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存容量的大小不同品牌、不同型號的產品各不相同,早期的硬碟緩存基本都很小,只有幾百KB,已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2MB和8MB緩存是現今主流硬碟所採用,而在伺服器或特殊應用領域中還有緩存容量更大的產品,甚至達到了16MB、64MB等。
硬碟緩存是出廠時已經設置好的.用戶自己不能再進行更改
2. 硬碟cache的作用
先說說CPU的Cache,它中文名稱是高速緩沖存儲器,讀寫速度很快,幾乎與CPU一樣。由於CPU的運算速度太快,內存的數據存取速度無法跟上CPU的速度,所以在cpu與內存間設置了cache為cpu的數據快取區。
當計算機執行程序時,數據與地址管理部件會預測可能要用到的數據和指令,並將這些數據和指令預先從內存中讀出送到Cache。一旦需要時,先檢查Cache,若有就從Cache中讀取,若無再訪問內存。
簡單來說,Cache就是用來解決CPU與內存之間速度不匹配的問題,避免內存與輔助內存頻繁存取數據,這樣就提高了系統的執行效率。
而硬碟的cache作用就類似於CPU的cache,它解決了匯流排介面的高速需求和讀寫硬碟的矛盾以及對某些扇區的反復讀取。
3. 用硬碟cache的目的是什麼
為了提高對硬碟的訪問速度,機械硬碟訪問的速度比較忙慢,如果在硬碟內部集成一個cache的話,可以有效提高硬碟的響應速度。
4. 使用硬碟Cache的目地是
提高效率,給數據一個緩沖的平台,因為緩存存儲速度快。可以提高數據讀取命中率
5. 如何把關閉硬碟cache
不清楚你所指的CACHE是系統的還是硬碟本身的。
硬碟本身的在BIOS裡面如果有對應選項或許有可能關。但一般不建議關閉。
6. 使用硬碟Cache的目的是什麼
選B 主板上的晶元組 。
問題解析:
匯流排是主板設計中的概念,PCI匯流排是由主板晶元組支持的,主板晶元組幾乎決定著主板的全部功能。
CACHE存儲器提供對CPU類型和主頻的支持、系統高速緩存的支持、主板的系統匯流排頻率、內存管理(內存類型、容量和性能)、顯卡插槽規格,ISA/PCI/AGP插槽、ECC糾錯等支持;
所以,使用硬碟Cache的目的是為了主板上的晶元組 。
(6)用硬碟cache擴展閱讀:
技術分析:PC系統的發展趨勢之一是CPU主頻越做越高,系統架構越做越先進,而主存DRAM的結構和存取時間改進較慢。因此,Cache技術愈顯重要,在PC系統中Cache越做越大。廣大用戶已把Cache作為評價和選購PC系統的一個重要指標。
本在傳輸速度有較大差異的設備間都可以利用Cache作為匹配來調節差距,或者說是這些設備的傳輸通道。在顯示系統、硬碟和光碟機,以及網路通訊中,都需要使用Cache技術。
7. 請比照主存cache的原理,分析採用磁碟Cache為什麼能夠提高工作效率
硬碟的緩存主要起三種作用:
預讀取
一是預讀取。當硬碟受到CPU指令控制開始讀取數據時,硬碟上的控制晶元會控制磁頭把正在讀取的簇的下一個或者幾個簇中的數據讀到緩存中(由於硬碟上數據存儲時是比較連續的,所以讀取命中率較高),當需要讀取下一個或者幾個簇中的數據的時候,硬碟則不需要再次讀取數據,直接把緩存中的數據傳輸到內存中就可以了,由於緩存的速度遠遠高於磁頭讀寫的速度,所以能夠達到明顯改善性能的目的。
對寫入動作進行緩存
二是對寫入動作進行緩存。當硬碟接到寫入數據的指令之後,並不會馬上將數據寫入到碟片上,而是先暫時存儲在緩存里,然後發送一個「數據已寫入」的信號給系統,這時系統就會認為數據已經寫入,並繼續執行下面的工作,而硬碟則在空閑(不進行讀取或寫入的時候)時再將緩存中的數據寫入到碟片上。
臨時存儲最近訪問過的數據
三是臨時存儲最近訪問過的數據。有時候,某些數據是會經常需要訪問的,硬碟內部的緩存會將讀取比較頻繁的一些數據存儲在緩存中,再次讀取時就可以直接從緩存中直接傳輸。緩存就像是一台計算機的內存一樣,在硬碟讀寫數據時,負責數據的存儲、寄放等功能。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大大減少數據讀寫的時間以提高硬碟的使用效率。同時利用緩存還可以讓硬碟減少頻繁的讀寫,讓硬碟更加安靜,更加省電。
8. 13、用硬碟Cache的目的是( BC )A、增加硬碟容量 B、提高硬碟讀寫信息的速度C、實現動態信息存儲
硬碟cache一般採用快閃記憶體,讀取寫入速度相當硬碟來說很快。操作系統將需要經常訪問的數據放在cache中,從而無需從硬碟中讀取數據。大大的提高了硬碟讀寫信息的速度。
有一些系統數據無需經常需要變更,無需寫入硬碟,因此也會放在cache中。所以b、c都是緩存的作用。
