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硬碟檢測報告 請問是哪裡有問題解決的方法是什麼
網上搜到下面這段介紹笑大判:
B8 =End-to-End error / 端對端錯誤
Raw值越低越好
這個屬性是HP的SMART IV技術的一部分,它碰改表示傳輸通過高速緩存內存數據緩沖區後主機和硬碟驅動器間的校驗數據不匹配。
如果硬碟使用一段時間沒有什麼故障現象的話應該沒什麼問題,有時一些新仿絕硬碟用HD Tune測試也會有一二項紅色或黃色的結果,但不影響使用;
㈡ 誰有希捷1TB硬碟的檢驗報告
你說的這個檢模亂驗報告是產品出廠時的檢驗報告(合格證)還是用什麼軟體的檢測結果?如果是前面那種網上可找不到,如果是什麼軟體檢測的結果那我可以提供念隱給你,我正好有一塊希捷的1T的硬碟ST31000528AS,現在可以提供一張HDTUNE的讀取測試結果的截圖給仔碼廳你。
㈢ 【德榮筆記】領讀《創新者的窘境》第一篇 創新企業如何顛覆巨頭
硬碟行業不同於其他任何行業,快速迭代,朝生暮死。 就像百米接力賽,每個選手一旦參賽都必須竭盡全力,力求跑的最快,即使是在第一個100米中占據領先優勢的選手,也很難在下一個100米中繼續領先,能堅持到第三個100米的選手更是一個都沒有。
現在我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硬碟,無論是電腦、手機、平板電腦,還是智能電視、智能冰箱,大部分電器件都需要數據存儲能力。甚至可以說整個互聯網都建立在硬碟行業高速發展的前提下,大部分人每天用著微信、淘寶、網路,卻很少意識到,這些東西背後還有個硬碟行業,在這里,所有參賽者之間都在高速廝殺著。
1950年代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塊硬碟後,硬碟性能的發展遵循摩爾定律,即18個月後,硬碟的存儲能力提高一倍,再過一年半,又翻一倍,硬碟存儲就以如此野蠻的速度增長了幾十年。
從70年代第一次形成了穩定的行業格局起,截止到90年代共146家企業參戰,其中125家企業被淘汰。為什麼有這么高的淘汰率呢?很多人想當然地得出結論:因為行業技術發展過快,迅速甩掉了一大批因研發能力不足而掉隊的企業。這被稱為「科技泥流假設」。
然而,作者克里斯坦森在參考了前人的研究報告後,居然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科技泥流假設」無法解釋為什麼在一個時期發展勢頭良好的企業在另一個特定時期總是會遭遇失敗。
作者歸納出兩種在任何行業都普適的技術創新模式,也是 本書最重要的2個概念:延續性技術,和破壞性技術。
硬碟是性能指標比較明確的產品,大家使用硬碟的目的是存儲數據,所以硬碟的數據容量非常重要,參賽企業絞盡腦汁,從改善磁頭的材料和構造,到改進磁碟本身的材料和技術等等,這類研發通常耗資巨大,巨頭們也確實捨得花錢,這時就算有新進企業進入到同樣的技術創新的領域,也無法在這樣耗資巨大創新中跟上巨頭的腳步。
這類能讓產品在原有的發展道路上(如硬碟存儲總量這個緯度上)甩開競爭對手、獨領風騷的技術,我們稱之為延續性技術。
在大投入、高風險、復雜的創新技術上,大企業總是能領先於新進企業,他們勇於創新探索,把最新的技術應用在產品上,並用海量的資金砸退那些企圖撼動地位的新進企業。
重頭戲來了,既然這些領先企業在延續性創新上,總能砸錢把新進企業打得落花流水,那他們最終又是怎麼被新進企業顛覆的呢?
