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聯想電腦硬碟有預分區
有預分區。
新機子出廠,都是預分2個區,一個系統分區,一個備份分區,往往一個系統分區就佔了硬碟的絕大部分容量,這個要求用戶自己對硬碟進行分區。
對聯想電腦重新分區的方法為:選擇硬碟重新分區格式化軟體或光碟,就可以把電腦硬碟重新分區了。最簡單的找一張u盤下載個重裝系統軟體進行c那個系統盤製作,製作好後重新安裝系統,先把硬碟重新分區,然後再裝系統,這樣就可以了。
B. 硬碟怎麼分區
首先滑鼠右鍵單擊桌面「此電腦」-選擇「管理」。進入計算機管理頁面點擊存儲-磁碟管理,滑鼠右鍵單擊想要分區的磁碟 選擇「壓縮卷」。稍等一會系統會自動查詢壓縮空間,待彈出壓縮窗口 ,在輸入壓縮空間量一欄輸入要壓縮的空間量 ,點擊「壓縮」。
壓縮完成後出現可用空間綠色區域, 滑鼠右鍵單擊該區域選擇「新建簡單卷」。出現新建簡單卷向導 ,點擊「下一步」。在簡單卷大小中輸入想要的大小 ,點擊「下一步」。
在分配以下驅動器號欄中選擇任意一個盤符 ,點擊下一步,勾選按下列設置格式化這個卷,將文件系統選為「NTFS」點擊「下一步」。最後點擊完成即可 。
磁碟分區是使用分區編輯器(partitioneditor)在磁碟上劃分幾個邏輯部分,實質上是對硬碟的一種格式化,然後才能使用硬碟保存各種信息。碟片一旦劃分成數個分區,不同類的目錄與文件可以存儲進不同的分區。
越多分區,也就有更多不同的地方,可以將文件的性質區分得更細,按照更為細分的性質,存儲在不同的地方以管理文件;但太多分區就成了麻煩。對於某些操作系統而言,硬碟必須分區後才能使用,否則不能被識別。
C. 硬碟的主要技術指標包括哪些
硬碟常見的技術指標有以下幾種:1、
每分鍾轉速(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這一指標代表了硬碟主軸馬達(帶動磁碟)的轉速,比如5400RPM就代表該硬碟中的主軸轉速為每分鍾5400轉。 2、
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
Seek
Time):如果沒有特殊說明一般指讀取時的尋道時間,單位為ms(毫秒)。這一指標的含義是指硬碟接到讀/寫指令後到磁頭移到指定的磁軌(應該是柱面,但對於具體磁頭來說就是磁軌)上方所需要的平均時間。除了平均尋道時間外,還有道間尋道時間(Track
to
Track或Cylinder
Switch
Time)與全程尋道時間(Full
Track或Full
Stroke),前者是指磁頭從當前磁軌上方移至相鄰磁軌上方所需的時間,後者是指磁頭從最外(或最內)圈磁軌上方移至最內(或最外)圈磁軌上方所需的時間,基本上比平均尋道時間多一倍。出於實際的工作情況,我們一般只關心平均尋道時間。 3、
平均潛伏期(Average
Latency):這一指標是指當磁頭移動到指定磁軌後,要等多長時間指定的讀/寫扇區會移動到磁頭下方(碟片是旋轉的),碟片轉得越快,潛伏期越短。平均潛伏期是指磁碟轉動半圈所用的時間。顯然,同一轉速的硬碟的平均潛伏期是固定的。7200RPM時約為4.167ms,5400RPM時約為5.556ms。 4、
平均訪問時間(Average
Access
Time):又稱平均存取時間,一般在廠商公布的規格中不會提供,這一般是測試成績中的一項,其含義是指從讀/寫指令發出到第一筆數據讀/寫時所用的平均時間,包括了平均尋道時間、平均潛伏期與相關的內務操作時間(如指令處理),由於內務操作時間一般很短(一般在0.2ms左右),可忽略不計,所以平均訪問時間可近似等於平均尋道時間+平均潛伏期,因而又稱平均定址時間。如果一個5400RPM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是9ms,那麼理論上它的平均訪問時間就是14.556ms。 5、
