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的硬碟是並口的,傳輸速率最大可達到100MB/s,但我用軟體測試時,只有25MB/s,怎麼回事,如何提高傳輸速率
傳輸速率是指MODEM理論上能達到的最高傳輸速率,即每秒鍾傳送的數據量大小,以bps(bit per second,比特/秒)為單位。在這里主要是指撥號連接速度,即伺服器到Modem的數據傳輸速率,只表明Modem與ISP連接的一瞬間可以連接的速率。標準的56K Modem,「56K」指的就是建立網路連接時的速率,它只是一個理論值,在最理想的情況下才可能達到。由於電話線路的噪音是不可以避免的,因此在實際使用中,連接速度是不可能達到56K的,只要在42K-52K之間都可以認為是56K的Modem。
撥號連接速度會根據外界情況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結果:
(1)與伺服器執行協議有關
在伺服器執行相應協議的情況下,Modem才可能有較高的連接速度。
(2)與線路的質量有關
Modem工作時先以最高速率連接,然後會根據連接質量迅速調整連接速率,所以線路好壞是影響Modem連接速率的一個關鍵因素。與伺服器及其接入端有關,由於大型ISP的網路技術和硬體設備會不斷更新,如果連接上性能較好的伺服器,就會得到最流暢的數據流,否則則相反,這也是每次接入的速率都會有所變化的原因。性能不同的MODEM在同等條件的線路和ISP下,其連接速度是不同的,所以MODEM的好壞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條件。
MODEM的最高傳輸速率可分為9.6Kbps,14.4Kbps,28.8Kbps,33.6Kbps以及56Kbps,目前常見的都是56Kbps的,其餘的低速MODEM都已經被淘汰掉了。
B. 機械硬碟一般讀寫速度是多少
機械硬碟讀寫速度平均60---80M每秒。
硬碟有機械硬碟(HDD)和固態硬碟(SSD)之分。機械硬碟即是傳統普通硬碟,主要由:碟片,磁頭,碟片轉軸及控制電機,磁頭控制器,數據轉換器,介面,緩存等幾個部分組成。
磁頭可沿碟片的半徑方向運動,加上碟片每分鍾幾千轉的高速旋轉,磁頭就可以定位在碟片的指定位置上進行數據的讀寫操作。信息通過離磁性表面很近的磁頭,由電磁流來改變極性方式被電磁流寫到磁碟上,信息可以通過相反的方式讀取。硬碟作為精密設備,塵埃是其大敵,所以進入硬碟的空氣必須過濾。
原理:
機械硬碟中所有的碟片都裝在一個旋轉軸上,每張碟片之間是平行的,在每個碟片的存儲面上有一個磁頭,磁頭與碟片之間的距離只有0.1μm~0.5μm,較高的水平已經達到 0.005μm~0.01μm,所有的磁頭聯在一個磁頭控制器上,由磁頭控制器負責各個磁頭的運動。
C. 我的移動硬碟連在筆記本上,讀取的速度很慢是啥原因呀
1.要看你的移動硬碟與電腦的介面是不是USB2.0。如果是早期的電腦USB介面是1.0的,理論傳輸速度只有1.5Mbps。USB2.0才能達到480Mbps.
2.一般移動硬碟的盒子上都標有USB1.0/USB2.0.