70年代起,主流企業都在生產14英寸硬碟(直徑35.56厘米)提供給大型計算機,這些計算機價格昂貴,就算是一個大學也要咬咬牙才能買一台進行科學研究,大型計算機也毫不愧對「大型」兩個字,買回來都要專門找一個足夠大的房間放置。
直到1987年到1980年間,幾家新型企業進入硬碟行業,開發了個頭更小的8英寸硬碟(直徑約20厘米),這些硬碟除了價格便宜之外,在所有性能指標上都不如14英寸硬碟,是典型的low貨,因而在銷售上遭遇困難,沒有任何大學或政府機構願意采購便宜的低性能硬碟。因此這些8英寸硬碟只能買給小型計算機市場,如王安公司、通用數據公司和惠普公司。
很快,這些8英寸硬碟製造商發現由於尺寸更小,硬碟在讀寫上的穩定度更容易控制和改進,導致8英寸硬碟擁有每年40%的性能增長速度,遠遠高於14寸硬碟擾孝每年22%的性能增長速度,直到有一天,8英寸的便宜貨在存儲能力趕上了14英寸硬碟,開始蠶食大型機市場,並在短短幾年內,把所有14寸硬碟製造商都踢出硬碟行業。
然而這個故事的驚悚之處還沒到,這些8英寸硬碟製造商,在革命成功後有沒有吸取前孝閉人的經驗教訓呢?當然沒有,1985年,短短的5年後就在台式機領域,被5.25英寸硬碟製造商,用和他們當年一摸一樣的方式推翻。
那麼這些5.25寸硬碟製造商坐享天下後怎麼樣了呢?短短3年後,1988年左右,被3.5英寸硬碟從攜帶型計算機領域顛覆。到最後,在所有的5.25英寸硬碟製造商里,僅有35%推出了3.5英寸硬碟,而且普遍晚了2年之久,在科技行業里晚2年的公司就算沒死日子也很不好過。
但是在1989年,所有3.5英寸硬碟製造商集體推出了2.5英寸硬碟,是因為他們集體學會了教訓?也不是,只是因為2.5英寸硬碟更輕,耗電量更低,所以更適合攜帶型的筆記本電腦使用巧李裂,所以這次的尺寸變化不屬於破壞性技術,而是延續性技術。
1992年出現的1.8英寸硬碟(直徑4.5厘米)就具有明顯的破壞性特徵,它被使用在ipod等隨身設備上。原先的2.5英寸硬碟製造商僅有2%進入了1.8英寸硬碟製造領域,98%未能成功地跨入新領域。
破壞性技術,是能顛覆行業巨頭的技術,它們通常不是更先進的技術,反而在初期性能還有所下降, 但是,他們都開啟了新的應用領域,進入了不同的跑道。
確實,世界上很難再找出像硬碟行業這種朝生暮死的行業了,競爭的殘酷程度無與倫比。這也給了克里斯坦森提供了絕佳的研究樣本。
新進企業似乎總能在夾縫中找到一條活路,而這種適應環境的能力似乎又總是在企業成長後消失,他們實際上是被自己的客戶綁住了手腳。
他們都與自己的客戶同生,最後也和他們共死,14英寸硬碟製造商和大型計算機製造商同生共死,8英寸硬碟製造商和小型計算機製造商共生共死,5.25英寸硬碟製造商和台式計算機同生共死。。。
這彷彿宿命一般的輪回在歷史上反復上演,為什麼會這樣?明天繼續《創新者的窘境》第二篇:身不由己和創新的源泉。
PS. 我在李笑來音頻+圖文直播平台「一塊聽聽」:創業點子評估課《1小時學會鑒別不靠譜的商業點子》
㈣ 12TB最靠譜Backblaze發布2021年硬碟「質量報告」
近日,Backblaze發布2021年硬碟「質量報告」。Backblaze是一家雲存儲和備份公司,截止至2021年12月31日,Backblaze共管理著206928塊硬碟,其中3760個為啟動盤,203168個為數據存儲盤,剔除不滿足采樣標準的409塊硬碟,本次數據采樣共包含202759塊硬碟。
其中,型號為ST6000DX000的希捷6TB硬碟故障率最低,年化故障率(AFR)僅為 0.11% ,采樣數量為886塊,平均使用時間為80.4個月。
