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問 老式硬碟是多少寸的 有合適的移動硬碟盒嗎
可以是,你的硬碟是邁拓的,你直接去科技市場去買就行了.很好買的許多數碼櫃台上都有賣,你不用說你硬碟的尺寸是多少,你的硬碟和現在pc機上用的是一樣的,你買個硬碟盒和電源就行了,也就是幾十元!
⑵ 老式的電腦硬碟一班有多大
1、現在的硬碟有固態、機械、固態機械混合硬碟等。
2、硬碟的容量有40GB、60GB、80GB、100GB、120GB、160GB、200GB、500GB、640GB、750GB、1TB、1.5TB、2TB、4TB,硬碟技術還在繼續向前發展,更大容量的硬碟還將不斷推出。
⑶ 老硬碟的介面叫什麼
IDE介面,最開始的老式硬碟是一片型介面,全稱為數字通信介面,後來升級為SATA稱為串列介面,現在是M點2介面速度更快。
⑷ 如何讓老主板識別大硬碟
研究硬體這么常時間我覺得如何讓老主板用上大容量硬碟這個問題出現的頻率比較高,好多人問起它,作為有「責任心」的DIYER,不能袖手旁觀,雖然自己沒有遇到過,但還是應該搞清楚的,於是翻了一大堆雜志,查閱了N個網站,總結之。
隨著越來越多越來越強大也越來越臃腫的應用軟體、操作系統以及越來越好玩的大型游戲的出現,他們輕易即可以將NGB的硬碟空間吞噬,對一般人來說都是這樣更不用說那些瘋狂下載狂們了,以前10G的硬碟很快就被塞滿了,不過不用擔心硬碟製造商們都是高手,給我們製造了目前最高有100GB大的硬碟,這下可爽了,但新問題又來了,大多數的舊電腦用戶們買回幾十GB的大硬碟時發現主板只能識別8.4GB,這可太氣人了,怎麼辦?不用急,會有人給你解決方案的。
由於存儲業的老設計師們沒有想到若干年後普通用戶能用上比當時大N十倍的硬碟,於是設計這種產品的結構時使用了更容易開發設計的使用更少的定址范圍的方案,這就給現在這個問題埋下了隱患。由於老式的BIOS使用10位用於表示柱面數,用8位表示磁頭數用6位表示扇區數,由此導致了老BIOS只能識別最大的容量為:512*63*255*1024=8.4GB,這就是所謂的「8.4容量限制」,清楚了原因,工程師們為了突破8.4GB的障礙想到了定義新的擴展INT13,它不使用操作系統的寄存器傳遞硬碟的定址參數,它使用自己的地址包,地址包里保存的是64位的LBA(邏輯塊)的地址,傳遞給硬ATA界面,這樣就實現了在ATA匯流排基礎上最大定址容量為137.4GB,哈,這又是一個容量限制障礙,就看以後的了!