3.如果你的機器是兩年前的產品,應該是USB1.1介面,具體你可以找一個USB2.0的U盤或移動硬碟來測試,如果系統(XP、2000或以上)提示「高速USB設備插入到非高速USB集線器」的話,就說明你的機器是USB1.1介面,沒有提示則說明是USB2.0介面。
4.或者可以在我的電腦-右鍵屬性,在設備管理器中找到通用傳行匯流排,後面跟的是USB1.0或者USB2.0
D. 電腦網路鏈接斷開時,硬碟打開速度很順暢,網路連上網後,硬碟打開速度變得很慢,如何解決硬碟速度的問題
在上網的時候,有的程序會搜索在線升級,所以會導致硬碟的速度變慢,另外,清理一下電腦里的插件、上網的痕跡還有注冊表,也可以加快點硬碟的速度。
E. 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的讀寫速度分別是多少
1、機械硬碟讀寫速度平均60---80M每秒。
2、固態硬碟不同品牌型號之間,差距非常大,平均大約在150---300M每秒。
固態硬碟:用固態電子存儲晶元陣列而製成的硬碟,因為台灣英語里把固體電容稱之為Solid而得名。SSD由控制單元和存儲單元(FLASH晶元、DRAM晶元)組成。固態硬碟在介面的規范和定義、功能及使用方法上與普通硬碟的完全相同,在產品外形和尺寸上也完全與普通硬碟一致。
機械硬碟:硬碟有機械硬碟(HDD)和固態硬碟(SSD)之分。機械硬碟即是傳統普通硬碟,主要由:碟片,磁頭,碟片轉軸及控制電機,磁頭控制器,數據轉換器,介面,緩存等幾個部分組成。
磁頭可沿碟片的半徑方向運動,加上碟片每分鍾幾千轉的高速旋轉,磁頭就可以定位在碟片的指定位置上進行數據的讀寫操作。信息通過離磁性表面很近的磁頭,由電磁流來改變極性方式被電磁流寫到磁碟上,信息可以通過相反的方式讀取。
(5)硬碟連速擴展閱讀:
機械硬碟和固態硬碟的區別:
1、防震抗摔性:機械硬碟都是磁碟型的,數據儲存在磁碟扇區里。而固態硬碟是使用快閃記憶體顆粒(即內存、MP3、U盤等存儲介質)製作而成,所以SSD固態硬碟內部不存在任何機械部件。
這樣即使在高速移動甚至伴隨翻轉傾斜的情況下也不會影響到正常使用,而且在發生碰撞和震盪時能夠將數據丟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相較機械硬碟,固硬佔有絕對優勢。
2、數據存儲速度:從PConline評測室的評測數據來看,固態硬碟相對機械硬碟性能提升2倍多。
3、功耗:固態硬碟的功耗上也要低於機械硬碟。
4、重量:固態硬碟在重量方面更輕,與常規1.8英寸硬碟相比,重量輕20-30克。
5、噪音:由於固硬屬於無機械部件及快閃記憶體晶元,所以具有了發熱量小、散熱快等特點,而且沒有機械馬達和風扇,工作噪音值為0分貝。機械硬碟就要遜色很多。
參考資料:網路-機械硬碟
網路-固態硬碟
F. IDE、SATA、SATA2它們的傳輸速度分別是多少啊!!!
IDE也稱之為ATA介面,從制定之初到現在,共推出了7個不同的版本,分別是:ATA-1 3.3MB/s、ATA-2 16.6MB/S、ATA-3 16.6MB/s、ATA-4 33MB/s、ATA-5 66.6 MB/s、ATA-6 100MB/s、ATA-7 133 MB/s。
SATA的速度為150MB/S;SATA2的速度則為300MB/S。但這些都是理論的外部傳輸速度,實際速度取決於內部傳輸速度,現在機械硬碟的內部傳輸速度連100MB/S都達不到。
(6)硬碟連速擴展閱讀
