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硬碟大全 » 表貼硬碟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表貼硬碟

發布時間: 2022-07-04 06:03:49

❶ 桌面的EXCEL表格復制到電腦硬碟上為什麼就不能讀取了

把該文件打開,然後全選,右鍵復制,右鍵-選擇粘貼-數值,(把所有的公式都去掉了。)
保存後再復制到別的盤。

❷ 希捷硬碟 貼表有文字,可以返修嗎

瞎說,就是不想給你修,你這是維修不是更換,所以跟外觀沒關系,照他這么說電腦落灰了是不是就可以不用保修了?

❸ 如何將硬碟文件自動生成目錄到Excel表中,表中插入可選控制項,又如何將選中文件自動復制到指定位置

你想用Excel直接讀入磁碟文件目錄,則需要用宏來實現,也就是需要VBA編程。要將磁碟里的文件生成一個目錄文件,只需進入DOS環境,用dir >mulu.txt命令就可以將目錄輸出到mulu.txt文件中。如果你要加到Excel表中,可將txt文件貼到Excel表即可。
至於拷貝文件,在Windows環境下直接拷就很簡單嗎,為何想要Excel來做這件事?就算你會VBA編程也沒這個必要。

❹ 電腦表格怎麼復制到硬碟

我暈~~~拷貝就是復制.

提示一下你的軟體是安裝過的還是沒安裝的源文件?

源文件直接復制到U盤就可以了,安裝過的文件需要用軟體把注冊表文件導出.

這里要說的是有些軟體是不能轉移的,特殊保護在硬碟寫如了分區表轉移就不可以使用了.

❺ 硬碟的G表和P表容量一般是多少

每一塊硬碟的G表和P表容量並不相同,例如某廠家生產三個型號的硬碟分別為320G、500G和640G,開始生產了640硬碟,經檢測只有540G是合格的,那麼會把那壞的100G劃入P表,40G的好扇區劃入G表,然後貼上500G的標簽出售,但是在硬碟使用過程中會出現成長壞道,那麼這些新產生的壞道就會替換出G表裡的好扇區,直到這40G被替換完,那麼硬碟基本就報廢了。
比如2TB的硬碟實際設計為2.2TB,如果實際檢測2.1T是好扇區那麼這塊盤就會貼上2TB的標簽其中G表0.1TB,P表0.1TB。如果檢測只有1.8TB是好扇區那麼就會貼上1.5TB的標簽並設置成1.5TB的硬碟出售,其中的G表0.3TB,P表0.4TB

❻ 硬碟知識

硬體資料與知識大全(牛精)
特提供分享。
目錄:
第一 部分 關於硬碟
第二 部分 關於主板
第三 部分 關於顯示器
第四 部分 關於顯卡
第五 部分 關於內存
第六 部分 關於光碟機刻錄機
第七 部分 關於機箱電源風扇
第八 部分 關於DIY知識。。
第九 部分 關於CPU
第一○部分 關於BIOS 系統 超頻



此文獻給所以的硬體技術初學者

我也是從一個超級硬體菜鳥走過來的,那時我還不上網(當然也不知道什麼計算機硬體論壇),身邊也沒有什麼硬體老鳥,所有的問題都要自己獨立思考,所以為此也走了不少彎路,不過堅持過來的原因只是對計算機硬體的興趣,僅此而已!
現在,你們接觸到老鳥的機會應該很多吧,有了問題還能到論壇里來提問,至少你們不用像我們那時候走那麼多彎路!
我覺得學計算機應該先硬後軟(呵呵,個人意見),而學習硬體應該先從理論開始(廢話). 推薦刊物:微型計算機(半月刊)! 對於初學者來說,這一本就已經足夠了(只怕你消化不了這么多東西),先嘗試一個月,如果覺得看不太懂,微型計算機每年都會有精華本,通常精華本的內容更基礎,可以嘗試一下!
我把計算機硬體的學習分為了幾個階段:
1).了解計算機硬體各部件的用途
2).試著詳細了解5~6年前計算機硬體的發展和這段時期中各硬體大廠的經典之作
3).掌握計算機硬體維修的基本技術和技巧,養成對遇到的新問題獨立思考的習慣,從而從中積累經驗
4).達到3)的一.兩年後,這時已經是經驗豐富,解決起一般的硬體故障時,已是游刃有餘,可以說是信手拈來!
5).看的懂硬體板卡的大致電氣走線,一眼就能分辯卡板做工好壞,單憑一個萬用表,一把電烙鐵,一盒計算機硬體板卡常用電氣元件,就能維修板卡的電氣故障(當然,這個故障當然是可修復的,如果拿塊男北橋擊穿的板子給我,我也沒辦法修,換晶元組需要熱風焊,窮啊,沒這設備)

