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硬碟大全 » 硬碟輸出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硬碟輸出

發布時間: 2022-10-08 00:47:34

1. 硬碟、軟盤、光碟是輸出設備還是輸入輸出設備

外儲存器

外儲存器是指除計算機內存及CPU緩存以外的儲存器,此類儲存器一般斷電後仍然能保存數據。常見的外存儲器有硬碟、軟盤、光碟、U盤等。

PC機常見的外存儲器有軟盤存儲器、硬碟存儲器、光碟存儲器等。磁碟有軟磁碟和硬磁碟兩種。光碟有隻讀型光碟CD-ROM、一次寫入型光碟WORM和可重寫型光碟MO三種。


(1)硬碟輸出擴展閱讀:

存儲器的種類很多,按其用途可分為主存儲器和輔助存儲器,主存儲器又稱內存儲器(簡稱內存),輔助存儲器又稱外存儲器(簡稱外存)。內存儲器最突出的特點是存取速度快,但是容量小、價格貴;外存儲器的特點是容量大、價格低,但是存取速度慢。內存儲器用於存放那些立即要用的程序和數據;

外存儲器用於存放暫時不用的程序和數據。內存儲器和外存儲器之間常常頻繁地交換信息。外存通常是磁性介質或光碟,像硬碟,軟盤,磁帶,CD等,能長期保存信息,並且不依賴於電來保存信息,但是由機械部件帶動,速度與CPU相比就顯得慢的多。

2. 硬碟驅動器是輸入還是輸出設備為什麼

硬碟驅動器既是輸出設備,又是輸入設備。
輸入設備是指向計算機輸入數據和信息的設備;輸出設備是計算機硬體系統的終端設備,也就是把各種計算結果數據或信息以數字、字元、圖像、聲音等形式表現出來。
磁碟驅動器既能將存儲在磁碟上的信息讀進內存中,又能將內存中的信息寫到磁碟上。也就是說當你往磁碟保存文件時,它是輸出設備;當你從磁碟打開一個文件時,它是輸入設備。因此,就認為它既是輸入設備,又是輸出設備。

(2)硬碟輸出擴展閱讀:
常見的輸入設備:
1、字元輸入設備:鍵盤。
2、光學閱讀設備:光學標記閱讀機,光學字元閱讀機。
3、圖形輸入設備:滑鼠器、操縱桿、光筆。
4、圖像輸入設備:攝像機、掃描儀、傳真機。
5、模擬輸入設備:語言模數轉換識別系統。
常見的輸出設備:
1、顯示器:實現人機對話的主要工具,既可以顯示鍵盤輸入的命令或數據,也可以顯示計算機數據處理的結果。
2、列印機:將計算機的處理結果列印在紙張上,將計算機輸出數據轉換成印刷字體。
3、繪圖儀:在繪圖軟體的支持下課繪制出復雜、精確的圖形,是各種計算機輔助設計不可缺少的工具。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輸出設備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輸入設備

3. 硬碟錄像機的網路輸出帶寬是什麼意思

是這樣的。
網路帶寬是指在一個固定的時間內(1秒),能通過的最大位數據。就好象高速公路的車道一樣,帶寬越大,好比車道越多。
舉個例子:海康DS-8608N的網路視頻接入帶寬50Mbps,如果前端的每路攝像頭只佔2M帶寬,那麼它可以同時接入25路圖像,但8608最多接8路,也就是說它可以同時支持8路6M帶寬的攝像頭。

4. 計算機硬碟既是輸入設備又是輸出設備

硬碟即不是輸入設備也不 是輸出設備。
電腦的基本組成:由輸入設備、輸出設備、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等組成。硬碟屬於電腦存儲器部分。也可以叫外存儲器。
存儲器作用:用來存儲程序和數據的部件,是計算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應用中,用戶先通過輸入設備將程序和數據放在存儲器中,運行程序時,由控制器從存儲器中逐一取出指令並加以分析,發出控制命令以完成指令的操作。

