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電腦硬碟數據問題
原理如下:當硬碟介面接收到CPU的指令信號後,通過前置放大控制電路,驅動音圈電機發出磁信號,根據感應阻值變化的磁頭對碟片數據信息進行正確定位,並將接收後的數據信息解碼,通過放大控制電路傳輸到介面電路,再反饋給電腦。
『貳』 西部數據 16M和32M
16M和32M指的是硬碟緩存的大小,緩存用於提高硬碟的讀寫性能,越大硬碟的讀寫性能越好,也就是同樣轉速的硬碟,緩存32M的比16M的好。
簡單介紹下原理啊:硬碟把數據存儲在碟片上,讀取數據時靠機械運動旋轉碟片用磁頭讀取數據,時間大部分都花到尋道(尋找數據位置)上了,7200轉就是每分鍾碟片轉7200圈。而緩存是靠電子運動讀取數據的,速度快了好幾個數量級,所以引入緩存對硬碟進行下優化,但是緩存的缺點是一掉電數據就全沒了,而且關鍵是成本太高,因此緩存不可能太大,目前主流的就是16M和32M吧。你可以把硬碟看成一個大水庫,而緩存看成與這個大水庫相連的小水庫,這個小水庫就是放水進水都特別快,你平時用水都先通過這個小水庫,速度肯定比直接用大水庫的水快得多。
緩存的具體功能可以參考http://..com/question/133061109.html?an=0&si=2
『叄』 電腦一般功率多少
從設計角度出發一般取300w/台基本都可以滿足要求,但也能生搬硬套,以點蓋面,我們可以分析一下電腦功率的組成
1,CPU P2-三十多瓦 P3-最大60W左右 P4-最大84W(在游戲玩家的手上若是超頻使用最大95W,並且使用率極高)
2,顯卡 集成的在15W左右,而單獨的顯卡從十幾瓦到七十幾瓦都已經被廣泛使用。
3,顯示器 17"CRT(以在下的三菱為例)96W,而液晶會在50W以下
4,硬碟 目前ST的硬碟最大功率12.5W,筆記本的才5W.
5,網卡,音效卡,內存 現在我還沒找到確切數據,估計15W並不過分。
6,光碟機 一般在10W左右
7,電源和主板本身也有能耗 估計15W
8,音箱 取通常使用的低音泡為例 功率在30W左右
以上取高值合計P=348.5 W
因以上各器件並不是同時使用的可以打個系數Kx=0.8
計算功率:Pn=0.8*348.5=278.8W
所以在設計時300W/台是比較合理的。
PFC是電腦電源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參數,全稱是電腦功率因素,簡稱為PFC,等於「視在功率乘以功率因素」,即:功率因素=實際功率/視在功率。
功率因素:功率因數表徵著電腦電源輸出有功功率的能力。
功率是能量的傳輸率的度量,在直流電路中它是電壓V和電流A和乘積。在交流系統里則要復雜些:即有部分交流電流在負載里循環不傳輸電能,它稱為電抗電流或諧波電流,它使視在功率( 電壓Volt乘電流Amps)大於實際功率。視在功率和實際功率的不等引出了功率因素,功率因素等於實際功率與視在功率的比值。
只有電加熱器和燈泡等線性負載的功率因素為1,許多設備的實際功率與視在功率的差值很小,可以忽略不計,而像容性設備如電腦的這種差值則很大、很重要。最近美國PC Magazine 雜志的一項研究表明電腦的典型功率因素為0.65,即視在功率(VA)比實際功率(Watts)大50%!
