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硬碟大全 » cpu使用率過高還是緩存好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cpu使用率過高還是緩存好

發布時間: 2023-04-05 03:48:36

⑴ CPU的處理器頻率高好還是緩存容量 高的好。是哪個讓電腦打開網站快的,謝了

CPU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的縮寫,即中央處理器。CPU發展至今,其中所集成的電子元件也越來越多,上萬個晶體管構成了CPU的內部結構。那麼這上百萬個晶體管是如何工作的呢?看上去似乎很深奧,但歸納起來,CPU的內部結構可分為控制單元,邏輯單元和存儲單元三大部分。CPU的工作原理就象一個工廠對產品的加工過程:進入工廠的原料(指令),經過物資分配部門(控制單春納告元)的調度分配,被送往生產線(邏輯運算單元),生產出成品(處理後的數據)後,再存儲在倉庫(存儲器)中,最後等著拿到市場上去賣(交由應用程序使用)。

CPU是整個微機系統的核心,它往往是各種檔次微機的代名詞,CPU的性能大致上反映出微機的性能,因此它的性能指標十分重要。CPU主要的性能指標有:

1.主頻,倍頻,外頻:主頻是CPU的時鍾頻率(CPU Clock Speed)即系統匯流排的工作頻率。一般說來,主頻越高,CPU的速度越快。由於內部結構不同,並非所有的時鍾頻率相同的CPU的性能都一樣。外頻即系統匯流排的工作頻率;倍頻則是指CPU外頻與主頻相差的倍數。三者關系是:主頻=外頻x倍頻。

2.內存匯流排速度(Memory-Bus Speed): 指CPU與二級(L2)高速緩存和內存之間的通信速度。

3.擴展匯流排速度(Expansion-Bus Speed): 指安裝在微機系統上的局部匯流排如VESA或PCI匯流排介面卡的工作速度。

4.工作電扒明壓(Supply Voltage): 指CPU正常工作所需的電壓。早期CPU的工作電壓一般為5V,隨著CPU主頻的提高,CPU工作電壓有逐步下降的趨勢,以解決發熱過高的問題。

5.地址匯流排寬度:地址匯流排寬度決定了CPU可以訪問的物理地址空間,對於486以上的微機系統,地址線的寬度為32位,最多可以直接訪問4096 MB的物理空間。

6.數據匯流排寬度:數據匯流排寬度決定了CPU與二級高速緩存、內存以及輸入/輸出設備之間一次數據傳輸的信息量。

7.內置協處理器:含有內置協處理器的CPU,可以加快特定類型的數值計算,某些需要進行復雜計算的軟體系統,如高版本的AUTO CAD就需要協處理器支持。

8.超標量:是指在一個時鍾周期內CPU可以執行一條以上的指令。Pentium級以上CPU均具有超標量結構;而486以下的CPU屬於低標量結構,即在這類CPU內執行一條指令至少需要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時鍾周期。

9.L1高速緩存即一級高速緩存:內置高速緩存可以提高CPU的運行效率,這也正是486DLC比386DX-40快的原因。內置的L1高速緩存的容量和結構對CPU的性能影響較大,這也正是一些公司力爭加大L1級高速緩沖存儲器容量的原因。不過高速緩沖存儲器均由靜態RAM組成,結構較復雜,在CPU管芯面積不能太大的情況下,L1級高速緩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

10.採用回寫(Write Back)結構的高速緩存:它對讀和寫操作均有效,速度較快。而採用寫通(Write-through)結構的高速緩存,僅對讀操作有效。

CPU依靠指令來計算和控制系統,每款CPU在設計時就規定茄前了一系列與其硬體電路相配合的指令系統。指令的強弱也是CPU的重要指標,指令集是提高微處理器效率的最有效工具之一。

從現階段的主流體系結構講,指令集可分為復雜指令集和精簡指令集兩部分,而從具體運用看,如Intel的MMX(Multi Media Extended)、SSE、 SSE2(Streaming-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Extensions 2)、SEE3和AMD的3DNow!等都是CPU的擴展指令集,分別增強了CPU的多媒體、圖形圖象和Internet等的處理能力。我們通常會把CPU的擴展指令集稱為"CPU的指令集"。SSE3指令集也是目前規模最小的指令集,此前MMX包含有57條命令,SSE包含有50條命令,SSE2包含有144條命令,SSE3包含有13條命令。目前SSE3也是最先進的指令集。

CPU重要參數介紹:

