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想要在上位機上繪制曲線,所使用的數據採集板卡或數據採集模塊必須要有緩存嗎
怎麼回答你這問題。。
首先,數據採集卡帶有內存(緩存),但是容量很小,屬於單片機(小型計算機), 數據被採集來後首先放入到單片機的緩存中,不斷的在更新刷新
其次,上位機也就是通常的PC機也帶有內存,容量很大,通過PC與單片機的交互,PC機取得單片機的內存中的數據,存儲到PC機自己的內存中。
就是這么個流程。
所以:
1. 數據採集卡採集的數據可以傳送的PC機中,在PC機中繪制曲線
2. PC機可以自己繪制曲線, 俗稱模擬曲線
B. CPU 3級緩存的作用和重要性
3級緩存的作用就是彌補處理器Cache(緩存)空間的不足,提升處理器的處理效能。重要性可以從緩存的內存的讀取速度來分析,CPU讀取數據的順序是從一級緩存開始,經二級緩存、三級緩存,內存至硬碟結束,但是內存的數據必須轉存至緩存並逐級提升至1級緩存中才能被CPU直接調取,硬碟中的數據則要先存至內存在轉存至緩存才行。對於普通的雙核處理器來講,是沒有加三級緩存的必要的,因為普通雙核處理器要調用的指令和數據在二級緩存中可以檢索到90%,另外10%從內存中找。但是對於特殊的雙核(I3,I5)和大多數四核處理器來講三級緩存是有必要的,因為核心增多或加入圖形處理器,導致CPU讀取的數據量增大,而以往的二級緩存在這時只能滿足部分的數據需要,大量的緩存中找不到的數據在沒有三級緩存的情況下就只好到內存去找,再提升至二級緩存至一級緩存被CPU讀取,由此耽誤大量的時間,影響CPU效率,而有了三級緩存之後情況就不相同了,二級緩存找不到的時候大部分都存在了3級緩存中,而三級緩存的速度要比內存快得多(原因是集成在CPU內部,不受匯流排速率影響,頻率比內存要快的多)所以提升了CPU的整體效能
C. 什麼是"緩存",有什麼作用都有什麼規格的
CPU緩存(Cache Memory)是位於CPU與內存之間的臨時存儲器,它的容量比內存小但交換速度快。在緩存中的數據是內存中的一小部分,但這一小部分是短時間內CPU即將訪問的,當CPU調用大量數據時,就可避開內存直接從緩存中調用,從而加快讀取速度。由此可見,在CPU中加入緩存是一種高效的解決方案,這樣整個內存儲器(緩存+內存)就變成了既有緩存的高速度,又有內存的大容量的存儲系統了。緩存對CPU的性能影響很大,主要是因為CPU的數據交換順序和CPU與緩存間的帶寬引起的。
緩存的工作原理是當CPU要讀取一個數據時,首先從緩存中查找,如果找到就立即讀取並送給CPU處理;如果沒有找到,就用相對慢的速度從內存中讀取並送給CPU處理,同時把這個數據所在的數據塊調入緩存中,可以使得以後對整塊數據的讀取都從緩存中進行,不必再調用內存。
正是這樣的讀取機制使CPU讀取緩存的命中率非常高(大多數CPU可達90%左右),也就是說CPU下一次要讀取的數據90%都在緩存中,只有大約10%需要從內存讀取。這大大節省了CPU直接讀取內存的時間,也使CPU讀取數據時基本無需等待。總的來說,CPU讀取數據的順序是先緩存後內存。
最早先的CPU緩存是個整體的,而且容量很低,英特爾公司從Pentium時代開始把緩存進行了分類。當時集成在CPU內核中的緩存已不足以滿足CPU的需求,而製造工藝上的限制又不能大幅度提高緩存的容量。因此出現了集成在與CPU同一塊電路板上或主板上的緩存,此時就把 CPU內核集成的緩存稱為一級緩存,而外部的稱為二級緩存。一級緩存中還分數據緩存(Data Cache,D-Cache)和指令緩存(Instruction Cache,I-Cache)。二者分別用來存放數據和執行這些數據的指令,而且兩者可以同時被CPU訪問,減少了爭用Cache所造成的沖突,提高了處理器效能。英特爾公司在推出Pentium 4處理器時,用新增的一種一級追蹤緩存替代指令緩存,容量為12KμOps,表示能存儲12K條微指令。