數據傳輸率(DTR
,Data
Transfer
Rate):單位為MB/s(兆位元組每秒,又稱MBPS)或Mbits/s(兆位每秒,又稱Mbps)。DTR分為最大(Maximum)與持續(Sustained)兩個指標,根據數據交接方的不同又分外部與內部數據傳輸率。內部DTR是指磁頭與緩沖區之間的數據傳輸率,外部DTR是指緩沖區與主機(即內存)之間的數據傳輸率。外部DTR上限取決於硬碟的介面,目前流行的Ultra
ATA-100介面即代表外部DTR最高理論值可達100MB/s,持續DTR則要看內部持續DTR的水平。內部DTR則是硬碟的真正數據傳輸能力,為充分發揮內部DTR,外部DTR理論值都會比內部DTR高,但內部DTR決定了外部DTR的實際表現。由於磁碟中最外圈的磁軌最長,可以讓磁頭在單位時間內比內圈的磁軌劃過更多的扇區,所以磁頭在最外圈時內部DTR最大,在最內圈時內部DTR最小。 6、
緩沖區容量(Buffer
Size):很多人也稱之為緩存(Cache)容量,單位為MB。在一些廠商資料中還被寫作Cache
Buffer。緩沖區的基本要作用是平衡內部與外部的DTR。為了減少主機的等待時間,硬碟會將讀取的資料先存入緩沖區,等全部讀完或緩沖區填滿後再以介面速率快速向主機發送。隨著技術的發展,廠商們後來為SCSI硬碟緩沖區增加了緩存功能(這也是為什麼筆者仍然堅持說其是緩沖區的原因)。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預取(Prefetch),實驗表明在典型情況下,至少50%的讀取操作是連續讀取。預取功能簡單地說就是硬碟「私自」擴大讀取范圍,在緩沖區向主機發送指定扇區數據(即磁頭已經讀完指定扇區)之後,磁頭接著讀取相鄰的若干個扇區數據並送入緩沖區,如果後面的讀操作正好指向已預取的相鄰扇區,即從緩沖區中讀取而不用磁頭再定址,提高了訪問速度。寫緩存(Write
Cache),通常情況下在寫入操作時,也是先將數據寫入緩沖區再發送到磁頭,等磁頭寫入完畢後再報告主機寫入完畢,主機才開始處理下一任務。具備寫緩存的硬碟則在數據寫入緩區後即向主機報告寫入完畢,讓主機提前「解放」處理其他事務(剩下的磁頭寫入操作主機不用等待),提高了整體效率。為了進一步提高效能,現在的廠商基本都應用了分段式緩存技術(Multiple
Segment
Cache),將緩沖區劃分成多個小塊,存儲不同的寫入數據,而不必為小數據浪費整個緩沖區空間,同時還可以等所有段寫滿後統一寫入,性能更好。讀緩存(Read
Cache),將讀取過的數據暫時保存在緩沖區中,如果主機再次需要時可直接從緩沖區提供,加快速度。讀緩存同樣也可以利用分段技術,存儲多個互不相乾的數據塊,緩存多個已讀數據,進一步提高緩存命中率。這是我們經常能看到的硬碟參數指標,正確理解它們的含義無疑對選購是有幫助的 7、
噪音與溫度(Noise
&
Temperature):這兩個屬於非性能指標。對於噪音,以前廠商們並不在意,但從2000年開始,出於市場的需要(比如OEM廠商希望生產更安靜的電腦以增加賣點)廠商通過各種手段來降低硬碟的工作噪音,ATA-5規范第三版也加入了自動聲學(噪音)管理子集(AAM,Automatic
Acoustic