呵呵,我總結下來就這幾種了,不過我也知道不是很詳細,閣下達到了第幾階段拉?最後有句真心話要對大家說:既然選擇了硬體,就請不要放棄,開頭是很難,堅持就要看你自己了,如果到了一定時候覺得自己的技術解決常見的故障沒問題了,有信心(有空)的話可以到電腦城去做技術,幾個月下來你就能提高很多!
記住:計算機硬體並不難學,靠的只是認真和恆心

提問的智慧
技術的提高,並不是因為提問,而是因為提問之前(後)思考,當一個問題已經超出你能力所能解決的范圍時,再考慮提問! 當然大家提出的所有問題我們都會盡力解答!
希望大家在這里能學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技術

第一部分:關於硬碟
關於硬碟的一切(結構-發展-參數-維護-修復)

目錄
一:淺談硬碟發展史
二:硬碟「空間」與「文件大小」秘密
三:新手學堂之看圖識硬碟
四:跳出硬碟認識的誤區/ 硬碟修復之低級格式化 /深入了解硬碟參數
五:硬碟低級格式化全攻略(@)
六:硬碟常見參數講解與常見誤區
七:硬碟基本知識
八:硬碟的結構
九:看圖輕松學會硬碟安裝方法
十:廠家維修硬碟的方法
十一:硬碟分區格式簡介(@)
十二:第三方軟體的修復原理
十三:學會三招恢復硬碟活力
十四:硬碟使用誤區點點通
十五:預防軟體引發硬碟六大「硬傷」
十六:害怕BT傷硬碟的都進來看看(@)
十七:硬碟出現壞道後的解決辦法
十八:Windows系統中如何修復磁碟壞道
十九:硬碟軟故障的檢查辦法
二十:十大硬碟故障解決辦法
二十一:十分鍾學會判斷硬體故障問題
二十二:挑戰故障 硬碟故障軟體(補)
二十三:硬碟的DOS管理結構(經典)(@)
二十四:硬碟數據恢復實例全解(經典) (@)
二十五:硬碟軟故障完全修復方法(@)
二十六:硬碟故障修復數據技巧(@)
二十七:硬碟長壽的奧秘 使用維護十五招(@)
二十八:使用移動硬碟過程中的常見問題(@)
二十九:讓硬碟永遠工作在最佳狀態的小技巧(@)
三十:詳談SCSI硬碟(@)
三十一:主流伺服器硬碟技術介紹(@)
三十二:高性能伺服器硬碟選購技巧(@)
三十三:伺服器數據存儲 主流磁碟介面詳解(@)
三十四:低端伺服器選擇單SCSI還是IDE磁碟陣列(@)
三十五:全面認識磁碟陣列櫃性能(@)
三十六:SCSI硬碟的關鍵技術點詳解(@)
三十七:SCSI RAID與IDE RAID性能對比說明(@)
三十八:串口(SATA)硬碟如何使用GHOST(@)

三十九:並行與串列的爭斗 網路磁碟存儲技術(@)
四十:大容量硬碟應用實戰串串燒(@)
四十一:剖開硬碟認識組件(@)
四十二:全球首款垂直記錄技術!希捷160G筆記本硬碟(@)

