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計算機主機內裝有硬碟和光碟驅動器,光碟機是計算機的外存儲器,硬碟則屬於內存儲器
不是的光碟機和硬碟都屬於外存儲器。同樣屬於外存的還有軟碟機、優盤、存儲卡、移動硬碟等
像ram(隨機存儲器),如內存、緩存等則屬於內存儲器。它們直接與cpu發生關系,而外存不與cpu直接發生關系,是通過內存儲器的調用。
存儲器分為內存儲器和外存儲器。內存儲器即ram又稱隨機存儲器,它在電腦關機後裡面的數據就沒有了。而外存中的數據可以長久保存。
2. 大華硬碟錄像機內裝20個硬碟的終端怎麼驅動
大華錄像機可以裝20個硬碟,可以裝磁碟陣列,不需要驅動裝上,吃完這列之後大華hdl自動的識別硬碟陣列,然後給每個硬碟進行編輯存取數據。
3. 移動硬碟是是筆記本電腦上面的硬碟嗎
這可不好說,現在筆記本上的盤分2.5寸,msata口和m2口的硬碟,3種盤都可以做移動硬碟,但是可以做移動硬碟的盤可不指這3種,台式機的3.5寸硬碟一樣可以做移動硬碟,包括以前還有一種1.8寸的盤也可以做移動硬碟。所以說筆記本上的盤可以做移動硬碟,但是移動硬碟不一定就是筆記本上的盤。
4. 外置硬碟和內置硬碟有什麼區別
一、指代不同
1、外置硬碟:又叫移動硬碟,是以硬碟為存儲介質,計算機之間交換大容量數據,強調便攜性的存儲產品。
2、內置硬碟:是計算機最主要的存儲設備。由一個或者多個鋁制或者玻璃制的碟片組成。
二、結構不同
1、外置硬碟:以硅氧為材料的磁碟驅動器,以更加平滑的盤面為特徵,有效地降低了碟片可能影響數據可靠性和完整性的不規則盤面的數量,更高的盤面硬度使USB硬碟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2、內置硬碟:硬碟都是固定硬碟,被永久性地密封固定在硬碟驅動器中。早期的硬碟存儲媒介是可替換的,不過今日典型的硬碟是固定的存儲媒介,被封在硬碟里 (除了一個過濾孔,用來平衡空氣壓力)。
三、特點不同
1、外置硬碟:以高速、大容量、輕巧便捷等優點贏得許多用戶的青睞,而更大的優點還在於其存儲數據的安全可靠性。
2、內置硬碟:工作的時候要盡量避免它的震盪,因為,磁頭與磁片的距離非常近,如果遭到劇烈的震盪會導致磁頭敲打磁片,有可能磁頭會劃傷磁片,也可能會導致磁頭的徹底損壞,使整個硬碟無法使用。
5. 計算機主機內裝有硬碟和軟盤驅動器,軟磁碟是計算機的外貯器,機內硬碟則是屬於內貯器
當然錯啦!無論是硬碟還是軟盤還是光碟都屬於計算機外部存儲設備,只有內存才是內部存儲器。
6. 電腦外接硬碟和內置硬碟有什麼區別
一般的移動硬碟都是
USB
介面
內置硬碟的介面有串口並口之分,串口(SATA)比並口(ATA)要快。
簡單的區別就是並口的數據介面比串口的要寬很多
計算機系統的信息交換有兩種方式:並行數據傳輸方式和串列數據傳輸方式。並行數據傳輸是以計算機的字長,通常是8位、16位、32位為傳輸單位,一次傳送一個字長的數據。它適合於外部設備與CPU之間近距離信息交換。在相同頻率下,並口傳輸的效率是串口的幾倍。
但,隨著傳輸頻率的提高,並行傳輸線中信號線與信號線之間的串擾越加明顯,所以這也制約了並行通訊傳輸頻率的提高(達到100MHz已經是很難了)。
而串列通信則不然,信號線只有一根(或兩根),沒有串擾(或不明顯),所以傳輸頻率可以進一步提高,足夠可以將傳輸速度超過並行通訊。所以說你說的「傳輸數據並行比串列快」這句話嚴格來說是不準確的。
