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硬碟大全 » 固態硬碟故障率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固態硬碟故障率

發布時間: 2022-06-19 23:30:35

Ⅰ 機械硬碟 固態硬碟哪個容易壞

相對來說固態硬碟更不易損壞,固態硬碟是採用存儲晶元(顆粒)來記錄數據,沒有機械部分。
機械硬碟是磁記錄方式,裡面有盤體和讀寫磁頭,在數據讀寫時磁碟盤體高速旋轉,磁頭來回移動讀取或寫入相應磁信號,然後轉化成計算機數據。

機械硬碟的缺點:
容易受磁場變化,導致磁信息失效或錯誤,使硬碟損壞
震動或其它原因導致磁頭撞擊盤體損傷硬碟導致硬碟損壞
溫度過大變化導致硬碟的潛在損壞因素
頻繁讀寫或其它原因導致區塊磁力減弱或故障,使硬碟損壞。

而這些機械硬碟不可避免的風險,在固態硬碟上是不存在的。

但是就理想環境下,機械硬碟的讀寫壽命要長於固態硬碟。

速度上無疑固態硬碟要超過機械硬碟;但是在一些伺服器支持高速(如1萬5千轉的超高速硬碟)配合RAID磁碟陣列卡組成的陣列的速度要超過固態硬碟,只是代價比較大,不太適合家用。家用環境固態硬碟的性能和避免意外故障方面,固態硬碟更好

Ⅱ 固態硬碟壽命多長時間

固態硬碟一般擦寫次數普遍為3000次左右,按照使用情況,一般可以使用20年以上的時間。

快閃記憶體完全擦寫一次叫做1次P/E,因此快閃記憶體的壽命就以P/E作單位,SSD一般的壽命是擦寫3000次,以120G內存的硬碟為例,需要儲存120G的內存,才算一次P/E,如果每兩天完成一次PE,也需要3000*2/365=16.44年,但是一般每天的寫入量到不了50G,因此使用時間還要更長。

基本結構

基於快閃記憶體的固態硬碟是固態硬碟的主要類別,其內部構造十分簡單,固態硬碟內主體其實就是一塊PCB板,而這塊PCB板上最基本的配件就是控制晶元,緩存晶元(部分低端硬碟無緩存晶元)和用於存儲數據的快閃記憶體晶元。

Ⅲ 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哪個更容易壞

正常使用都很難壞的。
固態硬碟與機械硬碟區別對比:
固態硬碟優點:無噪音、讀寫速度極快、防震動、發熱量低、輕便等。
機械硬碟優點:容量大,價格便宜。
固態硬碟缺點:價格高,容量小,固態硬碟有PE寫入次數有限,因此壽命要比機械硬碟更低。
機械硬碟缺點:噪音大,怕震動,發熱量高,讀寫速度慢。

Ⅳ 固態硬碟容易壞是什麼情況

每個電子產品都有故障幾率,固態硬碟一般都是主控部分可能出問題,很少一部分是寫入達到極限(這個需要高強度的寫入才能做到),但相對於機械硬碟來說固態硬碟的故障率還是不高的,而且正規廠家的產品都有保修,保修期內是免費維修和更換的。
正常家用的固態硬碟:120-128G的價格在300-800元,240-256G的價格在 600-1200元。之所以這么大的范圍,主要是廠家、主控、速度、保修等各方面不同而產生的。
推薦幾個品牌:intel、 浦科特、鎂光、東芝、閃迪、三星(MLC存儲晶元的)。

