的每個硬碟通訊,即每個SATA硬碟都獨佔一個傳輸通道,所以不存在象並行ATA那樣的主/從控制的問題。

Serial ATA規范不僅立足於未來,而且還保留了多種向後兼容方式,在使用上不存在兼容性的問題。在硬體方面,Serial ATA標准中允許使用轉換器提供同並行ATA設備的兼容性,轉換器能把來自主板的並行ATA信號轉換成Serial ATA硬碟能夠使用的串列信號,目前已經有多種此類轉接卡/轉接頭上市,這在某種程度上保護了我們的原有投資,減小了升級成本;在軟體方面,Serial ATA和並行ATA保持了軟體兼容性,這意味著廠商絲毫也不必為使用Serial ATA而重寫任何驅動程序和操作系統代碼。

另外,Serial ATA接線較傳統的並行ATA(Paralle ATA)接線要簡單得多,而且容易收放,對機箱內的氣流及散熱有明顯改善。而且,SATA硬碟與始終被困在機箱之內的並行ATA不同,擴充性很強,即可以外置,外置式的機櫃(JBOD)不單可提供更好的散熱及插拔功能,而且更可以多重連接來防止單點故障;由於SATA和光纖通道的設計如出一轍,所以傳輸速度可用不同的通道來做保證,這在伺服器和網路存儲上具有重要意義。

Serial ATA相較並行ATA可謂優點多多,將成為並行ATA的廉價替代方案。並且從並行ATA過渡到Serial ATA也是大勢所趨,應該只是時間問題。相關廠商也在大力推廣SATA介面,例如Intel的ICH6系列南橋晶元相較於ICH5系列南橋晶元,所支持的SATA介面從2個增加到了4個,而並行ATA介面則從2個減少到了1個;nVidia的nForce4系列晶元組已經支持SATA II即Serial ATA 2.0,而且三星已經採用Marvell 88i6525 SOC晶元開發新一代的SATA II介面硬碟.

⑧ 固態硬碟m2sata介面是什麼意思

m2是介面,你可以理解為形狀,並非本質,m2分多種,m key,b key,簡單說,m2分pcie x4控制器和sata3的控制器,如果是sata3的控制器,那麼這個m2和sata3的固態就是同等性能,比如三星的850evo,就有2.5的sata3和m2的,兩者性能一致。

一.SATA3硬碟介面:

拓展資料:

固態硬碟(Solid State Drives),簡稱固盤,固態硬碟(Solid State Drive)用固態電子存儲晶元陣列而製成的硬碟,由控制單元和存儲單元(FLASH晶元、DRAM晶元)組成。

固態硬碟在介面的規范和定義、功能及使用方法上與傳統硬碟的完全相同,在產品外形和尺寸上也完全與傳統硬碟一致,但I/O性能相對於傳統硬碟大大提升。被廣泛應用於軍事、車載、工控、視頻監控、網路監控、網路終端、電力、醫療、航空、導航設備等領域。

其晶元的工作溫度范圍很寬,商規產品(0~70℃)工規產品(-40~85℃)。雖然成本較高,但也正在逐漸普及到DIY市場。由於固態硬碟技術與傳統硬碟技術不同,所以產生了不少新興的存儲器廠商。廠商只需購買NAND存儲器,再配合適當的控制晶元,就可以製造固態硬碟了。新一代的固態硬碟普遍採用SATA-3介面、M.2介面、MSATA介面、PCI-E介面、SAS介面、CFast介面和SFF-8639介面。

但是當固態硬碟長時間斷電並在高溫環境下放置將會面臨數據丟失的風險。因此使用固態硬碟來備份數據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人們對數據信息的存儲需求也在不斷提升,現在多家存儲廠商推出了自己的攜帶型固態硬碟,更有支持Type-C介面的移動固態硬碟和支持指紋識別的固態硬碟推出。

⑨ 硬碟介面類型SATA2.0和SATA3.0有什麼區別

區別:SATA2.0和SATA3.0傳輸速率不同。

想要讓硬碟獲得最佳的讀取速度,不僅取決於硬碟,還取決於硬碟介面。也就是說,只要當硬碟支持SATA3.0介面,並連接在支持SATA3.0介面的主板上這台電腦的硬碟才會發揮出最佳性能。

(9)sata硬碟介面定義擴展閱讀

使用SATA(Serial ATA)口的硬碟又叫串口硬碟,是未來和現在PC機硬碟的主流趨勢。2001年,由Intel、APT、Dell、IBM、希捷、邁拓這幾大廠商組成的Serial ATA委員會正式確立了Serial ATA 1.0規范,2002年,雖然串列ATA的相關設備還未正式上市,但Serial ATA委員會已搶先確立了Serial ATA 2.0規范。Serial ATA採用串列連接方式,串列ATA匯流排使用嵌入式時鍾信號,具備了更強的糾錯能力,與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區別在於能對傳輸指令(不僅僅是數據)進行檢查,如果發現錯誤會自動矯正,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數據傳輸的可靠性。