1)前端匯流排:英文名稱叫Front Side Bus,一般簡寫為FSB。前端匯流排是CPU跟外界溝通的唯一通道,處理器必須通過它才能獲得數據,也只能通過它來將運算結果傳送出其他對應設備。前端匯流排的速度越快,CPU的數據傳輸就越迅速。前端匯流排的速度主要是用前端匯流排的頻率來衡量,前端匯流排的頻率有兩個概念:一就是匯流排的物理工作頻率(即我們所說的外頻),二就是有效工作頻率(即我們所說的FSB頻率),它直接決定了前端匯流排的數據傳輸速度。由於INTEL跟AMD採用了不同的技術,所以他們之間FSB頻率跟外頻的關系式也就不同了:現時的INTEL處理器的兩者的關系是:FSB頻率=外頻X4;而AMD的就是:FSB頻率=外頻X2。舉個例子:P4 2.8C的FSB頻率是800MHZ,由那公式可以知道該型號的外頻是200MHZ了;又如BARTON核心的Athlon XP2500+ ,它的外頻是166MHZ,根據公式,我們知道它的FSB頻率就是333MHZ了!目前的Pentium 4處理器已經有了800MHZ的前端匯流排頻率,而AMD處理器的最高FSB頻率為400MHZ,這一點Intel處理器還是比較有優勢的。

2)二級緩存:也就是L2 Cache,我們平時簡稱L2。主要功能是作為後備數據和指令的存儲。L2的容量的大小對處理器的性能影響很大,尤其是商業性能方面。L2因為需要佔用大量的晶體管,是CPU晶體管總數中佔得最多的一個部分,高容量的L2成本相當高!所以INTEL和AMD都是以L2容量的差異來作為高端和低端產品的分界標准!現在市面上的CPU的L2有低至64K,也有高達1024K的,當然它們之間的價格也有十分大的差異。

3)製造工藝:我們經常說的0.18微米、0.13微米製程,就是指製造工藝。製造工藝直接關繫到CPU的電氣性能。而0.18微米、0.13微米這個尺度就是指的是CPU核心中線路的寬度。線寬越小,CPU的功耗和發熱量就越低,並可以工作在更高的頻率上了。所以0.18微米的CPU能夠達到的最高頻率比0.13微米CPU能夠達到的最高頻率低,同時發熱量更大都是這個道理。現在主流的CPU基本都是採用0.13微米這種成熟的製造工藝,最新推出的CPU已經已經發展到0.09微米了,隨著技術的成熟,不久的將來肯定是0.09微米製造工藝的天下了。

4)流水線:流水線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概念。CPU的流水線指的就是處理器內核中運算器的設計。這好比我們現實生活中工廠的生產流水線。處理器的流水線的結構就是把一個復雜的運算分解成很多個簡單的基本運算,然後由專門設計好的單元完成運算。CPU流水線長度越長,運算工作就越簡單,處理器的工作頻率就越高,不過CPU的效能就越差,所以說流水線長度並不是越長越好的。由於CPU的流水線長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CPU所能達到的最高頻率,所以現在INTEL為了提高CPU的頻率,而設計了超長的流水線設計。Willamette和Northwood核心的流水線長度是20工位,而如今上市不久的Prescott核心的P4則達到了讓人咋舌的30(如果算上前端處理,那就是31)工位。而現在AMD的Clawhammer K8,流水線長度僅為11工位,當然處理器能上到的最高頻率也會比P4相對低一點,所以現在市面上高端的AMD系列處理器的頻率一般在2G左右,跟P4的3G左右還是有一定的距離,但是處理效率並不低。

5)超線程技術(Hyper-Threading,簡寫為HT):這是Intel針對Pentium4指令效能比較低這個問題而開發的。超線程是一種同步多線程執行技術,採用此技術的CPU內部集成了兩個邏輯處理器單元,相當於兩個處理器實體,可以同時處理兩個獨立的線程。通俗一點說就是能把一個CPU虛擬成兩個,相當於兩個CPU同時運作,超線程實際上就是讓單個CPU能作為兩個CPU使用,從而達到了加快運算速度的目的。

主流CPU基本參數

了解完上面幾個基本的概念後,我們接著介紹一下CPU的基本參數。

而目前PC台式機市場上主要有INTEL跟AMD兩大CPU製造廠商,兩家廠商各有特色,中、低、端的產品線都很齊全,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目前主流的CPU。

一、主流CPU產品之AMD篇

一提起AMD的CPU,許多DIYer的腦海中就會聯想到低廉的價格、強勁的性能和極佳的超頻潛力。目前市場上AMD所生產的處理器主要有面向高端的AMD Athlon 64、主流的AMD Athlon XP以及面向低端的Duron處理器。AMD的命名大部分採用PR值,只有Duron系列是採用實際頻率來命名的,這一點大家要分清楚。

1、Appelbred核心的Duron

規格 核心代號 介面類型 製造工藝 主頻 外頻 倍頻 前端匯流排 二級緩存 電壓
Duron
1.4G Appelbred Socket A 0.13微米 1.4G 133MHZ 10.5 266MHZ 64K 1.5v
Duron
1.6G Appelbred Socket A 0.13微米 1.6G 133MHZ 12 266MHZ 64K 1.5v
Duron
1.8G Appelbred Socket A 0.13微米 1.8G 133MHZ 13.5 266MHZ 64K 1.5v

