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陳九怪世界文化訪問視頻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陳九怪世界文化訪問視頻

發布時間: 2022-06-09 00:56:50

㈠ 精通鄭和下西洋的人進!!!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 彭亨、真臘、古里、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下『西洋』的定義:明朝初期以婆羅(Borneo)/汶萊為界,以東稱為東洋,以西稱為西洋,故過去所稱南海、西南海之處,明朝稱為東洋、西洋,且暹羅灣之海,稱為漲海。
鄭和下西洋的條件和前提:
1.唐宋以來領先世界的先進的航海技術和發達的造船技術;
2.明帝國雄厚的經濟實力支持和強大的軍事力量保障;
3.有明成祖朱棣這樣雄才大略的統治者,和鄭和這樣出色的航海家,外交家.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1.宣揚明朝國威(政治目的);
2.擴展海外貿易(經濟目的);
3.還有一說法是,明成祖為了尋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國國力的強盛,中國的海軍縱橫西洋,萬國朝貢,盛世追跡漢唐;
2.加強了中國明朝政府與海外各國的聯系,給南洋,西洋各國帶來了經濟實惠;
3.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件世界性的盛舉,從此,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4.由於鄭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於經濟目的,全部的開支都依賴明朝強大的國力來支撐,沒有對中國帶來什麼經濟實惠,於是,明朝全盛時期過後,再也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來支持這項龐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隨之停止.
【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四年(一四0六年)六月,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順風南下,到達爪哇島上的麻喏八歇國。爪哇古名?婆,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為南洋要沖,人口稠密,物產豐富,商業發達。
當時,這個國家的東王、西王正在打內戰。東王戰敗,其屬地被西王的軍隊佔領。鄭和船隊的人員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佔領軍誤認為是來援助東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誤殺,計一百七十人。鄭和部下的軍官紛紛請戰,說將士的血不能白流,急於向麻喏八歇國進行宣戰,給以報復。
「爪哇事件」發生後,西王十分懼怕,派使者謝罪,要賠償六萬兩黃金以贖罪。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師不利,而且又無辜損失了一百七十名將士,按常情必然會引發一場大規模戰斗。然而,鄭和得知這是一場誤殺,又鑒於西王誠惶誠恐,請罪受罰,於是稟明皇朝,化干戈為玉帛,和平處理這一事件。明王朝決定放棄對麻喏八歇國的賠償要求,西王知道這件事後,十分感動,兩國從此和睦相處。
爪哇島三寶壟紀念鄭和六百周年活動組委會成員向記者談及此事,都十分敬佩,說鄭和對各國不論強弱親疏,平等對待,一視同仁,即時兩國發生沖突,仍能保持極大的剋制,委曲求全,以理服人,表現出對鄰國的和平共處,睦鄰友好,使中國和印尼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源遠流長,我們定居在這里也感到臉上有光,我們以鄭和為驕傲。
印尼的學者認為,鄭和艦隊無疑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特混艦隊,是一支無敵艦隊。而鄭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義上的對外戰爭僅有錫蘭(今斯里蘭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無奈的情況下的防衛性作戰。鄭和在處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動用武力,而且不要賠償,充分體現了鄭和是傳播和平的使者,他傳播的是「以和為貴」的中國傳統禮儀,以及「四海一家」、「天下為公」的中華文明。
二下西洋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 1407年10月13日 。鄭和回國後,立即進行第二次遠航准備,主要是送外國使節回國。這次出訪所到國家有占城、渤尼 今汶萊 、暹羅 今泰國 真臘 今柬埔寨 、爪哇、滿刺加、錫蘭、柯枝、古里等。到錫蘭時鄭和船隊向有關佛寺布施了金、銀、絲絹、香油等。永樂七年二月初一 1409年2月15日 ,鄭和、王景弘立《布施錫蘭山佛寺碑》,記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現存科倫坡博物館。鄭和船隊於永樂七年夏 1409年 回國。
第二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000多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九月 1409年10月 船隊從太倉劉家港啟航,11月到福建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同年12月從福建五虎門出洋,順風經過十晝夜到達占城,後派出一支船隊從占城直接駛向暹羅。鄭和船隊離開占城又到真臘,然後順風到了爪哇、淡馬錫(今新加坡、滿刺加)。鄭和在滿刺加建造倉庫,下西洋所需的錢糧貨物,都存放在這些倉庫里,以備使用。鄭和船隊去各國的船隻,返航時都在這里聚集,裝點貨物,等候南風開航回國。鄭和船隊從滿刺加開航,經阿魯、蘇門答刺、南巫里到錫蘭。在錫蘭,鄭和又另派出一支船隊到加異勒 今印度半島南端東岸 、阿拔巴丹和甘巴里。鄭和親率船隊去小葛蘭、柯枝,最後抵古里,於永樂九年六月十六日 1411年7月6日 回到了祖國。
【第四次下西洋】
永樂十年十一月十五日 1412年12月18日 朝廷令鄭和進行規模更大的一次遠航。永樂十一年 1413年 冬開航。首先到達占城,後率大船隊駛往爪哇、舊港、滿刺加、阿魯、蘇門答刺。從這里鄭和又派分船隊到溜山 今馬爾地夫群島 。而大船隊從蘇門答刺駛向錫蘭。在錫蘭鄭和再次派分船隊到加異勒,而大船隊駛向古里,再由古里直航忽魯謨斯 今伊朗波斯灣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島 。這里是東西方之間進行商業往來的重要都會。鄭和船隊由此啟航回國,途經溜山國。後來鄭和船隊把溜山國作為橫渡印度洋前往東非的中途停靠點。鄭和船隊於永樂十三年七月八日 1415年8月12日 回國。這次航行鄭和船隊跨越印度洋到達了波斯灣。第四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670多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四年十二月十日 1416年12月28日 朝廷命鄭和送「十九國」使臣回國。鄭和船隊於永樂十五年五月 1417年 冬遠航,首先到達占城,然後到爪哇、彭亨、舊港、滿刺加、蘇門答刺、南巫里、錫蘭、沙里灣尼 今印度半島南端東海岸 、柯枝、古里。船隊到達錫蘭時鄭和派一支船隊駛向溜山,然後由溜山西行到達非洲東海岸的木骨都束 今索馬里摩加迪沙 、不刺哇 今索馬里境內 、麻林 今肯亞馬林迪 。大船隊到古里後又分成兩支,一支船隊駛向阿拉伯半島的祖法兒、阿丹和刺撒 今葉門民主共和國境內 ,一支船隊直達忽魯謨斯。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日 1419年8月8日 鄭和船隊回國。
【第六次下西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 1421年3月3日 ,明成祖命令鄭和送十六國使臣回國。為趕東北季風,鄭和率船隊很快出發,到達國家及地區有占城、暹羅、忽魯謨斯、阿丹、祖法兒、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 今索馬里朱巴河 、麻林、古里、柯枝、加異勒、錫蘭山、溜山、南巫里、蘇門答刺、阿魯、滿刺加、甘巴里、幔八薩 今肯亞的蒙巴薩 。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日 1422年9月3日 鄭和船隊回國,隨船來訪的有暹羅、蘇門答刺和阿丹等國使節。
【第七次下西洋】
寶船從龍江關出水宣德五年六月九日 1430年6月29日 ,明宣宗朱瞻基命鄭和再次出使西洋。同年閏十二月初六,船隊從龍灣 今南京下關 啟航,2月3日集結於劉家港。在劉家港,鄭和等立《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績碑》。船隊到達福建長樂太平港,在南山三峰塔寺立《天妃靈應之記》石碑。兩碑都記下了他們六次出航的歷程。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船隊從五虎門出洋。這次遠航經占城、爪哇的蘇魯馬益、蘇門答刺、古里、竹步,再向南到達非洲南端接近莫三比克海峽,然後返航。當船隊航行到古里附近時,鄭和因勞累過度一病不起,於宣德八年 1433年 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逝世。鄭和船隊由正使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經蘇門答刺、滿刺加等地,回到太倉劉家港。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鄭和船隊到達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550人。
第1次下西洋 第2次下西洋 第3次下西洋 第4次下西洋 第5次下西洋 第6次下西洋 第7次下西洋
(一四0六年)六月 1407年10月13日 1409年10月 1412年12月18日 1416年12月28日 1421年3月3日 1430年6月29日