SATA對比IDE硬碟具有很多優勢:
1、傳輸速度
SATA硬碟比IDE硬碟傳輸速度高。SATA 1.0可以提供150MB/s的高峰傳輸速率,而SATA 2.0達到300MB/s,3.0更是可以提高到600MB/s。
2、線纜
IDE硬碟需要PATA40針的數據線,而SATA的線纜少而細,傳輸距離遠,可延伸至1米,使得安裝設備和機內布線更加容易,也利於機箱內的散熱。
3、功耗
SATA硬碟使用500毫安的電流就可以工作,相對於IDE硬碟系統功耗有所減少。
4、兼容性
SATA可以通過使用多用途的晶元組或串列並行轉換器來向後兼容PATA設備,不需要對操作系統進行升級或其他改變。
5、設置簡單
IDE硬碟需要設置通過跳線來設置主從盤,而SATA不需要設置主從盤跳線,BIOS會為它按照1、2、3順序編號。
6、熱插拔
SATA還支持熱插拔,可以像U盤一樣使用,而IDE硬碟不支持熱插拔。
G. 機械硬碟寫入速度和讀寫速度一般是多少
機械硬碟的寫入速度和讀寫速度一般約為120MB/S,SATA協議的固態硬碟速度約為500MB/S,NVMe協議(PCIe3.0×2)的固態硬碟速度約為1800MB/S,NVMe協議(PCIe3.0×4)的固態硬碟速度約為3500MB/S。
機械硬碟主要由碟片,磁頭,碟片轉軸及控制電機,磁頭控制器,數據轉換器,介面,緩存等幾個部分組成。
(7)硬碟連速擴展閱讀
硬碟的容量:硬碟容量以兆位元組(MB)或千兆位元組(GB)為單位,1GB=1024MB,1TB=1024GB。但硬碟廠商在標稱硬碟容量時通常取1G=1000MB,因此在BIOS中或在格式化硬碟時看到的容量會比廠家的標稱值要小。
硬碟的容量指標還包括硬碟的單碟容量。單碟容量越大,單位成本越低,平均訪問時間也越短。主流硬碟是500G,而750G以上的大容量硬碟亦已開始普及。
H. 電腦連接硬碟特別慢
方法1:卸載不常用軟體
1、這個方式是最簡單而最有效的,因為很多軟體都會有注冊表,而注冊表又裝進了c盤(系統盤)原來安裝系統的時候系統盤win7僅僅才13GB左右,win8的15GB左右,現在查看發現c盤估計有30GB了,那麼這里處理就很有效果了。去掉不要的軟體。本方式推薦使用電腦自帶的卸載功能,因為使用第三方軟體卸載,有些是不能夠卸載的。故方式如下:右鍵點擊「計算機」,選擇「屬性」。
2、在左上角,找到並點擊「控制面板主頁」,進入控制面板;當然也可以點擊「開始」,點擊「控制面板」進入。
3、進入控制面板之後,點擊左下角的「卸載程序」,進入到卸載軟體界面。
4、在這里,找到不需要的軟體,單擊滑鼠右鍵,點擊「卸載」,卸載掉該軟體,一般來說永久了的電腦,裡面還是有一些自動安裝的軟體,或者是不常用的軟體,都可以卸載掉。這種方式效果比較明顯。
方法2:使用360安全衛士優化加速
1、由於這個軟體很多人都安裝有,可直接使用。在桌面上點擊打開安全衛士,或者在右下角點擊該圖標打開,進入安全衛士主界面。
2、進入安全衛士主界面之後,點擊上方菜單欄的「電腦清理」,進入清理界面。
3、首先點擊這里的「一鍵清理」,清理掉電腦中產生的垃圾。
4、清理完畢,點擊右下角的「清理注冊表」,由於剛才卸載軟體之後,一般還有殘留的注冊表在c盤,需要將其清理。
5、點擊這里的掃描,進行注冊表的掃描。
6、注冊表掃描完畢,點擊右上角的「立即清理」清理掉無用的注冊表。
7、注冊表清理完畢,點擊,可以繼續處理,點擊下方的「查找大文件」,尋找c盤中不需要的大文件。