簡單點評:這是AMD在2003年中出人意料地推出的新毒龍系列處理器,跟以前的老毒龍比,規格變化不大,L1還是128K,L2也是64K,區別主要是前端匯流排從老毒龍的200MHZ提升到266MHZ!而製造工藝也從0.18微米換成0.13微米,總體性能提升不少!新毒龍還繼承了Barton核心Athlon XP的SSE指令集,動態分支余取和感溫二極體等技術。另外,它還跟前輩Morgan核心的老毒龍一樣,超頻性能強勁。默認電壓是1.5V,功耗最大不過57W,所以發熱量十分低,可以說是現在市面上發熱量最小的處理器了。筆者有朋友甚至在新毒龍上面只加了一個散熱器就可以使其正常工作。早期出的那些的還可以有機會改造成L2為256K的Athlon XP。新毒龍的最大特點是價格十分便宜,如今的Duron1.4G跟Duron1.6G的市場價格都在300以下。價格低、超頻性能好、功耗低、發熱量不高加上還有可能改造成Athlon XP的特點,該系列絕對是低端的超值首選!

3、如何區分Thoroughbred-AO/BO核心跟BARTON核心的Athlon XP?

它們的差別從外觀就可以區別出來,Thoroughbred-AO/BO核心的CPU核心部分相對短一點,而BARTON核心的CPU核心面部分相對細長一些。
4、現在市面上存在不少Remark的AMD的CPU,應該怎麼樣分辨呢?

由於AMD AthlonXP的防偽工作做得不好,留給了部分JS Remark的機會。大部份的AthlonXP都是沒有鎖頻的,而且倍頻定義、電壓及相關的設定都是由CPU表面的L1-L12的銅橋連接組合決定,可是這些銅橋外露於CPU的表面,JS可以簡單地修改以上銅橋的連接組合達至Remark效果。此外,AthlonXP的處理器只是由一片黑色的膠面印上白色的字組成,JS只需磨走這片黑色膠面再重新印上新的型號就完成了Remark的工作。現在比較常見的是用Throton核心的2000+改成Barton核心的2500+以及用Duron改成Athlon XP。改的基本原理是通過修改L2把屏蔽的二級緩存打開,再把標簽換了。所以我們在分辨是否是Remark的時候主要觀察CPU金橋上面(特別注意L2)是否有給改過的痕跡,如果有切割點,只要仔細對比一下其它部位的原廠切割,一般都能發現問題,還有就是看看CPU上面的標簽,是否有不對勁的地方。不過近來市面上出現了一批白板的CPU,使到區分真假就更困難了,所謂一般不太懂硬體的消費者,為了安全起見,還是建議選擇三年保修的盒裝 AthlonXP吧。
5、如何區分Pentium4 A系列跟B系列?

Pentium4 A系列跟B系列主要是外頻不同,A系列是100MHZ外頻,所以前端匯流排是400MHZ,而B系列是133MHZ外頻,其前端匯流排就是533MHZ,所以他們之間的性能還是有一定的差別的。區分兩種型號,可以根據CPU的外觀以及用軟體鑒別:外觀方面,INTEL在Pentium4系列處理器上面的刻了明確的標識,很容易看出來。第一行自左至右依次為CPU主頻、二級緩存容量、前端匯流排以及核心電壓,所以我們區分這兩種CPU主要看的是前端匯流排。如果看到CPU表面有"533"的標識,那麼該型號的前端匯流排是533MHZ,那就是Pentium4 B系列的CPU,如果表面標識是"400"的話,則其前端匯流排就是400MHZ,那就是Pentium4 A系列的CPU。在軟體方面看,因為INTEL的CPU都是鎖了倍頻的,所以一般用軟體就可以可靠地鑒別出是什麼型號的CPU了。一般用WCPUID這個軟體就可以了,主要是查看一下CPU前端匯流排(FSB),如果是533MHZ的話,那就是Pentium4 B系列的CPU,如果是400MHZ的話,就是Pentium4 A系列的CPU。

6、CPU的頻率越高,該處理器的性能就越好?

可能很多消費者都有這樣的誤區:頻率越高, CPU性能當然越好。這個觀點是很片面的,決定處理器性能的唯一標准應該是運算能力水平,比如說每秒鍾可以執行多少條指令、可以做多少次浮點運算等等,而這些指標跟處理器的內部設計和頻率高低都有關系,但絕對不是高頻率就必然高性能。在不同體系的CPU系列簡單以頻率來比較是沒說服力的,比如說在實際應用當中,不少頻率比較低的AthlonXP處理器的性能卻比高頻的Pentium4要好。而在同一體系的處理器當中,頻率越高,CPU性能越好這個觀點還是正確的,比如同是Pentium4 C系列的CPU比較,當然頻率越高,性能就越好了。

7、INTEL的CPU比AMD的CPU要穩定?

