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外部緩存優勢是性能一致性更好,也就是空盤和滿盤性能差距不會太大,缺點是掉電容易丟數據,需要額外的掉電保護電路和在固件中加入掉電保護邏輯。
無緩存優勢是掉電相對不容易丟失數據,以及更好的成本控制,缺點就是4k性能會比較難看,而且性能一致性不夠好,不適合高負載的場合,比如資料庫伺服器等。
不過總之日常家用沒有任何區別就是了,東芝Q系列無緩存設計只是東芝對自家顆粒性能的自信以及節約成本的表現而已,家用不用糾結這些。
SSD的緩存分為兩種,一種是DRAM緩存,另一種是SLC緩存。
DRAM緩存是使用DRAM晶元(也就是內存顆粒)作為緩存,固態硬碟上的DRAM晶元一般不會用來直接緩存數據,DRAM主要是用來儲存FTL緩存映射表,這個映射表表達了快閃記憶體單元物理地址同文件系統邏輯地址之間的關系。
所有固態硬碟都有FTL映射表,不同之處在於無DRAM的SSD通常把表的主體放在快閃記憶體中,隨用隨取,效率較低。
高端固態硬碟會把FTL映射表完整地放入DRAM緩存中,通常需要按照1GB:1MB的比例配置DRAM緩存。
有些固態硬碟為了在節省成本的同時可以把DRAM緩存作為宣傳籌碼,選擇了不管何種容量都只配備256MB緩存的方式,這種情況下只能直接管理256GB的快閃記憶體空間,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所以除了觀察固態硬碟是否搭載DRAM緩存晶元之外,大家還應通過晶元表面的編號查詢它的具體容量,確保買到的是按照1GB:1MB完整配備DRAM緩存的高性能產品。
目前SLC緩存基本所有TLC固態硬碟都有。目前大部分固態硬碟的SLC緩存,並不是真的使用了SLC顆粒作為緩存,而是使用TLC模擬SLC來提升連續讀寫速度。
TLC的讀寫速度較慢,為了提升連續寫入時固態硬碟的表現,主控會先將數據寫入SLC緩存中,當緩存寫滿後,才會像TLC快閃記憶體中寫入,這樣就會造成寫入速度的斷崖式下跌,此時的速度被稱為緩外速度,緩外速度的高低也是衡量SSD性能的重要指標。
假設一塊SSD配備10GB的SLC緩存,我向固態硬碟中寫入20GB的文件時,前10GB的數據先被寫入到緩存中,後10GB的數據則會直接寫入到TLC中。速度會呈現出下圖這種形式:
雖然日常不會經常向SSD中反復寫入大文件,但是緩存外寫入性能直接反映了NAND顆粒的品質以及GC策略的優劣。緩外速度高的SSD比速度低的盤質量要好。
B. 固態硬碟(SSD)有緩存和沒有緩存有什麼區別
有外部緩存優勢是性能一致性更好,也就是空盤和滿盤性能差距不會太大,缺點是掉電容易丟數據,需要額外的掉電保護電路和在固件中加入掉電保護邏輯。
無緩存優勢是掉電相對不容易丟失數據,以及更好的成本控制,缺點就是4k性能會比較難看,而且性能一致性不夠好,不適合高負載的場合,比如資料庫伺服器等。
SSD的緩存分為兩種,一種是DRAM緩存,另一種是SLC緩存。
有些固態硬碟為了在節省成本的同時可以把DRAM緩存作為宣傳籌碼,選擇了不管何種容量都只配備256MB緩存的方式,這種情況下只能直接管理256GB的快閃記憶體空間,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所以除了觀察固態硬碟是否搭載DRAM緩存晶元之外,大家還應通過晶元表面的編號查詢它的具體容量,確保買到的是按照1GB:1MB完整配備DRAM緩存的高性能產品。
