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硬碟大全 » 外界硬碟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外界硬碟

發布時間: 2022-10-31 08:22:49

Ⅰ 筆記本電腦外接固態硬碟

固態硬碟外置的方式可以接在筆記本電腦上光碟機上,具體方法如下:

1、准備一個光碟機位硬碟盒子,將固態硬碟對准光碟機硬碟盒介面插進去。

2、卸下筆記本的光碟機。

3、拆下光碟機的螺絲後,用螺絲刀把固定的金屬片往下頂,光碟機就會很容易出來。

(1)外界硬碟擴展閱讀:

固態硬碟的使用與保養

1、不要使用碎片整理

消費級固態硬碟的擦寫次數是有限制,碎片整理會大大減少固態硬碟的使用壽命。其實,固態硬碟的垃圾回收機制就已經是一種很好的「磁碟整理」,再多的整理完全沒必要。Windows的「磁碟整理」功能是機械硬碟時代的產物,並不適用於SSD。

2、小分區少分區

還是由於固態硬碟的「垃圾回收機制」。在固態硬碟上徹底刪除文件,是將無效數據所在的整個區域摧毀,過程是這樣的:先把區域內有效數據集中起來,轉移到空閑的位置,然後把「問題區域」整個清除。

3、保留足夠剩餘空間

固態硬碟存儲越多性能越慢。而如果某個分區長期處於使用量超過90%的狀態,固態硬碟崩潰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所以及時清理無用的文件,設置合適的虛擬內存大小,將電影音樂等大文件存放到機械硬碟非常重要,必須讓固態硬碟分區保留足夠的剩餘空間。

4、及時刷新固件

「固件」好比主板上的BIOS,控制固態硬碟一切內部操作,不僅直接影響固態硬碟的性能、穩定性,也會影響到壽命。優秀的固件包含先進的演算法能減少固態硬碟不必要的寫入,從而減少快閃記憶體晶元的磨損,維持性能的同時也延長了固態硬碟的壽命。

5、學會使用恢復指令

固態硬碟的Trim重置指令可以把性能完全恢復到出廠狀態。但不建議過多使用,因為對固態硬碟來說,每做一次Trim重置就相當於完成了一次完整的擦寫操作,對磁碟壽命會有影響。

Ⅱ 筆記本電腦如何外接硬碟啊

摘要 筆記本可以加外接硬碟。購買移動硬碟,或者將台式機拆下的硬碟配上移動硬碟盒,都可以作為筆記本的外接硬碟。

Ⅲ 電腦外接一個移動固態硬碟,玩游戲會不會特別順暢

電腦外接一個移動硬碟,玩游戲不會特別流暢。相反,玩游戲的流暢度反而不如本機硬碟好。

電腦外接一個移動硬碟,大多是通過USB介面拓展。雖說USB 3.0的介面傳輸速度很快了,理論可以達到400MB/s,實際上連續讀取速度只有130MB/s左右。需要說明一點,USB 3.0介面的帶寬很大,可以達到5Gbps,但這是介面帶寬,與硬碟讀取速度是兩個單位。

再看一下電腦內置的硬碟,基本上是SATA介面了,老套的IDE介面已經淘汰了。從理論上來說,SATA1.0介面的讀寫速度就能達到130MB/s左右了。最近幾年上市的主板,內置的硬碟介面都是SATA 2.0或SATA 3.0。其中,SATA 2.0的硬碟讀寫速度在300MB/s左右,SATA 3.0介面的硬碟讀寫速度在600MB/s左右。

顯然,SATA介面的硬碟讀寫速度,要比USB 3.0介面的移動硬碟更快。而且,移動硬碟要經過USB進行數據傳輸的同時,還需要從USB介面轉彎為SATA介面,速度傳輸速度會大幅下降。

考慮到電腦游戲對硬碟讀寫速度要求比較高,所以電腦主板內置的SATA介面硬碟完全可以滿足要求了。要想游戲更流暢,建議換M.2介面的固態硬碟,讀取速度快,外接移動硬碟效果更差。