8、這里,為了查找迅速,建議只勾上c盤,然後點擊「掃描大文件」進行掃描。
9、騷掃描完畢,使用滑鼠指向這些掃描出來的文件,就可以看到文件的目錄及類型,選擇不需要的,勾上,這里一般來說,如果你的文件沒有放在桌面,基本都是可以刪除的,只有一些qq緩存類型的消息可以保留,勾上不需要的,點擊「刪除」。
10、進入刪除確定界面,點擊「立即刪除」。
11、刪除完畢,還可以進行一些電腦啟動項的處理工作,點擊主界面的「優化加速」。
12、點擊立即優化,進行電腦程序啟動項的優化處理,優化完畢,關閉安全衛士。
方法3:清理電腦桌面
1、同時,電腦桌面的圖標和文件的多少大小對電腦的反應速度也有很大的影響,不建議將文件放在桌面,這是不好的習慣,一方面影響反應速度,另一方面,如果系統崩潰,文件找回來就很困難了,所以,將文件移動到其他磁碟中,減少不需要的圖標。
方法4:電腦磁碟碎片整理
1、電腦使用久了,運行久了,就會產生磁碟碎片,這個也會影響電腦的反應速度,因此,可以對其磁碟碎片進行整理。進入計算機根目錄,右鍵點擊c盤,點擊「屬性」。
2、在屬性欄目下,點擊「工具」,進入工具欄目,點擊下方的「立即進行碎片整理」。
3、進入磁碟碎片整理界面,點擊選中c盤,點擊下方的「分析磁碟」,進行碎片分析。
4、等待磁碟碎片分析完畢,點擊「磁碟碎片整理」。等待整理完畢。
5、這里溫馨提示,如果以後不想進行磁碟整理,想設置為自動進行整理,點擊「配置計劃」。
6、設置磁碟整理的頻率、時間;頻率個人建議一到兩周一次就夠了,時間選擇在工作量較少的時候,如周六,點擊「選擇磁碟」。
7、這里可以選擇自動進行整理的磁碟,這里可以選擇所有的磁碟,選擇之後,點擊「確定」。
8、返回主界面,點擊「確定」,然後關掉磁碟整理界面。溫馨提示:這里為節省時間,僅僅整理了c盤,如果有時間,還可以將其他磁碟一起整理,相對好些。當然,你可能覺得 這些操作效果貌似還是不夠給力,可接著下面的操作。
方法5:更改電腦虛擬內存
1、由於電腦的反應,是使用內存進行數據交換而進行的,而如果電腦本身的內存就小,或者是經常運行多個大型程序,這數據交換就容易出現滿載也就是內存不足,這時候最有效的是買個內存條擴展內存;不過,對於大多數人,可以使用虛擬內存來解決這個問題。桌面右鍵點擊「計算機」,選擇「屬性」。
2、進入屬性界面,點擊左上角的「高級系統配置」,進入到系統配置中。
3、進入到系統屬性中,點擊「高級」,在「性能」欄目下,點擊「設置「。
4、進入到設置裡面,點擊「高級」,在高級欄目下的虛擬內存中,點擊「更改」去更改虛擬內存。
5、這里是更改的關鍵部分:去掉「自動管理所有驅動器的分頁文件大小」前面的勾√;這里不要選擇c盤,選擇其他剩餘內存較大不常使用的磁碟,如E盤或者是D盤或者是F盤;「自定義大小」中,最小值,可選擇為電腦內存大小,最大值可選擇為電腦內存的1.5~3倍;查看電腦內存方式為,右鍵點擊桌面「計算機」,點擊「屬性」就可以查看;輸入完畢,點擊「設置」,然後點擊「確定」。
6、提示要是更改生效,需要重啟計算機,點擊「確定」。
7、返回到性能選項窗口,點擊「應用」,然後點擊「確定」。
8、最後返回到屬性界面,點擊「確定」關閉系統設置。
9、最後提示,要是設置生效,需要重啟計算機,點擊「立即重新啟動」。若不想立刻啟動生效,稍後啟動也行。這個修改虛擬內存的操作,在平常狀態下,改觀是不夠明顯的,因為電腦優先使用RAM交換數據,速度也更快,如果是運行大型程序,或者是多個程序,效果就呈現出來。
I. 7200轉的硬碟外接滿速