問題已經很清楚了,就是給老的BIOS添加擴展INT13,即更新BIOS,更新BIOS不僅可以實現此目的另外還可以增加一些另外的新功能提高電腦的整體性能等好多好處,但由於更新BIOS有一定的危險性,所以很多人都望而卻步,其實只要掌握其方法還是不難的,以前的BIOS刷新都要在DOS下進行,但現在一些主板大廠如ASUS、MSI、SLOTEK、GIGABYE都推出了能在WINDOWS下安全刷新BIOS的軟體,這些軟體的界面更加友好,非專業用戶都能很輕松、方便的完成刷BIOS的工作,這些軟體自己找,在廠商們的網站都能找到,別向我要,我沒有,首先聲明這一點。比較著名的是MSI的WINFLASH和GIGABYTE的@BIOS根據這些軟體的說明文件就可以輕松操
作,不過這些軟體只適用於特定品牌的主板,它們都不用安裝,解壓後直接運行即可,前提是必須有你要刷的主板的新BIOS文件。
另外如果你的主板商沒有提供WINDOWS版的刷BIOS軟體,或者說你根本就沒有找到,那隻有在DOS下刷了,先下載下來你要刷的主板的BIOS文件和BIOS刷新程序,一般二者是捆綁在一起的,不過一定要注意對准主板的型號、版本,這一點非常重要,下載時最好到廠商的官方網站或大型下載網站去下載,如驅動之家。好,一切准備好了之後就可以動手了,確認打開主板的BIOS保護開關,不同的主板不同的方法,說明書上都有的,再從DOS啟動盤啟動DOS,進入純DOS系統,到你存放BIOS刷新程序以及BIOS文件的目錄執行刷新程序,格式就像這樣:AWDFLASH*.BIN,其中*.BIN是更新BIOS文件,除了AWDFLASH之外還有AFLASH等比較著名;(當然不是
所有的DOS刷新都運行這種格式的命令,也有提供與更新文件捆綁在一起的EXE可執行文件,只須執行之系統會提示插入軟盤製作成啟動盤,然後使用其啟動系統按提示選擇Y或N即可,當然執行EXE文件要在WINDOWS下!)執行之後問你是否要保存原BIOS程序,選YES,就是保存,輸入文件名,萬一不成功還可以恢復嗎!建議YES。然後輸入YES開始刷新,一般刷新BIOS只需要幾秒鍾,完成,重起即可!
總之,存儲系統的重要存儲器硬碟的工作是要其他的電腦配件配合的,他們有直接聯系,如果誰遇到了自己的主板不能識別大硬碟的問題時不妨試試刷BIOS這個方法,一般情況下能解決問題!
⑸ 老硬碟與現在硬碟的差別
硬碟已經誕生了50年了總體來說:
介面的演變:從IDE UltraATA/33 到現在得SATA1.0 和2.0版本
還有是硬碟的軸承:從以前的含油軸承馬達到現在的滾珠、FDB液態軸承
轉速方面:從以前3,500每分鍾、5400 7200 1萬轉(企業級硬碟)一路過度來
硬碟的緩村:從512K 到現在的16M 32M或者更高
硬碟機歷史:從40 MB~750 GB,從3,500~10,000轉
讓我們回溯15年前,從早期的IDE硬碟機開起,容量只有40 MB,然後跳到90年代中期(容量為3.2 GB),接著到達兩位數字的GB容量硬碟機(10 GB),再升到比較現代化的60 GB硬碟機,最後我們來看看今日最大和最快的硬碟機,包括容量為750 GB 由Seagate出品的Barracuda 7200.10硬碟機,以及150 GB和10,000轉由Western Digital製造的RD1500 Raptor硬碟機。
FAT32和UltraATA/33時代的來臨:Quantum Fireball ST3.2A (1996)
Quantum(昆騰)的Fireball硬碟機在上述40 MB的Maxtor硬碟機出現後的五年問世,容量上從1.6 GB到6.4 GB,你可以想像得到,一堆推陳出新的功能在這些世代中浮現,其中Fireball ST 3.2A打出雙倍高速緩存容量(128 KB)和較高速的5,400 RPM的規格,這顆硬碟也是第一顆用上了33 MB/s的UltraATA介面,而且還首次應用磁阻讀寫頭的技術(magneto-resistive read/write head)。
我們量到介面頻寬達到了31.3 MB/s,已經非常接近理論值的上限,而硬碟內部的數據傳輸率設定也到達132 Mbit/s(大約16 MB/s),實際數據傳輸率平均到達10 MB/s,算起來,這顆硬碟比前述的Maxtor老古董的儲存容量成長了80倍,若以6.4 GB Fireball也比當年頂級130 MB的Maxtor 7130A硬碟多了50倍容量,而有效數據傳輸效能成長約13倍。