好,所有問題都解決了,串口硬碟的速度為什麼比硬碟快呢?因為串口乾擾少,隨著速度的提高,並口的信號之間相互干擾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後並行傳輸就不能得到正確的數據了。80通道的ATA100的並口硬碟數據線的一半,40根是地線,是用來防止並行信號之間的互相干擾的。
SATA
I的硬碟理論上傳輸速度可以到150M/s,而IDE
133的是133M/s,但是由於磁碟的機械部分都是一樣的讀取方式,使得磁碟內部的傳輸速度幾乎沒有什麼變化。所以整體看速度變化不是特別明顯。單塊硬碟的速度在40~60M/s之間,雙硬碟組成RAID0陣列讀寫速度可以達到100M/s以上。讀寫速度上會有明顯的增加。
7. 一般一塊硬碟的壽命是多久怎麼使用壽命更長
硬碟的理論壽命是3萬小時以上 一般硬碟一直開機工作3年就完蛋。 如果正常使用10年沒有問題如何讓硬碟壽命更久?硬碟是電腦中較容易損壞的配件,但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的原因是用戶操作不當所致。其實,只要在日常使用中注意一些小技巧,便可以減少硬碟出故障的可能性,從而延長其正常的使用壽命。1.讀寫忌斷電現時硬碟的轉速大都是7200轉,在進行讀寫時,整個碟片處於高速旋轉狀態中,如果忽然切斷電源,將使得磁頭與碟片猛烈磨擦,從而導致硬碟出現壞道甚至損壞。所以在關機時,一定要注意機箱面板上的硬碟指示燈是否沒有閃爍,即硬碟已經完成讀寫操作之後才可以按照正常的程序關閉電腦。硬碟指示燈閃爍時,一定不可切斷電源。2.防止受震動硬碟是十分精密的存儲設備,進行讀寫操作時,磁頭在碟片表面的浮動高度只有幾微米;即使在不工作的時候,磁頭與碟片也是接觸的。硬碟在工作時,一旦發生較大的震動,就容易造成磁頭與資料區相撞擊,導致碟片資料區損壞或刮傷磁碟,丟失硬碟內所儲存的文件數據。因此,在工作時或關機後主軸電機尚未停頓之前,千萬不要搬動電腦或移動硬碟,以免磁頭與碟片產生撞擊而擦傷碟片表面的磁層。此外,在硬碟的安裝、拆卸過程中也要加倍小心,防止過分搖晃或與機箱鐵板劇烈碰撞。3.遠離磁場磁場是損毀硬碟數據的隱形殺手,因此要盡可能地使硬碟不靠近強磁場,如音箱、手機、電台等,以免硬碟里所記錄的資料因磁化而受到破壞。機有信號時會產生強烈磁場,可能磁化附近的硬碟4.減少頻繁操作如果長時間運行一個程序(如大型軟體或玩游戲),這時就要注意了,這樣磁頭會長時間頻繁讀寫同一個硬碟位置(即程序所在的扇區),而使硬碟產生壞道。另外,如果長時間使用一個操作系統,也會使系統文件所在的硬碟扇區(不可移動)處於長期讀取狀態,從而加快該扇區的損壞速度。當然,最好是安裝有兩個或以上的操作系統交替使用,以避免對硬碟某個扇區做長期的讀寫操作。5.恰當的使用時間在一天中,最好不要讓硬碟的工作時間超過10個小時,而且不要連續工作超過8個小時,應該在使用一段時間之後就關閉電腦,讓硬碟有足夠的休息時間。6.定期整理碎片硬碟工作時會頻繁地進行讀寫操作,同時程序的增加、刪除也會產生大量的不連續的磁碟空間與磁碟碎片。當不連續磁碟空間與磁碟碎片數量不斷增多時,就會影響到硬碟的讀取效能。如果數據的增刪操作較為頻繁或經常更換軟體,則應該每隔一定的時間(如一個月)就運行Windows系統自帶的磁碟碎片整理工具,進行磁碟碎片和不連續空間的重組工作,將硬碟的性能發揮至最佳。7.增加內存與良好供電如果經常使用一些內存需求很大的軟體(如圖像處理、模型設計等軟體),就應該增加內存,來減少大量的文件交換時在硬碟上進行的讀寫操作,從而延長硬碟的使用壽命。另外,一定要使用性能穩定的電源,如果電源的供電不純或功率不足,很容易就會造成資料丟失甚至硬碟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