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硬碟大全 » 緩存是及時刷新還是隔時間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緩存是及時刷新還是隔時間

發布時間: 2022-10-15 02:24:30

⑴ 蘋果筆記本如何清理緩存

1、毫無疑問,第一步就是清倒廢紙簍!這裡面暫存著大量我們確認過不再需要的信息。右鍵點擊Dock里的廢紙簍圖標或打開廢紙簍窗口後點按清倒功能按鈕都可以清倒廢紙簍。
2、關閉應用程序釋放緩存!很多應用程序在使用時都會創建大量的緩存文件,只有在關閉後才會釋放。所以應用程序經長時間使用後應該關閉一下釋放緩存再重新打開使用。
3、與關閉應用程序釋放緩存類似,隔一段時間也可以關閉一下電腦刷新一下系統緩存!如果長時間不重啟電腦的話,系統中的虛擬內存交換文件(Swapfile)和睡眠鏡像文件(Sleepimage)可以佔用幾G到數十G容量。
4、及時安裝系統更新。這些更新會保存在電腦上,只有安裝完以後才會自動刪除。
5、清理下載的文件。下載文件夾里的內容使用後就可以保存到雲盤里去了,刪除掉電腦里保存的,它佔用的容量實在太多了。
6、可以使用磁碟清理工具清理各種應用程序的卸載殘留文件、系統垃圾等等。在App Store里搜索磁碟清理,安裝一款後使用工具掃描磁碟,清理垃圾。

⑵ 瀏覽器緩存的方式和類型(筆記)

瀏覽器緩存只是計算機緩存的一種

1.內存緩存
將數據存到內存
2.代理伺服器緩存
就是個自己找的中介。你拿東西先找中介,中介找房東,房東給中介,中介又給你。比如你需要房子鑰匙,房東把鑰匙放在中介那,你直接從中介那裡拿鑰匙。
3.CDN緩存
將數據存到CDN伺服器。CDN也是個中介,不過這個中介是根據中介的忙碌程度(CDN伺服器忙碌程度)、跟你的距離(CDN伺服器和你的距離)自動給你分配的。
4.瀏覽器緩存( 我是個前端,只關注瀏覽器緩存。
根據HTTP協議決定要不要緩存,以什麼方式緩存,緩存到哪(內存還是硬碟等)。

瀏覽器緩存是將瀏覽器請求過的數據(資源文件)保存到電腦上。需要再次使用的時候,直接從電腦上獲取保存的數據(資源文件),這就是瀏覽器緩存

1.減少網路請求,節省流量
2.減輕伺服器壓力
3.資源載入速度快了,前端性能就更好了

1.Server Worker
還沒搞懂,搞懂了再來寫。
2.Memory Cache
內存中的緩存,關閉頁面進程就釋放內存
3.Disk Memory
硬碟中的緩存,不主動清理就一直在

4、Push Cache
推送緩存,是HTTP/2的內容,並沒有嚴格執行HTTP頭部的緩存指令。在Server Worker、Memory Cache、Disk Cache都沒有命中的時候,它會被使用。在Session中存在,Session結束就會被釋放,緩存時間短暫。

1.先去內存查找,找到直接載入
2.內存找不到,硬碟中找,找到直接載入
3.硬碟找不到進行網路請求
4.把請求獲取的資源再緩存到硬碟和內存

1.強緩存
控制強制緩存的欄位分別是Expires和Cache-Control,Cache-Control優先順序比Expires高
-Expires設置一個絕對時間的GMT格式的時間字元串,這個是資源失效時間( 客戶端的時間小於Expires的值,缺陷就是客戶端的時間被改變就有問題 ),在這個時間之前都直接讀取緩存。
-Cache-Control替代Expires,它利用的是相對時間,利用header信息欄位的max-age值判斷。
2.協商緩存
-Last-Modified/If-Modified-Since
Last-Modified:瀏覽器向伺服器發送資源最後的修改時間
If-Modified-Since:當資源過期時,發現響應頭具有Last-Modified聲明,則再次向伺服器請求時帶上頭if-modified-since,表示請求時間。伺服器收到請求後,發現有if-modified-since則與被請求資源的最後修改時間進行對比(Last-Modified),若最後修改時間較新,說明資源又被改過,則返回最新資源,返回200;若最後修改時間較小,說明資源無新修改,返回304 ,使用緩存文件。
缺點:單位是秒,一秒內多次改變會認為沒過期
-ETag/If-None-Match
ETag:由伺服器生成返回給前端,幫助伺服器控制web端的緩存驗證,伺服器會生成並且返回當前資源文件的一個唯一標識
If-None-Match:當資源過期時,發現響應頭具有Etag聲明,則再次向伺服器請求時帶上頭if-none-match(唯一標識Etag值)。伺服器收到該請求後,發現有If-None-Match則根據If-None-Match的欄位值與該資源在伺服器的Etag值做對比,一致則返回304,代表資源無更新,繼續使用緩存文件;不一致則重新返回資源文件,狀態碼為200。