一:淺談硬碟發展史

既然是說長道短「閑話」硬碟,那麼就先讓我們回顧一下硬碟發展的歷程吧。大家都知道,目前佔主流的硬碟介面有IDE和SCSI兩種,?那麼這兩種介面又是如何誕生的呢?二者之中歷史資歷更深的是SCSI(Small?ComputerSystem Interface,小型計算機系統介面),它的前身是1979年由美國的Shugart公司(希捷的前身)制訂、並於1986年獲得ANSI(美國標准協會)承認的SASI(Shugart?Associates?System?Interface,施加特聯合系統介面)。而IDE(Integrated?Drive?Electronics,集成設備電路)則源於CDC(Control?Data?Corporation,數據控制公司)、康柏(COMPAQ)、西部數據(Western?Digital,以下簡稱WD)共同開發的磁碟控制介面,?並於1989年由ANSI認可為ATA(AT?Attachment,AT附加裝置)標准。CDC的特點是不需大量追加設備即可構成電腦方的主控線路,?這也正是它在個人電腦上得到廣泛應用的原因。
早期的硬碟容量不過10MB到數十MB,甚至連今天的內存容量都不如而且價格極其昂貴,很少有個人用戶有幸擁有硬碟。當時的硬碟所採用的磁頭大多是高鐵酸鹽磁頭或MIG(MetalIn?Gap,金屬隔離)磁頭。進入90年代以來,硬碟技術有了長足的發展,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應用和批量生產帶來的成本降低導致硬碟零售價大幅下降,使越來越多的個人用戶有幸接觸到硬碟。
在90年代初,SCSI介面發展為SCSI-2,早期的SCSI-2產品(通稱Fast? SCSI)?通過提高同步傳輸時的頻率使數據傳輸速率提高為10MB/s,後來又出現了支持16位並行數據傳輸(?原本為8位並行數據傳輸)的Wide?SCSI,將數據傳輸率再提高為20MB/s。?與此相對應,原有的8位傳輸的SCSI被稱為Narrow?SCSI。而在1994年,?增強型的IDE介面E-IDE(Enhanced?IDE)也問世了,?它解決了IDE介面無法支持高於528MB的硬碟的問題並使一個介面能同時連接兩個設備,還大大提高了數據傳輸率。E-IDE由ANSI認可為ATA-2。與此同時,用於連接光碟機、磁帶機等非硬碟設備ATAPI(ATA? PacketInterface)介面也誕生了。可以說,正是E-IDE介面的誕生,帶來了今天IDE介面存儲設備的普及。
到了1995年,更為高速的SCSI介面SCSI-3誕生了。SCSI-3俗稱UltraSCSI(數據傳輸率20MB/s),其正式的稱謂是SCSI-3?Fast-20?ParallelInterface。顧名思義,就是將同步傳輸時鍾頻率提高到20MHz以提高數據傳輸率的技術。當使用16位傳輸的Wide模式時,數據傳輸率更可以提高至40MB/s。正是在這個時期,「追求高性能惟有挑選SCSI」逐漸成為一種思維定式(當然SCSI的好處不僅僅在於數據傳輸率快這么簡單)。
但到了1997年,狀況又有了改變,IDE陣營推出了Ultra?ATA規格展開新一輪對抗。當使用Ultra?ATA?DMA?Mode?2(俗稱Ultra?DMA/33)模式時,數據傳輸率最高可以達到33.3MB/s。這一速度比Narrow傳輸模式下的UltraSCSI還要快。現在
流通的IDE硬碟已經全部對應了Ultra?ATA模式。並且,隨著硬碟的容量越來越大,速度越來越快,MR(Magneto-Resistive,?磁阻型)磁頭和提高磁碟記錄密度的新規格得以普及。
為了對抗Ultra?ATA,SCSI陣營也於1997年推出了新的Ultra?2?SCSI規格(Fast-40),目前已有多種SCSI硬碟支持Ultra?2?SCSI。?不過,採用LVD(Low?Voltage?Differential,低電壓微分)傳輸的Ultra?2?SCSI難以與原有低速設備兼容,因此現階段個人用戶主要使用的故荱ltra(Wide)SCSI。
另外,在1998年9月,更為高速的數據傳輸率高達160MB/s的Ultra160/m?SCSI(Wide模式下的Fast-80)規格正式公布,新一代SCSI硬碟將對應這一最新的硬碟介面。
在IDE陣營方面,1998年2月由昆騰(Quantum)公司牽頭推出了支持66MB/s數據傳輸率的Ultra?ATA?/66標准。盡管支持它的控制晶元組遲遲未見問世(現在已經有SIS的兼容晶元出現),WD已經於去年12月率先推出了支持Ultra?ATA/66的硬碟產品,不過產品在出廠時將Ultra?ATA/66模式設為Disable,用戶想要激活這一模式必須使用專用的工具軟體設定(當時並沒有支持Ultra?ATA/66的主板,所以這一措施可謂妥當)。現在昆騰、IBM等也已經先後推出了支持Ultra?ATA/66的最新產品.

