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固態硬碟壽命有多長不同牌子固態硬碟的壽命
現在一般的固態硬碟使用壽命都在200萬小時,主要是和全盤讀寫數據量有關系,如果每天讀寫數據量不多,理論上用10到20年都沒有問題,但是如果每天讀寫數據量很大的話,能用個三到五年,所以很多固態硬碟保固五年就這么來的。
㈡ 固態硬碟一般壽命多長
固態硬碟壽命一般是10-20年左右。
固態硬碟快閃記憶體具有擦寫次數限制的問題,這也是許多人詬病其壽命短的所在。快閃記憶體完全擦寫一次叫做1次P/E,因此快閃記憶體的壽命就以P/E作單位。34nm的快閃記憶體晶元壽命約是5000次P/E,而25nm的壽命約是3000次P/E。
隨著SSD固件演算法的提升,新款SSD都能提供更少的不必要寫入量。一款120G的固態硬碟,要寫入120G的文件才算做一次P/E。普通用戶正常使用,即使每天寫入50G,平均2天完成一次P/E,3000個P/E能用20年(在實際使用中,用戶更多的操作是隨機寫,而不是連續寫,所以在使用壽命內,出現壞道的機率會更高)。
另外,雖然固態硬碟的每個扇區可以重復擦寫100000次(SLC),但某些應用,如操作系統的LOG記錄等,可能會對某一扇區進行多次反復讀寫,而這種情況下,固態硬碟的實際壽命還未經考驗。不過通過均衡演算法對存儲單元的管理,其預期壽命會延長。
SLC有10萬次的寫入壽命,成本較低的MLC,寫入壽命僅有1萬次,而廉價的TLC快閃記憶體則更是只有可憐的500-1000次。
(2)固態硬碟壽命多少小時擴展閱讀
TLC顆粒的固態硬碟,它的擦寫次數大約為1000 P/E,如果我們每天給影馳ONE 120G SSD寫入10GB的數據,那麼SSD的壽命=120GB*1000/10/365=33年
通常來說,在固態硬碟徹底壞掉之前,依然有機會進入到保護模式,以防寫的狀態保全存儲在盤內的數據完整,從而讓用戶有機會進行最後的備份。下圖所示為東芝TR200的SMART信息,ID 167為SSD Protect Mode,正常原始值為零,可以讀取和寫入,當快閃記憶體壽命臨近耗盡時數值變為1,只允許讀取禁止寫入。
㈢ 固態硬碟能用多少小時
一般能使用3年—5年時間,每天假設使用10個小時的話,那麼3*365*10—5*365*10個小時。
㈣ 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哪個壽命更長
如果按照讀寫次數來說,排除因振動等造成的影響,
機械硬碟壽命
固態硬碟
快閃記憶體晶元
主控制器
固態硬碟
固態硬碟
這個問題需要分別考慮,我們要知道,固態硬碟說白了就是大型的U盤(當然理論上並不是),使用的是快閃記憶體晶元,一般分為TLCMLCSLC,最差的是TLC,因為其擦寫次數很少容易損壞,這也是為什麼廉價固態硬碟一兩年就掉速嚴重的問題。
在現在的科學技術限制中,機械硬碟雖然速度不是很高,但是由於是物理介質存儲的原因,可靠性和穩定性要比TLC和MLC晶元的固態好得多,如果質量沒有問題,機械硬碟的壽命可長達十年以上(企業級),相比較之下,TLC的大約兩年就需要更換了,就像你的U盤過一陣子就報廢了是一樣的。
但是,SLC企業級晶元就不同了,不考慮主控,從晶元本身就要靠譜很多,我們知道機械硬碟對於抗摔一般不甚令人滿意,而SLC的固態硬碟在防摔、穩定性、散熱性等方面有很大優勢,而且存儲數據的時限也有很大的提升。
所以,這個問題需要考慮你買的是什麼價位什麼晶元什麼質量的,如果貪小便宜,無論是機械還是固態壽命都不長哦!