Ⅳ 「外接硬碟」是什麼東西

摘要 硬碟外接盒是指移動硬碟盒,其作用就是對一塊硬碟起到物理保護作用,同時使用便於移動的連接方式,實現移動硬碟的作用。硬碟盒在保護硬碟方面需要一定的堅固程度,並且有抗震和防滑的功效,體積不能太大。

Ⅳ 電腦如何外接硬碟

一般來說新的硬碟需要先格式化後才能使用〈分區和格式化後〉出現盤符後電腦才能被識別和使用。

Ⅵ 什麼時候需要用外接硬碟

需要十分大的存儲容量時可以用外接硬碟。
外接硬碟具有高速、大容量、輕巧便捷等特點
外接硬碟與筆記本電腦硬碟的結構類似,多採用硅氧碟片。這是一種比鋁、磁更為堅固耐用的碟片材質,並且具有更大的存儲量和更好的可靠性,提高了數據的完整性。

Ⅶ mac外接固態硬碟作為啟動盤

2015款27寸imac5k。4核i5 3.5GHz,8g內存,1t機械硬碟。
屏幕極致,內存偏小,硬碟搞不懂為什麼要配個機械硬碟,同時代的MacBook pro 都是固態,不愧是買屏幕送電腦,內存和硬碟嚴重拖了這塊屏幕的後腿。開機需要90s左右,打開各種app都很慢。有時候app打開的多了,直接卡死了,嚴重影響開發效率和心情。
後面就考慮給電腦升級,內存有4個插槽,原裝的2個4g內存已經佔用了兩個,後面從公司申請了一條8g的內存,裝進去之後打開多個app卡死的現象很少再出現了。但開機速度、打開app速度還是很慢。於是開始琢磨將內置硬碟升級成固態。

最好的方案肯定是用固態硬碟替換掉內置的機械硬碟。但是這樣就要拆機,需要把屏幕拆下來,裝上去的時候還要用膠粘,風險太大。如果找專業的人來裝,安裝費至少400也不便宜。如果外接硬碟的話需要考慮介面速度是否能發揮固態硬碟的速度(第3部分會說明),以及外接容易被碰掉等風險。但拆機的風險實在太大,而且是公司的電腦,所有最後我選擇了外接方案。

在確定外接方案之後,發現外接也有兩種方案。15款imac有雷電2,USB3.0介面,所以可以使用雷電介面外接雷電硬碟盒+固態硬碟,或者使用USB3.0介面外接移動固態硬碟(pssd)。雷電2速率10Gbps,也就是1.25GB每秒,USB3.0速率5Gbps,也就是625MB每秒。速度上雷電2介面占優勢,但雷電2硬碟盒很貴,都快超過硬碟本身的價格了。另一方面,現在的固態硬碟讀寫速度普遍在500~600M之間(內置機械硬碟速度實測在90M左右),所以USB3.0就夠了,而且雷電3協議已經出來了,使用的是type-c介面,雷電2協議使用的是mini-dp介面,蘋果的新設備已經拋棄了雷電2採用的mini-dp介面,全面轉入到type-c的懷抱(新ipad pro, 新mac)。所以我選擇了USB type-c介面方案,雖然我很喜歡雷電2採用的mini-dp介面,但蘋果已經放棄它了。最終硬碟選擇了三星T5 500G 移動固態硬碟,這個硬碟自帶兩根線,一根是一頭USB type-A,一頭type-c,另一根是兩頭都是type-c,當下和以後的介面兼容性會更好(以後ipad pro和mac可以直接插,雷電2就不行了)。

⚠️在此之前請備份好原內置硬碟和外接硬碟的數據

使用mac自帶的磁碟工具

打開磁碟工具之後要確保 「顯示」 菜單下選中「顯示所有設備」,而不是「僅顯示卷宗」,不然格式化會出不來分區方案的選項,後面在裝系統的時候會發現不能選外接的硬碟作為系統盤,會報「這個磁碟沒有使用guid分區表方案」。