這也是一個長期存在消費者當中的一個誤區,單從CPU來說,無論是INTEL還是AMD的CPU,只要是正貨、在默認頻率下工作,基本不存在穩定性的問題。造成電腦不穩定的主要是各方面配件的搭配問題,比如散熱器、電源、內存、主板之類都有影響,相反電腦不穩定跟CPU的關系實在太少了。造成這個誤區的主要原因是以前的AMD的老毒龍系列CPU的發熱量比較大,如果配的散熱器不好,溫度一高,很容易造成死機。只要是散熱器比較好的話,基本不再存在這個問題了。加上現在由於製造工藝的發展,AMD的CPU的發熱量控制的比較好,相比於高頻的Pentium4系列來說,總體還要好一些。

8、散裝與盒裝的區別

散裝和盒裝CPU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在質量上是一樣的。從理論上說,盒裝和散裝產品在性能、穩定性以及可超頻潛力方面不存在任何差距,主要差別在質保時間的長短以及是否帶散熱器。一般而言,盒裝CPU的保修期要長一些(通常為三年),而且附帶有一隻質量較好的散熱風扇,而散裝CPU一般的質保時間是一年,不帶散熱器。

9、有關Intel盒裝CPU的問題

AMD散裝的CPU存在假貨問題,而Intel的CPU卻在盒裝上出現假盒裝的問題。跟AMD的不同,它的假並不是CPU假,而是盒裝CPU所帶的散熱器是假的,質量跟正品的散熱器有一定的差距。現在市場上大部分intel盒裝產品都是假冒的。尤其是那種只有一年保修的Intel盒裝CPU,可以說裡面的散熱器全部是假貨,大家在購買的時候就要注意一下。所以對於Intel的CPU,筆者反而推薦用散裝的。要是用盒裝的話,最好就是要挑三年保修那種盒裝產品。 簡單點評: 這款Prescott核心的處理器出人意料地採用了P4 A系列差不多的命名,讓很多人分辨不清。不過跟P4 A系列的參數有很大不同,133MHZ的外頻,跟P4 B系列一樣,不同的是採用了0.09微米的製造工藝,而且二級緩存增大到1024K,是P4 A/B系列的兩倍。雖然採用了更先進的技術,但性能跟P4 B系列相當,沒很明顯的提高,不過價格並不貴,而且超頻能力不錯,性價比還可以。

規格 核心代號 介面類型 製造工藝 主頻 外頻 倍頻 前端匯流排 二級緩存 超線程技術 電壓
Pentium4 2.8E Prescott Socket 478 0.09微米 2.8G 200MHZ 14 800MHZ 1024k 支持 1.5v
Pentium4 3.0E Prescott Socket 478 0.09微米 3.0G 200MHZ 15 800MHZ 1024k 支持 1.525v
Pentium4 3.2E Prescott Socket 478 0.09微米 3.2G 200MHZ 16 800MHZ 1024k 支持 1.525v

簡單點評:Prescott核心的P4 E系列跟P4 C系列差不多,還是採用Socket 478的介面類型,一樣是200MHZ外頻、800MHZ的FSB。採用了更先進的0.09微米的製造工藝,核心面積由Northwood核心的131平方毫米降低到112平方毫米,體積大為減少。 L2也增加到1024K。 還採用了第二代超線程、SSE3等等新技術。但由於緩存的響應時間被延長,這導致了Prescott寶貴的1024K L2緩存沒能發揮出預想中的巨大作用,所以整體性能跟P4 C系列差不多,甚至有所不如,不過價格也不算貴,跟P4 C系列基本持平。這款處理器最大的缺點就是功耗比較大,發熱量恐怖,一定要注意散熱。唯一比較突出的是超頻能力比同頻率的P4 C系列的要好,如果在散熱做好的前提下,超頻潛力很大。

了解了現在市面上主流的CPU後,我們在選購的時候還有一些細節需要了解,下面將會逐一介紹。

選購時注意的問題

1、究竟是選擇AMD還是INTEL的處理器呢?

