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分布式測控系統的最大優勢是什麼
1、開放式系統,只要滿足介面協議,不同廠家的不同類型的測控子站均可自由接入。
2、變各種不同要求的模擬信號傳輸為統一規范的,要求較低的數字信號傳輸,並可用無線網路替代。
3、系統擴展靈活,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❷ redis是怎麼分布式緩存數據的
Redis使用單線程的IO復用模型,自己封裝了一個簡單的AeEvent事件處理框架,主要實現了epoll、kqueue和select,對於單純只有IO操作來說,單線程可以將速度優勢發揮到最大,但是Redis也提供了一些簡單的計算功能
比如排序、聚合等,對於這些操作,單線程模型實際會嚴重影響整體吞吐量,CPU計算過程中,整個IO調度都是被阻塞住的。
❸ 分布式基站的分布式基站的優勢
相對於傳統宏基站,分布式基站具有下列明顯的優勢。
第一是提高了站址資源的有效利用率,降低了建設維護成本。鑒於基站選址非常困難,如果用RRU,需要的空間比較小, RRU就可以拉到任何的地方,因此它是一個因地制宜、靈活部署的調配的方案。分布式基站BBU和RRU分離,室內的BBU設備只負責基帶信號處理,沒有射頻器件特別是功放模塊,因此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功耗低、易於安裝等特點。在目前移動通信網建站選址越來越困難的狀況下,分布式基站「0」機房佔用的特點相比於宏基站,可以達到節省機房空間、降低網路建設成本、加快網路建設速度的目的。同時,分布式基站採用高效率功放,減少了空調等其它配套設施的功耗,具有節能減排的特點。連接兩端的介面採用光纖,損耗小,也可大幅度降低電力消耗,在國家大力提倡節能減排的今天,這點顯得尤為珍貴。根據歐洲運營商的估算,如果全網都採用這種基站,可以節省成本超過30%。
第二是提高了基站的覆蓋能力、網路升級方便。傳統宏基站的發射與接收都要使用饋線,饋線會給信號帶來損耗,損耗的大小與饋線的型號和長度有關。而BBU和RRU之間使用光纖連接,幾乎沒有損耗,因此和宏基站相比分布式基站具有更高的接收靈敏度和天線端發射功率。在靈活地配置資源方面,由於分布式基站將繁瑣的維護工作簡化到了基帶處理部分,一個基帶處理單元可以以不同的方式連接多個射頻拉遠處理單元,實現RRU之間的資源調度和調配,既節省了成本,也提高了組網的效率,充分利用這個基站拉遠,可以統籌基站資源,針對上班、下班出現潮湧或者是潮落的現象進行靈活的資源調配,實現了一個靈活的容量和覆蓋的轉換。採用分布式基站也滿足了未來網路的IP化的需要。因為新型的移動通信的標准,其演化速度非常快,高速的演進必然帶來基站升級的問題。分布式基站的模塊化設計,功能豐富,而且系統擴容升級比較方便,符合移動通信網路面向未來的需要。
第三是基站建設工程實施便利。和宏基站相比,本地拉遠的分布式基站用光纖傳輸基帶信號代替饋線傳輸射頻信號。以三扇區站為例,從機房到天面,鋪設3根光纖的工程難度遠遠的小於鋪設6根7/8英寸的饋線。尤其是在當前,考慮到城市景觀等因素,越來越多的站點需要進行隱蔽和偽裝,在這方面光纖較饋線的優勢就更為顯著。
第四是降低了廠家研發成本。由於分布式基站內部Ir介面的標准化,將使得眾多第三方模塊廠家可以同基站的數字介面互聯,不但可以降低研發成本,同時也可以實現多個廠家設備的互通互聯,既提高了通用性和靈活性,也降低了運營商的采購和組網成本。
❹ 除了Hadoop 還有哪些分布式計算平台優勢各自是什麼
1:MapRece(MR),最為general和流行的一個分布式計算框架,其開源實現Hadoop已經得到了極為廣泛的運用(Facebook, Yahoo!等等),同時在Hadoop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項目也有很多(Hive是發展最好的),另外像Cloudera,Hortonworks,MapR這樣的在Hadoop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公司也有很多。
