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固態硬碟穩定性怎麼樣
基本上只要不是質量問題,固態硬碟還是滿穩定的,U盤容易出現數據丟失的情況其實是多種原因的綜合表現,簡單歸納如下:1、劣質擴容黑晶元。
2、多數主機的前置USB介面存在電壓不穩定的情況。
3、主機電源供電不穩定。
4、不正確的插拔U盤。
5、靜電擊穿晶元。
下面來簡單的解釋一下:
劣質擴容黑晶元 ,為了價格競爭,大量採用回收的黑片和增容片。單單一個A級4G的flash,估價是30,不包括主控,電路板,外殼,加工費,包裝等等,如果能賣40元自己想吧。
如果大家誰是買的U盤遠低於市場價格,弄了量產軟體量產一下看看,多數容量也就7-8成,如果是增容的,不出5成也是可能的事情。
多數 主機的前置USB介面春在電壓不穩定 ,大家一定要知道,台式主機前面的USB介面並不是主板上的,而是通過一個數據線接到主板上的,不少劣質機箱的前置USB面板的電路嚴重有問題,各種燒設備的情況是常有的事情,有條件的同學可以測量一下,前置USB介面的電壓應該是最高5V,略微高一點也可以接受。
主機電源供電不穩 ,這個情況受到影響的將不僅僅是USB設備了,硬碟故障,藍屏,重啟,光碟機不讀盤,或者無法開機。
不正確的插拔U盤 ,請不要在U盤讀寫數據過程中拔出U盤,這樣容易造成數據的冗餘錯誤,也就是不完整的數據有可能造成整個U盤的數據信息錯誤。即使沒有數據的讀寫操作也不代表U盤是空閑狀態,因為可能系統正在後台操作數據,因此一定要安全刪除。
靜電擊穿晶元 ,這個些許專業的概念不做具體的解釋了,就是告訴大家一個事實,從事晶元級維修的工程師們,在接觸主板的時候都會帶上橡膠手套,因為靜電的電壓是非常高的,一旦發生靜電的放電現象會嚴重損壞晶元結構的。U盤也一樣,當然我們不可能平時插拔個U盤也要帶橡膠手套,這類情況不多見,使用如果平時環境容易產生靜電做好接觸電子設備前摸一下鐵質接地物品放掉靜電。
簡單來說事情就是這樣的,以上文章僅為參考幫助說明,並不做全面的可適用性保證,相關支持請點擊右側的微博進行討論。
其它問題可以到 中關村在線-精編問答堂搜索
更多的關於電腦和網路的問題請到 中關村在線-硬體論壇 交流分享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㈡ 用了半年的固態硬碟掉速很嚴重了,要怎麼樣才能恢復如初,求詳細的操作方法
遇到固態硬碟掉速嚴重的問題,可以下載相關輔助軟體來解決問題,例如cclear等軟體,作用相當於恢復出廠設置,因此,操作完以後,硬碟的運行速度會提升,具體的操作方法可以參考下面的內容。
㈢ 2015款 27寸 5K iMac低配版 升級SSD
前段時間剛從某魚收了一台15年末的5K iMac,屏幕確實漂亮,內存也加到了32G,然而運行起來速度還是很慢,低配版配的是一塊1G的機械硬碟,忍無可忍立馬決定更換固態硬碟。上了各大論壇,看了N多視頻,決定加一塊500G的三星850EVO,其實這台iMac是配有PCI-E介面的,此介面的固態硬碟讀寫速度驚人,然而最終還是因為太貴放棄了。
