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裕仁天皇訪問英國紀錄片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裕仁天皇訪問英國紀錄片

發布時間: 2022-06-07 02:10:07

Ⅰ 求有關二戰日本的紀錄片

《黑太陽》

Ⅱ 求TVB配音過的關於英國BBC的紀錄片的名字。在翡翠台或者高清翡翠台播放過的名字

《恆河》
《活力星球》
《地平線:超大質量黑洞》
《百慕達三角洲之謎》
《野性加勒比》
《星際漫遊》
《探潛鯊魚火山 》
《太空漫遊》
《神秘的瑪雅》
《冷血生命》
《俄羅斯音樂祭》
《地球的力量》
《透視動物》
《古代啟示錄》
《藝術精品全記錄》
《地球》
《空中特勤組》
《製造新人類》
《消失的古文明》
《喜馬拉雅壯麗之旅》
《與野人同行》
《藝術的力量》
《極地之旅》
《超自然力量》
《八十天環游地球》
《揭秘裕仁天皇》
《人類親緣》
《人類本能》
《鬼盜船真面目》
《行星地球探索記》
《藍色星球》
《世界自然奇觀》
《神跡透視》
《埃及》
《白色星球》
《野性南美洲》
《彗星的故事》
《二戰大突擊》
《動物超感官》
《成吉思汗》
《微觀世界》
《漂移的災難冰山》
《尋找特洛依戰爭》
《北極傳說》
《地平線》
《與恐龍同行》
《納粹警示錄》
《地球脈動》
《兩性奧秘》
《霍金的宇宙》
《海洋奧德賽》
《動物戰場》
《野生動物奇觀》
《海明威冒險之旅》
《錦綉中華》
《長城》
《探索不列顛的高地》
《世界八十寶藏》
《超級風暴》
《維生素真相》
《觀星指南》 《愛因斯坦的最大失誤》
《時光機器》
《復活節島上失落的眾神》
《地圖上的空白》
《大地之歌》
《野性印尼》
《亞馬遜深淵》
《尼羅河》
《園丁鳥的魅力藝術》
《以色列的誕生》
《曠世傑作的秘密》
《文明的軌跡》
《環太平洋之旅》
《瑪雅地底之謎》
《人腦漫遊》
《死屍的價值》
《地球:氣候戰爭》
《上帝之子》
《仰望夜空:大爆炸》
《人體世界》
《自然世界:鱷魚謠》
《1929年大崩盤》
《抹香鯨:深淵歸來》
《動物犯罪現場》
《驚世一刻》
《金字塔》
《宇宙行星探索記》
《宇宙無限》
《龐貝古城:最後的一天》
《羅馬斗獸場》 《自然世界:馭風而歸》
《自然世界:聰明的猴子》
《生命之源》
《爆破達人:前進賭場》
《印度的故事》
《自然生態精選》
《消逝的生物》
《神話與英雄大觀》
《群體大自然》
《戰栗東方》
《雌雄爭霸戰》
《挪亞方舟》
《諾曼底大登陸》
《廣島核爆》
《敦刻爾克大撤退》
《地球水之旅 》
《從諾曼底到柏林》
《大西洋之戰》
《戰爭之路》
《地球形成的故事》
《丘吉爾的保鏢》
《BBC 海底世界揭秘》
《光的故事》
《宇宙間的各種洞》
《野性非洲》
《未來景象》
《血戰奧馬哈海灘》
《最初的伊甸園》
《昆蟲帝國》
《深藍》

Ⅲ 記錄廣島大爆炸的記錄片叫什麼名

1945年8月6日早晨,日本本州島西部港口城市廣島,象往常一樣熱鬧,人們在買菜,進早餐,准備上班。近來東京、大阪等大城市不斷遭到美國飛機的空襲,獨廣島安然無事。這里是軍事工業基地,當局預料到遲早要挨炸,...

Ⅳ 二戰的罪魁禍首裕仁天皇,戰後過著怎樣的生活

過著正常的生活,畢竟人家是天皇,不會怎麼樣的。

Ⅳ 裕仁天皇資料

裕仁 ,日本第124代天皇,昭和軍閥集團的最高領袖,一個綁架日本國家而逃脫了審判的戰犯。一個把自己打扮成和平天使的虛偽者。一個以海洋生物學者而聞名的科學家。以他的年號命名的昭和時代(1926-1945)充滿了暗殺,血腥和暴力,以他名義發動的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導致了數千萬無辜人民的死亡。

Ⅵ 日本赴歐美參觀團出港和哪次歷史事件有關

明治維新:殖產興業,文明開化,富國強兵。 中的「文明開化」

Ⅶ 關於裕仁天皇...

