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溫莎公爵是誰啊
溫莎公爵叫愛德華八世,是當時英國國王.他後來愛上了一個已婚的美國女子,要娶她為妻,但遭到當時號稱"約翰牛"的英國首相帶領的內閣總反對,並以內閣總辭職進行威脅.後來公爵於是放棄了皇位,他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我只想給心愛的女人一個家."
溫莎公爵和沃利斯女士之間的愛情
他們的愛情是本世紀最著名的,它是用一個國家換來的.1930年.當風流的愛德華王子遇到結過兩次婚的美國女人沃利斯,他此生就沒有什麼比愛她更重要的了包括王位.當他必須從兩者選擇其一時,他選擇了愛情.在遜位宣言中愛德華這樣對全世界說:"我的心和沃利斯在一起,沒有我愛的女人,我無法生活.""我不是國王.我只是一個戀愛中的男人."
沃利斯流著淚對她偉大的愛人承諾:"和我在一起,你將成為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
1937年,他們結了婚,愛德華時年43歲,沃利斯41歲.他們生活在巴黎,擁有35年幸福的婚姻生活,直到愛德華去世.去世前.他說:"我從未見過比沃利斯更美的女人."
公爵去世後,沃利斯把自己鎖在他們共同生活的房子里,每天下午, 讀愛德華寫的情書,"它們是那麼美,她說,"我讀了一遍又一遍."
2. 為什麼漢諾威王朝和溫莎王朝中間還隔著薩克森
由於對英語的掌握非常有限,這位曾經的「英國國王」與大臣都是用法語進行交流,不能親自主持也很少參加內閣會議
3. 溫莎公爵是誰
英王愛德華八世 (1894.6.23 – 1972.5.28 )是英王喬治五世和瑪麗王後的長子。按照王位繼承法,1910年被立為英國王儲。下一年,又受封為威爾士親王。王儲不但鼻高嘴闊,天庭飽滿,眼神里透出一股王氣,一臉富貴相,而且身高體壯,健如奔馬,一反英國王室歷代王儲體弱多病的積弊。一戰爆發後,20歲的王儲不因貴而嬌,主動服役參戰,任為陸軍參謀,在法國戰壕里摸爬滾打,出生入死,屢立軍功。戰後,王儲代表英王遍訪歐美各國,深得各國政界領袖好評。
溫莎公爵(Duke of Windsor)即英國的愛德華八世(Edward VIII),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國王、英屬海外各自治領地國王和印度皇帝。從1936年1月20日至1936年12月11日共執政325天,愛德華八世是溫莎王朝的第二位國王,是英王喬治五世(George V)和瑪麗王後(Queen Mary)的長子,全名為愛德華·艾伯特·克里斯蒂安·喬治·安德魯·帕特里克·大衛(Edward Albert Christian George Patrick David),按照慣例英國王子沒有姓,曾擁有的頭銜按順序為約克王子愛德華(Prince Edward of York),康沃爾約克王子愛德華(Prince Edward of Cornwall and York),康沃爾落德賽公爵(Duke of Cornwall and Rothesay),和威爾士王子(Prince of Wales)。
愛德華在繼位前曾代替父親出巡海外領地,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服役於擲彈兵團,雖然並無上前線。作為王子的他深受國民歡迎,曾有一連串的情婦皆為年長的已婚女子。
繼位短短幾個月,愛德華八世因執意要娶辛普森夫人遭到英國政府,英國國教,及海外領地政府的強烈反對,而導致憲政危機。如果他不顧政府與人民的意願選擇辛普森夫人為王後,首相就會帶領政府集體辭職,這樣愛德華便會違反君主立憲政府的最基本憲法原則。於是愛德華選擇退位,成為英國及英聯邦歷史上在位最短的君王。他弟弟約克公爵艾伯特王子繼位,稱喬治六世,賜予愛德華「溫莎公爵殿下」的稱號,又賜予辛普森「溫莎夫人」的稱號。
