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硬碟介面知多少
我們平時肯定會聽說IDE SATA SAS SCSI iSCSI SSD AHCI等等的名詞,那麼這些都是什麼意思呢?安裝windows7或者XP系統時候經常會出現藍屏報錯,查詢資料都會說修改下硬碟介面或者關閉AHCI模式。
IDE(集成磁碟電子介面,Integrated Device Electronics)介面就是PATA介面,指硬碟與主板間連接的方式。不過IDE不僅指介面形式,主要還指硬碟的形式,即IDE硬碟,但人們習慣用IDE來統稱PATA介面類的硬碟。而PATA介面單純指硬碟的介面形式,即「並行介面,與之對應的是SATA(串列介面)。其實PATA介面(並行介面)與SATA(串列介面)的硬碟的嚴格上說都是IDE硬碟,只是人們習慣上用 IDE←→SATA 或者 PATA←→SATA 來對比區分而已。如果說「PATA介面的IDE硬碟"和「SATA介面的IDE硬碟」會更准確點。
作為電腦中最重要的數據存儲設備和數據交換媒介,硬碟傳輸速率的快慢直接影響了系統的運行速度。不同類型的硬碟,其傳輸速率往往差別很大。現在主流硬碟主要有三種:按照不同的介面可以分為並口ATA硬碟(即IDE硬碟)、SCSI硬碟(其實已經在逐步被SAS取代)和Serial ATA硬碟。
1.硬碟的內部數據傳輸率 :內部數據傳輸率是磁頭到硬碟的高速緩存之間的數據傳輸速度,這可以說是影響硬碟整體性能的關鍵,一般取決於硬碟的碟片轉速和碟片數據線密度。在這項指標中常常使用MB/s或Mbps為單位,這是兆位/秒的意思,如果需要轉換成MB/s(兆位元組/秒),就必須將Mbps數據除以8。例如有的硬碟給出最大內部數據傳輸率為240Mbps,但如果按MB/s計算就只有30MB/s。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硬碟作為電腦的瓶頸,其病根還在於硬碟的內部數據傳輸率上。
2.硬碟的外部數據傳輸率 :指從硬碟緩沖區讀取數據的速率。它與硬碟的介面類型是直接掛鉤的,因此在廣告或硬碟特性表中常以數據介面速率代替,單位為MB/s如我們平常所說的ATA100/133硬碟。
3 . 光碟機的傳輸速率:通常光碟機傳輸速率的高低取決於光碟機的倍速,如16X DVD、52X的CD-ROM,一般情況下光碟機的倍速越高,數據傳輸也就越快。那麼「倍速」是個什麼概念呢?原來很早以前CD-ROM的傳輸速率很低,每秒只能傳送150KB位元組,即最初光碟機的速率為150KB/s,這就是1X(單倍速)的CD-ROM光碟機。後來隨著CD-ROM光碟機技術的日新月異,其速率越來越快,為了區分不同速率的光碟機,於是把最初的150KB/s作為基準進行衡量得到相應的倍速值。如50X的CD-ROM就是指其傳輸的速度是1X光碟機的50倍即其速率為50×150KB/s=7500KB/s。而現在流行的DVD-ROM的速率演算法也基本相同,只不過DVD-ROM的單倍速率要比CD-ROM高得多,一倍速的DVD-ROM速率理論上可以達到1358KB/s,由此我們可以算出現在流行的16倍速DVD-ROM的速度應該是1358KB/s×16=21728KB/s。
Serial ATA 硬碟就是我們常說的串口硬碟,它採用點對點的方式實現了數據的分組傳輸從而帶來更高的傳輸效率。Serial ATA 1.0版本硬碟的起始傳輸速率就達到150MB/s,而Serial ATA 3.0版本將實現硬碟峰值數據傳輸率為600MB/s,從而最終解決硬碟的系統瓶頸問題。SATA是一種電腦匯流排,主要功能是用作主板和大量存儲設備(如硬碟及光碟驅動器)之間的數據傳輸之用。使我們現在使用最常見的硬碟介面。
eSATA接頭與SATA接頭的差別
