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硬碟大全 » 資料庫怎麼修改緩存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資料庫怎麼修改緩存

發布時間: 2022-06-28 00:00:37

『壹』 修改資料庫中的數據怎麼改變緩存

寫一個緩存類,將數據寫到緩存中時把緩存時間設置為1年或者更久
然後當你資料庫更新後清除這個緩存或者將緩存時間改成0,這樣再次進入這個頁面的時候就會被新數據重新緩存進來了~

『貳』 如何清理mysql資料庫緩存數據

1、打開mysql的客戶端 這里使用navicat,連接資料庫,等到navicat主頁面,雙擊需要操作的資料庫連接。

『叄』 如何Android資料庫緩存進行管理

無論大型或小型應用,靈活的緩存可以說不僅大大減輕了伺服器的壓力,而且因為更快速的用戶體驗而方便了用戶。
Android的apk可以說是作為小型應用,其中99%的應用並不是需要實時更新的,而且詬病於蝸牛般的移動網速,與伺服器的數據交互是能少則少,這樣用戶體驗才更好,這也是我們有時舍棄webview而採用json傳輸數據的原因之一。
採用緩存,可以進一步大大緩解數據交互的壓力,特此,我們簡略列舉一下緩存管理的適用環境:
1. 提供網路服務的應用
2. 數據更新不需要實時更新,但是哪怕是3-5分鍾的延遲也是可以採用緩存機制。
3. 緩存的過期時間是可以接受的(不會因為緩存帶來的好處,導致某些數據因為更新不及時而影響產品的形象等)
帶來的好處:
1. 伺服器的壓力大大減小
2. 客戶端的響應速度大大變快(用戶體驗)
3. 客戶端的數據載入出錯情況大大較少,大大提高了應有的穩定性(用戶體驗)
4. 一定程度上可以支持離線瀏覽(或者說為離線瀏覽提供了技術支持)
一、緩存管理的方法
這里的緩存管理的原理很簡:通過時間的設置來判斷是否讀取緩存還是重新下載。
裡面會有一些細節的處理,後面會詳細闡述。
基於這個原理,目前鄙人見過的兩種比較常見的緩存管理方法是:資料庫法和文件法。
二、資料庫法緩存管理
這種方法是在下載完數據文件後,把文件的相關信息如url,路經,下載時間,過期時間等存放到資料庫,下次下載的時候根據url先從資料庫中查詢,如果查詢到當前時間並未過期,就根據路徑讀取本地文件,從而實現緩存的效果。
從實現上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方法可以靈活存放文件的屬性,進而提供了很大的擴展性,可以為其它的功能提供一定的支持;
從操作上需要創建資料庫,每次查詢資料庫,如果過期還需要更新資料庫,清理緩存的時候還需要刪除資料庫數據,稍顯麻煩,而資料庫操作不當又容易出現一系列的性能,ANR問題,實現的時候要謹慎,具體作的話,但也只是增加一個工具類或方法的事情。
還有一個問題,緩存的資料庫是存放在/data/data/<package>/databases/目錄下,是佔用內存空間的,如果緩存累計,容易浪費內存,需要及時清理緩存。
當然這種方法從目前一些應用的實用上看,我沒有發現什麼問題。
本文我側重強調第二種方法,第一種方法的實現,就此掠過。
三、文件法緩存管理
這種方法,使用File.lastModified()方法得到文件的最後修改時間,與當前時間判斷是否過期,從而實現緩存效果。
實現上只能使用這一個屬性,沒有為其它的功能提供技術支持的可能。
操作上倒是簡單,比較時間即可。本身處理也不容易帶來其它問題,代價低廉。
四、文件法緩存管理的兩點說明
1. 不同類型的文件的緩存時間不一樣。
籠統的說,不變文件的緩存時間是永久,變化文件的緩存時間是最大忍受不變時間。
說白點,圖片文件內容是不變的,直到清理,我們是可以永遠讀取緩存的。
配置文件內容是可能更新的,需要設置一個可接受的緩存時間。
2. 不同環境下的緩存時間標准不一樣。
無網路環境下,我們只能讀取緩存文件,哪怕緩存早就過期。
wifi網路環境下,緩存時間可以設置短一點,一是網速較快,而是流量不要錢。
移動數據流量環境下,緩存時間可以設置長一點,節省流量,就是節省金錢,而且用戶體驗也更好。
舉個例子吧,最近本人在做的一個應用在wifi環境下的緩存時間設置為5分鍾,移動數據流量下的緩存時間設置為1小時。
這個時間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設置:數據的更新頻率,數據的重要性等。
五、何時刷新
開發者一方面希望盡量讀取緩存,用戶一方面希望實時刷新,但是成都網站製作響應速度越快越好,流量消耗越少越好,是一個矛盾。
其實何時刷新我也不知道,這里我提供兩點建議:
1. 數據的最長多長時間不變,對應用無大的影響。
比如,你的數據更新時間為1天,則緩存時間設置為4~8小時比較合適,一天他總會看到更新,如果你覺得你是資訊類應用,再減少,2~4小時,如果你覺得數據比較重要或者比較受歡迎,用戶會經常把玩,再減少,1~2小時,依次類推。
為了保險起見,你可能需要毫無理由的再次縮減一下。
2. 提供刷新按鈕。
上面說的保險起見不一定保險,最保險的方法使在相關界面提供一個刷新按鈕,為緩存,為載入失敗提供一次重新來過的機會,有了這個刷新按鈕,我們的心也才真的放下來。