緊隨其後的是型號為WUH721816ALE6L0的西部數據16TB硬碟,AFR只有 0.14% ,採用數量為1767塊,平均使用時間為5.06個月。
日立一款型號為HUH721212ALE600的12TB硬碟,以 0.27% 的AFR值排在第三,采樣數量為2600塊,平均使用時間為27.04個月。
*AFR的計算方式=(驅動器故障/(驅動器天數/ 365)) * 100
綜合來看,2021年全部硬碟的AFR值為 1.01% ,較2020年的 0.93% 略有升高,不過比2019年的 1.83% 還是下降不少。
按硬碟容量來看,6TB產品的AFR值最低,不過其硬碟數量最少,且只有一款硬碟。
若以10000塊作為采樣基準,擁有60252塊的12TB產品AFR最低,為 0.84% ;相較而言,8TB硬碟AFR值最高,達到了 1.44% ,僅次於1192塊10TB硬碟的 2.26% ,不過由於硬碟數量不足10000塊,暫不將後者納入考慮范圍。
最後,是自2013年以來,Backblaze收錄的全部硬碟型號的AFR,在筆者看來,其中表現最好的是AFR值為 0.40% 的日立硬碟,型號為HMS5C4040BLE640,容量為4TB,採用數量為12703塊。
補充說明,Backblaze使用的硬碟大部分為企業級硬碟,並非消費類硬碟,兩者之間還是有較大區別的。
㈤ 移動硬碟質檢報告GB4943標准辦理費用是多少
質檢報數猜告屬於委託檢驗,如果GB4943的全項做下來,就跟CCC是一樣的費粗虛用了。
另外,看你是薯凳型找國家實驗室,還是找民營機構,兩邊的費用也會相差一些。
㈥ 硬碟的主要技術指標包括哪些
硬碟常見的技術指標有以下幾種:1、
每分鍾轉速(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這一指標代表了硬碟主軸馬達(帶動磁碟)的轉速,比如5400RPM就代表該硬碟中的主軸轉速為每分鍾5400轉。 2、
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
Seek
Time):如果沒有特殊說明一般指讀取時的尋道時間,單位為ms(毫秒)。這一指標的含義是指硬碟接到讀/寫指令後到磁頭移到指定的磁軌(應該是柱面,但對於具體磁頭來說就是磁軌)上方所需要的平均時間。除了平均尋道時間外,還有道間尋道時間(Track
to
Track或Cylinder
Switch
Time)與全程尋道時間(Full
Track或Full
Stroke),前者是指磁頭從當前磁軌上方移至相鄰磁軌上方所需的時間,後者是指磁頭從最外(或最內)圈磁軌上方移至最內(或最外)圈磁軌上方所需的時間,基本上比平均尋道時間多一倍。出於實際的工作情況,我們一般只關心平均尋道時間。 3、
平均潛伏期(Average
Latency):這一指標是指當磁頭移動到指定磁軌後,要等多長時間指定的讀/寫扇區會移動到磁頭下方(碟片是旋轉的),碟片轉得越快,潛伏期越短。平均潛伏期是指磁碟轉動半圈所用的時間。顯然,同一轉速的硬碟的平均潛伏期是固定的。7200RPM時約為4.167ms,5400RPM時約為5.556ms。 4、
平均訪問時間(Average
Access
Time):又稱平均存取時間,一般在廠商公布的規格中不會提供,這一般是測試成績中的一項,其含義是指從讀/寫指令發出到第一筆數據讀/寫時所用的平均時間,包括了平均尋道時間、平均潛伏期與相關的內務操作時間(如指令處理),由於內務操作時間一般很短(一般在0.2ms左右),可忽略不計,所以平均訪問時間可近似等於平均尋道時間+平均潛伏期,因而又稱平均定址時間。如果一個5400RPM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是9ms,那麼理論上它的平均訪問時間就是14.556ms。 5、