目前SLC緩存基本所有TLC固態硬碟都有。目前大部分固態硬碟的SLC緩存,並不是真的使用了SLC顆粒作為緩存,而是使用TLC模擬SLC來提升連續讀寫速度。
C. 【科普向】磁碟(三)固態硬碟
我們在上一期講了機械硬碟的原理,以及在選購機械硬碟時的注意事項,那麼這一期我們就來講一講一種更為高端的硬碟——固態硬碟
固態硬碟發展史
1970年,StorageTek開發了第一個固態硬碟驅動器。
1989年,英特爾發布了世界上第一款固態硬碟。
2006年,三星發布了一款32GB容量的固態硬碟筆記本電腦,標志著固態硬碟正式走入移動設備。
2007年,SanDisk發布了1.8寸32GB固態硬碟產品和2.5寸32GB型號。
2009年,大量的廠商湧入固態硬碟市場,固態硬碟技術得到了飛速發展。
存儲顆粒
固態硬碟,又被成為SSD(Solid State Disk),是一種現代的儲存硬碟。拿到一塊固態硬碟,可以看到它和之前我們所講的機械硬碟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的固態硬碟並不像機械硬碟那樣被包在一個密封的鐵盒子里,而是由一大塊PCB板組成。電路板上這些小的黑色的方格子就是存儲顆粒了。作為固態硬碟最核心的東西,用來存儲數據。
存儲顆粒分為三種:SLC顆粒、MLC顆粒和TLC顆粒。
我們知道,硬碟在電腦中就像一個倉庫,它儲存著我們的數據。倉庫中很多貨架用來存放數據,不同的顆粒就相當於不同類型的貨架
SLC顆粒
SLC中的S是single的縮寫,就是單一的意思。意味著SLC顆粒的存儲顆粒上每一個存儲單元只存放1bit的數據。
我們將顆粒理解為倉庫里的貨架,那麼SLC顆粒就是每個貨架上放有一個貨物。當需要調取貨物時,因為貨架上只有一個貨物,所以不需要對貨物進行篩選和分類,只需要找到對應的貨架之後直接將貨物拿走就可以了,調取的速度非常快。也就是說SLC顆粒時固態硬碟中速度最快的顆粒,同時也是壽命最長的。
MLC顆粒
MLC中的M是multi的縮寫,是多個的意思。MLC存儲顆粒每個儲存單元存放2bit的數據。也就是說每一個MLC的貨架上放有兩個貨物,在提取貨物時需要先鑒別兩個貨物,然後再取走需要的那個貨物。這就浪費了一些時間。所以MLC顆粒的速度要比SLC顆粒的速度慢一些,壽命也比SLC更短一些。
TLC顆粒
TLC中的T是triple的縮寫,就是三個的意思。所以TLC的存儲顆粒每個儲存單元存放3bit的數據。不過有一些廠商也會將自己的TLC顆粒稱之為3bit-MLC顆粒。
同樣的道理,TLC的每個貨架放有三個貨物,調取的速度更慢了,所以TLC顆粒是這三種顆粒中速度最慢的那一個。由於其「貨架」的使用頻率高於MLC和SLC,所以TLC同時也是這三種儲存顆粒中壽命最短的那個。
由於TLC價格較低,所以現在市面上大多數的固態硬碟使用的都是TLC顆粒。
這三種儲存顆粒在速度和壽命上都有差距,不過即使壽命最短的TLC也可以正常使用五年左右,這一點不要擔心。
存儲顆粒作為固態硬碟的核心部件,並不是所有廠商都有自主生產的能力,很大一部分廠商只能購買別家的存儲顆粒用來生產自己的固態硬碟。
英特爾、三星、美光、海力士、閃迪和東芝是目前具有自主生產儲存顆粒能力的廠商。
那廠商口中的白片黑片都是什麼呢?