船隊編制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是一支規模龐大的船隊,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軍事組織進行編成的,在當時世界上堪稱一支實力雄厚的海上機動編隊.很多外國學者稱鄭和船隊是特混艦隊、鄭和是海軍司令或海軍統帥.著名的國際學者,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這一時期的世界歷史之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
1、人數眾多,組織嚴密
鄭和下西洋船隊,是根據海上航行和擔負的任務,採用軍事組織形式組建的.
首先,人數多
鄭和下西洋的人數,史料上有明確記載的有4次.
我們可以初步判斷:鄭和每次下西洋人數在27000人以上.約明朝軍隊5個衛,每個衛5000-5500人;從現在看到的《武職簿》,主要是來自沿海衛所.當時西方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航海的人數:分別在90-150人之間;170多;265人.我這里不是單純地談數量,而是說明一個科學道理,航海人數的多少,反映了一種實力,尤其是在古代社會,它需要各方面物質保障,很不容易.
其次,船隊編制. 根據我們海軍專業人員多年研究,鄭和船隊由舟師、兩棲部隊、儀仗隊三個序列編成.舟師就是現在的艦艇部隊,基本單位戰船,它們被組成編隊,叫前營、後營、中營、左營、右營;兩棲部隊用於登陸行動;儀仗隊擔任近衛和對外交往時的禮儀,庄嚴威武.
按照下西洋的任務,鄭和船隊人員主要有六個部分:指揮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貿易部分、後勤保障部分、軍事護航部分.指揮部分:整個船隊的中樞,對航行、外交、貿易、作戰等進行指揮決策.鄭和職務是欽差正使總兵太監;航海部分:航海業務、修船的、預測天氣的等;外交貿易部分:外交禮儀的、進行貿易的、聯絡翻譯的;後勤保障部分:管理財務的、後勤供應的、起草文書的、醫務人員等;軍事護航部分:負責航行安全和軍事行動的. 從對鄭和船隊人員組成研究,編制是完善的、嚴密的,體現了古代中國人民豐富航海經驗,確保鄭和下西洋的實現.
[編輯本段]寶船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63艘,最大的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摺合現今長度為151.18米,寬61.6米。船有四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百人才能啟航,一艘船可容納有千人。 《明史•兵志》又記:「寶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可容千人」。
在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中,有五種類型的船舶。第一種類型叫"寶船"。最大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載重量八百噸。這種船可容納上千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它的體式巍然,巨無匹敵。它的鐵舵,須要二,三百人才能舉動。第二種叫"馬船"。馬船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第三種叫"糧船"。它長二十八丈,寬十二丈。第四種叫"坐船",長二十四丈,寬九丈四尺。第五種叫"戰船",長十八丈,寬六丈八尺。可見,鄭和所率領船隊的船隻,有的用於載貨,有的用於運糧,有的用於作戰,有的用於居住。分工細致,種類較多。我們可以說,鄭和的船隊是一支以寶船為主體,配合以協助船隻組成的規模宏大的。
肯定派
認為《明史》基本上正確,因為南京靜海寺鄭和殘碑所記「兩千料海船」,不是「寶船」,而是較小的「戰座船」。
對南京鄭和造船廠的考古,發掘出一根約15米長的舵,和明史所述寶船大小相符。
南京鄭和造船廠的船塢寬可容20丈。
伊本•白圖泰(ibn Battuta)(1304-1377年)游記中早已紀錄中國巨大的12張帆可載千人的海船。白圖泰的紀錄可作為12帆載千人的寶船的旁證。
質疑派
認為木材強度有限,過大的船體無法保證水密性,難以做長時間的航行。根據南京靜海寺鄭和所立殘碑記載,鄭和首次出海寶船為「兩千料」,根據他們推論,摺合長約為長十五到二十丈,寬六到八丈左右。載重量約為五千噸。至今未有人復制能夠實際航行的四十四丈「寶船」。目前復制中的寶船多採用質疑派的說法。
即便採用質疑派的說法,鄭和寶船仍是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型船舶。
[編輯本段]航海技術
根據《鄭和航海圖》,鄭和使用海道針經(24/48 方位指南針導航)結合過洋牽星術(天文導航),在當時是最先進的航海導航技術。鄭和的船隊,白天用指南針導航,夜間則用觀看星斗和水羅盤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於對船上儲存淡水、船的穩定性、抗沉性等問題都作了合理解決,故鄭和的船隊能夠在「洪濤接天,巨浪如山」的險惡條件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很少發生意外事故。白天以約定方式懸掛和揮舞各色旗帶,組成相應旗語。夜晚以燈籠反映航行時情況,遇到能見度差的霧天下雨,配有銅鑼、喇叭和螺號也用於通訊聯系。
體現鄭和下西洋航海技術,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天文航海技術
中國很早就可以通過觀測日月星辰測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鄭和船隊已經把航海天文定位與導航羅盤的應用結合起來,提高了測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確度,人們稱「牽星術」.用「牽星板」觀測定位的方法,通過測定天的高度,來判斷船舶位置、方向、確定航線. 這項技術代表了那個時代天文導航的世界先進水平.
2、地文航海技術
鄭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術,是以海洋科學知識和航海圖為依據,運用了航海羅盤、計程儀、測深儀等航海儀器,按照海圖、針路簿記載來保證船舶的航行路線.航行時確定航行的線路,叫作針路,羅盤的誤差,不超過2.5度.
3、《鄭和航海圖》
《鄭和航海圖》得以傳世,多虧明代晚期作者茅元儀收錄在《武備志》中.原圖呈一字形長卷,收入《武備志》時改為書本式,自右而左,有圖20頁,共40幅,最後附「過洋牽星圖」二幅.海圖中記載了530多個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個,最遠的東非海岸有16個.標出了城市、島嶼、航海標志、灘、礁、山脈和航路等.其中明確標明南沙群島(萬生石塘嶼)、西沙群島(石塘)、中沙群島(石星石塘),1947年民國政府內政部以鄭和等命名南海諸島礁,紀念這位偉大的航海家.
《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該圖與同時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蘭海圖相比,《鄭和航海圖》制圖的范圍廣,內容豐富,雖然數學精度較其低,但實用性勝過波特蘭海圖.英國李約瑟在《中國科技史》一書中指出:關於中國航海圖的精確性問題,米爾斯(Mills)和布萊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細的研究,他們二人都很熟悉整個馬來半島的海岸線,而他們對中國航海圖的精確性作出了很高的評價.
鄭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國先進航海科技光輝,表現了中國古代人的偉大智慧,從而創造了鄭和下西洋的偉大航程.
[編輯本段]鄭和發現美洲論
在2002年出版的暢銷書《1421年:中國發現世界》中,前英國皇家海軍潛水艇指揮官加文•孟席斯提出鄭和船隊的分隊曾經實現環球航行,並早在西方大航海時代之前便已發現美洲和大洋洲的論點。
2006年1月16日,北京和倫敦的格林威治國家海事博物館同時展出一張1763年繪制的附註有永樂16年(1418年)的中國航海地圖。該中國航海地圖有詳細的航海區域,以及繪畫美洲、歐洲、非洲的的輪廓。除此以外,該圖更附有對美洲土著(膚色黑紅、頭和腰戴羽毛),以及澳洲土著(膚色黝黑、赤身、腰部戴有骨製品)的描術。唯一缺憾是該航海地圖中沒有不列顛島的記載。 根據該地圖的收藏家中國律師劉剛稱,他是在2001年以500美元從一個上海商人處購得該地圖,並且因為讀過上文提到的《1421年:中國發現世界》而得知該航海地圖的歷史重要性及意義。
鄭和航行前後達28年,他訪問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到一地,鄭和贈給各國國王厚禮,以示友好,船隊帶去絲綢、瓷器、銅鐵器、金銀和其他手工業品交換當地特產。隨行官員隨時記錄見聞。回航時,各國派使同來,贈珍寶特產給明皇帝,並與中國商人交換。友好的交往,擴大了貿易,也增進了了解。鄭和出色地完成了他的使命,南洋等地的人民一直紀念這位和平友好的使者,在一些城市裡,至今還保有紀念鄭和的寺廟和勝跡。鄭和七次遠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歐洲航海家哥倫布、華哥達·伽馬的海上活動,都比鄭和晚得多,他們幾次航行,人數在100人左右,船隻三、四艘,噸位最大的僅120噸。在航程、規模、組織等方面,鄭和都超過這幾個歐洲航海家。
[編輯本段]鄭和的航海筆錄
鄭和船隊到達舊港(今蘇門答臘島的巨港)的時候,突然遭到海盜的攔截襲擊。這群海盜的頭子叫陳祖義。陳祖義本是廣東人,洪武年間跑到現在的南洋,召集一夥人佔領了舊港,常常打劫路經此地的商船,許多國家的商人都深受其害。這一次,陳祖義見鄭和船隊船多兵眾,不敢貿然下手,就假意向鄭和投降,暗地裡卻准備打劫船隊。鄭和及時發現了陳祖義的陰謀,立即部署對策。等陳祖義率眾人來搶劫時,他指揮將士們把海盜打敗,殺死了五千多人,燒毀了海盜船隻十艘,俘獲七艘,還活捉了陳祖義。 在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贈送了許多禮物給明朝,表示兩國修好。哪知貪心不足的亞烈苦奈兒見鄭和船隊裝載了大量金銀,就假意請鄭和到他的宮殿。盛宴招待之後,他再次向鄭和索取金幣,暗地裡卻發兵去劫奪鄭和的船隊。鄭和沉著冷靜,了解到錫蘭山的大部分兵力已派去攻打船隊,都城空虛,就火速傳令,調來了兩千多將士,出其不意地攻打了錫蘭山的都城,生擒了亞烈苦奈兒及其妻子官屬。領兵打劫船隊的將領聽說明軍回攻都城,趕忙下令撤兵回救。鄭和的軍隊乘勝殺了個回馬槍,又把敵兵打地潰不成軍。他們只得向明軍投降了。鄭和當場釋放了投降的將士兵卒,只把亞烈苦奈兒和幾個重要官屬扣留在船上,然後繼續訪問其他地區。 當鄭和的船隊到達木古都束時。國王親自去迎歡,並且設宴款待。鄭和向國王和王妃贈送了絲織品陶器和茶葉。國王送給明朝皇帝一隻珍貴動物,叫做「麒麟」,也就是非洲長頸鹿。回來的時候,不僅帶回來了十七國的使節,和他們同來中國訪問的,其中有的是王子,有的是王叔王弟,都同明朝建立了邦交。鄭和還帶回來了忽魯謨斯的獅子、金錢豹、大西馬;阿丹國的麒麟、長角馬哈獸;木古都束的花福祿和獅子;卜刺哇的千里駱駝和駝鳥。
鄭和在國內休整了一年多時間後,永樂十年十一日,成祖又令他第三次遠航西洋諸國。這次正好趕上了東北季風時節,鄭和的船隊順風而行,不久就到達蘇門答刺(今印尼蘇門答臘島)。
蘇門答刺剛剛經過一場大的事變,使鄭和的訪問遇上麻煩。原來,蘇門答刺的西面有個那孤兒國。1408年(明樂永六年),那孤兒國和蘇門答刺打了一仗,蘇門答刺國王中箭身亡。王子年齡尚小,不能替父王報仇。王後卻復仇心切,她曉諭全國:誰能領兵打敗那孤兒國,替先王報仇,我就嫁給他,並請他當國王。一個有本領的漁夫奮勇領兵打敗那孤兒國的軍隊,殺了他們的國王。漁夫娶了王後,當上了蘇門答刺國王。老國王的兒子長大以後很不甘心。他培植了一夥心腹勇士,乘機殺死了漁夫,自己登上王位。鄭和到達蘇門答刺後,向新國王贈送了許多禮品。 漁夫有個兒子蘇干刺,想替父親報仇,發兵攻打蘇門答刺,企圖爭奪王位。沒想到反被新國王打敗了。他只得逃到一個叫鄰山的地方,自立一寨。他聽說鄭和贈送給蘇門答刺新國王許多禮物,卻沒有送禮給自己,心中有忌又恨就帶領幾萬兵眾,襲擊鄭和的船隊。在蘇門答刺的配合下,鄭和指揮將士英勇還擊,把蘇干刺的兵眾打得大敗,乘勝追擊到一個叫南渤利的地方,活捉了蘇干刺和他的妻子、兒子。到永樂十三年回國後,永樂帝下令把蘇干刺殺了。 1430年(宣德五年六月),明代的第五個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又一次派遣鄭和、王景弘率領船隊,訪問了忽魯謨斯等二十來個國家。因為這次訪問的國家多,地域廣,路程遠,因而時間也就很長,到1433年才啟程回國。不料船隊返航至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之科澤科德)時,六十三歲的鄭和因積勞成疾,不幸辭世。王景弘命人把鄭和的遺體妥為裝殮,准備回國安葬。當時已進入夏季,熱帶氣候酷熱,船隊航進爪哇(今印尼爪哇島)時,眼見鄭和的遺體難於保存,已不可能運回國內安葬,王景弘只好決定埋葬在當地。
[編輯本段]鄭和下西洋的作用與意義