隨著CPU製造工藝的發展,二級緩存也能輕易的集成在CPU內核中,容量也在逐年提升。現在再用集成在CPU內部與否來定義一、二級緩存,已不確切。而且隨著二級緩存被集成入CPU內核中,以往二級緩存與CPU大差距分頻的情況也被改變,此時其以相同於主頻的速度工作,可以為CPU提供更高的傳輸速度。
二級緩存是CPU性能表現的關鍵之一,在CPU核心不變化的情況下,增加二級緩存容量能使性能大幅度提高。而同一核心的CPU高低端之分往往也是在二級緩存上有差異,由此可見二級緩存對於CPU的重要性。
CPU在緩存中找到有用的數據被稱為命中,當緩存中沒有CPU所需的數據時(這時稱為未命中),CPU才訪問內存。從理論上講,在一顆擁有二級緩存的CPU中,讀取一級緩存的命中率為80%。也就是說CPU一級緩存中找到的有用數據占數據總量的80%,剩下的20%從二級緩存中讀取。由於不能准確預測將要執行的數據,讀取二級緩存的命中率也在80%左右(從二級緩存讀到有用的數據占總數據的16%)。那麼還有的數據就不得不從內存調用,但這已經是一個相當小的比例了。目前的較高端的CPU中,還會帶有三級緩存,它是為讀取二級緩存後未命中的數據設計的—種緩存,在擁有三級緩存的CPU中,只有約5%的數據需要從內存中調用,這進一步提高了CPU的效率。
為了保證CPU訪問時有較高的命中率,緩存中的內容應該按一定的演算法替換。一種較常用的演算法是「最近最少使用演算法」(LRU演算法),它是將最近一段時間內最少被訪問過的行淘汰出局。因此需要為每行設置一個計數器,LRU演算法是把命中行的計數器清零,其他各行計數器加1。當需要替換時淘汰行計數器計數值最大的數據行出局。這是一種高效、科學的演算法,其計數器清零過程可以把一些頻繁調用後再不需要的數據淘汰出緩存,提高緩存的利用率。
CPU產品中,一級緩存的容量基本在4KB到64KB之間,二級緩存的容量則分為128KB、256KB、512KB、1MB、2MB等。一級緩存容量各產品之間相差不大,而二級緩存容量則是提高CPU性能的關鍵。二級緩存容量的提升是由CPU製造工藝所決定的,容量增大必然導致CPU內部晶體管數的增加,要在有限的CPU面積上集成更大的緩存,對製造工藝的要求也就越高。
雙核心CPU的二級緩存比較特殊,和以前的單核心CPU相比,最重要的就是兩個內核的緩存所保存的數據要保持一致,否則就會出現錯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不同的CPU使用了不同的辦法:
Intel雙核心處理器的二級緩存
目前Intel的雙核心CPU主要有Pentium D、Pentium EE、Core Duo三種,其中Pentium D、Pentium EE的二級緩存方式完全相同。Pentium D和Pentium EE的二級緩存都是CPU內部兩個內核具有互相獨立的二級緩存,其中,8xx系列的Smithfield核心CPU為每核心1MB,而9xx系列的Presler核心CPU為每核心2MB。這種CPU內部的兩個內核之間的緩存數據同步是依靠位於主板北橋晶元上的仲裁單元通過前端匯流排在兩個核心之間傳輸來實現的,所以其數據延遲問題比較嚴重,性能並不盡如人意。
Core Duo使用的核心為Yonah,它的二級緩存則是兩個核心共享2MB的二級緩存,共享式的二級緩存配合Intel的「Smart cache」共享緩存技術,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緩存數據同步,大幅度降低了數據延遲,減少了對前端匯流排的佔用,性能表現不錯,是目前雙核心處理器上最先進的二級緩存架構。今後Intel的雙核心處理器的二級緩存都會採用這種兩個內核共享二級緩存的「Smart cache」共享緩存技術。
AMD雙核心處理器的二級緩存