2:Pregel,和MR一樣也是Google發明的,其優勢是在完成一些適合於抽象為圖演算法的應用的計算時可以更為高效,Giraph可以算是一個比較好的發展中的開源實現。
3:Storm,Twitter的項目,號稱Hadoop的實時計算平台,對於一些需要real time performance的job可以擁有比MR更高的效率。
4:Spark,UC Berkeley AMPLab的項目,其很好地利用了JVM中的heap,對於中間計算結果可以有更好的緩存支持,因此其在performance上要比MR高出很多。Shark是其基礎上類似於Hive的一個項目。
5:Dryad和Scope,都是MR(Microsoft Research)的項目,從paper上來看Dryad是一個更為general purpose的計算框架,在vertices里實現計算,通過channels實現communication,兩者組成一個graph workflow;而Scope有點類似於Hive和Shark,都是將某種類似於SQL的script language編譯成可以在底層分布式平台上計算的job。但是這兩個項目因為不開源,所以資料不多,也沒有開源項目那樣的community。
當然還有其他很多,比如Google的Dremel,Yale的HadoopDB(現在已經商業化叫做Hadapt)。
❺ 使用分布式綜合管理系統有哪些優勢
1)矩陣無縫切換
分布式綜合管理系統支持HDMI、DVI、VGA、3G-SDI、CVBS等信號進行無縫交叉切換,切換速度<10ms,切換過程無黑場、無延時。
2)大屏圖像拼接
分布式綜合管理系統採用單時鍾純數字同步拼接技術,輕松實現圖像畫外畫平鋪模式、畫中畫疊加、漫遊、跨屏、縮放。
3)高清畫面分割
分布式綜合管理系統採用FPGA架構,支持最大16路高清信號進行分割顯示,支持畫面疊加、漫遊、跨屏、縮放。
4)4K超高清顯示
分布式綜合管理系統輸入輸出圖像解析度最高可達4K(3840*2160/30Hz),並且兼容1080P/60Hz高清解析度,帶來超高清畫質體驗。
5)KVM坐席管理
分布式綜合管理系統在傳統音視頻傳輸的基礎上增加了KVM集成處理,實現指揮系統"人機分離","一人多機"的智能化坐席管理。
6)可視化操作
分布式綜合管理系統可通過網路對音視頻、環境進行遠程可視化管理,讓使用者操作更直觀,帶來更加簡易的操作體驗。
7)多平台管理
分布式綜合管理系統不受現場條件限制,可通過手機端、平板電腦、PC端、觸摸一體機輕松實現可視化遠程管理。
8)環境控制
分布式綜合管理系統可以對周圍環境設備進行控制,如電腦開關、投影機開關、電動窗簾升降、投影幕布升降、燈光調節、音量調節等。
9)許可權管理
分布式綜合管理系統具有許可權管理,允許經過授權的用戶和系統能夠正常的訪問相應的數據和信息,禁止未授權的用戶訪問,保障信息安全性。
❻ 何謂分布式電網他有什麼優勢
20 世紀初以來電力行業流行的觀點是,發電機組容量越大效率越高,單位kW 投資越低、發電 成本也越低,因而隨著能源產業的發展,電力工業發展方向是「大機組、大電廠和大電網」。但是, 在許多特殊情況下,分布式供電是集中供電不可缺少的重要補充。
編輯本段
分布式供電的優點
滿足特殊場合的需求
分布式供電可以滿足特殊場合的需求,如:不適宜鋪設電網的西部等偏遠地區或散布的用戶; 對供電安全穩定性要求較高的特殊用戶如醫院、銀行等;能源需求較為多樣化的用戶,需要電 力的同時還需要熱或冷能的供應。因為它最大的優點是不需遠距離輸配電設備,輸電損失顯著 減少,運行安全可靠,並可按需要方便、靈活地利用排氣熱量實現熱電聯產或熱電冷三聯產, 提高能源利用率。
安全穩定性方面
分布式供電方式可以彌補大電網在安全穩定性方面的不足:在世界上大型火電廠建設的趨勢有 增無減之時,電網的急速膨脹對供電安全與穩定性帶來很大威脅,而各種形式的小型分布式供 電系統,使國民經濟、國家安全至關重要而又極為脆弱的紐帶--大電網,不再孤立和笨拙。
大大地提高供電可靠性