原片
指的是有固態硬碟廠商親自認證的原廠合格的儲存顆粒。
白片
是檢驗不合格的瑕疵品,被廠商檢測後淘汰。由一寫末流廠商進行簡單的加工製成價格較低、品質較差的固態硬碟。
黑片
可以說就是廢料,幾乎沒有價值。由於其性能低下,大部分的黑片用來製作成了U盤和SD卡。
匯流排
是計算機各種功能部件之間傳送信息的公共通信干線。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從固態硬碟到CPU用來傳輸數據的道路。在固態硬碟中,匯流排非為兩類:SATA匯流排和PCI-E匯流排。我們可以把CPU和固態硬碟想像成兩個城市,而SATA匯流排就是兩個城市之間的普通火車軌道,PCI-E匯流排就是高鐵軌道。
目前SATA匯流排的最快速度也只有550MB/s,而PCI-E匯流排最高可達3000MB/s。
不過PCI-E也是有不同等級的,PCI-E x1、PCI-E x2、PCI-E x4、PCI-E x8和PCI-E x16。而固態硬碟通常使用的都是PCI-E x2和PCI-E x4。PCI-E x2匯流排要比PCI-E x4慢一些,大概只有1000MB/s左右。而更高的PCI-E x8和PCI-E x16通常都是顯卡在使用。
介面
目前常見的固態硬碟介面分為三種:SATA介面、M.2介面和PCI-E介面。
SATA介面
機械硬碟一般使用的都是SATA介面,不過SATA介面也可以被用在固態硬碟上。使用SATA介面的固態硬碟一般體積都比較大,而且只能走SATA匯流排。所以一般SATA介面的固態硬碟速度比較慢。
(SATA介面)
M.2介面
使用M.2介面的固態硬碟又可以分為三種,按速度由低到高的順序排列分別是走SATA匯流排的、走PCI-E x2匯流排的以及是走PCI-E x4匯流排的。這三種匯流排的區別已經在上文提到過了,這里不再是贅述。
而使用M.2介面走PCI-E x4匯流排的硬碟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支持NVME協議的,另一種是不支持NVME協議的。
NVME協議是什麼呢?
其實,造成上文提到的那兩種匯流排速度差異的主要原因就是協議不同。SATA匯流排使用的是AHCI協議,而PCI-E匯流排上使用的是NVME協議。說白了就是這兩條軌道對與在軌道上行駛的列車做出了不同的要求和限制。由於SATA軌道製作不精細,導致SATA軌道上無法行駛高速列車,從而導致了速度變慢。
支持NVME協議的M.2介面的固態硬碟就像高速火車(NVME協議)跑在高速鐵路上(PCI-E匯流排),速度是最快的,能達到3000MB/s。而不支持NVME協議的硬碟就像普通火車(不支持NVME協議)跑在高速鐵路上(PCI-E匯流排),速度自然就慢一些,能達到1500MB/s。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都叫M.2介面,但是走不同的匯流排,介面的形狀其實是也是不一樣的。
走PCI-E x4匯流排的硬碟介面有兩個金手指,對應的插槽是socket 3介面。
(socket 3介面)
走SATA匯流排和PCI-E x2匯流排的硬碟介面有三個金手指,專屬插槽是socket 2介面。
(socket 2介面)
不過這種擁有三個金手指的介面通用性更強一點,socket 2和socket 3插槽都是可以用的。
PCI-E介面
使用PCI-E介面的固態硬碟走的是PCI-E x4匯流排,一般都是支持NVME協議的。
值得注意的是介面只是物理上的插孔而已,並不會直接影響性能。如果廠商願意,無論多麼奇怪的介面都是可以的。真正影響硬碟速度的是介面背後的協議和匯流排。所以使用SATA介面SATA匯流排AHCI協議的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的速度是相近的。
