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硬碟大全 » 硬碟企業虧損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硬碟企業虧損

發布時間: 2022-10-19 08:29:11

❶ 為什麼全球只剩下4個能生產機械硬碟的企業

大多數硬碟廠商逃不過的宿命:收購
沒剩下幾個了
硬體行業中沒有那個像機械硬碟行業如此富有戲劇性。收購與被收購一直是行業的主旋律,十幾年來沒改變過。
2000年,昆騰被邁拓收購;2002年,IBM被日立收購;2005年,希捷收購邁拓;2009年,東芝收購富士通;2011年,希捷收購三星;直到2012年收購還在繼續,西數正式收購日立,
經過無數次折騰,剩下也僅有希捷、西數及東芝三個寡頭。嚴格意義上講,也只有希捷與西數之間楚漢爭霸。

有疑問請繼續追問,滿意請採納為最佳答案!
手機提問請點擊右上角的「採納回答」按鈕。
謝謝!

❷ 現在硬碟價格被炒的很高,在春節後會有大幅下降嗎

應該不會。很多人都在等著節後降價買硬碟呢,廠商也知道啊。他這會降價,他等於間接的虧損了。估計在節後還會保持兩個月這樣的價格,到時候他們沒什麼可賺的了。硬碟大量上市。自然會降下來。但近期應該不會降價,51左右可以關注一下。

❸ 1t的移動硬碟最多虧損多少g

約70GB,所有硬碟及U盤和存儲卡,因生產廠家的計算方式和操作系統的計算方式不一樣,前者按1MB=1000KB計算,後者按1MB=1024KB計算,所以,實 際在電腦中看到的容量會與廠商標稱的容量有一定的差異,其中規律為1G=0.93G(約等於),比如100G,實際為100G*0.93=93G,具體容 量可參考此公式計算。

❹ *ST和ST有什麼區別

當一個公司連續兩年虧損或者凈資產低於股票面值的時候,在股票名稱前就會加上「ST」,意為「特殊處理」,每天的漲跌都不得超過5%。用於警示投資者注意投資風險。

當第三年,公司的經營未有改善,依舊處於虧損狀態,股票名稱前除「ST」外還會加上「*」,意為退市風險。

❺ 為什麼西部數據要收購日立

主要是整合日立企業級的技術吧,之前西數這一塊是比較弱的,收購後產品線就全了。

❻ 為什麼經濟全球化能推動世界產業鏈的分工與合作

關於全球產業化分工與合作的問題,例如某企業製造產品需要用到硬碟,如果該企業自己研製硬碟,即使技術上成功了,但自己的用量不大,按盈虧平衡點的理論,硬碟製造一定是虧損的。而如果直接去采購日本或美國硬碟,不僅價格低,而且技術更成熟,可以確保該企業的產品質量和盈利,因為專業的硬碟製造企業是大批大量製造,成本很低,不同於小批量製造要虧損的規律。這就在全球促進了企業的分工合作,無形中推動了經濟全球化進程。