直接安置在用戶近旁的分布式發電裝置與大電網配合,可大大地提高供電可靠性,在電網崩潰 和意外災害(例如地震、暴風雪、人為破壞、戰爭)情況下,可維持重要用戶的供電。 分布式供電方式為能源的綜合梯級利用提供了可能:常規的集中供電方式能量形式相對單一, 當用戶不僅僅需要電力,而且需要其它能量形式如冷能和熱能的供應時,僅通過電力來滿足上 述需要時難以實現能量的綜合梯級利用,而分布式供電方式以其規模小、靈活性強等特點,通 過不同循環的有機整合可以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同時實現能量的綜合梯級利用,並且克服了冷能 和熱能無法遠距離傳輸的困難。
開辟新的方向
分布式供電方式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開辟了新的方向:相對於化石能源而言,可再生能源能流密度較低、分散性強,而且目前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統規模小、能源利用率較低,作為集中供電手段是不現實的。而分布式供電方式為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我國的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發展可再生能源是21 世紀減少環境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以及替代化石能源 的必然要求,因此為充分利用量多面廣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方便安全地向偏僻少能源地區供電, 現在建設可再生能源分布式供電的呼聲漸漸高漲。
編輯本段
世界能源面臨解決問題
還應指出,對目前世界能源產業面臨亟待解決的四大問題:合理調整能源結構、進一步提高能 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產業的安全性、解決環境污染,單一的大電網集中供電解決上述問題存在困難,而分布式供電系統恰好可以在提高能源利用率、改善安全性與解決環境污染方面做出突出的貢獻。因此,大電網與分散的小型分布式供電方式的合理結合,被全球能源、電力專家認為是投資省、能耗低、可靠性高的靈活能源系統,成為21 世紀電力工業的發展方向。這就是說,世界電力工業已經開始向傳統電力工業的模式告別,走向依靠大型發電站和小型分布式供電廣泛結合的過渡的「分散式」電力系統,從而大大改善供電效率、供電品質和減輕當今電力行業對環境影響形成的負 擔、減少興建和改善輸配電線路。而且,由於近來發生的加州供電危機,國外有的觀點甚至認為今 後在大力發展分布式供電的情況下,大型中心電站將走向衰落。
編輯本段
分布式供電發展趨勢
1 分布式供電主要方式
分布式發電方式多種多樣,根據燃料不同,可分為化石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根據用戶需求不同, 有電力單供方式與熱電聯產方式(CHP),或冷熱電三聯產方式(CCHP);根據循環方式不同,可分為燃氣輪機發電方式,蒸汽輪機發電方式或柴油機發電方式等。表1 列出了主要的分布式供電方式。 在產業革命後的200 年中,煤炭一直是世界范圍內的主要能源,而隨著科技、經濟的發展,石油在一次能源結構中的比例不斷增加,於20 世紀60 年代超過煤炭[2]。此後,石油、煤炭所佔比例緩慢下降,天然氣比例上升;同時,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逐步發展,形成了當前的以化石燃料為主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並存的格局。然而,雖然可再生能源是取之無盡的潔凈能源,但其能源密度低,穩定性較差,需要蓄能調節,長期穩定運行困難,且由於技術不夠成熟,可再生能源一次投資較大,經濟性差;而化石能源的發電技術不僅更加成熟,而且效率更高。因此,作為分布式供電的發電技術,化石能源是主要方向。
2 分布式供電主要動力
- 微型燃氣輪機
以化石能源為能源動力的分布式供電方式多種多樣(見表1)。隨著微型燃機技術的不斷完善, 微型燃機發電機組已成為分布式供電的主力。 微型燃氣輪機(Micro Turbines)是功率為數百kW 以下的、以天然氣、甲烷、汽油、柴油等為 燃料的超小型燃氣輪機。它的雛形可追溯到60 年代,但作為一種新型的小型分布式供電系統和電 源裝置的發展歷史則較短。