Ⅳ SSD固態硬碟容易壞嗎 固態硬碟壞掉怎麼看

固態硬碟很容易壞的,因為固態硬碟裡面不是光碟機,是微型顆粒類似於CPU里的微型晶體,固態在使用過程之中會產生大量的熱量,它所產生的熱量不亞於CPU,如果固態一盤在使用的過程中不採取必要的散熱,長時間工作就會燒壞掉,我新買的三星M.2 EVO 970 250G裝機測試了一下,玩大型3D游戲時,溫度輕輕鬆鬆超過85度以上,穩居在90多度左右,,用手摸上去特別燙手,,我打算下面裝個水冷頭,不然這樣下去要不了多久就會燒掉,,我之前就有過類似經歷,之前用過飢餓鯊,三個多月就燒壞了,起初運行速度蠻快的我平時玩游戲,可是過段時間發現電腦老是平白無故的重啟,然後接著就是開不了機,還以為是系統或者電腦供電不足所致於是重新做系統,就這樣反反復復做了好幾次,但是能感覺得到固態硬碟很熱有點燙手,機箱電源也拆開好幾次換了好幾個,,可就是不知道哪裡出現問題,後來直至聞到一股燒焦的刺激性氣味,然後才發現固態硬碟壞了,後來我從網上一搜發現好多網友也都出現過類似的狀況,老是重啟或者開不了機,主板識別不到固態硬碟,可是換成機械盤立馬又恢復正常了,,還有的網友固態硬碟才用了2周左右就報廢了,我堂弟新裝的機器裡面固態三星2個多月報廢了,都發生以上類似的狀況,後來我就又買了現在這款M.2介面固態硬碟,裝上機測試溫度高的一筆,玩大型游戲或者下載電影輕輕鬆鬆上90度以上,,,
總結現在所有的固態硬碟發熱量都挺高的,要想延長它的壽命就必須針對這固態硬碟單獨裝獨立散熱器,,不然的話很容易燒掉,個人建議,如果平時不玩游戲或者不超負荷下載或者傳輸文件的裝風冷,風冷只能起到臨時散熱,如果長時間使用電腦的話,還是建議用水冷,畢竟水冷散熱方面比風冷好幾倍。因為現在的固態通病就是發熱量高,跟CPU一樣不分上下,,,,

Ⅵ 固態硬碟有哪些優點和缺點

抗摔。。速度快,,有普通硬碟所不能及的優點
筆記本有固態硬碟的話
就不怕摔了、

Ⅶ ssd固態硬碟 這么容易壞,朋友是做程序員的 硬碟一年多就塊了

這主要是看操作系統是如何操作硬碟的,跟硬體無關。至於容易壞,一是看品牌質量,二是數碼產品都有一個叫做壞品率的數據。質量過硬的品牌當然壞品率就低了,例如99.9%良品率,那壞品率只有0.1%,那麼1000個硬碟有一個質量有點次……讓你買到了,對品牌來說只是0.1%的壞品率,但對你來說那可是100%的垃圾產品,所以有時候會有用戶非常不滿……請自己衡量。

Ⅷ 固態硬碟容易壞嗎

固態硬碟不容易壞,和其它硬碟一樣有壽命年限。

Ⅸ 請教大神,關於固態硬碟

固態硬碟(SSD)如今已經不是新鮮的玩意,這幾年來普及速度非常之快,固態硬碟是由可擦寫的存儲顆粒組成的新形勢存儲產品,可以用於台式機、筆記本上,由於存儲介質的改變,大大提升了存儲速度。但是仍有不少用戶面對固態硬碟持有懷疑或不解,由於種種原因至今仍遲遲不肯購買固態硬碟,這次筆者就為大家解答一些關於固態硬碟的小知識,幫你了解、挑選、使用固態硬碟。

(I)為什麼要買固態硬碟?
為什麼要寫這一段?因為目前很多用戶還對使用固態硬碟有疑慮。筆者認為,除了價格貴,固態硬碟相對機械硬碟是沒有任何不如的。這段內容是為了打消對固態硬碟仍有疑慮的用戶而寫,如果你已經了解並下決心購買固態硬碟,完全可以忽略這段內容。