5. 為什麼說硬碟既是輸入設備又是輸出設備

為什麼卻有人要說硬碟是輸入輸出設備呢。有這么一個定義:輸入設備的任務是輸入操作者提供的原始信息,並將它變成機器能識別的信息,然後存放在內存中;輸出設備的任務,是將計算機的處理結果用人們或其它機器所能接受的方式輸出。許多輸入方式都有對應的逆方式進行輸出。做這么一個比喻:我用輸入設備——攝像頭與遠方的同學進行視頻,是不是一種輸入行為;那麼我把我硬碟里的一個視頻文件播放給給遠方的同學看,是不是也是一種輸入行為。再作個比喻:我用輸出設備——列印機列印一篇我沒保存在硬碟上的文檔,是不是一種輸出行為;那麼我將我的一份製作好的文檔存儲在硬碟上,是不是也是一種輸出行為。我這里所說的輸入輸出行為是相對計算機主機而言的。就是把硬碟當作一個類似鍵盤,顯示器的外部設備,對CPU進行輸入輸出操作。我再解釋的簡單一些吧。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過去計算機處理信息是用穿孔的紙帶通過讀孔器向內存和CPU傳送數據的,CPU處理完的數據也是通過打孔輸出的,這是最原始的輸入輸出設備。以此類推,硬碟存有數據的一部分就好比有孔的紙帶,在硬碟上保存數據就像是在紙帶上打孔。

6. 硬碟既是輸入設備也是輸出設備嗎

硬碟既是輸入設備也是輸出設備這種說法是不對的,硬碟准確的說應該是存儲設備,而且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是其他設備:

  1. 輸入設備常用的有:滑鼠、鍵盤、操縱桿、光筆、攝像機、掃描儀等。

  2. 輸出設備常用的有:顯示器、音響,列印機,投影儀,繪圖機等。

7. 聊一聊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

今天我們聊一聊機械硬碟真的比固態差嗎?以及它們的比較

一般機械硬碟正面貼有產品標簽,主要包括廠家信息和產品信息,如商標、型號、序列號、容量、參數等。這些信息是硬碟的基本依據,下面將逐步介紹它們的含義。硬碟背面則可以看到背部的控制電路板和介面部件等組。控制電路板上主要有硬碟BIOS、硬碟緩存和主控晶元等單元。上面的就是硬碟的介面。硬碟介麵包括電源介面和數據介面。

硬碟BIOS晶元的作用,是用來存儲硬碟各項數據信息的。像介面啊,容量啊這些。如果BIOS出問題,那就可能導致電腦認不出硬碟,或者認錯,等等故障。

緩存晶元的作用。就是為了協調硬碟與主機在數據處理速度上的差異而設計的,在硬碟中,主要負責給數據提供暫存空間,提高硬碟的讀寫效率,把數據從內存寫入硬碟時,由於硬碟較緩慢,需要等待較長的時間才能完成寫入。有了緩存晶元,數據就可以先寫入到緩存里,隨後硬碟自己再從緩存寫入到碟片。就不需要我們再傻等了。所以緩存越大就代表硬碟的性能越好。

主控晶元則是負責數據寫入硬碟時和讀取時的方式,等等。相當於硬碟的大腦了。一個好的主控,他就能讓硬碟更快速有效的工作。找數據非常快和准確。那你說這大腦都不行了,東西放在硬碟的那個位置他都不知道了,那硬碟能好使么。

介面處的電源插座連接電源,為硬碟工作提供電力保證。數據介面是硬碟與主板、內存之間進行數據交換的通道。 此外,在硬碟表面都有個透氣孔,它的作用是使硬碟內部氣壓與外部大氣壓保持一致。

打開硬碟,觀察內部,可以看到:裡面有磁頭、碟片、馬達等部件

硬碟的碟片是硬質磁性合金碟片,就是存儲數據的。厚一般在0.5mm左右, 這些碟片安裝在馬達的轉軸上,在馬達的帶動下高速旋轉,碟片的旋轉配合磁頭的擺動,就能讀取碟片中每個地方的數據了。一般的機械硬碟都是由多組碟片和定位系統組成的。