微型燃氣輪機大都採用回熱循環。通常它由透平、壓氣機、燃燒室、回熱器、發電機及電子控 制部分組成,從壓氣機出來的高壓空氣先在回熱器內接受透平排氣的預熱,然後進入燃燒室與燃料 混合、燃燒。大多數微型燃氣輪機由燃氣輪機直接驅動內置式高速發電機,發電機與壓氣機、透平 同軸,轉速在50 000~120 000 r/min 之間。一些單軸微型燃氣輪機設計,發電機發出高頻交流電, 轉換成高壓直流電後,再轉換為60 Hz 480 V 的交流電[5]。
目前,開發微型透平的廠商主要集中在北美,歐洲有瑞典和英國。表2 為部分新一代微型燃氣 輪機的主要技術參數。
微型燃機先進技術特徵
與柴油機發電機組相比,微型燃機具有以下一系列先進技術特徵[5-12]:
(1) 運動部件少,結構簡單緊湊,重量輕,是傳統燃機的1/4;
(2) 可用多種燃料,燃料消耗率低、排放低,尤其是使用天然氣;
(3) 低振動、低噪音、壽命長、運行成本低;
(4) 設計簡單、備用件少、生產成本低;
(5) 通過調節轉速,即使不是滿負荷運轉,效率也非常高;
(6) 可遙控和診斷;
(7) 可多台集成擴容。
因此,先進的微型燃氣輪機是提供清潔、可靠、高質量、多用途的小型分布式供電的最佳方式, 使電站更靠近用戶,無論對中心城市還是遠郊農村甚至邊遠地區均能適用。製造商們相信,一旦達到適當的批量,微型燃氣輪機有能力與中心發電廠相匹敵。對終端用戶來說,與其它小型發電裝置相比,微型燃氣輪機是一種更好的環保型發電裝置。
3 分布式供電發展方向
- 冷熱電三聯產系統
雖然回熱等有效提高微型燃氣輪機系統熱轉功效率的手段得到應用,微型燃機發電效率已從 17%~20%上升到當前的26%~30%[6],但以微型燃氣輪機作為動力的簡單的分布式供電系統的熱轉功 效率依然遠小於大型集中供電電站。如何有效提高分布式供電系統的能量利用效率是當前分布式供 電技術發展所面臨的主要障礙之一。
正如常規的集中供電電站可以通過功熱並供提高能源利用率一樣,分布式供電系統在用戶需要 的情況下,同樣可以在生產電力的同時提供熱能或同時滿足供熱、製冷兩方面的需求。而後者則成 為一種先進的能源利用系統-冷熱電三聯產系統。 與簡單的供電系統相比,冷熱電三聯產系統可以在大幅度提高系統能源利用率的同時,降低環 境污染,明顯改善系統的熱經濟性。因此,三聯產技術是目前分布式供電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編輯本段
我國需要分布式供電
目前我國正處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是我國能源工業能否持續支撐國 家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所在。我國能源利用水平距世界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日益增長的電力需 求遠未得到滿足,「大機組、大電廠、大電網」的大規模、集中式的電網供電依然是我國目前能源 工業的主要發展方向。
但是,我國需要分布式供電。這是因為:
(1)我國幅員遼闊,但物產資源相對貧乏,而且經濟發展不平衡。對於西部等偏遠、落後地區而 言,由於其遠離經濟發達地區,形成一定規模的、強大的集中式西北電網系統需要很長時間 和巨額的投資,這無法滿足目前西部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而分布式供電系統可以藉助西部 天然氣資源豐富、可再生能源有多種多樣的優勢,在短時間內,以較小的投資為代價,為西 部經濟發展提供有利的支撐;對於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由於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已經 出現了類似於西方發達國家的對於能源產品需求多樣化的趨勢,與集中式供電相比,分布式 供電可以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更加圓滿的方案。
