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硬碟大全 » 硬碟主要參考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硬碟主要參考

發布時間: 2022-04-30 20:43:34

『壹』 現在什麼牌子的硬碟比較好

1、希捷(Seagate)公司總部坐落於美國加州司各特谷市。公司所生產的硬碟不管在設計還是銷售都是位於世界一流水平。它旗下生產的硬碟十分的多元化,適合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選擇。

代表產品:希捷ST1000DM003,希捷1TB ST1000DM003等。

2、西部數據(Western Digital Corp),它成立於1970年,公司總部位於美國加州。它在歐美市場具有良好的口碑,現如今是世界上第二硬碟生產商。西部公司在收集以及管理數字信息上十分有一手,現如今西部硬碟在市場上還是十分的受歡迎的。

代表產品:西部數據WD10EZEX,西部數據WD5000AAKX等。

3、 東芝 (Toshiba),它成立於1875年,公司總部位於日本東京港區。它原本是主打 家電 產品,但是在20世紀90時代的時候開始進軍電子行業。並且它本身就是日本最大的半導體製造商,東芝硬碟最主要的特點就是自身的高品種以及一流的售後服務。

代表產品:東芝500G DT01ACA050,東芝1TB DT01ACA100等。


注意事項:

1、買固態硬碟的時候不能光看容量和價格,對於固態硬碟來說,品牌是非常重要的,雜牌固態硬碟使用的存儲顆粒質量很差,導致的直接結果是速度慢、壽命短,沒有質量保證,網上一些價格很低的主機往往都用的是雜牌硬碟。

2、如果打算購買M.2介面的固態硬碟,一定要先看一下自己的主板是否有M.2介面,要不然買回來沒處安裝,那就尷尬了。

3、不是所有M.2介面的硬碟都是NVME的,現在有一些固態硬碟看著是M.2介面的,實際上它的本質和普通SATA固態硬碟一樣,購買的時候一定要問清楚。

『貳』 什麼硬碟比較好 買硬碟主要看什麼參數

熱門品牌: 希捷、西部數據、日立、三星、東芝等。

硬碟常見的技術指標有以下幾種:
1.每分鍾轉速(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這一指標代表了硬碟主軸馬達(帶動磁碟)的轉速,比如5400RPM就代表該硬碟中的主軸轉速為每分鍾5400轉。
2.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 Seek Time):一般指讀取時的尋道時間,單位為ms(毫秒)。這一指標的含義是指硬碟接到讀/寫指令後到磁頭移到指定的磁軌(應該是柱面,但對於具體磁頭來說就是磁軌)上方所需要的平均時間。
3.平均潛伏期(Average Latency):這一指標是指當磁頭移動到指定磁軌後,要等多長時間指定的讀/寫扇區會移動到磁頭下方(碟片是旋轉的),碟片轉得越快,潛伏期越短。平均潛伏期是指磁碟轉動半圈所用的時間。顯然,同一轉速的硬碟的平均潛伏期是固定的。7200RPM時約為4.167ms,5400RPM時約為5.556ms。
4.平均訪問時間(Average Access Time):又稱平均存取時間,一般在廠商公布的規格中不會提供,這一般是測試成績中的一項,其含義是指從讀/寫指令發出到第一筆數據讀/寫時所用的平均時間。
5、數據傳輸率(DTR,Data Transfer Rate):單位為MB/s(兆位元組每秒,又稱MBPS)或Mbits/s(兆位每秒,又稱Mbps)。DTR分為最大(Maximum)與持續(Sustained)兩個指標,根據數據交接方的不同又分外部與內部數據傳輸率。內部DTR則是硬碟的真正數據傳輸能力,為充分發揮內部DTR,外部DTR理論值都會比內部DTR高,但內部DTR決定了外部DTR的實際表現。
6、緩沖區容量(Buffer Size):很多人也稱之為緩存(Cache)容量,單位為MB。在一些廠商資料中還被寫作Cache Buffer。緩沖區的基本作用是平衡內部與外部的DTR。為了減少主機的等待時間,硬碟會將讀取的資料先存入緩沖區,等全部讀完或緩沖區填滿後再以介面速率快速向主機發送。
7、噪音與溫度(Noise & Temperature):這兩個屬於非性能指標。