視在功率:即交流電壓和交流電流的乘積,用公式表示為:S=UI。
上式中,S是額定輸出功率,單位是VA(伏安),U是額定輸出電壓,單位是V, 如220V、380V等;I是額定輸出電流,單位是A。 視在功率包括兩部分:有功功率(P)和無功功率(Q),有功功率是指直接做功的部分。比如使燈發亮,使電機轉動,使電子電路工作等。因為這個功率做功後都變成了熱量,可以直接被人們感覺到,所以有些人就產生一個錯覺,即把有功功率當成了視在功率,孰不知有功功率只是視在功率的一部分,用式表示:P=SCOS0θ=UICOSθ =UI·F
上式中,P是有功功率,單位是W(瓦),F=COSθ 被稱為功率因數,而θ是在非線性負載時電壓電流不同相時的相位差。 無功功率是儲藏在電路中但不直接做功的那部分功率,用式表示:Q=Ssinθ=UIsinθ。上式中,Q為無功功率,單位是var(乏)。
對於計算機和其它一切靠直流電壓工作的電子電路,離開無功功率是根本無法工作的。
一般用戶都認為計算機之類的設備只需要有功功率,而不需要無功功率。既然無功功率不做功,要它何用!於是他們當然就認為功率因數為1的電源最好。因為它能給出最大輸出功率。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假如有一台計算機,當交流市電輸入後進行整流,就得到脈動直流電壓,若不將脈動電壓進行任何工,就直接提供給計算機電路,毫無疑問,電路根本無法正常工作。雖然這時計算機的功率因數接近於1,可這又有何用呢。為了讓計算機電路能正常工作,必須向其提供平滑了的直流電壓。這個「平滑」工作必須由接在計算機電源整流器後面的濾波電容器C來完成。這個濾波器就像一個水庫,電容器裡面必須儲存足夠數量的電荷,在整流半波之間的空白時,使電路上的工作電壓仍不間斷,能保持正常電平。換句話說,即使在兩個脈動半波之間無輸入電能時,UC的電壓電平也無顯著的變化,這個功能是靠電容器內的儲能來實現的,儲存在電容器內的這部分能量就是無功功率。所以說,計算機是靠無功功率的支持,才能保證電路正確運用有功功率實現正常運行的。
因此可以說,計算機不但需要有功功率,也需要無功功率,兩者缺一不可。 還望樓主採納
『肆』 一台計算機的功率大約為多少
現在計算機的應用已經非常普遍,如何正確的對待計算機的功率,已成為我們電氣設計人員所面對的一個難題。在網上,已經有過很多次的爭論,但都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根據我這幾年擺弄計算機的經驗和在網上查到的一些資料,現對計算機的功率問題作一個簡要的總結,希望能得到各位同行的指正。
我們所說的計算機的功率,是指電腦的總的耗電功率,其包括以下主要設備的耗電功率:1.CPU,2.顯卡,3.硬碟,4.主板,5.光碟機,6.內存,7.網卡8.音效卡,9.電源的自身損耗,10.顯示器。以下是對各個設備功率的概述:
1.CPU:CPU是計算機的心臟,也是計算機的主要耗能大戶。現在INTEL的P4主流CPU功率最大不超過84W。對於我們做CAD繪圖的來說,我們使用的CPU由於大部分時間在等待任務而且很少滿負荷運行(CPU的使用率在WINDOS2000的任務管理中就可以看出來,一般使用是在50%左右)所以一般的情況下CPU大概工作在50W不到的樣子,P3的CPU功率最大為60多瓦,P2的CPU功率最大為三十多瓦的樣子。AMD的CPU一般情況下消耗的功率要大一些。然而計算機是不斷發展的,現在INTEL的最新型號的CPU據說功率可以達到150W,而且使用環境的不同,處理任務的不同,相同型號的CPU功耗都不一樣。對於一般的辦公用計算機,由於處理的任務並不重,CPU絕大部分時間使用在非滿負荷情況下,CPU功率一般不會超過50W(其實很多時間我們用P4的電腦辦公,做的工作跟用P2差不多,所以功耗並不大)。而對於那些需要經常做3D效果和喜愛打游戲的玩家,CPU需要在很高的負荷下運行,功率消耗也大,而且那些電腦都是高斷電腦,很多人還愛超頻,所以CPU功率至少應計算為80W,考慮到以後發展的需要,CPU功率可以取150W。所以建議以游戲為主的高級網吧,住宅,以及需要做3D的計算機,其電腦CPU應考慮為150W(為將來打算)。CPU風扇作為CPU的降溫必備器件,功率可按5W計算。
