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在電腦上裝兩塊硬碟
(一)台式電腦能裝兩個硬碟。
(二)硬碟安裝的方法如下:
(1)關閉電源,打開主機,將硬碟安裝在固定支架上面,(一邊擰上兩個鑼絲來因定即可)
(2)如果是IDE硬碟,用一根並口數據線最頂端的主口(Master)接一個硬碟,而中間的插口從口(Slave)接一個硬碟(也可以用二根並口數據線分另接一個硬碟),再用兩根電源4pin介面分別接這二個硬碟即可,如果是SATA硬碟,直接用兩根串口數據線分別接兩個硬碟七字型插口,再用電源的扁平插口分別插兩個SATA硬碟上即可。
1.兩個並口硬碟的連接方式圖:
2. 筆記本如何使用雙硬碟
筆記本雙硬碟 怎麼改 ?筆記本改雙硬碟教程。
其實懂行的人知道現在的筆記本的運行速度快與慢已經跟硬體配置沒多大關系了,而現在CPU的升級其實只是在降低功耗而已,主頻反而是越來越低,所以還在抱怨電腦速度慢的人請看看你的硬碟速度是否夠快吧。筆記本改裝雙硬碟是使用一個機械和一個固態硬碟,固態硬碟用來運行軟體和系統,達到高速的目的,機械硬碟用來存儲其他的不經常訪問的大量數據,此方法僅限有光碟機位的筆記本。
筆記本改雙硬碟步驟
1、准備工具螺絲刀采購一個12.7mm的硬碟托架采購一個筆記本光碟機盒,看自己的使用情況,這個可以選購
硬碟托真相:
2、拆開筆記本光碟機把中間位置的一顆螺絲取下,然後輕輕一拉,光碟機就出來了把光碟機上面用來固定的那個鐵片取下來,這個需要安裝在硬碟托上面把光碟機面板彈出來,方便取光碟機的卡扣,光碟機卡扣有4個,取的時候要小心取消的光碟機面板是要安裝到硬碟托上面的,經過這樣改裝後的筆記本面貌還是一樣的。
被拆下來的筆記本光碟機:
3、安裝硬碟托把用來固定鐵片按照之前光碟機的位置處安裝好把光碟機面板按照之前光碟機的位置處安裝好把硬碟插入硬碟托,再上卡扣,再安裝背面2顆螺絲把安裝好的硬碟托插入筆記本安裝好固定螺絲
硬碟安裝好的樣子:
固定好2個螺絲的背面真相:
4、開機測試不出意外的話,就可以在BIOS裡面看到2塊硬碟了,默認從主硬碟啟動,也可以自己調整硬碟的啟動順序經測試從硬碟托啟動的系統可以正常使用,這是喜歡安裝多系統愛好者的福音。
3. 電腦怎麼掛雙硬碟
1、首先打開安裝硬碟的機箱側擋板。
4. 雙硬碟的安裝與設置
雙硬碟的安裝與設置
雙硬碟的安裝與設置
雙PATA硬碟的安裝
相信現在還有很多人在使用PATA(並行ATA)介面的硬碟。這類硬碟外觀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扁平的IDE數據線來進行數據傳輸。那麼如果有兩塊PATA硬碟,該如何安裝呢?