天皇裕仁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僅僅是架在強有力的政府統治之上的一個傀儡、受到一幫軍事強人控制的一個帝國木偶?還是一個掌握實權、號令三軍的總司令,甚至就是日本的希特勒?

現執教於東京一橋大學的哈佛歷史學家郝伯特.比克斯同意第二種更黑暗的觀點,在新近出版的《裕仁及現代日本的形成》()一書中,他用大量詳盡有力的敘述描述了天皇的個性和生平,這本書堪稱是有關日本前任國王的最具爭議性的一本書。

戰後不久,裕仁天皇交給美國官員一本長篇獨白,這篇獨白只是在他於1989年死後才公之於眾,直到1997年才發現了一本縮寫的英文版本,一個個性復雜而強烈的領袖展現於世人面前,他所擁有的聰明才智絕不遜色於他手下的司令官,他無所不在地影響著戰爭的每個方面。

比克斯所描述的裕仁是一個全新的裕仁,跟日本官方的版本截然相反。戰後的日本從一個傳統的順從的社會迅速轉變為一個共和國,作為惟一的候選人,裕仁被重新定位為一副憂國憂民、慈祥的形象,權力被剝奪了,軍銜沒有了,除了一國之主的象徵外一無所有。

這種無害的存在就是他留在戰後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但比克斯揭示了歷史上的裕仁絕不是這樣一朵枯萎的荷花,他承襲了他祖父、獨裁天皇明治的勃勃野心,身上全然沒有他多病而軟弱的父親大正天皇的影子。他的學校生活即便是相對於日本的標准來說都算得上嚴厲,這位年幼內向的小男孩從小從軍事將領那裡接受教育,他們專門負責讓他通曉小型武器、戰壕戰術和閱讀地圖,對詩書和王朝的神權也了如指掌。他們給他灌輸成為偉大的軍事領導者的思想———這與他安靜的性情並不適合。在裕仁天皇的鼎盛時期,他不斷地考慮自己的傳承問題,他常常沉思,認為自己「比一個紙玩偶強不了多少」。

20歲出頭的時候,裕仁已經具備了獨裁君主所具有的一切素質,極度崇尚軍國主義和武士道精神。他通過大臣們「極其隱密地」進行著統治,大臣們在做重要決定前都要與他協商。裕仁支持日本的軍國主義和領土擴張。日軍在1931年入侵中國東北地區後,裕仁催促他們向前推進。1937年,日本在中國擴大戰爭時,這位君王向他的將領們建議:「在要塞地區集中大量兵力實施壓倒性的打擊不更好些嗎?」幾個月後,日本「皇軍」攻陷南京,開始了瘋狂的燒殺姦淫。

裕仁有能力挽回戰爭的災難嗎?比克斯相信他能輕而易舉地做到這一點,但他沒有。當戰爭後來對日本轉為不利的時候,為了保住君主地位、抓住權力做出最後的一搏,裕仁頑固抵抗拖延投降,無謂地犧牲了數以百萬計的臣民和士兵的生命。最後兩顆原子彈在廣島和長崎的上空爆炸了,前蘇聯的參戰更使裕仁不得不接受了戰敗的現實。

惟一令人費解的是,如果說裕仁崇尚武士道精神,那日本投降後他為什麼不剖腹自殺,像他忠誠的首相、東條英機試圖要做的一樣呢?裕仁不需要麥克阿瑟、一個外國征服者來強迫他不要自殺。作為日本帝國的榮譽象徵,自殺是正當的理由,但他選擇了重新生活,當了一個寵愛孩子的父親、一個善良的君主和熱衷於收集海洋標本的怪老頭。如果裕仁真的是日本的希特勒,那麼德國的獨裁者比他更有出息。

東京仍在試圖掩飾歷史。當被問到裕仁在戰爭年代時的作用時,日本外務部引述1988年的首相的說法,稱這位君王「從心底祈求世界和平,力圖避免那一次全面戰爭」。比克斯的傳記應該能夠喚起人們一些壓抑已久的記憶。

