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硬碟大全 » 老硬碟參數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老硬碟參數

發布時間: 2022-07-04 23:14:14

1. 機械硬碟主要性能參數有哪些,有什麼作用

硬碟的綜合性能是由很多指標共同決定的,比較重要的有以下指標。

1、平均尋道時間

平均尋道時間,即average seek time,指硬碟磁頭移動到數據所在磁軌時所用的時間,單位為毫秒(ms)。尋道時間由硬碟尋道電機速度決定,這個時間越短越好。

2、平均潛伏期

平均潛伏期,即average latency,指當磁頭移動到數據所在的磁軌後,等待所要的數據塊繼續轉動(半圈或多些、少些)到磁頭下的時間,單位為毫秒(ms)。平均潛伏期當然也是越短越好了,潛伏期短代表硬碟讀取數據的等待時間短,這就等於具有更高的硬碟數據傳輸速率。

3、道至道時間

道至道時間,即single track seek,指磁頭從一磁軌轉移至下一磁軌的時間,單位為毫秒(ms),也是越短越好。

4、旋轉速度

轉速是指驅動硬碟碟片旋轉的主軸電機的旋轉速度,目前IDE和SATA硬碟常見的轉速為7200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每分鍾旋轉轉數),SCSI硬碟、SAS及FC硬碟的主軸轉速一般為10000~15000rpm。

這也是一個非常需要注意的參數,因為旋轉速度越高,數據就可以越快速地被送到驅動器讀/寫磁頭能夠接觸的位置。但轉速提高也帶來一些弊端,如雜訊和發熱量明顯增大,工作狀態下的抗沖擊能力也有所下降等。

5、全程訪問時間

全程訪問時間,即max full seek,指磁頭開始移動直到最後找到所需要的數據塊所用的全部時間,單位為毫秒(ms)。

6、平均訪問時間

平均訪問時間,即average access,指磁頭找到指定數據的平均時間,單位為毫秒(ms),通常是平均尋道時間和平均潛伏時間之和。

7、最大內部數據傳輸速率

最大內部數據傳輸速率,即internal data transfer rate,也叫持續數據傳輸速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單位為Mb/s(注意不是MB/s)。它指磁頭至硬碟緩存間的最大數據傳輸速率,一般取決於硬碟的碟片轉速和碟片數據線密度(指同一磁軌上的數據間隔度)。

8、外部數據傳輸速率

外部數據傳輸速率,即external data transfer rate,通稱突發數據傳輸速率(burst data transfer rate),指從硬碟緩沖區讀取數據的速率,單位為MB/s。

9、緩存大小

緩存英文名為Cache,單位MB,是硬碟內部的高速存儲器。目前硬碟的高速緩存一般為16~64MB,數據緩存大的硬碟在存取零散文件時具有很大的優勢。硬碟的緩存主要起三種作用。

1)預讀取。當硬碟受到CPU指令控制開始讀取數據時,硬碟上的控制晶元會控制磁頭把正在讀取的簇的下一個或者幾個簇中的數據讀到緩存中(由於硬碟上數據存儲時是比較連續的,所以讀取命中率較高)。

當需要讀取下一個或者幾個簇中的數據時,硬碟就不需要再次讀取數據了,只需直接把緩存中的數據傳輸到內存中就可以了。由於緩存的速度遠遠高於磁頭讀/寫的速度,所以能夠達到明顯改善性能的目的。

2)對寫入動作進行緩存。當硬碟接到寫入數據的指令之後,並不會馬上將數據寫入碟片上,而是先暫時存儲在緩存里,然後發送一個「數據已寫入」的信號給系統,這時系統就會認為數據已經寫入,並繼續執行下面的工作,而硬碟則在空閑(不進行讀取或寫入的時候)時再將緩存中的數據寫入到碟片上。

雖然這樣做對於寫入數據的性能有一定提升,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安全隱患,如果數據還在緩存里時突然掉電,那麼這些數據就會丟失。對於這個問題,硬碟廠商們自然也有解決辦法:掉電時,磁頭會藉助慣性將緩存中的數據寫入零磁軌以外的暫存區域,等到下次啟動時再將這些數據寫入到目的地。