退位之後,1937年溫莎公爵游歷了納粹德國。二戰期間因被指控同情納粹而被派到巴哈馬當總督。二戰之後,溫莎公爵退休度過餘生。
4. 辛普森夫人離過婚,卡米拉也離過婚,為什麼溫莎公爵被迫遜位而查爾斯王子可以繼位
我覺得除了以上理由之外,還有兩點很重要:
第一,英國自從都鐸王朝以來的宗教改革盛行,宗教的統治地位尤其重要,在經歷了亨利八世,血腥瑪麗及伊麗莎白一世的改朝換代後,基督新教在英國也占據了統治地位。所以,作為國王的妻子首先要是基督新教教徒;
第二,據說在溫莎公爵退位很久後,爆出消息說,當時因為愛德華八世與德國納粹黨希特勒私下勾結,保護其在法國的財產。國王作為英國國家精神領袖的象徵,這件事是愛德華真正被逼退位的原因,並且被驅逐出境,流亡法國。剛好借與辛普森夫人結婚,落得「愛美人不愛江山」美譽,演繹了溫莎公爵的浪漫愛情故事……
5. 喬治五世的兒子為什麼稱愛德華八世
喬治五世的父親是愛德華七世,喬治五世的長子成為愛德華八世。
所謂幾世的意思並不是父子傳承的意思,而是說英國歷史上第幾個叫同樣名字的國王,比如喬治五的兒子跟他爺爺同名了所以就叫愛德華八世,就是第八個叫愛德華的國王的意思。現任英女王叫伊麗莎白二世,是因為英國歷史上已經出現過一個叫伊麗莎白的女王所以要叫二世。
喬治五世在英國人民中則擁有很高的評價,他年輕的時候便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十分親近民眾,參觀大家生活的地方與孩子們玩耍,照顧普通民眾的感受,是一位與民同樂的明君。尼古拉二世最後被秘密殺害,而喬治五世在年老時還與民眾共同承擔國難,他受到的只有歡迎和敬重,逝世時舉國哀痛,數萬民眾前來弔唁。
6. 為何說「情聖」愛德華八世是納粹的「朋友」
1936年,當時的英國國王愛德華八世為了與心愛的女人辛普森夫人結婚而毅然放棄王位甘當溫莎公爵的驚人之舉在全世界廣為人知,成就了一段「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傳世佳話。但近年來就有關愛德華八世退位的真正原因在英國歷史學界引起了爭議,有人說是因為愛德華八世與希特勒有瓜葛,做出了背叛祖國之事而被迫退位的。據外電報道,昨天在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展出的十箱愛德華八世秘密檔案對上述說法予以了否定,這些展出的文件只是全部檔案的一部分,是由當年與愛德華八世關系極為密切的律師沃爾特·蒙克頓提供的。但是蒙克頓透露說,能證明國王退位的最直接、最秘密的文件只有到2037年才能公布,這是來自王室的最新命令。
此次展出的文件包括愛德華八世與希特勒之間進行聯絡的電報內容,在其中一封二戰爆發前夕發給希特勒的電報中,愛德華八世敦促希特勒用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希特勒在回電中說,和平與否取決於英國而不是德國。由此,牛津大學政治學教授博格丹諾斷定,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愛德華八世與出賣國家一事有牽連。
博格丹諾教授還指出,愛德華八世當年的退位既是英國歷史的一部分更是英國皇家一個永遠的痛處,所以王室家族決不希望這塊傷疤被不斷地揭來揭去。
歷史學家安德魯·羅伯特說,他相信在未展出的秘密文件中有兩封愛德華八世的母親寫給蒙克頓的信至關重要,它們能揭示出當時國王與白金漢宮之間的矛盾,信的內容一定能引起轟動。羅伯特還認為,始終有一名王室成員一直在阻撓辛普森夫人成為王後,雖然現在還不知道這位王室成員的名字。
愛德華八世和辛普森夫人即後來的溫莎公爵夫婦於1940年前往巴哈馬群島,英國前國王曾在那裡擔任總督。