Athlon 64 X2 CPU的核心主要有Manchester和Toledo兩種,他們的二級緩存都是CPU內部兩個內核具有互相獨立的二級緩存,其中,Manchester核心為每核心512KB,而Toledo核心為每核心1MB。處理器內部的兩個內核之間的緩存數據同步是依靠CPU內置的System Request Interface(系統請求介面,SRI)控制,傳輸在CPU內部即可實現。這樣一來,不但CPU資源佔用很小,而且不必佔用內存匯流排資源,數據延遲也比Intel的Smithfield核心和Presler核心大為減少,協作效率明顯勝過這兩種核心。不過,由於這種方式仍然是兩個內核的緩存相互獨立,從架構上來看也明顯不如以Yonah核心為代表的Intel的共享緩存技術Smart Cache。
緩存(Cache memory)是硬碟控制器上的一塊內存晶元,具有極快的存取速度,它是硬碟內部存儲和外界介面之間的緩沖器。由於硬碟的內部數據傳輸速度和外界介面傳輸速度不同,緩存在其中起到一個緩沖的作用。緩存的大小與速度是直接關繫到硬碟的傳輸速度的重要因素,能夠大幅度地提高硬碟整體性能。當硬碟存取零碎數據時需要不斷地在硬碟與內存之間交換數據,如果有大緩存,則可以將那些零碎數據暫存在緩存中,減小外系統的負荷,也提高了數據的傳輸速度。
硬碟的緩存主要起三種作用:一是預讀取。當硬碟受到CPU指令控制開始讀取數據時,硬碟上的控制晶元會控制磁頭把正在讀取的簇的下一個或者幾個簇中的數據讀到緩存中(由於硬碟上數據存儲時是比較連續的,所以讀取命中率較高),當需要讀取下一個或者幾個簇中的數據的時候,硬碟則不需要再次讀取數據,直接把緩存中的數據傳輸到內存中就可以了,由於緩存的速度遠遠高於磁頭讀寫的速度,所以能夠達到明顯改善性能的目的;二是對寫入動作進行緩存。當硬碟接到寫入數據的指令之後,並不會馬上將數據寫入到碟片上,而是先暫時存儲在緩存里,然後發送一個「數據已寫入」的信號給系統,這時系統就會認為數據已經寫入,並繼續執行下面的工作,而硬碟則在空閑(不進行讀取或寫入的時候)時再將緩存中的數據寫入到碟片上。雖然對於寫入數據的性能有一定提升,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安全隱患——如果數據還在緩存里的時候突然掉電,那麼這些數據就會丟失。對於這個問題,硬碟廠商們自然也有解決辦法:掉電時,磁頭會藉助慣性將緩存中的數據寫入零磁軌以外的暫存區域,等到下次啟動時再將這些數據寫入目的地;第三個作用就是臨時存儲最近訪問過的數據。有時候,某些數據是會經常需要訪問的,硬碟內部的緩存會將讀取比較頻繁的一些數據存儲在緩存中,再次讀取時就可以直接從緩存中直接傳輸。
緩存容量的大小不同品牌、不同型號的產品各不相同,早期的硬碟緩存基本都很小,只有幾百KB,已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2MB和8MB緩存是現今主流硬碟所採用,而在伺服器或特殊應用領域中還有緩存容量更大的產品,甚至達到了16MB、64MB等。
大容量的緩存雖然可以在硬碟進行讀寫工作狀態下,讓更多的數據存儲在緩存中,以提高硬碟的訪問速度,但並不意味著緩存越大就越出眾。緩存的應用存在一個演算法的問題,即便緩存容量很大,而沒有一個高效率的演算法,那將導致應用中緩存數據的命中率偏低,無法有效發揮出大容量緩存的優勢。演算法是和緩存容量相輔相成,大容量的緩存需要更為有效率的演算法,否則性能會大大折扣,從技術角度上說,高容量緩存的演算法是直接影響到硬碟性能發揮的重要因素。更大容量緩存是未來硬碟發展的必然趨勢。
D. 請教一下數據採集卡中為什麼需要板卡緩存,為什麼不直接存儲到計算機硬碟呢
硬碟也有緩存的呀8M 16M 以後速度快到和緩存一樣的時候 可能就不用了 電腦內存就是緩存呀 硬碟速度快到和內存一樣的話 內存也就用不到了 是把 不過 現在 技術還沒有發展到那麼快呀 1張圖片就幾K~幾m 視頻幾M 採集卡要把視頻等信號變成 數字信號 編碼器速度 還沒有那麼快 以後 速度快到 就不用了 現在發展最慢的就是硬碟了 固體硬碟 價格 高
E. 高速數據採集系統中為什麼要對數據流採用緩沖處理
因為
採集卡
的採集的能力要比處理器的能力強,採用緩沖處理減少或防止數據的掉失,保證完整性。
F. labview數據採集關於緩沖區和寫入以及讀取速度問題
採集卡將採集到的信息往板載緩存寫入的速度和採集率一樣嗎?