1.規劃IDE設備的主從關系
一般主板都提供了兩個IDE介面,可以接四個IDE設備。但除了硬碟外,用戶一般還有1個或2個光碟機。因此,要想獲得更好的性能,就要規劃好這3個或4個設備的安裝位置。
1)雙PATA硬碟+1個光碟機
建議將容量大、速度快的硬碟設置為主盤,接在IDE
1介面的數據線上;將另外一個硬碟設置為主盤,光碟機設置為從盤,兩者一起接在IDE
2介面的數據線上。
小提示:系統啟動時搜索啟動盤的順序是先IDE
1,後IDE
2。將高速硬碟設置成主盤接在IDE
1上作為系統盤,可以提高系統的性能。
(2)雙PATA硬碟+雙光碟機
與上面的連接方式相似,建議在IDE
1上除了接那個高速硬碟作為主盤外,再接一個光碟機(從盤)。同時IDE
2上也是一個硬碟加一個光碟機。
2.設置硬碟及光碟機的跳線
從上面的主從關系規劃可以看出,不論是雙PATA硬碟加一個光碟機,還是雙PATA硬碟加兩個光碟機,硬碟都是「主盤」,光碟機都是「從盤」。因此,必須將硬碟及光碟機的跳線按此要求進行設置。在IDE設備的跳線設置中,一般用「Master」表示「主盤」,「Slave」表示「從盤」。硬碟出廠時一般默認就是「主盤」,而光碟機出廠時的跳線一般默認是「從盤」。在安裝硬碟與光碟機時,要仔細查看該設備的主/從盤的跳線設置。
3.安裝PATA硬碟
設置好跳線之後,就可以按照上面規劃的安裝位置,將硬碟、光碟機一一裝入機箱中,然後連接好設備的數據線與電源線。注意,在使用數據線的時候必須注意──數據線上的三個埠是有定義的,不能隨便連接設備。中間的那個埠是「Slave」,是用來連接從盤的;離「Slave」埠最近的那個是「Master」,是用來連接主盤的;離「Slave」最遠的那個是「System」,它是插在主板的IDE介面上的
4.BIOS設置與硬體檢測
硬碟安裝好以後,我們就可以進入BIOS查看硬碟是否工作正常了:啟動電腦,進入BIOS中的「Standard
CMOS
Setup」(標准CMOS設定)。將硬碟的「Type(類型)」和「Mode(模式)」設為「Auto」,讓BIOS自動檢測硬碟。也可以通過主菜單中的「IDE
HDD
Auto
Detection」選項來自動檢測硬碟。如今的主板都具備自動檢測功能,只要沒有物理故障,一般都能檢測出來,此時就可以看到BIOS中4個IDE埠上的設備了
??小提示:如果電腦檢測不到硬碟,或者檢測硬碟時死機,請考慮以下幾種情況:硬碟跳線錯誤;數據線連接錯誤;沒插電源線;主板BIOS不支持大硬碟;前面幾種情況比較容易解決,至於BIOS不支持大硬碟,可以採用升級BIOS的方法解決。當然,也可以通過第三方軟體來跳過主板BIOS限制,各硬碟生產商都免費提供這種砑??蠹銥梢緣焦俜酵?舊舷略亍?br>
??「1個PATA+1個SATA」雙硬碟安裝
??SATA(串列ATA)是硬碟今後的發展趨勢,如今市場上SATA硬碟及支持SATA硬碟的主板也越來越多。SATA硬碟在外觀上最大的變化就是採用了非常窄小的「L」形數據線介面及扁平的電源線介面.支持SATA硬碟的主板一般都會提供2個或4個SATA介面。
??1.Intel系列晶元組主板的設置
??(1)1個PATA硬碟+1個SATA硬碟+1個光碟機
??以ICH5、ICH5R、ICH6、ICH6R為代表的Intel南橋晶元支持SATA,目前的i865、i875及最新的i915、i925系列晶元組都提供了對SATA的支持。如果主板的SATA介面是由ICH5/ICH5R晶元提供的,那麼應該這樣連接:
??將SATA硬碟的數據線連接到主板的「SATA1」介面中;將PATA硬碟與光碟機通過一根IDE數據線連接起來,其中PATA硬碟的跳線設置為「主盤」,並連接到數據線的「Master」端,將光碟機的跳線設置為「從盤」,並連接到數據線的「Slave」端,最後將這根IDE數據線連接到主板的「IDE2」介面中。