雖然SATA具備了熱插拔的規范,但連接纜線多是設計給內接式硬碟使用,最大插拔次數僅約200次,超過此插拔數目,纜線接頭便會劣化,甚至有可能造成硬碟的損壞,即使是針對外接應用的eSTAT纜線,其插拔次數依然僅約2,500次左右,與USB界面相比差距甚遠,不過這方面牽涉到纜線材質與成本之間的關連,雖然理論上可以達到更高的插拔次數,但是售價能否被消費者接受也是關鍵。而SATA纜線雖然在寬度上占盡優勢,但是長度被限制在2米以內,這對部分應用來說,也是個相當大的限制,不過這點可以藉由xSATA來加以解決。
ATA、IDE比較:
SATA硬碟採用新的設計結構,數據傳輸快,節省空間,相對於IDE硬碟具有很多優勢:
1 .SATA硬碟比IDE硬碟傳輸速度高。目前SATA可以提供150MB/s的高峰傳輸速率。今後將達到300 MB/s和600 MB/s。到時我們將得到比IDE硬碟快近10倍的傳輸速率。
2. 相對於IDE硬碟的PATA40針的數據線,SATA的線纜少而細,傳輸距離遠,可延伸至1米,使得安裝設備和機內布線更加容易。連接器的體積小,這種線纜有效的改進了計算機內部的空氣流動,也改善了機箱內的散熱。
3. 相對於IDE硬碟系統功耗有所減少。SATA硬碟使用500毫伏的電壓就可以工作。
SAS是新一代的SCSI技術,和現在流行的Serial ATA(SATA)硬碟相同,都是採用串列技術以獲得更高的傳輸速度,並通過縮短連結線改善內部空間等。SAS是並行SCSI介面之後開發出的全新介面。此介面的設計是為了改善存儲系統的效能、可用性和擴充性,提供與串列ATA (Serial ATA,縮寫為SATA)硬碟的兼容性。
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計算機系統介面,一種用於計算機和智能設備之間(硬碟、軟碟機、光碟機、列印機、掃描儀等)系統級介面的獨立處理器標准。 SCSI是一種智能的通用介面標准。它是各種計算機與外部設備之間的介面標准。
1.SCSI可支持多個設備,SCSI-2(FastSCSI)最多可接7個SCSI設備,WideSCSI-2以上可接16個SCSI設備。也就是說,所有的設備只需佔用一個IRQ,同時SCSI還支持相當廣的設備,如CD-ROM、DVD、CDR、硬碟、磁帶機、掃描儀等。
2.SCSI還允許在對一個設備傳輸數據的同時,另一個設備對其進行數據查找。這就可以在多任務操作系統如Linux、WindowsNT中獲得更高的性能。
3.SCSI佔用CPU極低,確實在多任務系統中佔有著明顯的優勢。由於SCSI卡本身帶有CPU,可處理一切SCSI設備的事務,在工作時主機CPU只要向SCSI卡發出工作指令SCSI卡就會自己進行工作,工作結束後返回工作結果給CPU,在整個過程中,CPU均可以進行自身工作。
4.SCSI設備還具有智能化,SCSI卡自己可對CPU指令進行排隊,這樣就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多任務時硬碟會在當前磁頭位置,將鄰近的任務先完成,再逐一進行處理。
5.最快的SCSI匯流排有160MB/s的帶寬,這要求使用一個64位的66MHz的PCI插槽,因此在PCI-X匯流排標准中所能達到的最大速度為80MB/s,若配合10,000rpm或15,000rpm轉速的專用硬碟使用將帶來明顯的性能提升。
FC(Fibre Channel)光纖通道。是一種跟SCSI 或IDE有很大不同的介面,它很像乙太網的轉換開頭。以前它是專為網路設計的,後來隨著存儲器對高帶寬的需求,慢慢移植到現在的存儲系統上來了。光纖通道通常用於連接一個SCSI RAID(或其它一些比較常用的RAID類型),以滿足高端工作或伺服器對高數據傳輸率的要求。
光纖信道在硬體上依賴價格昂貴的FC交換器,一台只有最基本功能的8埠FC交換器起價就要30萬元,1個FC埠的平均成本高達數萬甚至十多萬元,且每部要連接FC SAN的伺服器都必須安裝1片價格1千美元上下的FC HBA,部署一套FC SAN的費用非常高昂。使用者也必須具備FC協議相關知識才能有效管理,以致限制了FC SAN的普及。因此無論儲存廠商如何宣揚SAN的好處,現實上能享用這些好處的企業相當有限。