應該叫采樣率,寫入速度不知道你是怎麼理解的,若是單指緩存速度這個是不一樣的
載緩存的數據往計算機緩沖區寫入的速度比採集率大嗎?
這個不同的卡壓縮方式不一樣,傳輸過來的數據是經過處理的,速度肯定是大於采樣率的
計算機讀取緩沖區的速度比板載緩存寫入緩沖區的速度大嗎?
至於讀取緩沖區,這個是軟體決定了,
若是全部數據需要(取數據速度大於寫入緩中區速度),但沒有取走,在軟體中叫溢出數據了
G. 數據採集時,如何動態創建緩沖區存數據
第二節 數據傳輸與數據處理的獨立性
為了提高數據吞吐率以及實現實時數據處理(如隨時取數、隨時暫停設備、隨時開始傳輸、隨時存檔、隨時顯示波形、隨時設備控制輸出等功能), 我們採用一種最新、最靈活的設計思想,即數據採集傳輸和數據處理相獨立的思想。即用我們所創建的設備對象在Windows系統空間管理一個一級強制性緩沖隊列,該緩沖隊列可支持128K字(即256K位元組)的系統內存空間Buffer,該隊列採用先進先出策略和動態鏈表等技術來更高效地管理這個Buffer。這個隊列緩沖與用戶數據緩沖區相獨立,設備對象在後台負責數據採集和傳輸,將其數據映射到相應的隊列緩沖單元,且維持一個動態鏈表,並向用戶發送相應的通知消息。而用戶則不必知道內部的任何復雜操作,而只須在這個消息到來時,使用ReadDeviceIntAD函數讀一批AD數據或幾批即可。重要的是,在這個消息沒有到來時,用戶代碼不必花任何CPU時間去輪詢等待,而用戶正好利用這段空閑時間去處理更多的任務。即輕松實現了數據採集與數據處理的同步並發進行。這將是最高效的。這個隊列緩沖跟先進先出存儲器FIFO晶元功能基本一致,只不過這個緩沖是一個被軟體模擬的FIFO存儲器。使用這項技術的最大優點就是完全解決了在多任務環境中實現高速連續採集數據難的問題。特別是整個系統突然繁忙的時候,比如用戶在高速採集數據或實時存檔時,偶而移動窗口或改變窗口大小或彈出對話框時,這項技術足以保證所採集的數據完整無缺。如果用戶希望應用程序有更好的處理能力和克服操作系統的陡然忙碌對連續數據採集的影響,可以考慮在用戶模式中再使用二級緩沖隊列和相應的緩沖區鏈表技術。具體細節請參考NT下的中斷演示程序。(目前在Window NT中完全支持此項技術,在以後的Win2000和WinXP版本中應該會進一步提供)。
第三節 連續不間斷大容量採集存檔
在虛擬儀器、實驗室數據分析、醫療設備、記錄儀等諸多研究和應用領域中,對數據的要求很高,一方面數據容量較大,如幾百兆甚至幾仟兆,另一方面采樣速度都較高,如200KHz,300KHz等,更重要是要求在高速長時間的採集數據過程中,不能丟掉一個點,必須全部存入硬碟,同時還要進行一些點的抽樣分析,這在DOS環境中實現起來就有較大的難度,就更別說在Windows這樣的多任務環境中(對於Windows多任務機制請參閱有關Windows手冊)。大家知道Windows的各應用程序總是不斷地被任務調度器調度,循環處在睡眠、排隊、就緒、觸發運行等狀態中。Win95任務之間的切換密度至少大於1毫秒,那麼如果要以300KHz頻率采樣(即每3.3微秒就得傳輸一個數據),很顯然有大量的數據在傳輸中由於任務之間的切換而被丟失掉。這就是基於Windows客戶程序在傳統模式下,高速連續採集傳輸數據時所具有的局限性。