這個問題可能是很多裝機朋友最頭疼的問題之一,如果看完上面的主流CPU的介紹後,應該有一點眉目了。這里再深入說一下:在浮點運算能力來看,INTEL的處理器一般只有兩個浮點執行單元,而AMD的處理器一般設計了三個並行的浮點執行單元,所以在同檔次的處理器當中,AMD處理器的浮點運算能力比INTEL的處理器的要好一些。浮點運算能力強,對於游戲應用、三維處理應用方面比較有優勢。另外,多媒體指令方面,INTEL開發了SSE指令集,到現在已經發展到SSE3了,而AMD也開發了相應的,跟SSE兼容的增強3D NOW!指令集。相比之下,INTEL的處理器比AMD的在多媒體指令方面稍勝一籌,而且有不少軟體都針對SSE進行了優化,因此在多媒體軟體及平面處理軟體中,相比同檔次AMD處理器,INTEL的CPU顯得更有優勢。另外,選擇什麼樣的CPU,價格更是比較關鍵的因素,在性能上,同檔次的INTEL處理器整體來說可能比AMD的處理器要有優勢一點,不過在價格方面,AMD的處理器絕對占優。打個比方:INTEL的P4 2.4B的價格大概是1200左右,而性能差不多的AMD的BARTON 2500+售價不過是600左右,想比之下,AMD的CPU的性價比更高。

最終是選擇AMD還是INTE的CPU呢?由上面可以了解到,AMD的CPU在三維製作、游戲應用、視頻處理等方面相比同檔次的INTEL的處理器有優勢,而INTEL的CPU則在商業應用、多媒體應用、平面設計方面有優勢。除了用途方面,更要綜合考慮到性價比這個問題。這樣大家根據實際用途、資金預算可以按需選擇到最合適自己的CPU。

2、怎麼樣分辨Thoroughbred-AO核心跟Thoroughbred-BO核心的Athlon XP?

Thoroughbred-AO核心跟Thoroughbred-BO核心的Athlon XP的外觀是一模一樣的,所有的技術參數都差不多,在不超頻的前提下,同型號的性能也沒有區別。他們的差別主要在超頻性能和發熱量方面,Thoroughbred-BO核心的Athlon XP的超頻性能強很多,而且發熱量更低,所以很多電腦愛好者都會選擇Thoroughbred-BO核心的Athlon XP。具體如何區分呢?在同是正品的情況下,外觀很難看出區別,只能根據CPU上面的編號來區別:它們編號的差別主要在CPU上那個寫著型號的標簽最後一行第5個字母,如果那個字母是"A"的話,說明是TH-AO核心。如果那個字母是"B"的話,那就是TH-BO核心了。
3、如何區分Thoroughbred-AO/BO核心跟BARTON核心的Athlon XP?

它們的差別從外觀就可以區別出來,Thoroughbred-AO/BO核心的CPU核心部分相對短一點,而BARTON核心的CPU核心面部分相對細長一些。
4、現在市面上存在不少Remark的AMD的CPU,應該怎麼樣分辨呢?

由於AMD AthlonXP的防偽工作做得不好,留給了部分JS Remark的機會。大部份的AthlonXP都是沒有鎖頻的,而且倍頻定義、電壓及相關的設定都是由CPU表面的L1-L12的銅橋連接組合決定,可是這些銅橋外露於CPU的表面,JS可以簡單地修改以上銅橋的連接組合達至Remark效果。此外,AthlonXP的處理器只是由一片黑色的膠面印上白色的字組成,JS只需磨走這片黑色膠面再重新印上新的型號就完成了Remark的工作。現在比較常見的是用Throton核心的2000+改成Barton核心的2500+以及用Duron改成Athlon XP。改的基本原理是通過修改L2把屏蔽的二級緩存打開,再把標簽換了。所以我們在分辨是否是Remark的時候主要觀察CPU金橋上面(特別注意L2)是否有給改過的痕跡,如果有切割點,只要仔細對比一下其它部位的原廠切割,一般都能發現問題,還有就是看看CPU上面的標簽,是否有不對勁的地方。不過近來市面上出現了一批白板的CPU,使到區分真假就更困難了,所謂一般不太懂硬體的消費者,為了安全起見,還是建議選擇三年保修的盒裝 AthlonXP吧。
5、如何區分Pentium4 A系列跟B系列?

Pentium4 A系列跟B系列主要是外頻不同,A系列是100MHZ外頻,所以前端匯流排是400MHZ,而B系列是133MHZ外頻,其前端匯流排就是533MHZ,所以他們之間的性能還是有一定的差別的。區分兩種型號,可以根據CPU的外觀以及用軟體鑒別:外觀方面,INTEL在Pentium4系列處理器上面的刻了明確的標識,很容易看出來。第一行自左至右依次為CPU主頻、二級緩存容量、前端匯流排以及核心電壓,所以我們區分這兩種CPU主要看的是前端匯流排。如果看到CPU表面有"533"的標識,那麼該型號的前端匯流排是533MHZ,那就是Pentium4 B系列的CPU,如果表面標識是"400"的話,則其前端匯流排就是400MHZ,那就是Pentium4 A系列的CPU。在軟體方面看,因為INTEL的CPU都是鎖了倍頻的,所以一般用軟體就可以可靠地鑒別出是什麼型號的CPU了。一般用WCPUID這個軟體就可以了,主要是查看一下CPU前端匯流排(FSB),如果是533MHZ的話,那就是Pentium4 B系列的CPU,如果是400MHZ的話,就是Pentium4 A系列的CPU。

6、CPU的頻率越高,該處理器的性能就越好?