常見對硬碟認識的誤區
1、轉速與尋道時間:
現在不少人都認為硬碟轉速越快尋道時間就越快,但這是最常見的錯誤認識,事實上尋道速度根本不決定於轉速,因為兩者的控制設備就不一樣。轉速是由主軸馬達控制,尋道則由音圈馬達控制。
2、轉速與數據傳輸率:
在很多人的印象和廠商的宣傳中,更高的轉速的主要用意在於提高數據傳輸率,但這並不正確。持續數據傳輸率決定於很多指標,並不光只是轉速。當然,有人會說轉速更高,磁頭單位時間劃過的扇區就越多,不錯,但前提是線密度一樣。
3、真正的內部數據傳輸率:
隨著硬碟知識的普及,又出現了新的誤區——拿以Mbps為單位的最高內部DTR說事,廠商也投其所好,在產品資料中基本都公布了最大內部傳輸率,但多是以Mbps為單位。但是,它恰恰不能通過除8來換算成MBPS,因為這個數值是磁頭處理二進制0/1信號(即bit)的純理論性能,而磁頭處理的信號很大部分並不是用戶需要的數據(存入的數據都是經過編碼的,包含許多輔助信息),因此不能以位元組為單位。很多硬碟這一數值都是相當高的,如以前的富士通硬碟,指標很好,但實際性能卻是另一碼事。完全可以說,這個Mbps值沒有什麼實際價值,給人的是一種假象。
在硬碟中,真正重要的是內部持續DTR,它分為單磁軌瞬間DTR與持續DTR兩個指標,單磁軌瞬間DTR的計算公式是「512位元組×SPT×磁碟每秒所轉圈數」或「512位元組×SPT÷磁碟轉一圈所用時間」,由於磁碟轉一圈所用時間一般不能除盡,所以經常用前一種公式。持續DTR的計算公式則為「512位元組×SPT×磁頭數/總耗時」,其中「總耗時=(磁頭數-1)×磁頭切換時間+道間尋道時間+磁頭數×磁碟轉一圈的時間」。磁頭切換時間一般在產品的用戶手冊中有標注,大約在1ms左右。單磁軌瞬間DTR表明了硬碟實際上所能達到的最大內部DTR,持續DTR則體現了硬碟真正的數據傳輸能力。很遺憾的是,目前只有邁拓和IBM提供了內部持續DTR數據,其他廠商仍然用Mbps數值迷惑普通大眾。但是,廠商心裡是明白的,他們自己也不會混淆概念(只是沒事偷著樂),在數據的說法上也是非常嚴謹,如果你哪天發現廠商公布的內部DTR使用了MB/s為單位,那麼這很可能就是我們所真正需要的數據,而不要再用Mbps去除8了。
4、緩沖區容量與性能:
理論上講,緩沖區越大,即使內部DTR不變,硬碟的性能也會更好,這就好比CPU中的緩存一樣。不過,要做到緩沖區容量的增加並提高性能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大容量緩沖區的數據安全性主要是指在突然斷電的情況下,緩沖區中的待寫數據將如何處理的問題。這方面筆記本電腦硬碟就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有電池為後盾,筆記本電腦硬碟的緩沖區容量已經提升到了16MB。但對於台式機,這是個不小的考驗。WD公司在這方面做出了有意義的探索,主要方法是通過將數據暫時保存在最外圈暫存區(因為最外圈的寫入速度最快),下次開機再寫入原目的地址的方法來保證緩沖區中待寫數據的安全,顯然這需要特殊的管理機制,也是廠商的自由發揮了。

『叄』 硬碟性能指標是什麼

硬碟的性能指標:

一、容量

作為計算機系統的數據存儲器,容量是硬碟最主要的參數。

硬碟的容量以兆位元組(MB)或千兆位元組(GB)為單位,1GB=1024MB。但硬碟廠商在標稱硬碟容量時通常取1G=1000MB,因此我們在BIOS中或在格式化硬碟時看到的容量會比廠家的標稱值要小。

硬碟的容量指標還包括硬碟的單碟容量。所謂單碟容量是指硬碟單片碟片的容量,單碟容量越大,單位成本越低,平均訪問時間也越短。

二、轉速

轉速(Rotationl Speed 或Spindle speed),是硬碟內電機主軸的旋轉速度,也就是硬碟碟片在一分鍾內所能完成的最大轉數。轉速的快慢是標示硬碟檔次的重要參數之一,它是決定硬碟內部傳輸率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到硬碟的速度。

硬碟的轉速越快,硬碟尋找文件的速度也就越快,相對的硬碟的傳輸速度也就得到了提高。硬碟轉速以每分鍾多少轉來表示,單位表示為RPM,RPM是Revolutions Per minute的縮寫,是轉/每分鍾。RPM值越大,內部傳輸率就越快,訪問時間就越短,硬碟的整體性能也就越好。