為了突破這種局限性,就得採用別的辦法,如非客戶程序、內核程序、驅動程序(如VxD、微代碼)等,再加上我們所掌握的新技術,如內存映射、直接寫盤技術以及獨有的設計思想便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從1998年9月開始,已有部分用戶實際使用,反映良好。我們自己也經過全面測試,比如在Windows95下使用無FIFO晶元的BH5104模板,實際結果是:以200KHz頻率,雙通道採集正弦波且存檔,寫滿整個硬碟近4000兆數據,其時間長達6個小時左右,隨後再讀盤回放磁碟數據,整個波形沒有發現任何串道、斷點和畸形狀。當然PCI2303等PCI設備同樣具這樣的性能。它不僅具有一級硬體緩沖FIFO(其緩沖深度可調1KB、2KB、4KB、8KB、16KB等),同樣具有第二節中敘述的二級強制隊列緩沖,這個軟體防真的緩沖比一級緩沖要大幾十倍。如果用戶需要的話,可以在應用程序中再建立循環式用戶緩沖,即可實現高速不間斷大容量採集存檔功能。
第四節 後台工作方式
我們的驅動程序為用戶提供了後台工作方式進行數據傳輸,這樣可以保證您的前台應用程序能實時高效的進行數據處理。後台方式的特點是在進行數據採集和傳輸過程中不佔用客戶程序的任何時間,當採集的數據長度達到客戶指定的值時便觸發客戶事件,客戶程序接受該事件便開始進行數據處理。在數據處理的同時,驅動程序依然在進行下一批數據的傳輸,即實現了並行操作,極大的提高了數據的吞吐量和計算機系統的整體處理能力。
第五節 與設備無關性
通過總結各數據採集卡的的共同特點,設計了基本一致的介面方式,可以讓您的應用程序不僅能適應您所購買的我公司第一種產品,同時也能不經修改地適應我公司的其他同類產品(只有極少數設備需要極少的修改,其修改的比例基本不超過5%)。所以可以保證您的應用程序在我們的硬體產品基礎上極為容易地進行功能和應用擴展,節省您的大部分軟體投資,極大的縮短工程開發周期。
第六節 驅動程序的堅固性
我們的驅動程序都是經過嚴密徹底的測試和驗證,並經部分用戶試用之後,確認沒有任何問題後才予以正式發行的,所以當您使用起來應該有十足的安全感。
第七節 驅動程序特點
由於我們的驅動程序均採用動態虛擬技術(Windows 95),微內核代碼(Windows NT)因此可動態裝載和卸載,而且可以重入,即可實現多道任務同時訪問硬體設備的功能。這樣可以保證您的軟硬體資源可以被充分有效的利用。特別是在Windows NT下,採用隊列突發機制,可以實現幾十道線程序同時訪問一設備的功能。
H. 數據採集卡的緩存的作用是什麼
緩存在數據採集方面起一個數據暫存的一個功能。如果木有緩存,CPU只能以查詢的方式讀取數據,這樣的方式效率低,CPU佔用率高,如果數據傳輸要求高速的話可能還會丟失數據。
I. 數據採集卡如何運用
視頻採集卡是將視頻採集卡是將模擬攝像機、錄像機、LD視盤機、電視機輸出的視頻信號等輸出的視頻數據或者視頻音頻的混合數據輸入電腦,並轉換成電腦可辨別的數字數據,存儲在電腦中,成為可編輯處理的視頻數據文件。1394卡是連接數碼攝像機、高速外接硬碟、列印機和掃描儀等多種設備的連接卡,兩者的用途不同.