2.顯卡:顯卡是計算機的圖形處理中心,由於不同群體對顯卡的要求不一樣,所以顯卡的耗電量也有很大的不同,從十幾瓦的集成顯卡到七十幾W的高端主流顯卡都在被廣泛應用。但即使是相同型號的顯卡,使用環境不一樣,其功率也有巨大的差異,下面是引用香港網站HKEPC發布的GeForce6800Ultra的評測:HKEPC採用的是普通的電流表進行測試,之後對功率進行大約計算。在2D模式下,5V的輸入電流為1.86A,約為9.3W,而12V的電流為1.97A,約23.64W,合共32.94W。而在3D模式下,電流的波幅十分大,這全看GPU的工作量和其畫面的復雜程度,我們利用3DMark03作測試,原來最復雜的工作並不是Game4的MotherNature,而是Fill-Rate(MutilTexture)。在這個測試項目中,5V的輸入電流為3.01A,約為15.05W,而12V的電流為4.50A,約54W,合共70W。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相同型號的GPU其在處理2D圖形和3D圖形時的差距達到一倍多。對於我們一般的辦公用計算機,由於大部分使用的是集成顯卡,功耗最大為十幾瓦,一般不會超過15W即使使用的是非集成顯卡,也是用的低端顯卡,功率也不會超過20W的,建議取20W。而對於游戲為主的高級網吧,住宅,以及需要頻繁做大量3D的計算機,為了將來的發展需要,建議取100W。
3.硬碟,硬碟的功率不大,目前ST硬碟的最大功率為12.5W,筆記本的只有5W左右。而且我們並不會頻繁地從硬碟中寫入和讀取數據,所以平時硬碟大部分時間工作在空負荷情況下,功率也就只有5W左右。由於將來大硬碟是發展趨勢,所以考慮到發展需要,可取硬碟功率為15W。
4.主板,主板自身消耗功率並不大,考慮到將來的發展需要,取功率為20W。
5.光碟機:光碟機的功率消耗一般為10W左右,考慮到以後發展,取15W。
6.內存,網卡,音效卡的耗電量很低,由於缺乏具體數據,但三者加起來總共也不會超過20W的耗電量,按20W計算。
7.電源。電源是計算機運行所需的最關鍵的設備,缺了它或者它運行不正常時都會給電腦的運行帶來不良影響甚至產生事故,也是我們重點關注的對象。電流在經過前級整流濾波電路後兵分兩路。一路是常電,即輸出為+5VSB,它是一個待機電壓,供應給主板,也就是電源沒有啟動的時候輸出到主板的,用來負責網路啟動、鍵盤啟動和軟啟動等,功率最大不會超過20W。但我們平時很少使用那些功能,所以一般也就幾乎不損耗功率。另一路是只有開機才能供電的電路,負責供電給CPU等上面提到的各個設備。還有,由於電源內部存在變壓器和整形濾波電路,所以,當電腦位工作的時候,只要電源接在電路上,就存在部分電能損耗。電源自身損耗估算為5瓦。
還有就是電腦電源的功率因素問題,是我們關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對於計算機和其它一切靠直流電壓工作的電子電路,離開無功功率是根本無法工作的。為了讓計算機電路能正常工作,必須向其提供平滑了的直流電壓。這個「平滑」工作必須由接在計算機電源整流器後面的濾波電容器C來完成。這個濾波器就像一個水庫,電容器裡面必須儲存足夠數量的電荷,在整流半波之間的空白時,使電路上的工作電壓仍不間斷,能保持正常電平。
換句話說,即使在兩個脈動半波之間無輸入電能時,Uc的電壓電平也無顯著的變化,這個功能是靠電容器內的儲能來實現的,儲存在電容器內的這部分能量就是無功功率。所以說,計算機是靠無功功率的支持,才能保證電路正確運用有功功率實現正常運行的。