也是大約在這個時期,使用者被強迫放棄老舊的16位FAT格式的檔案系統,採行新的Windows 95時代的FAT32格式,以及Windows NT的NTFS格式,還有OS/2操作系統下的HPFS和Linux下的ext2檔案格式,FAT16架構是基於16位的檔案叢集(clusters)技術,也就是由控制器所分配的儲存區域是用叢集數目代表,單一的FAT16叢集只有32 KB大小,當你乘上65,536個可能的16位定址數目時,結果得到總數的儲存容量只不過2,097,152位或2 GB容量而已。
當然你可以借著切割多重扇區(partitions)的方式迴避這個限制,但是好一點的做法還是轉成FAT32,可以讓叢集數目由16位增加到28位,一舉增加數百萬個叢集數目,而每一個叢集可在4 KB~32 KB之間調配,端賴每一個扇區大小而定,FAT32理論上可以處理高達每扇區2 TB(terabyte)的容量,但是大容量也膨脹了儲存空間所需的參照表,以2,048 GB容量的扇區而言,會需要多達256 MB的空間來做為參照表,所以大的扇區最好還是用較為先進的檔案系統,舉凡Windows XP的NTFS或Linux的ext3格式
512 KB快取容量的來臨:IBM DTTA-351010 (1998)
在DeskStar 16GP系列機種誕生時,IBM推出巨磁阻(GMR:Giant Magneto-Resistive)磁頭的技術,一個單顆硬碟超越10 GB容量的重要里程,事實上,這個更加靈敏的磁頭為IBM產品線帶進了單顆硬碟從9 GB~16.8 GB容量的機種。
這個系列家族的硬碟種類繁多,一路從3.2、4.3、6.4、8.4、10.1、12.9到16.8 GB容量都有,內含最多三片儲存磁碟的設計,這些硬碟機配置512 KB高速緩存,以及UltraATA/33介面,其中的DTTA-351010機種達到最大數據傳輸率為12.4 MB/s,是有能力完全使用31.4 MB/s的介面頻寬。
安靜又快速的時代:Seagate Barracuda ATA IV (2003)
Seagate的Barracuda機種涵蓋從6.8 GB~26 GB容量的ATA硬碟機,是第一顆轉速到達7,200 RPM的桌上型硬碟,其第一代產品剛問世時,在運轉中又吵又燙,一直到第二和第三代出現時,才有大幅度的改善,而且一舉將容量推向40 GB的關卡,到了第四代之後,7,200 RPM的桌上型硬碟變得快又容易操作。
Barracuda ATA第四代硬碟有較佳的資料密度,讓Seagate的硬碟最大容量進步到80 GB,而且只使用了兩片磁碟的設計,尤其是在底部採用金屬薄層保護的特殊功能,讓硬碟機的電子線路有了更好的保護,Seagate於是改稱此為「Seashield」技術,一改過去用塑料保護層封裝的「Seashell」技術,但是,好景不常,為了保持產品的價格競爭性,「Seashield」不久就遭到淘汰。
型號為「Cuda ATA IV」的硬碟是最後一代只有ATA並行介面機種之一,2003年年底,因為Serial ATA介面在Barracuda ATA 第五世代產品中嶄露頭角,容量也晉升到120 GB,所有Barracuda硬碟從第五世代以降,不是Serial ATA就是UltraATA/100介面
⑹ 這種老式大硬碟叫什麼介面
IDE介面硬碟,也叫並口硬碟(PATA)。
圖上左邊是44針的2.5寸筆記本硬碟;右圖是40針的3.5寸台式機硬碟。
⑺ 老式硬碟好還是固態硬碟好
由於120G/240G的固態硬碟價格已經降到大家可以接受的水平,固態硬碟的普及比較快,但是大容量的固態硬碟價格還是比較高,機械硬碟還有一定的生存空間。
⑻ 老式電腦硬碟多少gb
不知道你這個 老 字代表有多老, 硬碟容量從我接觸電腦起,容量有:500M,1G,4G,8G,10G ,80G 250G ,320G,500G,1T…… 大概就這么多了。
⑼ 老式台式電腦硬碟怎麼裝啊求助
什麼都別換,賣掉或送給小孩玩。你整台電腦現在的價值沒一個大的硬碟貴。去另配一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