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cpu的緩存不做的大一些
緩存太貴了,特別是一級緩存,其次是二級緩存,所以後來為了降低成本,又增加了三級緩存,但依然較貴。
有大容量緩存的CPU啊,只是你買不起或者捨不得買而已。
CPU緩存價格非常昂貴,雖然我們也希望緩存越大越好,但隨著緩存的增加,價格大幅度提高,所以,大緩存目前僅用於高端處理器,主要集中在伺服器處理器上,要不那些處理器動輒上萬幾萬是怎麼來的。
一般家用處理器還是以控制價格為主,所以緩存相對較小,但並不影響正常使用。
B. CPU的一級緩存為什麼不能做得大一點
按照數據讀取順序和與CPU結合的緊密程度,CPU緩存可以分為一級緩存,二級緩存,部分高端CPU還具有三級緩存,每一級緩存中所儲存的全部數據都是下一級緩存的一部分,這三種緩存的技術難度和製造成本是相對遞減的,所以其容量也是相對遞增的。當CPU要讀取一個數據時,首先從一級緩存中查找,如果沒有找到再從二級緩存中查找,如果還是沒有就從三級緩存或內存中查找。一般來說,每級緩存的命中率大概都在80%左右,也就是說全部數據量的80%都可以在一級緩存中找到,只剩下20%的總數據量才需要從二級緩存、三級緩存或內存中讀取,由此可見一級緩存是整個CPU緩存架構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但是一級緩存和二級緩存的大,它究竟有多少好處呢?說這個就好比你開汽車的時候,後備箱是整個的二級緩存,假如說扶手裡面有一個小箱子,那是你的一級緩存。一級緩存大好在哪裡呢?就是你隨時開車的時候,隨時在裡面都可以取東西了。假如你一級緩存小的話,你還得把車停下來,到後備箱里取東西。
由於一級緩存的技術難度和製造成本最高,提高容量所帶來的技術難度增加和成本增加非常大,所帶來的性能提升卻不明顯,性價比很低,而且現有的一級緩存的命中率已經很高,所以一級緩存是所有緩存中容量最小的,比二級緩存要小得多。復制漏了。。。
C. 高速緩存設計的很小隻是其價格昂貴原因么
高速緩存並不總是越大越好,到了一定的程度其效能提升就不大了,反而因為晶體管數多提高成本和增加電能消耗及發熱量。所以高速緩存和內存相比就顯得很小了。
D. 高速緩存是不是越大越好,原因
高速緩存,又稱cache,是cpu跟內存之間的一種緩存。設置這樣緩存的道理,基於這樣的道理,cpu用的頻率最高的指令,通常只佔到全部指令的一小部分,可以將這一小部分裝入高速緩存,以提高程序運行速度。如果說在同樣的調度演算法,同樣的硬體環境下,高速緩存越大cpu實際運行速度越高,但是當緩存達到一定程度,緩存的增大對運行速度的貢獻變小(但仍可提高運算速度),這時,增大緩存變得不再經濟,所以,綜合考慮,緩存適度大小就可以了。當然,同樣的cpu運算速度下,高速緩存越大,意味著cpu實際運算越快。
E. 高速緩存器是不是也大也好嗎,為什麼
理論上是這樣的,越大,CPU讀取數據的速度就越快,不過和其他的硬體也有聯系,比如內存,硬碟緩存,CPU寄存器等
F. cpu的高速緩存那麼厲害,為什麼內存不用那個技術
cpu高速緩存也稱靜態隨機存儲器: 由於其結構復雜,成本高, 功耗大,所以沒辦法進行大容量的設計。 只能通過動態隨機存儲器來彌補。
xbox one 裡面的 apu 就有32MB的容量, 這已經很多了
G. 為什麼CPU的緩存不能大點
cpu緩存的大小還得取決於cpu的性能,cpu內部通訊本身傳輸帶寬和速率都比較大,緩存大了的話,太多的數據在緩存中堆棧,cpu處理不過來浪費得很。
硬碟的發展不是容量問題,而是傳輸問題,這是一個瓶頸,已經有年頭了,至今沒有有效的解決方案。
未來的發展就是,Intel把什麼cpu、顯卡、內存、硬碟等等全部集成在一個像移動硬碟盒那麼大的晶元上,讓後裝在書包里,走到哪裡就用到哪裡。
H. CPU都有3個緩存那為什麼不在做個大容量的L4緩存來替代DDR運行內存呢或者把HBM2顯存當內存
四級緩存的設計,在某些特殊的CPU中早已存在,並不是你最早想出來的。
問題在於,民用級CPU,緩存類型越多,實際使用時的效率反而下降,並不是搞出來幾GB的五級緩存、六級緩存之類的,CPU性能就一定越高。並且,巨大的緩存要消耗海量的晶體管,增大處理器核心面積、降低產品良率、增大處理器的功耗和散熱難度,得不償失。