所謂AHCI,全稱是Advanced 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即高級主機控制介面,只有開啟了AHCI模式,才能使用存儲驅動程序中的高級串列ATA功能,比如NCQ全速命令隊列和熱插拔技術。但是根據實測AHCI速率提高不是太明顯。
現在計算機安裝win7或者xp系統出現藍屏報錯7B大部分和此有關,只有關閉或者開啟即可
iSCSI技術是一種由IBM公司研究開發的,是一個供硬體設備使用的可以在IP協議的上層運行的SCSI指令集,這種指令集合可以實現在IP網路上運行SCSI協議,使其能夠在諸如高速千兆乙太網上進行路由選擇。iSCSI技術是一種新儲存技術,該技術是將現有SCSI介面與乙太網絡(Ethernet)技術結合,使伺服器可與使用IP網路的儲存裝置互相交換資料。
『貳』 硬碟的介面分為幾種類型
1、SATA介面:這是目前主流的介面類型,機械硬碟基本就是這個介面。固態硬碟也一樣,採用2.5英寸設計,很方便習慣用筆記本的人進行升級。
2、mSATA介面:這個介面其實就是迷你版SATA介面,這種介面的固態硬碟非常小,厚度不到5mm,因此佔用空間很低,非常適合輕薄本。
3、NGFF介面:這是Intel為超極本特別做出的一款介面,如果快閃記憶體晶元只放在PCB板一面的話,不到3mm厚度,兩面也不到4mm厚度,要比mSATA介面的固態硬碟更加小巧。超極本常用這種類型。
介面技術
不同的硬碟介面決定著硬碟與計算機之間的連接速度,在整個系統中,硬碟介面的優劣直接影響著程序運行快慢和系統性能好壞。從整體的角度上,硬碟介面分為IDE、SATA、SCSI和光纖通道四種,IDE介面硬碟多用於家用產品中,也部分應用於伺服器,SCSI介面的硬碟則主要應用於伺服器市場,而光纖通道只在高端伺服器上,價格昂貴。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硬碟的介面
『叄』 主板的SATA1,SATA2,SATA3,SATA4硬碟介面分別是什麼意思插什麼硬碟,怎麼設置不同的介面都是什麼性能
1、硬碟可以直接插SATA1介面的,主板上標示的SATA1-4介面表示此主板同時支持4個SATA設備接入,固態硬碟,DVD光碟機等。1-4號標記是SATA介面的順序,開機時BIOS會依次檢查這些介面,其順序是從1到4依次進行。應將其接入SATA1介面,其他SATA介面可以接其他SATA設備。
2、理論上性能是完全一樣的。如果區分sata3.0 sata2.0,建議插在sata3.0上速度快一些。如果全是2.0或者3.0的,就插第一個介面上。
(3)硬碟各介面擴展閱讀:
SATA由於採用串列方式傳輸數據而知名。相對於並行ATA來說,就具有非常多的優勢。首先,Serial ATA以連續串列的方式傳送數據,一次只會傳送1位數據。這樣能減少SATA介面的針腳數目,使連接電纜數目變少,效率也會更高。
實際上,Serial ATA 僅用四支針腳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分別用於連接電纜、連接地線、發送數據和接收數據,同時這樣的架構還能降低系統能耗和減小系統復雜性。
『肆』 電腦的硬碟介面類型有幾種,現在主流硬碟是什麼介面,與傳統硬碟比較有什麼區別
機械硬碟主要介面有IDE, SCSI,SAS,SATA,還有不常見的如FC介面,主流是SATA介面。固態硬碟主要介面是有SATA、SATA Express、U.2、mSATA、M.2、PCIe和SAS,主流是m.2。
『伍』 硬碟有哪些介面
硬碟究竟有多少個介面?目前常用的介面已經有4種之多!而且有的介面還存在不同版本,這就造成一個問題,當你毫無准備買了一塊硬碟回來後發現,要麼是介面不對,要麼是性能達不到預期這樣買硬碟就不會出錯了。
SATA/MSATA
SATA是個常青樹,已經存在許多年了,它替代了老式的IDE介面,安裝更方便,性能也提升很多。不過SATA一共分成兩種形態,三種速度規格,如果你正在使用的是老規格的主板,甚至換個機械硬碟都有性能瓶頸哦!