Management),因此目前的所有新硬碟都支持AAM功能。硬碟的噪音主要來源於主軸馬達與音圈馬達,降噪也是從這兩點入手(碟片的增多也會增加噪音,但這沒有辦法)。除了AAM外,廠商的努力在上文的廠商介紹中已經講到,在此就不多說了。至於熱量,其實每個廠商都有自己的標准,並聲稱硬碟的表現是他們預料之中的,完全在安全范圍之內,沒有問題。這一點倒的是不用擔心,不過關鍵在於硬碟是機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高熱會提高機箱的整體溫度,也許硬碟本身沒事,但可能周圍的配件卻經受不了,別的不說,如果是兩個高熱的硬碟安裝得很緊密,那麼它還能承受近乎於雙倍的熱量嗎?所以硬碟的熱量仍需廠商們注意。
D. 硬碟的主要技術指標包括
我比較喜歡希捷的,就是價格稍貴,看看下面的介紹自己心裡就有數了。
硬碟性能技術指標
現在常從宣傳廣告或者雜志報刊看到硬碟單碟容量多少多少,介面是ATA100,數據緩存為4MB等等,那這些指標是否影響硬碟的性能呢?影響硬碟性能的技術指標到底有那些呢?筆者作了個統計,現將其列於下面:
1、轉速
毫無疑問,轉速是硬碟的所有指標中除了容量之外最為引人注目的性能參數了。任何一款硬碟的面世時,它的宣傳材料中都會在第一條提到它的轉速。轉速對於硬碟隨即傳輸速度和持續傳輸速度都有著極大的影響。它的機理我在本刊創刊號上有專題論述,這里就不再重復了。目前,IDE硬碟主要由兩個系列組成:5400RPM和7200RPM。
2、單碟容量
如果說轉速是硬碟性能的第一要素,那麼處於第二位的無疑應該是磁碟表面的磁記錄密度。因為目前桌面IDE硬碟殼子里一般來說最多隻能放進4張碟片,只有IBM可以放5張。顯然,靠增加碟片來擴充容量已滿足不斷增長的存儲容量的需求是不可行的。只有提高每張碟片的容量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而桌面IDE硬碟的標准尺寸是3.5英寸(碟片直徑),因此,必須提高磁記錄的密度。然而隨著磁碟密度的提高,磁頭就必須隨之越來越靈敏。傳統的MR磁頭所能承受的最大單碟容量是4.5G左右。目前,單碟容量超過5G的硬碟已經全部使用了GMR磁頭。
除了對於容量增長的貢獻之外,單碟容量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在於提升硬碟的數據傳輸速度。單碟容量的提高得益於磁軌數的增加和磁軌內線性磁密度的增加。磁軌數的增加對於減少磁頭的尋道時間大有好處,因為磁片的半徑是固定的,磁軌數的增加意味著磁軌間距離的縮短,而磁頭從一個磁軌轉移到另一個磁軌所需的就位時間就會縮短。這將有助於隨機數據傳輸速度的提高。而磁軌內線性磁密度的增長則和硬碟的持續數據傳輸速度有著直接的聯系。因為現在的IDE硬碟早已不需要交錯因子,磁碟每次從磁頭下經過一圈,磁頭所在磁軌中的目標數據會被讀取一次。而磁軌內線性密度的增加使得每個磁軌內可以存儲更多的數據,從而在碟片的每個圓周運動中有更多的數據被從磁頭讀至硬碟的緩沖區里。而新一代GMR磁頭技術則確保了這個增長不會因為磁頭的靈敏度的限制而放慢速度。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時候,更高單碟容量的5400RPM硬碟有著比單碟容量較低的7200RPM硬碟更高的性能的原因。
因此,磁碟的單碟容量是僅次於轉速的第二大性能參數,他直接的決定了硬碟的持續數據傳輸速度。而5400RPM和7200RPM兩大系列中的不同代產品的最明顯的差距也就是單碟容量了。
3、平均尋道時間