決定開干後先把准備工作做足,由於系統本來就是新裝的,裡面東西並不多,所以先拿了一個60G的U盤作為Time Machine備份磁碟備份了一下系統。然後開始采購硬體和工具,先把硬碟架子買好,由於固態硬碟是2.5英寸,而機械硬碟是3.5英寸,所以如果直接把固態放進去的話就會沒有支撐,從而導致只能盪在裡面,所以轉接架是必須的。然後又買了一套27寸iMac的拆屏工具,其中包含了貼紙、滾輪、吸盤、專用螺絲刀、手套等。最後下單一塊500G固態硬碟。全部到貨的當晚,就迫不及待的開搞了。
已經看了N多拆機視頻,拿出工具首先就開始劃開左上右的貼紙。
吸上吸盤,慢慢把玻璃屏玻璃與機身分離。
注意剝離機身後先不要著急拿下玻璃屏,上面還連接著兩根線,右側一根兩側往上一撥就可以出來,左側的線有一個卡扣,需要把卡扣撥開,拿掉線後,再從裡面慢慢把下面的貼紙劃開,最終完美的拿下了玻璃屏。
拿下屏幕後機械硬碟就展現在你面前了,這台電腦前一位主人用了也有1年多了,裡面還是積了不少的灰,直接吸塵器吸干凈。
接下去首先拔掉硬碟上的sata介面,然後把硬碟左邊的音響上下兩顆螺絲擰掉,稍微一動一下音響,就露出了硬碟左側固定的螺絲,這里我們只要鬆掉左側的固定桿就可以了。
鬆掉後,硬碟就能直接從左側抽出。記得把拆下來的硬碟四周4個黑色螺絲擰下來,需要裝到轉接架上。
這里遇到一個坑,買的轉接架稍微有點不匹配iMac的硬碟支撐桿,擰上四個螺絲後,孔位對不上,沒辦法,只能把下面的兩個孔位對准固定住,上面的螺絲會離孔位有點距離,無奈只能拿一根扎帶固定住讓它不晃動,暫時解決了問題。接下去把左側支撐桿裝回,再把音響裝回,最後插上sata介面。
至此,硬碟的更換就算完成了,接下去是屏幕的復位。復位前,我這邊還是選擇保險一點,先把屏幕小心的擱在機身上,插上兩根線,接上電源,開機恢復系統,以免硬碟有什麼問題,或者安裝的不對,導致還要返工,如果真的需要返工,而你又已經把屏幕復位了,那可就麻煩了,你還得再買一套貼紙,時間也就耽擱了。在恢復系統的間隙,我把老的貼紙移除,貼上了新貼紙,系統恢復比較慢,大概40分鍾左右,相比直接網上恢復,還算是快的。
恢復系統這里也有個需要注意的地方,可能是我比較小白,選擇恢復系統的時候,目標盤怎麼都不顯示,等了半小時還不出來,重啟了好幾次,還想著是不是SSD有問題,後來突然恍然大悟,肯定是要先進磁碟工具把SSD格式化了啊,格式化的時候,就默認的配置就行,名字可以隨便取,格式默認選擇OS X 擴展(日誌式),方案也是默認的GUID分區圖。
查屏幕線的過程中,有些不完美,左側的卡扣線很容易就插進去了,右側的插線開始怎麼也插不進,心想不對啊,蘋果的東西怎麼怎麼難弄,用手電筒一照插口裡面,壞了,有一根銅條被我用力過猛,插彎了。。。在這里要重點奉勸各位,右側這根線一定要垂直插入,我猜測我肯定是斜著插,導致銅條位置不對,被壓彎了。最後好在還沒壓斷,我用鑷子小心的將它復位了,不過也讓我付出了插口前面的塑料片斷了一小段的代價。
恢復還沒完成的時候,我覺得應該不會繼續返工了,於是直接把屏幕復位了,這里最好還是拿吸盤吸著提上去,先把下面擱住,兩側對齊後再慢慢往上貼,一旦兩側沒有對齊,貼上了,想要再拿下來你就別想了。。。再買一套貼紙吧。。。
恢復好系統後測試一下速度,還算滿意,使用起來熟悉的快感又回來了,加上5K屏,體驗棒棒的!
最後忘記一點很重要的!未裝上屏幕時通電,在操作時切記不要碰到電路板,上面有些金屬部位是帶電的,我在貼貼紙的時候,手指就被無情的咬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