二:硬碟「空間」與「文件大小」秘密

在Windows系統中,一個文件的大小(位元組數)和它在硬碟上(或其他存儲介質上)所佔的空間是兩個既相互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在不同的情況下,同一個文件的「所佔空間」會發生變化。
1.「文件大小」與「所佔空間」的差別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我們先來看兩個例子:
例1:找到D盤上的Ersave2.dat文件,用滑鼠右鍵單擊該文件,選擇「屬性」,即可打開對話框,我們可以看到,Ersave2.dat的實際大小為655,628 Byte(位元組),但它所佔用的空間卻為688,128 Byte,兩者整整相差了32KB。
例2:同樣是該文件,如果將它復制到A盤,你會發現該文件實際大小和所佔空間基本一致,同為640KB,但位元組數稍有差別。再將它復制到C盤,查看其屬性後,你會驚奇地發現它的大小和所佔空間的差別又不相同了!
顯然,在這三種情況中,文件的實際大小沒有變化,但在不同的磁碟上它所佔的空間卻都有變化。事實上,只要我們理解了文件在磁碟上的存儲機制後,就不難理解上述的三種情況了。文件的大小其實就是文件內容實際具有的位元組數,它以Byte為衡量單位,只要文件內容和格式不發生變化,文件大小就不會發生變化。但文件在磁碟上的所佔空間卻不是以Byte為衡量單位的,它最小的計量單位是「簇(Cluster)」。
小知識:什麼是簇?
文件系統是操作系統與驅動器之間的介面,當操作系統請求從硬碟里讀取一個文件時,會請求相應的文件系統(FAT 16/32/NTFS)打開文件。扇區是磁碟最小的物理存儲單元,但由於操作系統無法對數目眾多的扇區進行定址,所以操作系統就將相鄰的扇區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簇,然後再對簇進行管理。每個簇可以包括2、4、8、16、32或64個扇區。顯然,簇是操作系統所使用的邏輯概念,而非磁碟的物理特性。
為了更好地管理磁碟空間和更高效地從硬碟讀取數據,操作系統規定一個簇中只能放置一個文件的內容,因此文件所佔用的空間,只能是簇的整數倍;而如果文件實際大小小於一簇,它也要佔一簇的空間。所以,一般情況下文件所佔空間要略大於文件的實際大小,只有在少數情況下,即文件的實際大小恰好是簇的整數倍時,文件的實際大小才會與所佔空間完全一致。
2.分區格式與簇大小
在例2中,同一個文件在不同磁碟分區上所佔的空間不一樣大小,這是由於不同磁碟簇的大小不一樣導致的。簇的大小主要由磁碟的分區格式和容量大小來決定,其對應關系如表1所示。
筆者的軟盤採用FAT分區,容量1.44MB,簇大小為512 Byte(一個扇區);C盤採用FAT 32分區,容量為4.87GB,簇大小為8KB;D盤採用FAT 32分區,容量為32.3GB,簇大小為32KB。計算文件所佔空間時,可以用如下公式:
簇數=取整(文件大小/簇大小)+1
所佔空間=簇數×磁碟簇大小
公式中文件大小和簇大小應以Byte為單位,否則可能會產生誤差。如果要以KB為單位,將位元組數除以1024即可。利用上述的計算公式,可以計算ersave2.dat文件的實際佔用空間,如表2所示。
3.輕松查看簇大小
①用Chkdsk查看簇大小
在Windows操作系統中,我們可以使用Chkdsk命令查看硬碟分區的簇大小。例如我們要在Windows XP下查看C盤的簇大小,可以單擊「開始→運行」,鍵入「CMD」後回車,再鍵入「C:」後回車,然後輸入「Chkdsk」後回車,稍候片刻從它的分析結果中,我們就可以得到C盤的簇大小,不過它把簇稱之為「分配單元」或者「Allocation unit」。
②用PQ Magic等磁碟工具來檢測
很多磁碟工具都具備磁碟信息顯示等功能。例如在PQ Magic中,選擇要查看的磁碟分區,然後單擊右鍵選擇「高級→調整簇大小」功能,即可從顯示的對話框中可以看到該磁碟當前設置的簇大小。
③手工查看
手動創建一個100位元組以下的文本文檔。然後將該文件復制到欲查看簇大小的磁碟分區中,在Windows下顯示該文件的屬性,其中「所佔空間」處顯示的數值就是簇大小。

