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硬碟大全 » 硬碟覆寫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硬碟覆寫

發布時間: 2023-04-16 09:18:26

1. 怎樣才能徹底銷毀硬碟上面的數據

美國電視劇《越獄》里有一個情節,邁克爾·斯科菲爾德將包含數據資料的硬碟扔到河裡,想用這種方法銷毀硬碟數據,最後,丟到河中的硬碟最終卻被警察找到並恢復了數據,有數據取證專家表示,如果硬碟只是泡了水,數據恢復工作其實並不難,最終硬碟的數據被恢復了大部分。

要銷毀硬碟數據,主要有以下三種思路:

第一種方法:物理銷毀

原理:通過強力錘擊,粉碎,爆炸,刮花硬碟表面等等破壞數據。

簡介:第一種是比較簡單暴力,但摧毀還不算徹底的方式。

具體實施:拆開硬碟後,用刀在磁片上劃出一道道半徑的直線,然後再將碟片用錘子砸粉碎,丟棄在不同地方。

第二種方法:化學銷毀

原理:使用強化學劑溶解(比如各種酸)。

簡介:第二種是比較徹底的方式,但是受限於化學反應的速度,比較慢。

具體實施:拆開硬碟後將硬碟泡水,並且注意盡量使用能腐蝕金屬的臟水。

第三種方法:電磁特性改變

原理:強力通電或者磁場改變,加熱燒灼,熔化。

簡介:第三種最簡單快速和徹底,只要電流磁場或者熱量足夠強,摧毀可以說是一瞬間的事。

具體實施:火燒法,拆開硬碟後火燒磁片,注意不要整個燒,拆散了均勻火烤。

2. 關於硬碟

電腦硬碟在早期都是LMR的磁記錄方式,但是這種水平磁記錄方式導致硬碟的容量是個瓶頸,很難突破。所以有了後來的PMR垂直磁記錄,PMR出現後,硬碟的容量出現了突破,PMR逐漸替代了LMR成為主流。

隨著技術的發展,現在PMR的磁記錄方式里,又細分出了兩種形式:

CMR和SMR (這兩者是相互的一對概念)。

CMR稱為傳統磁記錄方式,這種方式保留了最早PMR替代LMR時的傳統技術,即:磁軌間留有保護間距,數據不會被重復疊寫。而SMR則被稱為疊瓦式磁記錄,是有重疊的磁記錄方式,在長時間寫入數據的時候,可能會出現速度急劇下降的情況。以下是情況說明:

總結:SMR硬碟,在修改某一區域數據時,為了不影響後面的區域,需要在覆寫時,需要先將被影響的數據轉移。所以導致SMR硬碟需要大的緩存。這也導致了為什麼越用越慢。

關於緩存:緩存是CPU的一部分,它存在於CPU中

CPU 存取 數據的速度非常的 快 ,一秒鍾能夠存取、處理十億條指令和數據(術語:CPU主頻1G), 而內存就慢很多 ,快的內存能夠達到幾十兆就不錯了,可見兩者的速度差異是多麼的大

緩存是為了解決CPU速度和內存速度的速度差異問題(存取速度:CPU>緩存>內存>硬碟)

內存中被CPU訪問最頻繁的數據和指令被復制入CPU中的緩存,這樣CPU就可以不經常到象「蝸牛」一樣慢的內存中去取數據了,CPU只要到緩存中去取就行了,而緩存的速度要比內存快很多

這里要特別指出的是:

1.因為緩存只是內存中少部分數據的復製品,所以CPU到緩存中尋找數據時,也會出現找不到的情況(因為這些數據沒有從內存復制到緩存中去),這時CPU還是會到內存中去找數據,這樣系統的速度就慢下來了,不過CPU會把這些數據復制到緩存中去,以便下一次不要再到內存中去取。

2.因為隨著時間的變化,被訪問得最頻繁的數據不是一成不變的,也就是說,剛才還不頻繁的數據,此時已經需要被頻繁的訪問,剛才還是最頻繁的數據,現在又不頻繁了,所以說緩存中的數據要經常按照一定的演算法來更換,這樣才能保證緩存中的數據是被訪問最頻繁的。

