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硬碟大全 » 硬碟列陣架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硬碟列陣架

發布時間: 2022-06-26 00:37:13

㈠ 什麼是硬碟陣列

一般不叫硬碟陣列,叫磁碟陣列
磁碟陣列(Rendant Arrays of Inexpensive Disks,RAID),有「價格便宜且多餘的磁碟陣列」之意。原理是利用數組方式來作磁碟組,配合數據分散排列的設計,提升數據的安全性。磁碟陣列是由很多便宜、容量較小、穩定性較高、速度較慢磁碟,組合成一個大型的磁碟組,利用個別磁碟提供數據所產生加成效果提升整個磁碟系統效能。同時利用這項技術,將數據切割成許多區段,分別存放在各個硬碟上。磁碟陣列還能利用同位檢查(Parity Check)的觀念,在數組中任一顆硬碟故障時,仍可讀出數據,在數據重構時,將數據經計算後重新置入新硬碟中。

RAID技術主要包含RAID 0~RAID 7等數個規范,它們的側重點各不相同,常見的規范有如下幾種:
RAID 0:RAID 0連續以位或位元組為單位分割數據,並行讀/寫於多個磁碟上,因此具有很高的數據傳輸率,但它沒有數據冗餘,因此並不能算是真正的RAID結構。RAID 0隻是單純地提高性能,並沒有為數據的可靠性提供保證,而且其中的一個磁碟失效將影響到所有數據。因此,RAID 0不能應用於數據安全性要求高的場合。
RAID 1:它是通過磁碟數據鏡像實現數據冗餘,在成對的獨立磁碟上產生互 為備份的數據。當原始數據繁忙時,可直接從鏡像拷貝中讀取數據,因此RAID 1可以提高讀取性能。RAID 1是磁碟陣列中單位成本最高的,但提供了很高的數據安全性和可用性。當一個磁碟失效時,系統可以自動切換到鏡像磁碟上讀寫,而不需要重組失效的數據。
RAID 0+1: 也被稱為RAID 10標准,實際是將RAID 0和RAID 1標准結合的產物,在連續地以位或位元組為單位分割數據並且並行讀/寫多個磁碟的同時,為每一塊磁碟作磁碟鏡像進行冗餘。它的優點是同時擁有RAID 0的超凡速度和RAID 1的數據高可靠性,但是CPU佔用率同樣也更高,而且磁碟的利用率比較低。
RAID 2:將數據條塊化地分布於不同的硬碟上,條塊單位為位或位元組,並使用稱為「加重平均糾錯碼(海明碼)」的編碼技術來提供錯誤檢查及恢復。這種編碼技術需要多個磁碟存放檢查及恢復信息,使得RAID 2技術實施更復雜,因此在商業環境中很少使用。
RAID 3:它同RAID 2非常類似,都是將數據條塊化分布於不同的硬碟上,區別在於RAID 3使用簡單的奇偶校驗,並用單塊磁碟存放奇偶校驗信息。如果一塊磁碟失效,奇偶盤及其他數據盤可以重新產生數據;如果奇偶盤失效則不影響數據使用。RAID 3對於大量的連續數據可提供很好的傳輸率,但對於隨機數據來說,奇偶盤會成為寫操作的瓶頸。
RAID 4:RAID 4同樣也將數據條塊化並分布於不同的磁碟上,但條塊單位為塊或記錄。RAID 4使用一塊磁碟作為奇偶校驗盤,每次寫操作都需要訪問奇偶盤,這時奇偶校驗盤會成為寫操作的瓶頸,因此RAID 4在商業環境中也很少使用。
RAID 5:RAID 5不單獨指定的奇偶盤,而是在所有磁碟上交叉地存取數據及奇偶校驗信息。在RAID 5上,讀/寫指針可同時對陣列設備進行操作,提供了更高的數據流量。RAID 5更適合於小數據塊和隨機讀寫的數據。RAID 3與RAID 5相比,最主要的區別在於RAID 3每進行一次數據傳輸就需涉及到所有的陣列盤;而對於RAID 5來說,大部分數據傳輸只對一塊磁碟操作,並可進行並行操作。在RAID 5中有「寫損失」,即每一次寫操作將產生四個實際的讀/寫操作,其中兩次讀舊的數據及奇偶信息,兩次寫新的數據及奇偶信息。
RAID 6:與RAID 5相比,RAID 6增加了第二個獨立的奇偶校驗信息塊。兩個獨立的奇偶系統使用不同的演算法,數據的可靠性非常高,即使兩塊磁碟同時失效也不會影響數據的使用。但RAID 6需要分配給奇偶校驗信息更大的磁碟空間,相對於RAID 5有更大的「寫損失」,因此「寫性能」非常差。較差的性能和復雜的實施方式使得RAID 6很少得到實際應用。
RAID 7:這是一種新的RAID標准,其自身帶有智能化實時操作系統和用於存儲管理的軟體工具,可完全獨立於主機運行,不佔用主機CPU資源。RAID 7可以看作是一種存儲計算機(Storage Computer),它與其他RAID標准有明顯區別。除了以上的各種標准(如表1),我們可以如RAID 0+1那樣結合多種RAID規范來構築所需的RAID陣列,例如RAID 5+3(RAID 53)就是一種應用較為廣泛的陣列形式。用戶一般可以通過靈活配置磁碟陣列來獲得更加符合其要求的磁碟存儲系統。
RAID 5E(RAID 5 Enhencement): RAID 5E是在 RAID 5級別基礎上的改進,與RAID 5類似,數據的校驗信息均勻分布在各硬碟上,但是,在每個硬碟上都保留了一部分未使用的空間,這部分空間沒有進行條帶化,最多允許兩塊物理硬碟出現故障。看起來,RAID 5E和RAID 5加一塊熱備盤好象差不多,其實由於RAID 5E是把數據分布在所有的硬碟上,性能會與RAID5 加一塊熱備盤要好。當一塊硬碟出現故障時,有故障硬碟上的數據會被壓縮到其它硬碟上未使用的空間,邏輯盤保持RAID 5級別。
RAID 5EE: 與RAID 5E相比,RAID 5EE的數據分布更有效率,每個硬碟的一部分空間被用作分布的熱備盤,它們是陣列的一部分,當陣列中一個物理硬碟出現故障時,數據重建的速度會更快。 開始時RAID方案主要針對SCSI硬碟系統,系統成本比較昂貴。1993年,HighPoint公司推出了第一款IDE-RAID控制晶元,能夠利用相對廉價的IDE硬碟來組建RAID系統,從而大大降低了RAID的「門檻」。從此,個人用戶也開始關注這項技術,因為硬碟是現代個人計算機中發展最為「緩慢」和最缺少安全性的設備,而用戶存儲在其中的數據卻常常遠超計算機的本身價格。在花費相對較少的情況下,RAID技術可以使個人用戶也享受到成倍的磁碟速度提升和更高的數據安全性,現在個人電腦市場上的IDE-RAID控制晶元主要出自HighPoint和Promise公司,此外還有一部分來自AMI公司。 面向個人用戶的IDE-RAID晶元一般只提供了RAID 0、RAID 1和RAID 0+1(RAID 10)等RAID規范的支持,雖然它們在技術上無法與商用系統相提並論,但是對普通用戶來說其提供的速度提升和安全保證已經足夠了。隨著硬碟介面傳輸率的不斷提高,IDE-RAID晶元也不斷地更新換代,晶元市場上的主流晶元已經全部支持ATA 100標准,而HighPoint公司新推出的HPT 372晶元和Promise最新的PDC20276晶元,甚至已經可以支持ATA 133標準的IDE硬碟。在主板廠商競爭加劇、個人電腦用戶要求逐漸提高的今天,在主板上板載RAID晶元的廠商已經不在少數,用戶完全可以不用購置RAID卡,直接組建自己的磁碟陣列,感受磁碟狂飆的速度。
RAID 50:RAID50是RAID5與RAID0的結合。此配置在RAID5的子磁碟組的每個磁碟上進行包括奇偶信息在內的數據的剝離。每個RAID5子磁碟組要求三個硬碟。RAID50具備更高的容錯能力,因為它允許某個組內有一個磁碟出現故障,而不會造成數據丟失。而且因為奇偶位分部於RAID5子磁碟組上,故重建速度有很大提高。優勢:更高的容錯能力,具備更快數據讀取速率的潛力。需要注意的是:磁碟故障會影響吞吐量。故障後重建信息的時間比鏡像配置情況下要長。

