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強烈推薦硬碟哪款好,性價比最高的強烈推薦硬碟推薦
機械硬碟都差不多,哪個都行,7200轉的都很好。
說固態硬碟以。以下是我自己總結的,完全手打。如有雷同,必是抄我。
買固態盤,要根據需求選擇。
1、追求兼容性和壽命:如果是老本本升級,兼容性特別重要。因為固態硬碟的兼容性問題挺多的。兼容性好和壽命長的,就選Intel和金士頓的。
intel的530和520性能很渣,唯一的優點是壽命長兼容性好,小企業用比較好,家用有點慢,最好選擇730,差不多是企業級S3500的超頻版,主控超了50%,性能直追S3700,但價格便宜得多,非常耐用,性能和兼容性兼得。
金士頓的V300系列,是質量可靠壽命長的固態盤里價格最低的這個級別,不到300塊錢。
2、追求性價比:固態硬碟用的時間長了,普遍掉速比較厲害,但有些主控回收機制好,就不怎麼掉速。市場上掉速不明顯,性價比和口碑最好的有以下幾款型號:浦科特M6S、閃迪至尊高速系列1代(2代換TLC了,速度一樣,壽命短點)、三星850EVO、鎂光M550或M600、東芝的Q300 pro。120或128G,多數都不到400。有的已經接近300了。
以上還有縮水型,更便宜,比如M6S的縮水版是M6V,但只是主控換慧榮了,性能差距並不大,快閃記憶體還是MLC,壽命有保障;而850evo的縮水版是750evo,壽命短一半,寫入只有35T的壽命,要盡量減少寫入。閃迪的加強版,用的也是慧榮主控,但是MLC的快閃記憶體,壽命可靠。英特爾的540,使用了慧榮SMI SM2256四通道主控,TLC快閃記憶體,看起來縮水了,但比它的前輩位速度快不少(注意,一定是240G以上容量);還有金士頓的UV410,也是慧榮,性能比V300上升幅度不小,但壽命和兼容性不如V300。
3、追求性能強:如果需要性能比較高的,推薦三星850pro,以及浦科特的M6P,還有金士頓的savage系列。
4、追求極致性能。
發燒友追求極致性能,那就必須用m.2介面或pice、u2的盤,因為介面的帶寬比sata大很多。
像浦科特的m6e、三星的SM951 pro、英特爾的750,都非常強勁。英特爾750達到了2.6GB/s的速度,幾乎用盡了32Gb/s的帶寬,太牛!
5、超級性價比:TLC
浦科特的M7VC,號稱最靠譜的TLC,使用的是Marvell 88SS1074主控,強!然後它的TLC號稱可達到2000次PE(一般的是1000次,MLC是3000次),其實是東芝的企業級的eTLC。很強大!支持Marvell的第三代NANDEdge糾錯技術和LDPC低密度奇偶校驗技術。從浦科特官方的宣傳資料來看,M7V支持 PlexTurbo 、PlexCompressor、PlexVault 三個浦科特自家的SSD 應用軟體。而所宣傳的PlexNitro效能優化緩沖技術,官方的資料也說明了是以「SLC Mode」優化效能表現,也就是SLC Cache。
還有金士頓的UV400,也用了Marvell 88SS1074,與浦科特M7VC一樣,也是TLC。可見這一搭配已經成為最具性價比的首選了。只是它的固件是Marvell的公版,不如浦科特自行開發的固件強,外置緩存也小一些,所以不如M7VC表現強勁。
⑵ 電腦中的C盤D盤E盤F盤是不是屬於磁碟那...
1、新硬碟安裝系統前都要分區,C盤、D盤、E盤、F盤都是分區的結果。
2、C盤是主分區.其餘的是邏輯分區,除C以外,其餘統稱擴展分區。
3、C盤是系統盤,有時候會把文件裝到C盤,而且桌面在C盤,所以一般C盤不要太小。win7系統大概20個G。
4、D盤是軟體盤會裝QQ,瀏覽器,各種播放器,等等的軟體。
5、E盤娛樂盤,游戲,電影,照片,音樂。
6、F盤工作盤, 各種工作文件。
⑶ 硬碟檢測工具出現mhdd 怎麼用
第1步:插入光碟或U盤啟動盤,並設置成開機第一啟動項。
有的筆記本電腦,一般開機的時候按F12,即可直接選擇第一啟動項的方式,而不需要進行BIOS進行設置了。
第2步:正常的進入到光碟界面或U盤啟動大師界面,使用方向鍵移動到DOS工具箱菜單)
上圖是U盤啟動大師啟動圖,不管是U盤系統或是系統光碟界面,都有一個DOS工具箱,名稱可能不同,但是雷同,比如說有的名字是「DOS增強工具箱」或是「DOS超級工具箱」之類的。並回車進入。
第3步:進入DOS工具箱之後,輸入「MHDD」並回車確定執行此磁碟掃描工具。(大小寫均可)
一般光碟或U盤系統都有此工具,大家可以直接在工具箱中直接找到MHDD磁碟掃描工具。
第4步:這時就會顯示當前插在電腦介面上的硬碟、CD/DVD或是U盤。輸入檢查到的序號並確定。
每台電腦這里的序號不一定相同,不過都是數字,所以在輸入的時候直接就輸入自己需要掃描磁碟的序號即可。如果自己分不清的話,那麼看一下序號後面磁碟的大小就可以估計出來是那個硬碟了。
第5步:選擇需要掃描的硬碟後,而不是馬上就開始掃描的,而是需要按兩下F4才開始掃描磁碟。
第一次按F4是彈出一個界面(如上圖所示),這個界面是高級掃描的詳細設置,不過一般我們用不到,這里就一句話帶過。
第6步:開始掃描磁碟扇區了,而掃描磁碟扇區的時間長短和磁碟空間大小有直接關系。
⑷ 硬碟檢查損壞嚴重,可以修復嗎
可以換個軟體檢測一下試試,如果結果雷同,那可能是硬碟出問題了,但是沒有紅色損壞色塊的情況下可以修復一下試試,如果還不行還是建議換硬碟,別丟了重要數據!