兩者都上安裝在插顯卡所在的插槽中,驅動程序在購買的時候都會攜帶安裝光碟.
視頻採集卡作為一個PC的內部硬體設備,以前除了專業人員外,使用視頻採集卡的電腦玩家也是屈指可數。但現在視頻會議的大力發展,對視頻會議的圖象質量有了高要求,因為其功能較USB攝像頭的多樣性,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用戶也開始使用視頻採集卡。視頻採集卡是將模擬攝像機、錄像機、LD視盤機、電視機輸出的視頻信號等輸出的視頻數據或者視頻音頻的混合數據輸入電腦,並轉換成電腦可辨別的數字數據,存儲在電腦中,成為可編輯處理的視頻數據文件。
按照其用途可分為廣播級視頻採集卡,專業級視頻採集卡,民用級視頻採集卡,它們檔次的高低主要是採集圖像的質量不同。 專業級視頻採集卡的檔次比廣播級的性能稍微低一些,解析度兩者是相同的,但壓縮比稍微大一些,其最小的壓縮比一般在6:1以內,輸入輸出介面為AV復合端子與S端子。民用級視頻採集卡的動態解析度一般較低,絕大多數不具有視頻輸出功能。
一、特 點
電腦上通過視頻採集卡可以接收來自視頻輸入端的模擬視頻信號,對該信號進行採集、量化成數字信號,然後壓縮編碼成數字視頻。大多數視頻卡都具備硬體壓縮的功能,在採集視頻信號時首先在卡上對視頻信號進行壓縮,然後再通過PCI介面把壓縮的視頻數據傳送到主機上。一般的PC視頻採集卡採用幀內壓縮的演算法把數字化的視頻存儲成AVI文件,高檔一些的視頻採集卡還能直接把採集到的數字視頻數據實時壓縮成MPEG-1格式的文件。
由於模擬視頻輸入端可以提供不間斷的信息源,視頻採集卡要採集模擬視頻序列中的每幀圖像,並在採集下一幀圖像之前把這些數據傳入PC系統。因此,實現實時採集的關鍵是每一幀所需的處理時間。如果每幀視頻圖像的處理時間超過相鄰兩幀之間的相隔時間,則要出現數據的丟失,也即丟幀現象。採集卡都是把獲取的視頻序列先進行壓縮處理,然後再存入硬碟,也就是說視頻序列的獲取和壓縮是在一起完成的,免除了再次進行壓縮處理的不便。不同檔次的採集卡具有不同質量的採集壓縮性能。
二、系統要求
目前的視頻採集卡是視頻採集和壓縮同步進行,也就是說視頻流在進入電腦的同時就被壓縮成MPG格式文件,這個過程就要求電腦有高速的CPU、足夠大的內存、高速的硬碟、通暢的系統匯流排……
內存現在的價格已經基本狂跌到底層,購買一個DDR333的256M的品牌內存就可以提供足夠的內存帶寬和容量大小,對捕捉圖像和轉換數據足以應付。硬碟是這套配置的關鍵,它不僅需要大容量的,而且存儲速度要快。建議選擇10000轉的SCSI硬碟,緩存最低需要2M,一般的這種SCSI硬碟都可以達到這個緩存,容量當然是越大越好。另外,也可以購買現在的DMA100以上7200轉的高速硬碟,不過它們速度雖然慢點但也可以基本滿足採集時的要求。
顯卡在視頻採集中顯得並不是那麼重要,選擇一般的32M以上的AGP卡即可。顯示器方面建議選擇大尺寸,用瓏管的Sony設備。不建議選擇液晶的,因為採集顯示在屏幕上的效果可能會失真。音效卡一般買一個普通家庭用Vibra 128也夠了,如果想追求很高的音質也可以選擇SB LIVE!等級別的,不過一般沒那個必要。