因此可以說,計算機不但需要有功功率,也需要無功功率,兩者缺一不可!最近美國PCMagazine雜志的一項研究表明電腦的典型功率因素為0.65。
8.顯示器:顯示器可按100W計算,但隨著以後的發展,液晶顯示器會越來越普及,液晶顯示器的耗電量很低,在50W以下。
此外,電腦的音箱等外設的功率可按30W計算。
綜上所述,電腦的功率計算應該按照不同場合和不同要求來分開計算。對於一般辦公環境,電腦的功率大致為:CPU50W+顯卡20W+硬碟15W+主板20W+光碟機15W+內存等20W+電源5W+音箱30W+顯示器100W=275W,如果不需要音箱和光碟機的場合,大致為230W,我算的這個容量已經是按超前計算的,在目前的狀況下辦公電腦都不會超過這個數字,而且目前的很多CRT顯示器,由於採用了節能措施,功率不會超過85W。
另外,電腦電源由於感性負荷較多,所以對外面設備產生感應電流和漏電的可能比較大。我們在拆開電腦的時候,通常會先洗手以釋放身上的靜電,以免對設備造成危害,但由於洗手後,人皮膚的電阻會減小。所以我們每次接觸電腦的時候都會碰到強烈的漏電情況,而且漏電電流還比較大,手都會感到麻麻的感覺,所以我覺得電腦插座應該設置好保護線,最好還是安裝漏電保護裝置,尤其是對於那些小孩有可能接觸到電腦機身的場合,更應該注意電腦的漏電保護。
『伍』 硬碟、內存、磁碟這些是什麼意思與1G、M是什麼關系
我說的都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啊 硬碟和磁碟都是可以用來儲存資料的 斷電後還在的 內存是你在運行程序時,數據會先存到內存中的。斷電就沒了。1G 和M是指容量。就是可以存多少東西在裡面1G=1024M。
『陸』 內存是什麼
內存是計算機中重要的部件之一,它是與CPU進行溝通的橋梁。計算機中所有程序的運行都是在內存中進行的,因此內存的性能對計算機的影響非常大。
內存(Memory)也被稱為內存儲器,其作用是用於暫時存放CPU中的運算數據,以及與硬碟等外部存儲器交換的數據。只要計算機在運行中,CPU就會把需要運算的數據調到內存中進行運算,當運算完成後CPU再將結果傳送出來,內存的運行也決定了計算機的穩定運行。
內存是由內存晶元、電路板、金手指等部分組成的。
用通俗的例子來解釋這個問題CPU是水泵
內存是水渠
硬碟是水庫
正在運行的程序是稻田你的水庫很大
裝了很多水
現在稻田要達到最好的灌溉效果
首先水泵馬力要足
抽水快
其次水渠要寬
這樣抽過來的水會及時流到稻田裡
再一個就是稻田面積合適對水的要求不能太多.好了你目前的問題是
稻田很大
雖然有大水庫
好水泵
但水渠太窄了
容水過水能力不足
這樣水泵不斷抽出的水不能及時到達稻田都擠在水渠里
可能把水渠擠垮也可能是水溢出
這是後就會提示
水渠不行(內存不足了)解決這個問題就1是一開拓水渠
挖深挖寬(加內存條)
最好水渠都一樣寬一樣深(內存選用同容量
同頻率等)這樣水流就會比較穩定2是將水庫一部分改造成水渠
這樣排隊的水量大了
水泵可以充分工作(設置虛擬內存)3是將稻田縮小(別運行對資源要求高的大軟體)要不然莊稼缺水長不好還好說
有可能絕產(死機)
『柒』 硬碟容量和硬碟緩存大小是個什麼關系
2M緩存是獨立於80G的,不在80G中扣除,但也不是80+2的意思,它工作上班時就有數據,下班關機就沒了,不能用來存放數據。
硬碟緩存,是用於提高速度和延長壽命,在數據讀取方面,如果某項數據剛剛才讀過,現時還要再用,就可以直接在緩存中讀取,不用去翻查磁碟了。這樣就會快點,用完緩存的東西再說,減少磁頭動作。
在數據寫入方面,如果流量太少、不穩定,可以先緩起來,差不多時再寫入,可以減少磁頭的來回次數,避免來回一次只是寫入丁點東西,這跟水庫差不多,上游流量時多時少,設個水庫水閘就可以穩定下游的流量,不致下游也是時多時少時沒有。
IE緩存,其意義也是一樣,只是概念上就擴展到互聯網,如果多次訪問同一個網頁,每次都要重新下載,就會很花時間,於是就建立一個本地緩存,讓沒改動的東西的就不用重新下載了。