那麼,硬碟上的數據是如何組織與管理的呢?碟片首先在邏輯上被劃分為磁軌以及扇區。

碟片被劃分成許多同心圓,這些同心圓軌跡叫做磁軌。磁軌從外向內從0開始順序編號。硬碟的每一個盤面有幾百到幾千個磁軌,越大容量硬碟每面的磁軌數越多。當硬碟需要存放數據時候,都是從最外圈的磁軌開始的。

而最靠近主軸的位置被稱為啟停區,這里是不存放任何數據的,硬碟不工作時,磁頭停留在啟停區。

當需要從硬碟讀寫數據時,磁碟開始旋轉。磁頭就會抬起,並與盤面保持一個微小的距離。這個距離越小,磁頭讀寫數據的靈敏度就越高,這個距離大概是人類頭發直徑的千分之一那麼多。 這種結構就會導致機械硬碟的工作環境,必須保持穩定。一旦有較強烈的震動,肯定會影響機械硬碟工作的。

所以一旦有小的塵埃進入硬碟密封腔內,與盤體發生碰撞,就可能造成數據丟失,形成壞塊,甚至造成磁頭和盤體的損壞。我們在非專業條件下絕對不能開啟硬碟密封腔,否則,灰塵進入後會加速硬碟的損壞。

機械硬碟的所有的數據都是以扇區形式存儲在硬碟上的,一個扇區就代表硬碟最小的存儲單位(512節字)。在向碟片讀取和寫入數據時,就要以扇區為單位進行工作。那麼每個磁軌上就有了無數個扇區。那麼硬碟是怎麼讀取數據的就好理解了。

舉個例子:我要讀取硬碟中存儲的小姐姐。小姐姐在第(2)磁軌,(2)扇區。那麼讀寫磁頭就會先移動到小姐姐所在的磁軌上方,然後馬達再帶動碟片,將小姐姐送到磁頭的下方進行讀取。

磁頭移動到磁軌時的時間稱為尋道時間(seek time)。而碟片把小姐姐旋轉,帶到讀寫磁頭下方的這段時間,稱為旋轉延遲時間(rotational latencytime)。每次的讀取,都需要尋道和旋轉。

這還是一個小姐姐,如果多了的話,機械硬碟就要一個個找。這種存取方式就導致了機械硬碟一次性讀寫多數文件時的性能很差。

那麼在了解了硬碟的基本原理之後,不難推算出,磁碟上數據讀取和寫入所花費的時間可以分為尋道時間和旋轉延遲時間,以及數據從磁碟中輸出和輸入的時間,也就是傳輸時間,這三個部分。

在機械硬碟發展的這幾十年裡,在工作方式上,機械硬碟都是使用磁性介質作為數據存儲介質,在數據讀取和寫入上,使用磁頭+馬達的方式進行機械定址。因為機械硬碟靠機械驅動讀寫數據的限制,導致機械硬碟的性能提升遇到了瓶頸。特別是機械硬碟的隨機讀寫能力,受其機械特性的限制,是一個巨大的瓶頸。隨後還出現了一種疊瓦技術。它能在同樣大小的磁碟上存儲更多數據的技術。硬碟廠商雖然用這個技術增大的硬碟空間,但是會比較嚴重的影響到數據的可靠性和讀寫速度。大家購買機械硬碟之前,一定要記得上廠商官網來查詢。具體內容這期視頻就不多講了。