❼ *st和st有什麼區別

高風險常常與高收益相伴,有許多新手一聽到ST股票可以賺錢,就開始摩拳擦掌,想要嘗試,如果你也想要嘗試投資ST股票,那麼最好先徹底了解清楚這類股票!那麼接下來,我就跟大家普及一下這種ST股票,期待今天的科普能為大家帶來幫助!在開始科普之前,給大家分享幾個炒股神器:炒股的九大神器免費領取(附分享碼)
一、ST、*ST股票是什麼?
ST即Special Treatment,意為特別處理--對財務或其他狀況異常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進行特殊的管理,在簡稱前冠以ST。ST並不意味著要對上市公司進行處罰,而是為了引導消費者的理性投資做出的風險警示。如果公司股票的漲幅在這期間控制在每日±5%內,當公司擺脫異常情況,交易也就隨著公司狀況的恢復而恢復。除了ST,*ST 也是大家經常看到的。*ST提醒著公司連續三年虧損的退市,不出意外的話,下個月一般就是退市的時間(但也會因股而異)。
二、為什麼有人熱衷炒ST股票?
從以下這兩方面可以凸顯ST股票的投資價值:
1、摘帽:公司的狀況好了一般就會摘帽,那麼股價也可能會上漲。故而上市公司被ST時,有些投資者的預測公司業績最後肯定會變好的,所以就會在這時買進股票,坐等股價上升。
2、股價低:在經歷很長時間的下降之後,ST股票價位已經處在了較低的位置,它的價格就會上漲了,部分投資者會進行短線操作,抓住在此期間的反彈機會,來賺取股票差價。新手很難獲取信息,對ST股票最終整改狀況或者業績是否好轉的信息獲取渠道非常單一,所以投資ST股要有能應對較大風險的能力,這里給大家推薦股市播報,及時獲取相關信息:【股市晴雨表】金融市場一手資訊播報
三、ST股票怎麼買賣?
1、為什麼買不了ST?
一般之前沒有買過ST股票的朋友,在首次購買時可能會出現無法購買的情況。ST的股票就表示風險可能會比較大,所以在買入ST的股票之前你需要開通對應的許可權,換句話說,就是要簽風險協議書。
2、如何開通買賣許可權?
一般來說,在選擇ST股票掛單買入之時,就會彈出風險提示的窗口,你可以點擊「警示板」,讓風險警示許可權生效。風險提示書還可以在網上開通或者到營業部櫃台也可以簽署。(溫馨提示:賣出持有的ST股票不需要許可權,可直接賣出)
3、持有的股票變ST怎麼辦、會怎樣?
不少的股票剛被ST就暴跌,此時,很多投資者會被套,並且還應留意到ST個股後期會存在退市的風險。要結合實際情況來看,經營性虧損對於有些ST股來說是一個主要的問題,所以很難在短時間內通過加強管理的方式扭虧為盈。所以通常在ST公告正式發布之後,投資者就會選擇把它賣出,從而使得連續跌停板,而且成交量也不高。一些特殊原因導致了有的股票掛了ST,或許我們不能忽略資產重組這一因素,可別小瞧這些股票的潛力。捨得酒業就是符合上述所說的情況,原因是控股股東沒按照規定佔用資金被ST,後問題得以處理,股票雖然被ST,然而依據業績來看近一年來捨得酒業表現還可以。ST已經從去年9月22日到今年5月19日復牌「摘帽」了,ST這段時間里股價驟升超300%。一些股民想了解自己手中股票收益如何 ,大夥不妨直接做個診股,別再錯過止損時機了,免費的診股方式快來看這:給你看中的股票一個深度體檢:【免費】測一測你的股票當前估值位置?

應答時間:2021-09-01,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❽ 320g硬碟虧損

硬碟的容量是以MB(兆)和GB(千兆)為單位的,早期的硬碟容量低下,大多以MB(兆)為單位,1956年9月IBM公司製造的世界上第一台磁碟存儲系統只有區區的5MB,而現今硬碟技術飛速的發展數百GB容量的硬碟也以進入到家庭用戶的手中。硬碟的容量有40GB、60GB、80GB、100GB、120GB、160GB、200GB、500GB,硬碟技術還在繼續向前發展,更大容量的硬碟還將不斷推出。

在購買組裝電腦硬碟之後,細心的人會發現,在操作系統當中硬碟的容量與官方標稱的容量不符,都要少於標稱容量,容量越大則這個差異越大。標稱40GB的硬碟,在操作系統中顯示只有38GB;80GB的硬碟只有75GB;而120GB的硬碟則只有114GB。這並不是廠商或經銷商以次充好欺騙消費者,而是硬碟廠商對容量的計算方法和操作系統的計算方法有所不同而造成的,不同的單位轉換關系造成的。

