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無緩存PCIe3固態速度
5000MB/s
PCIE固態硬碟是採用了PCIE介面的高速固態硬碟,硬碟通過PCIE數據介面直接從匯流排與CPU直連,省去內存調用硬碟的過程,傳輸效率與速度都成倍提升。相比傳統的SATA或者M.2固態硬碟,PCIE固態硬碟擁有無法匹敵的傳輸速度。
如果購買2TBPCIeGen4.0固態硬碟,花費高達2000-3000。而購買兩個1TBPCIeGen3.0固態硬碟,花費就1000左右,組RAID後容量同樣有2TB,連續讀寫速度媲美第一代PCIeGen4.0固態硬碟,對比下來性價比更高。
B. 無緩存的固態硬碟
緩存一般用來存放文件映射表,當讀取硬碟時先讀取映射表,所以有緩存的SSD 4K讀取快些,開機啟動速度比沒緩存的快1-2秒。系統啟動後的實際效果基本無差異。另外有緩存的盤跑分會比無緩存的好,尤其4K讀取:無緩存20M/S左右,有緩存30-40M/S,而實際操作系統需要的4K讀取速度10幾M/s就夠用了。
與主控方案有關,有的用緩存還可能出問題,如東芝Q200 EX,雖然加了緩存,但緩存無法啟動作用,和原來的無緩存的QPRO一樣。
C. 固態硬碟(SSD)有緩存和沒有緩存有什麼區別
有外部緩存優勢是性能一致性更好,也就是空盤和滿盤性能差距不會太大,缺點是掉電容易丟數據,需要額外的掉電保護電路和在固件中加入掉電保護邏輯。
無緩存優勢是掉電相對不容易丟失數據,以及更好的成本控制,缺點就是4k性能會比較難看,而且性能一致性不夠好,不適合高負載的場合,比如資料庫伺服器等。
SSD的緩存分為兩種,一種是DRAM緩存,另一種是SLC緩存。
有些固態硬碟為了在節省成本的同時可以把DRAM緩存作為宣傳籌碼,選擇了不管何種容量都只配備256MB緩存的方式,這種情況下只能直接管理256GB的快閃記憶體空間,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所以除了觀察固態硬碟是否搭載DRAM緩存晶元之外,大家還應通過晶元表面的編號查詢它的具體容量,確保買到的是按照1GB:1MB完整配備DRAM緩存的高性能產品。
目前SLC緩存基本所有TLC固態硬碟都有。目前大部分固態硬碟的SLC緩存,並不是真的使用了SLC顆粒作為緩存,而是使用TLC模擬SLC來提升連續讀寫速度。
D. M2固態硬碟無緩存對游戲影響大嗎
固態硬碟有沒有緩存對你玩游戲影響不大,因為玩游戲主要是處理器性能、顯卡性能和內存決定,硬碟只是載入速度的差異。
別說有沒有緩存的M.2硬碟,就算拿主流SATA固態硬碟和M.2 PCI-E硬碟對比,載入大型單機游戲速度也就差個3、4秒,實際體驗基本上沒什麼太大差異,對游戲進入後的FPS幾乎沒有任何影響。
至於說固態硬碟有沒有緩存,准確來說應該是有沒有自帶緩存,自帶緩存的一般是中、高端固態,獨立的緩存可以改善寫入及讀取性能及固態硬碟的穩定性,降低讀寫延遲;而沒有自帶緩存的一般是使用HMB技術,把電腦內存共享一部分作為固態硬碟緩存使用,雖然說日常使用體驗區別不是那麼大,但是畢竟會佔用一部分內存空間,並且固態硬碟主控到內存的延遲也會高於固態硬碟板載的緩存,多少還是有一定影響了,西數SN550固態硬碟主流用戶日常使用綽綽有餘了,如果你對性能有更高要求可以看看SN750。
E. 為什麼很多牌子固態硬碟都沒有緩存,有緩存好還是沒有好
有緩存優勢是性能一致性更好,也就是空盤和滿盤性能差距不會太大,缺點是掉電容易丟數據,需要額外的掉電保護電路和在固件中加入掉電保護邏輯。無緩存優勢是掉電相對不容易丟失數據,以及更好的成本控制,缺點就是4k性能會比較難看,而且性能一致性不夠好,不適合高負載的場合,比如資料庫伺服器等。普通用應該是覺不出多大的區別的。
F. 無獨立緩存的固態硬碟會佔用多少內存
16GB。