書中典型一幕:

坐在皇宮寶座上,裕仁默默看著他的大臣們做戰爭計劃。下面內務部領導和軍方將領們也在估量他們的方案。於是首相說:「只要陛下您一聲令下,我們都將努力為國效忠。」天皇點頭表示同意。

那次會議之後,日本便進入「X日」(日本太平洋戰爭的代字)的倒計時。在接下來的一周里,裕仁不斷地和參謀機構的首腦們會晤,不斷地接到「關於部隊在各個入侵前線進入陣地的報告」。1941年12月8日,日軍轟炸了珍珠港並入侵新加坡。勝利的消息不斷飛傳回東京,天皇的一位助手在日記上寫道:「天皇穿上了他的海軍軍服,他看上去心情特別好。」

裕仁天皇

裕仁天皇生於1901年4月29日,是大正天皇嘉仁的長子。1926年,患腦膜炎的大正天皇病逝以後裕仁繼承皇位,改年號為「昭和」,成為日本第124代天皇。裕仁天皇在位63年,是日本歷史上最長壽、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代天皇,也是世界上最後一位去世的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君主。

裕仁自幼受到陸軍大將乃木希典和海軍元帥東鄉平八郎的熏陶,形成了強烈的武士道精神。他上台以後,在軍國主義分子的策動下先後發動了一系列侵略戰爭:1931年9月18日發動侵略中國東北的戰爭,1937年7月7日又以「盧溝橋事變」為開端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41年12月8日又偷襲美國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戰爭,侵略亞洲許多國家。在「義勇奉公」、「發揚皇威」的口號下,許多日本人為侵略戰爭效勞,為天皇賣命。侵略戰爭不僅使亞洲各國人民遭受沉重的災難,也使日本人民忍受痛苦,日本面臨崩潰的邊緣。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向全國發表廣播講話,宣布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歷史上稱之為「玉音放送」。

戰後,他僅是日本的一個「象徵」,權力受到極大限制,直至其於1989年1月7日病死。

日本的戰爭遺忘藝術

茂夫佐佐木記得日本開始忘掉過去的時刻。那是在1945年8月15日,當時裕仁天皇下令他的臣民「忍受無法忍受的」,無條件地向駐太平洋的盟軍投降,「老師們教我們撕掉我們課本里的部分書頁,」他回憶道。

「頭一天美國人還是洪水猛獸,第二天他們就變成了好人,」佐佐木當年14歲,但他的國家「180度的大轉彎」以及隨後對戰爭的簡單描述至今仍令他記憶猶新。事實上,這位68歲的退休銀行家已經著手重建日本的戰爭史,他打算以畢生的心血讓這段歷史重見天日。

上周,佐佐木的首次戰後戰爭藝術展覽悄無聲息地在東京開張了,展覽展出了1931年到1945年間日本美化其侵略行為的油畫、海報、書籍和雜志,這些戰時宣傳畫是日本領袖想隱瞞的東西,戰爭結束後,日本政府開始檢查書籍、銷毀了相關文件,企圖抹掉日本最血腥的秘密,最初,官員們的理由是國民應當把精力都投入到國家的重建中,但他們的真實目的是轉移注意力,把戰爭的責任推到少數幾個將軍的身上。「我們這代人是日本被洗腦的一代人,對戰爭的了解完全是錯誤的,我們決心揭示真相。」佐佐木說。

年輕一代的日本人對真相幾乎一無所知,課本里只是把戰爭的責任推到幾名法西斯分子的頭上,絲毫都不問及為什麼整個社會當時都是如此地軍事化,佐佐木的展覽揭示了一切,展示牆上的招貼畫上,步兵侵佔了香港、傘兵向東飄到了蘇門答臘,畫展中心的一張桌子上放著當年出版的一本「聖戰圖片集」,書中極力美化日本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那是把蓋子蓋在發臭的東西上,」上周參觀展覽的嘉明法師說,「年輕人對那場戰爭的印象等於空白。」