㈡ 世界十大往站都是哪些

世界前五十大門戶網站:
1. Yahoo!
Personalized content and search options. Chatrooms, free e-mail, clubs, and pager.
www.yahoo.com - Site Info

2. Microsoft Network (MSN)
Dialup access and content provider.
www.msn.com - Site Info

3. Google
Enables users to search the Web, Usenet, and images. Features include PageRank, caching and translation of results, and an option to find similar pages. The company's focus is developing search technology.
www.google.com - Site Info

4. YouTube
YouTube is a way to get your videos to the people who matter to you. Upload, tag and share your videos worldwide!
www.youtube.com - Site Info

5. Windows Live
Search engine from Microsoft.
www.live.com - Site Info

6. Myspace
Social Networking Site.
www.myspace.com - Site Info

7. Bai.com
The leading Chinese language search engine, provides âœsimple and reliableâ? search experience, strong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multi-media content including MP3 music and movies, the first to offer WAP and PDA-based mobile search in China.
www..com - Site Info

8. Orkut
Social networking and discussion site operated by Google.
www.orkut.com - Site Info

9. Wikipedia
An online collaborative encyclopedia.
www.wikipedia.org - Site Info

10. 騰訊網(http://www.qq.com)
中國最好的門戶資訊網站,QQ.COM,新生活,我主張
www.qq.com - Site Info

11. Megaupload
Megaupload is a "leading website of the world" for transferring files easily, with complete security and free of charge.
www.megaupload.com - Site Info

12. Yahoo!カテゴリ
有料審査制のディレクトリ。ウェブサービスの形でAPIを公開。
www.yahoo.co.jp - Site Info

13. Microsoft Corporation
Main site for proct information, support, and news.
www.microsoft.com - Site Info

14. Hi5
Social networking site offering media sharing, affinity groups, and messaging.
www.hi5.com - Site Info

15. Thefacebook
A social utility that connects people with friends and others who work, study, and live around them.
www.facebook.com - Site Info

16. 新浪新聞中心
包括即日的國內外不同類型的新聞與評論,人物專題,圖庫。
www.sina.com.cn - Site Info

17. Blogger.com
Free, automated weblog publishing tool that sends updates to a site via FTP.
www.blogger.com - Site Info

18. Rapidshare.com
www.rapidshare.com - Site Info

19. EBay
International person to person auction site, with procts sorted into categories.
www.ebay.com - Site Info

20. Friendster
Friendster is a leading global social network emphasizing genuine friendships and the discovery of new people through friends. Search for old friends and classmates, stay in better touch with friends, share photos and videos, and so much more.
www.friendster.com - Site Info

21. Fotolog.com
Fotolog.com - a great online community of interconnected photo-weblogs. Make it easy for your friends and family to see what's up with you by putting your latest, greatest digital photos on the web in a daily journal format.
www.fotolog.net - Site Info

22. Sohu.com Inc.
Proces Chinese language Internet portal and internet communities. (Nasdaq: SOHU).
www.sohu.com - Site Info

23. 網易
中國最大的網路社區和門戶網站
www.163.com - Site Info

24. Google UK
The local version of this pre-eminent search engine, offering UK-specific pages as well as world results.
www.google.co.uk - Site Info

25. Google.fr
www.google.fr - Site Info

26. Почта@Mail.ru
Полно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ая почтовая система. Адресная книга, антивирус. Web-интерфейс, POP3 и WAP. Выбор из 4-х доменов.
www.mail.ru - Site Info

27. Google
Versão brasileira do buscador Google.
www.google.com.br - Site Info

28. Google
Suche im gesamten Web, in deutschsprachigen sowie in deutschen Seiten. Zusätzlich ist eine Bildersuche, eine Newsarchiv-Suche (ehemals dejanews) sowie ein Katalog vorhanden.
www.google.de - Site Info

29. 淘寶網
包括電腦通訊、男士和女士用品、書籍音像、運動用品、游戲裝備等商品拍賣,還有相關的社區交流,同時提供支付寶網上交易安全保證系統。
www.taobao.com - Site Info

30. Passport.net
www.passport.net - Site Info

31. Amazon.com
Amazon.com seeks to be Earth's most customer-centric company, where customers can find and discover anything they might want to buy online, and endeavors to offer its customers the lowest possible prices. Site has numerous personalization features and services including one-click buying, extensive customer and editorial proct reviews, gift registries, gift certificates, wish lists, restaurant and movie listings, travel, and photo processing.
www.amazon.com - Site Info

32. Google Chile
Buscador que enfoca sus resultados para este país y a nivel internacional tanto en español como en inglés.
www.google.cl - Site Info

33. Google España
Buscador que enfoca sus resultados para este país y a nivel internacional tanto en castellano, catalán, gallego, euskara e inglés.
www.google.es - Site Info

34. BBC Newsline Ticker
Headline ticker will automatically update throughout the day with the latest news, sport, travel, finance and weather from the BBC. Available for multiple OS platforms.
www.bbc.co.uk - Site Info

35. 雅虎中國
含新聞、資訊、郵箱和搜索引擎。
www.yahoo.com.cn - Site Info

36. Google.cn
www.google.cn - Site Info

37. Skyblog
Outil de publication communautaire.
www.skyblog.com - Site Info

38. Google Polska
Wyszukiwarka stron WWW, grafiki, grup dyskusyjnych, katalog tworzony na bazie ODP i wzbogacany przy użyciu własnej technologii Google.
www.google.pl - Site Info

39. The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Features plot summaries, reviews, cast lists, and theatre scheles.
www.imdb.com - Site Info

40. TOM.COM
TOM ONLINE(http://www.tom.com)
www.tom.com - Site Info

41. Яndex
Поисковый сервер для русского сегмента Интернета, разработка компании CompTek.
www.yandex.ru - Site Info

42. Flickr
Picture galleries available with social networking, chat, groups, and photo ratings.
www.flickr.com - Site Info

43. Universo Online
Acesso à internet e serviços agregados.
www.uol.com.br - Site Info

44. 無名小站
Photo Album and Blog 網路相簿及網路日誌
www.wretch.cc - Site Info

45. Photobucket image hosting and photo sharing
Provides image hosting for auctions, live journals, blogs, message boards, personal websites and online photo albums. Reliable, fast and very simple to use.
www.photobucket.com - Site Info

46. Google 日本
多言語対応サーチエンジンの日本版。ウェブ、イメージおよびニュース検索、Usenet掲示板。
www.google.co.jp - Site Info

47. Craigslist.org
www.craigslist.org - Site Info

48. Onet.pl
Wiadomości z kraju i ze świata, baza danych firm i instytucji, ogłoszenia, pasaż handlowy, wyszukiwarka i katalog stron, czat, blog, randki, pogoda, konta e-mail i WWW, kartki pocztowe.
www.onet.pl - Site Info

49. Go
A searchable directory, news, stocks, sports and free e-mail.
www.go.com - Site Info

50. ImageShack
ImageShack® is a free image hosting solution. It can be used to share pictures with friends, as well as post images on message boards and blogs. It can also be used to direct link images from your personal website or online auction. And best of all, it's completely free.
www.imageshack.us - Site Info

中國十大門戶網站:

老大"天機老人"--新浪
武器:新聞棒
招數:以多勝少
派系:中西合壁
弱點:版權糾紛 內部戰爭
山頭:www.sina.com.cn
簡介:所謂老大,顧名思義就是第一了,就目前的中國網路看,無論從人氣還是點擊率比較,新浪都名列前矛,當之無愧的第一。無奈廉頗老矣,版權的糾紛、財政赤字、內部嚴酷的戰爭、王志東的招牌被推倒等等無情的打擊籠罩在新浪的頭上,這只領頭羊還能撐多久?這已經是大家早都開始思考的問題了,因此可以看出,新浪老大的地位已經開始搖搖欲墜,尤其是一批武藝超群的門戶網站正虎視耽耽地盯著新浪的地位,江湖有句話說的好,樹大招風嘛!新浪危矣呀!