這就是磁頭到達目標數據所在磁軌的平均時間。這個時間和磁頭平均潛伏時間(完全由轉速決定)一起決定了硬碟磁頭找到數據所在的簇的時間。這個時間直接影響著硬碟的隨機數據傳輸速度。 磁頭平均尋道時間除了和上面講述的單碟容量有關外,最主要的決定因素還是磁頭動力臂的運行速度。目前的主流硬碟中,除了西捷的ATA酷魚稍快為7.6毫秒外。其餘品牌的主流型號基本為8.5~9毫秒。
4、數據緩存
除了上面提到的3個因素以外,提高硬碟高速緩存的容量也是一條提高硬碟整體性能的捷徑。
由於硬碟的內部數據傳輸速度(數據從碟片到高速緩存的速度)和介面傳輸速度(從硬碟高速緩存到系統主存的速度)不同。因此需要緩存來做一個速度適配器。緩存對硬碟性能的促進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在數據的讀取過程中,因此硬碟里的控制晶元便發出指令,將系統指令正在讀取的簇的相鄰的下一個或幾個簇的數據讀入硬碟高速緩存,當系統指令開始要讀取下一個簇的數據的時候,硬碟便不需要重新開始一個讀取動作,只需要將緩存中的數據傳送到系統主存中去就行了。因為從硬碟緩存到系統主存的數據傳輸僅僅是電子運動,所以速度比硬碟做讀取動作所需要的機械動作要快的多。因為數據在磁片上的存儲是相對連續的,所以這個預讀下一個簇的命中率是非常高的。緩存容量的加大可以使得更多的預讀數據被容納。
在數據寫入磁碟的操作中,數據會先被從系統主存寫入緩存,一旦這個操作完成,系統就可以轉向下一個操作指令,而不必等待緩存中的數據寫入碟片的操作的完成。這樣系統等待的時間被大大縮短。緩存容量的加大使得更多的系統等待時間被節約。 因此,緩寸的大小對於硬碟的持續數據傳輸速度也有著極大的影響。所以,目前市面上主流硬碟的緩存幾乎都已經加到了2M。而各個公司新推出的產品則更是通過緩存容量來把產品定位傳達給市場。2M緩存說明是主流型號,512K緩存的則毫無疑問是定位於低端市場的廉價型號。
5、介面類型
介面也是影響硬碟性能得一個重要因素,它直接影響著硬碟所支持得最大外部數據傳輸,現在主流的硬碟介面類型為Ultra ATA/66,而最新的ATA介面則為Ultra ATA/100。自從98年中,這個Ultra ATA/66介面標准被提出以來,現在幾乎所有新推出的IDE硬碟都無一例外地支持DMA66。不過由於硬碟碟片及磁碟技術的限制,目前硬碟的內部數據傳輸率及連續數據傳輸還無法達到66MB/s,現在一般硬碟的傳輸率均在35~45MB/s之間,因此到目前為止還無法充分發揮Ultra ATA/66的全部功效。
6、數據保護機制
隨著硬碟容量和速度的提高,人們對硬碟安全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於是,各個公司都開發了數據保護系統。
其中最有特點的就是西部數據的數據衛士。該技術建立於S.M.A.R.T.的基礎之上,但又獨立於S.M.A.R.T.,而具體的工作過程有些類似於微軟的ScanDisk(「數據衛士」技術與S.M.A.R.T.和ScanDisk完全兼容),只是更為自動化:當硬碟累計加電達到8小時後,一旦系統閑置超過15秒,硬碟即可自動檢測並修復錯誤數據,如果在掃描過程中因系統恢復工作或關機而使掃描過程中斷,硬碟都會在系統再次閑置(或開機後閑置)15秒之後繼續掃描直到任務完成。進行一次全盤掃描,對4.3G硬碟只需8分鍾,13G的硬碟也只要20分鍾,堪稱保護硬碟數據的好助手。
此外,還有IBM的DFT(Drive Fitness Test,驅動器性能檢測)和昆騰的DPS(數據保護系統,Data Protection System),MAXTOR的MaxSafe和西捷的高達300G的防沖撞設計。這些保護機制都大同小異。
E. 硬碟的SMART技術