㈡ [急]我有10多塊電腦硬碟,很想自己做一個硬碟陣列櫃,用來做視頻存儲,請問能不能做,怎麼做 謝謝大家了

我在1999年裝了1台10盤位硬碟櫃。收藏我的古典音樂。材料是家裡廢舊料,櫃殼是制氧機外殼。內里硬碟架是可拼接三角鐵。共設5層,每層兩塊硬碟。信號線,電源線有部分是買的其他全是現有的。外觀不太好看內里更為糟亂。但我用了幾年了還很實用。

㈢ 硬碟列陣高手請進!

RAID0 陣列的話。就是硬碟加速是320,進入系統後相當於一個320G的。可分區完成後,可以"說第一個160G的放系統和游戲.另一個就用來寫"

㈣ 什麼是硬碟組列陣 主要有什麼左右怎麼弄

ROID 0通俗點講就是將數據分成多段供多個硬碟同時讀寫提高性能,RAID 1是兩個同時讀寫相同數據,只要有一塊硬碟正常系統就可運行,這樣可以提高安全性。RAID 5和10是多塊硬碟其中一塊出現問題不會影響的數據安全。

記得採納啊

㈤ 兩個硬碟怎樣做列陣有什麼用

用PE或第三塊硬碟啟動系統,配置好軟陣列再裝系統就行了,
兩塊硬碟可以做RAID1,容量打五折,好處是,一個硬碟毀了,數據都在,不會沒掉,另一個是RAID0,兩個硬碟容量加在一起用,硬碟空間利用最大,不會因為一個硬碟空間不夠而無法存數據,壞處是,掛一個硬碟,兩個盤的數據就全沒了,寫好數據的盤接回去時,位置接錯,數據也是看不到的.

㈥ 如何製作硬碟列陣

先弄清楚以下的問題:
RAID 0 又稱為Stripe(條帶化,串列)或Striping 它代表了所有RAID級別中最高的存儲性能。RAID 0提高存儲性能的原理是把連續的數據分散到多個磁碟上存取,這樣,系統有數據請求就可以被多個磁碟並行的執行,每個磁碟執行屬於它自己的那部分數據請求。這種數據上的並行操作可以充分利用匯流排的帶寬,顯著提高磁碟整體存取性能,RAID 0的速度是最快的。但是RAID 0沒有冗餘功能的,如果一個磁碟(物理)損壞,則所有的數據都無法使用。

RAID 1 又稱為Mirroring(鏡像數據的技術)兩組相同的磁碟系統互作鏡像,速度沒有提高,但是允許單個磁碟錯,可靠性最高,當主硬碟(物理)損壞時,鏡像硬碟則代替主硬碟的工作。但是其磁碟的利用率卻只有50%,
是所有RAID上磁碟利用率最低的一個級別。

RAID 0+1(由RAID 0和RAID 1陣列組成的技術) 又稱為stripe Mirroring (串列鏡像)RAID 0+1是存儲性能和數據安全兼顧的方案。它在提供與RAID 1一樣的數據安全保障的同時,也提供了與RAID 0近似的存儲性能,但存儲成本高。拿四個硬碟舉例,就是每兩個硬碟是一組,每組硬碟存儲一樣的數據,而兩組數據是由一組數據拆分的.