Ⅷ 哪裡有專門網站可以看英國bbc紀錄片

《恆河》
《活力星球》
《地平線:超大質量黑洞》
《百慕達三角洲之謎》
《野性加勒比》
《星際漫遊》
《探潛鯊魚火山 》
《太空漫遊》
《神秘的瑪雅》
《冷血生命》
《俄羅斯音樂祭》
《地球的力量》
《透視動物》
《古代啟示錄》
《藝術精品全記錄》
《地球》
《空中特勤組》
《製造新人類》
《消失的古文明》
《喜馬拉雅壯麗之旅》
《與野人同行》
《藝術的力量》
《極地之旅》
《超自然力量》
《八十天環游地球》
《揭秘裕仁天皇》
《人類親緣》
《人類本能》
《鬼盜船真面目》
《行星地球探索記》
《藍色星球》
《世界自然奇觀》
《神跡透視》
《埃及》
《白色星球》
《野性南美洲》
《彗星的故事》
《二戰大突擊》
《動物超感官》
《成吉思汗》
《微觀世界》
《漂移的災難冰山》
《尋找特洛依戰爭》
《北極傳說》
《地平線》
《與恐龍同行》
《納粹警示錄》
《地球脈動》
《兩性奧秘》
《霍金的宇宙》
《海洋奧德賽》
《動物戰場》
《野生動物奇觀》
《海明威冒險之旅》
《錦綉中華》
《長城》
《探索不列顛的高地》
《世界八十寶藏》
《超級風暴》
《維生素真相》
《觀星指南》 《愛因斯坦的最大失誤》
《時光機器》
《復活節島上失落的眾神》
《地圖上的空白》
《大地之歌》
《野性印尼》
《亞馬遜深淵》
《尼羅河》
《園丁鳥的魅力藝術》
《以色列的誕生》
《曠世傑作的秘密》
《文明的軌跡》
《環太平洋之旅》
《瑪雅地底之謎》
《人腦漫遊》
《死屍的價值》
《地球:氣候戰爭》
《上帝之子》
《仰望夜空:大爆炸》
《人體世界》
《自然世界:鱷魚謠》
《1929年大崩盤》
《抹香鯨:深淵歸來》
《動物犯罪現場》
《驚世一刻》
《金字塔》
《宇宙行星探索記》
《宇宙無限》
《龐貝古城:最後的一天》
《羅馬斗獸場》 《自然世界:馭風而歸》
《自然世界:聰明的猴子》
《生命之源》
《爆破達人:前進賭場》
《印度的故事》
《自然生態精選》
《消逝的生物》
《神話與英雄大觀》
《群體大自然》
《戰栗東方》
《雌雄爭霸戰》
《挪亞方舟》
《諾曼底大登陸》
《廣島核爆》
《敦刻爾克大撤退》
《地球水之旅 》
《從諾曼底到柏林》
《大西洋之戰》
《戰爭之路》
《地球形成的故事》
《丘吉爾的保鏢》
《BBC 海底世界揭秘》
《光的故事》
《宇宙間的各種洞》
《野性非洲》
《未來景象》
《血戰奧馬哈海灘》
《最初的伊甸園》
《昆蟲帝國》
《深藍》

Ⅸ 最全最好的二戰紀錄片

世界大戰100年和世紀戰爭是比較不錯的,網上可以很容易找到.