1394卡的全稱是IEEE1394 Interface Card。這一介面技術是由老牌的電腦廠商蘋果公司率先創立的,蘋果公司稱之為Firewire,所以很多人也習慣叫1394卡為火線卡。其初衷是把它作為一種高速數據傳輸界面。1995年電機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把它作為正式新標准,編號1394,這就是IEEE1394這個名字的由來。不同的公司對1394介面技術也有不同的叫法,源於各自廠商注冊的商標名稱不同而已,例如Sony 稱之為 i.Link,Texas Instruments 稱之為 Lynx等,實際上都是一種東西。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IEEE1394是一種外部串列匯流排標准,它可以達到400MB/s的數據傳輸速率,十分適合視頻影像的傳輸。作為一種數據傳輸的開放式技術標准,IEEE-1394被應用在眾多的領域,包括數碼攝像機、高速外接硬碟、列印機和掃描儀等多種設備。標準的1394介面可以同時傳送數字視頻信號以及數字音頻信號,相對於模擬視頻介面,1394技術在採集和回錄過程中沒有任何信號的損失,正是由於這個優勢,1394卡更多地是被人們當做視頻採集卡來使用,它的其他功能反而被忽視了。最初的1394卡動輒就要數千元,近年來,隨著生產成本的下降,最便宜的卡只要幾十元,1394卡正迅速普及到更多的普通家庭。
目前市場上的1394卡基本上可以分成兩類:帶有硬解碼功能的1394卡和用軟體實現壓縮編碼的1394卡。前一種的價格較貴,而後一種的價格很便宜,只要100元左右,老虎的1394卡就是只花了70元就買到的,用著一直挺好的:)
第一種是帶有硬解碼功能的1394卡,如EZDV採集卡,它不僅能將電視機或者錄像機的視頻信號傳輸入電腦,還具備了硬體壓縮功能,可以將視頻數據實時壓縮成MPEG-1 格式的視頻據流並保存為.MPEG 文件或者.DAT 文件,從而可以方便地製作視頻光碟,比較有名的品牌有Pinnacle(品尼高)、Snazzi等,這類產品性能一般都是不錯的,所搭配的軟體也較為專業且功能豐富,使用起來的效果也比較理想,但是價格相對來說就貴了一些,一般要在數百至千元以上不等,最貴的要上萬元!
另一種物美價廉的用軟體實現壓縮編碼的1394卡,它的功能是將視頻信號輸入電腦,成為電腦可以識別的數字信號,然後在電腦中利用軟體進行視頻編輯。通俗的說,1394卡所要起的作用就是把數碼攝像帶中的視頻內容傳輸到硬碟里,1394卡這是就僅是一個數據傳輸介面,並不象視頻捕捉卡一樣,需要有視頻壓縮的硬體。通過1394卡傳輸到硬碟里的AVI文件再通過軟體進行編輯、後期加工,其實,即使1394卡上有壓縮編碼的硬體,也只是在編輯生成MPEG文件的時候起作用,在傳輸數據的時候是不起作用的。這種1394卡的最大特點就是價格便宜,適合初學者使用。缺點就是由於1394卡採用軟體進行編輯,數據量極大(1小時視頻13-17GB,也就是說一盤60分鍾的DV帶要佔用13-17GB的硬碟空間),因此對硬碟和CPU的要求較高,如果你的計算機比較老,那麼最好還是先升級計算機,再進行視頻編輯製作吧:)如果你不想升級計算機,那麼你就可以選擇第一種帶硬體編碼功能的1394卡,因為它的工作方式是邊採集邊壓縮,所以佔用的硬碟空間較小(1小時視頻大約佔用650-700MB的硬碟空間),壓縮後的圖像質量還是比較好的,就是價錢貴了一些。
J. 阿爾泰科技的數據採集卡的AD或DA帶緩存和不帶緩存有什麼區別
AD是模數轉換,採集卡里就是模擬量輸入的意思,AD帶緩存,採集的數據會比較連續,若原始信號頻率不是很高,那麼緩存在這里的意義也就不大;DA帶緩存,說的是模擬量的輸出,如果要輸出連續波形,那麼DA一定要帶緩存,輸出只需要高低電平的話就沒關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