單說壽命的話,可能機械硬碟要長一些。但是從便攜性等角度來說,固態硬碟更勝一籌。
下面說一下固態硬碟與機械硬碟的區別:
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的區分方式有很多,首先從外形上,機械硬碟的體積要比固態硬碟大,所以重量也要比固態硬碟重,其次在售價方面,固態硬碟售價要比機械硬碟貴很多。在一般情況下,台式電腦中的基本都是機械硬碟,但隨著固態硬碟的發展,隨著市場和用戶的各種需求,固態硬碟漸漸成為用戶選購的重心。
固態硬碟的應用范圍要比機械硬碟的使用范圍更廣泛,固態硬碟在電子世界中起著非常重要的部件,非常受到業內人士的重視,而機械硬碟使用范圍就不像固態硬碟那樣靈活了。目前固態硬碟中最大的容量體積為1.6TB,傳言IBM公司開始測試4TB的高速固態硬碟組了,和機械硬碟相比按TB容量來衡量的話兩者之間相差的比例非常大。
機械硬碟的內部部件要比固態硬碟復雜,內部存在固態硬碟沒有的馬達和風扇,所以在這方面固態硬碟就要比機械硬碟佔有很大的優勢了,而固態硬碟要比機械硬碟在工作的時候安靜許多。另外在功耗方面,固態硬碟也要低於傳統的機械硬碟。
在硬碟重要的讀寫速度方面,固態硬碟的讀寫速度要比機械硬碟的讀寫速度高,一般要高2倍左右的速度讀寫能力,SLC只有10萬次的讀寫壽命,成本低廉的MLC,讀寫壽命僅有1萬次,比起傳統硬碟毫無優勢可言。另外有一點很重要的是,固態硬碟內部都是使用快閃記憶體顆粒的晶元,而機械硬碟是將數據儲存在磁碟扇區里,當使用的時候出現碰撞的問題,固態硬碟能夠將數據丟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相比這點機械硬碟就要差很多了。
先說結論:我認為固態硬碟壽命更長。
再說限制:不考慮假冒偽劣、山寨貨等因素,不考慮火災等特殊情況,不考慮震動、電涌以及人為因素等。
最後說依據:請自行網路 「固態硬碟壽命測試一年半 連寫2500TB終於全掛」 一文。感謝 Hardware.info,感謝 TechReport,感謝翻譯、媒體和偉大的互聯網!
我認為這篇文章是真實可信的。按照文中所述,假如每天寫入1TB數據,2500TB也要用接近七年時間才能完成。但事實上我們每天能寫入10GB就算很多了。所以,即使打上巨大的折扣,固態硬碟的壽命都是很長的。
我家有台舊電腦,仍然在用。裡面有塊希捷80GB的舊硬碟,已經開始報錯。但老式的IDE介面已經淘汰,那就不換了吧,慢慢等它壽終正寢。
我想說的是:有時候壽命還不到,也要面臨淘汰。很多產品都是用不到壞的……
如果從壽命上來說,理論上講機械硬碟是優勝於固態硬碟的,因為機械硬碟的內部構造全是機械產品,主要是磁碟、磁頭和馬達,還有主軸、傳動手臂、傳動軸和反力回拉彈簧裝置等,當然還有電路板和鋁制防護殼。
這樣的機械構造,雖然限制了它的體積,容量和速度,但是只要機械部件不損壞,尤其是磁頭磁碟不出問題,那麼它的壽命是可以很長久的。
而固態硬碟的構造相對簡單,主要由外殼、快閃記憶體晶元、主控晶元以及緩存晶元組成。
所以它的主要部件都是快閃記憶體類,這樣的產品壽命主要取決於晶元,目前的晶元類型包括slc mlc以及tlc,每顆晶元的壽命就在於他們的擦寫次數,都是有一個極致的,這一點機械硬碟就沒有限制,只要你的機械部件不壞,是可以一直使用的,當然這一切都是理論上。實際使用中,筆者認為機械硬碟的中途損毀率可能更大一些。
如果僅僅是回答題目所問,現在而言必定是機械硬碟無疑,具體有多久很多資料可以查。我更想回答的是若是只能選一個 一個 一個會是選哪個?我會選固態!我用的128G已經三年,現在用起來還有些許掉速,數據保存也正常。雖說掉速速度也比機械塊,一些重要的數據我都會保存到NAS。而到今天128G的也換成1TB的了,而且機械硬碟使用還有一些震動或者噪音。 所以說真不必糾結固態硬碟壽命,電子產品更新真的是快。 PS:前面的是問題的回答,後面的是我答非所問,對固態和機械的一些看法。有些人也許會說價格的問題,這個我只能說看怎麼選擇了,現在240G的500多塊,春夏季349 399的也有....