緩存是為了平衡高速設備和低速設備之間的速度不一樣而存在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內存中的數據要寫入機械硬碟保存,由於機械硬碟相比內存要緩慢許多,理論上就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完成任務,體現出來的結果就是寫入超級慢。
要搞定這種速度上的不一樣(內存速度與硬碟速度),就需要在之間做一個緩沖區來暫存數據,這就是硬碟緩存的作用。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其實硬碟的緩存並不全都用於緩存數據,還有其他用途,所以不見得緩存越大,性能就越好。
G. 固態硬碟 (SSD) 有緩存和沒有緩存有什麼區別
1、運行速度不同:帶緩存的比不帶緩存的快很多。緩存越大對速度的改善越快。緩存的意思就是剛用過的數據,馬上再用或短時間內再用,會非常快,基本上就是瞬間讀取數據。
2、價格不同:一般來說硬碟是帶緩存的更快些,帶緩存的同容量硬碟價格也是不同,帶有緩存的硬碟要貴上幾十塊錢,因此可以想像得到速度要快些。
固態硬碟使用注意事項
需要注意固態硬碟有寫入壽命,平均起來約為3000次P/E,1P/E為硬碟存儲上限,相當於只能寫滿3000次。
為了減少固態硬碟的寫入數據量,不要將電腦的虛擬內存放到固態硬碟上。
不要將下載軟體的存儲目錄設置為固態硬碟,尤其是下載電影這類大數據量的文件。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固態硬碟
H. 固態硬碟有緩存和沒有緩存有什麼區別
有外部緩存優勢是性能一致性更好,也就是空盤和滿盤性能差距不會太大,缺點是掉電容易丟數據,需要額外的掉電保護電路和在固件中加入掉電保護邏輯。
無緩存優勢是掉電相對不容易丟失數據,以及更好的成本控制,缺點就是4k性能會比較難看,而且性能一致性不夠好,不適合高負載的場合,比如資料庫伺服器等。
不過總之日常家用沒有任何區別就是了,東芝Q系列無緩存設計只是東芝對自家顆粒性能的自信以及節約成本的表現而已,家用不用糾結這些。
SSD的緩存分為兩種,一種是DRAM緩存,另一種是SLC緩存。
DRAM緩存是使用DRAM晶元(也就是內存顆粒)作為緩存,固態硬碟上的DRAM晶元一般不會用來直接緩存數據,DRAM主要是用來儲存FTL緩存映射表,這個映射表表達了快閃記憶體單元物理地址同文件系統邏輯地址之間的關系。
所有固態硬碟都有FTL映射表,不同之處在於無DRAM的SSD通常把表的主體放在快閃記憶體中,隨用隨取,效率較低。
高端固態硬碟會把FTL映射表完整地放入DRAM緩存中,通常需要按照1GB:1MB的比例配置DRAM緩存。
有些固態硬碟為了在節省成本的同時可以把DRAM緩存作為宣傳籌碼,選擇了不管何種容量都只配備256MB緩存的方式,這種情況下只能直接管理256GB的快閃記憶體空間,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所以除了觀察固態硬碟是否搭載DRAM緩存晶元之外,大家還應通過晶元表面的編號查詢它的具體容量,確保買到的是按照1GB:1MB完整配備DRAM緩存的高性能產品。
目前SLC緩存基本所有TLC固態硬碟都有。目前大部分固態硬碟的SLC緩存,並不是真的使用了SLC顆粒作為緩存,而是使用TLC模擬SLC來提升連續讀寫速度。
TLC的讀寫速度較慢,為了提升連續寫入時固態硬碟的表現,主控會先將數據寫入SLC緩存中,當緩存寫滿後,才會像TLC快閃記憶體中寫入,這樣就會造成寫入速度的斷崖式下跌,此時的速度被稱為緩外速度,緩外速度的高低也是衡量SSD性能的重要指標。
假設一塊SSD配備10GB的SLC緩存,我向固態硬碟中寫入20GB的文件時,前10GB的數據先被寫入到緩存中,後10GB的數據則會直接寫入到TLC中。速度會呈現出下圖這種形式:
雖然日常不會經常向SSD中反復寫入大文件,但是緩存外寫入性能直接反映了NAND顆粒的品質以及GC策略的優劣。緩外速度高的SSD比速度低的盤質量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