眾所周知,在計算機中是採用二進制,這樣造成在操作系統中對容量的計算是以每1024為一進制的,每1024字 節為1KB,每1024KB為1MB,每1024MB為1GB;而硬碟廠商在計算容量方面是以每1000為一進制的,每1000位元組為1KB,每1000KB為1MB,每1000MB為1GB,這二者進制上的差異造成了硬碟容量「縮水」。

以120GB的硬碟為例:廠商容量計算方法:120GB=120,000MB=120,000,000KB=120 硬碟的容量是以MB(兆)和GB(千兆)為單位的,早期的硬碟容量低下,大多以MB(兆)為單位,1956年9月IBM公司製造的世界上第一台磁碟存儲系統只有區區的5MB,而現今硬碟技術飛速的發展數百GB容量的硬碟也以進入到家庭用戶的手中。硬碟的容量有40GB、60GB、80GB、100GB、120GB、160GB、200GB、500GB,硬碟技術還在繼續向前發展,更大容量的硬碟還將不斷推出。

在購買硬碟之後,細心的人會發現,在操作系統當中硬碟的容量與官方標稱的容量不符,都要少於標稱容量,容量越大則這個差異越大。標稱40GB的硬碟,在操作系統中顯示只有38GB;80GB的硬碟只有75GB;而120GB的硬碟則只有114GB。這並不是廠商或經銷商以次充好欺騙消費者,而是硬碟廠商對容量的計算方法和操作系統的計算方法有所不同而造成的,不同的單位轉換關系造成的。

眾所周知,在計算機中是採用二進制,這樣造成在操作系統中對容量的計算是以每1024為一進制的,每1024位元組為1KB,每1024KB為1MB,每1024MB為1GB;而硬碟廠商在計算容量方面是以每1000為一進制的,每1000位元組為1KB,每1000KB為1MB,每1000MB為1GB,這二者進制上的差異造成了硬碟容量「縮水」。以120GB的硬碟為例:廠商容量計算方法:120GB=120,000MB=120,000,000KB=120,000,000,000位元組換算成操作系統計算方法:120,000,000,000位元組/1024=117,187,500KB/1024=114,440.91796875MB=114GB

同時在操作系統中,硬碟還必須分區和格式化,這樣系統還會在硬碟上佔用一些空間,提供給系統文件使用,所以在操作系統中顯示的硬碟容量和標稱容量會存在差異。

120,000,000,00位元組

換算成操作系統計算方法:120,000,000,000位元組/1024=117,187,500KB/1024=114,440.91796875MB=114GB 同時在操作系統中,硬碟還必須分區和格式化,這樣系統還會在硬碟上佔用一些空間,提供給系統文件使用,所以在操作系統中顯示的硬碟容量和標稱容量會存在差異。

❾ 《創新者的窘境》

對於高科技企業來說,僅僅跟上快速的技術變革是不夠的。企業必須從價值網的全局考慮,綜合考慮用戶、組織、產品和市場等多種要素,才能理解顛覆性創新的本質,也才能防範其他企業利用破壞性技術對本企業的顛覆。

從三個方面理解本書的重點:

1、延續性技術和破壞性技術;

2、價值網和顛覆性創新;

3、主流企業為何會面臨「創新者的窘境」。

【1】第一部分、 延續性技術和破壞性技術這兩個概念,是理解創新者窘境的關鍵所在。

所謂「延續性技術」,強調新技術是在原有技術軌跡的延長線上進行的創新。而「破壞性技術」,說白了,就是完全另起爐灶、打破傳統的意思。

【1.1】破壞性技術其實有兩層含義。

第一層意思是指:不是在原有技術軌跡基礎上發展的,它是另起爐灶的;

第二層意思,它甚至還會打破原有的技術發展的道路,另闢蹊徑。

【1.2】破壞性技術好像要更有技術含量啊,就好像現在有些創業者常說的:性能超過競爭對手10倍,我才能把對手徹底打倒。但作者認為,實際上可能並非如此。顛覆性創新理論裡面所說的破壞性技術,往往是那些不怎麼先進,甚至是在主要性能方面比原有技術還差的技術。你仔細想想,也有道理——如果破壞性技術和原有技術在同一個發展軌跡上,而且比原有技術好很多,那些財大氣粗的領先企業怎麼會不去投資、不去掌握,甚至去壟斷呢?它們又怎麼會這么容易被顛覆呢?