老二"無情環"--搜狐
武器:搜索叉
招數:漫天廣告
派系:洋為中用
弱點:死氣沉沉
山頭:www.sohu.com
簡介:搜狐曾在老大的位置上名列過第一,但很快就被新浪的光芒掩蓋,恨不第一這一直是搜狐的奮斗情緒,張朝陽低調的面對大眾,就是採取韜光隱晦的策略,目的是出奇不意的捅死新浪,奪回老子天下第一的名頭,於是乎拉攏chianren欲與新浪暗暗叫勁。雖說chinaren每日仍可為搜狐帶來超過千萬的訪問量,但自己的本色已全然不見,世界上再也沒有chinaren這一曾經光輝的名字了。況且chianren賴以成名的招數(校友錄)已經被眾多江湖人士偷學,漸漸失去了殺手的冷酷,古龍說的好,殺手一旦失去殺氣,那就意味著死亡。南無阿彌陀佛,搜狐拉來個"行將朽木"的人來對付新浪和眾多豪傑,那怎麼行呢?哎,老二的位置已經朝不保夕了。據不可靠但又很可信的消息稱:搜狐將是最先被排擠出三大門戶網站中的第一位,如果真是這樣,那搜狐好歹也爭到了個第一嘛(無奈的苦笑)。
張朝陽是我們敬佩的網路前輩和IT英雄,希望他不要只想著公司的收入問題,也該好好管管內容了!不然隱退江湖、保住臉面就成了搜狐唯一的選擇,還有一條路,那就是、、、、、、

老三"小李飛刀"--網易
武器:社區刀
招數:迷魂大法
派系:中國電信的掌門高徒
弱點:搖擺不定
山頭:www.163.com
簡介:網易是大眾很喜歡的網站,就象我們喜歡李尋歡一樣,但他只能屈居第三的位置,因為什麼?因為他年輕。他的受重人群年齡基本不超過25歲。年輕是他的優點但更是他的弱點,因為年輕就意味著上當受騙,就意味著沒有主見。丁磊多次放話要出賣網易,結果呢?是在製造新聞嗎?決不是!骯臟的江湖讓丁磊無所適從,還是撈點實惠吧,做個富翁比什麼不強!尤其是網易高層的內部斗爭已越來越激烈,早早脫離血雨腥風的江湖也許已成為了網易的奢望,中國電信依然屹立,但門下弟子卻已看破紅塵,走吧!讓網易走吧!

老四"鐵劍"--TOM
武器:吞並劍
招數:出其不意
派系:南北結合
弱點:知名度不夠
山頭:www. tom.com
簡介:TOM是賦予傳奇色彩的,別看他的年齡不大,但其旺盛的活力足以笑傲整個江湖。當他剛剛現身江湖的時候,就以獨特的背景震撼了江湖,隨著北京公司的成立和完善,TOM在江湖的地位日見高漲起來。TOM有著少年豪傑特有的瀟灑和成熟。他少有顧慮,不聲不想地做著自己想做的事,很少宣揚自己,因此長時間江湖中幾乎都沒聽到過他的字型大小,但老江湖們卻深知這個新生代的可怕,他就象古龍小說中的少年劍客阿飛,終將一劍成名!

老五"銀戟"--中華網
武器:資產槍
招數:後台強硬
派系:美中聯合派
弱點:膽子大胃口大
山頭:www.china.com
簡介:中華網算是中國門戶網站中最有錢的單位之一了,也是膽子最大最意想天開的一位了,前一段時間中華網就風傳要收購新浪,你說他的膽子大不大?不過中華網的確讓人稱羨,因為他有強大的美國和新華社在支持他,所以他有膽量有胃口,正所謂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加上"中華"這個悠久庄嚴的名字,在江湖中還有什麼難以辦到的事情嗎?我看好中華網。

老六"少林"--中文雅虎
武器:招牌十八掌
招數:名"氣"功
派系:西洋派
弱點:沒有中國特色
山頭:www.cn.yahoo.com/
簡介:雅虎的大名真是如雷貫耳呀,幾乎全世界都有他的擁護者,一個網路做到這份上實在有過人的能耐,真讓全江湖的人仰慕。
雅虎是一個地道的美國佬,天生的野心大,全世界的事他都想插足,於是中文雅虎就在中國這塊相對貧瘠的土地上誕生了。可是想在中國這塊廣博深奧的土壤中生根發芽是何其難也,但雅虎卻做到了,因為他的招牌太響亮了,一出世就有高人說:"三足鼎立,兩虎在後"。指的就是新浪、搜狐、網易還有TOM和雅虎!中國有句古話--外來的和尚好念經,的確如此,中文雅虎能有如此地位實在是客觀原因造成的,但誰也別小視他的武功,在江湖上能立得住招牌,必有他獨到的能耐!

老七"神鞭"--163郵局
武器:電子郵箱鞭
招數:一招仙
派系:中國南派
弱點:內容太少
山頭:www.163.net
簡介:說起163就不能不提到丁磊。丁磊這個名字響徹江湖很多年了,每一提起就讓人油然而生一種敬意。當年丁磊從一介"草民"修煉到IT頂峰,靠的就是電子郵箱這個絕招,此招一出,橫掃江湖,於是163一夜成名,令人艷羨!
如今的163已經成為了TOM的囊中物,他融化了163的內涵,但卻保留了163的本色,因此,TOM和163就象攜起手來的親兄弟,撐住了江湖的半邊天,TOM畢竟聰明呀!

老八"鐵拐"--263在線
武器:群眾拐
招數:眼花繚亂
派系:北京幫
弱點:有點家鄉土氣
山頭:www.263.com
簡介:大凡撥號上網的人都知道263,也喜歡263。記得他的跳蚤市場曾經在江湖中很"風騷"過一段時間,但現在卻漸漸沒人提及了,為什麼?這也是我們一直在求索的問題,就象江湖中沒人能領軍一輩子一樣,這更印證了網路在快速發展的真諦。如果不推陳出新你就會飲恨江湖,就會被殘酷的江湖吞沒,我想263決不會消極等待的,他們有潛力有底氣,各領風騷二十年也一直是263追求的目標,他們應該有這個能力!

老九"青魔手"--21cn
武器:新聞拳
招數:執著
派系:上海協會
弱點:沒特點的特點
山頭:http://www.21cn.com/
簡介:說實話,21cn做的還是很好的,粗一看,感覺內容太少了,簡直不能稱做大站,可是往細里一看,內容還是很多的。不過21cn的定位是新聞網站,那就等於給自己判了死刑,因為在一定的時間中,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超過新浪,雖說21cn網已經有了一些知名度,但他只能被掩蓋在別人的手掌下,奉勸21cn一句話,換個活法吧,也許會好起來!

老十"歡喜菩薩"--FM365
武器:名人招牌
招數:謝式無影腳
派系:IT江湖前輩
弱點:有過小"污點"
山頭:http://www.fm365.com/
簡介:兩年前,由於謝霆鋒的青春形象,從而使FM365一夜成名,連從不上網的老太太都聽說過有個什麼fm365的名字,但這個名字是干什麼的恐怕老太太自己都不知道。不過必須承認,fm365的廣告效應是無與倫比的,我們當時都幕名去了這個網站,可是他的內容卻實在讓人不敢恭維,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爛"!
兩年過去了,現在的fm365怎麼樣了?我們驚喜地發現他變了,變的讓人大吃一驚,欄目多了幾倍,內容也逐漸精彩起來。可是我們心中還是有一種兩年前被欺騙的感覺,這種感覺很多人短時間內恐怕都不會被扭轉的,在我腦海中只要一提到fm365這個名字,仍會不由的想起謝霆鋒來,不過我們已經不喜歡小謝了,同時也由於他的關系,我們也不能接受fm365,這都怪他們的廣告做的太好了,使他們之間不能分開,這也註定了fm365難以抬頭的命運。人的第一印象是最重要的,可惜了fm365。
讓我們祝fm365一路小心吧!

以上就是鄙人亂評的江湖排行榜,因水平有限,還望大家諒解,我只希望能給您帶來點快樂和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江湖上還不知道會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來,其實在江湖中誰是老大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先活著!

㈢ 李政道簡介

李政道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26年11月25日生於上海,抗戰時期在國立浙江大學(當時在貴州省)和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學習,1946年赴美國芝加哥大學深造,1950年獲博士學位。被醫學界譽為「血清之父」的李政道教授是當代國際著名的骨髓移植配型專家。1972年獲美國RUTGERS大學博士學位。

1993年10月,由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的證嚴法師發起,由李政道著手組建的台灣慈濟骨髓捐獻中心正式成立。李政道擔任了該中心基因和免疫實驗室主任。

李政道為慈濟骨髓捐獻中心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在他的指導下,骨髓捐受雙方基因分型檢驗准確率得到迅速提高,成績遠勝於歐美發達國家

(3)陳九怪世界文化訪問視頻擴展閱讀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於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

1957年,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79年到1989年的十年內,共派出了915位研究生,並得到美方資助。1985年,他又倡導成立了中國博士後流動站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並擔任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顧問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名譽理事長。

1986年,他爭取到義大利的經費,在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創立了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CCAST)並擔任主任。其後,成立了在浙江大學的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和在復旦大學的李政道實驗物理中心。

2018年4月7日,擔任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名譽所長。

㈣ 請問有哪些比較適合大學生看的節目

請問有哪些比較適合大學生看的節目?

一、 一站到底

說到《一站到底》這個節目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但無論是否看過,這真的是個不錯的節目。首先,它是一個答題類的節目,失敗的人會從自己的站位上掉下去的。其次兩位主持人的主持風格很詼諧幽默,所以節目的整體效果是很輕松歡樂的。

整體比較來說,因為《中國詩詞大會》作為後來者,所以在製作上相對更成熟,所以慢慢的看這個節目的人就超過了《中華好詩詞》但兩個節自也各有特色。而無論哪個節目,都是能夠讓我們在詩詞方面學習到更多的。

㈤ 我在discovery 中看到,世界上真的有會噴火的龍存在,而且中國在解放前也發現了龍的屍體,請問是真的嗎

應該是真實存在的,而且網上的照片也不少.