『肆』 Oracle資料庫緩存大小怎麼設置,比如要設置一個緩存為8G的。這個數值是怎麼計算的

10g之前可以設置db_cache_size 來指定緩存大小
10g開始可以使用sga_target(當然你也可以不用,但是推薦用),來設定整個共享內存區域大小,包括緩存和共享池等。不需要再單獨設置db cache
11g可以設置memory_target,不光包括了sga,還包括了pga,是所有給oracle的內存的總和,就更方便了。
如果你使用了sga_target或者memory_target,還同時設置了db_cache_size的話,那麼你設置的db_cache_size成為了緩存的最小值。
需要分配給資料庫多大內存取決於你的業務需要,你可以通過db cache advisor的視圖,來估計是否需要更大的緩存。

『伍』 如何更修改線上資料庫

待那個隊列對應的工作線程完成了上一個操作的資料庫的修改之後,才會去執行下一個操作,也就是緩存更新的操作,此時會從資料庫中讀取最新的值,然後寫入緩存中。

----僅供參考

『陸』 怎樣更改SP的默認緩存

進入 瀏覽器緩存當前訪問的JSP動態頁面 進行更改即可。
緩存的思想可以應用在軟體分層的各個層面。它是一種內部機制,對外界而言,是不可感知的。 資料庫本身有緩存,持久層也可以緩存。(比如:hibernate,還分1級和2級緩存) 業務層也可以有緩存(但一般來說,這是一個過程域,不會設緩存)。 表現層/數據服務層(傳統web的表現層)也可以設置緩存(jsp cache 就是這一層,實現在appserver上的緩存機制) 另外Browser也有緩存(如IE)這個大家也都知道(實現在 web server 上的緩存機制)。越上層的緩存效果越好,越底層的緩存影響越深遠。

『柒』 如何對資料庫進行預處理及資料庫緩存處理

修改環境變數,右擊「我的電腦」,選擇「高級」,點擊「環境變數」按鈕,修改temp和tmp路徑即可,用戶變數和系統變數都要改。

『捌』 如何修改db2資料庫日誌緩沖區大小設置

,可以使用下面的命令來更改該參數的值:
db2 -v update database cfg for DB_NAME using LOGBUFSZ 256 db2 -v terminate

2. 調優步驟
通過查看下面代碼中所示各行,使用資料庫快照來確定 LOGBUFSZ參數的值是否為最佳值:
Log pages read = 0 Log pages written = 12644

對於OLTP,一開始以至少256頁為佳;對於OLAP,則以 128 頁為佳。如果常常看到"Log pages read"大於0,那麼可能需要增加這個值。如果發生了回滾,也可能要讀取日誌頁。一般而言,"log pages read"和"log pages written"之比應當盡可能小。理想情況下,"log pages read"的值應為0,而"log pages written"的值應很大。當 log pages read 太多時,意味著需要一個較大的LOGBUFSZ。

『玖』 如何設置資料庫緩存

內存資料庫有現成的redis,高效存取鍵值對,鍵設為你的查詢條件,值設為你的查詢結果轉為字元串
查詢時先從redis取,沒有再查資料庫,並且設置redis的過期時間,這種方式需要項目對實時性要求不高,這樣你才能用緩存,而且如果你的項目沒有明顯的熱點,即沒有某些內容確定會多次被查到,那你緩存就不會命中,添加緩存反而影響你得速度
redis是一種nosql的內存資料庫,感興趣你可以了解一下,優點就是性能強勁
數據查詢請求多就把結果緩存下來,你查資料庫再快也沒有直接把結果從內存讀出來快
同樣的sql請求只有第一次查資料庫,之後通通讀內存
或者你乾脆藉助這種思想,創建一個全局的map對象,然後查詢條件作key
,結果作value,就省去了了解redis的過程,把整個資料庫裝內存不太科學,你有多少條數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