??在連接SATA硬碟時要注意:有些SATA硬碟一般都具備傳統的4針電源介面及SATA電源介面,在使用時可以任意選擇其中一個介面來連接電源,但是絕對不要將這兩個介面都接上電源插頭,否則會燒毀硬碟的。
??將所有硬碟及光碟機的數據線按上述方法連接好之後,再連接好設備的電源線。接下來啟動電腦進入BIOS,選擇並進入「Integrated
Peripherals」設置窗口,然後進入「OnChip
IDE
Device」設置畫面。在該畫面中,除了將「IDE
HDD
Block
Mode」、「On-Chip
Primary
PCI
IDE」、「On-Chip
Secondary
PCI
IDE」三個選項設置為「Enabled」外,其他8個選項全部設置為「Auto"
??再將游標移動到窗口下方的「On-Chip
Serial
ATA」選項上按回車鍵,然後在彈出的窗口中選中「Combined
Mode」後按回車鍵;最後將游標移動到「Serial
ATA
Port0
Mode」上按回車鍵,在彈出的窗口中選中「Primary
Master」並回車。此時「On-Chip
Serial
ATA」和「Serial
ATA
Port0
Mode」選項的設置分別為「Combined
Mode」和「Primary
Master"
??按「F10」鍵保存BIOS設置,重新啟動電腦後,再次進入BIOS的「Standard
CMOS
Features」窗口就會發現,SATA硬碟占據了「IDE
Channel
Master」通道,而PATA硬碟則占據了「IDE
Channel
1
Master」通道,光碟機占據「IDE
Channel
1
Slave」通道
??小提示:經過以上設置後,SATA硬碟的優先順序比PATA硬碟的高,建議將操作系統安裝在SATA硬碟上(此時在DOS下SATA硬碟的第一個分區是「C」盤)。如果不想將SATA硬碟作為系統盤,而想把操作系統安裝在PATA硬碟上,則可以在BIOS中將PATA硬碟的啟動優先順序提高:進入「Advanced
BIOS
Features」窗口,選擇「Hard
Disk
Boot
Priority」並進入硬碟啟動優先順序設置窗口。在該窗口中,默認是SATA硬碟排在PATA硬碟的前面,此時可以選中PATA硬碟,然後按「Page
Up」鍵,使PATA硬碟排在SATA硬碟的前面。最後保存BIOS設置並重新啟動電腦,這樣PATA硬碟的第一個分區在DOS下便成了「C」盤。
360安全衛士也會「吃」硬碟空間
筆者的電腦經常清理無用的垃圾文件,如Temp文件夾、IE緩存等,平時安裝程序也是裝在D盤,但還是發現C盤空間逐漸變小了,到底是誰在悄悄地佔用硬碟空間呢?
經過筆者仔細查找,結果發現C:ProgramFiles360safe文件夾有300M,這太不正常了。因為在正常情況下
筆者的電腦經常清理無用的垃圾文件,如Temp文件夾、IE緩存等,平時安裝程序也是裝在D盤,但還是發現C盤空間逐漸變小了,到底是「誰」在悄悄地佔用硬碟空間呢?
經過筆者仔細查找,結果發現C:ProgramFiles360safe文件夾有300M,這太不正常了。因為在正常情況下,360安全衛士裝好後應該在10MB左右。於是追根溯源,發現hotfix文件夾就有218MB,這個文件夾里裝的是什麼文件呢?打開一看,原來是360安全衛士下載下來的補丁程序都在這裡面,補丁安裝好後卻沒有把這些程序自動刪除,日積月累文件夾就越來越大。
事實上,補丁已經安裝好了,這些程序也就完成了使命,全都可以刪除掉。所以我們在清除系統垃圾的時候也要定期清除這些文件夾里的文件。
BT和迅雷到底傷不傷硬碟
BT和迅雷到底傷不傷硬碟,看了你就知道
先引用一下某人的話,有人認為BT和迅雷傷害硬碟:
為什麼頻繁讀寫會損壞硬碟呢?
磁頭壽命是有限的,頻繁的讀寫會加快磁頭臂及磁頭電機的磨損,頻繁的讀寫磁碟某個區域更會使該區溫度升高,將影響該區磁介質的穩定性還會
BT和迅雷到底傷不傷硬碟,看了你就知道
先引用一下某人的話,有人認為BT和迅雷傷害硬碟:
為什麼頻繁讀寫會損壞硬碟呢?