三:新手學堂之看圖識硬碟

硬碟是系統中極為重要的設備,存儲著大量的用戶資料和信息。如今的硬碟容量動輒就是10GB以上,型號更是五花八門,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硬碟的基本知識,才能在紛繁復雜的市場中認清所需要的硬碟。從介面上看,硬碟主要分為IDE介面和SCSI介面兩種。由於價格原因,普通用戶通常只能接觸到IDE介面的硬碟,因此下面我們也以IDE硬碟為主進行講解。
1.緩存 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緩存,其實就和內存條上的內存顆粒一樣,是一片SDRAM。緩存的作用主要是和硬碟內部交換數據,我們平時所說的內部傳輸率其實也就是緩存和硬碟內部之間的數據傳輸速率。
2.電源介面 和光碟機一樣,硬碟的電源介面也是由4針組成。其中,紅線所對應的+5V電壓輸入,黃線對應輸出的是+12V電壓。現在的硬碟電源介面都是梯形,不會因為插反方向而使硬碟燒毀。
3.跳線 跳線的作用是使IDE設備在工作時能夠一致。當一個IDE介面上接兩個設備時,就需要設置跳線為「主盤」或者「從盤」,具體的設置可以參考硬碟上的說明。
4.IDE介面 硬碟IDE介面是和主板IDE介面進行數據交換的通道。我們通常說的UDMA/33模式就是指的緩存和主板IDE介面之間的數據傳輸率(也就是外部數據傳輸率)為33.3MB/s,目前的介面規范已經從UDMA/33發展到UDMA/66和UDMA/100。但是由於內部傳輸率的限制,實際上外部傳輸率達不到理論上的那麼高。
為了使數據傳輸更加可靠,UDMA/66模式要求使用80針的數據傳輸線,增加接地功能,使得高速傳輸的數據不致出錯。在UDMA/66線的使用中還要注意,其蘭色的一端要接在主板IDE口上,而黑色的一端接在硬碟上。
5.電容 硬碟存儲了大量的數據,為了保證數據傳輸時的安全,需要高質量的電容使電路穩定。這種黃色的鉭電容質量穩定,屬於優質元件,但價格較貴,所以一般用量都比較少,只是在最需要的地方才使用。
6.控制晶元 硬碟的主要控制晶元,負責數據的交換和處理,是硬碟的核心部件之一。硬碟的電路板可以互相換(當然要同型號的),在硬碟不能讀出數據的時候,只要硬碟本身沒有物理損壞且能夠加電,我們就可以通過更換電路板的方式來使硬碟「起死回生」。

四:跳出硬碟認識的誤區/ 硬碟修復之低級格式化 /深入了解硬碟參數

1.硬碟邏輯壞道可以修復,而物理壞道不可修復。實際情況是,壞道並不分為邏輯壞道和物理壞道,不知道誰發明這兩個概念,反正廠家提供的技術資料中都沒有這樣的概念,倒是分為按邏輯地址記錄的壞扇區和按物理地址記錄的壞扇區。
2.硬碟出廠時沒有壞道,用戶發現壞道就意味著硬碟進入危險狀態。實際情況是,每個硬碟出廠前都記錄有一定數量的壞道,有些數量甚至達到數千上萬個壞扇區,相比之下,用戶發現一兩個壞道算多大危險?
3.硬碟不認盤就沒救,0磁軌壞可以用分區方法來解決。實際情況是,有相當部分不認的硬碟也可以修好,而0磁軌壞時很難分區。
Bad sector (壞扇區)
在硬碟中無法被正常訪問或不能被正確讀寫的扇區都稱為Bad sector。一個扇區能存儲512Bytes的數據,如果在某個扇區中有任何一個位元組不能被正確讀寫,則這個扇區為Bad sector。除了存儲512Bytes外,每個扇區還有數十個Bytes信息,包括標識(ID)、校驗值和其它信息。這些信息任何一個位元組出錯都會導致該扇區變「Bad」。例如,在低級格式化的過程中每個扇區都分配有一個編號,寫在ID中。如果ID部分出錯就會導致這個扇區無法被訪問到,則這個扇區屬於Bad sector。有一些Bad sector能夠通過低級格式化重寫這些信息來糾正。