固態硬碟的物理構造:在一塊PCB焊上存儲和控制晶元,沒有機械部件
在購買固態硬碟前的第一個問題,一定是:固態硬碟到底比機械硬碟好在哪裡?固態硬碟由於物理構造上的不同,簡直比機械硬碟好太多了:它的體積小、重量輕、速度快、發熱低、結實、抗震性強、適應溫度范圍廣,性能衰減低。
實際上,目前市面上的固態硬碟,如果不出現故障,一般個人正常使用完全可以用五年以上。我們經常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電腦越來越慢,這就是機械硬碟的結構導致的,使用馬達驅動磁碟轉動,由搖臂控制探針讀取/寫入,這樣的工作形式導致時間久了必然會因為機械磨損、老化而降低運行速度。而固態硬碟由於是通過電路直接讀取存儲介質上的數據,完全不會因為使用時間增加而降低速度,直到由於存儲單元物理擦寫次數達到極限而完全損壞。
Q:固態硬碟比機械硬碟好在哪裡?
A:速度快、小巧、耐用。
Q:固態硬碟只是開機快嗎?
A:並非如此,除了開機啟動時間短之外,固態硬碟在運行、安裝各種應用程序(包括軟體、游戲等等)的速度都遠遠快於機械硬碟。簡單的說,就是你在使用電腦的過程中,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固態硬碟帶來的改變。
Q:固態硬碟到底比機械硬碟快多少?
A:在持續讀寫速率上,固態硬碟是機械硬碟的3~5倍,隨機讀寫速率上,可達7倍以上。綜合下來,日常使用中至少可以快3倍以上。比如,解壓一個很大的壓縮報文件,機械硬碟如果需要半小時,固態硬碟可能僅需不到10分鍾,讀取游戲的時候,機械硬碟需要超過1分鍾,固態硬碟則僅需20秒。這些體驗當你沒有使用固態硬碟的時候並不會了解,但是一旦用過之後,99%的用戶都表示難以再忍受機械硬碟的速度。
Q:那固態硬碟有什麼缺點嗎?
A:價格貴,除此之外沒有了。目前機械硬碟大概是2TB=500元,約合0.25元/GB,而固態硬碟大概是256GB=700元,約合2.73元/GB,固態硬碟的單位價格約是機械硬碟的10倍左右。
Q:固態硬碟可靠性是不是比較差?
A:有一家國外網站做過存儲產品返修率的統計,結果顯示固態硬碟故障率反而低於機械硬碟。沒有100%不出問題的電子產品,但是現如今技術已經很成熟,說固態硬碟不可靠、容易出無問題,是毫無根據的。
(II)固態硬碟要如何使用?
除了對固態硬碟本身特點不了解之外,還有很多人是對固態硬碟的使用方法存在疑惑。「什麼,要使用SATA III介面?要打開4K對齊、設置AHCI模式?好麻煩,我還是不用了吧。」其實,關於需要對固態硬碟進行設置,已經是很久以前的問題了,08年以後的電腦基本已經都是帶有原生SATA III介面、默認開啟AHCI模式,無論MacOSX還是Windows 7/8/10在安裝時會進行4K對齊。也就是說,現如今的軟硬體早已對固態硬碟做好了一切准備,你只需要裝上用就行了。當然,如果你是那1%的執意要在用著XP或更老舊操作系統和古董老爺PC上邊安裝固態硬碟的極端用戶,請去網路尋求更多幫助吧,恕本文篇幅有限,不能給予詳細解答。
Q:固態硬碟到底怎麼使用?
A:對現如今99%的電腦來說,裝上就用,和機械硬碟一樣。前提是5年內生產的PC,Win 7及以上操作系統。
Q:使用固態硬碟還有什麼其他要注意的嗎?
A:真的沒有了。
(III)如何挑選固態硬碟?
近年來固態硬碟發展迅猛,大大小小的推出固態硬碟的廠商有超過百家,目前國內市場上常見的品牌也有幾十個。那麼,每個品牌又都擁有數個型號、容量,在挑選時頗為棘手。那麼,我們該如何挑選呢?
首先,請容許筆者對目前國內市場主流固態硬碟進行一個大體分級排名:
Q:什麼牌子的固態硬碟好?
A:筆者個人認為目前固態硬碟的品牌分級如下:
頂級品牌:三星、英特爾
推薦型號:
三星 850 EVO 120GB SATA介面固態硬碟 369元
專業品牌:金士頓、OCZ、英睿達、浦科特
推薦型號:
金士頓 V300 120GB SATA介面固態硬碟 359元
OCZ ARC 100 240GB SATA介面固態硬碟 629元
可靠品牌:閃迪/東芝/威剛/創見/金泰克/金勝/建興/影馳等