三、平均訪問時間

平均訪問時間(Average Access Time)是指磁頭從起始位置到達目標磁軌位置,並且從目標磁軌上找到要讀寫的數據扇區所需的時間。

平均訪問時間體現了硬碟的讀寫速度,它包括了硬碟的尋道時間和等待時間,即:平均訪問時間=平均尋道時間+平均等待時間。

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 Seek Time)是指硬碟的磁頭移動到盤面指定磁軌所需的時間。這個時間當然越小越好,目前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通常在8ms到12ms之間,而SCSI硬碟則應小於或等於8ms。

硬碟的等待時間,又叫潛伏期(Latency),是指磁頭已處於要訪問的磁軌,等待所要訪問的扇區旋轉至磁頭下方的時間。平均等待時間為碟片旋轉一周所需的時間的一半,一般應在4ms以下。

四、傳輸速率

傳輸速率(Data Transfer Rate) 硬碟的數據傳輸率是指硬碟讀寫數據的速度,單位為兆位元組每秒(MB/s)。硬碟數據傳輸率又包括了內部數據傳輸率和外部數據傳輸率。

內部傳輸率(Internal Transfer Rate) 也稱為持續傳輸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它反映了硬碟緩沖區未用時的性能。內部傳輸率主要依賴於硬碟的旋轉速度。

外部傳輸率(External Transfer Rate)也稱為突發數據傳輸率(Burst Data Transfer Rate)或介面傳輸率,它標稱的是系統匯流排與硬碟緩沖區之間的數據傳輸率,外部數據傳輸率與硬碟介面類型和硬碟緩存的大小有關。

五、緩存

緩存(Cache memory)是硬碟控制器上的一塊內存晶元,具有極快的存取速度,它是硬碟內部存儲和外界介面之間的緩沖器。由於硬碟的內部數據傳輸速度和外界介面傳輸速度不同,緩存在其中起到一個緩沖的作用。

緩存的大小與速度是直接關繫到硬碟的傳輸速度的重要因素,能夠大幅度地提高硬碟整體性能。當硬碟存取零碎數據時需要不斷地在硬碟與內存之間交換數據,有大緩存,則可以將那些零碎數據暫存在緩存中,減小外系統的負荷,也提高了數據的傳輸速度。

(3)硬碟主要參考擴展閱讀

硬碟保養注意事項

1、讀寫忌斷電

硬碟的轉速大都是5400轉和7200轉,SCSI硬碟更在10000到15000轉,在進行讀寫時,整個碟片處於高速旋轉狀態中,如果忽然切斷電源,將使得磁頭與碟片猛烈磨擦,從而導致硬碟出現壞道甚至損壞,也經常會造成數據流丟失。

所以在關機時,一定要注意機箱面板上的硬碟指示燈是否沒有閃爍,即硬碟已經完成讀寫操作之後才可以按照正常的程序關閉電腦。硬碟指示燈閃爍時,一定不可切斷電源。如果是移動硬碟,最好要先執行硬體安全刪除,成功後方可拔掉。

2、保持良好的環境

硬碟對環境的要求比較高,有時候嚴重集塵或是空氣濕度過大,都會造成電子元件短路或是介面氧化,從而引起硬碟性能的不穩定甚至損壞。

3、防止受震動

硬碟是十分精密的存儲設備,進行讀寫操作時,磁頭在碟片表面的浮動高度只有幾微米;即使在不工作的時候,磁頭與碟片也是接觸的。硬碟在工作時,一旦發生較大的震動,就容易造成磁頭與資料區相撞擊,導致碟片資料區損壞或刮傷磁碟,丟失硬碟內所儲存的文件數據。

因此,在工作時或關機後主軸電機尚未停頓之前,千萬不要搬動電腦或移動硬碟,以免磁頭與碟片產生撞擊而擦傷碟片表面的磁層。此外,在硬碟的安裝、拆卸過程中也要加倍小心,防止過分搖晃或與機箱鐵板劇烈碰撞。

4、減少頻繁操作

如果長時間運行一個程序(如大型軟體或玩游戲),或是長期使用BT等下載軟體,這時就要注意了,這樣磁頭會長時間頻繁讀寫同一個硬碟位置(即程序所在的扇區),而使硬碟產生壞道。

另外,如果長時間使用一個操作系統,也會使系統文件所在的硬碟扇區(不可移動)處於長期讀取狀態,從而加快該扇區的損壞速度。當然,最好是安裝有兩個或以上的操作系統交替使用,以避免對硬碟某個扇區做長期的讀寫操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硬碟的性能指標

『肆』 硬碟的主要性能指標有哪幾種

硬碟的主要性能指標包括硬碟容量、硬碟速度、硬碟轉速、介面、緩存、硬碟單碟容量。具體如下:

1、第一個比較重要的性能指標就是單碟容量。由於電腦硬碟是有一個或者幾個碟片組成的,單碟容量越高,說明該廠家生產碟片的集成度很高,從側面也可以反映該廠家生產硬碟的能力很高。