3)臨時存儲最近訪問過的數據。有時,某些數據會是經常需要訪問的,硬碟內部的緩存會將讀取比較頻繁的一些數據存儲在緩存中,再次讀取時就可以直接從緩存中傳輸。

10、硬碟表面溫度

硬碟表面溫度是指硬碟工作時產生的熱量使硬碟密封殼溫度上升的情況。這項指標廠家並不提供,一般只能在各種媒體的測試數據中看到。硬碟工作時產生的溫度過高將影響薄膜式磁頭(包括GMR磁頭)的數據讀取靈敏度,因此硬碟工作表面溫度較低的硬碟有更好的數據讀、寫穩定性。對於高轉速的SCSI、SAS、FC硬碟來說,一般應該加一個硬碟冷卻裝置,這樣硬碟的工作穩定性才能得到保障。

11、MTBF

MTBF,即連續無故障工作時間,指硬碟從開始運行到出現故障的最長時間,單位是小時(h),時間越長說明硬碟的性能越好。

(1)老硬碟參數擴展閱讀

機械硬碟與固態硬碟優缺點對比

1、防震抗摔性:機械硬碟都是磁碟型的,數據儲存在磁碟扇區里。而固態硬碟是使用快閃記憶體顆粒(即內存、MP3、U盤等存儲介質)製作而成,所以SSD固態硬碟內部不存在任何機械部件,這樣即使在高速移動甚至伴隨翻轉傾斜的情況下也不會影響到正常使用,而且在發生碰撞和震盪時能夠將數據丟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相較機械硬碟,固硬佔有絕對優勢。

2、數據存儲速度:機械硬碟的速度約為120MB/S,SATA協議的固態硬碟速度約為500MB/S,NVMe協議(PCIe3.0×2)的固態硬碟速度約為1800MB/S,NVMe協議(PCIe3.0×4)的固態硬碟速度約為3500MB/S。

3、功耗:固態硬碟的功耗上也要低於機械硬碟。

4、重量:固態硬碟在重量方面更輕,與常規1.8英寸硬碟相比,重量輕20-30克。

5、噪音:由於固硬屬於無機械部件及快閃記憶體晶元,所以具有了發熱量小、散熱快等特點,而且沒有機械馬達和風扇。

2. 硬碟的性能參數有哪些

1.硬碟容量:
硬碟內部往往有多個疊起來的硬碟片,所以說硬碟容量=單碟容量×碟片數,單位為GB,硬碟容量當然是越大越好了,能夠裝下更多的數據。要特別表明的是,單碟容量對硬碟的功能也有必須的影響:單碟容量越大,硬碟的密度越高,磁頭在相似時間內能夠讀取到更多的信息,這就意味著讀取速度得以提高。
2.轉速:
硬碟轉速(Rotationspeed)對硬碟的數據傳輸率有直接的影響,從實踐上說,轉速越快越好,由於較高的轉速可縮減硬碟的均勻尋道時間和實踐讀寫時間,從而提高在硬碟上的讀寫速度;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在轉速提高的同時,硬碟的發熱量也會添加,它的固定性就會有必須程度的降低。所以說我們應該在技術成熟的狀況下,盡量選用高轉速的硬碟。

3.緩存:
普通硬碟的均勻訪問時間為十幾毫秒,但RAM(內存)的速度要比硬碟快幾百倍。所以RAM通常會花大量的時間去等候硬碟讀出數據,從而也使CPU效率降低。於是,人們採用了高速緩沖存儲器(又叫高速緩存)技術來處理這個矛盾。簡單地說,硬碟上的緩存容量是越大越好,大容量的緩存對提高硬碟速度很有好處,不過提高緩存容量就意味著本錢上升。

4.均勻尋道時間(averageseektime):

意思是硬碟磁頭移動到數據所在磁軌時所用的時間,單位為毫秒(ms)。均勻訪問時間越短硬碟速度越快。

5.硬碟的數據傳輸率(Datatransferrate):
也稱吞吐率,它示意在磁頭定位後,硬碟讀或寫數據的速度。硬碟的數據傳輸率有兩個目標:
6.突發數據傳輸率(burstdatatransferrate):
也稱為外部傳輸率(externaltransferrate)或介面傳輸率,即微機系統匯流排與硬碟緩沖區之間的數據傳輸率。突發數據傳輸率與硬碟介面類型和硬碟緩沖區容量大小相關。
7.持續傳輸率(sustainedtransferrate):

也稱為內部傳輸率(Internaltransferrate),它反映硬碟緩沖區未用時的功能。內部傳輸率首要依託硬碟的轉速。

8.控制電路板:
上面首要集成了用於調理硬碟碟片轉速的主軸調速電路、控制磁頭的磁頭驅動與伺服電路和讀寫電路以及控制與介面電路等。除了這些保證硬碟基本功用的基本電路以外,新潮的硬碟上大多都尚有本人的自用電路,首要是提供S.M.A.R.T(Self- Monitoring,自我監測、分析和報告系統)的支持和各廠商本人開發的提高硬碟可靠性的技術的硬體上的支持。

