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都使用16M緩存,足夠日常文件的讀取寫入。
即使是伺服器,也要看目地選用緩存大小。
文件伺服器,肯定需要大的緩存。而其它,比如郵件伺服器,根本用不著那麼大的、
平常家庭使用,16M很足夠。
另外,速度不僅是靠緩存的,也靠CPU,主板,以及內存。
這三個相互的。
㈡ 硬碟的高速緩存一般是多少
計算機的基本奧妙就在緩存(cache)上。在整個系統中,速度最快的是cpu,然後是內存,最後是硬碟。它們之間的速度差別非常大,所以數據流量大的時候會堵塞。解決的辦法就是利用緩存減少堵塞的幾率。可以這么理解:cache是和速度有關的,同樣道理,硬碟上cache也是用來減少硬碟傳輸速度瓶頸的。而虛擬內存正相反,是通過降低速度來增加容量的辦法。硬碟雖然很慢,但是容量充裕,在處理大流量數據時用虛擬內存暫時代替內存,雖然犧牲了速度,但還能保證正常運作。
各個級別的cache出現在不同級別的硬體上,但是容量都很小。這是因為它太貴了。如果設計系統可以不計算成本,設計師首先會增加的就是cache。高檔的伺服器、工作站等在個各級別都採用了大容量的cache來提高系統的穩定性。
㈢ 現在的移動硬碟緩存一般是多大的
最常見的8M
還有16M,32M和64M,每一檔如果硬碟容量相同,價位每檔能差個100元左右
㈣ 我應該設置多少的硬碟緩存
對於你的機子來說設置默認就可以了.
如果內存在512MB以下,可以保留軟體的默認值不用修改。如果大於512MB,可點擊「選項→設置向導」,進入「性能設置」頁面,推薦選擇「優化為較少的磁碟操作」,或選擇「自定義緩存區塊數和緩存失效時間」。以512MB為例,將「每個任務的最大緩存區塊數」設置為「128」,「緩存區塊失效時間」 設置為「300」。如果內存更多,可考慮以512MB為標准,用這個公式去計算:內存數÷512×128=最大緩存區塊。而失效時間為=內存數÷512 × 300。
同時,還要勾選「在開始下載前預先分配磁碟空間」
小知識
緩存區塊:默認一個緩存區塊的大小是256KB,因此整體緩存數應該是設置的緩存區塊數×256KB。
失效時間:指多長時間這個緩存區塊沒有被使用(沒有被別人請求)就清空其佔用的內存,從而將寶貴的內存讓給其他有需要的區塊。
如果系統內存比較大,可以把緩存區塊數和失效時間都設得比較大,這樣即使長時間不用某個已經緩存到內存中的區塊,比特精靈也會把它一直緩存在內存中,下次需要時不必從硬碟讀取。
另外,右擊某個下載任務並選擇「編輯屬性」,也可以直接在「常規」選項卡下的「緩存區塊」中修改單個任務所使用的緩存區塊,比如:你的電腦不再進行其他操作,就可以將下載任務緩存區塊設得大一些。
㈤ 硬碟上 有的是64緩存,有的是128緩存,有什麼區別,哪個快
同樣轉速情況下,機械硬碟的緩存容量越大,讀寫速度越快。
關於部分硬碟參數可以這么理解:硬碟本體相當於一個大型倉庫(示意圖如下):
分區則表示把整個倉庫劃分為幾個庫位(盤符);匯流排帶寬相當於倉庫連接外部的道路,緩存則相當於倉庫的裝卸區(黃色部分)。硬碟容量相當於倉庫的大小,決定了我們能夠存儲多少東西;匯流排帶寬決定了硬碟數據吞吐量的大小;而緩存就是用來平衡硬碟讀寫速度和匯流排數據吞吐之間的差異的,相當於裝卸貨的作業區。因為匯流排帶寬很大,而硬碟的相對讀寫速度較慢,而且磁頭的讀和寫是兩種動作,此時寫入的數據就需要等待磁頭完成當前讀取動作,這個時候寫入數據就會先暫存在緩存里,相當於貨物堆放在裝卸作業區等待貨位,等待磁頭完成當前對碟片的讀寫動作之後再把緩存里的數據寫入磁碟。這時候擁有較大緩存的硬碟,就相當於擁有更大裝卸作業區的倉庫,對於數據的交換當然更有優勢。
㈥ 硬碟緩存指的是現在硬碟緩存一般都是多少緩存2M跟8M有什麼分別