『伍』 選購硬碟時主要參考的性能指標有

硬碟分2種的。
SSD,就是速度和保修年限,最低選3200M/S,高的選7000M/S的;保修時間至少5年,品牌選售後方便的大廠。
機械硬碟,讀盤方式,優先考慮垂直的,盡量別選疊瓦的;緩存越大越好,轉速一般都是7200的。容量需要多少米多少。

『陸』 買移動硬碟 主要應該 考慮什麼參數阿 謝了

在存儲領域,數據的安全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尤其對於經常隨身攜帶的移動硬

盤存儲來說更為重要,對絕大多數用戶來說,移動硬碟中的數據價值已經遠遠

超出產品的價格,因此,作為隨身攜帶的數據存儲必要設備,要求移動硬碟不

僅要具有防摔、抗震等強大的物理安全性能,同時,還需要具備數據加密、防

護備份等多方面數據安全功能。而且,目前通過組裝的移動硬碟產品,撇開常

見的假冒偽劣移動硬碟盒存在的質量問題之外,還有組裝出來的移動硬碟產品

同樣存在數據丟失、泄密等數據安全隱患,因此,雖然價格較高,選購時具備

數據安全性能的原裝移動硬碟還是非常值得的。

1、首先是外形材質上,應考慮體積小、防震好、散熱佳的產品,目前主流的

移動硬碟大多選用2.5英寸,但是1.8英寸的移動硬碟業已完成產品化,並且,

大規模的推向市場,如矽霸百事鉑金經典系列就率先推出了以銀白色為主的

1.8英寸的移動硬碟。

2、外殼以金屬外殼為最佳,因為目前的硬碟轉速越來越快,所以,散熱成了

首當其沖的問題,金屬外殼散熱性能比塑料外殼良好的多,而且,在抗壓等

方面也表現得很出眾,當然還是採用波浪表面的金屬材質外殼最好,它的散

熱面積大,抗壓和防震都比較理想。

3、防震技術是移動硬碟最重要的一點,因為硬碟很嬌氣,很怕磕碰,對於

無防震措施或防震設計有較大缺陷的移動硬碟,如果一次失手就可能使整個

硬碟廢掉。目前些產家的產品採用了自動平衡滾動軸系統等技術加強抗震能

力。只有很少的品牌採用了柔性電路(F-PCB)技術和疑硅網抗震外衣(SGW)

技術,把抗震性能提高到專業的程度。

4、然後是介面標准,目前,大部分產家都採用的單一介面,但是從需求上

來看,1394介面、介面和電路技術更吸引人。因為電腦載體的多種多樣,時

常使的人們望介面興嘆,而兼容性高的雙介面和三介面,出現這種情況的幾

率就小的多。

5、最後是安全性。目前各個產家的產品採用了不同的加密保護軟體。你可

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挑選更適合自己的加密技術。

現今這時代啥都講究個移動,可咱家的這台式機估計是移動不起來了,倒是裡面的數據還能成,只要搞個移動存儲器背著就可以到處跑。

現今這移動存儲器大多分為兩種:一種是稱為閃盤的電子存儲器,採用快閃記憶體製作而成;另一種是移動硬碟,核心是一個3.5或2.5英寸硬碟。閃盤的容量不大,一般在8~256MB,拷拷文檔、弄弄MP3還行,可是對於目前容量越來越大的驅動程序、升級包、視頻來說就力不從心了。移動硬碟的容量雖然較大,但成品的價格也嫌太貴,變通的方法就是買一個移動硬碟盒,再加上個硬碟,DIY……

硬碟的選購大家都知之甚詳,這里我也就不多費口舌了。下面,筆者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有關移動硬碟盒的有關選購知識。

移動硬碟盒的介面

目前主流移動硬碟盒的介面主要有三種:並口、USB、IEEE1394。

並行介面(列印口)的硬碟盒是最早出現的硬碟盒,根據其模式的不同,又可細分為ECP、EPP、SPP三種,其中,EPP、ECP為高速模式,但無論哪種模式,其數據傳輸率都較低。另外,由於並口不能提供電源,所以採用並口連接的硬碟盒需要獨立的開關電源。並口也不具備即插即用能力。現在盡管並行介面的移動硬碟盒價格較為便宜,但基於上述原因,目前此類介面的移動硬碟盒已趨於淘汰。