可能很多消費者都有這樣的誤區:頻率越高, CPU性能當然越好。這個觀點是很片面的,決定處理器性能的唯一標准應該是運算能力水平,比如說每秒鍾可以執行多少條指令、可以做多少次浮點運算等等,而這些指標跟處理器的內部設計和頻率高低都有關系,但絕對不是高頻率就必然高性能。在不同體系的CPU系列簡單以頻率來比較是沒說服力的,比如說在實際應用當中,不少頻率比較低的AthlonXP處理器的性能卻比高頻的Pentium4要好。而在同一體系的處理器當中,頻率越高,CPU性能越好這個觀點還是正確的,比如同是Pentium4 C系列的CPU比較,當然頻率越高,性能就越好了。

7、INTEL的CPU比AMD的CPU要穩定?

這也是一個長期存在消費者當中的一個誤區,單從CPU來說,無論是INTEL還是AMD的CPU,只要是正貨、在默認頻率下工作,基本不存在穩定性的問題。造成電腦不穩定的主要是各方面配件的搭配問題,比如散熱器、電源、內存、主板之類都有影響,相反電腦不穩定跟CPU的關系實在太少了。造成這個誤區的主要原因是以前的AMD的老毒龍系列CPU的發熱量比較大,如果配的散熱器不好,溫度一高,很容易造成死機。只要是散熱器比較好的話,基本不再存在這個問題了。加上現在由於製造工藝的發展,AMD的CPU的發熱量控制的比較好,相比於高頻的Pentium4系列來說,總體還要好一些。

8、散裝與盒裝的區別

散裝和盒裝CPU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在質量上是一樣的。從理論上說,盒裝和散裝產品在性能、穩定性以及可超頻潛力方面不存在任何差距,主要差別在質保時間的長短以及是否帶散熱器。一般而言,盒裝CPU的保修期要長一些(通常為三年),而且附帶有一隻質量較好的散熱風扇,而散裝CPU一般的質保時間是一年,不帶散熱器。

9、有關Intel盒裝CPU的問題

AMD散裝的CPU存在假貨問題,而Intel的CPU卻在盒裝上出現假盒裝的問題。跟AMD的不同,它的假並不是CPU假,而是盒裝CPU所帶的散熱器是假的,質量跟正品的散熱器有一定的差距。現在市場上大部分intel盒裝產品都是假冒的。尤其是那種只有一年保修的Intel盒裝CPU,可以說裡面的散熱器全部是假貨,大家在購買的時候就要注意一下。所以對於Intel的CPU,筆者反而推薦用散裝的。要是用盒裝的話,最好就是要挑三年保修那種盒裝產品。

⑵ 處理器頻率高的好還是緩存高的好

建議在頻率不是太低的情況下買緩存高的

當然是帶寬高得好 不過一般帶寬高的顯存相應也不低 GDDR5比GDDR3通常情況下快2倍

AMD770的主沖核洞板 配AMD的AM3介面的處理器 沒有集顯 支氏鉛持CF(AMD顯卡互聯的簡稱,和穿越火線的英文名散枯一樣,不要誤會哈~)

⑶ CPU使用率過高跟緩存有關系嗎

CPU佔有率高低神慧晌與運算游鋒的負荷高低有關,與CPU本身的緩存多少無關。
當然了,在同等運算負荷碧散下,性能高緩存大的CPU肯定負荷更低。

⑷ CPU是緩存還是頻率重要

都挺重要的,功能不一樣,緩存是因為CPU運轉速度太快,而現在硬碟讀取速度太慢,所以數據要緩存一下,留給硬碟慢慢讀,上面2個選擇,你要是玩游戲多一點,就選下面的,上網多一點,就選上面的

⑸ CPU頻率和緩存哪個重要些

緩存更大,這樣處理數據更快!
賽揚D
CUP屬於高頻低能
CPU頻率可以超
但緩存一旦
固定了
不能改變
還有就是
打開網頁的快慢
不只跟CPU
有關系
跟你的系統
以及各種方面的關系

⑹ 電腦CPU使用率高好還是低好

這個要液亮粗分情況而定,沒有統一的答案。

1、在速度夠用的情況下,是使用低率低好。比如電腦閑置的時候,比如看電影的時候,比如瀏覽網頁的時候,這些事情,都不需要更快的速度,就是CPU使用率低好。

2、CPU使用率低的時候,意味著可以同時做其鍵簡它的事情,也意味著發熱和耗電比較低,還意味著硬體的鬧鎮壽命會更長。

3、但在一些需要不斷提升速度的應用,CPU使用率高了。比如做視頻編碼。如果CPU使用率只有20%,說明CPU資源在閑置。如果CPU使用率達到100%,至少要比20%的時候快4倍,也就是做視頻編碼的時間要少四分之三,當然是佔用率高了好。

