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Linux下清除磁碟分區及殘留raid信息
Linux下清除磁碟分區及殘留raid信息
適用場景:
1、 查看硬碟編號
2、 刪除磁碟分區
3、 刪除磁碟內殘留raid信息
*本文適用於430-8i等只有低速格式化或沒有格式化功能的HBA卡使用,若raid卡有格式芹睜化功能,建議使用raid卡格式化解決問題。
一、查看硬碟編號
適用lsblk命令可以查看當先系統下的磁碟相關信息及磁碟大小
sda為硬碟為系統內的第一個硬碟
sda1為該硬碟下的第一個分區以此類扮首畝推
二、刪除磁碟分區
三、刪除磁碟內殘留raid信息
如果磁碟在其他raid卡中做過raid,在430-8i這類沒有格式化功能的HBA卡中使用時,使用parted等相關命令無法將raid殘留信息刪除導致無法分區正常安裝系統。
現象如廳森下:
Raid卡殘留信息的type為dmraid分區名稱以`-ddf_開頭
刪除方法如下:
整體思路是通過dd命令將殘留信息所在扇區置零
通常raid卡的信息會放在最後一個柱面即最後63個扇區
以sda為例:
發現有dpIBM等信息,為殘留的raid信息
再列印發現已經置零,清除成功。
重啟節點重新載入linux中才會生效
② linux安裝忽略硬碟raid信息dmnoraid
linux安裝忽略硬碟raid信息冊大dmnoraid解決辦法:
1、需要重啟進入安裝選擇菜單時,按TAB鍵,會進入到Linux的命令行模式。
2、然後在啟動命令行的後面州純豎添加nodmraid(注意前面先加個空格)並按褲塵ENTER。接下進入安裝的過程就會發現硬碟找到了。
③ Linux下正確掛載Raid分區
當我們使用伺服器對磁碟進行了Raid處理之後,再創建虛擬磁碟,那麼上層操作系統上可見的磁碟就是一整塊,也方便我們管理和使用。
在安裝完Linux操作系統後,通過lsblk命令查看當前磁碟的結構。
從上面的磁碟結構可以看出,一共有三塊磁碟,分別為sda/sdb/sdc,不是呈現一塊磁碟嗎?怎麼又出現了三塊?這里由於第一塊磁碟為SSD硬碟,且只有500G,因此我沒有將其劃分到Raid中,只將兩塊機械硬碟做了Raid 0(由於是一個工作站,並沒有做數據保護)。
從sdb和sdc中可以發現,下方均單獨創建了一個分區"md126",通過以下命令來查看分區的細節。
從圖片中的Raid Level可以看出,是Raid 0,並且是由/dev/sda和/dev/sdb組成。
跟普通磁碟一樣,在使用前需要對其進行格式化,這里將其格式化為xfs。
格式化之後,創建一個目錄用於掛載點,我這里在根目錄下創建一個文件夾raid_backup,用於文件備份。可根據自己情況對應修改文件夾名。
執行以下命令掛載,如果沒有任何回顯則成功。
查看一下掛載情況,發現已經正常的掛載上了,並且讀段寬頃寫也沒有問題。
為了使得磁碟在開機後能自動的掛載上,需要修改一下fstab文件。我們先取消之前的掛載握陸(取消掛載時請不要在此目錄,否則會報錯):
編輯/etc/fstab文件:
在最後一行加上掛載的相關信息,根據自己的目錄和文件巧橘系統對應修改,完成之後保存退出。
驗證掛載:
如果沒有意外,將會再次掛載上,以後就會開機自啟掛載磁碟了。
④ [Linux實用命令]-9-磁碟陣列(RAID)實例詳解
這篇文章介紹幾種常用的磁碟陣列技術(Raid0、Raid1、Raid4、Raid5、Raid10、Raid01),演示如何在CentOS7環境下使用mdadm命令去創建和維護磁碟陣列;RAID又稱「廉價磁碟冗餘陣列」,可以使用硬體和軟體兩種方式來實現,硬體RAID可以參考購買硬體時附帶的參考手冊,設置方法與軟體RAID有差異;現如今軟體RAID大多用作研究和熟悉RAID的工作方式。
Raid有"廉價磁碟冗餘陣列"的意思,就是利用多塊廉價的硬碟組成磁碟組,讓數據分部儲存在這些硬碟裡面,從而達到讀取和寫入加速的目的;也可以用作數據的冗餘,當某塊硬碟損毀後,其他硬碟可以通過冗餘數據計算出損壞磁碟的數據,這樣就提高了數據儲存的安全性。
Raid0數據儲存方法如下(假設有兩塊硬碟D1、D2):