愛德華八世和納粹有關系。
7. 德意志第三帝國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的詳細資料
納粹生涯
官運亨通 組建里賓特洛甫辦公室
里賓特洛甫之子 Rudolf von Ribbentrop
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
1932年5月1日,里賓特洛甫加入納粹黨,一年之內即成為國會議員、黨衛隊上校和希特勒的外交顧問。里賓特洛甫在柏林郊外的豪華別墅則成為1933年1月希特勒為組織第一屆內閣而舉行秘密會議的理想場所。 里賓特洛甫於1934年出任德國裁軍事務代表駐國際聯盟大使。里賓特洛甫組建"里賓特洛甫辦公室",一方面與康斯坦丁·馮·紐賴特主持的外交部分庭抗禮,一方面設法搜集有關希特勒的情況(興趣愛好、會訪日程、言談舉止等),頗受希特勒賞識。
簽訂英德海軍協定
1935年6月,里賓特洛甫奉命以無任所大使的身份前往倫敦,與英國談判並簽訂"英德海軍協定",使德國的海軍噸位可為英國的35%,為德國擴建海軍創造了條件。1936年8月,里賓特洛甫出任德國駐英國大使。在駐英國的兩年任期中,里賓特洛甫因受到英國社交界的排擠而大為光火,認為英國與德國的對立是不可調和的;在向希特勒報告英國不會反對第三帝國在歐洲的征服政策的同時,將英國描述為"我們最危險的敵人";經常越過外交部長紐賴特向希特勒直接報告有關情況,參與德國的重大外交活動。1936年11月,里賓特洛甫在柏林與日本代表談判並簽署"德日反共產國際協定"。次年10月,里賓特洛甫促成義大利在該協定上簽字,導致柏林-羅馬-東京軸心的形成。
奉命起草對奧地利的最後通牒
里賓特洛甫之子 Rudolf von Ribbentrop
1938年2月4日,里賓特洛甫被希特勒任命為納粹德國外交部長。3月11日,根據與英國首相張伯倫、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勛爵的長談,里賓特洛甫向希特勒提出報告,認為"英國不會對奧地利採取行動"。隨後,他又奉命起草對奧地利的最後通牒。在納粹武力的脅迫和英法綏靖政策的縱容下,德國吞並了奧地利。里賓特洛甫還極力主張把捷克斯洛伐克變為德國的保護國,向希特勒保證能"使法國置身事外",英國則"只要你向他們表明你決不會退縮,他們就會讓步。"此種判斷與希特勒的計劃不謀而合,慕尼黑危機的發展似乎又證實了此種判斷正確,因而,里賓特洛甫備受希特勒的青睞也就不足為奇。
促使鋼鐵同盟條約簽訂
慕尼黑危機之後,里賓特洛甫為推行德國的戰爭政策而加緊開展外交活動,頻頻得手。 里賓特洛甫憑借三寸不爛之舌,鼓動義大利首相墨索里尼簽訂德意軍事同盟條約,導致1939年5月號稱"鋼鐵同盟條約"的德意軍事同盟條約的簽訂。 早在1938年10月,里賓特洛甫向波蘭提出蠻橫的領土要求:同意德國佔領但澤,將"波蘭走廊"讓給德國;德國宣傳機器則大肆宣傳波蘭境內的"日耳曼人遭到迫害",製造但澤危機。1939年3月,里賓特洛甫威脅波蘭人大使,聲稱元首"對波蘭的態度已越來越感到驚訝,波蘭必須認清它不能在俄國和德國之間採取中間道路",波蘭的出路在於"同德國及其元首保持合理的關系"。 1938年12月,里賓特洛甫赴巴黎與法國簽訂所謂友好條約,旨在離間英法關系。
脅迫簽署德捷協定
里賓特洛甫之子 Rudolf von Ribbentrop
1939年1月,里賓特洛甫在陪同希特勒會見捷克斯洛伐克外交部長時威脅道,捷克斯洛伐克必須照德國人要你們做的一切去辦,否則便有"不堪設想的後果"。兩個月之後,里賓特洛甫為斯洛伐克起草所謂"獨立宣言",並夥同希特勒、戈林脅迫捷克斯洛伐克總統哈查簽署取消捷克斯洛伐克獨立的"德捷協定"。 1939年7月,里賓特洛甫與義大利大使談論波蘭問題,宣稱"如果波蘭膽敢進攻但澤的活,德國將在48小時內在華沙解決但澤問題!如果法國居然為但澤出面干涉,從而掀起大戰的話,也隨它去,德國沒有比這再高興的了,這樣法國就會被消滅;英國如果膽敢經舉妄動的話,結果將是大英帝國的覆滅……美國呢?元首的一篇演說就足以將羅斯福打敗。"