Bad cluster (壞簇)
在用戶對硬碟分區並進行高級格式化後,每個區都會建立文件分配表(File Allocation Table, FAT)。FAT中記錄有該區內所有cluster(簇)的使用情況和相互的鏈接關系。如果在高級格式化(或工具軟體的掃描)過程中發現某個cluster使用的扇區包括有壞扇區,則在FAT中記錄該cluster為Bad cluster,並在以後存放文件時不再使用該cluster,以避免數據丟失。有時病毒或惡意軟體也可能在FAT中將無壞扇區的正常cluster標記為Bad cluster, 導致正常cluster不能被使用。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每個cluster包括若干個扇區,只要其中存在一個壞扇區,則整個cluster中的其餘扇區都一起不再被使用.
Defect (缺陷)
在硬碟內部中所有存在缺陷的部分都被稱為Defect。 如果某個磁頭狀態不好,則這個磁頭為Defect head。 如果盤面上某個Track(磁軌)不能被正常訪問,則這Track為Defect Track. 如果某個扇區不能被正常訪問或不能正確記錄數據,則
該扇區也稱為Defect Sector. 可以認為Bad sector 等同於 Defect sector. 從總的來說,某個硬碟只要有一部分存在缺陷,就稱這個硬碟為Defect hard disk.
P-list (永久缺陷表)
現在的硬碟密度越來越高,單張碟片上存儲的數據量超過40Gbytes. 硬碟廠
家在生產碟片過程極其精密,但也極難做到100%的完美,硬碟盤面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廠家在硬碟出廠前把所有的硬碟都進行低級格式化,在低級格式化過程中將自動找出所有defect track和defect sector,記錄在P-list中。並且在對所有磁軌和扇區的編號過程中,將skip(跳過)這些缺陷部分,讓用戶永遠不能用到它們。這樣,用戶在分區、格式化、檢查剛購買的新硬碟時,很難發現有問題。一般的硬碟都在P-list中記錄有一定數量的defect, 少則數百,多則數以萬計。如果是SCSI硬碟的話可以找到多種通用軟體查看到P-list,因為各種牌子的SCSI硬碟使用兼容的SCSI指令集。而不同牌子不同型號的IDE硬碟,使用各自不同的指令集,想查看其P-list要用針對性的專業軟體。

G-list (增長缺陷表)
用戶在使用硬碟過程中,有可能會發現一些新的defect sector。 按「三包」規定,只要出現一個defect sector,商家就應該為用戶換或修。現在大容量的硬碟出現一個defect sector概率實在很大,這樣的話硬碟商家就要為售後服務忙碌不已了。於是,硬碟廠商設計了一個自動修復機制,叫做Automatic Reallcation。有大多數型號的硬碟都有這樣的功能:在對硬碟的讀寫過程中,如果發現一個defect sector,則自動分配一個備用扇區替換該扇區,並將該扇區及其替換情況記錄在G-list中。這樣一來,少量的defect sector對用戶的使用沒有太大的影響。
也有一些硬碟自動修復機制的激發條件要嚴格一些,需要用某些軟體來判斷defect sector,並通過某個埠(據說是50h)調用自動修復機制。比如常用的Lformat, ADM,DM中的Zero fill,Norton中的Wipeinfo和校正工具,西數工具包中的wddiag, IBM的DFT中的Erase等。這些工具之所以能在運行過後消除了一些「壞道」,很重要的原因就在這Automatic Reallcation(當然還有其它原因),而不能簡單地概括這些「壞道」是什麼「邏輯壞道」或「假壞道」。 如果哪位被誤導中毒太深的讀者不相信這個事實,等他找到能查看G-list的專業工具後就知道,這些工具運行過後,G-list將會增加多少記錄!「邏輯壞道」或「假壞道」有必要記錄在G-list中並用其它扇區替換么?
當然,G-list的記錄不會無限制,所有的硬碟都會限定在一定數量范圍內。如火球系列限度是500,美鑽二代的限度是636,西數BB的限度是508,等等。超過限度,Automatic Reallcation就不能再起作用。這就是為何少量的「壞道」可以通過上述工具修復(有人就概括為:「邏輯壞道」可以修復),而壞道多了不能通過這些工具修復(又有人概括為:「物理壞道」不可以修復)。