而使用M.2介面PCI-E x4匯流排NVME協議的硬碟和使用PCI-E介面PCI-E x4匯流排NVME協議的硬碟速度是相近的。雖然他們一個使用了M.2介面,一個使用了PCI-E介面,但是因為它們背後的匯流排和協議是一樣的,所以速度並不會出現明顯的差距。
(不同的PCI-E介面)
為了防止大家混亂,我在這里做個小的導圖幫助理解。
緩存
一般情況下,緩存的讀寫速度是比碟片的速度快的,緩存就像一個數據的臨時存放點,硬碟在寫入數據時,先將數據寫入到緩存,寫入完成後,系統就會提示數據寫入完成了,用戶就可以做別的事情了,而在計算機後台,數據再從緩存中寫入硬碟。
緩存分為兩種,一種是DDR緩存,一種是SLC-cache緩存
DDR緩存
這種緩存和和內存條中上使用的是同一種規格的,這種緩存的優點在於速度非常快,但是它的空間一般比較小,無法儲存大量的數據,對SSD性能的提升不大。
SLC-cache緩存
也叫SLC緩存。我們在前文已經提到,SLC顆粒是所有固態硬碟顆粒中速度最快的,但是為了節約成本,市面上大多數固態硬碟都是MLC和TLC顆粒的。但是為了提高讀寫性能,廠商會讓一部分MLC或TLC模擬SLC顆粒工作,這就是SLC緩存。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很多固態硬碟在傳輸大文件時,前一段時間速度非常快,但是一段時間後硬碟的速度會斷崖式下跌。原因就是SLC緩存顆粒已經全部填滿文件了,這時,硬碟就會恢復正常的MLC或者TLC的速度,整體的讀寫速度就慢下來了。
SLC緩存也時目前市面上最為常見的一種緩存行駛,對小文件的讀取速度有顯著提升。
主控
主控負責整個固態硬碟的數據管理和調控,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固態硬碟的CPU。由於主控對整個固態硬碟進行管理,所以主控也對硬碟性能有著較大的影響。目前第一梯隊的主控廠商有三星、英特爾和馬牌。
讀寫速度
我們經常能在某個固態硬碟的產品界面看到「順序讀寫」和「4K隨機讀寫」,那麼這兩種有什麼區別呢?
順序讀寫
順序讀寫速度一般非常快,賣家也常常會將這個數值作為宣傳的速度。但是日常使用中,順序讀寫速度對我們的影響並沒有那麼大。
順序讀寫就是對一個大文件進行讀寫,比如對一個100GB的大文件進行讀寫,用到的就是順序讀寫。而如果要對100個1GB的文件進行讀寫,用到的就是4K隨機讀寫。
4K隨機讀寫
4K隨機讀寫速度更加貼近我們日常的使用,我們很少會對一個大型文件進行讀寫,通常都是一個一個文件進行讀寫的。4K隨機讀寫速度通常是要比順序讀寫速度慢的,所以在選購固態硬碟時,我們更要關注4K隨機讀寫速度。
以上就是固態硬碟的基本參數了,希望能對各位在選購固態硬碟時提供幫助。
我們作為一個新團隊十分缺乏經驗,可能會存在種種疏漏,還請各位大佬嘴下留情,反饋問題。感激不盡!
文/ 同兒睡不著。
責編/ M.微博
圖/ 網路、同兒睡不著。
小蓬軟體工作室
D. 固態硬碟SLC和MLC有什麼區別
簡單來說就是下面的這樣的參數:
SLC = Single-Level Cell ,即1bit/cell,速度快壽命長,價格超貴(約MLC 3倍以上的價格),約10萬次擦寫壽命
MLC = Multi-Level Cell,即2bit/cell,速度一般壽命一般,價格一般,約3000---10000次擦寫壽命
因此,普通用戶購買MLC的固態硬碟就夠用,不要使用固態硬碟下載東西,不要將瀏覽器,在線播放軟體等會產生大量臨時數據的的軟體安裝在固態硬碟,或者將這些軟體的緩存目錄修改成其它機械硬碟,大量臨時數據的寫入操作會加速固態硬碟的快閃記憶體晶元的老化速度。
1bit/cell和2bit/cell的意思就是,SLC架構由於每Cell僅存放1bit數據,故只有高和低2種電平狀態,使用1.8V的電壓就可以驅動。而MLC架構每Cell需要存 放多個bit,即電平至少要被分為4檔(存放2bit)。
