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據與CPU聯系的密切程度,可以把存儲器分為什麼
1、緩沖存儲器,簡稱緩存,分為一級緩存、二級緩存、三級緩存、四級緩存等等。目前絕大部分處理器都是到三級緩存為止。緩存基本上都和CPU核心集成在一起。排位越靠前,和CPU的關系越緊密,帶寬越高,和CPU核心交換數據的速度越快。
2、內存(RAM)。安插在主板上,負責存儲程序進程的相關數據和運算結果。
3、外部存儲器。包括硬碟、光碟機、早年的軟碟機、雲存儲空間、U盤、磁帶存儲器等等。
上述三類存儲器,緩存和CPU的聯系最緊密,外部存儲器最不緊密。
『貳』 存儲器可分為哪三類
存儲器不僅可以分為三類。因為按照不同的劃分方法,存儲器可分為不同種類。常見的分類方法如下。
一、按存儲介質劃分
1. 半導體存儲器:用半導體器件組成的存儲器。
2. 磁表面存儲器:用磁性材料做成的存儲器。
二、按存儲方式劃分
1. 隨機存儲器:任何存儲單元的內容都能被隨機存取,且存取時間和存儲單元的物理位置無關。
2. 順序存儲器:只能按某種順序來存取,存取時間和存儲單元的物理位置有關。
三、按讀寫功能劃分
1. 只讀存儲器(ROM):存儲的內容是固定不變的,只能讀出而不能寫入的半導體存儲器。
2. 隨機讀寫存儲器(RAM):既能讀出又能寫入的存儲器。
二、選用各種存儲器,一般遵循的選擇如下:
1、內部存儲器與外部存儲器
一般而言,內部存儲器的性價比最高但靈活性最低,因此用戶必須確定對存儲的需求將來是否會增長,以及是否有某種途徑可以升級到代碼空間更大的微控制器。基於成本考慮,用戶通常選擇能滿足應用要求的存儲器容量最小的微控制器。
2、引導存儲器
在較大的微控制器系統或基於處理器的系統中,用戶可以利用引導代碼進行初始化。應用本身通常決定了是否需要引導代碼,以及是否需要專門的引導存儲器。
3、配置存儲器
對於現場可編程門陣列(FPGA)或片上系統(SoC),可以使用存儲器來存儲配置信息。這種存儲器必須是非易失性EPROM、EEPROM或快閃記憶體。大多數情況下,FPGA採用SPI介面,但一些較老的器件仍採用FPGA串列介面。
4、程序存儲器
所有帶處理器的系統都採用程序存儲器,但是用戶必須決定這個存儲器是位於處理器內部還是外部。在做出了這個決策之後,用戶才能進一步確定存儲器的容量和類型。
5、數據存儲器
與程序存儲器類似,數據存儲器可以位於微控制器內部,或者是外部器件,但這兩種情況存在一些差別。有時微控制器內部包含SRAM(易失性)和EEPROM(非易失)兩種數據存儲器,但有時不包含內部EEPROM,在這種情況下,當需要存儲大量數據時,用戶可以選擇外部的串列EEPROM或串列快閃記憶體器件。
6、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儲器
存儲器可分成易失性存儲器或者非易失性存儲器,前者在斷電後將丟失數據,而後者在斷電後仍可保持數據。用戶有時將易失性存儲器與後備電池一起使用,使其表現猶如非易失性器件,但這可能比簡單地使用非易失性存儲器更加昂貴。
7、串列存儲器和並行存儲器
對於較大的應用系統,微控制器通常沒有足夠大的內部存儲器。這時必須使用外部存儲器,因為外部定址匯流排通常是並行的,外部的程序存儲器和數據存儲器也將是並行的。
8、EEPROM與快閃記憶體
存儲器技術的成熟使得RAM和ROM之間的界限變得很模糊,如今有一些類型的存儲器(比如EEPROM和快閃記憶體)組合了兩者的特性。這些器件像RAM一樣進行讀寫,並像ROM一樣在斷電時保持數據,它們都可電擦除且可編程,但各自有它們優缺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存儲器
『叄』 CPU裡面是不是有三個緩存:高速緩存,一級緩存,二級緩存一級與二級有什麼區別鄙視復制哦!
CPU內集成的內部存儲器,它的存儲速度相當快,比內存還要開好多倍,但價格昂貴.CUP中一般有兩級緩存,一級和二級,三級緩存一般很少.緩存主要工作就是將內存中的數據進行暫存,等待CPU使用.一級緩存直接面對CPU,所以是速度最快的,但是容量最小的.下一級一般容量是上一級的2倍或幾倍.CPU由高端產品降到低端,一般就是降低二\三級緩存的容量.