三星和英特爾是市場上最值得信賴的固態硬碟品牌
對上邊這個排名的理由如下:首先,我們要了解固態硬碟的組成元素,一顆固態硬碟從硬體到軟體包括:存儲晶元、控制器、固件和軟體。除此之外還有售後服務、品牌保障等因素包含在產品中。購買一塊固態硬碟,以上各個方面都很重要。因此,結合軟硬體資源/技術、企業規模、市場渠道、售後服務等多個因素,筆者進行了以上排名。
對於用戶來說,如果你需要極致性能和萬全的保障,對固態硬碟沒有太多了解,對價格也不在意,購買三星、英特爾是首選。他們作為最上游廠商,常年走在業界最前沿,是新技術、新產品的領導者,實力雄厚,他們的產品就是最先進、最卓越的代名詞,同時,雄厚的企業實力也保證了用戶可以享受最充分的售後保障,一旦產品出現問題,你會得到最好的服務。當然,即便是購買一線品牌,也不意味著適用中完全不會遇到問題。沒有任何產品是可以保證100%不出現故障的。

雖然英特爾的技術、服務都很強,但是由於產品定位高、價格高,因此並不暢銷
如果你希望在價格和品質之間尋求相對的平衡,你並不差錢,但想把錢花的相對合理,那麼專業存儲品牌的產品給你帶來的體驗與一線差距並不大。他們之間的區別更多是體現在行業地位、核心技術掌握的層面上的。相對而言,大多數用戶都會選擇准一線的產品,因為他們也是專精於存儲產品多年的品牌,技術實力、企業規模和售後也都有保障,甚至,有時候准一線品牌的產品在設計上更激進,性能可能會更強。
那麼,大廠品牌並不是產品不好,將他們如此定級在稍靠後的原因可能是取決於他們在業界地位、經驗、甚至是產品重視程度。比如東芝、閃迪,他們也是專注於存儲的世界級企業,但是他們面向零售端的固態硬碟產品並不是自家核心業務,比如金泰克、影馳,他們雖然把固態硬碟作為核心/主要業務,但是進入存儲行業時間不夠久,或相對來說在供應鏈中處於較下游的地位。但是他們同樣是可以信賴的品牌,同時,這樣的企業在產品價格上往往具備優勢,只不過他們的產品更注重成本而非品質。
總結:不差錢買頂級品牌,注重價格選大廠品牌,兩者皆否選專業品牌。
Q:固態硬碟貴的和便宜的有哪些區別?是不是貴的一定更好?
A:不同品牌/型號的固態硬碟的價格差異很大,以120-128GB容量為例,最便宜的型號僅不到300元,而最貴的可以超過1500元。它們所採用的晶元等級不同,材料不同,研發設計成本不同,提供的軟體支持、售後服務不同,和任何產品一樣,都會有便宜的和貴的。筆者在此不建議大家購買最便宜和最貴的型號,而是根據自己預算選擇相應產品,最便宜的型號性能會比較差。
以120-128GB為例:200-260元之間的產品基本使用了最低級別的晶元和廉價控制器,固件也毫無優化,使用時會感覺速度較慢,體驗很不好。而300~400元附近的價位,在產品品質上已經有一定保證,至少不會用最爛的東西做出一張盤,但是,從用料級別來看,它們也只不過是稍好,而不是最好的。400~600元的產品,則基本上已經是最好的個人消費級SSD了,性能上已經與頂級產品無異。600~800元的產品,除了性能之外,產品壽命、售後方面也更加強大。至於800元以上產品,則已經超出民用范疇了,更多是為企業級用戶設計,一般個人不需要考慮這個價位的產品,因為你完全用不到。
仍然是以120-128GB為例,如果注重價格,也要元至少300元這個價位的,除非真的就差那幾十塊錢,或者是批量采購,極為注重成本,但是要知道節省下來的資金註定要付出代價。400-600元的產品則在性能、價格上取得了平衡,基本上在使用體驗上與600元以上的產品也不會有差異。600-800元的產品除了產品本身之外,更多購買的是品牌保障方面的附加值。同理,選擇其他容量的硬碟也是一樣的道理,最便宜的和最貴的都不推薦購買。
Q:現在固態硬碟都有哪些介面?不同介面的固態硬碟有什麼區別?