以下是一些文字記錄:
-- 龍真實存在過(zt)

世界上真的有龍嗎?已故杜爾伯特人任殿元聲稱自己見過龍;上海人馬小星研究了大量資料,做了大量調查,越發堅信龍的存在,他說:「我們為什麼不換一種眼光,去重新認識那個已經被解釋了千百回的神龍之謎呢?」

考證大慶「掉龍」傳說

撰文/記者魏國棟
2003年12月15日

從小就聽老年人講過「掉龍」、「救龍」的故事,記者從來都一笑了之,認為這些不過是民間以訛傳訛的閑話罷了。直到11月25日這天,杜爾伯特縣委宣傳部副部長任青春認真地對記者說:「我父親就見過真龍。」

任老回憶:我見到過真龍
1944年8月(具體哪一天記不清了),我父親任佰金領著我(任殿元,當時27歲)和漁民叢來順(43歲)、謝八(38歲)等駕船出江打魚。我們出江少則三五天,多則十幾天,和我們一同出江的還有4隻船、10多個人。
這天早晨,我們的船隻行進到了牡丹江(為松花江某段的舊稱)南岸(當時這里歸肇源縣管轄,位於肇源縣城偏西北15公里處),突然發現陳家圍子村後頭圍了許多人,估計要比陳家圍子全村人還要多4倍。我們將船靠了岸,向岸邊的一個人打聽,那人小聲地告訴我們:「黑龍江里的黑龍落到沙灘上了!」一聽這消息,我們既興奮又緊張,我父親說:「魚上不上網也不差這一會兒,走,看看去!」5隻船上的10多個人就全上了岸,我們幾乎是跑著趕到的。
一看那場景,把我父親那樣的老「魚鷹子」都嚇呆了。但見一個黑色的巨型動物卧在沙灘上,它太大了!陳家圍子的人用柳條子在它身上搭了個棚子,算起來得有20多米長。它有10多米長,頭頸比身子細,頭像牛犢子腦袋那麼大,略呈方形,上寬下窄,頭上沒有杈角,只是在前額上長了一個扁鏟形狀的角,像牛角,短且直,根部粗約10厘米。臉形和畫上畫的龍差不多,長著七八根長須子,又粗又硬,還直抖動,嘴形特像鯰魚嘴,又扁又寬,嘴有30多厘米長,閉著,看不到它的牙和舌。它閉著雙眼,眼角圍了一團蒼蠅,它的眼皮一動,蒼蠅就「嗡」的一聲飛開了。它長著4個爪子,但看不準爪子有幾個趾,因為爪子深深地插進了沙灘里,小腿比小夥子的胳膊還粗。它的身子前半部分粗,由於是趴在地上,能看出接近大人腰那麼高,估計直徑得有1米多。後腿以後的部分是尾巴,比前身細,但很長,足有八九米。整個形象就像個巨型4腳蛇(東北土話叫馬蛇子,即蜥蜴類動物)。它通身是鱗,脊背上的鱗是鐵青色的,足有冰盤那麼大,形狀和鯉魚鱗差不多。肚皮和爪子上的鱗是粉白色的,瞅著比脊背上的鱗鮮嫩,並且略小於脊背上的鱗。脊背上的鱗乾巴巴的,像曬乾的魚坯子(干魚)。大群的蒼蠅在它身上飛來飛去,它不時地抖動身上的鱗,發出干澀的「咔咔」聲,每響一次,蒼蠅就「嗡」的一聲飛起來;聲音一停,蒼蠅就又落了下去。它身上的腥味兒極大,相距幾百米遠就能聞到。它身下卧著的地方已經卧出了一條長溝,身邊的嫩雜草都被它踩倒了,可惜的是看不出腳印是什麼樣子。
陳家圍子只有20多戶人家,總共60多口人,而在場卻有300多人,原來,附近的任家亮子、瓦房子、尚卧子等好幾個村的人全來了。他們有挑桶的,有端盆的,都拿著盛水的工具,統統由陳家圍子偽村長陳慶指揮。陳慶不許大家管它叫「龍」,只能稱「水蟲」。聽陳慶講,昨天下午他還來過這里,什麼也沒有,今天早晨就有人看到了這個「水蟲」,說明它是昨夜卧在這里,今早被人發現的。陳慶組織陳家圍子人搭起了棚子,然後讓人挑水往「水蟲」身上澆,水一澆上去,「水蟲」身上的鱗就隨之一抖,人們就這樣一桶桶地往「水蟲」身上澆水。謝八說:「快看,它的脖子多像馬脖子!這傢伙肥啊,要是宰了吃肉該多好。」
看了一個多時辰,我父親說:「走吧,明天再來看。」就這樣,我們戀戀不舍地上了船。在船上大家還直議論,叢來順說:「如果這個『水蟲』沒有尾巴的話,那它就是黑龍江里的禿尾巴老李。」謝八說:「這一定是黑龍江里的黑龍,你沒看它通身都是黑色的嗎?」大家連魚都沒打好。
當天下午下起了大雨,到夜晚變成了暴雨,整整下了一夜,時緩時急。第二天一早轉為牛毛細雨。我們5隻船直奔陳家圍子村後,趕到那兒一看,心涼了!曾經趴卧「黑龍」的地方現在只剩一條深溝,沙子里還留有濃烈的腥味兒。據當地人講,「水蟲」是半夜走的,怎麼走的,到哪兒去了,誰也不知道,因為下暴雨的夜晚不可能有人守候它。但我們清楚地看到,距它趴卧的沙溝東北處還有一條深溝,明顯能看出是它站立起來時弄成的,這說明它極可能是朝東北方向走的,怎麼走的,卻是個謎。會不會是像飛機那樣行進一段距離後鱗甲張開、騰空飛起來了呢?這只能是猜測。
再後來我們打魚到那裡時,聽當地人悄悄地講,日本人封鎖這消息,不準人們到處亂講。以後就很少有人提起了,到如今已經40多年了,那動物到底是什麼東西,我們仍然不知道,但40多年前的情景仍歷歷在目,恍如昨天發生的一樣……
這段往事被刊登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編輯出版的1989年12月《中外書摘》第3卷第4期的《人間奇事》專欄里,題目為《我所看到的黑龍》,杜爾伯特對山奶牛場退休幹部任殿元口述,杜爾伯特博物館任青春整理。任殿元老人於1994年3月初辭世。《中外書摘》在刊登這篇文稿的同時,還發表了任青春寫給編輯部的一封信。編輯同志:
想寫這篇文章是我10年前的想法,因為我父親親眼看到了「龍」這件事對我震動極大,我總覺得應該把它記錄和整理出來,這將是一份極珍貴的資料。事情已經過去40多年了,許多當年的目擊者都去世了,如拙稿中的叢來順、謝八等都早已去世,就是我父親也已經73歲了。但他精神好,一點也不糊塗,講起這件事情就如同昨天發生過的一樣。
我不知道肇源縣志是否記載此事,但我相信陳家圍子附近還有與我父親一樣的目擊者存在。我這是第一次向報刊披露這件事,盡管我很早就聽我父親講這件事,但當時我也懷疑此事的真實性。1986年,我去肇源縣出差,住在縣委招待所對面的一家個體旅社內,夜晚同屋的一位老頭和我閑聊時講起了此事,其經過和我父親講的完全一樣。我問他是哪裡人,他答是陳家圍子的,當年77歲(可惜的是我忘問他叫什麼名字了),他也是目擊者之一,還親自挑水往黑龍身上澆過水。通過這件事我相信,我父親講的是事實。

任青春1989年5月17日
四次調查:這是事實嗎
這一切是真的嗎?為了證明這段經歷的可靠性,任青春提出了4個論據:一、自己第一次聽父親談及此事時,才六七歲,母親臉上那不耐煩的神情表明,此事早已是老生常談,如果不是真實事物強烈地刺激了老人,他不會把這個故事一講再講;二、父親是一個老黨員,為人誠實厚道,絕非信口開河之輩,他不信鬼不信神,思想開明,上個世紀40年代,他第一個帶領群眾拆廟砸神像,若不是親眼所見之事,父親斷不會反復陳述;三、當年自己在肇源縣的小旅社中住宿,一老人談及同一起事件;四、任殿元老人在松花江南岸看到的那條身長10多米的黑龍「像一個大馬蛇子」,馬蛇子為蜥蜴的俗稱。令人驚訝的是,甲骨文中某些「龍」字的寫法,看上去酷似蜥蜴,新石器時代的一些彩陶紋飾也是如此形狀。如果不是親眼看到了「龍」,文化程度只有初小的任殿元,怎麼可能認識「龍」字的甲骨文字形?古籍中不止一次記載了古代的「墮龍」事件,其描述與父親所講的大同小異,父親又怎麼可能知道那些連專家、學者都未曾提起過的散布在古籍中的關於「墮龍」的具體描述呢?
許多人都在以科學的態度看待此事。為了考證任殿元老人所述的真實性,以《上海灘》雜志社編輯馬小星為代表的一些人還進行過實地調查。
1992年,馬小星列了一個科學調查提綱,委託任青春對任殿元的陳述進行了詳細考證,結果又確認了「掉龍」事件的一些細節。任青春給任殿元看了許多種類的恐龍、鱷魚的圖片,結果老人對異齒龍(一種恐龍)的圖片表現出一定的興趣。他認為,如果把這個動物背上的帆狀物去掉,看它趴在那裡的樣子倒有幾分像自己見到的「黑龍」,只不過「黑龍」的嘴是閉著的,嘴形像鯰魚,嘴邊有須子,頭上聳起角,脖子還要略長一些,極像馬脖子,且全身長滿了魚鱗。1992年10月,哈爾濱出版社的戴淮明受馬小星的委託,到任殿元家中、松花江南岸的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區(陳家圍子後歸此市管轄),大致確認了已於上個世紀60年代被遣散的陳家圍子村的原址。
1994年春,馬小星親自到肇源縣調查,收獲頗豐:找到一位目擊過「掉龍」事件的大娘,但她所說的事件與任殿元所說之事的時間、地點不同;在被訪問的數十人中,有不少老人證實松花江南岸確實發生過「掉龍」事件,而且確實發生在偽滿時期,也確有偽村長陳慶其人,一位當年與陳慶同住一村的老大娘甚至作證,當年陳慶本人就親口說過他率眾救龍的事;類似任殿元所說的「掉龍」事件,在肇源、扶余境內不止發生過一兩次。