JBOD 又稱為spanning(捆綁) 不同容量的硬碟組成為一個大硬碟 小容量的磁碟延伸為大容量的單一磁碟,用戶不必規劃數據在各磁碟的分布,而且提高了磁碟空間的使用率,並使磁碟容量幾乎可作無限的延伸.

安裝好SATA硬碟之後,就要進入BIOS中打開南橋晶元的RAID功能。具體方法是:進入BIOS設置程序的「OnChip IDE Device」窗口,找到一個名為「SATA Mode」的選項,將它設置為「RAID」,然後保存BIOS設置並重新啟動電腦。

在BIOS中啟動了RAID功能後,南橋晶元內置的「Intel RAID Option ROM」便開始啟動,該軟體是Intel RAID應用程序,提供BIOS和DOS服務。在系統啟動POST(加電自檢)時,屏幕上會有一些提示信息,按「Ctrl+I」鍵便可進入Intel RAID Configuration Utility窗口.在該窗口中,窗口上半部分是主菜單,下半部分顯示的是已經安裝好的兩個硬碟的信息,例如硬碟型號、容量、是否已經組建RAID系統等。將游標移動到主菜單的「1.Create RAID Volume」上,然後按回車鍵,此時便進入創建RAID系統的主界面,首先將游標移動到「Name」選項上,在此輸入一個RAID卷的名稱,一般用默認的名稱即可;按「TAB」鍵,將游標停留在「RAID Level」選項上,在此按向上或向下的箭頭按鍵,可以選擇RAID的類型——RAID 0或者RAID 1;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選擇RAID類型(如果要提高磁碟性能,則選擇RAID 0;如果要更好的安全性,則選擇RAID 1)後,按「TAB」鍵將游標移動到「Strip Size」選項上,選擇串列值,一般選擇「128KB」。完成上述設置後,按「TAB」鍵,使游標停留在「Create Volume」上.按下回車鍵,此時會出現一條提示信息,詢問是否確認創建RAID系統.

請參考:http://www.digier.com/hd/2005-12/61264.html

㈦ 什麼是磁碟列陣

磁碟陣列是RAID的中文名稱,也就是將多個物理磁碟組成一個邏輯磁碟。目前RAID常用的有RAID0,RAID1,RAID0+1/1+0,RAID5。
我們以兩個80GB的磁碟為例。
RAID0是將兩個磁碟連接變成一個邏輯磁碟,結果是我們得到了一個120GB的邏輯磁碟,數據是分別寫在2個磁碟中的,讀取時從2個盤中一起讀,可以成倍的提高存儲子系統的性能。但這種方法安全性是最差的,一旦有一個硬碟損壞,所有數據就都沒有了。
RAID1是將2個硬碟劃分為兩部分,一個存數據,另一個做備份,也就是說80GB存數據80GB做備份。這樣的數據安全性是最好的,但磁碟空間利用率很低,只有50%。
至於RAID0+1/1+0和RAID5是要用4個或以上的硬碟才能組建的。RAID1+0/0+1是結合了RAID0和RAID1各自的優點,即既有安全性有可以提高系統性能,但組建成本太高,一般只用在伺服器上。
現在的硬碟分為PATA和SATA兩種介面,其中PATA硬碟就是我們常說的並口硬碟,最高傳輸速率是133Mb/s,而SATA是串口的,目前主流的產品最高傳輸速率是150Mb/s,下一代標準是300Mb/s。但由於硬碟的內部傳輸率不高,只有60-70Mb/s,所以SATA介面並不能帶來實質性的性能提升,但由於SATA的數據線只有7根,所以會比80線的PATA硬碟傳輸距離更遠,機箱內的散熱也會更好一些。
PATA硬碟現在的所有主板都支持,是一個40針的長方形介面。而SATA只有從865時代才開始由主板直接支持,是一個7針的L型介面。
關於緩存,其大小和主板的支持無關,但和性能密切相關,8M的當然比2M的好,但價格也會高一些。

㈧ 硬碟列陣是什麼意思要怎麼建立

你好,你可以到我的博客看下我寫的文章。以你這樣的兩個盤組成陣列的話,最多可以使用80G...我猜想你應該不是要組陣列,你的意思是說,想要兩個盤同時可以工作是吧。

現在我把組陣列的流程它復制到這里給你了解下:

最近,剛剛幫朋友裝了一台電腦,朋友選擇了160GB的SATA硬碟。之前,朋友有一台老的電腦,由於經常在網上下載影片和游戲,因此對硬碟進行了幾次升級,分幾次購買了幾塊80GB PATA硬碟。由於朋友的那台舊電腦實在沒法再用,因此打算把幾塊硬碟組合起來,裝進新配的電腦中使用。因此朋友想組成RAID磁碟陣烈進行使用,以提高機器性能和增大磁碟的容量。那麼什麼是RAID呢?如何實現RAID功能?PATA與SATA硬碟能組建RAID磁碟陣列嗎?於是筆者進行了整理搜集,得文如下:
一、什麼是RAID?其具備哪些常用的工具模式?