數據傳輸率(DTR
,Data
Transfer
Rate):單位為MB/s(兆位元組每秒,又稱MBPS)或Mbits/s(兆位每秒,又稱Mbps)。DTR分為最大(Maximum)與持續(Sustained)兩個指標,根據數據交接方的不同又分外部與內部數據傳輸率。內部DTR是指磁頭與緩沖區之間的數據傳輸率,外部DTR是指緩沖區與主機(即內存)之間的數據傳輸率。外部DTR上限取決於硬碟的介面,目前流行的Ultra
ATA-100介面即代表外部DTR最高理論值可達100MB/s,持續DTR則要看內部持續DTR的水平。內部DTR則是硬碟的真正數據傳輸能力,為充分發揮內部DTR,外部DTR理論值都會比內部DTR高,但內部DTR決定了外部DTR的實際表現。由於磁碟中最外圈的磁軌最長,可以讓磁頭在單位時間內比內圈的磁軌劃過更多的扇區,所以磁頭在最外圈時內部DTR最大,在最內圈時內部DTR最小。 6、
緩沖區容量(Buffer
Size):很多人也稱之為緩存(Cache)容量,單位為MB。在一些廠商資料中還被寫作Cache
Buffer。緩沖區的基本要作用是平衡內部與外部的DTR。為了減少主機的等待時間,硬碟會將讀取的資料先存入緩沖區,等全部讀完或緩沖區填滿後再以介面速率快速向主機發送。隨著技術的發展,廠商們後來為SCSI硬碟緩沖區增加了緩存功能(這也是為什麼筆者仍然堅持說其是緩沖區的原因)。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預取(Prefetch),實驗表明在典型情況下,至少50%的讀取操作是連續讀取。預取功能簡單地說就是硬碟「私自」擴大讀取范圍,在緩沖區向主機發送指定扇區數據(即磁頭已經讀完指定扇區)之後,磁頭接著讀取相鄰的若干個扇區數據並送入緩沖區,如果後面的讀操作正好指向已預取的相鄰扇區,即從緩沖區中讀取而不用磁頭再定址,提高了訪問速度。寫緩存(Write
Cache),通常情況下在寫入操作時,也是先將數據寫入緩沖區再發送到磁頭,等磁頭寫入完畢後再報告主機寫入完畢,主機才開始處理下一任務。具備寫緩存的硬碟則在數據寫入緩區後即向主機報告寫入完畢,讓主機提前「解放」處理其他事務(剩下的磁頭寫入操作主機不用等待),提高了整體效率。為了進一步提高效能,現在的廠商基本都應用了分段式緩存技術(Multiple
Segment
Cache),將緩沖區劃分成多個小塊,存儲不同的寫入數據,而不必為小數據浪費整個緩沖區空間,同時還可以等所有段寫滿後統一寫入,性能更好。讀緩存(Read
Cache),將讀取過的數據暫時保存在緩沖區中,如果主機再次需要時可直接從緩沖區提供,加快速度。讀緩存同樣也可以利用分段技術,存儲多個互不相乾的數據塊,緩存多個已讀數據,進一步提高緩存命中率。這是我們經常能看到的硬碟參數指標,正確理解它們的含義無疑對選購是有幫助的 7、
噪音與溫度(Noise
&
Temperature):這兩個屬於非性能指標。對於噪音,以前廠商們並不在意,但從2000年開始,出於市場的需要(比如OEM廠商希望生產更安靜的電腦以增加賣點)廠商通過各種手段來降低硬碟的工作噪音,ATA-5規范第三版也加入了自動聲學(噪音)管理子集(AAM,Automatic
Acoustic