1.強緩存不發請求,協商緩存會發請求給伺服器確認有沒有過期
2.強緩存文件更新瀏覽器不知道,協商緩存更新瀏覽器能實時知道

1.點擊瀏覽器的刷新按鈕時,全部走緩存
2.F5或者滑鼠右鍵刷新強制緩存失效,不影響協商緩存
3.CTRL+F5影響強制緩存和協商緩存都失效

⑶ DNS緩存更新

這個緩存不在你機器上,而是在DNS伺服器上。域名所在的DNS伺服器,會為這個域設置一個緩存時間,這樣別的DNS伺服器,包括你電腦上設置的DNS都會查詢到該域名所對應在IP,並緩存相應的時間。只有緩存過期才會更新。這個和你電腦沒有關系。

⑷ CPU緩存的工作原理

CPU要讀取一個數據時,首先從Cache中查找,如果找到就立即讀取並送給CPU處理;如果沒有找到,就用相對慢的速度從內存中讀取並送給CPU處理,同時把這個數據所在的數據塊調入Cache中,可以使得以後對整塊數據的讀取都從Cache中進行,不必再調用內存。
正是這樣的讀取機制使CPU讀取Cache的命中率非常高(大多數CPU可達90%左右),也就是說CPU下一次要讀取的數據90%都在Cache中,只有大約10%需要從內存讀取。這大大節省了CPU直接讀取內存的時間,也使CPU讀取數據時基本無需等待。總的來說,CPU讀取數據的順序是先Cache後內存。 前面是把Cache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的,下面分類分析。Intel從Pentium開始將Cache分開,通常分為一級高速緩存L1和二級高速緩存L2。在以往的觀念中,L1 Cache是集成在CPU中的,被稱為片內Cache。在L1中還分數據Cache(D-Cache)和指令Cache(I-Cache)。它們分別用來存放數據和執行這些數據的指令,而且兩個Cache可以同時被CPU訪問,減少了爭用Cache所造成的沖突,提高了處理器效能。
在P4處理器中使用了一種先進的一級指令Cache——動態跟蹤緩存。它直接和執行單元及動態跟蹤引擎相連,通過動態跟蹤引擎可以很快地找到所執行的指令,並且將指令的順序存儲在追蹤緩存里,這樣就減少了主執行循環的解碼周期,提高了處理器的運算效率。
以前的L2 Cache沒集成在CPU中,而在主板上或與CPU集成在同一塊電路板上,因此也被稱為片外Cache。但從PⅢ開始,由於工藝的提高L2 Cache被集成在CPU內核中,以相同於主頻的速度工作,結束了L2 Cache與CPU大差距分頻的歷史,使L2 Cache與L1 Cache在性能上平等,得到更高的傳輸速度。L2Cache只存儲數據,因此不分數據Cache和指令Cache。在CPU核心不變化的情況下,增加L2 Cache的容量能使性能提升,同一核心的CPU高低端之分往往也是在L2 Cache上做手腳,可見L2 Cache的重要性。CPU的L1 Cache與L2 Cache惟一區別在於讀取順序。 CPU在Cache中找到有用的數據被稱為命中,當Cache中沒有CPU所需的數據時(這時稱為未命中),CPU才訪問內存。從理論上講,在一顆擁有2級Cache的CPU中,讀取L1 Cache的命中率為80%。也就是說CPU從L1 Cache中找到的有用數據占數據總量的80%,剩下的20%從L2 Cache讀取。在一些高端領域的CPU(像Intel的Itanium)中,我們常聽到L3 Cache,它是為讀取L2 Cache後未命中的數據設計的—種Cache。
為了保證CPU訪問時有較高的命中率Cache中的內容應該按一定的演算法替換,其計數器清零過程可以把一些頻繁調用後再不需要的數據淘汰出Cache,提高Cache的利用率。緩存技術的發展
總之,在傳輸速度有較大差異的設備間都可以利用Cache作為匹配來調節差距,或者說是這些設備的傳輸通道。在顯示系統、硬碟和光碟機,以及網路通訊中,都需要使用Cache技術。但Cache均由靜態RAM組成,結構復雜,成本不菲,使用現有工藝在有限的面積內不可能做得很大,不過,這也正是技術前進的源動力,有需要才有進步! 隨著CPU製造工藝的發展,二級緩存也能輕易的集成在CPU內核中,容量也在逐年提升。用集成在CPU內部與否來定義一、二級緩存,已不確切。而且隨著二級緩存被集成入CPU內核中,以往二級緩存與CPU大差距分頻的情況也被改變,此時其以相同於主頻的速度工作,可以為CPU提供更高的傳輸速度。同一核心的CPU高低端之分往往也是在二級緩存上有差異,由此可見二級緩存對於CPU的重要性。
CPU產品中,一級緩存的容量基本在4KB到64KB之間,二級緩存的容量則分為128KB、256KB、512KB、1MB、2MB等。一級緩存容量各產品之間相差不大,而二級緩存容量則是提高CPU性能的關鍵。二級緩存容量的提升是由CPU製造工藝所決定的,容量增大必然導致CPU內部晶體管數的增加,要在有限的CPU面積上集成更大的緩存,對製造工藝的要求也就越高。
雙核心CPU的二級緩存比較特殊,和以前的單核心CPU相比,最重要的就是兩個內核的緩存所保存的數據要保持一致,否則就會出現錯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不同的CPU使用了不同的辦法。