即然提到了RAID磁碟陣列,那麼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RAID?所謂的RAID,是Rendant Arrays of Independent Disks的簡稱,中文為廉價冗餘磁碟陣列。由1987年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提出的,初衷是為了將較廉價的多個小磁碟進行組合來替代價格昂貴的大容量磁碟,希望單個磁碟損壞後不會影響到其它磁碟的繼續使用,使數據更加的安全。RAID作為一種廉價的磁碟冗餘陣列,能夠提供一個獨立的大型存儲設備解決方案。在提高硬碟容量的同時,還能夠充分提高硬碟的速度,使數據更加安全,更加易於磁碟的管理。

了解RAID基本定義以後,我們再來看看RAID的幾種常見工作模式。

1、RAID 0

RAID 0是最早出現的RAID模式,即Data Stripping數據分條技術。RAID 0是組建磁碟陣列中最簡單的一種形式,只需要2塊以上的硬碟即可,成本低,可以提高整個磁碟的性能和吞吐量。RAID 0沒有提供冗餘或錯誤修復能力,是實現成本是最低的。

RAID 0最簡單的實現方式就是把N塊同樣的硬碟用硬體的形式通過智能磁碟控制器或用操作系統中的磁碟驅動程序以軟體的方式串聯在一起創建一個大的卷集。在使用中電腦數據依次寫入到各塊硬碟中,它的最大優點就是可以整倍的提高硬碟的容量。如使用了三塊80GB的硬碟組建成RAID 0模式,那麼磁碟容量就會是240GB。其速度方面,各單獨一塊硬碟的速度完全相同。最大的缺點在於任何一塊硬碟出現故障,整個系統將會受到破壞,可靠性僅為單獨一塊硬碟的1/N。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便出一了RAID 0的另一種模式。即在N塊硬碟上選擇合理的帶區來創建帶區集。其原理就是將原先順序寫入的數據被分散到所有的四塊硬碟中同時進行讀寫。四塊硬碟的並行操作使同一時間內磁碟讀寫的速度提升了4倍。

在創建帶區集時,合理的選擇帶區的大小非常重要。如果帶區過大,可能一塊磁碟上的帶區空間就可以滿足大部分的I/O操作,使數據的讀寫仍然只局限在少數的一、兩塊硬碟上,不能充分的發揮出並行操作的優勢。另一方面,如果帶區過小,任何I/O指令都可能引發大量的讀寫操作,佔用過多的控制器匯流排帶寬。因此,在創建帶區集時,我們應當根據實際應用的需要,慎重的選擇帶區的大小。

帶區集雖然可以把數據均勻的分配到所有的磁碟上進行讀寫。但如果我們把所有的硬碟都連接到一個控制器上的話,可能會帶來潛在的危害。這是因為當我們頻繁進行讀寫操作時,很容易使控制器或匯流排的負荷超載。為了避免出現上述問題,建議用戶可以使用多個磁碟控制器。最好解決方法還是為每一塊硬碟都配備一個專門的磁碟控制器。

雖然RAID 0可以提供更多的空間和更好的性能,但是整個系統是非常不可靠的,如果出現故障,無法進行任何補救。所以,RAID 0一般只是在那些對數據安全性要求不高的情況下才被人們使用。

2、RAID 1

RAID 1稱為磁碟鏡像,原理是把一個磁碟的數據鏡像到另一個磁碟上,也就是說數據在寫入一塊磁碟的同時,會在另一塊閑置的磁碟上生成鏡像文件,在不影響性能情況下最大限度的保證系統的可靠性和可修復性上,只要系統中任何一對鏡像盤中至少有一塊磁碟可以使用,甚至可以在一半數量的硬碟出現問題時系統都可以正常運行,當一塊硬碟失效時,系統會忽略該硬碟,轉而使用剩餘的鏡像盤讀寫數據,具備很好的磁碟冗餘能力。雖然這樣對數據來講絕對安全,但是成本也會明顯增加,磁碟利用率為50%,以四塊80GB容量的硬碟來講,可利用的磁碟空間僅為160GB。另外,出現硬碟故障的RAID系統不再可靠,應當及時的更換損壞的硬碟,否則剩餘的鏡像盤也出現問題,那麼整個系統就會崩潰。更換新盤後原有數據會需要很長時間同步鏡像,外界對數據的訪問不會受到影響,只是這時整個系統的性能有所下降。因此,RAID 1多用在保存關鍵性的重要數據的場合。

RAID 1主要是通過二次讀寫實現磁碟鏡像,所以磁碟控制器的負載也相當大,尤其是在需要頻繁寫入數據的環境中。為了避免出現性能瓶頸,使用多個磁碟控制器就顯得很有必要。

3、RAID0+1

從RAID 0+1名稱上我們便可以看出是RAID0與RAID1的結合體。在我們單獨使用RAID 1也會出現類似單獨使用RAID 0那樣的問題,即在同一時間內只能向一塊磁碟寫入數據,不能充分利用所有的資源。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在磁碟鏡像中建立帶區集。因為這種配置方式綜合了帶區集和鏡像的優勢,所以被稱為RAID 0+1。把RAID0和RAID1技術結合起來,數據除分布在多個盤上外,每個盤都有其物理鏡像盤,提供全冗餘能力,允許一個以下磁碟故障,而不影響數據可用性,並具有快速讀/寫能力。RAID0+1要在磁碟鏡像中建立帶區集至少4個硬碟。

由於我們此次只是介紹家用台式機如何組建RAID磁碟陣列功能,目前主流的主板也只是提供這三種組建模式,因此其它諸如服務等的高級RAID模式,這里我們將不再過多的介紹。

