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固態硬碟一般壽命多長
固態硬碟壽命一般是10-20年左右。
固態硬碟快閃記憶體具有擦寫次數限制的問題,這也是許多人詬病其壽命短的所在。快閃記憶體完全擦寫一次叫做1次P/E,因此快閃記憶體的壽命就以P/E作單位。34nm的快閃記憶體晶元壽命約是5000次P/E,而25nm的壽命約是3000次P/E。
隨著SSD固件演算法的提升,新款SSD都能提供更少的不必要寫入量。一款120G的固態硬碟,要寫入120G的文件才算做一次P/E。普通用戶正常使用,即使每天寫入50G,平均2天完成一次P/E,3000個P/E能用20年(在實際使用中,用戶更多的操作是隨機寫,而不是連續寫,所以在使用壽命內,出現壞道的機率會更高)。
另外,雖然固態硬碟的每個扇區可以重復擦寫100000次(SLC),但某些應用,如操作系統的LOG記錄等,可能會對某一扇區進行多次反復讀寫,而這種情況下,固態硬碟的實際壽命還未經考驗。不過通過均衡演算法對存儲單元的管理,其預期壽命會延長。
SLC有10萬次的寫入壽命,成本較低的MLC,寫入壽命僅有1萬次,而廉價的TLC快閃記憶體則更是只有可憐的500-1000次。
(1)固態硬碟壽命怎麼算擴展閱讀
TLC顆粒的固態硬碟,它的擦寫次數大約為1000 P/E,如果我們每天給影馳ONE 120G SSD寫入10GB的數據,那麼SSD的壽命=120GB*1000/10/365=33年
通常來說,在固態硬碟徹底壞掉之前,依然有機會進入到保護模式,以防寫的狀態保全存儲在盤內的數據完整,從而讓用戶有機會進行最後的備份。下圖所示為東芝TR200的SMART信息,ID 167為SSD Protect Mode,正常原始值為零,可以讀取和寫入,當快閃記憶體壽命臨近耗盡時數值變為1,只允許讀取禁止寫入。
② 固態硬碟的壽命怎麼計算和機械硬碟比哪個長
由於固態硬碟快閃記憶體具有擦寫次數限制的問題,這也是許多人詬病其壽命短的所在,也就是說固態硬碟是有壽命限制的,當然任何硬體產品都有這個壽命概念。固態硬碟內部快閃記憶體完全擦寫一次叫做1次P/E,因此快閃記憶體的壽命就以P/E作單位。34nm的快閃記憶體晶元壽命約是5000次P/E,而25nm的壽命約是3000次P/E。是不是看上去壽命更短了?理論上是這樣沒錯,但隨著SSD固件演算法的提升,新款SSD都能提供更少的不必要寫入量。再來一個具體的例子,一款120G的固態硬碟,要寫入120G的文件才算做一次P/E。普通用戶誇正常使用,即使每天寫入50G,平均2天完成一次P/E,那麼一年就有180次P/E。大家可以自行計算3000個P/E能用幾年,估算一下也有長達十多年的理論壽命,相信到那時候,固態硬碟早就被你換成別的什麼新奇玩意了。
③ 剛買的新筆記本,裡面是1t的固態硬碟,請問壽命大概能用多少年
1、ssd壽命公式:實際容量*擦寫次數/每天寫入次數*365。
④ 有點看不懂現在的固態硬碟的壽命到底是怎麼算的
固態硬碟壽命限制:固態硬碟快閃記憶體具有擦寫次數限制的問題,這也是許多人詬病其壽命短的所在。快閃記憶體完全擦寫一次叫做1次P/E,因此快閃記憶體的壽命就以P/E作單位。34nm的快閃記憶體晶元壽命約是5000次P/E,而25nm的壽命約是3000次P/E。隨著SSD固件演算法的提升,新款SSD都能提供更少的不必要寫入量。一款120G的固態硬碟,要寫入120G的文件才算做一次P/E。普通用戶正常使用,即使每天寫入50G,平均2天完成一次P/E,3000個P/E能用20年,到那時候,固態硬碟早就被替換成更先進的設備了(在實際使用中,用戶更多的操作是隨機寫,而不是連續寫,所以在使用壽命內,出現壞道的機率會更高)。另外,雖然固態硬碟的每個扇區可以重復擦寫100000次(SLC),但某些應用,如操作系統的LOG記錄等,可能會對某一扇區進行多次反復讀寫,而這種情況下,固態硬碟的實際壽命還未經考驗。不過通過均衡演算法對存儲單元的管理,其預期壽命會延長。SLC有10萬次的寫入壽命,成本較低的MLC,寫入壽命僅有1萬次,而廉價的TLC快閃記憶體則更是只有可憐的500-1000次。
來自網路。
⑤ 固態硬碟壽命怎麼算
固態硬碟的壽命主要是指它的寫入壽命。讀取是不消耗固態硬碟的壽命的,目前壽命最長的固態硬碟是slc固態硬碟,寫入次數能夠達到10萬次。其次是mlc固態硬碟,寫入次數也可以達到3000到5000次。壽命比較短的是tlc固態硬碟,寫入次數從800到1000多次之間。這個寫入指的是全盤的擦除寫入。
⑥ 固態硬碟SSD的壽命公式
ssd硬碟的壽命等於總容量乘以可寫入次數除以寫入數據總量。
比如一塊1tb的硬碟可以寫入5000次,而每月使用者會寫入100gb數據,壽命是1000*20000/365=近200年。不過實際使用比標稱的肯定要短,基本上一塊普通家用固態累計寫入2000-3000tb就到頭了,工業級也頂多乘個10。