先說SATA 1代,這是最早版本的SATA硬碟介面,帶寬為1.5Gb/s,實際速度是150MB/S,線纜最大程度不允許超過1.5米(一般主板附贈的都是30厘米)。這種介面的性能大家也看到了,雖然當時比較先進,但是性能終究有限,現在隨便買一塊3TB的機械硬碟(3.5英寸)性能都無法滿足。好在還在用SATA 1代的電腦已經少之又少了,也不必過於糾結。
SATA 2代的推出直接將性能翻倍,帶寬達到了3Gb/s,實際傳輸速度為300MB/S,看起來確實強了不少。不過300MB/S的傳輸速度對於時下的固態硬碟來說實在是不夠看,性能制約嚴重。小編建議如果是這種老機升級(10年前的一些古董級還在運行的電腦),不妨考慮買容量小於120GB的固態硬碟,性能匹配剛剛好,價格也比較便宜。
接下來就是現在最常見的SATA 3介面了,SATA 3的帶寬又翻了一倍,達到了6Gb/s,實際傳輸速度達到了600MB/S,應對絕大多數SATA介面的硬碟毫無問題,而且SATA 3應該說是現在通用性最好的介面了,可以通吃全部SATA介面的硬碟。
SATA其實還有個孿生兄弟MSATA,其實它的定義和技術規范完全等同於SATA介面,不同的是它的外形發生了變化,基本和mini 電腦I-E沒有區別(但是不通用!),作用就是小型化。目前這種介面的固態硬碟比較少了,主要都是工業設備使用,屬於被淘汰的邊緣——因為有了更好的介面。
某寶上有不少SAS介面的硬碟,價格超級便宜。這種介面外形和SATA介面一致,但是電壓不同,SAS介面可以向下兼容SATA硬碟,但是SATA介面卻用不了SAS硬碟,所以千萬不要買!
M.2
MSATA介面個頭確實比SATA小了,但是超極本的出現讓小型化需求更進一步,於是M.2介面出現了,最初這種介面叫
『陸』 微型計算機常用的硬碟介面有哪些
從整體的角度上,硬碟介面分為IDE、SATA、SCSI、光纖通道和SAS五種,IDE介面硬碟多用於家用產品中,也部分應用於伺服器,SCSI介面的硬碟則主要應用於伺服器市場,而光纖通道只在高端伺服器上,價格昂貴。SATA是種新生的硬碟介面類型,還正處於市場普及階段,在家用市場中有著廣泛的前景。在IDE和SCSI的大類別下,又可以分出多種具體的介面類型,又各自擁有不同的技術規范,具備不同的傳輸速度,比如ATA100和SATA;Ultra160 SCSI和Ultra320 SCSI都代表著一種具體的硬碟介面,各自的速度差異也較大。
當前比較常用的是SATA介面,比較普遍的了
『柒』 硬碟有幾種介面分別是什麼
硬碟有以下幾種介面:
1、SATA介面:
這是目前主流的介面類型,機械硬碟基本就是這個介面。固態硬碟也一樣,採用2.5英寸設計,很方便習慣用筆記本的人進行升級。
2、mSATA介面:
這個介面其實就是迷你版SATA介面,這種介面的固態硬碟非常小,厚度不到5mm,因此佔用空間很低,非常適合輕薄本。mSATA介面固態硬碟雖然小,但是速度上並不差,和SATA介面的SSD讀寫速度是基本一致的,當然這是理論上。
3、NGFF介面:
這是Intel為超極本特別做出的一款介面,如果快閃記憶體晶元只放在PCB板一面的話,不到3mm厚度,兩面也不到4mm厚度,要比mSATA介面的固態硬碟更加小巧。超極本常用這種類型。
速度上,採用PCI-E X2的NGFF介面的SSD讀取最高可達700MB/s,寫入可達550MB/s,相比mSATA介面的固態硬碟來說更快。
NGFF介面的固態硬碟與mSATA介面的固態硬碟相比,厚度與寬度都差不多,但是長度差距很多,廠商一般通過增加長度的方式來加大容量。
4、PCLE介面