二、主板晶元組RAID控制晶元介紹

Intel南橋晶元ICH5R、ICH6R集成有SATA-RAID控制器,但僅支持SATA-RAID,不支持PATA-RAID。Intel採用的是橋接技術,就是把SATA-RAID控制器橋接到IDE控制器,因此可以通過BIOS檢測SATA硬碟,並且通過BIOS設置SATA-RAID。當連接SATA硬碟而又不做RAID時,是把SATA硬碟當作PATA硬碟處理的,安裝OS時也不需要驅動軟盤,在OS的設備管理器內也看不到SATA-RAID控制器,看到的是IDE ATAPI控制器,而且多了兩個IDE通道(由兩個SATA通道橋接的)。只有連接兩個SATA硬碟,且作SATA-RAID時才使用SATA-RAID控制器,安裝OS時需要需要驅動軟盤,在OS的設備管理器內可以看到SATA-RAID控制器。安裝ICH5R、ICH6R的RAID IAA驅動後,可以通過IAA程序查看RAID盤的性能參數。

VIA南橋晶元VT8237、VT8237R的SATA-RAID設計與Intel不同,它是把一個SATA-RAID控制器集成到8237南橋內,與南橋里的IDE控制器沒有關系。當然這個SATA-RAID控制器也不見得是原生的SATA模式,因為傳輸速度也沒有達到理想的SATA性能指標。BIOS不負責檢測SATA硬碟,所以在BIOS里看不到SATA硬碟。SATA硬碟的檢測和RAID設置需要通過SATA-RAID控制器自己BootROM(也可以叫SATA-RAID控制器的BIOS)。所以BIOS自檢後會啟動一個BootROM檢測SATA硬碟,檢測到SATA硬碟後就顯示出硬碟信息,此時按快捷鍵Tab就可以進入BootROM設置SATA-RAID。在VIA的VT8237南橋的主板上使用SATA硬碟,無論是否做RAID安裝OS時都需要驅動軟盤,在OS的設備管理器內可以看到SATA-RAID控制器。VIA的晶元也只是集成了SATA-RAID控制器。

NVIDIA的nForce2/ nForce3/ nForce4晶元組的SATA/IDE/RAID處理方式是集Intel和VIA的優點於一身。第一是把SATA/IDE/RAID控制器橋接在一起,在不做RAID時,安裝XP/2000也不需要任何驅動。第二是在BIOS里的SATA硬碟不像Intel那樣需要特別設置,接上SATA硬碟BIOS就可以檢測到。第三是不僅SATA硬碟可以組成RAID,PATA硬碟也可以組成RAID,PATA硬碟與SATA硬碟也可以組成RAID。這給需要RAID的用戶帶來極大的方便,Intel的ICH5R、ICH6R,VIA的VT8237都不支持PATA的IDE RAID。

三、NVIDIA晶元組BIOS設置和RAID設置簡單介紹

nForce系列晶元組的BIOS里有關SATA和RAID的設置選項有兩處,都在Integrated Peripherals(整合周邊)菜單內。

SATA的設置項:Serial-ATA,設定值有[Enabled], [Disabled]。這項的用途是開啟或關閉板載Serial-ATA控制器。使用SATA硬碟必須把此項設置為[Enabled]。如果不使用SATA硬碟可以將此項設置為[Disabled],可以減少佔用的中斷資源。

RAID的設置項在Integrated Peripherals/Onboard Device(板載設備)菜單內,游標移到Onboard Device,按進入如子菜單:RAID Config就是RAID配置選項,游標移到RAID Config,按就進入如RAID配置菜單:

第一項IDE RAID是確定是否設置RAID,設定值有[Enabled], [Disabled]。如果不做RAID,就保持預設值[Disabled],此時下面的選項是不可設置的灰色。

如果做RAID就選擇[Enabled],這時下面的選項才變成可以設置的黃色。IDE RAID下面是4個IDE(PATA)通道,再下面是SATA通道。nForce2晶元組是2個SATA通道,nForce3/4晶元組是4個SATA通道。可以根據你自己的意圖設置,准備用哪個通道的硬碟做RAID,就把那個通道設置為[Enabled]。

設置完成就可退出保存BIOS設置,重新啟動。這里要說明的是,當你設置RAID後,該通道就由RAID控制器管理,BIOS的Standard CMOS Features里看不到做RAID的硬碟了。

BIOS設置後,僅僅是指定那些通道的硬碟作RAID,並沒有完成RAID的組建,前面說過做RAID的磁碟由RAID控制器管理,因此要由RAID控制器的RAID BIOS檢測硬碟,以及設置RAID模式。BIOS啟動自檢後,RAID BIOS啟動檢測做RAID的硬碟,檢測過程在顯示器上顯示,檢測到硬碟後留給用戶幾秒鍾時間,以便用戶按F 1 0 進入RAID BIOS Setup。

nForce晶元組提供的RAID(冗餘磁碟陣列)的模式共有下面四種:

RAID 0:硬碟串列方案,提高硬碟讀寫的速度。

RAID 1:鏡像數據的技術。

RAID 0+1:由RAID 0和RAID 1陣列組成的技術。

Spanning (JBOD):不同容量的硬碟組成為一個大硬碟。

四、操作系統安裝過程介紹

按F10進入RAID BIOS Setup,會出現NVIDIA RAID Utility -- Define a New Array(定義一個新陣列)。默認的設置是:RAID Mode(模式)--Mirroring(鏡像),Striping Block(串列塊)--Optimal(最佳)。

通過這個窗口可以定義一個新陣列,需要設置的項目有:選擇RAID Mode(RAID模式):Mirroring(鏡像)、Striping(串列)、Spanning(捆綁)、Stripe Mirroring(串列鏡像)。

設置Striping Block(串列塊):4 KB至128 KB/Optimal

指定RAID Array(RAID陣列)所使用的磁碟

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設置RAID模式,串列塊大小和RAID陣列所使用的磁碟。其中串列塊大小最好用默認的Optimal。RAID陣列所使用的磁碟通過游標鍵→添加。