磁頭壽命是有限的,頻繁的讀寫會加快磁頭臂及磁頭電機的磨損,頻繁的讀寫磁碟某個區域更會使該區溫度升高,將影響該區磁介質的穩定性還會導至讀寫錯誤,高溫還會使該區因熱膨漲而使磁頭和碟面更近了(正常情況下磁頭和碟面只有幾個微米,更近還得了?),而且也會影響薄膜式磁頭的數據讀取靈敏度,會使晶體振盪器的時鍾主頻發生改變,還會造成硬碟電路元件失靈。
任務繁多也會導至IDE硬碟過早損壞,由於IDE硬碟自身的不足,,過多任務請求是會使尋道失敗率上升,導至磁頭頻繁復位(復位就是磁頭回復到
磁軌,以便重新尋道)加速磁頭臂及磁頭電機磨損。
可是實際上並非如此,我先說一下現代硬碟的工作原理
現在的硬碟,無論是IDE還是SCSI,採用的都是"溫徹思特「技術,
都有以下特點:
1。磁頭,碟片及運動機構密封。
2。固定並高速旋轉的鍍磁碟片表面平整光滑。
3。磁頭沿碟片徑向移動。
4。磁頭對碟片接觸式啟停,但工作時呈飛行狀態不與碟片直接接觸。
碟片:硬碟碟片是將磁粉附著在鋁合金(新材料也有用玻璃)圓碟片的表面上.這些磁粉被劃分成稱為磁軌的若干個同心圓,在每個同心圓的磁軌上就好像有無數的任意排列的小磁鐵,它們分別代表著0和1的狀態。當這些小磁鐵受到來自磁頭的磁力影響時,其排列的方向會隨之改變。利用磁頭的磁力控制指定的一些小磁鐵方向,使每個小磁鐵都可以用來儲存信息。
盤體:硬碟的盤體由多個碟片組成,這些碟片重疊在一起放在一個密封的盒中,它們在主軸電機的帶動下以很高的速度旋轉,其每分鍾轉速達3600,4500,5400,7200甚至以上。
磁頭:硬碟的磁頭用來讀取或者修改碟片上磁性物質的狀態,一般說來,每一個磁面都會有一個磁頭,從最上面開始,從0開始編號。磁頭在停止工作時,與磁碟是接觸的,但是在工作時呈飛行狀態。磁頭採取在碟片的著陸區接觸式啟停的方式,著陸區不存放任何數據,磁頭在此區域啟停,不存在損傷任何數據的問題。讀取數據時,碟片高速旋轉,由於對磁頭運動採取了精巧的空氣動力學設計,此時磁頭處於離盤面數據區0.2---0.5微自以為是的傢伙度的」飛行狀態「。既不與盤面接觸造成磨損,又能可*的讀取數據。
電機:硬碟內的電機都為無刷電機,在高速軸承支撐下機械磨損很小,可以長時間連續工作。高速旋轉的盤體產生了明顯的陀螺效應,所以工作中的硬碟不宜運動,否則將加重軸
承的工作負荷。硬碟磁頭的尋道飼服電機多採用音圈式旋轉或者直線運動步進電機,在飼服跟蹤的調節下精確地跟蹤碟片的磁軌,所以在硬碟工作時不要有沖擊碰撞,搬動時要小心輕放。
原理說到這里,大家都明白了吧?
首先,磁頭和數據區是不會有接觸的,所以不存在磨損的問題。
其次,一開機硬碟就處於旋轉狀態,主軸電機的旋轉可以達到4500或者7200轉每分鍾,這和你是否使用FLASHGET或者ED都沒有關系,只要一通電,它們就在轉.它們的磨損也和軟體無關。
再次,尋道電機控制下的磁頭的運動,是左右來回移動的,而且幅度很小,從碟片的最內層(著陸區)啟動,慢慢移動到最外層,再慢慢移動回來,一個磁軌再到另一個磁軌來尋找數據。不會有什麼大規模跳躍的(又不是青蛙)。所以它的磨損也是可以忽略不記的。
那麼,熱量是怎麼來的呢?