實施先西後東戰略、避免東西兩線作戰
Waldemar Fegelein
為了實施先西後東戰略、避免東西兩線作戰,里賓特洛甫奉希特勒之命一面以德英談判破壞英法蘇談判,一面力圖改善德蘇關系。1939年8月3日,里賓特洛甫指示德國駐蘇聯大使舒倫堡表示"德國方面希望改善德蘇關系",他本人隨時准備為此與蘇聯談判。蘇聯對此不予理睬。8月14日,里賓特洛甫急電舒倫堡(要求他親自將電文譯讀給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聲稱德蘇關系已經"面臨歷史性轉折點","德國和蘇聯之間不存在任何實際的利害沖突",歷史表明"當兩國是友邦的時候就一切順遂,當兩國是敵國的時候就不然了",再次表示願意前往蘇聯談判。蘇聯則予以拒絕。17日,舒倫堡奉命轉達德國准備與蘇聯結互不侵犯條約的意願。20日,希特勒急電斯大林,要求允許里賓特洛甫訪問蘇聯,就簽訂互不侵犯條約舉行談判。次日,蘇聯宣布英法蘇談判破裂,復電希特勒同意里賓特洛甫訪問蘇聯。22日,里賓特洛甫攜帶希特勒簽發的全權證書飛赴蘇聯談判。8月23日,"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里賓特洛甫的外交活動達到巔峰。 里賓特洛甫
為欺騙世界輿論、麻痹英法等國,1939年8月29日,里賓特洛甫向英國提出"請波蘭派遣一位全權特使前往柏林"談判的建議,並要求波蘭特使於30日到達。8月30日夜,里賓特洛甫對英國大使呈送的答復照會不屑一顧,而快速宣讀為表明德國直到最後一分鍾仍在為"合理"解決波蘭問題而努力的16點建議,宣讀完畢即稱這些建議"業已過時"。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國閃擊波蘭。9月3日,英國、法國對德國提出最後通牒並在里賓特洛甫代表德國拒絕之後對德國宣戰。
納粹德國統治集團內部對他的評價不一
盡管里特洛甫為推行納粹外交政策效盡犬馬之勞,但納粹德國統治集團內部對他的評價並不一致。戈林公開稱里賓特洛甫為"骯臟的小香檳酒販子"。戈培爾則不無刻薄地說:"他的名字是用金錢買來的,錢財是通過婚姻獲得的,官職是靠詐騙弄到的。"然而,希特勒聽不進任何反對里賓特洛甫的話,認為里賓特洛甫的"俾斯麥第二",甚至稱贊他是"比俾斯麥更偉大的外交部長"。 1939年9月28日,里賓特洛甫在波蘭滅亡後赴蘇聯簽訂新的德蘇邊界條約,使德國邊境線東移。 當對德國持同情態度的溫莎公爵(即因與美國的辛普森夫人結婚而遜位的英國國王愛德華八世)於1940年被任命為巴哈馬群島總督時,里賓特洛甫策劃在里斯本劫持溫莎公爵並利用他反對英國國王喬治六世。但是,英國反間諜機構的努力和溫莎公爵對國王的的忠誠挫敗了這項荒誕的詭計。里賓特洛甫因此大失臉面。 1941年6月22日凌晨,里賓特洛甫接見蘇聯駐德國大使。准備就德國飛機入侵蘇聯領空提出抗議的大使剛一開口,里賓特洛甫即粗暴地說"這不是現在要談的問題",隨後提出一份辯解備忘錄。其時,德國已將閃擊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付諸實施。 里賓特洛甫在戰爭時期的工作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促使軸心國夥伴義大利與日本按照德國的意圖參戰;負責指導德國的對外廣播宣傳。里賓特洛甫相當賣力卻建樹甚微,倒是在對外廣播宣傳方面不時與戈培爾發生沖突。戈林、戈培爾、希姆萊等人很想把里賓特洛甫趕下台,但希特勒仍視之為"俾斯麥第二",予以留任。 1945年4月20日,里賓特洛甫在參加希特勒生日慶祝活動之後,預感到末日即將來臨,遂悄然逃離柏林。因而在希特勒的"政治遺囑"中,里賓特洛甫失去了在鄧尼茨政府中繼續任職的資格。1945年5月2日,施威林·馮·克羅西克繼任德國外交部長。