做RAID的硬碟可以是同一通道的主/從盤,也可以是不同通道的主/從盤,建議使用不同通道的主/從盤,因為不同通道的帶寬寬,速度快。Loc(位置)欄顯示出每個硬碟的通道/控制器(0-1)/主副狀態,其中通道0是PATA,1是SATA;控制器0是主,1是從;M是主盤,S是副盤。分配完RAID陣列磁碟後,按F7。出現清除磁碟數據的提示。按Y清除硬碟的數據,彈出Array List窗口:如果沒有問題,可以按Ctrl-X保存退出,也可以重建已經設置的RAID陣列。至此RAID建立完成,系統重啟,可以安裝OS了。

安裝Windows XP系統,安裝系統需要驅動軟盤,主板附帶的是XP用的,2000的需要自己製作。從光碟機啟動Windows XP系統安裝盤,在進入藍色的提示屏幕時按F6鍵,告訴系統安裝程序:需要另外的存儲設備驅動。當安裝程序拷貝一部分設備驅動後,停下來提示你敲S鍵,指定存儲設備驅動:

系統提示把驅動軟盤放入軟碟機,按提示放入軟盤後,敲回車。系統讀取軟盤後,提示你選擇驅動。nForce的RAID驅動與Intel和VIA的不同,有兩個:NVIDIA RAID CLASS DRIVER和NVIDIA Nforce Storage Controller都要安裝。

第一次選擇NVIDIA RAID CLASS DRIVER,敲回車系統讀入,再返回敲S鍵提示界面,此時再敲S鍵,然後選擇NVIDIA Nforce Storage Controller,敲回車,系統繼續拷貝文件,然後返回到下面界面。

在這個界面里顯示出系統已經找到NVIDIA RAID CLASS DRIVER和NVIDIA Nforce Storage Controller,可以敲回車繼續。

系統從軟盤拷貝所需文件後重啟,開始檢測RAID盤,找到後提示設置硬碟。此時用戶可以建立一個主分區,並格式化,然後系統向硬碟拷貝文件。在系統安裝期間不要取出軟盤,直到安裝完成。

剩餘的磁碟分區等安裝完系統後,我們可以用XP的磁碟管理器分區格式化。用XP的磁碟管理器分區,等於/小於20GB的邏輯盤可以格式化為FAT32格式。大於20GB的格式化為NTF格式。

㈨ 怎樣組建磁碟列陣

近,剛剛幫朋友裝了一台電腦,朋友選擇了160GB的SATA硬碟。之前,朋友有一台老的電腦,由於經常在網上下載影片和游戲,因此對硬碟進行了幾次升級,分幾次購買了幾塊80GB PATA硬碟。由於朋友的那台舊電腦實在沒法再用,因此打算把幾塊硬碟組合起來,裝進新配的電腦中使用。因此朋友想組成RAID磁碟陣烈進行使用,以提高機器性能和增大磁碟的容量。那麼什麼是RAID呢?如何實現RAID功能?PATA與SATA硬碟能組建RAID磁碟陣列嗎?於是筆者進行了整理搜集,得文如下:
一、什麼是RAID?其具備哪些常用的工具模式?

即然提到了RAID磁碟陣列,那麼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RAID?所謂的RAID,是Rendant Arrays of Independent Disks的簡稱,中文為廉價冗餘磁碟陣列。由1987年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提出的,初衷是為了將較廉價的多個小磁碟進行組合來替代價格昂貴的大容量磁碟,希望單個磁碟損壞後不會影響到其它磁碟的繼續使用,使數據更加的安全。RAID作為一種廉價的磁碟冗餘陣列,能夠提供一個獨立的大型存儲設備解決方案。在提高硬碟容量的同時,還能夠充分提高硬碟的速度,使數據更加安全,更加易於磁碟的管理。

了解RAID基本定義以後,我們再來看看RAID的幾種常見工作模式。

1、RAID 0

RAID 0是最早出現的RAID模式,即Data Stripping數據分條技術。RAID 0是組建磁碟陣列中最簡單的一種形式,只需要2塊以上的硬碟即可,成本低,可以提高整個磁碟的性能和吞吐量。RAID 0沒有提供冗餘或錯誤修復能力,是實現成本是最低的。

RAID 0最簡單的實現方式就是把N塊同樣的硬碟用硬體的形式通過智能磁碟控制器或用操作系統中的磁碟驅動程序以軟體的方式串聯在一起創建一個大的卷集。在使用中電腦數據依次寫入到各塊硬碟中,它的最大優點就是可以整倍的提高硬碟的容量。如使用了三塊80GB的硬碟組建成RAID 0模式,那麼磁碟容量就會是240GB。其速度方面,各單獨一塊硬碟的速度完全相同。最大的缺點在於任何一塊硬碟出現故障,整個系統將會受到破壞,可靠性僅為單獨一塊硬碟的1/N。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便出一了RAID 0的另一種模式。即在N塊硬碟上選擇合理的帶區來創建帶區集。其原理就是將原先順序寫入的數據被分散到所有的四塊硬碟中同時進行讀寫。四塊硬碟的並行操作使同一時間內磁碟讀寫的速度提升了4倍。

在創建帶區集時,合理的選擇帶區的大小非常重要。如果帶區過大,可能一塊磁碟上的帶區空間就可以滿足大部分的I/O操作,使數據的讀寫仍然只局限在少數的一、兩塊硬碟上,不能充分的發揮出並行操作的優勢。另一方面,如果帶區過小,任何I/O指令都可能引發大量的讀寫操作,佔用過多的控制器匯流排帶寬。因此,在創建帶區集時,我們應當根據實際應用的需要,慎重的選擇帶區的大小。