⑸ hibernetes mybatis 哪個好

各有各的好處,
1.1 Hibernate 簡介
Hibernate對資料庫結構提供了較為完整的封裝,Hibernate的O/R Mapping實現了POJO 和資料庫表之間的映射,以及sql 的自動生成和執行。程序員往往只需定義好了POJO 到資料庫表的映射關系,即可通過Hibernate 提供的方法完成持久層操作。程序員甚至不需要對SQL 的熟練掌握, Hibernate/OJB 會根據制定的存儲邏輯,自動生成對應的SQL 並調用JDBC 介面加以執行。
1.2 MyBatis簡介
iBATIS 的著力點,則在於POJO 與SQL之間的映射關系。然後通過映射配置文件,將SQL所需的參數,以及返回的結果欄位映射到指定POJO。 相對Hibernate「O/R」而言,iBATIS 是一種「Sql Mapping」的ORM實現。
第二章 開發對比
開發速度
Hibernate的真正掌握要比Mybatis來得難些。Mybatis框架相對簡單很容易上手,但也相對簡陋些。個人覺得要用好Mybatis還是首先要先理解好Hibernate。
開發社區
Hibernate 與Mybatis都是流行的持久層開發框架,但Hibernate開發社區相對多熱鬧些,支持的工具也多,更新也快,當前最高版本4.1.8。而Mybatis相對平靜,工具較少,當前最高版本3.2。
開發工作量
Hibernate和MyBatis都有相應的代碼生成工具。可以生成簡單基本的DAO層方法。
針對高級查詢,Mybatis需要手動編寫SQL語句,以及ResultMap。而Hibernate有良好的映射機制,開發者無需關心SQL的生成與結果映射,可以更專注於業務流程。
第三章 系統調優對比
Hibernate的調優方案
制定合理的緩存策略;
盡量使用延遲載入特性;
採用合理的Session管理機制;
使用批量抓取,設定合理的批處理參數(batch_size);
進行合理的O/R映射設計
Mybatis調優方案
MyBatis在Session方面和Hibernate的Session生命周期是一致的,同樣需要合理的Session管理機制。MyBatis同樣具有二級緩存機制。 MyBatis可以進行詳細的SQL優化設計。
SQL優化方面
Hibernate的查詢會將表中的所有欄位查詢出來,這一點會有性能消耗。Hibernate也可以自己寫SQL來指定需要查詢的欄位,但這樣就破壞了Hibernate開發的簡潔性。而Mybatis的SQL是手動編寫的,所以可以按需求指定查詢的欄位。
Hibernate HQL語句的調優需要將SQL列印出來,而Hibernate的SQL被很多人嫌棄因為太丑了。MyBatis的SQL是自己手動寫的所以調整方便。但Hibernate具有自己的日誌統計。Mybatis本身不帶日誌統計,使用Log4j進行日誌記錄。
擴展性方面
Hibernate與具體資料庫的關聯只需在XML文件中配置即可,所有的HQL語句與具體使用的資料庫無關,移植性很好。MyBatis項目中所有的SQL語句都是依賴所用的資料庫的,所以不同資料庫類型的支持不好。
第四章 對象管理與抓取策略
對象管理
Hibernate 是完整的對象/關系映射解決方案,它提供了對象狀態管理(state management)的功能,使開發者不再需要理會底層資料庫系統的細節。也就是說,相對於常見的 JDBC/SQL 持久層方案中需要管理 SQL 語句,Hibernate採用了更自然的面向對象的視角來持久化 Java 應用中的數據。