⑺ cpu的主頻和緩存哪個重要些

同架構的CPU,頻率越高越好。
二級緩存也要看架構,如果該CPU有三級緩存那麼二級緩存小一些也沒什麼,不過這種理論只適合包含式的緩存架構(一級緩存的數據也佔用二級緩存的空間,一次類推就是包含式緩存架構)
核心、緩存都很重要,核心的新能還要看微架構和指令集,緩存也一樣要看TLB數量和緩存數據命中率等等。
核心數量也不是越多越好,8核心的FX不敵4核心的I7就是這個道理。

⑻ CPU緩存越大越好嗎

三級緩存高可以提升應用的執行速度,每次打開應用都會保存一點數據在cpu中,就是這點數據,再下次讀取的時候可以大幅度提升應用的響應速度,多任務切換。

三級緩存是為讀取二級緩存後未命中的數據設計的—種緩存,在擁有悉毀三級緩存的CPU中,只有約5%的數據需要從內存中調用,這進一步提高了CPU的效率。其運作原理在於使用較快速的儲存裝置保留一份從慢速儲存裝置中所讀取數據且進行拷貝,當有需要再從較慢的儲存體中讀寫數據時,緩存(cache)能夠使得讀寫的動作先在快速的裝置上完成,如此會使系統的響應較為快速。

拓展資料

(一)三級緩存分類

Cache(三級緩存),分為兩種,早期的是外置,以後的升級產品都是內置的。而它的實際作用即是,L3緩存的應用可以進一步降低內存延遲,同時提升大數據量計算時處理器的性能。降低內存延遲和提升大數據量計算能力對游戲軟體都很有幫助。而在伺服器領域增加L3緩存在性能方面仍然有顯著的提升。

如具有較大L3緩存的配置利用物理內存會更有效,故它比較慢的磁碟I/O子系統可以處理更多的數據請求。具有較大L3緩存的處理器提供更有效的文件系統緩存行為及較短消息和處理器隊列長度。

其實最早的L3緩存被應用在AMD發布的K6-III處理器上,當時的L3緩存受限於製造工藝,並沒有被集成進晶元內部,而是集成在主板上。在只能夠和系統匯流排頻率同步的L3緩存同主內存其實差不了多少。後來使用L3緩存的是英特爾為伺服器市場所推出的Itanium處理器。

接著就是P4EE和至強MP。Intel還打算推出一款9MB L3緩存的Itanium2處理器,和以後24MB L3緩存的雙核心Itanium2處理器。但基本上L3緩存對處理器的性能提高顯得不是很重要,如配備1MB L3緩存的Xeon MP處理器卻仍然不是Opteron的對手,由此可見前端匯流排的增加,要比緩存增加帶來更有效的性能提升。

(二)一帶橘級、二級和三級緩存誰更重要?

一級最重要,但是現在CPU的一級緩存幾乎都一樣,所以忽略。

二級緩存的話對於Intel的CPU是很重要的,Intel的CPU的二級緩存越大性能提睜行備升非常明顯,而AMD的CPU雖然二級緩存也很重要,但是二級緩存大小對AMD的CPU的性能提升不是很明顯。

三級緩存其實只是做了個輔助的作用,除了伺服器,其實對大多數家庭機沒什麼用的,內存還是很重要的,但如果運行大型程序或游戲來說三級緩存就顯得重要了,目前新型CPU已經有三級緩存了。

(三)主頻、二級緩存和三級緩存哪個更重要?

要說主頻、二級緩存和三級緩存哪個更重要,這個問題完全還要看你使用電腦追求什麼了,主要執行什麼任務。主頻高運算速度快,二級緩存(L2)和三級緩存(L3)起到內存和CPU之間的緩沖作用,緩解內存和CPU速度不匹配問題會影響到CPU執行的效率。所以大的L2、L3在CPU長時間大量數據處理的時候效率會比較高。高主頻在短時間內少量數據的處理上會比較快,其實3項這都很重要 ,哪一項達不到一定標准都會出現瓶頸效應。

IntelXeon 7100系列CPU(16MB三級緩存)

Intel正式發布了針對高端伺服器的最新雙核Xeon處理器,代號Tulsa的Xeon 7100系列。該處理器依然基於上一代NetBurst架構,但在性能和功耗表現方面都有不小的改進。