因為SSD所用的快閃記憶體的是有寫入次數限制的,所用大家都認為它的壽命比HDD要低,從理論上來說呢這是對的,在理想情況下HDD的使用壽命確實要比SSD高,然而這是在無振動還有溫度正常的情況下的事情,實際上HDD總得去面對振動和高溫,這兩個就是HDD的頭號敵人。
而SSD的寫入次數限制說真的大多數情況下,到你淘汰這個SSD或者它因為其他事情掛掉的時候都未必用得到這寫入次數限制的一半,上圖就是我在用的M5P,應該差不多用了有3年多了,寫入數據量是11214GB,大概消耗了87.6次P/E,而他所用的MLC快閃記憶體的是能去到3000P/E的,用了3年多連1/30的快閃記憶體壽命都沒用完,即使是換成1000P/E的TLC快閃記憶體也沒到1/10,通常SSD都不會因快閃記憶體壽命耗盡而玩蛋的,根據廠家返修的數據,導致SSD掛掉的最大的原因其實是意外斷電。
機械硬碟是一個很精密的元件,由馬達、碟片、磁頭、緩存、主控等組成,工作時主軸和碟片以5400RPM或者7200RPM的轉速轉動,而磁頭就懸浮在碟片的上面,輕微的震動都可能導致磁頭碰到碟片導致刮花損壞,嚴重的話會產生壞區,隨著使用時間的增長這些損壞會逐漸累積導致磁碟損壞,另外高溫會降低碟片的硬度,高速旋轉的時候可能會因為離心力而解體,不過通常這個溫度是很難達到的,硬碟廠商都會標准HDD的正常工作溫度,注意一下就好。
SSD全部都是由晶元所組成的,所以完全不怕震動,而且晶元的耐高溫程度比HDD的碟片好得多,沒這么多麻煩事,實際用起來比HDD更長命是很正常的。
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的哪個壽命會更長一些?
機械硬碟的理論壽命大概有3萬小時以上,一般硬碟一直開機工作例如網站伺服器的硬碟3年就會壽終正寢,如果正常使用,6、7年應該沒有問題。一般是看讀寫的數據多少讀寫的次數越多,壽命越短
一般機械硬碟出現故障就表現為容易丟失系統文件運行文件容易出錯,硬碟扇區出現錯誤等等
由於固態硬碟快閃記憶體具有擦寫次數限制的問題,所以說固態硬碟是有壽命限制的,固態硬碟內部快閃記憶體完全擦寫一次叫做1次P/E,因此快閃記憶體的壽命就以P/E作單位。34nm的快閃記憶體晶元壽命約是5000次P/E,而25nm的壽命約是3000次P/E。
如果 固態硬碟損壞,那麼可修復的概率是更低的
經過幾次血的教訓 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 機盤和固盤都是很容易損壞的 我自己的電腦買了一個固態和一個5400轉1T的硬碟 一個做系統 一個做儲存 為什麼我我要選擇5400轉的機盤?因為7200轉硬碟技術上很不成熟 轉速過快很容易產生壞道 一般1年左右就壞了 5400轉速度雖然慢了 但是相對穩定 不容易損壞 價格也低 適合做儲存檔 那麼為什麼固態盤不能單獨使用? 因為固態盤目前 科技 並不成熟 每個存儲單元只有5000至1萬比左右的寫入壽命 我們日常使用電腦無時不刻都在寫入和刪除 長期如此固盤很快就會降速 直至損壞 所以得把一些寫入任務分配給機盤來做 比如上網 聊天 看電影 下載東西 安裝 游戲 都應該設置在機盤 兩者配合 才能保證固盤性能和質量
「網路極客」,全新視角、全新思路,伴你遨遊神奇的 科技 世界。
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哪個壽命更長?
但是,作為照片或視頻資料存儲,建議使用機械硬碟。
使用壽命的問題
但是,作為數據存儲硬碟,並不會頻繁的擦寫數據,並且好的快閃記憶體顆粒,固態硬碟的使用壽命幾乎遠遠超過機械硬碟。
使用壽命並不是兩者之間選擇的關鍵,一起看看什麼才是選購的主要原因吧!
硬碟故障數據恢復
使用固態還是機械硬碟用於存儲資料,您怎麼看?
㈤ 固態硬碟壽命多長時間
固態硬碟一般擦寫次數普遍為3000次左右,按照使用情況,一般可以使用20年以上的時間。
快閃記憶體完全擦寫一次叫做1次P/E,因此快閃記憶體的壽命就以P/E作單位,SSD一般的壽命是擦寫3000次,以120G內存的硬碟為例,需要儲存120G的內存,才算一次P/E,如果每兩天完成一次PE,也需要3000*2/365=16.44年,但是一般每天的寫入量到不了50G,因此使用時間還要更長。
基本結構
基於快閃記憶體的固態硬碟是固態硬碟的主要類別,其內部構造十分簡單,固態硬碟內主體其實就是一塊PCB板,而這塊PCB板上最基本的配件就是控制晶元,緩存晶元(部分低端硬碟無緩存晶元)和用於存儲數據的快閃記憶體晶元。
㈥ 一般固態硬碟的使用壽命是多久
一般為5~6年。
㈦ 固態硬碟一般壽命是多長呀