換句話說,使用 Hibernate 的開發者應該總是關注對象的狀態(state),不必考慮 SQL 語句的執行。這部分細節已經由 Hibernate 掌管妥當,只有開發者在進行系統性能調優的時候才需要進行了解。
而MyBatis在這一塊沒有文檔說明,用戶需要對對象自己進行詳細的管理。
抓取策略
Hibernate對實體關聯對象的抓取有著良好的機制。對於每一個關聯關系都可以詳細地設置是否延遲載入,並且提供關聯抓取、查詢抓取、子查詢抓取、批量抓取四種模式。 它是詳細配置和處理的。
而Mybatis的延遲載入是全局配置的。
第五章 緩存機制對比
Hibernate緩存
Hibernate一級緩存是Session緩存,利用好一級緩存就需要對Session的生命周期進行管理好。建議在一個Action操作中使用一個Session。一級緩存需要對Session進行嚴格管理。
Hibernate二級緩存是SessionFactory級的緩存。 SessionFactory的緩存分為內置緩存和外置緩存。內置緩存中存放的是SessionFactory對象的一些集合屬性包含的數據(映射元素據及預定SQL語句等),對於應用程序來說,它是只讀的。外置緩存中存放的是資料庫數據的副本,其作用和一級緩存類似.二級緩存除了以內存作為存儲介質外,還可以選用硬碟等外部存儲設備。二級緩存稱為進程級緩存或SessionFactory級緩存,它可以被所有session共享,它的生命周期伴隨著SessionFactory的生命周期存在和消亡。
MyBatis緩存
MyBatis 包含一個非常強大的查詢緩存特性,它可以非常方便地配置和定製。MyBatis 3 中的緩存實現的很多改進都已經實現了,使得它更加強大而且易於配置。
默認情況下是沒有開啟緩存的,除了局部的 session 緩存,可以增強變現而且處理循環 依賴也是必須的。要開啟二級緩存,你需要在你的 SQL 映射文件中添加一行: <cache/>
字面上看就是這樣。這個簡單語句的效果如下:
映射語句文件中的所有 select 語句將會被緩存。
映射語句文件中的所有 insert,update 和 delete 語句會刷新緩存。
緩存會使用 Least Recently Used(LRU,最近最少使用的)演算法來收回。
根據時間表(比如 no Flush Interval,沒有刷新間隔), 緩存不會以任何時間順序 來刷新。
緩存會存儲列表集合或對象(無論查詢方法返回什麼)的 1024 個引用。
緩存會被視為是 read/write(可讀/可寫)的緩存,意味著對象檢索不是共享的,而 且可以安全地被調用者修改,而不幹擾其他調用者或線程所做的潛在修改。
所有的這些屬性都可以通過緩存元素的屬性來修改。
比如: <cache eviction="FIFO" flushInterval="60000" size="512" readOnly="true"/>
這個更高級的配置創建了一個 FIFO 緩存,並每隔 60 秒刷新,存數結果對象或列表的 512 個引用,而且返回的對象被認為是只讀的,因此在不同線程中的調用者之間修改它們會 導致沖突。可用的收回策略有, 默認的是 LRU:
LRU – 最近最少使用的:移除最長時間不被使用的對象。
FIFO – 先進先出:按對象進入緩存的順序來移除它們。
SOFT – 軟引用:移除基於垃圾回收器狀態和軟引用規則的對象。
WEAK – 弱引用:更積極地移除基於垃圾收集器狀態和弱引用規則的對象。
flushInterval(刷新間隔)可以被設置為任意的正整數,而且它們代表一個合理的毫秒 形式的時間段。默認情況是不設置,也就是沒有刷新間隔,緩存僅僅調用語句時刷新。