(2)隨著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我國集中式供電電網的規模迅速膨脹。這種發展所帶來的安全性 問題是不容忽視的,如紐約市、台灣島二次大停電已為我們敲響了警鍾。為了及時抑制這種 趨勢的蔓延,只有合理地調整供電結構、有效地將分布式供電和集中式供電結合在一起,構 架更加安全穩定的電力系統。
(3)縱觀西方發達國家的能源產業的發展過程,可以發現:它經歷了從分布式供電到集中式供電, 又到分布式供電方式的演變。造成這種現象不僅僅是由於生活水平的需求,而且也是集中式 供電方式自身所固有的缺陷造成的。毋庸置疑,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能源產業也將面臨類 似的問題。因此,雖然從目前能源產業的發展情況來看,集中式供電是我國能源系統發展的 主要方向,但從長遠看,構造一個集中式供電與分布式供電相結合的合理的能源系統,增加 電網的質量和可靠性,將為我國能源產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所以,我國近期應發展大機組、大電廠,同時,不失時機、因地制宜地興建分布式供電設施。 可以預見,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深入進行,特別是「西氣東輸」工程的開展,我國沿線區域和邊遠地 區的分布式供電將得到極大的發展。
編輯本段
冷熱電聯產
冷熱電聯產系統概述
傳統動力系統的技術開發以及商業化的努力主要著眼於單獨的設備,例如,集中供熱、直燃式 中央空調及發電設備。這些設備的共同問題在於單一目標下的能耗高,在忽視環境影響和不合理的能源價格情況下,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是,從科學技術角度出發,這些設備都尚未達到有限能源資源的高效和綜合利用。 冷熱電聯產(CCHP)是一種建立在能的梯級利用概念基礎上,將製冷、供熱(採暖和供熱水) 及發電過程一體化的多聯產總能系統,目的在於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碳化物及有害氣體的排放。 與集中式發電-遠程送電比較,CCHP 可以大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型發電廠的發電效率一般為35%-55%,扣除廠用電和線損率,終端的利用效率只能達到30-47%。而CCHP 的能源利用率可達 到90%,沒有輸電損耗;另外,CCHP 在降低碳和污染空氣的排放物方面具有很大的潛力:據有關 專家估算,如果從2000 年起每年有4%的現有建築的供電、供暖和供冷採用CCHP,從2005 年起 25%的新建建築及從2010 年起50%的新建建築均採用CCHP 的話,到2020 年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將減少19%。如果將現有建築實施CCHP 的比例從4%提高到8%,到2020 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將 減少30%[13,14]。
冷熱電系統方案選擇
典型冷熱電三聯產系統一般包括:動力系統和發電機(供電)、余熱回收裝置(供熱)、製冷系 統(供冷)等。針對不同的用戶需求,冷熱電聯產系統方案的可選擇范圍很大:與熱、電聯產技術 有關的選擇有蒸汽輪機驅動的的外燃燒式和燃氣輪機驅動的內燃燒式方案;與製冷方式有關的選擇 有壓縮式、吸收式或其它熱驅動的製冷方式。另外,供熱、供冷熱源還有直接和間接方式之分。
在外燃燒式的熱電聯產應用中,由於背壓汽輪機常常受到區域供熱負荷的限制不能按經濟規模 設置,多數是相當小的和低效率的;而對於內燃燒式方案,由於通過技術革新已經生產出了尺寸小、 重量輕、污染排放低、燃料適應性廣、具有高機械效率和高排氣溫度的燃氣輪機,同時燃氣輪機的 容量范圍很寬:從幾十到數百kW 的微型燃氣輪機到300 MW 以上的大型燃氣輪機,它們用於熱電 聯產時既發電又產汽,兼有高機械效率(30%~40% )和高的熱效率(70%~80%)。所以在有燃氣和燃 油的地方,燃氣輪機正日益取代汽輪機在熱電聯產中的地位[16]。