Management),因此目前的所有新硬碟都支持AAM功能。硬碟的噪音主要來源於主軸馬達與音圈馬達,降噪也是從這兩點入手(碟片的增多也會增加噪音,但這沒有辦法)。除了AAM外,廠商的努力在上文的廠商介紹中已經講到,在此就不多說了。至於熱量,其實每個廠商都有自己的標准,並聲稱硬碟的表現是他們預料之中的,完全在安全范圍之內,沒有問題。這一點倒的是不用擔心,不過關鍵在於硬碟是機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高熱會提高機箱的整體溫度,也許硬碟本身沒事,但可能周圍的配件卻經受不了,別的不說,如果是兩個高熱的硬碟安裝得很緊密,那麼它還能承受近乎於雙倍的熱量嗎?所以硬碟的熱量仍需廠商們注意。
㈦ 硬碟故障率報告出爐,猜猜誰家的硬碟最靠譜
由低到高排列,東芝,故障率為0,其次,日立,西部數據,希捷最高尤其是4t的。
㈧ 硬碟故障率報告出爐,猜猜誰家的硬碟最靠譜
論機械硬碟,希捷是最好的(返修率低)。
㈨ 硬碟的主要技術指標包括哪些
硬碟常見的技術指標有以下幾種:1、
每分鍾轉速(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這一指標代表了硬碟主軸馬達(帶動磁碟)的轉速,比如5400RPM就代表該硬碟中的主軸轉速為每分鍾5400轉。 2、
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
Seek
Time):如果沒有特殊說明一般指讀取時的尋道時間,單位為ms(毫秒)。這一指標的含義是指硬碟接到讀/寫指令後到磁頭移到指定的磁軌(應該是柱面,但對於具體磁頭來說就是磁軌)上方所需要的平均時間。除了平均尋道時間外,還有道間尋道時間(Track
to
Track或Cylinder
Switch
Time)與全程尋道時間(Full
Track或Full
Stroke),前者是指磁頭從當前磁軌上方移至相鄰磁軌上方所需的時間,後者是指磁頭從最外(或最內)圈磁軌上方移至最內(或最外)圈磁軌上方所需的時間,基本上比平均尋道時間多一倍。出於實際的工作情況,我們一般只關心平均尋道時間。 3、
平均潛伏期(Average
Latency):這一指標是指當磁頭移動到指定磁軌後,要等多長時間指定的讀/寫扇區會移動到磁頭下方(碟片是旋轉的),碟片轉得越快,潛伏期越短。平均潛伏期是指磁碟轉動半圈所用的時間。顯然,同一轉速的硬碟的平均潛伏期是固定的。7200RPM時約為4.167ms,5400RPM時約為5.556ms。 4、
平均訪問時間(Average
Access
Time):又稱平均存取時間,一般在廠商公布的規格中不會提供,這一般是測試成績中的一項,其含義是指從讀/寫指令發出到第一筆數據讀/寫時所用的平均時間,包括了平均尋道時間、平均潛伏期與相關的內務操作時間(如指令處理),由於內務操作時間一般很短(一般在0.2ms左右),可忽略不計,所以平均訪問時間可近似等於平均尋道時間+平均潛伏期,因而又稱平均定址時間。如果一個5400RPM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是9ms,那麼理論上它的平均訪問時間就是14.556ms。 5、
數據傳輸率(DTR
,Data
Transfer
Rate):單位為MB/s(兆位元組每秒,又稱MBPS)或Mbits/s(兆位每秒,又稱Mbps)。DTR分為最大(Maximum)與持續(Sustained)兩個指標,根據數據交接方的不同又分外部與內部數據傳輸率。內部DTR是指磁頭與緩沖區之間的數據傳輸率,外部DTR是指緩沖區與主機(即內存)之間的數據傳輸率。外部DTR上限取決於硬碟的介面,目前流行的Ultra