USB介面的移動硬碟盒是目前的主流產品,其最大優點是使用方便,支持熱插拔和即插即用,在Windows Me/2000/XP下無須安裝驅動程序即可正常工作。根據標準的不同,USB介面分為1.1和2.0標准,它們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傳輸速度的不同,USB1.1介面的傳輸速度只有12Mbps,而USB2.0介面的傳輸速度高達480Mbps。因為USB標準的向下兼容,所以目前所有主板上的USB介面都可以支持1.1標准,但2.0標准只在最新的主板上才提供。盡管USB2.0標準的硬碟盒價格比1.1標準的要貴100元左右,但其性能的提高是質的(當傳輸較大的數據時,1.1標准介面那種漫長的等待實在讓人心煩),因此請盡量購買USB2.0介面的移動硬碟盒,就算你的主板不支持,也可以為今後的升級留下餘地。

IEEE1394俗稱「火線」,這種介面的數據傳輸率理論上可達到400Mbps。但由於IEEE1394介面並不普及,需要配備一塊價格不菲的專用IEEE1394介面卡才能工作,因此價格較高且各計算機之間不易通用,難以普及。

移動硬碟盒的尺寸

對應於硬碟尺寸的不同,移動硬碟盒分為2.5英寸和3.5英寸兩種標准。2.5英寸移動硬碟盒使用的是筆記本電腦硬碟,這種硬碟非常小巧,上衣口袋就可以裝下了,缺點則是硬碟的價格/容量比偏高,而且轉速較慢,一般只有4200rpm,因此數據傳輸速率較低。3.5英寸的硬碟盒較大,但3.5英寸的硬碟傳輸速度較快,可以採用5400或7200rpm的主流高速硬碟,容量大,價格也比較便宜。另外有一種多功能的移動硬碟盒,大小是5.25英寸,它不光可以安裝硬碟,也可以輕松地裝上光碟機或刻錄機,從而變成一台外置的光碟機或刻錄機,不過它的體積可不敢恭維,便攜性能大打折扣。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由於多數介面轉換控制器的性能制約(數據傳輸率不到20MB/s),即使是USB2.0和IEEE1394介面也不一定能完全發揮硬碟的性能,硬碟本身的性能差距並不會有明顯的體現。因此,容量體積和價格是選購的重點。對多數用戶而言,10~20GB的容量已經足夠使用了,因此,選用2.5英寸硬碟及硬碟盒更符合便攜性的要求。而對於部分追求大容量的用戶,3.5英寸硬碟顯然最劃算。

移動硬碟盒的電源

並口介面的移動硬碟盒都需要外接單獨的開關電源,而USB介面和IEEE1394介面則可以提供電源,但只夠2.5英寸硬碟使用,而3.5英寸硬碟的功耗大大超過了USB所能提供的范圍,所以必須採用外接電源。

圖1

也有不少朋友使用USB介面移動硬碟盒時沒有使用外接電源就工作,硬碟也工作正常,USB介面可以提供0.5A電流,但還要分給其他USB設備,很容易出現供電不足,硬碟隨時可能出現異常故障,因此最好使用外接電源。為了加強供電,一般2.5英寸USB硬碟盒會提供一根從計算機PS/2口取電的電源線,通常從PS/2口取電並不會影響滑鼠的使用。但由於PS/2口不支持即插即用,因此對移動硬碟盒的熱插拔操作有所影響(雖然我帶電拔滑鼠時沒出過問題,但指不定哪次就燒了)。至於IEEE1394介面,它可以提供最大1.5A的電流,因此採用這種介面的2.5英寸硬碟盒無須外接電源。

移動硬碟盒的材質

目前市面上的移動硬碟盒很奇怪,除去造型各異不談,這重量也大有分別,小的只有幾十克,而大的足足有兩斤多重,這主要是移動硬碟盒的用料不同。目前常見的移動硬碟盒用料一般有塑料、鋁以及鋁鎂合金三種,這些材質的區別不光表現在移動硬碟盒的重量上,散熱性能也表現不同。

價格低廉的移動硬碟盒一般採用的是塑料材料,散熱效果較差。用這樣的產品短時間內使用硬碟還表現正常,但如果長時間的連續工作,由於塑料硬碟盒的散熱性能較差,導致硬碟產生的熱量難以散盡,淤積於硬碟盒之中,溫度直線上升,嚴重時會使硬碟停滯、數據損壞,甚至是死機。而目前品牌大廠及正規廠商的移動硬碟盒大都採用鋁質材料,甚至是鋁鎂合金的材質,它們極大減輕了硬碟盒的質量,而且作為熱的良導體,它們具有較佳的散熱效果,可以使你的硬碟更長時間、更加穩定地工作。

另外一個跟材質相關的是硬碟盒的抗震性能。由於震動是硬碟的大忌,輕則數據丟失,重則造成磁軌損壞,而移動硬碟盒的設計就是在於便攜性,因此硬碟盒的抗震設計是關鍵。從這一點而言,那些輕薄型、小巧玲瓏的傢伙反而不具有優勢。