【案例】一個關於延續性技術和破壞性技術的經典案例。1956年,IBM 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塊硬碟驅動器。從那之後,硬碟驅動器,就成了全世界IT廠商和工程師們重點研發的對象。那麼,在研發硬碟所需的各個關鍵技術里,其實就可以分成兩類:一類屬於延續性技術,另一類屬於破壞性技術。

1、典型屬於延續性技術的

比方說,讀取數據用的磁頭——新磁頭技術,其實都是對原有技術的漸進式改良。那麼由於磁頭技術的這種天然延續性,領先企業總能在下一代磁頭技術創新中,繼續保持領先地位。這個發展過程非常好理解。但是,硬碟的結構設計,它就屬於典型的破壞性技術,這個技術的發展就有意思了。我們知道,過去這些年來,硬碟的體積是越做越小。怎麼會出現這種局面呢?

2、案例背景

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主流的硬碟驅動器規格其實都是14英寸的,這種規格的硬碟,性能非常給力,可以提供大型計算機所需的存儲空間。可是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市面上卻出現了出現了一種8英寸硬碟。這種8英寸硬碟的優勢就是個頭小,但最大的劣勢也是個頭小——由於個頭小,容量低,那些生產8英寸硬碟驅動器的企業,沒辦法滿足大型計算機企業的存儲需要,只好把這種產品賣給生產微型計算機的廠商。我們現在回頭看,知道小型化才是計算機發展的歷史趨勢。可當時的企業並不清楚這個趨勢,於是8英寸硬碟技術被當作一種低端技術看待,那些生產14英寸硬碟的主流企業對它不怎麼感冒。

3、比替代

後來發生的事情很有戲劇性。隨著微型計算機企業成為行業主流,8英寸硬碟反而逐漸成為硬碟行業的主流技術。那些生產14寸硬碟的廠家,雖然也在不斷進行認真的延續性創新,可最終,還是被8英寸硬碟無情替代了。

4、不斷被替代

這還沒算完,後來發生的故事,則更加有趣:8英寸硬碟技術被5.25英寸硬碟顛覆;5.25英寸硬碟,又被3.5英寸硬碟顛覆;3.5英寸硬碟,又接著被2.5英寸硬碟顛覆——這么一路走下來,按說2.5英寸硬碟夠小了吧?可還沒完,又被用於超級本的1.8英寸硬碟顛覆。到了今天,各種IT設備里又開始普及體積更小的快閃記憶體技術。

【1.3】顛覆式現象

從數據存儲行業的發展史中,我們看到,當時的主流技術和主流企業,好像被施了魔咒一樣,難逃被不斷顛覆的命運。其實,正是基於對這現象的觀察,克里斯滕森才總結出了顛覆性創新理論。

【1.4】發生的顛覆的兩個層面:

一個是技術層面,另一個是企業層面——在技術層面,是一項剛開始看起來比較「low」的新技術,對另一個傳統技術的顛覆,這也就是上面說到的破壞性技術的概念。而在企業層面,是一批採用破壞性技術的新企業,對採用傳統技術主流企業的顛覆,這就是所謂顛覆性創新的概念。