壓縮式製冷是消耗外功並通過旋轉軸傳遞給壓縮機進行製冷的,通過機械能的分配,可以調節 電量和冷量的比例;而吸收式製冷是耗費低溫位熱能來達到製冷的目的的,通過把來自熱電聯產的 一部分或全部熱能用於驅動吸收式製冷系統,根據對熱量和冷量的需求進行調節和優化。
常見的吸收式製冷系統
目前最為常見的吸收式製冷系統為溴化鋰吸收式製冷系統和氨吸收式製冷系統。前者製冷溫度 由於受製冷劑的限制,不能低於5 ℃,一般僅用於家用空調;後者的製冷溫度范圍非常大(+10 ℃~ .50 ℃), 不僅可用於空調,而且可用於0 ℃以下的製冷場所。同時,氨吸收式製冷系統可以利用 低品位的余熱,所需熱源的溫度只要達到80 ℃以上就能利用,從而使能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而且氨吸收式製冷系統還具有節電、設備製造容易、對安裝場所要求不高、系統運行平穩可靠,噪 聲小,便於調節、設備易於維修、可以在同一系統內提供給用戶不同溫度的冷量、單個系統的製冷 量很大等優點。直接熱源製冷和間接熱源製冷的選擇和分配原則直接熱源製冷(燃氣輪機排煙作為製冷熱源)和間接熱源製冷(由余熱鍋爐回收燃氣輪機排氣 余熱產生蒸汽,再利用蒸汽作為製冷熱源)的選擇和分配原則:主要考慮過程效率、換熱器的經濟 性、及冷熱電負荷分配的靈活性等方面考慮。直接熱源製冷無需經過余熱鍋爐轉換為蒸汽,能的品 位損失小、能量利用率高,但由於煙氣為加熱工質,所以換熱器的設計需要考慮高溫腐蝕問題;間 接熱源製冷由於採用兩次換熱,能量利用率低,過程能的品位損失大,但由於是蒸汽為加熱工質, 對換熱器的材料要求較低。另外,直接熱源製冷的負荷分配靈活性差。
冷熱電系統模擬分析
為了揭示聯產系統具有更高能源利用率的原因,本文對冷熱電聯產方案和簡單的分布式供電系 統作了比較。所設計的三聯產方案的系統流程如圖1 所示。以天然氣為燃料的燃氣輪機主要承擔供 應電力的任務,燃氣輪機透平排煙首先進入回熱器預熱送往燃燒室的空氣,然後進入余熱回收器回 收中低溫熱量。余熱回收器的冷側主要有兩股循環物流:物流1 為5bar 的飽和蒸汽,被送往溴化鋰 吸收式製冷子系統作為製冷熱源,經泵補償壓力損失後,回水為5bar 的飽和水;物流2 為90℃的 熱水,被送入城市熱網作為生活用熱的熱源,回水溫度為70℃。 而電力單供系統選用TG80 有回熱的微型燃氣輪機,主要參數如
1 技術條件和基本假設
考慮到當前的技術水平,模擬過程中,各系統的主要熱力參數為:選取英國寶曼公司的微型燃 氣輪機TG80 作為主要發電設備,其主要熱力參數如表3 所示;余熱回收器為氣-液換熱設備,節點 溫差不低於20 ℃,由於採用相對潔凈的天然氣燃料,選擇酸露點溫度為90 ℃;熱用戶主要為城 市採暖,進入熱網的熱水溫度為90 ℃,回水溫度為70 ℃;方案所採用的雙效溴化鋰製冷循環所 需熱源為151.8 ℃飽和蒸汽,製冷溫度為15 ℃,製冷性能系數COP 為1.2;方案2 採用的壓縮式 製冷-熱泵循環中,製冷溫度為15 ℃,供熱參數為70 ℃~90 ℃熱水,熱泵COP 為3。環境溫度 25 ℃,標准天然氣燃料低位發熱量為34.88 MJ/m3。
2 模擬分析結果
三聯產方案的能耗分析結果與分供系統能耗的比較如表4 所示。其中獨立製冷系統採用電空調, 系統輸入的能量為電力而非天然氣的化學能,為了比較方便,我們採用如下方法將此系統所消耗的 電能折算為天然氣耗量:
燃料消耗量=電力消耗量×(電力分供系統燃料消耗量/ 系統供電出力)
從表中可以看出,滿足同樣的電、熱、冷需求,採用聯產方式需消耗天然氣31.8 m3/hr,而採用 分供方式則需要消耗天然氣量為三個分供系統能耗的總和,為54.98 m3/hr。聯產系統相對於分供系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費日益增長,能源動力系統愈來愈向大容量、高度集中的模 式發展。然而,分布式供電是集中供電不可缺少的重要補充。它因靈活的變負荷性、低的初投資、 很高的供電可靠性和很小的輸電損失等特點在世界范圍內越來越受到重視。
編輯本段
小結