選擇外置硬碟,點擊抹掉(請提前備份好硬碟里的數據),格式選Mac OS拓展(日誌式),方案選擇 GUID分區圖

格式化之後就可以在外接硬碟上裝系統了。

硬碟格式化之後來到裝系統步驟,在選磁碟是提示「這個磁碟沒有使用guid分區表方案」。網路搜了一下,發現很多人都遇到了這個問題,解決方案看了很多都不靠譜。這個問題搞了好久,差點在這步放棄了。有效的解決方案請看第4部分。

這個時候抹掉是沒有分區方案的選項的,這樣的格式化就會在後面裝系統是報:這個磁碟沒有使用guid分區表方案 錯誤

將系統裝到外置硬碟後,還可以將外置硬碟設為默認啟動盤。這樣就不用每次開機的時候按住option鍵去選擇從那個磁碟啟動。步驟:系統偏好設置-啟動磁碟-選擇你想要的默認啟動磁碟。

由於通過USB連接硬碟,會有一點擔心開著機硬碟被突然拔掉,這樣不知道系統會不會掛掉。而且硬碟通過線連接電腦並直接暴露在外面記不美觀也不安全,所以要做一些保護措施。

用上固態硬碟之後,實測硬碟讀寫速度在400M之間,比內置的機械硬碟快了4倍,USB3.0介面並沒有限制固態的速度。開機速度15秒以內,以前可是要90秒左右的。現在各種app也是秒打開,用了一周左右,目前幾乎見不到滑鼠loading的狀態,心情明顯舒暢了很多。我已經用這台電腦快2年了,真後悔沒有早一點外接固態。

在裝系統時有兩個方案,一個是全盤拷貝,即將內置的硬碟所有的數據都拷貝到外接的硬碟上,這樣就不用重新裝系統了。另一個方案也就是本文所講的重新裝一個系統。之所以重裝主要考慮到兩個方面的原因:1,全盤拷貝可能需要很久,2,我希望有一個干凈的磁碟。

重裝系統後需要配置各種環境,正好把我工作這兩年學到一些東西復習了一遍。以前花了很久時間才配置好的東西,這次幾分鍾就配置好了,算是給了自己很大鼓勵吧。

最後還是要吐槽一下公司,為什麼不給開發配頂配的電腦,這是生產力工具,不是娛樂工具,多一分投入,多十分產出的工具,為什麼要在生產力工具上省錢。我要是老闆我肯定會給開發配頂配電腦,畢竟節約出來的開發的時間比低配和頂配之間的差價值錢多了。

Ⅷ 電腦如何外接硬碟

電腦外接硬碟,可以使用IDE/SATA轉USB連接線。它的作用,就是通過轉接,把IDE介面或者SATA介面的硬碟變成一個移動設備。如下圖:

拓展資料:

硬碟是電腦主要的存儲媒介之一,由一個或者多個鋁制或者玻璃制的碟片組成。碟片外覆蓋有鐵磁性材料。

硬碟有固態硬碟(SSD 盤,新式硬碟)、機械硬碟(HDD 傳統硬碟)、混合硬碟(HHD 一塊基於傳統機械硬碟誕生出來的新硬碟)。SSD採用快閃記憶體顆粒來存儲,HDD採用磁性碟片來存儲,混合硬碟(HHD: Hybrid Hard Disk)是把磁性硬碟和快閃記憶體集成到一起的一種硬碟。絕大多數硬碟都是固定硬碟,被永久性地密封固定在硬碟驅動器中。

磁頭復位節能技術:通過在閑時對磁頭的復位來節能。

多磁頭技術:通過在同一碟片上增加多個磁頭同時的讀或寫來為硬碟提速,或同時在多碟片同時利用磁頭來讀或寫來為磁碟提速,多用於伺服器和資料庫中心。

Ⅸ 一台電腦最多能接多少個硬碟

一台電腦最多能接多少個硬碟,主要還是要看電腦主板硬碟介面的數量,由於m.2或msata介面會佔用sata介面,一般電腦最多可以接多少塊硬碟取決於電腦主板可獨立使用的硬碟介面數。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電腦連接多個硬碟,需要機箱和電源的支持。