【1.5】各行業都有被顛覆的可能

實際上,類似於數據存儲行業里,新企業顛覆主流企業的現象,在很多行業都在不斷上演。比如說,在攝影器材行業,發明了膠卷的柯達,在數碼成像技術的大潮中轟然倒下;在通訊行業,曾發明了行動電話的摩托羅拉和曾稱雄全球的諾基亞,在智能手機出現後迅速衰敗。正如《創新者的窘境》這本書封皮兒上寫的那句話:「面對新技術和新市場,往往導致失敗的恰恰是完美無瑕的管理」——換句話說,作者認為,這些被顛覆的主流企業不是管理不善,而是管理得太完美了。

【2】第二部分價值網和顛覆性創新。

為什麼破壞性技術能夠給強大的主流企業帶來顛覆性的影響呢?要說清這個問題,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價值網。

【2.1】所謂的價值網,是指相關利益者所結成的相互關系。這張網的主要要素,包括了客戶、產品、技術和組織四個方面。主流企業之所以喜歡,或者說傾向於搞延續性技術創新,除了主流企業在這些技術上有先天優勢、容易取得成果之外,更本質的原因,其實是利益的驅動——說白了,延續性技術創新,能夠保障主流企業價值網里相關者的利益,而破壞性技術,往往會反之。

1、從用戶的角度看,他們之間存在著一個網路關系。對於那些生產14英寸硬碟的硬碟驅動器企業來說,他們的客戶是大型計算機企業。當14英寸硬碟主流企業發現8英寸硬碟技術後,它們一般會讓和大型計算機企業有密切來往的營銷部門和工程管理部門的人員徵求大型計算機企業的意見。由於相對於14英寸硬碟技術來說,8英寸硬碟技術存儲容量小、速度慢、成本高,大型計算機企業肯定不喜歡8英寸硬碟技術。於是,營銷部門和工程管理部門給硬碟驅動器企業決策層的反饋就是,客戶不喜歡。

2、從產品的角度看,產品之間存在著一個網路關系。換句話說,硬碟驅動器企業不可能完全靠自己造出來硬碟,它們需要相關企業為它們提供配件。例如,生產硬碟驅動器需要磁碟、磁頭、電源、啟動器、介面等。如果一家生產14英寸硬碟的企業改作主要生產8英寸硬碟,它需要得到所有供應商的配合,但這些供應商很可能因為提供新型號配件的量小、利潤低而不願配合。

3、從技術的角度看,也存在一個網路關系。換句話說,每一種主要的技術都需要一些輔助技術來支撐。對於一個行業破壞性技術來說,這些技術在剛出現的時候,由於沒有成熟的輔助技術來支撐,主要技術發展速度通常很慢。例如,作為生產14英寸硬碟的企業,如果要生產8英寸硬碟,它可能需要自己發展這些輔助技術,或者等著市場上的輔助技術成熟,而這些輔助技術在剛開始的階段通常發展緩慢。

4、從組織角度看,企業的內部組織也是一個網路。換句話說,企業內的部門和員工通常更喜歡延續性技術,因為能讓他們繼續發揮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破壞性技術通常是對企業內現有部門和員工的挑戰,甚至可能讓他們失業。所以說,雖然數碼成像和智能手機這樣的破壞性技術是柯達和諾基亞率先發明的,但它們的相關部門,卻偷偷地把這些新技術在企業內部就扼殺掉了。

【3】第三部分

第三個重點,主流企業為何會面臨「創新者的窘境」?我們說,主流企業被自己的價值網給「套住了」,很難採用破壞性技術,反而容易被採用破壞性技術的新企業顛覆。接下來,咱們看看這個顛覆到底是怎麼發生的。我把《創新者的窘境》這本書里說的主流企業被顛覆的原因總結成「五所不能」。這五個不能是:1看不見用戶、2看不起需求、3看不懂模式、4學不會組織、5跟不上市場。