3. 硬碟的各種參數

硬碟性能指標

1、主軸轉速:硬碟的主軸轉速是決定硬碟內部數據傳輸率的決定因素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硬碟的速度,同時也是區別硬碟檔次的重要標志。

2、尋道時間:該指標是指硬碟磁頭移動到數據所在磁軌而所用的時間,單位為毫秒(ms)。

3、硬碟表面溫度:該指標表示硬碟工作時產生的溫度使硬碟密封殼溫度上升的情況。

4、道至道時間:該指標表示磁頭從一個磁軌轉移至另一磁軌的時間,單位為毫秒(ms)。

5、高速緩存:該指標指在硬碟內部的高速存儲器。目前硬碟的高速緩存一般為512KB~2MB,SCSI硬碟的更大。購買時應盡量選取緩存為2MB的硬碟。

6、全程訪問時間:該指標指磁頭開始移動直到最後找到所需要的數據塊所用的全部時間,單位為毫秒。

7、最大內部數據傳輸率:該指標名稱也叫持續數據傳輸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單位為MB/s。它是指磁頭至硬碟緩存間的最大數據傳輸率,一般取決於硬碟的碟片轉速和碟片線密度(指同一磁軌上的數據容量)。

8、連續無故障時間(MTBF):該指標是指硬碟從開始運行到出現故障的最長時間,單位是小時。一般硬碟的MTBF至少在30000小時以上。這項指標在一般的產品廣告或常見的技術特性表中並不提供,需要時可專門上網到具體生產該款硬碟的公司網址中查詢。

9、外部數據傳輸率:該指標也稱為突發數據傳輸率,它是指從硬碟緩沖區讀取數據的速率。在廣告或硬碟特性表中常以數據介面速率代替,單位為MB/s。目前主流的硬碟已經全部採用UDMA/ 100技術,外部數據傳輸率可達100MB/s。

4. 硬碟的基本參數有哪些

一、容量
作為計算機系統的數據存儲器,容量是硬碟最主要的參數。
硬碟的容量以兆位元組(MB)或千兆位元組(GB)為單位,1GB=1024MB。但硬碟廠商在標稱硬碟容量時通常取1G=1000MB,因此我們在BIOS中或在格式化硬碟時看到的容量會比廠家的標稱值要小。
對於用戶而言,硬碟的容量就象內存一樣,永遠只會嫌少不會嫌多。Windows操作系統帶給我們的除了更為簡便的操作外,還帶來了文件大小與數量的日益膨脹,一些應用程序動輒就要吃掉上百兆的硬碟空間,而且還有不斷增大的趨勢。因此,在購買硬碟時適當的超前是明智的。目前的主流硬碟的容量為10G和15G,而20G以上的大容量硬碟亦已開始逐漸普及。
其實,硬碟容量越大,單位位元組的價格就越便宜。例如火球10G的價格為1000元,每G位元組的價格為100元;而火球15G的價格為1160,每G位元組還不到80元。
硬碟的容量指標還包括硬碟的單碟容量。所謂單碟容量是指硬碟單片碟片的容量,單碟容量越大,單位成本越低,平均訪問時間也越短。目前市面上大多數硬碟的單碟容量為6.4G以上,而更高的則已達到了10G。
二、轉速
轉速(Rotational speed 或Spindle speed)是指硬碟碟片每分鍾轉動的圈數,單位為rpm。
目前市場上主流IDE硬碟的轉速一般為5200rpm或5400rpm,Seagate的「大灰熊」系列和Maxtor則達到了7200rpm,是IDE硬碟中轉速最快的。至於SCSI介面的硬碟,一般都已達到了7200rpm的轉速,而更高的則達到了10000rpm。
三、平均訪問時間
平均訪問時間(Average Access Time)是指磁頭從起始位置到達目標磁軌位置,並且從目標磁軌上找到要讀寫的數據扇區所需的時間。
平均訪問時間體現了硬碟的讀寫速度,它包括了硬碟的尋道時間和等待時間,即:
平均訪問時間=平均尋道時間+平均等待時間。
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 Seek Time)是指硬碟的磁頭移動到盤面指定磁軌所需的時間。這個時間當然越小越好,目前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通常在8ms到12ms之間,而SCSI硬碟則應小於或等於8ms。
硬碟的等待時間,又叫潛伏期(Latency),是指磁頭已處於要訪問的磁軌,等待所要訪問的扇區旋轉至磁頭下方的時間。平均等待時間為碟片旋轉一周所需的時間的一半,一般應在4ms以下。