⑼ 玩游戲的CPU的主頻是不是要高 還是看緩存呢

玩游戲的CPU的主頻要高,緩存容量也要好的。
玩游戲挑選cpu,可以從CPU的主頻、匯流排、一級緩存、二級緩存四個方面來查看:
1、主頻,也就是CPU的時鍾頻率,簡單地說也就是CPU的爛陸工作頻率。一般說來,一個時鍾周期完成的指令數是固定的,所以主頻越高,CPU的速度也就越快了。不過由於各種CPU的內部結構也不盡相同,所以並不能完全用主頻來概括CPU的性能。至於外頻就是系統匯流排的工作頻率;而倍頻則是指CPU外頻與主頻相差的倍數。用公式表示就是:主頻=外頻×倍頻。
2、內存匯流排速度或者叫系統匯流排速度,一般等同於CPU的外頻。內存匯流排的速度對整個系統性能來說很重要,由於內存速度的發展滯後於CPU的發展速度,為了緩解內存帶來的瓶頸,所以出現了二級緩存,來協調兩者之間的差異,而內存匯流排速度就是指CPU與二級(L2)高速緩存和內存之間的工作頻率。
3、L1高速緩存,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一級高速緩存。在CPU里譽歷頌面內置慶鄭了高速緩存可以提高CPU的運行效率。內置的L1高速緩存的容量和結構對CPU的性能影響較大,不過高速緩沖存儲器均由靜態RAM組成,結構較復雜,在CPU管芯面積不能太大的情況下,L1級高速緩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採用回寫(WriteBack)結構的高速緩存。它對讀和寫操作均有可提供緩存。而採用寫通(Write-through)結構的高速緩存,僅對讀操作有效。在486以上的計算機中基本採用了回寫式高速緩存。在目前流行的處理器中,奔騰Ⅲ和Celeron處理器擁有32KB的L1高速緩存,奔騰4為8KB,而AMD的Duron和Athlon處理器的L1高速緩存高達128KB。但CPU的性能不是全靠主頻多少來判斷的/只能說其它參數一樣的情況下主頻越高越好。
4、L2高速緩存,指CPU第二層的高速緩存,第一個採用L2高速緩存的是奔騰Pro處理器,它的L2高速緩存和CPU運行在相同頻率下的,但成本昂貴,市場生命很短,所以其後奔騰II的L2高速緩存運行在相當於CPU頻率一半下的。接下來的Celeron處理器又使用了和CPU同速運行的L2高速緩存,現在流行的CPU,無論是AthlonXP和奔騰4,其L2高速緩存都是和CPU同速運行的。除了速度以外,L2高速緩存容量也會影響CPU的性能,原則是越大越好,現在主流CPU容量最大的是3mb,而伺服器和工作站上用CPU的L2高速緩存更高,要高幾倍。

⑽ CPU的使用率是高好還是低好

CPU在開同樣程序的情況下,利用率越低說明CPU性能越好,處理能力越強,一般CPU利用率高的時候,系統將變得非常卡,甚至死機。
CPU的主頻,即CPU內核工作的時鍾頻率(CPU
Clock
Speed)。通常所說的某某CPU是多少兆赫的,而這個多少兆赫就是「CPU的主頻」。很多人認為CPU的主頻就是其運行速度,其實不然。CPU的主頻表示在CPU內數字脈沖信號震盪的速度,與CPU實際的運算能力並沒有直接關系。主頻和實際的運算速度存在一定的關系,但目前還沒有一個確定的公式能夠定量兩者的數值關系,因為CPU的運算速度還要看CPU的流水線的各方面的性能指標(緩存、指令集,CPU的位數等等)。由於主頻並不直接代檔爛激表運算速度,所以在一定情況下行襪,很可能會出現主頻較高的CPU實際運算速度較低的現象。比如AMD公司的AthlonXP系列CPU大多都能以較低的主頻,達到英特爾公司的Pentium
4系列CPU較高主頻的CPU性能,所以AthlonXP系列CPU才以PR值的方式來命名。因此主頻僅是CPU性能表現的一個方面,而不代表CPU的整體性能。
CPU的主頻不代表CPU的速度,但提高主頻對於提高CPU運算速度卻是至關重要的。舉個例子來說,假設某個CPU在一個時鍾周期內執行一條運算指令,那麼當CPU運行在100MHz主頻時,將比它運行在50MHz主頻時速度快一倍。因為100MHz的時鍾周期比50MHz的時鍾周期佔用時間減少了一半,也就是工作在100MHz主頻的CPU執行一條運算指令所需時間僅為10ns比工作在50MHz主頻時的20ns縮短了一半,自然運算速度也就快了一倍。只不過電腦的整體運行速度不僅取決於CPU運歷團算速度,還與其它各分系統的運行情況有關,只有在提高主頻的同時,各分系統運行速度和各分系統之間的數據傳輸速度都能得到提高後,電腦整體的運行速度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提高CPU工作主頻主要受到生產工藝的限制。由於CPU是在半導體矽片上製造的,在矽片上的元件之間需要導線進行聯接,由於在高頻狀態下要求導線越細越短越好,這樣才能減小導線分布電容等雜散干擾以保證CPU運算正確。因此製造工藝的限制,是CPU主頻發展的最大障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