Ⅹ 裕仁天皇

昭和天皇
名裕仁,謚號昭和天皇(1901年4月29日—1989年1月7日),日本第一百二十四代天皇(1926年-1989年在位),今上天皇明仁(年號平成)的父親。裕仁在任皇太子期間曾訪問歐洲。大正十年(1921年)因父親大正天皇患病而出任攝政。大正十五年(1926年)繼位,以尚書中的「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一句改元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為日本國民的象徵。
生平
1901年4月29日出生於日本東京。立為皇太孫,受乃木希典的嚴格教育。
1916年立為皇太子。
1921年訪問歐洲。
1921年11月開始攝政。
1924年和良子女王結婚。
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病逝後即位。
1928年11月10日在京都舉行即位大禮。
1933年12月23日繼宮明仁親王(今天皇)出生。
1945年8月15日代表日本國宣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無條件投降。
1946年1月1日公布「人間宣言」,公開放棄神權。
1989年1月7日因患十二指腸癌病逝於東京,享年87歲。
1989年2月24日新宿御苑內舉行葬禮。後葬於東京都八王子市長房町。
家庭
大正十三年(1924年)與久邇宮邦彥王的長女良子女王(香淳皇後)結婚,生下今上天皇明仁、常陸宮正仁親王以及數個女兒。
早期統治
登基時的裕仁1926年裕仁登上皇位。當時日本正日益民主化,於是裕仁採用昭和作為年號。盡管年號中包含和平的含義,但日本卻很快地走上了軍事擴張之路。隨著1927年一場銀行大危機,新上任的日本首相田中義一開始在中國東北擴張日本的軍事勢力。裕仁致力於履行自己立憲君主的職責,很少過問內閣的政策,但他既不贊成也不反對擴張主義。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極端的民族主義者鼓吹對天皇要絕對服從,反對立憲民主制。但他對軍國主義分子十分贊賞,為日後戰爭爆發埋下了隱患.
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進一步促進了日本軍國主義和擴張主義的政策。 1931年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後,在那裡建立了「滿洲國」傀儡政權。 30年代,極端民族主義分子製造了一系列政治暗殺事件。 1932年5月15日犬養毅首相遭暗殺,標志著政黨領導的內閣的結束和日益為軍隊控制的官僚內閣的開始。這個獨裁體制要求學校講授絕對的愛國主義,他們強迫大學開除具有民主思想的教授。
1936年2月26日,「皇道派」極端狂熱的法西斯主義少壯派軍官發動的「二二六兵變」,在裕仁的嚴令下被嚴酷鎮壓,結果是日本軍部內部的「北上派」和「南進派」內斗最終以裕仁支持的「南進派」獲勝而結束,軍部控制了政府,裕仁藉此也絕對掌控了日本中央政府過去難以控制的日本軍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統治
1937年中日戰爭開始,日本很快吞並了大部分東亞地區,使其加入「共榮圈」。裕仁被指責同意導致這場戰爭的對外政策,並批准東條英機與納粹德國的希特勒、義大利的墨索里尼結成法西斯主義軸心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的戰爭,侵略中國等國家。有些人認為,在政府決定加入戰爭這件事上,裕仁作了正式的批示。根據他對憲法的理解,他有義務支持內閣通過的政策。
1945年8月14日裕仁宣布無條件投降1941年12月8日日本突然襲擊美國珍珠港海軍基地,致使美國及其盟國加入對日本的戰爭。 1945年8月美國向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後,裕仁被要求參加戰時最高國務會議的特別會議,以考慮和討論美國及其盟國提出的投降條件,他和當時的首相鈴木貫太郎主張日本投降。由於委員會中的政治和軍事成員就是否投降無法達成一致意見,首相要求天皇做出最後的決定。裕仁同意投降接受波茨坦公告;其中「無條件投降」暗含一個條件:即不廢除天皇。 8月15日,裕仁通過無線電廣播史無前例地向日本民眾解釋了投降的原因。此段廣播被稱為玉音放送,使用大量漢語文言的《終戰詔書》使很多日本平民無法具體理解廣播的內容。
1946年以後的統治
戰後,包括蘇聯在內的國家要求廢除天皇,但是美國為防共產主義在亞洲散布,故需要在亞洲建立一個非共產的經濟犟國,如果沒有天皇,日本國內社會必然動湯,因為之前日本長期推行神話天皇、效忠天皇的教育,天皇已經成為多數日本人心中的精神支柱。所以因美國策略上需要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和其他官員共同表示,裕仁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並不負主要責任。這一觀點得到了日本人民的極大歡迎。
