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台式電腦160G硬碟壞了,換250G或320G,能通用嗎
第一次看到這么小白的提問,原諒我忍不住笑了。
用大容量的硬碟取代壞的小容量硬碟,完全可以,有什麼不行的?
只要硬碟的介面一樣,就完全沒有問題。考慮到古老的160G硬碟(這種容量的硬碟早已停產)可能是並口(IDE介面)的也可能是串口的,因此更換時注意,只要主板有SATA介面(串口硬碟介面,即使是10年前的老主板應該都是有的),就一定不要選擇並口硬碟,一定選擇串口硬碟,因為,串口硬碟的性能遠比並口硬碟強。
至於容量,直接選擇500GB或者1000GB(1TB)的吧,320GB以及更小容量的都是二手的,不靠譜。現在機械硬碟很便宜,500GB的也就100多元(全新)。如果對容量要求不高,直接選擇一塊240~512GB的SATA固態硬碟更好,速度快,可以讓老電腦煥發青春,極大地提升運行的流暢性。
⑵ 機械硬碟的碟片可以通用嗎
同型號可以。但是首先需要你是無塵空間操作。可以達到嗎?
在做數據恢復的時候,開盤處理,有時候就會用到挪移碟片的情況。
⑶ 固體硬碟與機械硬碟可以通用嗎
不存在通用不通用,主要取決於你的主板介面,通常SATA介面硬碟或SSD固態都通用,M.2介面都是近2年的SSD介面,所以只要能支持固態硬碟的主板,機械硬碟肯定是留有有介面的。
⑷ 機械硬碟的作用是什麼
作為數據存儲器。
機械硬碟是電腦上使用堅硬的旋轉碟片為基礎的非易失性存儲器,它在平整的磁性表面存儲和檢索數字數據,數據通過離磁性表面很近的磁頭由電磁流來改變極性的方式被寫入到磁碟上,數據可以通過碟片被讀取,原理是磁頭經過碟片的上方時碟片本身的磁場導致讀取線圈中電氣信號改變。
硬碟的讀寫是採用半隨機存取的方式,可以以任意順序讀取硬碟中的資料,但讀取不同位置的資料速度不相同。硬碟包括一至數片高速轉動的碟片以及放在執行器懸臂上的磁頭。
早期的硬碟存儲介質是可替換的,不過現在硬碟的存儲介質一般不能更換,碟片與磁頭是一起被密封在硬碟驅動器內。硬碟有一個有著過濾措施的氣孔,用來平衡工作時產生的熱量導致的硬碟內外的氣壓差。
硬碟是由IBM在1956年開始使用,在1960年代初成為通用式電腦中主要的輔助存放設備,隨著技術的進步,硬碟也成為伺服器及個人電腦的主要組件。
電源介面
3.5寸台式機硬碟:ATA介面的硬碟一般使用D形4針電源介面(俗稱「大4pin」),由Molex公司設計並持有專利;SATA硬碟則使用SATA電源線。
2.5寸的筆記本電腦硬碟,可直接由數據口供電,不需要額外的電源介面。在插上外接的攜帶型硬碟盒之後,由計算機外部的USB介面提供電力來源,而單個USB介面供電約為4~5V 500mA,若移動硬碟盒用電需求較高,有時需要接上兩個USB介面才能使用,否則,需要外接電源供電。
但如今多數新型硬碟盒(使用2.5寸或以下硬碟)已可方便地使用單個USB口供電。
⑸ 硬碟都通用嗎
硬碟大多數情況下是通用的,硬碟認電腦主板上的介面,主板的硬碟介面基本都遵循統一的標准。
⑹ 所有機械的硬碟介面都一樣嗎
基本可以這樣說。
只討論民用硬碟的前提下,機械硬碟出到現在,只有兩種介面,一種是並口,一種是串口。
並口硬碟也叫做IDE硬碟,是老舊的介面,數據帶寬太小,已經淘汰。
串口硬碟也就是現在主流的SATA硬碟,是機械硬碟絕對的主流。
伺服器硬碟介面不一樣,但是也不過是高級版本的IDE硬碟和SATA硬碟罷了。
⑺ 筆記本電腦機械硬碟介面一樣通用嗎
筆記本電腦上的SSD與機械硬碟介面(SATA介面)是一樣的
SATA介面負責在主板和主要用於計算機的大容量存儲設備(如硬碟和cd-rom驅動器)之間傳輸數據
用於串列連接的串列ATA和SCSI(SAS:用於串列連接的SCSI)對於電纜放置是兼容的,並且SAS介面可以連接到SATA硬碟驅動器
SATA支持熱插拔,因此可以在計算機運行時插入或拔出硬體
另一方面,在SATA匯流排中使用了嵌入式時鍾頻率信號,具有較強的糾錯能力。它可以檢查傳輸指令(不僅僅是數據),如果發現錯誤會自動糾正,提高數據傳輸的可靠性
(7)機械硬碟通用擴展閱讀:
STAT介面的特色:
1、該串列介面結構簡單,支持熱插拔,傳輸速度快,執行效率高。串列ATA硬碟又稱串列硬碟,是未來PC硬碟的發展趨勢。串列ATA採用串列連接方式,串列ATA匯流排採用嵌入式時鍾信號
2、具有較強的糾錯能力,與過去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它可以檢查傳輸指令(不僅僅是數據),如果發現錯誤,它會自動糾錯,這大大提高了數據傳輸的可靠性。
3、串列硬碟是一種與並行ATA完全不同的新型硬碟介面。它以串列數據傳輸而聞名。與並行ATA相比,它具有許多優點
4、串列ATA以連續串列的方式傳輸數據,一次只傳輸1比特的數據。這樣可以減少SATA介面的引腳數量,減少連接電纜的數量,提高效率
5、串列ATA只需要4個引腳就可以完成所有的工作,分別用於連接電源、連接地線、發送數據和接收數據。同時,這樣的體系結構還可以降低系統的能耗和復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