ATA-100介面即代表外部DTR最高理論值可達100MB/s,持續DTR則要看內部持續DTR的水平。內部DTR則是硬碟的真正數據傳輸能力,為充分發揮內部DTR,外部DTR理論值都會比內部DTR高,但內部DTR決定了外部DTR的實際表現。由於磁碟中最外圈的磁軌最長,可以讓磁頭在單位時間內比內圈的磁軌劃過更多的扇區,所以磁頭在最外圈時內部DTR最大,在最內圈時內部DTR最小。 6、
緩沖區容量(Buffer
Size):很多人也稱之為緩存(Cache)容量,單位為MB。在一些廠商資料中還被寫作Cache
Buffer。緩沖區的基本要作用是平衡內部與外部的DTR。為了減少主機的等待時間,硬碟會將讀取的資料先存入緩沖區,等全部讀完或緩沖區填滿後再以介面速率快速向主機發送。隨著技術的發展,廠商們後來為SCSI硬碟緩沖區增加了緩存功能(這也是為什麼筆者仍然堅持說其是緩沖區的原因)。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預取(Prefetch),實驗表明在典型情況下,至少50%的讀取操作是連續讀取。預取功能簡單地說就是硬碟「私自」擴大讀取范圍,在緩沖區向主機發送指定扇區數據(即磁頭已經讀完指定扇區)之後,磁頭接著讀取相鄰的若干個扇區數據並送入緩沖區,如果後面的讀操作正好指向已預取的相鄰扇區,即從緩沖區中讀取而不用磁頭再定址,提高了訪問速度。寫緩存(Write
Cache),通常情況下在寫入操作時,也是先將數據寫入緩沖區再發送到磁頭,等磁頭寫入完畢後再報告主機寫入完畢,主機才開始處理下一任務。具備寫緩存的硬碟則在數據寫入緩區後即向主機報告寫入完畢,讓主機提前「解放」處理其他事務(剩下的磁頭寫入操作主機不用等待),提高了整體效率。為了進一步提高效能,現在的廠商基本都應用了分段式緩存技術(Multiple
Segment
Cache),將緩沖區劃分成多個小塊,存儲不同的寫入數據,而不必為小數據浪費整個緩沖區空間,同時還可以等所有段寫滿後統一寫入,性能更好。讀緩存(Read
Cache),將讀取過的數據暫時保存在緩沖區中,如果主機再次需要時可直接從緩沖區提供,加快速度。讀緩存同樣也可以利用分段技術,存儲多個互不相乾的數據塊,緩存多個已讀數據,進一步提高緩存命中率。這是我們經常能看到的硬碟參數指標,正確理解它們的含義無疑對選購是有幫助的 7、
噪音與溫度(Noise
&
Temperature):這兩個屬於非性能指標。對於噪音,以前廠商們並不在意,但從2000年開始,出於市場的需要(比如OEM廠商希望生產更安靜的電腦以增加賣點)廠商通過各種手段來降低硬碟的工作噪音,ATA-5規范第三版也加入了自動聲學(噪音)管理子集(AAM,Automatic
Acoustic
Management),因此目前的所有新硬碟都支持AAM功能。硬碟的噪音主要來源於主軸馬達與音圈馬達,降噪也是從這兩點入手(碟片的增多也會增加噪音,但這沒有辦法)。除了AAM外,廠商的努力在上文的廠商介紹中已經講到,在此就不多說了。至於熱量,其實每個廠商都有自己的標准,並聲稱硬碟的表現是他們預料之中的,完全在安全范圍之內,沒有問題。這一點倒的是不用擔心,不過關鍵在於硬碟是機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高熱會提高機箱的整體溫度,也許硬碟本身沒事,但可能周圍的配件卻經受不了,別的不說,如果是兩個高熱的硬碟安裝得很緊密,那麼它還能承受近乎於雙倍的熱量嗎?所以硬碟的熱量仍需廠商們注意。
㈩ 台式機硬碟檢測報告
上面是平均讀寫速率,下面那個是不同讀寫速率的扇區個數,你這硬碟很健康,如果500毫秒的扇區個數很多那你這硬碟就快報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