四、傳輸速率
傳輸速率(Data Transfer Rate) 硬碟的數據傳輸率是指硬碟讀寫數據的速度,單位為兆位元組每秒(MB/s)。硬碟數據傳輸率又包括了內部數據傳輸率和外部數據傳輸率。
內部傳輸率(Internal Transfer Rate) 也稱為持續傳輸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它反映了硬碟緩沖區未用時的性能。內部傳輸率主要依賴於硬碟的旋轉速度。
外部傳輸率(External Transfer Rate)也稱為突發數據傳輸率(Burst Data Transfer Rate)或介面傳輸率,它標稱的是系統匯流排與硬碟緩沖區之間的數據傳輸率,外部數據傳輸率與硬碟介面類型和硬碟緩存的大小有關。
目前Fast ATA介面硬碟的最大外部傳輸率為16.6MB/s,而Ultra ATA介面的硬碟則達到33.3MB/s。
五、緩存
與主板上的高速緩存(RAM Cache)一樣,硬碟緩存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系統前後級讀寫速度不匹配的問題,以提高硬碟的讀寫速度。目前,大多數IDE硬碟的緩存在128K到256K之間,而Seagate的「大灰熊」系列則使用了512K Cache。

5. 硬碟的重要參數

速:硬碟通常是按每分鍾轉速(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計算:該指標代表了硬碟主軸馬達(帶動磁碟)的轉速,比如5400
RPM就代表該硬碟中主軸轉速為每分鍾5400轉。目前主流筆記本硬碟轉速為5400RPM;台式機硬碟則為7200RPM。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筆記本和台式機均有萬轉產品問世。
單碟容量:單碟容量是硬碟相當重要的參數之一。硬碟是由多個存儲碟片組合而成,而單碟容量就是指一個存儲碟所能存儲的最大數據量。目前在垂直記錄技術的幫助下,單碟容量從之前80GB升級到250GB或者320GB,而三星則推出最高334GB單碟容量。硬碟單碟容量提高不僅僅可以帶來總容量提升,有利於降低生產成,提高工作穩定性;而且單碟容量越大其內部數據傳輸速率就越快。