移動硬碟盒的設計

一款移動硬碟盒是否使用方便,設計是關鍵,一般而言,移動硬碟盒大多具有以下幾種設計:

散熱孔:如果移動硬碟盒的殼體不是熱的良導體,其上應遍布散熱孔,以幫助硬碟散熱。不過對於2.5英寸硬碟,由於本身發熱就控製得比較好,這方面並不需要太過擔心。

防塵設計:在移動硬碟盒的殼體上安裝密封圈以減少灰塵的入侵,當然,前提是殼體散熱良好。

防滑設計:在移動硬碟盒的殼體設計上防滑的花紋,或安裝防滑塑料墊等等,以增大殼體的磨擦,防止硬碟盒無意中從手中脫落。

防震設計:好的硬碟盒,在內部、表面,尤其是易於磕碰的邊角都應該覆蓋有彈性材質,或者處理圓角,以減少外來沖擊對硬碟的影響。通常,防滑材料也起到抗沖擊緩沖墊的雙重作用。

硬碟指示燈:在殼體上留有硬碟信號燈,當硬碟有數據讀取或存儲的時候指示燈會閃動,以提醒用戶注意。另外,指示燈應該位於便於看到的位置。有些設計簡單的產品要麼沒有指示燈,要麼指示燈在電路板上的位置不理想,理介面太近,視線容易被擋住。

其實,對於硬碟盒設計的直觀感受,可以參考市售的名牌成品的一些設計。如圖1就是愛國者移動存儲王,它的外殼設計就非常典型:邊角全部是流線型,抗沖擊能力強;正面、側面都有防滑條的設計,便於攜帶和手持;指示燈位於正面,便於閱讀。

移動硬碟盒的擴展性

除了常規的移動硬碟之用外,某些特殊的移動硬碟盒還具有一些其他的用途:

1、移動光碟機(刻錄機):有些朋友的計算機沒有配置刻錄機,或者是需要經常外出刻錄光碟,而外置式刻錄機大多價格昂貴,此時利用5.25英寸的多功能移動硬碟盒也不失為一種較佳的解決方案。

2、USB Hub:有些老式的電腦或筆記本電腦只有一個USB介面,或者是你有較多的USB設備,如列印機、數碼相機、攝像頭等等無從安裝,此時你便需要一個USB Hub。某些移動硬碟盒考慮到這方面的需求,提供了USB Hub功能,你便可以一物多用了。當然,這類硬碟盒體積通常較大,而且也不再適於經常移動(其他設備還連著它呢),因此稱為外置硬碟盒恐怕更合適。

3、PC與Mac機的兼容性:有些朋友需要經常在PC機與Mac機之間進行資料交換,這時便最好選擇兼容普通PC及Mac機的移動硬碟盒,採用免安裝驅動程序設計的產品。

『柒』 機械硬碟主要性能參數有哪些,有什麼作用

硬碟的綜合性能是由很多指標共同決定的,比較重要的有以下指標。

1、平均尋道時間

平均尋道時間,即average seek time,指硬碟磁頭移動到數據所在磁軌時所用的時間,單位為毫秒(ms)。尋道時間由硬碟尋道電機速度決定,這個時間越短越好。

2、平均潛伏期

平均潛伏期,即average latency,指當磁頭移動到數據所在的磁軌後,等待所要的數據塊繼續轉動(半圈或多些、少些)到磁頭下的時間,單位為毫秒(ms)。平均潛伏期當然也是越短越好了,潛伏期短代表硬碟讀取數據的等待時間短,這就等於具有更高的硬碟數據傳輸速率。

3、道至道時間

道至道時間,即single track seek,指磁頭從一磁軌轉移至下一磁軌的時間,單位為毫秒(ms),也是越短越好。

4、旋轉速度

轉速是指驅動硬碟碟片旋轉的主軸電機的旋轉速度,目前IDE和SATA硬碟常見的轉速為7200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每分鍾旋轉轉數),SCSI硬碟、SAS及FC硬碟的主軸轉速一般為10000~15000rpm。

這也是一個非常需要注意的參數,因為旋轉速度越高,數據就可以越快速地被送到驅動器讀/寫磁頭能夠接觸的位置。但轉速提高也帶來一些弊端,如雜訊和發熱量明顯增大,工作狀態下的抗沖擊能力也有所下降等。