固態硬碟SSD(Solid State Disk)VS 機械硬碟HDD(Hard Disk Drive)

M.2介面的固態硬碟跟3.5英寸的機械硬碟比起來,小太多了。傳統的機械硬碟哪怕是筆記本上裝的mini版本也有2.5英寸,像小搬磚一樣,裝在筆記本上自然很笨重。

SSD固態硬碟的SATA介面產品,最大的是2.5英寸,M.2小巧靈活。

SSD固態硬碟推動了輕薄筆記本的發展,SSD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兩者體積對台式電腦沒有多大區別,但是對筆記本來說差別就很大了。

另外,m2介面只能接固態硬碟,而SATA口可以接固態或機械盤均可

首先,先了解固態硬碟的匯流排和協議

SATA匯流排速度最大不超過550MB/S

PCI-E匯流排速度在1000MB/S以上

1)普及度最高的SATA3.0介面

SATA是硬碟介面的標准規范,也是目前應用最多的硬碟介面,從最初的SATA1.0進化如今的 SATA3.0,普通2.5英寸SSD以及HDD硬碟都使用這種介面 ,理論傳輸帶寬6Gbps,其最大的優勢就是成熟, 兼容的設備多,普及程度也比較高 。

2)老筆記本中常見的mSATA(主要是為了超薄本,本質與SATA介面並無區別)

mSATA介面的誕生,是為了 更適應於超極本這類超薄設備 的使用環境。你可以把它看作標准SATA介面的mini版,依然執行的是SATA協議,使用著SATA通道,速度也還是6Gbps。可隨著更具有升級潛力的M.2 介面的出現,mSATA面臨了被淘汰命運。

3)m2介面

M.2介面,最初叫做NGFF,是為超極本(Ultrabook)量身定做的新一代介面標准,具有 體積更小巧,介面傳輸性能更快 的特點,主要是用來取代原來的mSATA介面。

M.2介面又分為 B key(Socket 2) 和 M key(Socket 3) 兩種,其中Socket 2走SATA通道、PCI-E 2.0 x 4通道(這里指的是介面速率4GB/s),最大理論讀寫速度分別達到700MB/s、550MB/s。而Socket 3專為高性能存儲設計, PCI-E 3.0 x 4通道 ,速度可達到32Gbps,接近4GB/S的帶寬,比SATA快5倍之多, 目前的M.2介面已全面轉向PCI-E 3.0 x4通道 。

4)PCI-E介面:

早在SATA介面SSD發展之初,就已經出現了PCI-E介面的SSD。其是直接插到主板上的PCI-E介面上,由於 其和CPU是直通 的傳輸方式, 傳輸帶寬上的優勢很大 , 速度遠遠快於SATA的介面方式。

5)不怎麼常見的U2介面

U.2介面別稱SFF-8639,U.2 兼容SAS、SATA 等規范,其最大特色就是 支持NVMe 標准協議, 高速低延遲低功耗,帶寬走PCI-E 3.0 x4,理論傳輸速度高達4GB/S 。但在消費級領域U.2目前普及率也非常差。

讀寫速度是兩者的主要差別,固態硬碟相比機械硬碟有質的飛躍:

SSD(固態硬碟)最為主流的傳輸協議有兩種。一種是AHCI協議,另一種是NVMe協議。

1)AHCI協議

AHCI,全稱為 串列ATA高級主控介面/高級主機控制器介面 ,是在Intel的指導下,由多家公司聯合研發的介面標准,它允許存儲驅動程序 啟用高級串列ATA功能 。

我們在使用SATA SSD的時候,一定要在 主板設置中開啟AHCI模式 。

這是因為,開啟AHCI模式後,能夠大幅縮短SSD無用的尋道次數和縮短數據查找時間,這樣能讓多任務下的SSD能夠發揮全部的性能和效應。根據相關性能測試,在AHCI模式開啟後,大約增加30%的SSD讀寫性能。

2)NVMe協議(代表未來性能的走向)

所謂NVMe協議,是一種 基於非易失性存儲器的傳輸規范 ,NVMe規范由包含90多家公司在內的工作小組所定製,Intel是主要領頭人,小組成員包括美光、戴爾、三星、Marvell、NetAPP、EMC、IDT等公司。