在一次讀寫中SLC只有0或1兩種狀態,這種技術能提供快速的程序編程與讀取,簡單點說每Cell就像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開關一樣,只有開和關兩種狀態,非常穩定,就算其中一個Cell損壞,對整體的性能也不會有影響。在一次讀寫中MLC有四種狀態(以每Cell存取2bit為例),這就意味著MLC存儲時要更精確地控制每個存儲單元的充電電壓,讀寫時就需要更長的充電時間來保證數據的可靠性。它已經不再是簡單的開關電路,而是要控制 四種不同的狀態,這在產品的出錯率方面和穩定性方面有較大要求,而且一旦出現錯誤,就會導致2倍及以上的數據損壞,所以MLC對製造工藝和控制晶元有著更高的要求。
成本問題也是因為這個導致的,SLC的一個Cell只存1bit數據,MLC的一個Cell卻能存2bit或者更多的bit數據,但晶元的體積並沒增加,等於壓縮存儲了數據,這樣的結果就是相同的一塊晶元存儲的容量變大,自然價格就便宜了。
以上文章僅為參考幫助說明,並不做全面的可適用性保證,相關支持請點擊右側的微博進行討論。
點擊搜索更多硬體問答: 中關村在線問答堂-硬體
更多的關於電腦和網路的問題請到 中關村在線-硬體論壇 交流分享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E. 富士通60g固態硬碟slc好不好
SLC,MLC,TLC這三種緩存顆粒的固態硬碟哪個更好,答案當然是SLC緩存顆粒的固態硬碟性能更好,反應速度更快。不過,價格比較昂貴,如果不是發燒游戲玩家或者大型圖紙設計,我建議你購買MLC的固態硬碟,至於TLC的固態硬碟,雖然價格相對於MLC的固態硬碟要稍微低一點,但是壽命也相對要短,運行速度也相對較慢,而且現在的TLC不再具有明顯的性價比。
———————————————分割線——————————————————
滿意請採納(⊙o⊙),以上是軟硬謙施團隊為你帶來的回答。
如果有什麼不懂的可以追問,以後有什麼問題可以向我提問或者向我的團隊提問。(*^__^*)
嘻嘻……
F. 固態硬碟(SSD)有緩存和沒有緩存有什麼區別
有外部緩存優勢是性能一致性更好,也就是空盤和滿盤性能差距不會太大,缺點是掉電容易丟數據,需要額外的掉電保護電路和在固件中加入掉電保護邏輯。
無緩存優勢是掉電相對不容易丟失數據,以及更好的成本控制,缺點就是4k性能會比較難看,而且性能一致性不夠好,不適合高負載的場合,比如資料庫伺服器等。
SSD的緩存分為兩種,一種是DRAM緩存,另一種是SLC緩存。
有些固態硬碟為了在節省成本的同時可以把DRAM緩存作為宣傳籌碼,選擇了不管何種容量都只配備256MB緩存的方式,這種情況下只能直接管理256GB的快閃記憶體空間,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所以除了觀察固態硬碟是否搭載DRAM緩存晶元之外,大家還應通過晶元表面的編號查詢它的具體容量,確保買到的是按照1GB:1MB完整配備DRAM緩存的高性能產品。
目前SLC緩存基本所有TLC固態硬碟都有。目前大部分固態硬碟的SLC緩存,並不是真的使用了SLC顆粒作為緩存,而是使用TLC模擬SLC來提升連續讀寫速度。
G. 顆粒是tlc,緩存是slc顆粒的硬碟怎麼樣
不錯呀,只要是固態硬碟,緩存容量大就很流暢
H. 致鈦固態硬碟採用的SLC緩存技術有什麼用
1、SLC緩存技術是通過主控機制和固件,在快閃記憶體顆粒內部劃分一部分獨立空間,模擬SLC顆粒工作模式,在一定空間和時間內部發揮相當於SLC顆粒的寫入性能。
2、簡單來說,SLC緩存技術的使用使得TLC、QLC等寫入速度慢的顆粒有一個緩沖,使這些類型的固態硬碟看上去寫入速度很高。
3、使用這種技術的固態硬碟都會劃分出一定空間(如2GB、10GB等)模擬SLC顆粒的讀寫,但是一旦超過緩存的容量,TLC、QLC本身的真實水平就會展現,這個時候寫入就會掉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