那固態硬碟呢?固態硬碟Solid State Drive,固態硬碟跟機械硬碟同樣有主控,緩存。但工作方式、形狀、介面、等方面都是有別於機械硬碟的。

機械硬碟通過碟片來存儲數據。而目前主流的SSD都是使用快閃記憶體來作為存儲介質。 主控和緩存的作用和機械硬碟的作用基本相同。最主要就是存儲介質和方式的不同。

機械硬碟的讀取方式剛才已經簡單了解過了,而固態硬碟的存取介質就是由無數個浮柵晶體管來負責。

浮柵晶體管最下面的是襯底,源極和漏極。襯底之上,有隧道氧化層、 (浮柵層)、氧化層、控制柵極。中間的浮柵層被絕緣層包圍著,電子易進難出,通過對浮柵層充放電子,來對晶體管進行寫入和擦除。

數據是以0和1二進制進行保存的,根據浮柵中有沒有電子兩種狀態,一般把有電子的狀態記為0,沒有電子的狀態記為1。

這樣就可以進行數據的存取了。更改數據簡單理解就是往浮柵晶體管上下方施加電壓,當往下方施加電壓時,電子會被吸入下方,檢測不到浮柵層的電子時,數據就會被判斷為1。

而往晶體管上方施壓,則會將下方的電子吸回,一吸那不就出來了,啊不,是回來了。回來了就能檢測到了。那這時候就會被判斷為0。

官方把固態硬碟中的每個快閃記憶體晶元被稱為die。如果把它放大。會看到,一個die中包含了兩個plane

plane則是由2048個block組成。

Block中的256個顆粒是由page組成的。

Page就是最小的存儲

單位了,他們分別是4k/8k/或者16K等等。

我們假設1個page為16KB,

那麼根據剛才的公式就可以算出,這塊顆粒的容量為16*256*2048*2等於16G。

我們再假設某個固態硬碟共有8塊顆粒,每個page的容量為16K。當需要寫入16K數據時,那麼主控就會寫入第一個顆粒中。

如果是32K,為了提高效率,主控則會將數據分成兩個16K,來同時寫入兩個顆粒中。

那128K呢,那就可以把他拆分成8個16K,主控將會往每個顆粒中寫入16k。

這樣就能發揮出這個SSD主控理論最大的寫入帶寬,相對4KB來說最好情況下我們可以得到8倍的速度,文件大小提升了8倍,速度卻還差不多。

固態硬碟這種電子擦寫的過程,和電子定址自然要比笨重的機械硬碟要快得多。而且因為結構不同,固態硬碟工作時根本沒有噪音,也不怕劇烈的震動。體積小,速度快,等等都是他的優點。

但是這些固態硬碟的顆粒都是有擦寫次數的限制,當超過這個次數時,這個顆粒可能就不能用了。這個最大擦寫次數按顆粒的不同,還是有很大差距,同時固態硬碟有電子流失的問題,固態硬碟存儲數據,如果長期不寫入,會導致固態會需要更大的難度來讀取,甚至無法讀取。

8. 硬碟的傳輸速度主要取決於輸出裝置還是輸入裝置

你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
1、硬碟的讀寫速度是所有電腦部件中速度最慢的,所以,硬碟的讀寫速度並不取決於輸入端、也不取決於輸出端。
2、傳輸速度本身就包含了
寫入速度

讀取速度,這都是硬碟本身的固有性能。
下面是戴爾品牌台式機里的一個機械硬碟的讀寫參數:

9. 什麼是硬碟輸出數值低 要格式化

簡單的說,格式化就是把一張空白的盤劃分成一個個小的區域,並編號,供計算機儲存,讀取數據。沒有這個工作的話,計算機就不知道在哪寫,從哪讀。
硬碟必須先經過分區才能使用,磁碟經過分區之後,下一個步驟就是要對硬碟進行格式化(FORMAT)的工作,硬碟都必須格式化才能使用。
格式化是在磁碟中建立磁軌和扇區,磁軌和扇區建立好之後,電腦才可以使用磁碟來儲存數據。
在Windows和DOS操作系統下,都有格式化Format的程序,不過,一旦進行格式化硬碟的工作,硬碟中的數據可是會全部不見喔!所以進行這個動作前,先確定磁碟中的數據是否還有需要,如果是的話先另行備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