480mbps
各品牌7200轉硬碟由於技術精度與硬碟緩存大小不同,傳輸速度略有不同
J. SATA硬碟的實際傳輸速度是多少
硬碟介面是硬碟與主機系統間的連接部件,作用是在硬碟緩存和主機內存之間傳輸數據。不同的硬碟介面決定著硬碟與計算機之間的連接速度,在整個系統中,硬碟介面的優劣直接影響著程序運行快慢和系統性能好壞。從家用用戶的角度出發,硬碟介面分為IDE、SATA兩種規格,不過他們各自具有自身的優勢和特點,用戶需要根據自身的情況來加以選擇。 IDE介面硬碟及主板介面
IDE介面硬碟一般就是我們俗稱的並行規格的PATA硬碟,目前大多數台式存儲系統採用的都是稱為Ultra-ATA的並行匯流排介面硬碟產品,這樣的規格技術是自80年代以來一直被應用在桌上型系統作為主流的內部儲存互連技術,由於運用領域十分廣泛時間又較長,所以成熟的技術帶來的是大規模集成製造的低成本和飛速發展的大容量。
由於長時間的沒有改變,在數據的傳輸上來看,這種IDE介面硬碟顯得有一些滯後,因為目前主流的PATA硬碟僅能支持ATA/100和ATA/133兩種數據傳輸規范,傳輸速率最高只能達到 每秒100或133MB,這僅可以滿足目前一般情況下的大容量硬碟數據傳輸。另外,這類硬碟所使用的80-pin數據線在機箱內部雜而亂,它會阻礙空氣在機箱里的流動,從而影響到系統的散熱。雖然劣勢明顯,不過對於一些原來老用戶來說,由於原有的主板平台並不支持SATA介面,這種IDE介面的PATA大容量硬碟還是首選,還有一些用戶認為這類型的硬碟在技術上成熟、穩定,所以也選擇這類型的PATA硬碟。
由英特爾、戴爾、希捷、Maxtor以及APT等廠商所組成serialata.org,推出了就硬碟而言的新技術規格,Serial ATA,它為串列介面,在IDF Fall 2001大會上,希捷宣布了Serial ATA 1.0標准,正式宣告了SATA規范的確立這也是硬體新近頒布的一種的標准。
在技術特點來看,不得不承認PATA硬碟在安裝、傳輸速率及功耗、抗震、雜訊等多方面都要遜於SATA硬碟。因為SATA硬碟它具有更快的外部介面傳輸速度,數據校驗措施更為完善,SATA 1.0規范規定的標准傳輸率可以達到150MB/S,這樣可以充分發揮Serial ATA介面的性能優勢,因為ATA100的理論數值是100MB/s,即便是ATA133也最高為133MB/s。另外在安裝上首先SATA的連接線非常方便,而且SATA最重要的特性就是支持熱插拔。串列SATA方式通過更好的數據校驗方式,信號電壓低可以有效的減小各種干擾,從而大大提高數據傳輸的效率,而且新式的SATA硬碟連接線也更加有利機箱內部的散熱。
SATA並非只有優點,在缺點上也是顯而易見,由於SATA規格還不十分成熟,這種類型的硬碟對外頻要求要比並行規格硬碟高,如果用戶有超頻的情況這時一定要注意,因為它就會常常出現找不到硬碟或數據損壞的情況。目前支持SATA 2.0的硬碟也已經推出,相信不久SATA 3.0也會出現在市場中,但並非標准越高就越好,就目前而言這種SATA2.0規范的硬碟主要還是針對伺服器和網路存儲應用,如普通消費者選擇SATA 1.0規范的硬碟產品足以
一般PATA的硬碟傳輸速度有:
Ultra-ATA33
Ultra-ATA66
Ultra-ATA100
Ultra-ATA133
SATA硬碟傳輸速度有:
Ultra-ATA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