6. 硬碟的基本參數

作為計算機系統的數據存儲器,容量是硬碟最主要的參數。
硬碟的容量以兆位元組(MB/MiB)、千兆位元組(GB/GiB)或百萬兆位元組(TB/TiB)為單位,而常見的換算式為:1TB=1024GB,1GB=1024MB而1MB=1024KB。但硬碟廠商通常使用的是GB,也就是1G=1000MB,而Windows系統,就依舊以「GB」字樣來表示「GiB」單位(1024換算的),因此我們在BIOS中或在格式化硬碟時看到的容量會比廠家的標稱值要小。
硬碟的容量指標還包括硬碟的單碟容量。所謂單碟容量是指硬碟單片碟片的容量,單碟容量越大,單位成本越低,平均訪問時間也越短。
一般情況下硬碟容量越大,單位位元組的價格就越便宜,但是超出主流容量的硬碟略微例外。
在我們買硬碟的時候說是500G的,但實際容量都比500G要小的。因為廠家是按1MB=1000KB來換算的,所以我們買新硬碟,比買時候實際用量要小點的。 轉速(Rotational Speed 或Spindle speed),是硬碟內電機主軸的旋轉速度,也就是硬碟碟片在一分鍾內所能完成的最大轉數。轉速的快慢是標示硬碟檔次的重要參數之一,它是決定硬碟內部傳輸率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到硬碟的速度。硬碟的轉速越快,硬碟尋找文件的速度也就越快,相對的硬碟的傳輸速度也就得到了提高。硬碟轉速以每分鍾多少轉來表示,單位表示為RPM,RPM是Revolutions Per minute的縮寫,是轉/每分鍾。RPM值越大,內部傳輸率就越快,訪問時間就越短,硬碟的整體性能也就越好。
硬碟的主軸馬達帶動碟片高速旋轉,產生浮力使磁頭飄浮在碟片上方。要將所要存取資料的扇區帶到磁頭下方,轉速越快,則等待時間也就越短。因此轉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硬碟的速度。
家用的普通硬碟的轉速一般有5400rpm、7200rpm幾種高轉速硬碟也是台式機用戶的首選;而對於筆記本用戶則是4200rpm、5400rpm為主,雖然已經有公司發布了10000rpm的筆記本硬碟,但在市場中還較為少見;伺服器用戶對硬碟性能要求最高,伺服器中使用的SCSI硬碟轉速基本都採用10000rpm,甚至還有15000rpm的,性能要超出家用產品很多。較高的轉速可縮短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和實際讀寫時間,但隨著硬碟轉速的不斷提高也帶來了溫度升高、電機主軸磨損加大、工作噪音增大等負面影響。 平均訪問時間(Average Access Time)是指磁頭從起始位置到到達目標磁軌位置,並且從目標磁軌上找到要讀寫的數據扇區所需的時間。
平均訪問時間體現了硬碟的讀寫速度,它包括了硬碟的尋道時間和等待時間,即:平均訪問時間=平均尋道時間+平均等待時間。
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 Seek Time)是指硬碟的磁頭移動到盤面指定磁軌所需的時間。這個時間當然越小越好,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通常在8ms到12ms之間,而SCSI硬碟則應小於或等於8ms。
硬碟的等待時間,又叫潛伏期(Latency),是指磁頭已處於要訪問的磁軌,等待所要訪問的扇區旋轉至磁頭下方的時間。平均等待時間為碟片旋轉一周所需的時間的一半,一般應在4ms以下。 傳輸速率(Data Transfer Rate)硬碟的數據傳輸率是指硬碟讀寫數據的速度,單位為兆位元組每秒(MB/s)。硬碟數據傳輸率又包括了內部數據傳輸率和外部數據傳輸率。
內部傳輸率(Internal Transfer Rate) 也稱為持續傳輸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它反映了硬碟緩沖區未用時的性能。內部傳輸率主要依賴於硬碟的旋轉速度。
外部傳輸率(External Transfer Rate)也稱為突發數據傳輸率(Burst Data Transfer Rate)或介面傳輸率,它標稱的是系統匯流排與硬碟緩沖區之間的數據傳輸率,外部數據傳輸率與硬碟介面類型和硬碟緩存的大小有關。
Fast ATA介面硬碟的最大外部傳輸率為16.6MB/s,而Ultra ATA介面的硬碟則達到33.3MB/s。2012年12月,兩80後研製出傳輸速度每秒1.5GB的固態硬碟。 希捷公司成立於1980年,現為全球第1大的硬碟、磁碟和讀寫磁頭製造商,希捷在設計、製造和銷售硬碟領域居全球領先地位,提供用於企業、台式電腦、移動設備和消費電子的產品。、
2005年並購邁拓(Maxtor)
2011年4月-2011年12月 收購三星(Samsung)旗下的硬碟業務後成為最大的硬碟廠商。 韓國最大的企業集團三星集團的簡稱。生產的硬碟提供用於台式電腦、移動設備和消費電子的產品。2011年4月19日,希捷正式宣布以13.75億美元(現金加股票的方式)收購三星硬碟業務。2011年12月20日,希捷宣布已完成對三星電子有限公司旗下硬碟業務的收購交易。

7. 硬碟主要參數詳解

硬碟主要參數和解釋如下:

1、容量

作為計算機系統的數據存儲器,容量是硬碟最主要的參數,目前主流硬碟的容量以TB為單位。硬碟的容量指標還包括硬碟的單碟容量,它指的是硬碟單片碟片的容量,單碟容量越大,單位成本越低,平均訪問時間也越短。

2、轉速

轉速是硬碟內電機主軸的旋轉速度,也就是硬碟碟片在一分鍾內所能完成的最大轉數。轉速的快慢是決定硬碟內部傳輸率的關鍵因素之一,硬碟轉速以每分鍾多少轉來表示,單位表示為RPM,家用的普通硬碟的轉速一般有5400rpm、7200rpm幾種,高轉速硬碟是台式機用戶的首選。

3、訪問時間

平均訪問時間是指磁頭從起始位置到達目標磁軌位置,並且從目標磁軌上找到要讀寫的數據扇區所需的時間,體現了硬碟的讀寫速度。

4、傳輸速率

硬碟的數據傳輸率是指硬碟讀寫數據的速度,單位為兆位元組每秒(MB/s)。Fast ATA介面硬碟的最大傳輸率為16.6MB/s,而Ultra ATA介面的硬碟則達到33.3MB/s。

5、緩存

緩存是硬碟控制器上的一塊內存晶元,具有極快的存取速度,它是硬碟內部存儲和外界介面之間的緩沖器。由於硬碟的內部數據傳輸速度和外界介面傳輸速度不同,緩存在其中起到一個緩沖的作用,能夠大幅度地提高硬碟整體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