首先是主軸電機和尋道飼服電機的旋轉,硬碟的溫度主要是因為這個。
其次,高速旋轉的盤體和空氣之間的摩擦。這個也是主要因素。
硬碟的讀操作,是碟片上磁場的變化影響到磁頭的電阻值,這個過程中碟片不會發熱,磁頭倒是因為電流發生變化,所以會有一點熱量產生。
寫操作呢?正好反過來,通過磁頭的電流強度不斷發生變化,影響到碟片上的磁場,這一過程因為用到電磁感應,所以磁頭發熱量較大。但是碟片本身是不會發熱的,因為碟片上的永磁體是冷性的,不會因為磁場變化而發熱。但是總的來說,磁頭的發熱量和前面兩個比起來,是小巫見大巫了。熱量是可以輻射傳導的,那麼高熱量對碟片上的永磁體會不會有傷害呢?其實傷害是很小的,永磁體消磁的溫度,遠遠高於硬碟正常情況下產生的溫度。當然,要是你的機箱散熱不好,那可就怪不了別人了。
我這里不得不說一下某人的幾個錯誤:
一。高溫是影響到磁頭的電阻感應靈敏度,所以才會產生讀寫錯誤,和永磁體沒有關系。
二。所謂的熱膨脹,不會拉近盤體和磁頭的距離,因為磁頭的飛行是空氣動力學原理,在正常情況下始終和碟片保持一定距離。當然要是你大力打擊硬碟,那麼這個震動。。。。。
三。所謂尋道是指硬碟從初使位置移動到指定磁軌。所謂的復位動作,並不是經常發生的。因為磁軌的物理位置是存放在CMOS裡面,硬碟並不需要移動回0磁軌再重新出發。只要磁頭一啟動,所謂的復位動作就完成了,除非你重新啟動電腦,不然復位動作就不會再發生。
四。IDE硬碟和SCSI硬碟的盤體結構是差不多的。只是SCSI硬碟的介面帶寬比同時代的IDE硬碟要大,而且往往SCSI卡往往都會有一個類似CPU的東西來減緩主CPU的佔用率。僅此而已,所以希捷才會把它的SCSI硬碟的技術用在IDE硬碟上。
五。硬碟的讀寫是以柱面的扇區為單位的。柱面也就是整個盤體中所有磁面的半徑相同的同心磁軌,而把每個磁軌劃分為若干個區就是所謂的.扇區了。硬碟的寫操作,是先寫滿一個扇區,再寫同一柱面的下一個扇區的,在一個柱面完全寫滿前,磁頭是不會移動到別的磁軌上的。所以文件在硬碟上的存儲,並不是像一般人的認為,是連續存放在一起的(從使用者來看是一起,但是從操作系統底層來看,其存放不是連續的)。所以FLASHGET或者ED開了再多的線程,磁頭的尋道一般都不會比你一邊玩游戲一邊聽歌大。當然,這種情況只是單純的下載或者上傳而已,但是其實在這個過程中,誰能保證自己不會啟動其它需要讀寫硬碟的軟體?可能很多人都喜歡一邊下載一邊玩游戲或者聽歌吧?更不用說WINDOWS本身就需要頻繁讀寫虛擬內存文件了。所以,用FG下載也好,ED也好,對硬碟的折磨和平時相比不會太厲害的。
為什麼硬碟與主板不兼容
這種情況不多,但也有,有的硬碟在這塊主板上認得好好的,但是在另一塊主板卻死活也不認。比如原來的一二百兆的小硬碟,如果要從硬碟啟動,必須在IDE1介面的主盤位置,才能正常啟動,否則插上後可以讀可以寫,但就是不能啟動。
對於硬碟速度慢的問題,一般不屬於兼容問題,而是設置或接線有誤。如:把DMA66的線反接了;硬碟屬性中的DMA功能沒有打開;CMOS設置中的IDE通道沒有設為自動,而是人為的設置為PIO4以下的傳輸方式;硬碟線過長,造成數據衰減過大,傳輸率下降;硬碟的電源介面有問題或開關電源功率不足,造成硬碟的供電電壓不穩且偏低。這類問題的解決方法就是心細一點,仔細檢查硬碟的相關設置。特別是DMA66的線反接時,數據傳輸率將下降一半。另外在使用數據線時,盡可能的使用最近的介面
硬碟分區合並的方法