1946年元旦,昭和天皇發布人間宣言,否定天皇的神聖地位,承認自己與平民百姓一樣也是人,並不是神。
美國佔領日本後,最高負責人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是實際上掌控有日本統治權的人。在他的干預下,1947年通過新的日本國憲法,使天皇這一最高統治者的位置變為了一個國家的象徵,而提出最高統治權歸人民所有,真正實行立憲民主。
昭和天皇的晚年:會晤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為了與憲法的變化相一致,戰後裕仁把自己打扮為一位民主的君主:與平民會面,允許皇族成員被拍照。他還訪問過災區,視察日本的戰後建設。他的皇位繼承人明仁親王也打破了傳統,和一位普通女性結婚而不是貴族家庭成員。 1971年裕仁訪問西歐,1975年訪問美國,這是第一次以天皇的身份訪問外國。
昭和天皇與靖國神社
昭和天皇於戰後曾八度參拜靖國神社,在1978年靖國神社合祀甲級戰犯之後,就不再去參拜。日本經濟新聞報導(2006年7月20日)從前宮內廳長官富田朝彥的遺物筆記中發現,昭和天皇曾向富田表示,他因為對合祀作法不悅,因此停止參拜。
前宮內廳長官富田朝彥的遺物中,發現留有昭和天皇語錄的二十多本筆記,其中於昭和天皇逝世的前一年,1988年4月28日的筆記中,記載有關昭和對靖國神社的看法。
昭和天皇當時曾說「靖國神社的築波宮司(祭司)處理合祀問題很慎重,但是換上松平慶民宮內大臣的長子松平永芳擔任宮司之後,他完全不了解他父親愛好和平的想法,隨即決定合祀,所以從那之後就不再去靖國參拜,那是我的信念」。
筆記中也記載昭和天皇於當年4月29日的生日記者會上,被詢問到對大戰的看法,昭和說,怎麼說大戰都是最不好的回憶。會後昭和對富田表示,被問到對戰爭的感想時,我一心想表現出厭惡戰爭的心情。
昭和天皇的戰爭責任
裕仁天皇在位的62年時有史以來日本天皇統治最長的時期,也是一段經歷了幾大動亂和變化的時期。
對於昭和天皇的爭議很多,有人認為他是日本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也有人認為他只是軍部的傀儡,並無實權。但是無可否認的是,他對軍部的日益壯大視至不見,而且他是有權力去制裁不聽指示的軍人的,但他並沒有去做,而是樂觀其成。
裕仁有一句名言:「問題不在我們幹了什麼,而在於全世界對我們所乾的事情有什麼反應」,表示他最顧及的是自己的名聲和責任。
日本投降後,蘇聯、中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都將裕仁列為日本頭號戰犯。英國首相艾德禮、蘇聯統帥斯大林分別致電麥克阿瑟,要求嚴懲戰爭罪犯裕仁天皇,建議經公審後絞死。
麥克阿瑟考慮到為了在遠東扶植與蘇聯進行冷戰的盟友,一個因審判處決天皇而陷入混亂的日本不利於美國的利益,而天皇制能起到凝聚日本保守反共勢力的作用,因此麥克阿瑟本人支持放棄追究天皇的戰爭責任,就此給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急電報告:
日本國民……對日本天皇崇敬備至,已達百餘年之久。在太平洋戰爭中,少數軍國主義分子曾以此作為煽動民族主義的狂熱手段,號召為天皇而自我犧牲。而戰後日本國民對裕仁天皇的崇拜有增無減,視如國神。我認為,如果對裕仁天皇公審處決,必將使全日本國民信仰的支柱徹底崩潰,甚至在日本全國引起反對盟國的瘋狂騷亂和暴動。處決裕仁為日本舉國所不容,我們重建和改造日本的前途則不堪設想,結果可能是歷史的悲劇。
因而,我本人作為盟國駐日本國的全權代表,出於對日本國未來命運的考慮,決定對裕仁天皇免予戰爭責任的起訴。
如果盟國決定逮捕和作為戰犯處決天皇,那麼駐日盟軍統帥部將需要增援100萬作戰部隊……
華盛頓很快回電同意麥克阿瑟的意見,於是麥克阿瑟頒布了盟軍總司令部第一號令:
出於對日本前途和國民信仰的考慮,盟國決定對日本天皇裕仁不予追究發動戰爭的責任,不予起訴和逮捕。今後裕仁的人身地位和人身自由,應與其他日本國民同樣受到憲法的保護。
裕仁天皇:發動侵略戰爭的罪魁禍首
1931年,日軍侵佔了中國的東山省,裕仁天皇在給侵華日軍的密電中下令他們「向前推進」。侵華日軍在中國擴大他們所謂的「聖戰」,裕仁天皇親自向日本將領們說:「在要害地區集中大量兵力實施壓倒性的打擊不是更好嗎?」幾個月後,心領神會的侵華日軍製造了導致中國30萬人遇害的南京大屠殺,1938年對中國發動全面侵略。按照裕仁天皇的昭示,侵華日軍「視所有年齡在15歲以上60負以下的中國男子為敵人」,因此這些中國平民都應該殺掉。另外,在長達八年的抗戰中,成千上萬的中國士兵被日軍俘虜,但到1945年日軍投降的時候,只發現了56名戰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