S.M.A.R.T.(Self-Monitoring , 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 技術
由於硬碟的容量越來越大,為了保證數據的安全性,硬碟廠商都在努力尋求一種硬碟安全監測機制, S.M.A.R.T. 技術便應運而生。 S.M.A.R.T. 即 「 自我監測、分析及報告技術 」 。它可以監控磁頭、磁碟、電機、電路等部件,由硬碟的監測電路和主機上的監測軟體對被監對象的運行情況與歷史記錄和預設的安全值進行分析、比較,一旦出現安全值范圍以外的情況,它就會自動向用戶發出警告。而更先進的技術還可以自動降低硬碟的運行速度,把重要數據文件轉存到其它安全扇區,通過 S.M.A.R.T. 技術可以對硬碟潛在故障進行有效預測,提高數據的安全性
F. 硬碟的主要技術指標包括哪些
硬碟常見的技術指標有以下幾種:1、
每分鍾轉速(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這一指標代表了硬碟主軸馬達(帶動磁碟)的轉速,比如5400RPM就代表該硬碟中的主軸轉速為每分鍾5400轉。 2、
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
Seek
Time):如果沒有特殊說明一般指讀取時的尋道時間,單位為ms(毫秒)。這一指標的含義是指硬碟接到讀/寫指令後到磁頭移到指定的磁軌(應該是柱面,但對於具體磁頭來說就是磁軌)上方所需要的平均時間。除了平均尋道時間外,還有道間尋道時間(Track
to
Track或Cylinder
Switch
Time)與全程尋道時間(Full
Track或Full
Stroke),前者是指磁頭從當前磁軌上方移至相鄰磁軌上方所需的時間,後者是指磁頭從最外(或最內)圈磁軌上方移至最內(或最外)圈磁軌上方所需的時間,基本上比平均尋道時間多一倍。出於實際的工作情況,我們一般只關心平均尋道時間。 3、
平均潛伏期(Average
Latency):這一指標是指當磁頭移動到指定磁軌後,要等多長時間指定的讀/寫扇區會移動到磁頭下方(碟片是旋轉的),碟片轉得越快,潛伏期越短。平均潛伏期是指磁碟轉動半圈所用的時間。顯然,同一轉速的硬碟的平均潛伏期是固定的。7200RPM時約為4.167ms,5400RPM時約為5.556ms。 4、
平均訪問時間(Average
Access
Time):又稱平均存取時間,一般在廠商公布的規格中不會提供,這一般是測試成績中的一項,其含義是指從讀/寫指令發出到第一筆數據讀/寫時所用的平均時間,包括了平均尋道時間、平均潛伏期與相關的內務操作時間(如指令處理),由於內務操作時間一般很短(一般在0.2ms左右),可忽略不計,所以平均訪問時間可近似等於平均尋道時間+平均潛伏期,因而又稱平均定址時間。如果一個5400RPM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是9ms,那麼理論上它的平均訪問時間就是14.556ms。 5、
數據傳輸率(DTR
,Data
Transfer
Rate):單位為MB/s(兆位元組每秒,又稱MBPS)或Mbits/s(兆位每秒,又稱Mbps)。DTR分為最大(Maximum)與持續(Sustained)兩個指標,根據數據交接方的不同又分外部與內部數據傳輸率。內部DTR是指磁頭與緩沖區之間的數據傳輸率,外部DTR是指緩沖區與主機(即內存)之間的數據傳輸率。外部DTR上限取決於硬碟的介面,目前流行的Ultra