⑩ "SATA介面"是指什麼呢

什麼是SATA硬碟

SATA的全稱是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是由Intel、IBM、Dell、APT、Maxtor和Seagate公司共同提出的硬碟介面規范,在IDF Fall 2001大會上,Seagate宣布了Serial ATA 1.0標准,正式宣告了SATA規范的確立。SATA規范將硬碟的外部傳輸速率理論值提高到了150MB/s,比PATA標准ATA/100高出50%,比ATA/133也要高出約13%,而隨著未來後續版本的發展,SATA介面的速率還可擴展到2X和4X(300MB/s和600MB/s)。從其發展計劃來看,未來的SATA也將通過提升時鍾頻率來提高介面傳輸速率,讓硬碟也能夠超頻。

SATA介面需要硬體晶元的支持,例如Intel ICH5(R)、VIA VT8237、nVIDIA的MCP RAID和SiS964,如果主板南橋晶元不能直接支持的話,就需要選擇第三方的晶元,例如Silicon Image 3112A晶元等,不過這樣也就會產生一些硬體性能的差異,並且驅動程序也比較繁雜。

SATA的優勢:支持熱插拔 ,傳輸速度快,執行效率高

安裝SATA硬碟

1.固定SATA硬碟,這點與傳統並行硬碟沒有什麼不同。

2.為硬碟連接上數據線和電源線。SATA硬碟與傳統硬碟在介面上有很大差異,SATA硬碟採用7針細線纜而不是大家常見的40/80針扁平硬碟線作為傳輸數據的通道(圖1)。細線纜的優點在於它很細,因此彎曲起來非常容易。而傳統的硬碟線彎曲起來就非常困難,由於很寬,還經常會造成某個局部散熱不良。而細線纜就不存在這些缺點,它不會妨礙機箱內部的空氣流動,這樣就避免了熱區的產生,從而提高了整個系統的穩定性。接下來用細線纜將SATA硬碟連接到介面卡或主板上的SATA介面上。由於SATA採用了點對點的連接方式,每個SATA介面只能連接一塊硬碟,因此不必像並行硬碟那樣設置跳線了,系統自動會將SATA硬碟設定為主盤

3.為硬碟連接上電源線。與數據線一樣,SATA硬碟也沒有使用傳統的4針的「D型」電源介面,而採用了更易於插拔的15針扁平介面(圖2),使用的電壓為+12V、+5V和+3.3V,如果你的電源沒有提供這種介面,則需要購買專門的支持SATA硬碟的電源或者轉換器接頭(圖3)。有些SATA硬碟提供了4針的「D型」和15針扁平兩種介面,這樣就可以直接使用原有的電源了。所有這些完成之後需要再仔細檢查一遍,確信准確無誤之後就可以蓋上機箱了。

4.安裝驅動程序。SATA硬碟在使用上完全兼容傳統的並行硬碟,因此在驅動程序的安裝使用上一般不會有什麼問題。如果你使用的操作系統是Windows 9x/ME,那麼只需進入BIOS,在裡面的SATA選項下簡單地設置一下就可以了。不過SATA硬碟在安裝Windows XP時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由於Windows XP無法辨認出連接在介面卡上的SATA硬碟,所以用戶必須手工安裝SATA硬碟的驅動程序。在安裝過程中,當Windows XP尋找SCSI設備時按下F6鍵,然後插入隨SATA介面卡附送的驅動軟盤。

如何在windows XP中安裝SATA硬碟

WindowsXP順利安裝在你的SATA硬碟上。

1.因為WindowsXP本身不直接支持串列ATA控制器,安裝Windows XP的時候必須從軟碟機中搜索第三方的SATA驅動,若沒有主板附帶的軟盤驅動時,必須將光碟中的驅動拷貝到軟盤中。所以,首先須要有軟碟機才行。如果你安裝Windows 98系統的話,只需要在BIOS中把啟動選擇為SCSI/SATA就可以像普通IDE硬碟一樣正常安裝了。

2.在首次安裝WindowsXP尋找SCSI設備時,按下F6鍵(此時屏幕下方會有文字提示)來載入第三方驅動程序。但請注意,出現提示後大約只有2秒的時間讓你按鍵,錯過的話又得重啟再來一次。按下F6後,稍等一會兒系統提示按S鍵,會自動搜索軟碟機中的驅動,選擇主板提供的驅動軟盤中合適的驅動。然後會顯示你所選擇的驅動已經載入,按回車繼續,下面就是正常的WindowsXP安裝步驟了。

注意:有的主板(如碩泰克的KT600-R)提供的驅動軟盤中,其INF文件是放在文件夾里的,需要將它拷貝到軟盤的根目錄才能被自動搜索到。

3.如果你的主板板載Silicon Image SATA RAID的話,Windows XP安裝完成後,可能還要再安裝一次SATA RAID驅動程序,對於這一點,不同主板的要求稍有不同,在其主板說明書中都會有詳細說明,請多加註意。如碩泰克的KT600-R,系統啟動後在硬體設備管理器中的其他設備會顯示黃色問號RAID設備,需要為它重新安裝驅動。放入主板提供的軟盤或光碟,讓系統自動搜索,如提示搜索不到,則手動指定INF文件即可。

注意:Windows2000也與WindowsXP一樣,本身沒有串列ATA控制器的驅動,安裝方法與WindowsXP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