Bad track (壞道)
這個概念源於十多年前小容量硬碟(100M以下),當時的硬碟在外殼上都貼有一張小表格,上面列出該硬碟中有缺陷的磁軌位置(新硬碟也有)。在對這個硬碟進行低級格式化時(如用ADM或DM 5.0等工具,或主板中的低格工具),需要填入這些Bad track的位置, 以便在低格過程中跳過這些磁軌。現在的大容量硬碟在結構上與那些小容量硬碟相差極大,這個概念用在大容量硬碟上有點牽強。

深入了解硬碟參數
正常情況下,硬碟在接通電源之後,都要進行「初始化」過程(也可以稱為「自檢」)。這時,會發出一陣子自檢聲音,這些聲音長短和規律視不同牌子硬碟而各不一樣,但同型號的正常硬碟的自檢聲音是一樣的。 有經驗的人都知道,這些自檢聲音是由於硬碟內部的磁頭尋道及歸位動作而發出的。為什麼硬碟剛通電就需要執行這么多動作呢?簡單地說,是硬碟在讀取的記錄在碟片中的初始化參數。
一般熟悉硬碟的人都知道,硬碟有一系列基本參數,包括:牌子、型號、容量、柱面數、磁頭數、每磁軌扇區數、系列號、緩存大小、轉速、S.M.A.R.T值等。其中一部分參數就寫在硬碟的標簽上,有些則要通過軟體才能測出來。這些參數僅僅是初始化參數的一小部分,碟片中記錄的初始化參數有數十甚至數百個!硬碟的CPU在通電後自動尋找BIOS中的啟動程序,然後根據啟動程序的要求,依次在碟片中指定的位置讀取相應的參數。如果某一項重要參數找不到或出錯,啟動程序無法完成啟動過程,硬碟就進入保護模式。在保護模式下,用戶可能看不到硬碟的型號與容量等參數,或者無法進入任何讀寫操作。近來有些系列的硬碟就是這個原因而出現類似的通病,如:FUJITSU MPG系列自檢聲正常卻不認盤,MAXTOR美鑽系列認不出正確型號及自檢後停轉,WD BB EB系列能正常認盤卻拒絕讀寫操作等。
不同牌子不同型號的硬碟有不同的初始化參數集,以較熟悉的Fujitsu硬碟為 例,高朋簡要地講解其中一部分參數,以便讀者理解內部初始化參數的原理。
通過專用的程序控制硬碟的CPU,根據BIOS程序的需要,依次讀出初始化參數集,按模塊分別存放為69個不同的文件,文件名也與BIOS程序中調用到的參數名稱一致。其中部分參數模塊的簡要說明如下:
DM硬碟內部的基本管理程序
- PL永久缺陷表
- TS缺陷磁軌表
- HS實際物理磁頭數及排列順序
- SM最高級加密狀態及密碼
- SU用戶級加密狀態及密碼
- CI 硬體信息,包括所用的CPU型號,BIOS版本,磁頭種類,磁碟碟片種類等
-

❼ 保存在硬碟里的圖片如何進行貼圖

目前網路的貼吧不支持硬碟圖片上傳,只能通過網頁連接模式貼圖!貼吧支持jpg、jpeg、gif、bmp這四種格式的圖片。

方法:
1、首先需要在網上任意找到一張圖片。
2、將滑鼠移動到圖片上,點擊滑鼠右鍵,選擇「屬性」。
3、這是會出現一個對話框,在對話框「地址(URL)」一項旁邊,有一段很長的地址。將這段地址「復制」下來。
4、然後將剛剛「復制」的這段(URL)地址「粘貼」在網路貼吧發言區的「圖片鏈接」一項當中,再填好帖子標題和內容,最後點擊「發表帖子」。

如看上述解釋不清楚,請參照 http://www..com/search/post_img.htm

想貼自己硬碟的圖片,只能轉貼,然後按上述方法連接!