編輯本段病急亂投醫納粹德國外長想親自刺殺斯大林
[1]1939年8月,斯大林在莫斯科會見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1944年,納粹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決定親自出手,除掉斯大林。這大概是現代歷史上惟一不是由恐怖分子或訓練有素的特工,而是由在職外長扮演刺客的角色。如果納粹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當時實現了自己的暗殺計劃,那麼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就活不到1953年。斯大林與里賓特洛甫(1893~1946)見過兩次面。兩次都是在莫斯科,時間分別是1939年的8月和9月,是為了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想在國際會議動手 據俄羅斯《歷史問題》最近披露,1944年,里賓特洛甫決定親自出手,除掉斯大林。制定了謀殺計劃後, 1939年8月,斯大林會見里賓特洛甫
里賓特洛甫以德國人所特有的精細研究了各種可能。他知道,斯大林的工作和居住地點克里姆林宮早就變成了難以進入的堡壘,所有通道都有衛隊把守。保衛斯大林的人達數千名,都是身手不凡的軍官和特工。里賓特洛甫是個外交家,他的職業特點幫他作出決定:如果不能在官邸將斯大林消滅,那就把他騙到某個國際會議上伺機下手。 ●用筆狀手槍 里賓特洛甫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希特勒,希特勒同意了他的計劃。從這點上也可以看出,希特勒對蘇德戰場的失利束手無策,已到了病急亂投醫的地步。在這之後,里賓特洛甫去找瓦爾特?舍倫貝格(專門負責納粹德國的對外情報搜集工作)。舍倫貝格在美國出版的回憶錄里對此作了描述。舍倫貝格在書中寫道:「里賓特洛甫來找我,對我說:『我已親口對元首(希特勒)表示,我准備為德國犧牲自己。將組織一個有斯大林參加的國際會議,我在會上把他殺掉。』我問:『就你一個人嗎?』他說:『元首說一個人可能實現不了這個計劃,讓我再找一個幫手,我就提到了你。』」 當然,里賓特洛甫也知道,會議的保衛工作肯定將十分嚴密,左輪手槍之類的武器未必能帶進會議廳。他聽說舍倫貝格手下的一個技術小組研製出一種同自來水筆一模一樣的左輪手槍,可以從6~7米的距離射出子彈。他決定就使用這種手槍。 ●搭檔沒盲目跟進 但與里賓特洛甫不同的是,舍倫貝格絲毫沒有充當敢死隊員的願望。他在回憶錄中說:「我認為,里賓特洛甫的計劃,說得好聽點,是他神經和大腦過度疲勞的結果。但當時的情況不允許我提出異議,而且我知道,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會被報告給希特勒。於是我回答說,雖說這一計劃從技術上來說沒有問題,但能否成功首先取決於能否把斯大林引誘來參加會議,這是極其困難的……我建議他在為計劃的實施創造必要條件之前先謀求斯大林同意出席會議。如果他能做到這一點的話,我將支持他。」舍倫貝格是位富有經驗的情報人員,他清楚地意識到,希特勒在戰場上遭受了一系列重大失敗,德國與蘇聯單獨媾和的夢想已化作泡影。所以,里賓特洛甫的計劃顯得非常不現實——以1944年當時不可逆轉的戰場形勢,斯大林根本不會參加有德國代表出席的國際會議。如果舍倫貝格傻乎乎地跟著里賓特洛甫干,最後可能會斷送自己的性命。後來,里賓特洛甫似乎也發現自己的這個計劃不太現實。 投降簽字儀式上的里賓特洛甫