9. 使用硬碟Cache的主要目的是
cache就是緩存,
CPU緩存(Cache Memory)位於CPU與內存之間的臨時存儲器,它的容量比內存小但交換速度快。在緩存中的數據是內存中的一小部分,但這一小部分是短時間內CPU即將訪問的,當CPU調用大量數據時,就可避開內存直接從緩存中調用,從而加快讀取速度。由此可見,在CPU中加入緩存是一種高效的解決方案,這樣整個內存儲器(緩存+內存)就變成了既有緩存的高速度,又有內存的大容量的存儲系統了。緩存對CPU的性能影響很大,主要是因為CPU的數據交換順序和CPU與緩存間的帶寬引起的。
緩存的工作原理是當CPU要讀取一個數據時,首先從緩存中查找,如果找到就立即讀取並送給CPU處理;如果沒有找到,就用相對慢的速度從內存中讀取並送給CPU處理,同時把這個數據所在的數據塊調入緩存中,可以使得以後對整塊數據的讀取都從緩存中進行,不必再調用內存。
正是這樣的讀取機制使CPU讀取緩存的命中率非常高(大多數CPU可達90%左右),也就是說CPU下一次要讀取的數據90%都在緩存中,只有大約10%需要從內存讀取。這大大節省了CPU直接讀取內存的時間,也使CPU讀取數據時基本無需等待。總的來說,CPU讀取數據的順序是先緩存後內存。
最早先的CPU緩存是個整體的,而且容量很低,英特爾公司從Pentium時代開始把緩存進行了分類。當時集成在CPU內核中的緩存已不足以滿足CPU的需求,而製造工藝上的限制又不能大幅度提高緩存的容量。因此出現了集成在與CPU同一塊電路板上或主板上的緩存,此時就把 CPU內核集成的緩存稱為一級緩存,而外部的稱為二級緩存。一級緩存中還分數據緩存(Data Cache,D-Cache)和指令緩存(Instruction Cache,I-Cache)。二者分別用來存放數據和執行這些數據的指令,而且兩者可以同時被CPU訪問,減少了爭用Cache所造成的沖突,提高了處理器效能。英特爾公司在推出Pentium 4處理器時,用新增的一種一級追蹤緩存替代指令緩存,容量為12KμOps,表示能存儲12K條微指令。
隨著CPU製造工藝的發展,二級緩存也能輕易的集成在CPU內核中,容量也在逐年提升。現在再用集成在CPU內部與否來定義一、二級緩存,已不確切。而且隨著二級緩存被集成入CPU內核中,以往二級緩存與CPU大差距分頻的情況也被改變,此時其以相同於主頻的速度工作,可以為CPU提供更高的傳輸速度。
二級緩存是CPU性能表現的關鍵之一,在CPU核心不變化的情況下,增加二級緩存容量能使性能大幅度提高。而同一核心的CPU高低端之分往往也是在二級緩存上有差異,由此可見二級緩存對於CPU的重要性。
CPU在緩存中找到有用的數據被稱為命中,當緩存中沒有CPU所需的數據時(這時稱為未命中),CPU才訪問內存。從理論上講,在一顆擁有二級緩存的CPU中,讀取一級緩存的命中率為80%。也就是說CPU一級緩存中找到的有用數據占數據總量的80%,剩下的20%從二級緩存中讀取。由於不能准確預測將要執行的數據,讀取二級緩存的命中率也在80%左右(從二級緩存讀到有用的數據占總數據的16%)。那麼還有的數據就不得不從內存調用,但這已經是一個相當小的比例了。目前的較高端的CPU中,還會帶有三級緩存,它是為讀取二級緩存後未命中的數據設計的—種緩存,在擁有三級緩存的CPU中,只有約5%的數據需要從內存中調用,這進一步提高了CPU的效率。
為了保證CPU訪問時有較高的命中率,緩存中的內容應該按一定的演算法替換。一種較常用的演算法是「最近最少使用演算法」(LRU演算法),它是將最近一段時間內最少被訪問過的行淘汰出局。因此需要為每行設置一個計數器,LRU演算法是把命中行的計數器清零,其他各行計數器加1。當需要替換時淘汰行計數器計數值最大的數據行出局。這是一種高效、科學的演算法,其計數器清零過程可以把一些頻繁調用後再不需要的數據淘汰出緩存,提高緩存的利用率。
CPU產品中,一級緩存的容量基本在4KB到64KB之間,二級緩存的容量則分為128KB、256KB、512KB、1MB、2MB等。一級緩存容量各產品之間相差不大,而二級緩存容量則是提高CPU性能的關鍵。二級緩存容量的提升是由CPU製造工藝所決定的,容量增大必然導致CPU內部晶體管數的增加,要在有限的CPU面積上集成更大的緩存,對製造工藝的要求也就越高
10. 如何查看硬碟cache
需要這么麻煩么..
下個HDTUNE就可以看到了..
而且修改
硬碟緩存
基本用處不大的,因為受到硬碟本身硬體
緩存大小
的限制,一個8M緩存的硬碟,你就算把系統里改成32M,但實際上還是8M緩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