本文通過對分布式供電特點及其發展趨勢的闡述,強調分布式供電是集中供電不可缺少的重要 補充;通過簡單的分布式供電系統與冷熱電聯產系統的比較,可以看出:簡單的分布式供電是不合 理的,而冷熱電三聯產系統(CCHP)熱力過程更加符合能的梯級利用原則,通過吸收式製冷循環 和供熱循環的有機結合,使系統內的中低溫熱能得以合理利用(聯產系統相對於分供系統能耗節省 約42%)。可以預見,隨著天然氣的廣泛應用、電力壟斷的逐步解體、環境保護要求提高,不僅我 國沿線區域和邊遠地區的分布式供電將得到極大的發展,而且發展小型化的分布式供電(特別是具 有能量-資源利用合理、環保性能優良、冷熱電負荷分配靈活等優勢的冷熱電聯產)將成為中國城市 現代化的重要動力。毫無疑問,分布式供電將成為未來能源領域的一個重要的新方向。
❼ 分布式存儲和超融合區別及優勢
分布式存儲是什麼
關於分布式存儲實際上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甚至名稱上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大多數情況下稱作 Distributed Data Store 或者 Distributed Storage System。
其中維基網路中給 Distributed data store 的定義是:分布式存儲是一種計算機網路,它通常以數據復制的方式將信息存儲在多個節點中。
在網路中給出的定義是:分布式存儲系統,是將數據分散存儲在多台獨立的設備上。分布式網路存儲系統採用可擴展的系統結構,利用多台存儲伺服器分擔存儲負荷,利用位置伺服器定位存儲信息,它不但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存取效率,還易於擴展。
盡管各方對分布式存儲的定義並不完全相同,但有一點是統一的,就是分布式存儲將數據分散放置在多個節點中,節點通過網路互連提供存儲服務。這一點與傳統集中式存儲將數據集中放置的方式有著明顯的區分。
超融合是什麼
參考維基網路中的超融合定義:
超融合基礎架構(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是一個軟體定義的 IT 基礎架構,它可虛擬化常見「硬體定義」系統的所有元素。HCI 包含的最小集合是:虛擬化計算(hypervisor),虛擬存儲(SDS)和虛擬網路。HCI 通常運行在標准商用伺服器之上。
超融合基礎架構(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與 融合基礎架構(converged infrastructure)最大的區別在於,在 HCI 裡面,無論是存儲底層抽象還是存儲網路都是在軟體層面實現的(或者通過 hypervisor 層面實現),而不是基於物理硬體實現的。由於所有軟體定義的元素都圍繞 hypervisor 實現,因此在超融合基礎架構上的所有實例可以聯合共享所有受管理的資源。
分布式存儲和超融合區別及優勢?
分布式存儲,它的最大特點是多節點部署, 數據通過網路分散放置。分布式存儲的特點是擴展性強,通過多節點平衡負載,提高存儲系統的可靠性與可用性。
超融合基礎架構從定義中明確提出包含軟體定義存儲(SDS),具備硬體解耦的能力,可運行在通用伺服器之上。超融合基礎架構與 Server SAN 提倡的理念類似,計算與存儲融合,通過全分布式的架構,有效提升系統可靠性與可用性,並具備易於擴展的特性。
SMTX ZBS 分布式塊存儲架構
除此之外,超融合基礎架構有更進一步的擴展,它強調以虛擬化計算(hypervisor)為核心,以軟體定義的方式整合包括虛擬化計算, 軟體定義存儲以及虛擬網路資源。從筆者來看超融合基礎架構未來的可能性更多,可促進計算,存儲,網路,安全,容災等等 IT 服務大融合,降低IT 基礎架構的復雜性,重新塑造」軟體定義的數據中心」。
❽ 分布式存儲的優點有哪些
分布式存儲的六大優點
分布式存儲往往採用分布式的系統結構,利用多台存儲伺服器分擔存儲負荷,利用位置伺服器定位存儲信息。它不但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存取效率,還易於擴展,將通用硬體引入的不穩定因素降到最低。優點如下:
1. 高性能