⑸ c盤太大了300g 想從中再分一個盤出來怎麼弄
第一種方法:使用XP自己的磁碟管理進行分區:
注意:這種硬碟分區方法不能對C盤操作(如果只有一個盤符C,也不能使用此法);
警告:這種硬碟分區方法會造成除系統盤以外的其它盤符數據丟失,請在實施前轉移重要的數據;
分區詳細步驟:
1、右鍵的電腦選擇管理存儲磁碟管理,在右側會顯示計算機的磁碟分區情況;
2、右鍵某一分區(不要選擇C盤,謹記!),選擇刪除邏輯驅動器,用此法將非C盤的分區全部刪除,C盤之後的分區刪除完畢後會出現一個未指派,這就是硬碟上非系統盤之外的硬碟空間;
3、右鍵未指派分區,選擇新建邏輯驅動器下一步,在分區大小欄輸入分區數值(單位是M,因為1G約等於1000M,所以當想為一個盤符分區設定30G的時候,輸入的數據應該是30000,若是100G,輸入的數字應該是100000),點擊下一步,設定好驅動器號(一般不用改),下一步;
4、選擇是否格式化新分區,備選項中為了方便,一般將D盤分區大小設置30G左右,用於存放系統備份,軟體備份,資料等,其它盤符自選,建議使用NTFS格式,雖然不能被DOS讀取,但NTFS較安全,並且較FAT32更有效利用存貯空間,還有就是當一個分區超過40G的時候就不能使用FAT32格式了,所以如果硬碟是超過120G的硬碟,建議對D盤後面的分區使用NTFS格式;
5、勾選快速格式化,即便是新購機,硬碟在出廠時都進行過格式化,所以不需要慢速格式化,若是老硬碟,已經用過幾年,建議不要勾選此選項,以免硬碟曾經出過壞道等問題;
6、完成。重復345步驟,直到滿意的硬碟分區為止。
第二種方法:藉助工具對XP系統硬碟分區:
通常使用的是pqmagic和partitionmanager,這兩款工具都很好用,並且有時XP的磁碟管理無法完成時,這個工具通常可以解決問題,並且支持對C盤容量的調整。
若是xp下調整分區,需要先安裝上述某一個軟體,然後調整某一個分區的大小,需要注意,C分區是獨立的,剩下的分區將有一個總容量,然後才是各個分區容量,
舉例:
若硬碟是120G,只有一個C分區,可以右鍵C分區通過調整容量,將C分區調整為20G(注意,在輸入的時候都是以M為單位的,所以20G應當輸入20000M,以下雷同,不再註明),剩下的100G將會成為一個邏輯分區,學在這個新生成的邏輯分區上右鍵新建,可以創建一個20G的D分區,剩下的可以作為一個分區,但超過32G的分區最好不要格式化為FAT32,而應當使用NTFS。
小小建議:
1、最好在做以上操作之前想好各個分區的大小和數目,這樣不至於輸入或者創建錯誤,而又重來一遍;
2、右鍵某一分區的時候會有更改驅動器號的選項,如果光碟機符號不是最後一個,而對此看著又不順眼,可以通過更改驅動器號修正一下(想好再操作,免得又費功夫);
⑹ 如何在bios檢測硬碟在不在
bios中,只能檢測到硬碟有不在,不能檢測硬碟的好壞。
bios對硬碟是有檢測作用的,但只能檢測到硬碟壞,還是好,也就是檢測到硬碟在不在,但不能檢測硬碟的具體的健康狀態,比如壞道。要檢測硬碟好壞,最好在windows里,用hdtune來測:
一、測健康。看有沒有黃色或紅色警告。
1、05、c4、c5這幾項,這是硬碟扇區重映射的幾個指標,是屬於硬碟自我修復機制,沒有數字或數字不太大沒事,如果有黃色或紅色警告,可能就有壞道了。
2、c7通常是數據線有問題或介面磨損,不是很卡就沒事。
3、如果是新硬碟,看下通電次數09和0c對不對,數字很大的話就去退換吧。
二、做錯誤掃描。注意快速掃描的選項不要打勾,一定做全面的錯誤掃描,看有沒有紅色的壞道。有壞道的話,可以用mhdd或diskgenius等修復。如果壞道比較多,這盤就用不長了,及時備份重要數據,可以繼續用,等卡的不行或硬碟出現更多問題的時候換盤吧。
三、跑一下速度測試(基準測試),看曲線是否平滑。機械硬碟一般是平滑持續下降,固態硬碟是一條直線。看大起大落多不多,最低速度是不是特別低。速度起落太大就意味著盤的性能大幅度衰退,最低速度特別低的話,這盤就用不長了。
⑺ 剛買的一個1t的硬碟,電腦打不開了
同時按ctrl+alt+del 重啟計算機,亮屏,立即點del鍵,進bios
一般在 boot (啟動)---boot option priority -----boot option#1 設置為原來硬碟型號,按F10鍵保存退出。
⑻ 告訴我一些關於硬碟的基礎知識和專業術語,謝謝
IDE~!就是後面都是針的那種 ~~
SATA 就是現在常用的,晶元借口的那種。
磁碟陣列(Rendant Arrays of Independent Disks,RAID)
http://ke..com/view/63423.htm?from_id=33858&type=syn&fromtitle=RAID&fr=aladdin這里有解釋~~!