ATA-100介面即代表外部DTR最高理論值可達100MB/s,持續DTR則要看內部持續DTR的水平。內部DTR則是硬碟的真正數據傳輸能力,為充分發揮內部DTR,外部DTR理論值都會比內部DTR高,但內部DTR決定了外部DTR的實際表現。由於磁碟中最外圈的磁軌最長,可以讓磁頭在單位時間內比內圈的磁軌劃過更多的扇區,所以磁頭在最外圈時內部DTR最大,在最內圈時內部DTR最小。 6、
緩沖區容量(Buffer
Size):很多人也稱之為緩存(Cache)容量,單位為MB。在一些廠商資料中還被寫作Cache
Buffer。緩沖區的基本要作用是平衡內部與外部的DTR。為了減少主機的等待時間,硬碟會將讀取的資料先存入緩沖區,等全部讀完或緩沖區填滿後再以介面速率快速向主機發送。隨著技術的發展,廠商們後來為SCSI硬碟緩沖區增加了緩存功能(這也是為什麼筆者仍然堅持說其是緩沖區的原因)。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預取(Prefetch),實驗表明在典型情況下,至少50%的讀取操作是連續讀取。預取功能簡單地說就是硬碟「私自」擴大讀取范圍,在緩沖區向主機發送指定扇區數據(即磁頭已經讀完指定扇區)之後,磁頭接著讀取相鄰的若干個扇區數據並送入緩沖區,如果後面的讀操作正好指向已預取的相鄰扇區,即從緩沖區中讀取而不用磁頭再定址,提高了訪問速度。寫緩存(Write
Cache),通常情況下在寫入操作時,也是先將數據寫入緩沖區再發送到磁頭,等磁頭寫入完畢後再報告主機寫入完畢,主機才開始處理下一任務。具備寫緩存的硬碟則在數據寫入緩區後即向主機報告寫入完畢,讓主機提前「解放」處理其他事務(剩下的磁頭寫入操作主機不用等待),提高了整體效率。為了進一步提高效能,現在的廠商基本都應用了分段式緩存技術(Multiple
Segment
Cache),將緩沖區劃分成多個小塊,存儲不同的寫入數據,而不必為小數據浪費整個緩沖區空間,同時還可以等所有段寫滿後統一寫入,性能更好。讀緩存(Read
Cache),將讀取過的數據暫時保存在緩沖區中,如果主機再次需要時可直接從緩沖區提供,加快速度。讀緩存同樣也可以利用分段技術,存儲多個互不相乾的數據塊,緩存多個已讀數據,進一步提高緩存命中率。這是我們經常能看到的硬碟參數指標,正確理解它們的含義無疑對選購是有幫助的 7、
噪音與溫度(Noise
&
Temperature):這兩個屬於非性能指標。對於噪音,以前廠商們並不在意,但從2000年開始,出於市場的需要(比如OEM廠商希望生產更安靜的電腦以增加賣點)廠商通過各種手段來降低硬碟的工作噪音,ATA-5規范第三版也加入了自動聲學(噪音)管理子集(AAM,Automatic
Acoustic
Management),因此目前的所有新硬碟都支持AAM功能。硬碟的噪音主要來源於主軸馬達與音圈馬達,降噪也是從這兩點入手(碟片的增多也會增加噪音,但這沒有辦法)。除了AAM外,廠商的努力在上文的廠商介紹中已經講到,在此就不多說了。至於熱量,其實每個廠商都有自己的標准,並聲稱硬碟的表現是他們預料之中的,完全在安全范圍之內,沒有問題。這一點倒的是不用擔心,不過關鍵在於硬碟是機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高熱會提高機箱的整體溫度,也許硬碟本身沒事,但可能周圍的配件卻經受不了,別的不說,如果是兩個高熱的硬碟安裝得很緊密,那麼它還能承受近乎於雙倍的熱量嗎?所以硬碟的熱量仍需廠商們注意。
G. 虛擬機裡面的磁碟 預分配什麼意思
就是提前劃撥的硬碟佔用
與之對應的就是沒有固定主機硬碟佔用空間
根據你虛擬機的使用空間隨時擴大
推薦預分配避免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