在進行分區的調整、刪除或重新劃分之前,請將涉及到的所有分區中的數據備份到安全的地方(如第二塊硬碟、刻錄到光碟等)。以下操作以Windows
XP為例。
第1步依次打開「控制面板→性能選項→管理工具→計算機管理」,進入「計算機管理」窗口,單擊左側窗口中「存儲」下的「磁碟管理」選項,就可以看到當前計算機中的所有磁碟分區的詳細信息了,如圖1所示。
第2步假設我們想將D盤重新劃分為兩個分區。先用滑鼠右鍵單擊右下角的D盤圖標,選擇「刪除邏輯驅動器」選項,然後在打開的「刪除邏輯驅動器」對話框單擊「是」按鈕,先將該驅動器刪除,此時D盤圖標會顯示為「可用空間」圖標。
晨風提示:如果用戶一次刪除了多個驅動器,操作系統會自動將這些被刪除的驅動器可用空間合並到一起。
第3步用滑鼠右鍵單擊「可用空間」圖標,選擇「新建邏輯驅動器」,打開「新建磁碟分區向導」對話框。直接單擊「下一步」按鈕進入「選擇分區類型」對話框,選擇「邏輯驅動器」後單擊「下一步」按鈕。
第4步在如圖2所示的「指定分區大小」對話框中,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在「分區大小」框中輸入欲創建的分區的大小。在本例中,可劃分的最大磁碟空間為2087MB,我們可以將它劃分為兩個分區,第一個為1000MB。
第5步設置完畢後單擊「下一步」按鈕,進入「指派驅動器號和路徑」對話框,如圖3所示。選中「指派下列驅動器號」前的單選框後,再從後面的下拉列表為該分區指派一個驅動器號即可,然後單擊「下一步」按鈕。
第6步在如圖4所示的「格式化分區」對話框中,系統會提示用戶「要在這個磁碟分區上儲存數據,您必須先將其格式化」。選擇「按下面的設置格式化這個磁碟分區」選項,然後在「文件系統」中指定分區格式,一般選擇FAT32或NTFS,「分配單位大小」可採用默認值;「卷標」用戶可以自己隨意定義。當然,為了加快分區的格式化速度,還應該選中「執行快速格式化」選項前的復選框。
第7步設置完畢後單擊「下一步」按鈕,系統會顯示「正在完成新建磁碟分區向導」對話框,告訴用戶「已成功完成新建磁碟向導」,我們可以在這里查看相關的設置信息。
第8步單擊「完成」按鈕關閉向導,系統會對剛剛創建的分區進行格式化。使用同樣的方法,根據需要將剩餘的空間再劃分成幾個不同的分區。
輕松更改驅動器號和路徑
如果您覺得自己的各個分區所對應的驅動器(即盤符)不太合理,也可以在Windows2000/XP下進行手動修改或調換。
在「計算機管理」窗口中用滑鼠右鍵單擊要修改驅動器號的邏輯驅動器,選擇「更改邏輯驅動器」選項,進入「更改驅動器號和路徑」對話框。單擊「更改」按鈕,進入「更改驅動器號和路徑」對話框,在「指派以下驅動器號」下拉列表中選擇一個驅動器號即可。當然,我們不能選擇已經被系統佔用了的驅動器符號。
如果在您的硬碟中有NTFS格式的分區,「更改驅動器號和路徑」對話框中的「裝入以下空白NTFS文件夾中」選項將變為可用狀態,如圖5所示。
選好一個驅動器號後單擊「確定」按鈕,進入「確認」對話框,確認沒有運行分區中的程序後單擊「是」按鈕,就可以改變驅動器符號了。
;5. 如何安裝雙硬碟
現在由於數據越來越龐大,使我們的硬碟內存不夠,所以就需再添置一塊硬碟,來增加內存的容量。雙硬碟的配置卻不是那樣簡單,它有不少講究的地方,像電源的功率問題、還有硬碟的主、從盤之分。下面就講述了安裝雙硬碟的細節問題。
一、硬碟跳線器的合理配置