❽ 怎麼樣能使 Excel 表格 在列印後 自動保存到電腦硬碟中的某個文件夾里 求詳細!謝謝!

按Alt和F11進入宏界面,在左上窗口找到本工作簿里的ThisWorkbook,雙擊它,在右邊粘貼如下代碼:
Private Sub Workbook_BeforePrint(Cancel As Boolean)
ActiveSheet.Range("G3") = ActiveSheet.Range("G3") + 1
End Sub

粗體的G3為你單號所在單元格,請自己按實際修改。回到Excel,可以實現,一旦列印,單號自動加1(即加1後列印)

❾ 怎樣備份硬碟分區表

硬碟的分區表對我們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因為硬碟上的每個分區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結束、有幾個分區、是否能啟動等等信息都記錄在分區表中,一旦分區表被病毒或人為地破壞掉,就可能造成硬碟上的所有數據丟失,造成的損失不可預計。有沒有辦法預防呢?其實,及早地備份硬碟分區表,對恢復硬碟數據能起很大的作用!如何備份分區表呢?我們現在先來看看怎麼用KV3000來備份分區表。
第一步,首先用KV3000的啟動軟盤啟動電腦,輸入「kv3000/b」,如下圖。
[img]http://act.it.sohu.com/book/data/book/30/130/01.files/image008.jpg[/img]
進入KV3000的畫面後,出現「Backup Hard Disk Partition table to A」信息。
[img]http://act.it.sohu.com/book/data/book/30/130/01.files/image009.jpg[/img]
先取出KV3000的啟動盤,插入另外一張空白軟盤,然後回車。
[img]http://act.it.sohu.com/book/data/book/30/130/01.files/image010.jpg[/img]

現在提示說按「Y」後會把分區信息保存在名為「HDPT.DAT」文件中。敲入「Y」,最後出現「OK」字樣表示備份完畢,並自動退出KV3000的界面。

輸入「dir a:」並回車,可以看到A盤中有「HDPT.DAT」和「HDBOOT.DAT」兩個文件,其中「HDPT.DAT」是備份分區表的文件,「HDBOOT.DAT」就是備份的硬碟引導信息文件。
[img]http://act.it.sohu.com/book/data/book/30/130/01.files/image011.jpg[/img]
做完這項工作後,應將軟盤貼好標簽並把防寫關閉,並在軟盤的標簽上寫明何時備份、硬碟容量、分區大小、操作系統類型,然後妥善保管。當硬碟因主引導信息損壞或被病毒破壞而無法啟動時,就可以用我們備份好的分區信息和引導信息來修復電腦。
如果硬碟的分區表或引導信息被破壞,怎麼把它們的備份恢復到硬碟上呢?
還是把KV3000的啟動盤插入軟碟機,然後從軟盤啟動,輸入命令「kv3000/hdpt.dat」,並敲回車!
[img]http://act.it.sohu.com/book/data/book/30/130/01.files/image012.jpg[/img]
KV3000/HDPT.DAT的命令就是將保存在軟盤上HDPT.DAT和HDBOOT.DAT中的備份信息恢復到硬碟上,如下圖。
[img]http://act.it.sohu.com/book/data/book/30/130/01.files/image013.jpg[/img]
現在提示是要將含有硬碟分區表和引導信息的備份文件的軟盤插入軟碟機。先拿出KV3000的啟動盤,然後將備份軟盤放進軟碟機,敲回車會出現新的提示信息,確認是把備份的軟盤插進了軟碟機。
[img]http://act.it.sohu.com/book/data/book/30/130/01.files/image014.jpg[/img]

經過進一步確認後,輸入「Y」後開始恢復硬碟的分區表和引導信息,最後出現「OK!」字樣,表示恢復完畢。拿出軟盤再重新啟動電腦,現在就該沒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