A:目前固態硬碟最常見的介面是SATA III,除此之外還有mSATA和M.2、PCIe等介面。其中SATA介面是最為主流的介面,在台式機、筆記本上通常都用這樣的介面。而部分筆記本可能會沒有SATA介面,而提供了mSATA或M.2介面。目前SATA III介面速率上線是6Gbps,盡管M.2的介面速率標准達到10Gbps,但是由於很少有為新標准重新設計的控制器,因此尚無零售版本的產品,只有個別OEM散裝型號流入市場,也就是說,目前不同介面的固態硬碟性能上並沒有區別。如果是這樣,需要先查詢筆記本的規格參數,再決定購買哪種介面的產品,尤其是筆記本,要考慮清楚介面類型和數量。而PCIe介面只能在台式機上使用,佔用顯卡插槽,速度更快,通常為發燒玩家或企業級用戶設計。
Q:我該購買多大容量的固態硬碟?
A:根據你的日常使用情況和預算而定。筆者認為最好還是要240-256GB這個級別。除了操作系統、必備常用軟體之外,還可以裝一些常玩的游戲或大型軟體。而如果資金確實緊張,硬碟空間需求也不那麼大,120-128GB也可以。至於預算更充足的用戶,480-512GB甚至更高容量、多塊硬碟也沒有任何問題。目前比較主流的使用方式就是固態硬碟作系統盤,在附加一塊大容量機械硬碟做存儲盤,放置游戲、電影、音頻等文件。對於筆記本用戶,則需要考慮硬碟位數量,如果只有一個硬碟位,最好還是240-256GB容量,120-128GB很可能會不太夠用。
此外,240-256GB的性價比也高一些,比120-128GB貴不了多少,但是容量高出一倍。以英睿達BX100為例,120GB價格為499元,而250GB只貴了100元,為599元。
英睿達 BX100系列 250GB SATA III介面 固態硬碟 599元
(IV)補充篇:關於固態硬碟的其他問題
以下是關於固態硬碟的一些
Q:為什麼固態硬碟的容量有所不同?如120/128GB、240/250/256GB?
A:由於控制器的不同設計,或出於晶元特性的考慮,有些方案會將一部分空間用作冗餘計算,保證產品速度和使用壽命,因此實際可用空間會有一些不同,比如120或128GB,240、250、256GB,他們之間的差異就是容量,特性、性能、質量沒有必然關系,不必糾結於此。
Q:下載毀固態硬碟嗎?
A:只要是使用,肯定會消耗硬碟,以現在的情況來說,一般用戶正常的下載使用對硬碟使用壽命沒有太大影響,無需為此擔心。
Q:需要定期對固態硬碟進行維護嗎?
A:基本不需要,目前固態硬碟固件中都有對硬碟本身的整理、清理機制,此外由於物理構造的不同,即便長時間使用積累了大量碎小文件,也不會顯著降低硬碟的速度。一般情況下使用2、3年或更久性能也不會有多少下降,如果發現有未知的因素性能明顯下滑,可以進行一次全盤物理擦除操作,(需要注意的是這樣的操作不宜頻繁進行,會大幅降低硬碟壽命!操作方式請使用硬碟附帶軟體工具或通用工具進行)除此之外,不需要玩家手動進行維護。
Q:固態硬碟可以用作移動硬碟嗎?
A:完全可以,SATA介面的固態硬碟和2.5英寸的硬碟一樣可以裝在移動硬碟盒中當做移動硬碟使用。也有直接用固態硬碟做的移動硬碟出售。
如果你是對預算不太在意,追求最頂級品質的用戶,那麼最後筆者推薦四款高端產品:
Intel 730 240GB SATA III 固態硬碟 999元
三星 850 PRO 256GB SATA III 固態硬碟 1299元
OCZ VECTOR 180 256GB SATA III 固態硬碟 999元
浦科特 M6Pro 256GB SATA III 固態硬碟 9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