5、全程訪問時間

全程訪問時間,即max full seek,指磁頭開始移動直到最後找到所需要的數據塊所用的全部時間,單位為毫秒(ms)。

6、平均訪問時間

平均訪問時間,即average access,指磁頭找到指定數據的平均時間,單位為毫秒(ms),通常是平均尋道時間和平均潛伏時間之和。

7、最大內部數據傳輸速率

最大內部數據傳輸速率,即internal data transfer rate,也叫持續數據傳輸速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單位為Mb/s(注意不是MB/s)。它指磁頭至硬碟緩存間的最大數據傳輸速率,一般取決於硬碟的碟片轉速和碟片數據線密度(指同一磁軌上的數據間隔度)。

8、外部數據傳輸速率

外部數據傳輸速率,即external data transfer rate,通稱突發數據傳輸速率(burst data transfer rate),指從硬碟緩沖區讀取數據的速率,單位為MB/s。

9、緩存大小

緩存英文名為Cache,單位MB,是硬碟內部的高速存儲器。目前硬碟的高速緩存一般為16~64MB,數據緩存大的硬碟在存取零散文件時具有很大的優勢。硬碟的緩存主要起三種作用。

1)預讀取。當硬碟受到CPU指令控制開始讀取數據時,硬碟上的控制晶元會控制磁頭把正在讀取的簇的下一個或者幾個簇中的數據讀到緩存中(由於硬碟上數據存儲時是比較連續的,所以讀取命中率較高)。

當需要讀取下一個或者幾個簇中的數據時,硬碟就不需要再次讀取數據了,只需直接把緩存中的數據傳輸到內存中就可以了。由於緩存的速度遠遠高於磁頭讀/寫的速度,所以能夠達到明顯改善性能的目的。

2)對寫入動作進行緩存。當硬碟接到寫入數據的指令之後,並不會馬上將數據寫入碟片上,而是先暫時存儲在緩存里,然後發送一個「數據已寫入」的信號給系統,這時系統就會認為數據已經寫入,並繼續執行下面的工作,而硬碟則在空閑(不進行讀取或寫入的時候)時再將緩存中的數據寫入到碟片上。

雖然這樣做對於寫入數據的性能有一定提升,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安全隱患,如果數據還在緩存里時突然掉電,那麼這些數據就會丟失。對於這個問題,硬碟廠商們自然也有解決辦法:掉電時,磁頭會藉助慣性將緩存中的數據寫入零磁軌以外的暫存區域,等到下次啟動時再將這些數據寫入到目的地。

3)臨時存儲最近訪問過的數據。有時,某些數據會是經常需要訪問的,硬碟內部的緩存會將讀取比較頻繁的一些數據存儲在緩存中,再次讀取時就可以直接從緩存中傳輸。

10、硬碟表面溫度

硬碟表面溫度是指硬碟工作時產生的熱量使硬碟密封殼溫度上升的情況。這項指標廠家並不提供,一般只能在各種媒體的測試數據中看到。硬碟工作時產生的溫度過高將影響薄膜式磁頭(包括GMR磁頭)的數據讀取靈敏度,因此硬碟工作表面溫度較低的硬碟有更好的數據讀、寫穩定性。對於高轉速的SCSI、SAS、FC硬碟來說,一般應該加一個硬碟冷卻裝置,這樣硬碟的工作穩定性才能得到保障。

11、MTBF

MTBF,即連續無故障工作時間,指硬碟從開始運行到出現故障的最長時間,單位是小時(h),時間越長說明硬碟的性能越好。

(7)硬碟主要參考擴展閱讀

機械硬碟與固態硬碟優缺點對比

1、防震抗摔性:機械硬碟都是磁碟型的,數據儲存在磁碟扇區里。而固態硬碟是使用快閃記憶體顆粒(即內存、MP3、U盤等存儲介質)製作而成,所以SSD固態硬碟內部不存在任何機械部件,這樣即使在高速移動甚至伴隨翻轉傾斜的情況下也不會影響到正常使用,而且在發生碰撞和震盪時能夠將數據丟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相較機械硬碟,固硬佔有絕對優勢。

2、數據存儲速度:機械硬碟的速度約為120MB/S,SATA協議的固態硬碟速度約為500MB/S,NVMe協議(PCIe3.0×2)的固態硬碟速度約為1800MB/S,NVMe協議(PCIe3.0×4)的固態硬碟速度約為3500MB/S。