緩存都是一樣意思的,只是范圍不同,硬碟緩存是建立在硬碟與本機其他數據設備之間的,兩個都是數據設備,但它們並不直接聯系,而是經過緩存。而IE的緩存是建立在本地硬碟與異地伺服器之間的,當重復使用異地數據時,就先去讀IE緩存而不是直接又去下載。正如在土豆網看一個視頻,第一次看時可能會有點卡,但第二次翻看時就順利了,因為IE緩存已經建立在本地硬碟,它不會再去下載了。
所以從這個原理上看,緩存當然越大越好,因為可以放下更多的臨時數據,不用動不動就翻查磁碟。但是,越大就越貴,普通用戶有2-4M就足夠應付日常數據了。
最後還要說明一下,電影不是保存在2M之中的,正如上述所說,2M是用於本地硬碟的數據交流,IE緩存是在80G中劃出一塊地方,保存網路臨時數據,這是應用范圍的不同。下載的數據如果不多,就會先留在內存,之後才寫入硬碟,寫入硬碟時,也會根據數量,在2M的基礎上寫入,這當中涉及了幾個緩存,意義一樣,但范圍不同。
『捌』 固態硬碟的用途
固態硬碟的最大作用就是讀寫速度快,這樣不管電腦開機還是運行一些較大應有程序或者游戲,載入應用的時間會越短,用戶所感覺到的就是速度更快,比如採用固態硬碟系統的電腦,最佳開機時間通常在20S左右,甚至可以更低,電腦待機狀態下,喚醒電腦只需要2秒,這是以前傳統機械硬碟鎖無法做到的。
被廣泛應用於軍事、車載、工控、視頻監控、網路監控、網路終端、電力、醫療、航空、導航設備等領域。
SSD的容量最少至少要裝的下一個操作系統 64G 是起步了。最大看預算了 當然是越大越好 128G的性價最好。
(8)硬碟水庫擴展閱讀:
固態硬碟與普通硬碟比較,擁有以下優點:
1. 啟動快,沒有電機加速旋轉的過程。
2. 不用磁頭,快速隨機讀取,讀延遲極小。根據相關測試:兩台電腦在同樣配置的電腦下,搭載固態硬碟的筆記本從開機到出現桌面一共只用了18秒,而搭載傳統硬碟的筆記本總共用了31秒,兩者幾乎有將近一半的差距。
3. 相對固定的讀取時間。由於定址時間與數據存儲位置無關,因此磁碟碎片不會影響讀取時間。
4. 基於DRAM的固態硬碟寫入速度極快。
5. 無噪音。因為沒有機械馬達和風扇,工作時噪音值為0分貝。某些高端或大容量產品裝有風扇,因此仍會產生噪音。
6. 低容量的基於快閃記憶體的固態硬碟在工作狀態下能耗和發熱量較低,但高端或大容量產品能耗會較高。
『玖』 我想買筆記本電腦怎麼看配置啊我什麼都不懂
(2019年更新一下,這個答案是2010年寫的,數據基本過時,請參考其他較新的答案,或者直接去裝機貼吧或筆記本貼吧尋找答案)
筆記本的配置
一般來說是看型號的
那樣的話型號有很多了,所以你要記得的也很多
知道相應型號後,可以查閱資料查出它相關性能參數
CPU:主要看核心數和主頻大小,越大越好目前筆記本CPU
核心數最大的是4核主頻DELL的AlienwareCrossfire的CPU被超到
了3.86GHZ,用的是I79804個核心
內存:一般是2GB的也有4GB的或者更高的6GB,當然很稀有很貴
現在的內存條一般是DDR3的最好不要用DDR2(這是內存的規格)
還有DDRx後面都有1333或1666越大越好
顯卡:顯卡的話,我直接給你一張圖片好了
你可以直接看,越在上面的游戲性能越好
但是其他的參數呢,
1,顯卡製程,越低,顯卡功耗越低,續航時間就長了
2,流處理器個數顯存位寬這些越大越好
屏幕大小,當然越大越好,當然還有一個參數是屏幕的解析度,
以前是1024*720現在越來越多更大的,同樣,越大越好
筆記本的介面:USB介面擴展介面讀卡器視頻輸出(VGA,HDMI等)
其他介面(RJ45(網路介面),耳機輸出介面,麥克風輸入介面,電源介面,e-SATA介面等)
這些是比較重要的,電池的話,越大越好還有操作系統,機身重量就要視情況而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