隨著DDR內存性技術的迭代升級,目前最高主頻多通道DDR4的內存帶寬,早已不輸於早期的CPU的二級緩存帶寬甚至更強。隨著內存技術的繼續進步(包括傲騰技術),三級緩存和內存甚至硬碟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小,四級緩存已經沒必要存在了。非要增加四級緩存,反而會增加一個數據的中轉調取環節,降低效能。
目前的HBM2製造成本明顯比常規DDR4顆粒貴太多,立即取代常規內存不現實,並且還要對現有計算機架構做出重大調整,風險、成本較高。不過,HBM類型的顆粒將來用於常規內存應該是一個趨勢,就不知道哪年能實現。
I. CPU緩存大小對電腦的整體性能有何影響
首先了解一下硬碟的緩存主要起三種作用:
一是預讀取。當硬碟受到CPU指令控制開始讀取數據時,硬碟上的控制晶元會控制磁頭把正在讀取的簇的下一個或者幾個簇中的數據讀到緩存中(由於硬碟上數據存儲時是比較連續的,所以讀取命中率較高),當需要讀取下一個或者幾個簇中的數據的時候,硬碟則不需要再次讀取數據,直接把緩存中的數據傳輸到內存中就可以了,由於緩存的速度遠遠高於磁頭讀寫的速度,所以能夠達到明顯改善性能的目的。
二是對寫入動作進行緩存。當硬碟接到寫入數據的指令之後,並不會馬上將數據寫入到碟片上,而是先暫時存儲在緩存里,然後發送一個「數據已寫入」的信號給系統,這時系統就會認為數據已經寫入,並繼續執行下面的工作,而硬碟則在空閑(不進行讀取或寫入的時候)時再將緩存中的數據寫入到碟片上。雖然對於寫入數據的性能有一定提升,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安全隱患——如果數據還在緩存里的時候突然掉電,那麼這些數據就會丟失。對於這個問題,硬碟廠商們自然也有解決辦法:掉電時,磁頭會藉助慣性將緩存中的數據寫入零磁軌以外的暫存區域,等到下次啟動時再將這些數據寫入目的地。
三是臨時存儲最近訪問過的數據。有時候,某些數據是會經常需要訪問的,硬碟內部的緩存會將讀取比較頻繁的一些數據存儲在緩存中,再次讀取時就可以直接從緩存中直接傳輸。緩存就像是一台計算機的內存一樣,在硬碟讀寫數據時,負責數據的存儲、寄放等功能。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大大減少數據讀寫的時間以提高硬碟的使用效率。同時利用緩存還可以讓硬碟減少頻繁的讀寫,讓硬碟更加安靜,更加省電。更大的硬碟緩存,你將讀取游戲時更快,拷貝文件時候更快,在系統啟動中更為領先。
緩存英文名為Cache,它也是內存的一種,其數據交換速度快且運算頻率高。 硬碟的緩存是硬碟與外部匯流排交換數據的場所。硬碟的讀數據的過程是將磁信號轉化為電信號後,通過緩存一次次地填充與清空,再填充,再清空,一步步按照PCI匯流排的周期送出,可見,緩存的作用是相當重要的。根據寫入方式的不同,有寫通式和回寫式兩種。寫通式在讀硬碟數據時,系統先檢查請求指令,看看所要的數據是否在緩存中,如果在的話就由緩存送出響應的數據,這個過程稱為命中。這樣系統就不必訪問硬碟中的數據,由於SDRAM的速度比磁介質快很多,因此也就加快了數據傳輸的速度。回寫式就是在寫入硬碟數據時也在緩存中找,如果找到就由緩存就數據寫入盤中,現在的多數硬碟都是採用的回寫式硬碟,這樣就大大提高了性能。
硬碟在控制器上的一塊內存晶元,其類型一般以SDRAM為主,具有極快的存取速度,它是硬碟內部存儲和外界介面之間的緩沖器。由於硬碟的內部數據傳輸速度和外界介面傳輸速度不同,緩存在其中起到一個緩沖的作用。緩存的大小與速度是直接關繫到硬碟的傳輸速度的重要因素,能夠大幅度地提高硬碟整體性能。當硬碟存取零碎數據時需要不斷地在硬碟與內存之間交換數據,如果有大緩存,則可以將那些零碎數據暫存在緩存中,減小外系統的負荷,也提高了數據的傳輸速度。在介面技術已經發展到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的時候,緩存的大小與速度是直接關繫到硬碟的傳輸速度的重要因素。目前主流硬碟的緩存主要有2KB和8MB等幾種,最大的台式機緩存容量已經提升到16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