3、功耗:固態硬碟的功耗上也要低於機械硬碟。

4、重量:固態硬碟在重量方面更輕,與常規1.8英寸硬碟相比,重量輕20-30克。

5、噪音:由於固硬屬於無機械部件及快閃記憶體晶元,所以具有了發熱量小、散熱快等特點,而且沒有機械馬達和風扇。

『捌』 硬碟怎麼挑選

市場上,常見的就是機械硬碟和固態硬碟。

固態硬碟英文名Solid State Drive,簡稱SSD,固態硬碟在機械硬碟之後推出的新型硬碟,固態硬碟主要是由多個快閃記憶體晶元加主控以及緩存組成的陣列式存儲,屬於以固態電子存儲晶元陣列製成的一種硬碟。固態硬碟相比機械硬碟主要優點在於讀取速度更快,尋道時間更小,能夠大大提升系統、軟體、游戲等讀寫速度,由於固態硬碟內部與機械硬碟結構不同,非機械運動,有點類似U盤,所以靜音,沒有噪音,防震抗摔性佳,功耗低、發熱小,輕便小巧。關於固態硬碟介面,目前市場常見的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即SATA介面、M.2介面、PCI-E介面,目前裝機最主流選用最多的就是SATA和M.2介面,PCI-E介面定位高性能發燒人群,在價格上也偏貴。固態硬碟品牌眾多,預算充足建議首選三星和intel,也可以考慮浦科特、東芝、鎂光、閃迪、金士頓、威剛、影馳、WD以及海康威視等。

在沒有固態硬碟之前都是搭配的機械硬碟,目前裝機搭配機械硬碟多數作為存儲副盤。機械硬碟的結構主要是由一個或者多個鋁制或者玻璃製成的磁性碟片、磁頭、轉軸、磁頭控制器、控制電機、數據轉換器、介面以及緩存等幾個部分組成。現階段的機械硬碟主流介面都是SATA3.0類型的,IDE、SATA1、SATA2介面都屬於機械硬碟老介面,其中SATA1、SATA2介面可以互相兼容,主要是傳輸速率不同。目前市面上的主流機械硬碟,轉速一般是7200轉,部分會有5400轉,建議首選考慮7200轉。一般來說,機械硬碟轉速越高,那麼內部傳輸率就越快,讀寫速度越快,也就是機械硬碟的速度越快,但是發熱量也隨之增加。對於主流用戶來說,目前性價比最高的就是1T、2T機械硬碟,也是最佳容量之選。如今裝機更建議首選固態硬碟,具備高速讀寫優勢,預算足夠完全可以搭配大容量的固態硬碟,當然了,對於小容量固態硬碟,更建議考慮下固態+機械雙硬碟方案,既保證了速度又滿足了存儲。

『玖』 硬碟的性能好壞主要看什麼方面

1、硬碟單碟容量

硬碟單碟容量直接決定了硬碟的持續數據傳輸率。單碟容量越大它的硬碟讀寫速度就越好。

2、轉速

轉速的快慢是標示硬碟檔次的重要參數之一,它是決定硬碟內部傳輸率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到硬碟的速度。硬碟的轉速越快,硬碟尋找文件的速度也就越快,相對的硬碟的傳輸速度也就得到了提高。當電腦硬碟速度提升了,電腦的讀寫速度也會提高。

3、硬碟緩存

對硬碟緩存能力也是能決定硬碟性能高低的一個參數。一般硬碟緩存是物理緩存,這種情況緩存越大越好,現在主流的1TB普通硬碟的話緩存有64M。這樣基本上硬碟的性能已經很不錯了

4、平均尋道時間

尋道時間是指硬碟在接收到系統指令後,磁頭從開始移動到移動至數據所在的磁軌所花費時間的平均值,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硬碟讀取數據的能力,是影響硬碟內部數據傳輸率的重要參數,這個時間越低,則產品性能越好。

(9)硬碟主要參考擴展閱讀:

當前硬碟在市場上基本分為3種,分別為機械硬碟(HDD傳統硬碟)、固態硬碟(SSD盤),混合硬碟、(HHD一種基於傳統機械硬碟與固態硬碟疊加誕生出來的新硬碟)。

1、機械硬碟(Hard Disk Drive)即傳統普通硬碟,其構成部件主要是:磁碟、轉軸及控制電機、磁頭、磁頭控制器、介面等幾個部分構成。

磁頭在高速運轉的磁碟上到達預先指定位置對數據進行讀寫操作。數據信息通過離磁性表面僅一根發絲直徑大小的磁頭,以電磁流改變極性方式寫到磁碟上,數據信息可以通過相反的方式讀取。

2、固態硬碟

固態硬碟(Solid State Disk),簡稱固盤或者也稱其為SSD,固態硬碟是基於固態電子存儲晶元陣列製成的硬碟,由控制單元和存儲單元組成。固態硬碟與機械硬碟在功能、規范和使用方式上完全相同,因其為純晶元結構,相較於機械硬碟固態硬碟的體積和重量要小很多。

3、混合硬碟

混合硬碟(Hybrid Hard Disk)即包含機械硬碟與固態硬碟相結合的產物,主要應用於個人電腦,其優勢是比機械硬碟速度快、功耗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