(6)固態硬碟壽命怎麼算擴展閱讀:
1、SSD 的結構:
基於快閃記憶體的固態硬碟是固態硬碟的主要類別,其內部構造十分簡單,固態硬碟內主體其實就是一塊PCB板,而這塊PCB板上最基本的配件就是控制晶元、緩存晶元和用於存儲數據的快閃記憶體晶元。
2、主控的功能:
控制數據寫入,糾錯,擦除等,可實現性能優化,數據加密和防寫功能,數據安全擦除模式,自毀功能等。
3、優點
採用快閃記憶體作為存儲介質,讀取速度相對機械硬碟更快。固態硬碟不用磁頭,尋道時間幾乎為0。與之相關的還有極低的存取時間,最常見的7200轉機械硬碟的尋道時間一般為12-14毫秒,而固態硬碟可以輕易達到0.1毫秒甚至更低。
⑦ 固態硬碟的壽命有多長
SSD固態硬碟採用NAND型快閃記憶體晶元作為存儲介質,而NAND快閃記憶體並不像DRAM內存顆粒一樣擁有無限的壽命,NAND的寫入壽命只有10萬個循環,一旦某個存儲單元的寫入循環接近這個數字,那麼就很有可能遭遇徹底的物理損壞。對於頻繁讀寫的硬碟來說,10萬個循環顯然不是什麼驚人的數字,事實上這個數字遠無法同傳統的硬碟相比—傳統硬碟的磁層理論上可以經受無數次的讀寫操作而不會有磁失效的危險。顯然,如果壽命問題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那麼SSD固態硬碟的市場推廣將遭遇挫折。
實際上以上的問題根本不可能出現,10萬個寫循環是針對每一個存儲單元而言,假如針對這個單元連續進行10萬次寫操作,那麼這個單元的確將會失效。
但SSD固態硬碟並不會只在一個單元上不斷進行寫入操作,而是將寫入動作平均分配到其他的單元上進行—這套機制被稱為「損耗平衡」,KingSpec
的每個SSD都擁有「動態與靜態的平衡抹除演算法」的損耗平衡機制,它由固態硬碟的控制器來實現;損耗平衡機制將SSD固態硬碟的可靠性提高了幾個數量級,因為一塊固態硬碟不可能被完全磨損。例如:一塊容量為64GB的固態硬碟進行完全寫滿數據,然後刪除,之後再進行寫滿-刪除的循環;每隔幾小時,這個循環就重復一次,而在幾年之後,這塊SSD固態硬碟仍然正常運作,並未遇到任何故障。
盡管如此,企業界對於SSD固態硬碟還是心存疑慮,雖然美國花旗銀行、美國運通、中國網路這樣的企業已經在高負荷伺服器中大量使用SSD固態硬碟,但也不足以完全說明問題,總的來說,SSD的可靠性還得依靠實際應用來檢驗。
⑧ 固態硬碟的使用壽命可以到多長時間
固態硬碟壽命一般是10-20年左右。固態硬碟快閃記憶體具有擦寫次數限制的問題,這也是許多人詬病其壽命短的所在。快閃記憶體完全擦寫一次叫做1次P/E,因此快閃記憶體的壽命就以P/E作單位。34nm的快閃記憶體晶元壽命約是5000次P/E,而25nm的壽命約是3000次P/E。隨著SSD固件演算法的提升,新款SSD都能提供更少的不必要寫入量。一款120G的固態硬碟,要寫入120G的文件才算做一次P/E。普通用戶正常使用,即使每天寫入50G,平均2天完成一次P/E,3000個P/E能用20年(在實際使用中,用戶更多的操作是隨機寫,而不是連續寫,所以在使用壽命內,出現壞道的機率會更高)。另外,雖然固態硬碟的每個扇區可以重復擦寫100000次(SLC),但某些應用,如操作系統的LOG記錄等,可能會對某一扇區進行多次反復讀寫,而這種情況下,固態硬碟的實際壽命還未經考驗。不過通過均衡演算法對存儲單元的管理,其預期壽命會延長。SLC有10萬次的寫入壽命,成本較低的MLC,寫入壽命僅有1萬次,而廉價的TLC快閃記憶體則更是只有可憐的500-1000次。(8)固態硬碟壽命怎麼算擴展閱讀TLC顆粒的固態硬碟,它的擦寫次數大約為1000 P/E,如果我們每天給影馳ONE 120G SSD寫入10GB的數據,那麼SSD的壽命=120GB*1000/10/365=33年通常來說,在固態硬碟徹底壞掉之前,依然有機會進入到保護模式,以防寫的狀態保全存儲在盤內的數據完整,從而讓用戶有機會進行最後的備份。下圖所示為東芝TR200的SMART信息,ID 167為SSD Protect Mode,正常原始值為零,可以讀取和寫入,當快閃記憶體壽命臨近耗盡時數值變為1,只允許讀取禁止寫入。參考資料:網路 固態硬碟
⑨ 一般固態硬碟的使用壽命是多久
一般為5~6年。
⑩ 如何計算 SSD 固態硬碟的壽命
ssd硬碟的壽命等於總容量乘以可寫入次數除以寫入數據總量。
比如一塊1tb的硬碟可以寫入5000次,而每月使用者會寫入100gb數據,壽命是1000*20000/365=近200年。不過實際使用比標稱的肯定要短,基本上一塊普通家用固態累計寫入2000-3000tb就到頭了,工業級也頂多乘個10.不過即便如此依舊比機械硬碟耐用,所以現在大型數據公司的重要數據都使用固態硬碟。不過存儲大量數據從成本出發,還是要選擇機械硬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