一般不用擔心固態硬碟的壽命問題,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的原理不一樣, 固態硬碟的主控會讓數據平均寫入,永遠優先寫在使用次數少的存儲空間。一塊品牌的固態硬碟用個4、5年沒問題。Intel,金士頓,美光等都不錯。而且質保都在3~5年,兄弟放心用吧。
㈧ 固態硬碟壽命多長時間
壽命較長,根據不同的快閃記憶體介質有所不同。SLC快閃記憶體普遍達到上萬次的PE,MLC可達到3000次以上,TLC也達到了1000次左右,最新的QLC也能確保300次的壽命,普通用戶一年的寫入量不超過硬碟的50倍總尺寸,即便最廉價的QLC快閃記憶體,也能提供6年的寫入壽命。
可靠性很高,高品質的家用固態硬碟可輕松達到普通家用機械硬碟十分之一的故障率。
由於快閃記憶體上每一個電閘都有一定的寫入次數限制,壽命結束後會無法寫入變成只讀狀態;而且隨著使用的快閃記憶體從SLC架構到MLC、TLC;
若電閘的質量不變,理論上電閘壽命呈現6:3:2的衰退(因為其原理是在同一個電閘上記錄1、2或3個比特,記錄越多比特,被寫入的機會就越高),因此成為大眾接受固態硬碟的另一個障礙。
另一方面,隨著固態硬碟主控晶元的改進,能將寫入地址依照電閘使用率更平均地分散,使只讀狀態不會太快到來;而固態硬碟容量的增大也有助於拉低電閘平均使用率,因為一般使用習慣上,會經常改寫的文件只佔全部資料的一小部分。
優秀的廠商通常會用軟體演算法進一步延長一倍以上的壽命,使固態硬碟能經歷極大量使用,甚至比電腦其它硬體還長久耐用,給予用戶足夠的緩沖時間將資料轉移和備份。而最新的3D-nand技術則可以在降低成本、增加容量的同時避免寫入壽命過低。
在2015年技術製造主要為MLC的 240-256GB SSD實測中,即使每天寫入100GB數據到固態硬碟上也要連續19年才會耗盡其壽命,所以物理壽命問題已經遠離一般家用用戶的領域。
優點
和機械硬碟相比讀寫速度遠遠勝出,尤其是隨機讀寫,這也是其最主要的優點。還具有無噪音、抗震動,在一般使用情境下平均功耗、熱量會比較低的特點。這些特點可以延長靠電池供電的電腦設備運轉時間,並且更適合用在行動式設備。
例如三星電子於2006年3月推出的容量為32GB的固態硬碟,採用和傳統微硬碟相同的1.8吋規格。其耗電量只有機械硬碟的5%,寫入速度是1.5倍,讀取速度是3倍,並且沒有任何噪音。
三星2015在快閃記憶體高峰會(Flash Memory Summit)上發表容量高達16TB的2.5吋固態硬碟PM1633a(V-NAND),其存儲容量甚至高過於傳統硬碟。固態硬碟的表現與傳統硬碟互有勝負,一般在容量、速度、價錢、性價比等作出比較。
最初的固態硬碟容量少、價錢高,性價比遠不及傳統的機械式硬碟。但隨著固態硬碟的不斷發展,固態硬碟的容量已有實用性,價錢明顯下滑之下,已為傳統硬碟市場製造危機。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固態硬碟
㈨ 關於固態硬碟的使用壽命問題
SSD固態硬碟相比傳統HDD機械硬碟的優點是性能強、體積小、無噪音。固態硬碟在原理構造上基本上和我們應用普通機械硬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模擬扇區、模擬磁軌等。
在固態硬碟內部,最核心的部分就算控制器了,是整個固態硬碟的核心,裡麵包括很多構架,比如讀寫演算法、介面定義等。主要影響壽命的就是讀寫次數,在固態硬碟的演算法定義中,修改一次才算一次真正讀寫。
以上內容意思解釋:
固態硬碟內部快閃記憶體完全擦寫一次叫做1次P/E,因此快閃記憶體的壽命就以P/E作單位。34nm的快閃記憶體晶元壽命約是5000次P/E,而25nm的壽命約是3000次P/E。隨著SSD固件演算法的提升,新款SSD都能提供更少的不必要寫入量。
一個具體的例子,一款120G的固態硬碟,要寫入120G的文件才算做一次P/E。普通用戶正常使用,即使每天寫入50G,平均2天完成一次P/E,那麼一年就有180次P/E。
SSD快閃記憶體類型中,SLI最為高端,P/E壽命大概為5000次;MLC是目前主流,性能、壽命適中,P/E壽命大概為3000次;而TLC則相對最便宜,理論上性能和壽命最差,P/E壽命大概為1000次以上。1000個P/E估算一下有好幾年的理論壽命。
㈩ 固態硬碟的壽命是多久
固態硬碟基本沒有固定的壽命可言!
和你使用的頻率和軟軟體有極大的關系!
例如出廠一般都說明了平均無故障時間100萬小時按通常來說那就是100年!
但是例如BT之類的軟體會頻繁的讀寫會造成壽命大大縮短!
但基本以現在人換電腦的速度來看,3-5年之內是完全沒問題的!
最重要的是你要注意保存重要文件,家裡的重要文件再買個移動盤之類的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