此規范目的在於 充分利用PCI-E通道的低延時以及並行性 ,還有當代處理器、平台與應用的並行性,在可控制的存儲成本下, 極大的提升SSD的讀寫性能 , 降低 由於AHCI介面帶來的 高延時 , 徹底解放SATA時代SSD的極致性能。

換言之,NVMe協議的誕生就是為了從傳輸協議出發,進一步提升SSD的實際讀寫性能,提高產品傳輸效率。

一般來說,基於NVMe協議的SSD在讀寫性能上都遠遠超過了SATA介面極限的6Gbps,接近 1000MB/S。

除此之外,目前支持NVMe協議的SSD在介面類型上,也幾乎都是M.2介面,走PCI-E通道的,也就是說所有基於SATA介面的SSD都無法支持NVMe協議傳輸協議,無法享受全新協議帶來的極限性能。( 所以一般還是選擇m2介面 )。

目前情況是:SSD固態硬碟壽命不如機械硬碟,但是正常使用情況下,你的電腦淘汰了,你的SSD固態硬碟依然可以用!

工作原理的差異:

1)機械硬碟的寫入方式是覆蓋

2)固態硬碟的寫入方式則是擦除後重新寫入

讀取並不會導致SSD固態硬碟壽命的減少,只有寫入才會!!!

比如:一塊256GB的SSD固態硬碟,只要你不是暴力把他弄壞了,他是可以寫入760TB的文件才會因為過多寫入損壞,如果你每天寫200G的數據進去,這塊硬碟能夠正常使用10多年,如果你每天暴力寫入數據2TB,也可以正常使用一年,但是我們用戶,正常情況下是寫不下那麼多數據的。

所以,壽命這個問題,可以忽略

SSD的唯一缺點就是貴,但是性能全面碾壓HDD,這點也就無所謂了。。。

顆粒是固態硬碟存儲數據的東西

存儲顆粒分為四種類型:

S(single)LC顆粒: 每個存儲單元只存1bit數據

M(multi)LC顆粒: 每個存儲單元存儲2bit數據

T(triple)LC顆粒: 每個存儲單元存儲3bit數據

Q( quad )LC顆粒: 每個存儲單元存儲4bit數據

一個硬碟上有很多顆粒(貨架)

SLC貨架上只有一個貨物,所以找貨物的速度塊,不容易出錯。

TLC貨架上有三個貨物,所以要 按順序查找 ,尋找需要的貨物,同時需要確認是否正確,需要時間,速度就慢了下來,同時由於使用頻率高,所以 壽命也就比SLC和MLC短 很多。用上三五年沒問題,正常情況下也該換了。同時價格也便宜,所以目前市面上 很多都是採用的TLC顆粒 。

可以自主生產內存顆粒的廠商有:

intel(太貴了)

三星(可)

鎂光(英睿達) (可)

海力士 (可)

東芝(可)

閃迪(可)

長江存儲(2020)

不能自主生產內存顆粒的廠商,但是用的是以上廠商生產合格顆粒的品牌有:

建興

浦科特

一般建議選自可以自主生產內存顆粒的廠商

市面上還有很多「白片」「黑片」的固態硬碟:

這個一張圖就很清晰明了了,還是要選原片,不要被賣家騙了,沒有性價比,跟別覺得高性價比。

阿斯加特一類的是白片,華強北的都是黑片

主控負責硬碟所有數據的管理,相當於倉庫的管理員,負責將對應的數據(貨物)編號並放到合適的存儲顆粒(貨架)上。

對於TLC固態硬碟來說,每個貨架上三個貨物,對管理員來說是不小的壓力。在高負荷的情況下,差的主控會比存儲顆粒早先停止工作,所以對主控的要求就比較高,要求硬體要好的同時固件(系統)也要好。

比較好的主控有:

馬牌

三星

英特爾

還有做的不錯的有東芝、慧榮、群聯

固態硬碟的構成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主控晶元、快閃記憶體顆粒和其他 。 主控晶元是固態硬碟的大腦 ,地位作用與電腦中的CPU相似,是整個固態硬碟的核心器件。其作用一是 合理調配數據 在各個快閃記憶體晶元上的負荷,二則是承擔了整個數據中轉, 連接快閃記憶體晶元和外部SATA介面 。