一個具有高性能的分布式存戶通常能夠高效地管理讀緩存和寫緩存,並且支持自動的分級存儲。分布式存儲通過將熱點區域內數據映射到高速存儲中,來提高系統響應速度;一旦這些區域不再是熱點,那麼存儲系統會將它們移出高速存儲。而寫緩存技術則可使配合高速存儲來明顯改變整體存儲的性能,按照一定的策略,先將數據寫入高速存儲,再在適當的時間進行同步落盤。
2. 支持分級存儲
由於通過網路進行松耦合鏈接,分布式存儲允許高速存儲和低速存儲分開部署,或者任意比例混布。在不可預測的業務環境或者敏捷應用情況下,分層存儲的優勢可以發揮到最佳。解決了目前緩存分層存儲最大的問題是當性能池讀不命中後,從冷池提取數據的粒度太大,導致延遲高,從而給造成整體的性能的抖動的問題。
3. 一致性
與傳統的存儲架構使用RAID模式來保證數據的可靠性不同,分布式存儲採用了多副本備份機制。在存儲數據之前,分布式存儲對數據進行了分片,分片後的數據按照一定的規則保存在集群節點上。為了保證多個數據副本之間的一致性,分布式存儲通常採用的是一個副本寫入,多個副本讀取的強一致性技術,使用鏡像、條帶、分布式校驗等方式滿足租戶對於可靠性不同的需求。在讀取數據失敗的時候,系統可以通過從其他副本讀取數據,重新寫入該副本進行恢復,從而保證副本的總數固定;當數據長時間處於不一致狀態時,系統會自動數據重建恢復,同時租戶可設定數據恢復的帶寬規則,最小化對業務的影響。
4. 容災性
在分布式存儲的容災中,一個重要的手段就是多時間點快照技術,使得用戶生產系統能夠實現一定時間間隔下的各版本數據的保存。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多時間點快照技術支持同時提取多個時間點樣本同時恢復,這對於很多邏輯錯誤的災難定位十分有用,如果用戶有多台伺服器或虛擬機可以用作系統恢復,通過比照和分析,可以快速找到哪個時間點才是需要回復的時間點,降低了故障定位的難度,縮短了定位時間。這個功能還非
5. 擴展性
6. 存儲系統標准化
❾ chcahe 如何保證分布式緩存數據一致性
VPLEX的技術核心是「分布式緩存一致性」,下圖則是「分布式緩存一致性」技術的工作機制示意:正是因為這項核心技術優勢,使得VPLEX方案和目前所有廠商的虛擬化方案截然不同,並能夠實現異地的數據中心整合。對跨數據中心的所有負載實現跨引擎的平攤或者實時遷移,來自任何一個主機的I/O請求可以通過任何一個引擎得到響應。
緩存一致性的記錄目錄使用少量的元數據,記錄下哪個數據塊屬於哪個引擎更新的,以及在何時更新過,並通過4K大小的數據塊告訴在集群中的所有其他的引擎。在整個過程中實際發生的溝通過程,遠遠比實際上正在更新數據塊少很多。
分布式緩存一致性數據流示意圖:上方是一個目錄,記錄下左側的主機讀取緩存A的操作,並分發給所有引擎,右側主機需要讀取該數據塊時,會先通過目錄查詢,確定該數據塊所屬的引擎位置,讀取請求會直接發送給引擎,並直接從數據塊所在的緩存上讀取。
當一個讀請求進入時,VPLEX會自動檢查目錄,查找該數據塊所屬的引擎,一旦確定該數據塊所屬的引擎位置,讀的請求會直接發送給該引擎。一旦一個寫入動作完成,並且目錄表被修改,這時另一個讀請求從另一個引擎過來,VPLEX會檢查目錄,並且直接從該引擎的緩存上讀取。如果該數據仍然在緩存上,則完全沒必要去磁碟上讀取。
如上圖,來自圖中左側主機的操作,由Cache A服務,會記錄一個更新狀態,並分發給所有所有引擎知道。如果讀取的需求來自最右側的伺服器,首先通過目錄查詢。通過這種技術可以實現所有引擎一致性工作,而且這個技術不僅可以跨引擎還可以跨VPLEX集群,而VPLEX集群可以跨區域,因此緩存一致性也可以跨區域部署。
分布式緩存一致性技術使VPLEX相比傳統的虛擬化方案擁有更高的性能和可靠性,並實現異地數據中心的虛擬化整合
對傳統的虛擬化架構來說,如果虛擬化的I/O集群中有一個節點壞了,那麼性能就會降低一半,而且實際情況降低不止一半。因為壞了一個節點,這個節點緩存一般會被寫進去。因為沒有緩存,操作會直接寫到硬碟里。如果圖中中心這個節點壞掉,那主機所有的可用性都沒有了。而VPLEX如果有一個引擎或者一個控制器壞掉了,那這個引擎的負載會均攤到其他活動引擎上。這樣總體來講用戶可以維持可預知性能,性能降低也不那麼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