size(引用數目)可以被設置為任意正整數,要記住你緩存的對象數目和你運行環境的 可用內存資源數目。默認值是1024。
readOnly(只讀)屬性可以被設置為 true 或 false。只讀的緩存會給所有調用者返回緩 存對象的相同實例。因此這些對象不能被修改。這提供了很重要的性能優勢。可讀寫的緩存 會返回緩存對象的拷貝(通過序列化) 。這會慢一些,但是安全,因此默認是 false。
相同點
Hibernate和Mybatis的二級緩存除了採用系統默認的緩存機制外,都可以通過實現你自己的緩存或為其他第三方緩存方案,創建適配器來完全覆蓋緩存行為。
不同點
Hibernate的二級緩存配置在SessionFactory生成的配置文件中進行詳細配置,然後再在具體的表-對象映射中配置是那種緩存。
MyBatis的二級緩存配置都是在每個具體的表-對象映射中進行詳細配置,這樣針對不同的表可以自定義不同的緩存機制。並且Mybatis可以在命名空間中共享相同的緩存配置和實例,通過Cache-ref來實現。
兩者比較
因為Hibernate對查詢對象有著良好的管理機制,用戶無需關心SQL。所以在使用二級緩存時如果出現臟數據,系統會報出錯誤並提示。
而MyBatis在這一方面,使用二級緩存時需要特別小心。如果不能完全確定數據更新操作的波及范圍,避免Cache的盲目使用。否則,臟數據的出現會給系統的正常運行帶來很大的隱患。
第六章 Hibernate與Mybatis對比總結
兩者相同點
Hibernate與MyBatis都可以是通過SessionFactoryBuider由XML配置文件生成SessionFactory,然後由SessionFactory 生成Session,最後由Session來開啟執行事務和SQL語句。其中SessionFactoryBuider,SessionFactory,Session的生命周期都是差不多的。
Hibernate和MyBatis都支持JDBC和JTA事務處理。
Mybatis優勢
MyBatis可以進行更為細致的SQL優化,可以減少查詢欄位。
MyBatis容易掌握,而Hibernate門檻較高。
Hibernate優勢
Hibernate的DAO層開發比MyBatis簡單,Mybatis需要維護SQL和結果映射。
Hibernate對對象的維護和緩存要比MyBatis好,對增刪改查的對象的維護要方便。
Hibernate資料庫移植性很好,MyBatis的資料庫移植性不好,不同的資料庫需要寫不同SQL。
Hibernate有更好的二級緩存機制,可以使用第三方緩存。MyBatis本身提供的緩存機制不佳。
他人總結
Hibernate功能強大,資料庫無關性好,O/R映射能力強,如果你對Hibernate相當精通,而且對Hibernate進行了適當的封裝,那麼你的項目整個持久層代碼會相當簡單,需要寫的代碼很少,開發速度很快,非常爽。
Hibernate的缺點就是學習門檻不低,要精通門檻更高,而且怎麼設計O/R映射,在性能和對象模型之間如何權衡取得平衡,以及怎樣用好Hibernate方面需要你的經驗和能力都很強才行。
iBATIS入門簡單,即學即用,提供了資料庫查詢的自動對象綁定功能,而且延續了很好的SQL使用經驗,對於沒有那麼高的對象模型要求的項目來說,相當完美。
iBATIS的缺點就是框架還是比較簡陋,功能尚有缺失,雖然簡化了數據綁定代碼,但是整個底層資料庫查詢實際還是要自己寫的,工作量也比較大,而且不太容易適應快速資料庫修改。