同是1994年春,肇源縣古恰鄉文化站站長崔萬祿受馬小星之託到扶余區風華鄉調查,又找到一位自稱目睹過「掉龍」事件的老大爺,而且許多人都證實了陳慶組織大家救龍的事。

馬氏觀點:龍是珍稀動物
《現代漢語詞典》(1983年版)根據歷來的傳說,對「龍」作了這樣的定義:龍,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身體長,有鱗,有角,有腳,能走,能飛,能游泳,能興雲降雨。
正是在這一定義面前,人們曾陷入了深深的困惑。有人查遍了中外所有的生物學資料,就是找不到一種能與上述定義相對應的動物。於是,一個並不算過分輕率的結論便自然產生了:龍不過是一個神化之物而已。有人甚至稱之為「生物學上假設的傑作」。
今年49歲的馬小星系古籍、古生物愛好者,為了研究龍,十幾年間,他查閱了大量資料,做了大量的調查。他認為,龍是一種曾經存在過、被人們神化了的珍稀動物。龍這一來自虛空想像的「假設」竟能籠罩中國文化達數千年之久,並且能愈演愈烈,蔚為大觀,多少有點兒不可思議。翻開中華古籍,詩詞曲賦、小說雜記,乃至哲學著作、政治論文,龍的形象無所不在。人們既然主觀地認定龍之傳說是一個神話,就不會認真看待這些文字。可是,人們信賴的史書《左傳》曾提到舜帝賜為自己養龍的人姓董,名為豢龍氏,意思是養龍的人;一向對光怪陸離的上古傳說持審慎態度的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曾記載夏代有專門養龍的人,名為御龍氏。歷代史籍關於「墮龍」的記載更是數不勝數。
馬小星堅信龍的存在,他說:「從來自不同朝代的歷史記載中,從任殿元老人關於1944年在松花江畔親身經歷的追述中,我們隱約意識到,世間確曾有這么一種會走、會飛、會游泳的奇異動物,我們的思路便不能不發生轉折。當一種我們自以為熟悉的事物正通過某種方式顯露它的真相時,我們為什麼不換一種眼光,去重新認識那個已經被解釋了千百回的神龍之謎呢?」

㈥ 世上真的有龍嗎

世上沒有龍這種動物. 之所以現在有龍,是因為它是千百年來形成的中華民族的圖騰崇拜.沒有人真的見過真龍,龍更多是存在於中國人的思想觀念中. 龍的形態也有不斷的變化,從紅山文化的豬婆龍,到三國時亂紋龍,有很大變化,其形態也沒有現在的樣子簡潔,豐富. 龍的形象是多種動物的組合,一般認為它是蛇身,鳥腳,獸頭,是集合了當時主要動物的主要特徵的.人們對這些東西的神奇之處充滿敬佩.就把它們組合到了一種動物身上,加以頂禮膜拜,幻想著將來有一天,自己也有這樣的上天入地的本事. 龍代表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征服自然,提升自己,改造自然的可貴精神 世界上真的有龍嗎?已故杜爾伯特人任殿元聲稱自己見過龍;上海人馬小星研究了大量資料,做了大量調查,越發堅信龍的存在,他說:"我們為什麼不換一種眼光,去重新認識那個已經被解釋了千百回的神龍之謎呢?" 從小就聽老年人講過"掉龍","救龍"的故事,記者從來都一笑了之,認為這些不過是民間以訛傳訛的閑話罷了.直到11月25日這天,杜爾伯特縣委宣傳部副部長任青春認真地對記者說:"我父親就見過真龍." 任老回憶:我見到過真龍 1944年8月(具體哪一天記不清了),我父親任佰金領著我(任殿元,當時27歲)和漁民叢來順(43歲),謝八(38歲)等駕船出江打魚.我們出江少則三五天,多則十幾天,和我們一同出江的還有4隻船,10多個人. 這天早晨,我們的船隻行進到了牡丹江(為松花江某段的舊稱)南岸(當時這里歸肇源縣管轄,位於肇源縣城偏西北15公里處),突然發現陳家圍子村後頭圍了許多人,估計要比陳家圍子全村人還要多4倍.我們將船靠了岸,向岸邊的一個人打聽,那人小聲地告訴我們:"黑龍江里的黑龍落到沙灘上了!"一聽這消息,我們既興奮又緊張,我父親說:"魚上不上網也不差這一會兒,走,看看去!"5隻船上的10多個人就全上了岸,我們幾乎是跑著趕到的. 一看那場景,把我父親那樣的老"魚鷹子"都嚇呆了.但見一個黑色的巨型動物卧在沙灘上,它太大了!陳家圍子的人用柳條子在它身上搭了個棚子,算起來得有20多米長.它有10多米長,頭頸比身子細,頭像牛犢子腦袋那麼大,略呈方形,上寬下窄,頭上沒有杈角,只是在前額上長了一個扁鏟形狀的角,像牛角,短且直,根部粗約10厘米.臉形和畫上畫的龍差不多,長著七八根長須子,又粗又硬,還直抖動,嘴形特像鯰魚嘴,又扁又寬,嘴有30多厘米長,閉著,看不到它的牙和舌.它閉著雙眼,眼角圍了一團蒼蠅,它的眼皮一動,蒼蠅就"嗡"的一聲飛開了.它長著4個爪子,但看不準爪子有幾個趾,因為爪子深深地插進了沙灘里,小腿比小夥子的胳膊還粗.它的身子前半部分粗,由於是趴在地上,能看出接近大人腰那麼高,估計直徑得有1米多.後腿以後的部分是尾巴,比前身細,但很長,足有八九米.整個形象就像個巨型4腳蛇(東北土話叫馬蛇子,即蜥蜴類動物).它通身是鱗,脊背上的鱗是鐵青色的,足有冰盤那麼大,形狀和鯉魚鱗差不多.肚皮和爪子上的鱗是粉白色的,瞅著比脊背上的鱗鮮嫩,並且略小於脊背上的鱗.脊背上的鱗乾巴巴的,像曬乾的魚坯子(干魚).大群的蒼蠅在它身上飛來飛去,它不時地抖動身上的鱗,發出干澀的"咔咔"聲,每響一次,蒼蠅就"嗡"的一聲飛起來;聲音一停,蒼蠅就又落了下去.它身上的腥味兒極大,相距幾百米遠就能聞到.它身下卧著的地方已經卧出了一條長溝,身邊的嫩雜草都被它踩倒了,可惜的是看不出腳印是什麼樣子. 陳家圍子只有20多戶人家,總共60多口人,而在場卻有300多人,原來,附近的任家亮子,瓦房子,尚卧子等好幾個村的人全來了.他們有挑桶的,有端盆的,都拿著盛水的工具,統統由陳家圍子偽村長陳慶指揮.陳慶不許大家管它叫"龍",只能稱"水蟲".聽陳慶講,昨天下午他還來過這里,什麼也沒有,今天早晨就有人看到了這個"水蟲",說明它是昨夜卧在這里,今早被人發現的.陳慶組織陳家圍子人搭起了棚子,然後讓人挑水往"水蟲"身上澆,水一澆上去,"水蟲"身上的鱗就隨之一抖,人們就這樣一桶桶地往"水蟲"身上澆水.謝八說:"快看,它的脖子多像馬脖子!這傢伙肥啊,要是宰了吃肉該多好." 看了一個多時辰,我父親說:"走吧,明天再來看."就這樣,我們戀戀不舍地上了船.在船上大家還直議論,叢來順說:"如果這個'水蟲'沒有尾巴的話,那它就是黑龍江里的禿尾巴老李."謝八說:"這一定是黑龍江里的黑龍,你沒看它通身都是黑色的嗎?"大家連魚都沒打好. 當天下午下起了大雨,到夜晚變成了暴雨,整整下了一夜,時緩時急.第二天一早轉為牛毛細雨.我們5隻船直奔陳家圍子村後,趕到那兒一看,心涼了!曾經趴卧"黑龍"的地方現在只剩一條深溝,沙子里還留有濃烈的腥味兒.據當地人講,"水蟲"是半夜走的,怎麼走的,到哪兒去了,誰也不知道,因為下暴雨的夜晚不可能有人守候它.但我們清楚地看到,距它趴卧的沙溝東北處還有一條深溝,明顯能看出是它站立起來時弄成的,這說明它極可能是朝東北方向走的,怎麼走的,卻是個謎.會不會是像飛機那樣行進一段距離後鱗甲張開,騰空飛起來了呢?這只能是猜測. 再後來我們打魚到那裡時,聽當地人悄悄地講,日本人封鎖這消息,不準人們到處亂講.以後就很少有人提起了,到如今已經40多年了,那動物到底是什麼東西,我們仍然不知道,但40多年前的情景仍歷歷在目,恍如昨天發生的一樣…… 這段往事被刊登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編輯出版的1989年12月《中外書摘》第3卷第4期的《人間奇事》專欄里,題目為《我所看到的黑龍》,杜爾伯特對山奶牛場退休幹部任殿元口述,杜爾伯特博物館任青春整理.任殿元老人於1994年3月初辭世.《中外書摘》在刊登這篇文稿的同時,還發表了任青春寫給編輯部的一封信.編輯同志: 想寫這篇文章是我10年前的想法,因為我父親親眼看到了"龍"這件事對我震動極大,我總覺得應該把它記錄和整理出來,這將是一份極珍貴的資料.事情已經過去40多年了,許多當年的目擊者都去世了,如拙稿中的叢來順,謝八等都早已去世,就是我父親也已經73歲了.但他精神好,一點也不糊塗,講起這件事情就如同昨天發生過的一樣. 我不知道肇源縣志是否記載此事,但我相信陳家圍子附近還有與我父親一樣的目擊者存在.我這是第一次向報刊披露這件事,盡管我很早就聽我父親講這件事,但當時我也懷疑此事的真實性.1986年,我去肇源縣出差,住在縣委招待所對面的一家個體旅社內,夜晚同屋的一位老頭和我閑聊時講起了此事,其經過和我父親講的完全一樣.我問他是哪裡人,他答是陳家圍子的,當年77歲(可惜的是我忘問他叫什麼名字了),他也是目擊者之一,還親自挑水往黑龍身上澆過水.通過這件事我相信,我父親講的是事實. 任青春1989年5月17日 四次調查:這是事實嗎 這一切是真的嗎?為了證明這段經歷的可靠性,任青春提出了4個論據:一,自己第一次聽父親談及此事時,才六七歲,母親臉上那不耐煩的神情表明,此事早已是老生常談,如果不是真實事物強烈地刺激了老人,他不會把這個故事一講再講;二,父親是一個老黨員,為人誠實厚道,絕非信口開河之輩,他不信鬼不信神,思想開明,上個世紀40年代,他第一個帶領群眾拆廟砸神像,若不是親眼所見之事,父親斷不會反復陳述;三,當年自己在肇源縣的小旅社中住宿,一老人談及同一起事件;四,任殿元老人在松花江南岸看到的那條身長10多米的黑龍"像一個大馬蛇子",馬蛇子為蜥蜴的俗稱.令人驚訝的是,甲骨文中某些"龍"字的寫法,看上去酷似蜥蜴,新石器時代的一些彩陶紋飾也是如此形狀.如果不是親眼看到了"龍",文化程度只有初小的任殿元,怎麼可能認識"龍"字的甲骨文字形?古籍中不止一次記載了古代的"墮龍"事件,其描述與父親所講的大同小異,父親又怎麼可能知道那些連專家,學者都未曾提起過的散布在古籍中的關於"墮龍"的具體描述呢? 許多人都在以科學的態度看待此事.為了考證任殿元老人所述的真實性,以《上海灘》雜志社編輯馬小星為代表的一些人還進行過實地調查. 1992年,馬小星列了一個科學調查提綱,委託任青春對任殿元的陳述進行了詳細考證,結果又確認了"掉龍"事件的一些細節.任青春給任殿元看了許多種類的恐龍,鱷魚的圖片,結果老人對異齒龍(一種恐龍)的圖片表現出一定的興趣.他認為,如果把這個動物背上的帆狀物去掉,看它趴在那裡的樣子倒有幾分像自己見到的"黑龍",只不過"黑龍"的嘴是閉著的,嘴形像鯰魚,嘴邊有須子,頭上聳起角,脖子還要略長一些,極像馬脖子,且全身長滿了魚鱗.1992年10月,哈爾濱出版社的戴淮明受馬小星的委託,到任殿元家中,松花江南岸的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區(陳家圍子後歸此市管轄),大致確認了已於上個世紀60年代被遣散的陳家圍子村的原址. 1994年春,馬小星親自到肇源縣調查,收獲頗豐:找到一位目擊過"掉龍"事件的大娘,但她所說的事件與任殿元所說之事的時間,地點不同;在被訪問的數十人中,有不少老人證實松花江南岸確實發生過"掉龍"事件,而且確實發生在偽滿時期,也確有偽村長陳慶其人,一位當年與陳慶同住一村的老大娘甚至作證,當年陳慶本人就親口說過他率眾救龍的事;類似任殿元所說的"掉龍"事件,在肇源,扶余境內不止發生過一兩次. 同是1994年春,肇源縣古恰鄉文化站站長崔萬祿受馬小星之託到扶余區風華鄉調查,又找到一位自稱目睹過"掉龍"事件的老大爺,而且許多人都證實了陳慶組織大家救龍的事. 馬氏觀點:龍是珍稀動物 《現代漢語詞典》(1983年版)根據歷來的傳說,對"龍"作了這樣的定義:龍,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身體長,有鱗,有角,有腳,能走,能飛,能游泳,能興雲降雨. 正是在這一定義面前,人們曾陷入了深深的困惑.有人查遍了中外所有的生物學資料,就是找不到一種能與上述定義相對應的動物.於是,一個並不算過分輕率的結論便自然產生了:龍不過是一個神化之物而已.有人甚至稱之為"生物學上假設的傑作". 今年49歲的馬小星系古籍,古生物愛好者,為了研究龍,十幾年間,他查閱了大量資料,做了大量的調查.他認為,龍是一種曾經存在過,被人們神化了的珍稀動物.龍這一來自虛空想像的"假設"竟能籠罩中國文化達數千年之久,並且能愈演愈烈,蔚為大觀,多少有點兒不可思議.翻開中華古籍,詩詞曲賦,小說雜記,乃至哲學著作,政治論文,龍的形象無所不在.人們既然主觀地認定龍之傳說是一個神話,就不會認真看待這些文字.可是,人們信賴的史書《左傳》曾提到舜帝賜為自己養龍的人姓董,名為豢龍氏,意思是養龍的人;一向對光怪陸離的上古傳說持審慎態度的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曾記載夏代有專門養龍的人,名為御龍氏.歷代史籍關於"墮龍"的記載更是數不勝數. 馬小星堅信龍的存在,他說:"從來自不同朝代的歷史記載中,從任殿元老人關於1944年在松花江畔親身經歷的追述中,我們隱約意識到,世間確曾有這么一種會走,會飛,會游泳的奇異動物,我們的思路便不能不發生轉折.當一種我們自以為熟悉的事物正通過某種方式顯露它的真相時,我們為什麼不換一種眼光,去重新認識那個已經被解釋了千百回的神龍之謎呢?"