特點:數據被並行寫入每個磁碟,每個磁碟都保存了完整數據的一部分,讀取也採用並行方式,磁碟數量越多,讀取和寫入速度越快。因為沒有冗餘,一個硬碟壞掉全部數據丟失。至少兩磨衫塊硬碟才能組成Raid0陣列。
容量:所有硬碟之和。
Raid1數據儲存方法如下(假設有兩塊硬碟D1、D2):
特點:有數據冗餘,可靠性強,D1、D2被寫入相同的數據,其中D2可以作為D1的完整備份。讀取時,從兩塊硬碟上並行讀取,寫入慢,讀取快。任何一塊硬碟壞掉不會丟失數據,至少兩塊硬碟並且兩塊硬碟大小相等才能組成Raid1陣列。
容量:所有硬碟容量之和的一半(一半寫數據,一半用來做備份)。
Raid4數據儲存方法如下(假設有三塊硬碟D1、D2、D3):
特點:有數據冗餘校驗,可靠性強。其中任何一塊硬碟壞掉都不會引起數據丟失,D1丟失時答凱,D3根據校驗和以及D2的數據進行逆運算,計算出D1的數據。但當寫入大量數據時校驗盤D3會是一個數據瓶頸,導致寫入慢。只有當兩塊磁碟同時丟失時,數據才無法恢復。至少三塊硬碟並且磁碟大小應該相等才能組成Raid4陣列(不常用)。
容量:所有硬碟容量之和減去其中一塊硬碟的容量。
Raid5數據儲存方法如下(假設有三塊硬碟D1、D2、D3):
特點:採用奇偶校驗,可靠性強,磁碟校驗和被散列到不同的磁碟裡面,增加了讀寫速率。只有當兩塊磁碟同時丟失時,數據才無法恢復,至少三塊硬碟並且硬碟大小應該相等才能組成Raid5陣列。
容量:所有硬碟容量之和減去其中一塊硬碟的容量,被減去的容量被分配到三塊硬碟的不同區域用來存放數據校驗信息。
Raid10(Raid1+Raid0)是現在比較常用的一種磁碟陣列級別,它的容錯好,讀寫數據效率較高,但經費相對也較高。
Raid10數據儲存方法如下(假設有四塊硬碟D1、D2、D3、D4):
特點:備份和並發式存取數據,可靠性強。瞎舉腔D1、D2組成一個陣列Raid1,其中D1是數據盤,D2是備份盤;D3、D4也組成一個Raid1,其中D3是數據盤,D4是備份盤;在這個基礎上將D1、D2作為一個整體,將D3、D4也作為一個整體,這兩個整體之間再組成一個Raid0陣列。這樣不僅僅讀取數據會非常快,並發寫入的速度也會隨著磁碟的增多而變快。至少四塊硬碟並且每塊硬碟大小應該相等才能組成Raid10陣列。
容量:所有硬碟容量之和的一半(一半寫數據,一半用來備份數據)。
Raid01數據儲存方法如下(假設有四塊硬碟D1、D2、D3、D4):
特點:D1、D2組成一個陣列Raid0,D3、D4也組成一個陣列Raid0,D1、D2和D3、D4再組成一個Raid1。D1和D2作為數據盤陣列,D3和D4作為數據備份陣列,這種方式並不常用,至少四塊硬碟並且每塊硬碟大小應該相等才能組成Raid01陣列。
容量:所有硬碟容量之和的一半。
這一部分通過Linux上的mdadm命令來實現Raid10磁碟陣列。
實驗環境為一台安裝了5塊硬碟的計算機,操作系統是CentOS7,除系統所在硬碟(/dev/sda)外,其餘四塊20G的硬碟盤符分別為(/dev/sdb、/dev/sdc、/dev/sdd、/dev/sde);
主要用到的命令:mdadm;
CentOS7中mdadm默認已安裝,如果沒有安裝,可以使用yum在線安裝,如下:
到這里,實驗的准備工作完成。
新創建的磁碟陣列默認是不能開機自啟動的,需要手動創建一個配置文件,讓系統在啟動的時候自動啟動Raid(經過測試,CentOS7並不需要創建這個配置文件,如果重啟後磁碟陣列沒有隨機啟動,請使用下面的方法配置一次):
可以在創建RAID的時候指定有幾塊冗餘磁碟,當工作磁碟出現故障的時候,冗餘磁碟自動啟動,頂替出現故障的磁碟繼續工作,請看下面的實例:
下面手動將一塊磁碟標記為故障,看看冗餘盤是否起作用:
假如/dev/sdc經過測試後發現沒有問題,想要重新加入md0使用,可以在系統重啟後,使用"mdadm /dev/md0 -a /dev/sdc"命令將它重新(添加)啟用。
如果以後,想要加入一塊新硬碟到這個raid10里作為備份盤,這塊新硬碟需要和其他硬碟(或分區)保持相同的大小,然後使用下面的命令添加:
要想徹底清除RAID以及數據,請使用下面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