⑹ windows下arp緩存刷新間隔為多久

當 IP 通過共享訪問、基於廣播的網路技術(例如乙太網或 802.11 無線 LAN)發送數據包時,協議必須能夠解析與數據包要轉發到的節點的 IPv4 地址(又稱下一躍點 IPv4 地址)相對應的媒體訪問控制 (MAC) 地址。正如 RFC 826 所定義的,ARP 使用 MAC 級廣播將下一躍點 IPv4 地址解析為它們的相應 MAC 地址。

在轉發數據包時,IPv4 基於目標 IPv4 地址和路由確定過程來決定下一躍點 IPv4 地址和介面。然後,IPv4 將 IPv4 數據包、下一躍點 IPv4 地址和下一躍點介面傳遞給 ARP。

為將數據包的下一躍點的 IPv4 地址解析為它的 MAC 地址,ARP 使用共享訪問網路技術(例如乙太網或 802.11)上的廣播工具來發送一個廣播 ARP 請求幀。作為響應,發送方會收到一個 ARP 應答幀,其中包含與數據包的下一躍點的 IPv4 地址相對應的 MAC 地址。

ARP 緩存
為最大限度地減少廣播 ARP 請求幀的數量,許多 TCP/IP 協議實現都包含一個 ARP 緩存,它是一個記錄了最近解析過的 IPv4 地址及其相應的 MAC 地址的表。在發送 ARP 請求幀之前,ARP 將首先檢查此緩存。每個介面都有其自己的 ARP 緩存。

⑺ 360極速瀏覽器自動刷新緩存

1、打開360瀏覽器,點擊界面右上方的「工具」,選擇「自動刷新」,在展開的列表裡,點擊勾選「自動刷新」;

2、若是想設置相隔特定的時間自動刷新,就在「自動刷新」展開的列表裡點擊「設置自動刷新頻率」;
3、填寫指定的相隔時間,點擊「確定」按鈕即可。

⑻ 為什麼IE緩存會自己刷新

content是內容,簡單點理解是存放ie內存的文件夾,我們現在定義它是緩存
為什麼後面跟個ie5呢,因為從ie5.0時開始定義這個文件夾的(ie5以前不叫這個)
而後來為了兼容性的原因,就一直沒有換過名字了。

⑼ mybatis的緩存有幾種

1、一級緩存

MyBatis默認開啟了一級緩存,一級緩存是在SqlSession 層面進行緩存的。即,同一個SqlSession ,多次調用同一個Mapper和同一個方法的同一個參數,只會進行一次資料庫查詢,然後把數據緩存到緩沖中,以後直接先從緩存中取出數據,不會直接去查資料庫。

但是不同的SqlSession對象,因為不用的SqlSession都是相互隔離的,所以相同的Mapper、參數和方法,他還是會再次發送到SQL到資料庫去執行,返回結果。

2、二級緩存

為了克服這個問題,需要開啟二級緩存,是的緩存zaiSqlSessionFactory層面給各個SqlSession 對象共享。默認二級緩存是不開啟的,需要手動進行配置。

<cache/>

如果這樣配置的話,很多其他的配置就會被默認進行,如:

  • 映射文件所有的select 語句會被緩存

  • 映射文件的所有的insert、update和delete語句會刷新緩存

  • 緩存會使用默認的Least Recently Used(LRU,最近最少使用原則)的演算法來回收緩存空間

  • 根據時間表,比如No Flush Interval,(CNFI,沒有刷新間隔),緩存不會以任何時間順序來刷新

  • 緩存會存儲列表集合或對象(無論查詢方法返回什麼)的1024個引用

  • 緩存會被視為是read/write(可讀/可寫)的緩存,意味著對象檢索不是共享的,而且可以很安全的被調用者修改,不幹擾其他調用者或縣城所作的潛在修改

  • 可以在開啟二級緩存時候,手動配置一些屬性

  • <cache eviction="LRU" flushInterval="100000" size="1024" readOnly="true"/>

  • 各個屬性意義如下:

  • eviction:緩存回收策略
    - LRU:最少使用原則,移除最長時間不使用的對象
    - FIFO:先進先出原則,按照對象進入緩存順序進行回收
    - SOFT:軟引用,移除基於垃圾回收器狀態和軟引用規則的對象
    - WEAK:弱引用,更積極的移除移除基於垃圾回收器狀態和弱引用規則的對象

  • flushInterval:刷新時間間隔,單位為毫秒,這里配置的100毫秒。如果不配置,那麼只有在進行資料庫修改操作才會被動刷新緩存區

  • size:引用額數目,代表緩存最多可以存儲的對象個數

  • readOnly:是否只讀,如果為true,則所有相同的sql語句返回的是同一個對象(有助於提高性能,但並發操作同一條數據時,可能不安全),如果設置為false,則相同的sql,後面訪問的是cache的clone副本。

  • 可以在Mapper的具體方法下設置對二級緩存的訪問意願:

  • useCache配置

    如果一條語句每次都需要最新的數據,就意味著每次都需要從資料庫中查詢數據,可以把這個屬性設置為false,如:

  • <select id="selectAll" resultMap="BaseResultMap" useCache="false">

  • 刷新緩存(就是清空緩存)

    二級緩存默認會在insert、update、delete操作後刷新緩存,可以手動配置不更新緩存,如下:

  • <update id="updateById" parameterType="User" flushCache="false" />


  • 3、自定義緩存

    自定義緩存對象,該對象必須實現 org.apache.ibatis.cache.Cache 介面

每次查詢資料庫前,MyBatis都會先在緩存中查找是否有該緩存對象。只有當調用了commit() 方法,MyBatis才會往緩存中寫入數據,數據記錄的鍵為數字編號+Mapper名+方法名+SQL語句+參數格式,值為返回的對象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