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硬碟有沒有緩存對你玩游戲影響不大,因為玩游戲主要是處理器性能、顯卡性能和內存決定,硬碟只是載入速度的差異。
別說有沒有緩存的M.2硬碟,就算拿主流SATA固態硬碟和M.2 PCI-E硬碟對比,載入大型單機游戲速度也就差個3、4秒,實際體驗基本上沒什麼太大差異,對游戲進入後的FPS幾乎沒有任何影響。
至於說固態硬碟有沒有緩存,准確來說應該是有沒有自帶緩存,自帶緩存的一般是中、高端固態,獨立的緩存可以改善寫入及讀取性能及固態硬碟的穩定性,降低讀寫延遲;而沒有自帶緩存的一般是使用HMB技術,把電腦內存共享一部分作為固態硬碟緩存使用,雖然說日常使用體驗區別不是那麼大,但是畢竟會佔用一部分內存空間,並且固態硬碟主控到內存的延遲也會高於固態硬碟板載的緩存,多少還是有一定影響了,西數SN550固態硬碟主流用戶日常使用綽綽有餘了,如果你對性能有更高要求可以看看SN750。
㈡ nvme ssd 關閉寫入緩存有什麼壞處
,打開寫入緩存設置確實存在著相當的危險性,但這種危險性並不一定有想像中那麼嚴重,要知道其實在機械硬碟時代,這個選項其實都是存在的,如果影響非常嚴重,為什麼直到現在系統開發者還要保留它呢?
原因就在於這個選項帶來的性能提升比數據安全方面的影響要大得多,特別是在對於數據安全敏感度較低的家用環境,即使因為掉電而導致有數據損壞,最差的情況都只可能是需要重裝系統或有少量的工作因為沒來得及保存而需要重復再做一次,出現非常嚴重後果的情況是很低的。
相應的,如果關閉這個選項的話,對使用體驗的影響是很顯著的,相對於SSD來說,機械硬碟的影響會更甚。
所以,在下次使用固態硬碟或是測試固態硬碟性能時,不妨打開寫入緩存設置;當然如果有特別重要的數據的需要處理的時候,還是建議關閉上這個選項。
㈢ 固態硬碟有緩存和沒有緩存有什麼區別
有外部緩存優勢是性能一致性更好,也就是空盤和滿盤性能差距不會太大,缺點是掉電容易丟數據,需要額外的掉電保護電路和在固件中加入掉電保護邏輯。
無緩存優勢是掉電相對不容易丟失數據,以及更好的成本控制,缺點就是4k性能會比較難看,而且性能一致性不夠好,不適合高負載的場合,比如資料庫伺服器等。
不過總之日常家用沒有任何區別就是了,東芝Q系列無緩存設計只是東芝對自家顆粒性能的自信以及節約成本的表現而已,家用不用糾結這些。
SSD的緩存分為兩種,一種是DRAM緩存,另一種是SLC緩存。
DRAM緩存是使用DRAM晶元(也就是內存顆粒)作為緩存,固態硬碟上的DRAM晶元一般不會用來直接緩存數據,DRAM主要是用來儲存FTL緩存映射表,這個映射表表達了快閃記憶體單元物理地址同文件系統邏輯地址之間的關系。
所有固態硬碟都有FTL映射表,不同之處在於無DRAM的SSD通常把表的主體放在快閃記憶體中,隨用隨取,效率較低。
高端固態硬碟會把FTL映射表完整地放入DRAM緩存中,通常需要按照1GB:1MB的比例配置DRAM緩存。
有些固態硬碟為了在節省成本的同時可以把DRAM緩存作為宣傳籌碼,選擇了不管何種容量都只配備256MB緩存的方式,這種情況下只能直接管理256GB的快閃記憶體空間,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所以除了觀察固態硬碟是否搭載DRAM緩存晶元之外,大家還應通過晶元表面的編號查詢它的具體容量,確保買到的是按照1GB:1MB完整配備DRAM緩存的高性能產品。