在裝雙硬碟前,首先應確定機箱中是否還有裝第二硬碟的位置,若只有餘5寸槽的位置,則需要先准備一固定架。另外還要確定一下電源功率是否足夠。在一條排線上裝兩個硬碟時,應將兩塊硬碟按自己的意願分別設置成主盤和從盤,這樣安裝後才能正常使用。主、從盤的設置可按以下兩種方法進行。
1、由硬碟跳線器設置
所有的IDE設備包括硬碟都使用一組跳線來確定安裝後的主、從狀態。硬碟跳線器大多設置在電源聯接座和數據線聯接插座之間的地方,通常由3組(6或7)針或4組(8或9)針再加一個或兩個跳線帽組成。另外在硬碟正面或反面一定還印有主盤、從盤以及由電纜選擇的跳線方法。
各類硬碟的跳線方法和標記說明大同小異,比如昆騰硬碟的跳線器通常有9針4組,其中一根叫“Key”,用於定位以便用戶正確識別跳線位置。
2、由硬碟跳線器和40芯特製硬碟線配合確定
這種主、從盤的設置是先將硬碟跳線設置在“電纜選擇有效”後,然後再根據需要將主、從盤聯接在對應的硬碟線插頭上。硬碟主、從盤狀態的設置取決於硬碟與硬碟線的聯接插頭。通常聯接硬碟線中段插頭的盤是主盤,聯接在硬碟線盡頭插頭上的盤就是從盤。採用這種方法設置主、從盤時,必須將聯接在同一條硬碟線的所有IDE介面設備跳線器設置在“電纜選擇”位置。
能決定硬碟主、從盤狀態40芯硬碟線是特製的。製作方法是將普通40芯硬碟線的第28根線(從第1根紅線或其它標記開始數)在兩個硬碟插頭之間的位置上切斷後做成的,切線時注意不能弄斷其它線。使用特製硬碟線確定主、從盤狀態的優點是使用方便。當需要交換硬碟主、從狀態時只要將聯接的硬碟線插頭位置對調一下即可,不需要拆下硬碟來重新跳線。
二、安裝雙硬碟需注意以下事項
1、在新增或升級硬碟時,盡量優先選擇品牌相同的硬碟。因為不同品牌硬碟在同一條硬碟線上使用可能會出現兼容問題。如果遇到電腦啟動時檢測不到或只檢測出一塊硬碟的情況時,在確認兩塊硬碟跳線設置都沒有錯誤的前提下可先斷開原使用的硬碟再重新開機,如果這時電腦能檢測出新加硬碟,那麼就是兩塊硬碟兼容有問題。解決方法是將新硬碟放在第二硬碟線上使用。如果必須使用同一硬碟線,那麼就將兩塊硬碟的主、從關系對換一下。
另外如果新增加的硬碟與光碟機等設備一起接在第二硬碟線上時,要注意光碟機等設備的主、從盤設置不與新加硬碟相沖突,否則也會出現主板檢測不到新增硬碟或者找不到原光碟機問題。
2、要注意盤符交錯的問題。在多分區的情況下,硬碟分區的排列順序有些古怪:主硬碟的主分區仍被計算機認為是C盤,而第二硬碟的主分區則被認為是D盤,接下來是第一硬碟的其它分區依次從E盤開始排列,然後是第二硬碟的其它分區接著第一硬碟的最後盤符依次排列。這就有可能導致安裝雙硬碟後,系統或某些軟體的不正常。
要使加第二硬碟後盤符不發生變化,解決的辦法有兩個:如果你只使用Win98的話,比較簡單,在CMOS中將第二硬碟設為NONE即可,但在純DOS下不認第二個硬碟。第二種方法是接上雙硬碟後,給第二個硬碟重新分區,刪掉其主DOS分區,只分擴展分區。這樣盤符也不會交錯。當然若第一硬碟只有一個分區的話,也不存在盤符交錯的問題。此外,某些計算機硬碟廠商,為解決硬碟盤符交錯問題提供了一些輔助軟體。
3、安裝雙硬碟後要注意散熱,兩個硬碟間空隙不能太小,且盡量不要超頻。
聲明:本文內容摘於互聯網,刊登/轉載此文目的在於更廣泛的傳播及分享,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論證其描述。如有版權糾紛問題請准備好相關證明材料與站長聯系,謝謝!