『肆』 高速緩沖存儲器包括一級緩存和二級緩存嗎
CPU里也有高速緩存的,硬碟里也有緩存的.都只是起一個暫儲數據的作用,而ROM是把東西寫好了,存在裡面的東西,一般是掉電了裡面的內容也不會掉的,而RAM是掉電了裡面的數據就全部丟失的.高速緩沖存儲器包括一級緩存和二級緩存,CPU在運行時首先從一級緩存讀取數據,然後從二級緩存讀取數據,然後從內存和虛擬內存讀取數據,因此高速緩存的容量和速度直接影響到CPU的工作性能。
一級緩存都內置在CPU內部並與CPU同速運行,可以有效的提高CPU的運行效率。
『伍』 計算機存儲系統分為哪幾個層次
在計算機系統中存儲層次可分為高速緩沖存儲器、主存儲器、輔助存儲器三級。高速緩沖存儲器用來改善主存儲器與中央處理器的速度匹配問題。輔助存儲器用於擴大存儲空間。
存儲系統的性能在計算機中的地位日趨重要,主要原因是:
1、馮諾伊曼體系結構是建築在存儲程序概念的基礎上,訪存操作約佔中央處理器(CPU)時間的70%左右。
2、存儲管理與組織的好壞影響到整機效率。
3、現代的信息處理,如圖像處理、資料庫、知識庫、語音識別、多媒體等對存儲系統的要求很高。
(5)高速緩存緩沖存儲器一般分為擴展閱讀:
移動存儲特點:
1、獲國家保密局認證,安全可靠;
2、與加密系統無縫結合,防護能力倍增;
3、 國內首創,將普通U盤變為加密U盤,徹底解決U盤的方便性帶來的風險;
4、 採用雙因子認證技術;
5、專用加密移動存儲與系統無縫結合,管理更流暢;
6、功能多樣,可滿足各種不同需求的保密要求;
7、 完善的審計功能,隨時掌握U盤持有人的行為。
移動存儲功能:
1、集中注冊與授權。可通過注冊信息實現U盤身份識別和介質追蹤;
2、主機身份認證。所有安裝客戶端的計算機都須經管理員分配實名信息後方可使用;
3、加密上鎖。對加密上鎖後的U盤需要用戶進行身份認證;
4、訪問控制。可靈活控制移動存儲介質注冊策略和信息,設定允許使用的計算機或租;
5、外出拷貝。拷入U盤內的數據可與外界的計算機進行數據交互使用,也可實現定向拷貝;
6、用戶審計。移動管理存儲系統提供詳細的審計記錄及審計報告。
主存儲器:
存放指令和數據,並能由中央處理器直接隨機存取的存儲器,有時也稱操作存儲器或初級存儲器。主存儲器的特點是速度比輔助存儲器快,容量比高速緩沖存儲器大。
計算機存儲介質:
計算機存儲介質是計算機存儲器中用於存儲某種不連續物理量的媒體。計算機存儲介質主要有半導體、磁芯、磁鼓、磁帶、激光碟等。
『陸』 用作高速緩存的存儲器一般是
SRAM。
靜態隨機存取存儲器(SRAM)是隨機存取存儲器的一種。所謂的「靜態」,是指這種存儲器只要保持通電,裡面儲存的數據就可以恆常保持。
然而,當電力供應停止時,SRAM儲存的數據還是會消失(被稱為volatile memory),這與在斷電後還能儲存資料的ROM或快閃記憶體是不同的。
SRAM主要用於二級高速緩存(Level2 Cache)。它利用晶體管來存儲數據。與DRAM相比,SRAM的速度快,但在相同面積中SRAM的容量要比其他類型的內存小。
SRAM的速度快但昂貴,一般用小容量的SRAM作為更高速CPU和較低速DRAM 之間的緩存(cache).SRAM也有許多種。
(6)高速緩存緩沖存儲器一般分為擴展閱讀:
SRAM的問題:
1、採用FinFET晶體管的最新CMOS技術,單元尺寸的效率越來越低。
平面到FinFET的轉變對SRAM單元的布局效率具有顯著影響。使用FinFET的臨界間距逐漸縮小導致SRAM單元尺寸減小迅速減慢。考慮到對更大的片上SRAM容量的不斷增長的需求,這種情況的時機不會更糟。距離SRAM將占據DSA處理器大小的情況並不遙遠。
2、從正電源通過SRAM單元流到地的漏電流。
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亞閾值晶體管泄漏呈指數級溫度激活,這意味著隨著晶元變熱,它會急劇增加。這導致能量浪費,因為它沒有任何有用的工作。雖然通常稱為靜態功耗,但這種泄漏也會在SRAM處於有效使用狀態時發生,並形成浪費能量的下限。
『柒』 高速緩沖存儲器的組成結構
高速緩沖存儲器是存在於主存與CPU之間的一級存儲器, 由靜態存儲晶元(SRAM)組成,容量比較小但速度比主存高得多, 接近於CPU的速度。
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
Cache存儲體:存放由主存調入的指令與數據塊。
地址轉換部件:建立目錄表以實現主存地址到緩存地址的轉換。
替換部件:在緩存已滿時按一定策略進行數據塊替換,並修改地址轉換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