目前SLC緩存基本所有TLC固態硬碟都有。目前大部分固態硬碟的SLC緩存,並不是真的使用了SLC顆粒作為緩存,而是使用TLC模擬SLC來提升連續讀寫速度。
TLC的讀寫速度較慢,為了提升連續寫入時固態硬碟的表現,主控會先將數據寫入SLC緩存中,當緩存寫滿後,才會像TLC快閃記憶體中寫入,這樣就會造成寫入速度的斷崖式下跌,此時的速度被稱為緩外速度,緩外速度的高低也是衡量SSD性能的重要指標。
假設一塊SSD配備10GB的SLC緩存,我向固態硬碟中寫入20GB的文件時,前10GB的數據先被寫入到緩存中,後10GB的數據則會直接寫入到TLC中。速度會呈現出下圖這種形式:
雖然日常不會經常向SSD中反復寫入大文件,但是緩存外寫入性能直接反映了NAND顆粒的品質以及GC策略的優劣。緩外速度高的SSD比速度低的盤質量要好。
㈣ 無緩存的M2NvMe協議固態硬碟做系統盤會有什麼缺點
沒有使用系統。
m.2體積小發熱小功耗小速度快,目前有取代sata2.5寸固態盤的趨勢。尤其是最新的台式機或電腦主板,都支持nvme協議超高速固態盤,如果做系統打游戲毫無卡頓,順滑流暢。
㈤ 硬碟 NV 緩存必須有ssd固態硬碟嗎
我們上次探討了SATA SSD的硬碟策略是否有必要勾選「關閉設備上的Windows寫入高速緩存刷新」這個項目的問題。我們得出的結論是SATA SSD不需要勾選這個項目,因為這個動作對讀寫影響不大,但是可能威脅到SSD的安全。
NVMe固態硬碟速度狂跌,都是緩存策略惹的禍
因為上次的關於勾選「關閉設備上的Windows寫入高速緩存刷新」的這個問題的探討,讓我注意到一些上次忽略掉了,沒有講到的問題。
那就是NVMe SSD是否需要勾選「關閉設備上的Windows寫入高速緩存緩沖區刷新」這項。
NVMe SSD速度狂跌都是緩存策略惹的禍
許多玩家反映:建興T10不勾選「關閉設備上的Windows寫入高速緩存刷新」這項不行,速度降得了厲害;三星的961 NVMe SSD也是......
NVMe固態硬碟速度狂跌,都是緩存策略惹的禍
NVMe固態硬碟速度狂跌,都是緩存策略惹的禍
勾選「關閉設備上的Windows寫入高速緩存緩沖區刷新」後:
NVMe固態硬碟速度狂跌,都是緩存策略惹的禍
建興T10勾選「關閉設備上的Windows寫入高速緩存緩沖區刷新」與否速度整整相差700MB/S。如果不勾選這項SSD性能會降低70%。
此為一例。甚至有的玩家不清楚要勾選「關閉寫入高速緩存緩沖區刷新」,導致自己的NVMe SSD竟然只有100/200MB/S的速度!我想這些玩家當時一定氣得快要原地爆炸了,TMD還不如一個SATA SSD呢,這是鬧哪樣呢!
所以大家一定要記得使用NVMe SSD如果發現速度超低,那麼一定要勾選「關閉寫入高速緩存緩沖區刷新」項來試一試,也許速度就回來了。
那為什麼SATA SSD不用勾選「關閉寫入高速緩存緩沖區刷新」,而NVMe SSD卻需要勾選「關閉寫入高速緩存緩沖區刷新」?「同樣的兩口子咋差別這么大捏?」
「關閉寫入高速緩存緩沖區刷新」,同人不同命
要鬧懂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了解「高速緩存緩沖區」是個什麼玩意。
「高速緩存緩沖區」就是指SSD的緩存。
SSD的緩存的重要性,我想大夥兒都是早已深知的了。
有些朋友急了「緩存區咋能不要呢」。
別急,急你就理解錯了!咋沒要呢?