蘋果筆記本所採用的PCLE,這是與PCI-E匯流排相聯,同時採用mSATA介面的SSD,讀寫能達到800MB/s左右。
5、ATA 全稱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是用傳統的40-pin 並口數據線連接主板與硬碟的,外部介面速度最大為133MB/s,因為並口線的抗干擾性太差,且排線占空間,不利計算機散熱,將逐漸被SATA 所取代。
6、SCSI
SCSI的英文全稱為「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計算機系統介面),是同IDE(ATA)完全不同的介面,IDE介面是普通PC的標准介面,而SCSI並不是專門為硬碟設計的介面,是一種廣泛應用於小型機上的高速數據傳輸技術。
SCSI介面具有應用范圍廣、多任務、帶寬大、CPU佔用率低,以及熱插拔等優點,但較高的價格使得它很難如IDE硬碟般普及,因此SCSI硬碟主要應用於中、高端伺服器和高檔工作站中。
7、光纖通道
光纖通道的英文拼寫是Fibre Channel,和SCSI介面一樣光纖通道最初也不是為硬碟設計開發的介面技術,是專門為網路系統設計的,但隨著存儲系統對速度的需求,才逐漸應用到硬碟系統中。
光纖通道硬碟是為提高多硬碟存儲系統的速度和靈活性才開發的,它的出現大大提高了多硬碟系統的通信速度。光纖通道的主要特性有:熱插拔性、高速帶寬、遠程連接、連接設備數量大等。
8、SAS
SAS(Serial Attached SCSI)即串列連接SCSI,是新一代的SCSI技術,和現在流行的Serial ATA(SATA)硬碟相同,都是採用串列技術以獲得更高的傳輸速度。並通過縮短連結線改善內部空間等。
SAS是並行SCSI介面之後開發出的全新介面。此介面的設計是為了改善存儲系統的效能、可用性和擴充性,並且提供與SATA硬碟的兼容性。
『捌』 硬碟的介面類型有哪些
硬碟的介面主要有ata介面,俗稱並口,sata介面,俗稱串口,還有新近流行的m.2介面,此外,一些老的伺服器專用硬碟還有sas介面。
『玖』 筆記本固態硬碟都有什麼介面
目前主流的固態硬碟介面主要是SATA介面和M.2介面。如今市面上的SATA介面基本上都是SATA3.0。而M.2則分為兩種,一種同時集成了MKey和BKey、有兩個缺口,一種則只有MKey一個缺口。
『拾』 常見的硬碟介面
從整體的角度上,硬碟介面分為IDE、SATA、SCSI和光纖通道四種,IDE介面硬碟多用於家用產品中,也部分應用於伺服器,SCSI介面的硬碟則主要應用於伺服器市場,而光纖通道只在高端伺服器上,價格昂貴。SATA是種新生的硬碟介面類型.現在我們主要用的一般機子都是 sata和 ide的借口
硬碟介面是硬碟與主機系統間的連接部件,作用是在硬碟緩存和主機內存之間傳輸數據。不同的硬碟介面決定著硬碟與計算機之間的連接速度,在整個系統中,硬碟介面的優劣直接影響著程序運行快慢和系統性能好壞。從整體的角度上,硬碟介面分為IDE、SATA、SCSI和光纖通道四種,IDE介面硬碟多用於家用產品中,也部分應用於伺服器,SCSI介面的硬碟則主要應用於伺服器市場,而光纖通道只在高端伺服器上,價格昂貴。SATA是種新生的硬碟介面類型,還正出於市場普及階段,在家用市場中有著廣泛的前景。在IDE和SCSI的大類別下,又可以分出多種具體的介面類型,又各自擁有不同的技術規范,具備不同的傳輸速度,比如ATA100和SATA;Ultra160 SCSI和Ultra320 SCSI都代表著一種具體的硬碟介面,各自的速度差異也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