㈦ 陳氏太極起源於何地

陳式太極拳,起源於清朝道光年間。按道理說,起源於河南溫縣趙堡鎮陳家溝。

先要確認------太極拳門派的開創,始於武禹襄、楊露禪。之前沒有太極拳。

按照楊露禪「學拳於陳溝陳長興,得拳理於趙堡」的線索,陳長興教了楊露禪「蔣發拳術」,然後融合了蔣發拳術與陳溝流傳的通背纏拳,創編出一路、二路拳,即陳式太極拳,始於陳溝陳長興。

依照目前信息,陳長興曾在河北廣府的太和堂葯行負責護院,後來與北京鏢行合作走鏢。

這樣的話,就很難說---陳長興在哪裡創編的一路、二路拳了。

因忙於走鏢奔波,兒子陳耕耘只好跟陳有本學拳。陳有本教拳,也得先看看他會什麼,同時也看看陳長興的拳法。於是,陳耕耘的「綿拳」引起了陳有本的注意,之後,陳清平也來學拳,展示了一套相似的「十三式」拳法。於是,陳有本打開了思路,以他為主,三人共同改編出了一趟拳架(如今稱為「陳式太極拳小架」)。
陳耕耘學了陳有本的拳術風格,這就形成了後來陳式太極拳的風格。

陳耕耘—陳延年—陳登科—陳照丕;

陳耕耘—陳延熙—陳發科—陳照旭、陳照奎。

1928年,陳照丕、陳發科到北京教拳。陳發科(1887-1957)是號稱「牌位大王」陳長興的曾孫,師承其父延熙。

陳發科於1957年去世。1958年,陳照丕退休回到老家陳家溝。

後來,北京陳式太極拳研究會正式成立,陳發科的高足馮志強任會長。

1979年起,陳家溝邀請馮志強老師赴陳家溝傳授陳式太極拳。「四大金剛」也跟馮志強學過拳。

陳小旺,1946年出生,爺爺是陳式太極拳一代宗師陳發科,父親是陳照旭(1909~1960年),拳術學自陳照丕和陳照奎,為太極拳走向世界做出了傑出貢獻。

㈧ 卓偉師父譴責卓偉沒底線,揚言王菲陳冠希的秘密絕不會說,是什麼原因呢

說到娛樂圈狗仔,不少人應該都會想到那個「周三見」卓偉。盡管如今幾乎已經聽不到關於卓偉的聲音,但是娛樂圈裡一直有著關於他的傳說。細數過往娛樂圈大事件,不少勁爆新聞都是出自卓偉之手,且基本上沒有錯誤報道,卓偉在娛樂圈可以說是狗仔的代名詞。時代變遷,現在娛樂圈也出了不少知名狗仔,但是像卓偉那般給大家帶來這么多震撼消息的,還是沒有出現。

其實提起造謠者,娛樂圈裡簡直是數不勝數。無數明星的八卦都是半真半假,看圖說話已經成為了許多狗仔的必備技能,他們只想要獲得熱度,根本不考慮這樣不負責任的言論會給當事人造成怎樣的不利影響,說直接一點就是吃「人血饅頭」。可是網路也並非法外之地,希望所有人都能用法律捍衛自己的權利,不要忍讓!而造謠者也應該好好反省!所以不排除朱皮造謠來蹭熱度的原因!你認為呢?

㈨ 一個小問題,誰能告訴我於海的資料

霍元甲》的熱映,再次掀起了功夫熱潮。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曾經的「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傑都來把你敬仰」這首熟悉的旋律,有多少人還能想起《少林寺》這部曾經轟動了大江南北的電影。這部影片讓大家認識了李連傑,也讓另一個人物走進了觀眾的視線,他就是片中李連傑師傅曇宗和尚的扮演者一於海。他憑借片中嚴師、慈父的形象,贏得了廣大觀眾們的喜愛。事隔20多年後,李連傑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功夫明星,而於海卻依然過著平淡而簡單的生活。在泉城濟南,記者拜訪了一代武術宗師一於海。

有幸親自體驗到老舍筆下的濟南冬天,沒有北方的凜冽,也沒有南方的濕寒,而是泉城特有的溫晴。路過濟南市中心的泉城廣場,並沒有想像中的人山人海,一旁的趵突泉公園看上去也稍顯冷清。濟南幾乎沒有什麼高樓,聽說是為了保護地下的泉水。與北京相比,濟南的街道顯得窄而擁擠,但濟南人絕對是熱心的。
和於海通電話約好采訪的時間,便開始匆匆准備。照著於海提供的地址,記者找到了一個小區,沒有豪華的建築,沒有高級的私家車,沒有保安,也沒有盤問和煩瑣的進入手續,於海的家就住在裡面——山東體育運動技術學院的職工宿舍。