不同的主控之間能力相差非常大,在數據處理能力、演算法上,對快閃記憶體晶元的讀取寫入控制上會有非常大的不同,直接會導致固態硬碟產品在性能上產生很大的差距。劣質主控不單單會影響產品性能,更有可能比顆粒壞的更早,影響產品使用壽命。

緩存有兩種:

DDR:速度很快,跟內存條差不多

slc-cache:SLC緩存,因為大多數是TLC的硬碟,所以優先使用SLC緩存,模擬SLC顆粒進行工作。所以在傳輸大文件的時候,會有明顯的掉速現象。

3. 固態硬碟的TRIM和GC的區別和關系

Trim技術 什麼是Trim呢?Trim指令也叫disable delete notify(禁用刪除通知),是微軟聯合各大ssd廠商所開發的一項技術。對於傳統機械硬碟來說,在windows下對磁碟上的文件進行刪除操作時,系統只會在該文件所在的磁軌上作標記,將該磁軌標記為沒有數據記錄,而 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刪除」,所以使得數據恢復成為可能。而固態硬碟進行的讀寫動作卻與機械硬碟完全不同,這就是固態硬碟在使用一段時間後性能直線下降的原因:在全部快閃記憶體被寫滿一遍後,沒有從未被寫過的快可以使用的情況下,快閃記憶體不會直接覆寫區域,而是必須進行擦除之後,才能再次被用於寫入。在固態硬碟快閃記憶體內,數據存儲一般以頁(Page)為最小單位存儲的(典型的為4KB),而128個頁組成了一個塊(block),數據可以以4KB大小的頁來讀取和寫入,但卻只能以512KB(128頁)的塊大小來刪除。當讀取數據或者寫入到一個沒有被使用過得頁山時,固態硬碟的速度是很快的,但是覆寫數據的話,只能覆寫數據到之前被操作系統標記為刪除的區域:首先要把整個521KB塊復制進緩存里,然後在緩存里刪除整個4KB頁,替換成新的數據,接著清空整個快閃記憶體內的整個512KB區域,並從緩存里把新的數據寫回去。如果需要同時覆寫很多的塊,寫入速度就會直線下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Trim技術就被開發了出來,通過Trim指令,操作系統在進行刪除動作後,會通知固態硬碟的控制晶元該資料區塊已可刪除,固態硬碟便會在系統空閑時進行數據擦除動作,不讓無用資料一直佔用NAND Flash,這樣在下一次寫入數據時就不用再等待數據塊擦除,而是能夠直接進行寫操作了,磁碟寫入性能能夠大幅提高。 圖一展示了這個過程。第一列展示了頁面A-D被寫入到塊X內。但是後來數據產生了變化,數據A"-D"被寫入,因此數據A-D現在被標記成無用的數據。與此同時,其他新的數據E-H被寫入到原來空白的頁面里。(第二列)現在塊X已經寫滿,但是包含著無用的數據(A-D),但是要想獲得無用數據佔用的頁面,我們必須要先把整個塊X刪除掉。要實現刪除無用數據A"-D"的目標,塊X中的有用數據首先需要被移動到新的塊中,這樣才能夠確保塊X被刪除。第三列展示了這一過程:數據E-H和A"-D"首先要被移動到一個新塊Y中。只有這樣才能夠把塊X數據刪除,從而獲得一整塊X的新空間。這個過程中的數據寫入到新塊的過程並不受電腦主控管理,而是固態硬碟為了實現加快寫入速度的一種內部解決方案。這同時也意味著快閃記憶體的寫入次數要比電腦主控實際寫入的次數多。由於快閃記憶體的擦寫次數是有限的,這樣的操作應該越少越好。但是基於固態硬碟速度的考慮,這項技術仍然是固態硬碟工作的一部分。加入對Trim指令的支持。這可以讓操作系統在刪除邏輯表中刪除邏輯扇區地址的同時通知固態硬碟某些數據已經無用了。TRIM的先進性在於它可以讓固態硬碟在進行垃圾回收的時候跳過移動無用數據的過程,從而不再用重新寫入這些無用的數據,達到節省時間的目的。