帶區集雖然可以把數據均勻的分配到所有的磁碟上進行讀寫。但如果我們把所有的硬碟都連接到一個控制器上的話,可能會帶來潛在的危害。這是因為當我們頻繁進行讀寫操作時,很容易使控制器或匯流排的負荷超載。為了避免出現上述問題,建議用戶可以使用多個磁碟控制器。最好解決方法還是為每一塊硬碟都配備一個專門的磁碟控制器。

雖然RAID 0可以提供更多的空間和更好的性能,但是整個系統是非常不可靠的,如果出現故障,無法進行任何補救。所以,RAID 0一般只是在那些對數據安全性要求不高的情況下才被人們使用。

2、RAID 1

RAID 1稱為磁碟鏡像,原理是把一個磁碟的數據鏡像到另一個磁碟上,也就是說數據在寫入一塊磁碟的同時,會在另一塊閑置的磁碟上生成鏡像文件,在不影響性能情況下最大限度的保證系統的可靠性和可修復性上,只要系統中任何一對鏡像盤中至少有一塊磁碟可以使用,甚至可以在一半數量的硬碟出現問題時系統都可以正常運行,當一塊硬碟失效時,系統會忽略該硬碟,轉而使用剩餘的鏡像盤讀寫數據,具備很好的磁碟冗餘能力。雖然這樣對數據來講絕對安全,但是成本也會明顯增加,磁碟利用率為50%,以四塊80GB容量的硬碟來講,可利用的磁碟空間僅為160GB。另外,出現硬碟故障的RAID系統不再可靠,應當及時的更換損壞的硬碟,否則剩餘的鏡像盤也出現問題,那麼整個系統就會崩潰。更換新盤後原有數據會需要很長時間同步鏡像,外界對數據的訪問不會受到影響,只是這時整個系統的性能有所下降。因此,RAID 1多用在保存關鍵性的重要數據的場合。

RAID 1主要是通過二次讀寫實現磁碟鏡像,所以磁碟控制器的負載也相當大,尤其是在需要頻繁寫入數據的環境中。為了避免出現性能瓶頸,使用多個磁碟控制器就顯得很有必要。

3、RAID0+1

從RAID 0+1名稱上我們便可以看出是RAID0與RAID1的結合體。在我們單獨使用RAID 1也會出現類似單獨使用RAID 0那樣的問題,即在同一時間內只能向一塊磁碟寫入數據,不能充分利用所有的資源。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在磁碟鏡像中建立帶區集。因為這種配置方式綜合了帶區集和鏡像的優勢,所以被稱為RAID 0+1。把RAID0和RAID1技術結合起來,數據除分布在多個盤上外,每個盤都有其物理鏡像盤,提供全冗餘能力,允許一個以下磁碟故障,而不影響數據可用性,並具有快速讀/寫能力。RAID0+1要在磁碟鏡像中建立帶區集至少4個硬碟。

由於我們此次只是介紹家用台式機如何組建RAID磁碟陣列功能,目前主流的主板也只是提供這三種組建模式,因此其它諸如服務等的高級RAID模式,這里我們將不再過多的介紹。

二、主板晶元組RAID控制晶元介紹

Intel南橋晶元ICH5R、ICH6R集成有SATA-RAID控制器,但僅支持SATA-RAID,不支持PATA-RAID。Intel採用的是橋接技術,就是把SATA-RAID控制器橋接到IDE控制器,因此可以通過BIOS檢測SATA硬碟,並且通過BIOS設置SATA-RAID。當連接SATA硬碟而又不做RAID時,是把SATA硬碟當作PATA硬碟處理的,安裝OS時也不需要驅動軟盤,在OS的設備管理器內也看不到SATA-RAID控制器,看到的是IDE ATAPI控制器,而且多了兩個IDE通道(由兩個SATA通道橋接的)。只有連接兩個SATA硬碟,且作SATA-RAID時才使用SATA-RAID控制器,安裝OS時需要需要驅動軟盤,在OS的設備管理器內可以看到SATA-RAID控制器。安裝ICH5R、ICH6R的RAID IAA驅動後,可以通過IAA程序查看RAID盤的性能參數。

VIA南橋晶元VT8237、VT8237R的SATA-RAID設計與Intel不同,它是把一個SATA-RAID控制器集成到8237南橋內,與南橋里的IDE控制器沒有關系。當然這個SATA-RAID控制器也不見得是原生的SATA模式,因為傳輸速度也沒有達到理想的SATA性能指標。BIOS不負責檢測SATA硬碟,所以在BIOS里看不到SATA硬碟。SATA硬碟的檢測和RAID設置需要通過SATA-RAID控制器自己BootROM(也可以叫SATA-RAID控制器的BIOS)。所以BIOS自檢後會啟動一個BootROM檢測SATA硬碟,檢測到SATA硬碟後就顯示出硬碟信息,此時按快捷鍵Tab就可以進入BootROM設置SATA-RAID。在VIA的VT8237南橋的主板上使用SATA硬碟,無論是否做RAID安裝OS時都需要驅動軟盤,在OS的設備管理器內可以看到SATA-RAID控制器。VIA的晶元也只是集成了SATA-RAID控制器。

NVIDIA的nForce2/ nForce3/ nForce4晶元組的SATA/IDE/RAID處理方式是集Intel和VIA的優點於一身。第一是把SATA/IDE/RAID控制器橋接在一起,在不做RAID時,安裝XP/2000也不需要任何驅動。第二是在BIOS里的SATA硬碟不像Intel那樣需要特別設置,接上SATA硬碟BIOS就可以檢測到。第三是不僅SATA硬碟可以組成RAID,PATA硬碟也可以組成RAID,PATA硬碟與SATA硬碟也可以組成RAID。這給需要RAID的用戶帶來極大的方便,Intel的ICH5R、ICH6R,VIA的VT8237都不支持PATA的IDE RAID。