不管你的「寫入高速緩存緩沖區刷新」是關是開,你都用了緩存。
看清楚「關閉寫入高速緩存緩沖區刷新」後面兩個字,「刷新」。勾選「關閉高速緩存緩沖區刷新」,只是關閉的是它的刷新。不勾選則是允許這個「緩存區」不定時的刷新。
我們在使用SATA SSD時選擇「緩存區」不定時刷新。因為本身SATA SSD速度相對較慢,對「緩存區」的利用不充分,我們讓「緩存區」不定時刷新,能夠保證硬碟的數據安全。因為緩存區不定時刷新著數據,回寫著數據,即使SSD不小心斷電,或者什麼問題,數據仍然不會丟失、或者錯誤。既然關閉「緩存區刷新」沒多大意思,那麼乾脆就選擇保證SATA SSD的數據安全和使用壽命了。
由於NVMe SSD相對於SATA SSD的速度要快得多,所以NVMe SSD需要充分的利用「緩存區」。NVMe SSD要充分的利用「緩存區」,一會兒刷新一下,數據還往SSD回寫,誰受得了啊?這樣搞,NVMe SSD就沒法充分利用「緩存區」了。NVMe SSD本來就是速度先鋒。NVMe SSD風一般的男子,是不需要有任何羈絆的,只需要不管不顧往前沖。但是緩存里的數據不刷新了,不回寫了,如果系統故障,或者電腦突然斷電,那是什麼後果可想而知。數據直接就死在「緩存區」了。輕則數據丟失,重則讀寫錯誤,危及SSD的數據安全和使用壽命。
簡單說,NVMe SSD「關閉寫入高速緩存緩沖區刷新」是為了充分的利用這個「高速緩存緩沖區」,以達到高速性能。
歸根到底都是「緩存」惹的禍
既然,NVMe SSD「關閉設備上的Windows寫入高速緩存緩沖區刷新」是為了充分利用緩存,以達高速性能。
那麼,是不是加大和加快NVMe SSD自身的緩存,NVMe SSD就不用再「關閉設備上的Windows寫入高速緩存緩沖區刷新」了?這樣不就可以保證NVMe SSD的數據安全和使用壽命了嗎?
是的。但是緩存貴啊!NVMe SSD的緩存佔SSD的成本的很大一部分。用大的緩存,品質、性能好的緩存,NVMe SSD的價格可能就上去了。
但是消費者要NVMe SSD更便宜,更快,廠家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來贏得更多市場。因此一些廠家就短了緩存,而是選擇使用硬碟策略「關閉設備上的Windows寫入高速緩存緩沖區刷新」。這樣既使得NVMe SSD價格更加便宜,也勉強保住了NVMe SSD的速度,豈不是皆大歡喜了!
誰說非得「關閉寫入高速緩存緩沖區刷新」
那現在是不是所有NVMe SSD都得「關閉設備上的Windows寫入高速緩存緩沖區刷新」呢?
並不是。
也有例外,目前就我所知,阿斯加特(Asgard) AN系列NVMe SSD是不用「關閉設備上的Windows寫入高速緩存緩沖區刷新」的。
㈥ 都說固態硬碟壽命短,那麼有誰把使用壽命用完了嗎,大家咋看待的呢
跑這個服務的機器,一共就小幾十台,幾乎每個月都有損壞的。涉及文件系統的往往是突然變只讀 了之類的。一般宿主機監控也不允許我們用太久,就換其他機器了。 總得來說商用的東西,往往會把很多資源用到極限。這些被寫超了預期壽命的ssd,廠家也是不提供保修的,運維發現了ssd損壞,確認一下寫入次數超標的也就直接報廢處理了。
系統放在固態上,運行速度快;數據放在機械硬碟上,不怕丟。 我還加了一個雙保險,開啟了文件自動備份到雲盤的功能,算是萬無一失了吧!
㈦ m.2nvme協議固態硬碟有緩存和沒緩存什麼區別
有緩存優勢是性能一致性更好,也就是空盤和滿盤性能差距不會太大,缺點是掉電容易丟數據,需要額外的掉電保護電路和在固件中加入掉電保護邏輯。
無緩存優勢是掉電相對不容易丟失數據,以及更好的成本控制,缺點就是4k性能會比較難看,而且性能一致性不夠好,不適合高負載的場合,比如資料庫伺服器等。
㈧ nvme ssd 對NVMe SSD熱插拔時,我需要注意什麼
省去了控制器的NVMe比SAS/SATA的熱插拔要復雜的多。在進行熱插拔測試之前,第一步就是要確認當前的系統是否支持熱插拔。
1,確認SSD的支持
對於SSD,熱插拔需要保證在插盤的過程中不會產生電流波峰而損壞器件;拔盤的時候,不會因為突然掉電而丟失數據。這個可以向SSD供應商確定或者查看產品規格書。
2,確認PCIe卡槽的支持