這也會減少快閃記憶體刪除數據的次數,從而在寫入過程中實現高性能。固態硬碟也不需要立即刪除或者「垃圾回收」這些TRIM指令告知的位置了,它只是先標記這些位置的數據為「無用」即可。在表二的第一列中,固態硬碟用戶寫入了四個新的文件。操作系統在邏輯表中能夠識別這四個新文件。固態硬碟既有邏輯表也有物理位置,因此它也能夠識別這些新文件。在物理模式下,固態硬碟還能夠識別預留空間(OP),這部分預留空間並沒有計算在固態硬碟的標示的容量之內。在第二列中,用戶刪除了文件C,但是由於系統不支持TRIM指令,因此固態硬碟並不知道文件C已經被刪除了。如果此時,固態硬碟要執行垃圾回收的話,那麼它也會移動文件C,因為硬碟並不知道這個數據已經被刪除了。在第三列中,操作系統讓固態硬碟在原來存儲文件C的位置寫入新的文件E。固態硬碟把新文件寫入到空餘的空間內,同時把文件C的位置標記為「無用」,隨後進行的垃圾回收就可以清理了無用文件了。支持TRIM的系統,在用戶寫入數據時並沒有不同。但是當用戶刪除文件C的時候,因為系統支持了TRIM指令,固態硬碟立刻就把數據標記為「無用」,從而為接下來的垃圾回收做准備。原來存放文件C的空間,固態硬碟把其看做是可用空間。「動態預留空間」意味著固態硬碟在執行垃圾回收的過程中擁有更多的可用空間,從而整體提高性能。在第三列中,用戶寫入新的文件E。盡管現在固態硬碟與不支持TRIM的硬碟閑置空間相同。區別就在於:TRIM支持的固態硬碟知道哪些數據是無用的,在垃圾回收的時候,這些無用數據可以被看成是空閑空間,從而避免把無用數據移動到其他塊中。這將會產生三大優點:1.降低寫入放大。更少的數據被重寫,更多的空閑空間為垃圾回收所利用。更多的空間可用也意味著不需要重新寫入更多的數據。2.更高的吞吐量。支持了TRIM指令,就意味著在垃圾回收階段需要移動的數據表少,固態硬碟性能就會提升。固態硬碟吞吐量的瓶頸在於快閃記憶體。固態硬碟的最快寫入速度就是快閃記憶體所能支持的最快寫入速度。在執行垃圾回收過程中,由於涉及到數據的移動和寫入,固態硬碟不得不要停止一些主控的數據傳輸。這也是為什麼固態硬碟知道無用數據的優點所在,至少在垃圾回收階段,它這些數據不在需要移動,從而節省帶寬。3.改善耐用性。由於不在需要重新寫入無用數據,這樣可以減少固態硬碟的實際寫入次數。在蘋果的官方網站上有這么一句話,為什麼呢?因為一旦你在有Trim技術的SSD硬碟上刪除了文件,你找回這樣文件的概率極小。即便找回了,可能也只是些亂碼之類的東西。當然,關於SSD的數據恢復問題一直沒有一個明確解釋,不過可以猜測,如果陳老師早點用有Trim的SSD硬碟,估計就不會有那種事發生了。
Garbage collection技術 Garbage collection(垃圾回收技術),是固態硬碟專用的磁碟碎片整理技術,由於傳統的磁碟碎片整理對固態硬碟來說完全沒有用處,如果對固態硬碟進行了磁碟碎片整理反而會降低固態硬碟的性能,只有微軟的Windows8才支持對固態硬碟的磁碟碎片進行整理。因為讀寫機制與機械硬碟不同,對於目前的操作系統來說固態硬碟必須使用自己的磁碟碎片整理技術。Garbage collection技術的原理是在SSD空閑時,全盤掃描有效的頁並合並整理起來變為一個包含全部有效頁的塊,而那些無效的頁和塊都將被完全清除。Garbage collection技術本身並不能大幅度改善固態硬碟性能,但與Trim相結合之後,就能事半功倍,讓固態硬碟能夠長時間保持良好的性能狀態。Garbage collection技術經常被廠商用來「忽悠」用戶,因為所有的固態硬碟都支持被動GC技術,而真正值得關注的是閑置Garbage collection技術(IGC),就是在固態硬碟閑置的時候進行碎片整理,和Trim結合就能讓固態硬碟盡量保持最佳性能狀態。