三、NVIDIA晶元組BIOS設置和RAID設置簡單介紹

nForce系列晶元組的BIOS里有關SATA和RAID的設置選項有兩處,都在Integrated Peripherals(整合周邊)菜單內。

SATA的設置項:Serial-ATA,設定值有[Enabled], [Disabled]。這項的用途是開啟或關閉板載Serial-ATA控制器。使用SATA硬碟必須把此項設置為[Enabled]。如果不使用SATA硬碟可以將此項設置為[Disabled],可以減少佔用的中斷資源。

RAID的設置項在Integrated Peripherals/Onboard Device(板載設備)菜單內,游標移到Onboard Device,按進入如子菜單:RAID Config就是RAID配置選項,游標移到RAID Config,按就進入如RAID配置菜單:

第一項IDE RAID是確定是否設置RAID,設定值有[Enabled], [Disabled]。如果不做RAID,就保持預設值[Disabled],此時下面的選項是不可設置的灰色。

如果做RAID就選擇[Enabled],這時下面的選項才變成可以設置的黃色。IDE RAID下面是4個IDE(PATA)通道,再下面是SATA通道。nForce2晶元組是2個SATA通道,nForce3/4晶元組是4個SATA通道。可以根據你自己的意圖設置,准備用哪個通道的硬碟做RAID,就把那個通道設置為[Enabled]。

設置完成就可退出保存BIOS設置,重新啟動。這里要說明的是,當你設置RAID後,該通道就由RAID控制器管理,BIOS的Standard CMOS Features里看不到做RAID的硬碟了。

BIOS設置後,僅僅是指定那些通道的硬碟作RAID,並沒有完成RAID的組建,前面說過做RAID的磁碟由RAID控制器管理,因此要由RAID控制器的RAID BIOS檢測硬碟,以及設置RAID模式。BIOS啟動自檢後,RAID BIOS啟動檢測做RAID的硬碟,檢測過程在顯示器上顯示,檢測到硬碟後留給用戶幾秒鍾時間,以便用戶按F 1 0 進入RAID BIOS Setup。

nForce晶元組提供的RAID(冗餘磁碟陣列)的模式共有下面四種:

RAID 0:硬碟串列方案,提高硬碟讀寫的速度。

RAID 1:鏡像數據的技術。

RAID 0+1:由RAID 0和RAID 1陣列組成的技術。

Spanning (JBOD):不同容量的硬碟組成為一個大硬碟。

四、操作系統安裝過程介紹

按F10進入RAID BIOS Setup,會出現NVIDIA RAID Utility -- Define a New Array(定義一個新陣列)。默認的設置是:RAID Mode(模式)--Mirroring(鏡像),Striping Block(串列塊)--Optimal(最佳)。

通過這個窗口可以定義一個新陣列,需要設置的項目有:選擇RAID Mode(RAID模式):Mirroring(鏡像)、Striping(串列)、Spanning(捆綁)、Stripe Mirroring(串列鏡像)。

設置Striping Block(串列塊):4 KB至128 KB/Optimal

指定RAID Array(RAID陣列)所使用的磁碟

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設置RAID模式,串列塊大小和RAID陣列所使用的磁碟。其中串列塊大小最好用默認的Optimal。RAID陣列所使用的磁碟通過游標鍵→添加。

做RAID的硬碟可以是同一通道的主/從盤,也可以是不同通道的主/從盤,建議使用不同通道的主/從盤,因為不同通道的帶寬寬,速度快。Loc(位置)欄顯示出每個硬碟的通道/控制器(0-1)/主副狀態,其中通道0是PATA,1是SATA;控制器0是主,1是從;M是主盤,S是副盤。分配完RAID陣列磁碟後,按F7。出現清除磁碟數據的提示。按Y清除硬碟的數據,彈出Array List窗口:如果沒有問題,可以按Ctrl-X保存退出,也可以重建已經設置的RAID陣列。至此RAID建立完成,系統重啟,可以安裝OS了。

安裝Windows XP系統,安裝系統需要驅動軟盤,主板附帶的是XP用的,2000的需要自己製作。從光碟機啟動Windows XP系統安裝盤,在進入藍色的提示屏幕時按F6鍵,告訴系統安裝程序:需要另外的存儲設備驅動。當安裝程序拷貝一部分設備驅動後,停下來提示你敲S鍵,指定存儲設備驅動:

系統提示把驅動軟盤放入軟碟機,按提示放入軟盤後,敲回車。系統讀取軟盤後,提示你選擇驅動。nForce的RAID驅動與Intel和VIA的不同,有兩個:NVIDIA RAID CLASS DRIVER和NVIDIA Nforce Storage Controller都要安裝。

第一次選擇NVIDIA RAID CLASS DRIVER,敲回車系統讀入,再返回敲S鍵提示界面,此時再敲S鍵,然後選擇NVIDIA Nforce Storage Controller,敲回車,系統繼續拷貝文件,然後返回到下面界面。

在這個界面里顯示出系統已經找到NVIDIA RAID CLASS DRIVER和NVIDIA Nforce Storage Controller,可以敲回車繼續。

系統從軟盤拷貝所需文件後重啟,開始檢測RAID盤,找到後提示設置硬碟。此時用戶可以建立一個主分區,並格式化,然後系統向硬碟拷貝文件。在系統安裝期間不要取出軟盤,直到安裝完成。

剩餘的磁碟分區等安裝完系統後,我們可以用XP的磁碟管理器分區格式化。用XP的磁碟管理器分區,等於/小於20GB的邏輯盤可以格式化為FAT32格式。大於20GB的格式化為NT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