【3.1】「看不見用戶」說的是,主流企業有自己積累的客戶,「讓客戶滿意」是這些企業的信條,但這些主流企業很可能忽視了「非客戶」的存在。所謂「非客戶」,就是那些過去不是企業的客戶,但未來可能成為客戶,甚至可能成為主要客戶的企業或個人。舉個視頻行業的例子。在 DVD 普及之前,大家都是到線下錄像帶租賃店租錄像帶,很不方便。網飛公司的創始人哈斯廷斯看到了 DVD 和互聯網這兩個技術普及產生的機會,創辦了網飛公司,用戶利用網上下單,通過美國郵政系統租借和歸還 DVD 。這種創新的模式把原來嫌麻煩、不租錄像帶的人變成了網飛公司的用戶,而這些習慣於使用互聯網的新用戶是傳統錄像帶巨頭百視通所看不到的。

【3.2】「看不起需求」說的是,剛剛出現的小市場往往不能解決大企業的增長需求。還說視頻租賃的例子。當 DVD 開始出現時,傳統錄像帶巨頭百視通也注意到了這種新的視頻載體形式,但由於當時 DVD 機還沒有普及, DVD 租賃的市場其實很小,也很分散。作為視頻租賃行業的傳統巨頭,百視通看不上,也沒有耐心培養這個小市場,但這個小市場對於剛剛創業的網飛公司來說,已經是非常好的了。所以,大企業看不上的小市場往往能夠成為新創企業立足的起點。

【3.3】看不懂模式」說的是,基於破壞性技術的新商業模式往往是主流企業看不懂的。例如,當寬頻基礎設施普及之後,線上視頻租賃商業模式開始出現。作為傳統線下租賃巨頭的百視通沒有互聯網基因,看不懂線上租賃的模式。而作為網飛公司,由於它的 DVD 租賃模式本來就是線上線下的結合,網飛公司有互聯網基因,它從 DVD 租賃模式轉型流媒體模式的道路比百視通要順暢很多。

【3.4】「學不會的組織」說的是主流企業已有的機構、慣性和流程等因素會制約它適應新形勢,採用破壞性技術的能力。2000年互聯網泡沫的破裂讓網飛公司面臨很大的困境,這一年網飛公司虧損5000多萬美元,不得不尋求和百事通的合作。哈斯廷斯曾提議5000萬美元的價格直接把網飛公司賣給百事通,但百視通的 CEO 拒絕了這個提議。百視通之所以拒絕這個提議,根本原因在於百視通龐大的線下租賃店和網飛公司的網上租賃模式之間存在沖突,百視通的線下加盟店會認為網上租賃搶了他們的生意。

【3.5】「跟不上市場」說的是主流企業在錯失採用破壞性技術的最佳時機後,會因為沒能夠及時積累市場轉型需要的能力而一再錯過機會。例如,當百視通在2003年真正開始重視 DVD 租賃這個業務的時候,已經落後網飛公司六年之久。百視通的實體店看似有龐大的兩千萬客戶,但由於信息管理系統陳舊,沒有數據可以用來對用戶的行為習慣進行分析,所以效率非常低下。百視通堅持到2010年就再也堅持不下去了,在這一年,百視通申請了破產保護。

【4】總結

第一,延續性技術和破壞性技術。破壞性技術之所以具有「破壞性」是因為它沒有延續原來的技術發展軌跡,而是在一個新的技術軌跡上發展,最終替代了延續性技術。

第二,價值網和顛覆性創新。主流企業之所以會被顛覆,是因為主流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龐大而復雜的價值網,這個價值網約束著主流企業的變革。如果擺脫不了原來價值網的束縛,如果無法形成新的價值網,主流企業總是難逃被破壞性技術顛覆的命運。

第三,主流企業為何會面臨創新者的窘境。從主流企業自己的角度看,存在「五所不能」的困境,主流企業先是看不見非用戶、看不起小需求、看不懂新模式、學不會改變組織、最後是跟不上市場發展。這就是主流企業面臨的窘境。至於主流企業如何破局,如何突破創新者的窘境,請聽克里斯滕森的另一本書《創新者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