伺服器硬碟按照介面分類可分為以下幾種
1 SAS 該盤分為兩種協議,即SAS1.0及SAS 2.0介面,SAS1.0介面傳輸帶寬為3.0GB/s轉速有7.2kr 10kr 15kr。該盤現已被SAS2.0介面盤取代,該盤尺寸有2.5寸及3.5寸兩種。SAS2.0介面傳輸帶寬為6.0GB/s轉速有10kr 15kr,常見容量為73.6G 146G 300G 600G 900G。常見轉速:15000轉/分。
2 SCSi傳統伺服器老傳輸介面,轉速為10kr 15kr。但是由於受到線纜及其陣列卡和傳輸協議的限制,該碟片有固定的插法,例如要順著末端介面開始插第一塊硬碟,沒有插硬碟的地方要插硬碟終結器等。該盤現已經完全停止發售。該盤只有3.5寸版。常見轉速:10000轉/分。
3 NL SAS 該碟片專業翻譯為近線SAS,由於SAS盤價格高昂,容量大小有限,LSI等廠家就採用通過二類最高級別檢測的SATA碟片進行改裝,採用SAS的傳輸協議,SATA的盤體SAS的傳輸協議,形成市場上一種高容量低價格的硬碟。市場上現在單盤最大容量為3TB。容量分為2.5寸及3.5寸兩種。
4 FDE/SDE 該盤體前者為IBM研發的SAS硬體加密硬碟,該盤體性能等同於SAS硬碟,但是由於本身有硬體加密系統,可以保證涉密單位數據不外泄,該盤主要用於高端2.5寸存儲及2.5寸硬碟介面的機器上。SED盤雷同,廠家不一樣。
5 SSD 該盤為固態硬碟,與個人PC不同的是該盤採用一類固態硬碟檢測系統檢測出場,並採用SAS2.0協議進行傳輸,該盤的性能也將近是個人零售SSD硬碟的數倍以上。伺服器業內主要供貨的產品均 在300G單盤以下。
6 FC硬碟 FC硬碟主要用於以光纖為主要傳輸協議的外部SAN上,由於盤體雙通道,又是FC傳輸,傳輸帶寬為2G 4G 8G三種傳輸速度快,在SAN上邊,FC磁碟數量越是多IOPS(同寫同讀並發連接數)越是高。
7 SATA硬碟:用SATA介面的硬碟又叫串口硬碟,是以後PC機的主流發展方向,因為其有較強的糾錯能力,錯誤一經發現能自動糾正,這樣就大大的提高了數據傳輸的安全性。新的SATA 使用了差動信號系統「differential-signal-amplified-system」。這種系統能有效的將雜訊從正常訊號中濾除,良好的雜訊濾除能力使得SATA只要使用低電壓操作即可,和 Parallel ATA 高達5V的傳輸電壓相比,SATA 只要0.5V(500mv) 的峰對峰值電壓即可操作於更高的速度之上。「比較正確的說法是:峰對峰值『差模電壓』」。常見轉速:7200轉/分。[1]
以介面分類的話就是以上6種。
根據硬碟托架分類又分為熱插拔及易插拔兩種。
熱插拔硬碟通常用於SAS介面硬碟,由於RAID的冗餘性,在運行時單獨拔出一塊壞的硬碟進行更換不影響整個系統運行的穩定性。但整個功能必須得到陣列卡及硬碟背板支持。通常這類架子為有外部扳手。
易插拔硬碟通常就是普通盤體硬碟,不能支持在磁碟陣列系統工作時候的熱插拔,通常這類的硬碟架子為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