一台電腦的主板最多能接的硬碟數量,取決於電腦主板可獨立使用的硬碟介面

由於很多主板的M.2介面和MSATA介面都會佔用sata介面,所以電腦最多能接硬碟的數量並非電腦主板硬碟介面的數量,而是主板可獨立使用的硬碟介面的數量。像華擎知名的妖板華擎Z87 Extreme 11/ac,採用了22個sata介面和兩個msata介面,由於msata介面會佔用sata介面,所以華擎Z87 Extreme 11/ac最多可以連接22個硬碟。

電腦外接硬碟的數量,需要電源和機箱支持

電腦最多連接硬碟數量除了和主板支持的獨立硬碟介面數量有關,還需要機箱和電源的支持。一般電腦安裝多個硬碟,需要使用具有相應硬碟位的機箱。一般一個硬碟的功率為8w左右,安裝硬碟數量少,一般對電源要求不高,但如果安裝硬碟較多,計算整機功率時一定將硬碟功率計算進去,盡量選擇功率為整機估算功率一倍的大廠電源,才可以很好的支持多塊硬碟。另外電源的硬碟供電介面也需要和硬碟的數量相匹配。


整體而言電腦最多能接多少個硬碟,主要取決於電腦主板可以獨立使用硬碟介面的數量,另外電腦機箱的硬碟位以及電源的功率和硬碟供電介面都要和硬碟的數量相匹配。

這個問題就要看你是筆記本還是台式機了,筆記本的話就看機器模具留下多少個硬碟位,而台式機的話擴展性就大了,大家應該都知道SATA口就是用接硬碟的,其實主板上除了內存插槽之外其他的介面其實都可以用來擴展硬碟的。

SATA是硬碟介面的標准規范,SATA 6Gbps介面是目前最最常見的HDD/SSD硬碟介面,是目前應用最多的硬碟介面,每個口可以連接一個硬碟,現在的主流主板基本上都有6個原生的SATA口,低端主板有4個,舊的主板是SATA 6Gbps口和SATA 3Gbps口共存的,自從Intel 8系列之後的都全部變成SATA 6Gbps口了,另外還有個SATA-E口,就是上圖左邊那個,雖然很多主板上都有這個口,然而並沒有硬碟使用這種介面,所以他基本上就可兩個SATA 6Gbps口沒區別。

此外一些高端主板上也會使用第三方晶元擴展出額外的SATA口出來,數量有多有少,曾經有塊主板上10個SATA口……

一些舊主板上還會有mSATA口,mSATA口可以把它看作標准SATA介面的mini版,物理介面跟mini PCI-E介面一樣,但mSATA走的是SATA通道而非PCI-E通道,所以需要SATA主控,速度也還是6Gbps,現在基本被M.2介面取代。

M.2介面可以同時支持SATA及PCI-E通道,目前走PCI-E的M.2 SSD是主流,早期的M.2介面使用的是PCI-E 2.0 x2通道,理論帶寬10Gbps,不過在9系及100系晶元組之後,M.2介面現在全面轉向PCI-E 3.0 x4通道,理論帶寬達到了32Gbps,要注意的是主板上有些M.2介面和SATA口是共用通道的,使用了M.2口之後部分SATA介面會失效,具體怎麼沖突發得看主板說明書了。

U.2介面和M.2同樣走PCI-E通道,帶寬同樣是32Gbps,只是設備比較少,只有Intel的SSD在使用

最後要說的是其實PCI-E介面也是可以用來接硬碟的,最直接的就是連接PCI-E SSD,當然PCI-E介面也可以連接RAID卡和M.2轉接卡,如果插RAID卡的話一張就可以擴展4到6個SATA口出來,所以說電腦是可以擴展相當多硬碟出來的。

超能網專注於優質內容創作,致力於有價值傳播,歡迎點擊關注。

歡迎在點擊右上角關註:「太平洋電腦網」,不定時放送福利哦!