其人其事

開門的是於海的愛人,等我進來以後,她還站在門口不時向外張望。我感到很奇怪,還沒等我發問,她便開口問我:「就你一個人呀?」 我如實回答,是的。於海看見我如同見到老朋友一般迎上來,因為我們曾在《藝術人生》的錄制現場有過一面之緣。他問一個同樣的問題,接著便說,我昨天和老伴說今天你們要來采訪,我估計怎麼也要來兩3個人,就讓她出去買了3雙新拖鞋,誰知就你一個人來了!換上新拖鞋,走進於海整潔而並不奢華的家。家裡陳列著的獎杯講述著於海曾經的輝煌:
於海,山東省煙台人。1954年拜七星螳螂拳大師林景山先生為師,學習正宗的螳螂拳。1958年在參加全國、省、市三級武術比賽時連闖三關,以優異的成績被山東省體育運動技術學院招收,成為國家正式的武術運動員,從此開始了他光輝的武術生涯。師 1958年至1966年,代表山東省武術隊參加在華東和全國舉行的所有重大比賽,曾多次榮獲劍術、棍術、螳螂拳及全能冠軍。1966年至1986年,被任命為山東省武術隊隊長兼總教練,帶領山東省武術隊一直闖在全國先進行列,被全國武術界譽為「老大哥」 隊。1987年後為山東省體育運動技術學院高級教練顧問。
於海喝茶的杯子不是一個「大」字能形容的,那是相當的大,都能擋住人大半張臉。於海說,自己不喝酒,但以前抽煙,自從把煙戒了,現在就剩下喝茶這個嗜好了。他喜歡喝鐵觀音,一種醇厚甘鮮、香氣馥郁持久的茶。杯中大部分空間都被捲曲的茶葉占據,慢慢地茶葉在水中舒展開來,於海的故事也開始了。
於海這個名字自電影《少林寺》以來便頗為響亮,但他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曾用名:於天堂。這個名字是他信奉基督教的父母給他起的。「文革」時期,這個典型的「四舊」的名字成了反面教材。外界的壓力迫使於海不得不起了改名的念頭,那個年代講究「干群魚水關系」,他便 「破舊 立新」改成了「於海」,即「魚離不開水之意」。
光頭、袈裟是於海在影視劇中居多的扮相。20多年前的《少林寺》里於海就是這個形象,至今年過六旬,他依然還是保持著光頭。於海說,其實年輕的時候,有一頭濃密的頭發,可是後來開始脫落,變得很稀疏。與其讓頭發那樣,還不如直接都剃了。慢慢地,於海發現了光頭的好處,方便省事。他笑著說,我覺得現在這個樣子挺好,每天早晨洗臉的時候順便抹個頭,連洗發水都省了,就是冬天出門的時候要戴帽子。
在中國「無酒不成席」,而這個豪爽的山東漢子卻不喝酒。對於現代人提倡的「感情深一口悶」的做法,更是不敢苟同。由於以前訓練時留下太多的傷病,每年的冬天都是於海休整的時間,也就是在這段時間里於海幾乎不接拍劇本,也不參加過多的社交活動,這三年來更是淡出影視圈。於海一直表示,拍戲只是他的業余愛好,而自己一直是一個武術老師,體育工作者。

專業教練 業余演員

雖然影視方面,對於於海來說僅僅是業余愛好,但是於海對於喜愛他的影迷朋友卻絲毫沒有怠慢。他說,有的時候,這張臉能給他帶來一些方便,但也給他帶去了不少麻煩。特別是在公共場合,鮮明的特徵讓大家很容易就把於海從人群中找出來。於是接履而至的便是給影迷簽名、和影迷合影,即便當時於海再累,心裡再有想法,他也會—一滿足影迷的要求。他說「我永遠記得,『沒有影迷就沒影星,』『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這兩句話。」
雖然於海拍戲是票友性質,但他也沒少遇見危險事。當初拍《少林寺》時,時間非常緊張,片中的馬戲很多,他只用了兩個上午的時間練習騎術,便投入拍攝。影片中有一組於海在一條小路上騎馬疾馳的鏡頭,他的馬速很快,拐彎時,沒想到一棵楊樹擋在了前面,想收疆已是來不及了。他的身子平飛了出去。於海本能地用兩條胳膊護住頭部,腦袋是保住了,而用以當做護具的手臂卻沒能倖免:手腕、肘部脫臼,左手撞斷。
事隔多年,於海提起此次險情還是有些後怕。到底是習武之人,這時,他急中生智運氣以減輕痛苦。他慶幸自己反應還算敏捷,否則他撞壞的不是兩條手臂,而是腦袋被沖撞到脖腔里的慘狀。
時間並不允許他養傷,而是逼著他帶傷繼續參加拍攝。1984年,影片《少林小子》在杭州黃龍洞拍外景,50攝氏度的溫度計愣是被沖破了,躲在陰涼地里圍觀的觀眾每天都有好幾個中暑暈倒的。如此酷熱的天氣,不動都躁得慌,還要拍打戲,苦不堪言的於海在與「群匪」打鬥時,右腿筋斷骨折,不得不到醫院手術,之後打著石膏回到外景地,不到兩個星期,於海拖著傷腿繼續拍戲。 說這些點點滴滴,於海也只是付諸一笑。
曾經任職為山東武術隊隊長兼總教練的於海為國家和山東省培養了很多優秀的武術隊員,其中就包括他的兒子於濤。於濤 9歲就開始隨父親習武,1983年至1991年,多次在全國重大武術比賽中獲得冠軍。特別是家傳的武學「螳螂拳」的技法與套路的演練,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巳得其精髓與內涵,屢獲各類大賽的冠宰,並多次出訪日本、伊朗、歐洲、美洲等國進行友好訪問與表演,受到一致好評。1989年在全國武術錦標賽中成績達到武術運動員最高級別——國家健將標准,被國家體委授予「武英」級運動員稱號。子承父業讓於海備感欣慰,現在於濤自己開設了一家體育文化交流中心,旨在提倡武道健身,弘揚武術精神。提到自己的兒子,於海臉上露出習武之人難得的溫柔。

苦練「螳螂拳」

說到於海的看家本領非「螳螂拳」莫屬。1954年,年僅12歲的於海拜七星螳螂拳大師林景山先生為師,學習正宗的螳螂拳。看見銀幕上的於海飛檐走壁,十八般武器樣樣精通,好生羨慕。孰不知.作為一個武術運動員的他經歷了多少痛苦和傷痛,承受了何等的孤單和寂寞。由於練習而造成的傷痛至今仍折磨著於海,每逢天氣突變、陰雨連連,於海身上的關節幾乎沒有一處不疼的。
為了能更准確地領會「螳螂拳」的精髓,於海曾經和上百隻螳娜共處一室,研究這種昆蟲的一舉一動,從中體會「螳螂拳」的要領。
20世紀80年代,於海作為山東省武術隊的隊長和總教練,經常帶著學生訓練。當時的環境遠沒有現在好,學生們訓練體能大多都在戶外,爬山,跑步。帶領學生們到附近的山上去跑步,於海發現山上有很多螳螂,便在休息的時候抓幾只。學生們看見教練在抓螳螂,十分好奇,於海和他們講了自己的用途之後,學生也利用訓練休息幫著他抓。人多力量大,這樣於海幾平每天都能帶十幾只到幾十隻螳螂回宿舍。
再看看於海的宿舍,滿屋子爬的都是螳螂,桌子上、蚊帳上、燈罩上,最多的時候能有上百隻。地板上,時常還會出現螳螂的屍體,畢竟房間是人住的,不適合這些小傢伙。
那時,於海平時最大的樂趣就是逗螳螂。聽說過養蟈蟈、斗蛐蛐的,還沒見過逗螳螂的。於海一個人在宿舍,就拿一根草和螳螂打架,你一下,我一下。別以為他是在找樂子,其實在和螳螂的你來我往之中,螳螂的每一個姿勢,怎麼進攻,怎麼防守,頭往哪邊轉,身體往哪邊動,都印在了於海的腦子里。根據螳螂的反應和動作,於海潛心研究,反復練習、總結,終於在原有的「螳螂拳」上作了改良和創新。在他的努力下,「螳螂拳」得到了發展和發揚。他也被稱為一代「螳螂拳」大師。

沒省心的小傑

談到武術,不得不提電影《少林寺》。那是一部完全由武術運動員擔任主要演員的電影,當然演員里包括現在享譽全球的動作明星李連傑。說到李連傑,於海總是叫他「小傑」。最近一次見小傑,是在北京一起錄制《藝術人生》的時候。
其實,於海和李連傑在拍攝《少林寺》的時候,並不是第一次見面。20世紀70年代,中國的國門慢慢向世界打開。於海曾多次帶領中國武術代表團出訪外國。中國武術代表團里的成員就有在全國武術比賽上獲得冠軍的李連傑。那個時候,李連傑還是個10歲出頭的小孩。出國訪問的事情可沒少讓於海操心。
於海是出名的嚴格,所以紀律方面的事情一般交給他,是很讓人放心的,偏偏遇上李連傑這樣的調皮小子。出國之前,教練都和小隊員交代,出去以後要是別人問你的問題,你不知道怎麼回答,你就和別人打岔,說「今天天氣很好呀……」含糊過去。這點倒是還能勉強做到。從墨西哥到美國以後,李連傑一到住地就發現了不一樣的地方,只有團長房間里才有果籃,隊員的房間里都沒有。於是李連傑動了動腦筋,就故意在房間里很大聲地說,不公平,不平等,為什麼沒有果籃。經他這么一喊,後來每個房間真的多了一個果籃。當時,於海還納悶,怎麼剛去的時候房間沒有,可是過了兩天以後就都有果籃了。這件事李連傑一直瞞著,直到已經自己開公司,拍電影,李連傑邀請於海參與設計《太極張三豐》中的武打動作,和於海聊天的時候才一時說漏了嘴。於海聽了以後哭笑不得,而於海參與《少林寺》的拍攝也是因為這次訪問,途中香港銀都機構副總經理注意到了他和李連傑。
數年後,當這個機構籌劃拍一部有關少林寺的影片時,想到了他們兩個人,誰也沒有料到這部影片能一炮而紅,在香港保持了多年的票房最高紀錄。同期上映的成龍、劉嘉良的《十八般武藝》、《龍少爺》投資比《少林寺》高10倍,而票房卻遠遠不及。

後記

我和於海之間的談話隨著客廳里的掛鍾敲響了第12下而告一段落。在談話的過程中,於海的愛人總在不斷地要我吃點水果,喝點水。最後非要留我一起吃飯,盛情難卻,於是我們就找了一家小飯館吃了一餐火鍋。用餐的過程,能感覺到於海很會關心人。他知道愛人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吃什麼,也徵求我意見,問我是否有忌口。還不時地往愛人的碗碟里夾菜。 一個習武的山東大漢有如此細膩的心思。但在火鍋冒出的裊裊蒸汽中我隱約看見,他夾菜的手有些發抖,不知道是不是多年的大強度運動留下的。
他和他的愛人站在路邊送我上計程車,並招呼我再來。車還沒開出10米的距離,司機就問我,那不是老演和尚的那個人嗎?我笑道,是呀。司機一臉驚詫地說,原來他住在濟南呀。
匆匆的行程讓我沒有時間去看清濟南這個美麗的城市,享受這里泉水給我帶來的歡愉。但是在這座城市裡,我看見了一代武術宗師的平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