目前最常用的硬碟緩存一般為2M或者8M
2M在IDE硬碟上居多,不過也有8M的IDE硬碟。
8M的SATA硬碟現在基本是市場主流,普遍存在於120G以上容量的產品,一般產品都有特別說明緩存的大小。
目前市場上也有高達16M的民用硬碟產品,一般集中在200G以上的產品線上。屬高端用戶產品。
理論上緩存越大越好,但據評測來看8M與2M比,磁碟性能有所飛躍,但16M因為限於硬碟工藝本身的瓶頸,性能提升不高。
㈦ 硬碟的緩存應為多少
硬碟的緩存主要起三種作用:一是預讀取。當硬碟受到CPU指令控制開始讀取數據時,硬碟上的控制晶元會控制磁頭把正在讀取的簇的下一個或者幾個簇中的數據讀到緩存中(由於硬碟上數據存儲時是比較連續的,所以讀取命中率較高),當需要讀取下一個或者幾個簇中的數據的時候,硬碟則不需要再次讀取數據,直接把緩存中的數據傳輸到內存中就可以了,由於緩存的速度遠遠高於磁頭讀寫的速度,所以能夠達到明顯改善性能的目的;二是對寫入動作進行緩存。當硬碟接到寫入數據的指令之後,並不會馬上將數據寫入到碟片上,而是先暫時存儲在緩存里,然後發送一個「數據已寫入」的信號給系統,這時系統就會認為數據已經寫入,並繼續執行下面的工作,而硬碟則在空閑(不進行讀取或寫入的時候)時再將緩存中的數據寫入到碟片上。雖然對於寫入數據的性能有一定提升,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安全隱患——如果數據還在緩存里的時候突然掉電,那麼這些數據就會丟失。對於這個問題,硬碟廠商們自然也有解決辦法:掉電時,磁頭會藉助慣性將緩存中的數據寫入零磁軌以外的暫存區域,等到下次啟動時再將這些數據寫入目的地;第三個作用就是臨時存儲最近訪問過的數據。有時候,某些數據是會經常需要訪問的,硬碟內部的緩存會將讀取比較頻繁的一些數據存儲在緩存中,再次讀取時就可以直接從緩存中直接傳輸。
硬碟有聲音的話 估計是壞道 跟緩存沒什麼關系 緩存只是起上面那幾種作用的
㈧ 電腦硬碟緩存越大越好嗎
在其他參數系統的情況下硬碟緩存越大越好。但是如果硬碟本身轉數比較低,比如筆記本硬碟或者台式機的靜音的硬碟轉速一般都只有5400轉左右,過大的緩存並不能提高性能了。一般1T以下的7200轉硬碟16M或者32M緩存就基本夠用了。
㈨ 請問500G的硬碟為什麼緩存就大,一般為16M或是32M的.
500G的硬碟容量比較大,可以存儲的數據更多,如果還是設置8M的緩存,CPU命中緩存數據的概率就會降低,會增加CPU通過I/O讀取磁碟的次數,降低運行速度,所以需要增加硬碟緩存容量來提高緩存命中率,緩存由之前的8M提高的16M和32M。
硬碟緩存的大小取決於硬碟的容量和讀寫速度,和碟片容量沒有關系。
如果500G的硬碟緩存為8M,CPU從緩存讀取數據的命中率就會降低,會增加I/O讀取磁碟的次數,降低CPU的運行速度,降低硬碟的使用壽命。
因為CPU運行速度極快,硬碟的尋道時間也是毫米級別,所以500G的16M硬碟與500G的32M的硬碟在其使用過程中不會感覺到明顯的差距。
(9)一般硬碟的緩存多少擴展閱讀
硬碟的緩存大小:
1、緩存為機械硬碟的讀寫提供高速的數據緩沖,更大的高速緩存容量可以大幅提高機械硬碟的突發讀寫速度,特別是當機械硬碟需要頻繁修改數據時,可以使其性能發揮到最大,又可以大幅提高機械硬碟的壽命。
2、實際上緩存的大小和硬碟的速度有直接關系,機械硬碟的最大寫入速度目前保持在220MB/s以內,持續讀寫速度在170MB/秒以內,硬碟使用64MB緩存已滿足向南/北橋晶元以及內存傳輸數據。如果硬碟採用容量更大的緩存,性能不但沒有提高,反而會降低硬碟提取數據的命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