對於筆記本來說,還是需要看你的硬碟的位置,通常就一個固態硬碟和一個機械硬碟就差不多了。

對於台式機來看,更多的是看主板支持多少的硬碟介面。最多的是SATA的介面,現在比較常見一些,因為大家都需要用到SATA介面的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

也有M.2的,M.2介面可以同時支持SATA及PCI-E通道,PCIe的真的不多,即使是非常高端的主板也不多。

但是,專業級的就不一樣了。因為專業級的話,他們需要多少有多少了。一些大型的企業伺服器會有上千個硬碟的呢。更不要說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這是世界級別的頂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安裝了40960個中國自主研發的「申威26010」眾核處理器,由40個運算機櫃和8個網路機櫃組成,每個單個處理器有260個核心,主板為雙節點設計,每個CPU固化的板載內存為32GBDDR3-2133。 硬碟數量到時沒有說,但是估計不會太少,畢竟配置就放在這里了。

騷年,別想太多了,反正夠用來裝「老師們」就好了!

這種問題沒有太大意義,家用計算機一般的情況下最多接四個硬碟。

2003年我們做了一個工商銀行的項目,主要就是存儲大家的銀行賬戶信息。當時一個系統接入了1024塊硬碟。對沒看錯就是一千零二十四塊。

這樣的規模實際上在商業系統級別的配置還算是一個低配。

利用了這樣的設備接入硬碟。

這種設備叫做磁碟陣列櫃,通過scsi卡或者scsi光纖通道卡和計算機連接,我們當時做的項目利用的是scsi卡,scsi卡可以有雛菊鏈連接,掛了慢慢的四個機櫃的陣列櫃。

不過當時的硬碟容量很小,只有73GB而已也就比現在的一個中等容量sd卡大一些。但要說明的問題就是計算機上接入硬碟的數量實際上是沒有什麼上限的。

我的機器目前就安裝了14個硬碟。

這個不太懂,好像最多隻能裝23個,否則WINDOWS無法識別,因為WINDOWS識別硬碟是從C盤開始的,從C到Z共24個盤符,這中間還要分給光碟機一個盤符位。所以只有23個盤符位可占。再多了系統就無法識別盤符。

一塊硬碟可以分出幾個區,但是兩塊硬碟絕對不能並成一個區。理論上能帶那麼多,但是實際上帶動硬碟靠處理器,處理器性能上不去也不行。還有供電能力問題,散熱問題。一般來說,一台電腦除了自身帶的硬碟外,外插的USB介面插滿外接硬碟,應該沒有多大問題。還有,硬碟內存大小也影響處理器速度。舉例:有五個外接USB介面,每個介面插一個1GB的U盤和每個插口插一個1TB的外接硬碟。處理器的工作量絕對不一樣。

硬碟數量應該可以說是沒限制,因為現在普遍的64位系統用的幾乎都是GPT格式的硬碟,GPT只對最大卷做了限制即18EB(1EB=1024PB,1PB=1024TB)但是現在windows限制了最大為256TB,所以對磁碟數量沒限制,限制的只是最大容量,因為通過磁碟陣列創建的磁碟分區幾乎不受磁碟容量與數量限制。希望能幫到你。

筆記本電腦還是台式電腦啊?如果筆記本的話,那就只能裝一個硬碟,但是台式電腦一般可以安裝4個硬碟,不過要注意,4個硬碟里只有一個可以在裡面安裝系統,負責是無法開機的。

電腦能接多少硬碟,就好比一個 汽車 能有多少座位,這個形象畢竟好理解,請問一台車能有多少個座位,答案肯定是要多少有多少,關鍵看平台,對,平台很重要,小轎車相當於筆記本,標配1個硬碟,可以擴展至2-3個硬碟,台式機標配也是一個,但是隨著固態硬碟的高速發展,大家已經不滿足一個硬碟了,現在普遍2個硬碟,至多嘛,那就看個人需要了,還有就是主板和電源的參數,主板介面要多,才可以有更多介面去接硬碟,同時需要有更多的電源插口給予供電,所以說電腦到底能接多少個硬碟是一層窗戶紙,你想要多少看平台即可,伺服器一般都是4個起呢。

機箱內部十幾個頂天,如果全用2.5,加上PCIE擴展,幾十個也行,一光碟機位可安6個2.5盤。如果是說外部,那就無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