4. 用了半年的固態硬碟掉速很嚴重了,要怎麼樣才能恢復如初,求詳細的操作方法

遇到固態硬碟掉速嚴重的問題,可以下載相關輔助軟體來解決問題,例如cclear等軟體,作用相當於恢復出廠設置,因此,操作完以後,硬碟的運行速度會提升,具體的操作方法可以參考下面的內容。

5. 處理磁碟(硬碟)銷毀的方法有哪些

方法一:覆寫法
由於磁帶是可以重復使用的,當前面的數據被後面一筆數據覆寫過去時,就算可以透過軟體進行數據還原,隨著被覆寫次數的增多,非結構性數據被復原,需要解讀的時間也越久,企業就可以評估數據被復原的風險是否能夠承擔。其中,低程度的就是將磁帶或磁碟完全覆寫;高程度則需符合美國國防部DoD 5220-22-M 保安認證程序,結合數種清除與覆寫程序,讓硬碟每一個空間都被重復清除與覆寫。
方法二:消磁法
磁碟或是磁帶等儲存媒體的磁帶,都是磁性技術,若能破壞其磁性結構,既有的數據便不復存在。一般企業可以購買小型消磁機做單卷消磁,但消磁機磁波高,小型企業不能幫助你的保密指標是以國家的標准設置的,
方法三:搗碎法
一些磁碟破壞實體的儲存媒體,讓數據無法被系統讀出,也是確保數據機密性與安全性的方法之一。除了進行磁碟、磁帶的低階格式化外,更採用實體搗碎的方式,讓數據儲存媒體殘骸,無法被有心人士利用。搗碎程度已經是國家的保密標准進行處理。

6. 如何格式化硬碟 然後用0或1覆寫硬碟數據

Disk Genius
這個軟體能夠滿足你的要求。
進入DOS後使用,裡面有一個全盤數據清零的工具項,連清3遍,除了極端專業的數據恢復硬體,基本沒救了

7. ssd 每ghost一次就整盤覆寫一次嗎

可以,只有ssd分區4k對齊即可。方法如下:1、首先在其他電腦上製作安裝U盤,方法如下:雙擊運行下載好的老毛桃u盤啟動盤製作工具,將用來u盤裝系統的u盤插入注意大小在4GB以上。然後選擇u盤,然後再點擊【一纖胡鍵製作成u盤啟動盤】;2、然後彈出警告,格式化u盤,單擊毀李攔【確定】繼續。然後就慢慢等待下面的進度條讀完,u盤啟動盤製作成功為止;3、u盤啟動盤一鍵製作成功,擾升點擊【是】進行模擬u盤啟動測試;4、可以看到u盤啟動電腦後的模擬狀態顯示。顯示正常說明製作成功。繼續下一步;5、使用U盤啟動計算機,輸入5,進入diskgenuis;6、選擇要安裝系統的硬碟,點擊快速分區,點擊mbr,選擇需要的分區數,可調整各分區大小,可勾選對齊分區到此扇區數的整數倍(ssd硬碟一定要勾選),點擊確定,等待完成後重啟計算機。

8. 刪除硬碟數據,可以無限反復覆寫嗎

現在硬碟對數據的刪除和重新寫入沒有次數的限制。樓主的問題應當有確定的答案,是可以無限次反復覆寫的。

9. 監控錄像設置中有個硬碟覆寫是什麼意思

就是說當視頻文件把硬碟寫滿了以後,再錄像再生成新的視頻文件,就把原來的覆蔽圓蓋替換慶並蔽掉。一般是把硬碟里存儲的最早譽州的視頻文件替換掉。

10. 想轉手一個舊硬碟,數據需要全部擦寫多少次才比較安全

把硬碟丟發射機里物理銷毀,快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