6. 電腦如何裝兩個硬碟
1、台式電腦一般都會有裝第二塊硬碟的位置,首先打開電腦機箱。
7. 如何安裝雙硬碟 組裝電腦安裝雙硬碟圖文解說
安裝步驟如下:
通常都是將性能較好的新硬碟接在第一條IDE數據線上,設為主盤,作為開機引導硬碟。至於舊硬碟,有幾種接法:
1.兩個硬碟接在同一根硬碟數據線上,則第二硬碟應設為從盤。筆者就以此方案為例。
2.第二硬碟接在第二個IDE介面上,如果該介面的數據線上只有一個硬碟,也沒接光碟機,那麼第二硬碟就不用跳線;如果這根數據線上還掛有光碟機,一般將第二硬碟和光碟機的其中一個設為主盤,另一個設為從盤,這由你自己決定。
二、設置硬碟跳線
確定好硬碟的連接方案後,就要設置硬碟跳線了。一般我們可以在硬碟的IDE介面與電源介面之間找到由3~5列跳線。不管是什麼硬碟,在跳線設置上,大致可分成主盤、從盤與電纜選擇(Cable Select)三種。硬碟的出廠預設值都是設為主盤,所以如果你將硬碟設為主盤,一般就不用設置跳線了。
硬碟跳線大多設置在硬碟的電源插座和數據線介面之間,如圖1所示。
小提示:如果你的主板和硬碟都支持ATA 66/100/133,那麼務必要使用80針的IDE數據線。否則,如果使用40針的IDE數據線的話(即與光碟機的數據線相同),將會影響硬碟傳輸速率。
四、設置CMOS參數
對於新的主板來說,一般都會自動檢測硬碟參數。也就是說只要硬碟安裝正確,就無須設置CMOS。對於一些老主板來說,可能就需要手動進行設置了。
啟動計算機後,按「Del」鍵進入CMOS Setup程序的主菜單。選擇「IDE HDD Auto Detection(IDE硬碟驅動器自動檢測)」並回車,可以看到第一、第二硬碟的所有參數,包括容量、柱面數、磁頭數、扇區數、工作模式等等。檢測結果表明,雙硬碟的安裝和設置已經成功。按「Esc」鍵,退回到主菜單。最後按快捷鍵「F10」或選擇「Save And Exit Setup(存檔退出)」。退出CMOS Setup程序後,將重新啟動計算機,如果在開機自檢時,能檢測出硬碟參數就說明已安裝成功。
8. 怎麼樣安裝雙硬碟
現在的雙硬碟已經非常好安裝了,直接裝到機箱里,插上數據線和電源線。然後進bios里,把第一啟動設置到你想啟動的那塊硬碟上,然後重啟就行了。硬碟的分配方法沒有固定模式,看你的需要,我一塊500g,一塊1T,每塊硬碟分兩個區,第一個區做系統,第二個區做數據,系統的可以少些,有30到50G足夠了,這樣裝win7也不會有麻煩。第一塊硬碟:C:20G,裝winxp,其餘分給D。第二塊硬碟:E:40G,其餘分給F。
9. 怎麼讓電腦雙硬碟
可以用一根數據線把主硬碟和從盤以及主板連接起來。
硬碟掛雙硬碟實現原理:一般的電腦主板上都有兩個大小一樣的長方形的插槽,一個插著硬碟,另一個插著光碟機。
可以用一根數據線(上面有三個插槽的用來連接硬碟和主板的那種寬線,很常見的)一頭插在主硬碟上,另一頭插在從盤上,還有一個就可以插在主板上。
(9)雙硬碟安裝教程擴展閱讀
電腦雙硬碟的好處:
1、固態硬碟啟動快,沒有電機加速旋轉的過程。
2、固態硬碟不用磁頭,快速隨機讀取,讀延遲極小,兩者幾乎有將近一半的差距。
3、相對固定的讀取時間。由於定址時間與數據存儲位置無關,因此磁碟碎片不會影響讀取時間。
4、基於DRAM的固態硬碟寫入速度極快。
5、固態硬碟無噪音,因為不像普通硬碟那樣有機械馬達和風扇,工作時噪音值為0分貝。
6、低容量的基於快閃記憶體的固態硬碟在工作狀態下能耗和發熱量較低,但高端或大容量產品能耗會較高。
7、固態硬碟內部不存在任何機械活動部件,不會發生機械故障,也不怕碰撞、沖擊、振動。這樣即使在高速移動甚至伴隨翻轉傾斜的情況下也不會影響到正常使用,而且在筆記本電腦發生意外掉落或與硬物碰撞時能夠將數據丟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