上面提到,NVMe是直接連接到PCIe Bus上的,U.2介面也是直接跟PCIe相連(當判斷插入的設備為NVMe SSD時)。某些U.2介面內部連接的PCIe卡槽並不支持熱插拔。PCIe Spec規定了熱插拔寄存器。下圖(通過lspci -vvv獲取)顯示了一個PCIe卡槽的Capabilities寄存器信息。其中LnkSta,SltCap,SltCtl和SltSta 4個部分在熱插拔過程中比較有用(具體意義請參考PCIe Spec)。HotPlug和Surprise是最基礎的判斷熱插拔的標志位。SltSta中有一個PresDet位指示當前是否有PCIe設備插入卡槽。
3,確認操作系統的支持
PCIe熱插拔並不是完全由操作系統處理的,也有可能由BIOS處理,這完全取決於伺服器BIOS的設計。當操作系統啟動時,會根據ACPI提供的信息來了解到底由誰處理PCIe熱插拔。如果由操作系統處理,則會根據PCIe卡槽發送的中斷獲知熱插拔事件。對於Linux系統來說,一般使用pciehp驅動來干這件事情。所以,最簡單的判斷方法就是看系統中是否注冊了熱插拔中斷服務程序。
對於Linux的NVMe熱插拔支持將會單獨用一篇文章講解,此處不再多說。
4,確認NVMe驅動的支持
與其說驅動的支持,不如說驅動中是否有Bug。Linux內核提供了NVMe驅動,但是在實際的測試中,驅動的處理不當容易導致系統Crash和Hang住。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基本上可以歸納為NVMe驅動release設備和pciehp release設備產生競爭,出現空指針;NVMe驅動release設備時,上層調用sync函數導致進程block住。這個最好跟SSD 廠商溝通好自己的測試環境,以便提前了解可能出現的問題。
如果這些環節都通過,基本上可以確認當前的系統可以進行熱插拔了。但是目前,Linux系統和PCIe熱插拔驅動存在不少問題,我們在操作中還需要避免出現下面的情況:
避免在一個伺服器上短時間內頻繁地(或者同時對多個設備)進行熱插拔操作
原因:這是pciehp驅動中熱插拔處理的bug,centos7都沒有解決。
潛在的問題:可能導致pciehp進程block住,之後插入的盤無法識別。
解決辦法:當對多個盤操作時,順序進行熱插拔,並打開pciehp的debug功能,通過dmesg獲得pciehp熱插拔處理進度。
避免對帶有I/O的設備進行熱插拔(尤其是啟用了Cache的I/O)
原因:這是由於Linux Block層與PCIe熱插拔的配合問題導致的。
潛在的問題:可能導致系統某些進程block住,或者系統crash。
解決辦法:通過設置卡槽的power值,在拔盤之前通知操作系統先移除設備。
避免對已經mount文件系統的設備進行熱插拔
原因:mount無法感知熱插拔事件。
潛在的問題:文件系統無法使用,數據丟失。
解決辦法:提前umount文件系統。
按照上面的方法,能夠避免絕大多數問題。但是還是可能出現錯誤,尤其在一些新的伺服器廠商的產品中,由於兼容性問題導致NVMe設備無法識別。那麼我們可以通過卡槽的Capabilities寄存器信息判斷。如果設備沒有被PCIe系統正確識別,那麼就需要咨詢廠商了。
總結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在進行NVMe SSD熱插拔時需要注意的事項。首先,我們檢查系統是否支持NVMe熱插拔,然後避免出現上面提到的3種情況。PCIe目前還無法做到如SATA/SAS一樣的支持力度,這個需要伺服器廠商和SSD廠商共同推進,相信在未來會越來越好。用戶在這個階段,只有盡量和廠商多溝通,才能避免操作中造成系統崩潰,數據丟失等風險。
㈨ nvme ssd 關閉寫入緩存有什麼壞處
,打開寫入緩存設置確實存在著相當的危險性,但這種危險性並不一定有想像中那麼嚴重,要知道其實在機械硬碟時代,這個選項其實都是存在的,如果影響非常嚴重,為什麼直到現在系統開發者還要保留它呢?
原因就在於這個選項帶來的性能提升比數據安全方面的影響要大得多,特別是在對於數據安全敏感度較低的家用環境,即使因為掉電而導致有數據損壞,最差的情況都只可能是需要重裝系統或有少量的工作因為沒來得及保存而需要重復再做一次,出現非常嚴重後果的情況是很低的。
相應的,如果關閉這個選項的話,對使用體驗的影響是很顯著的,相對於SSD來說,機械硬碟的影響會更甚。
所以,在下次使用固態硬碟或是測試固態硬碟性能時,不妨打開寫入緩存設置;當然如果有特別重要的數據的需要處理的時候,還是建議關閉上這個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