●回憶錄里隻字不提 戰後,里賓特洛甫被英軍抓獲。1946年,在紐倫堡審判期間,里賓特洛甫在獄中開始寫回憶錄,該書後來以《在倫敦與莫斯科之間》為名在德國出版。這位前外長在書中經常提到1939年他對莫斯科的訪問、同斯大林的會談。他甚至回憶起克里姆林宮為他舉行盛大宴會的情景:「桌子上擺著一瓶度數很高的棕色的伏特加。但這樣的烈酒似乎對斯大林沒產生任何作用。我連聲稱贊俄羅斯人好酒量,德國人沒法比。斯大林聽後大笑起來,他狡黠地看我一眼,向我透露一個『秘密』:他在宴會上從來都只喝克里米亞葡萄酒,而不是桌上的那種伏特加。兩種酒顏色一模一樣。」 不過,里賓特洛甫對刺殺斯大林的計劃卻隻字未提。看來,那時他也意識到自己當初的暗殺計劃是非常可笑的。
編輯本段里賓特洛甫末日
戰後,里賓特洛甫被英軍抓獲。1946年10月1日,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判處納粹戰犯里賓特洛甫絞刑。15天之後,里賓特洛甫被絞死。值得一提的是,里賓特洛甫是第一個走上絞刑架的納粹高級領導。這是因為原本應第一個被執行死刑的戈林在刑前吞服氰酸鉀自盡,於是里賓特洛甫成為第一個被執行死刑的納粹高級領導。
8. 求問英國漢諾威王朝與溫莎王朝什麼關系
血統淵源 時間回到公元1714年,英國女王安娜逝世後,沒有後嗣,為了尋找一位新教徒的國王,議會請了安娜的表兄、德國漢諾威侯選之子喬治·路德維希·馮·漢諾威到英國即位,史稱喬治一世。這就是英國漢諾威王朝的開始,也是英國王室日耳曼血統的開始。 當年54歲的喬治很不情願地離開位於德國北部的漢諾威,前往泰晤士河邊的倫敦參加加冕儀式。他在位13年都不曾將英語學通。由於對英語的掌握非常有限,這位曾經的「英國國王」與大臣都是用法語進行交流,不能親自主持也很少參加內閣會議,這使得內閣首相的作用開始變得突出起來。不僅如此,喬治一世作為統治者,大部分時間都在德國度過。1727年,他告別人世,長眠於德國。 喬治一世使英國王室從此有了日耳曼血統,也使他的子孫們有了扯不斷的德國情緣。他的兒子喬治二世和父親一樣,繼位後仍經常出沒於漢諾威,還在52歲的時候找了一個德國情婦。 與祖輩父輩不同的是,喬治三世在英國出生並接受教育,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在執掌英國王位期間,他倒是從沒訪問過漢諾威,但卻娶了一位德國公主做王後。喬治四世則為了得到國會協助還清巨債,迎娶了德國表妹卡洛林。 喬治三世的孫女維多利亞女王是漢諾威家族的最後一位君王,由她而開始了一個新的朝代,即薩克森-科堡-哥塔王朝,但這並沒有切斷英國王室與德國的聯系。恰恰相反,她的母親、家庭老師以及作為監護人的舅父萊奧波德都是德國人,都來自德國的科堡家族,而女王自己也認為她是那個家族的成員之一。更重要的是,1840年她嫁給了她德國的表哥薩克森-科堡-哥塔家族的阿爾伯特王子。 維多利亞女王的長女嫁給了日後的德皇弗雷德里克三世,她的兒子就是後來「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愛德華八世——溫莎公爵。 但據近年來逐漸解密的官方文件顯示,愛德華八世離位的主要原因是「美人」沃利斯·辛普森支持納粹,使英國無法面對美法盟國。在放棄王位後,溫莎公爵1937年還在慕尼黑會見了阿道夫·希特勒。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對溫莎公爵夫婦的親納粹傾向非常擔心。在夫婦倆流亡國外的日子裡,英國和美國的情報部門都曾對他們的行蹤進行監視。 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嫁了多半血統為德國人的菲利普伯爵。這位伯爵不僅能說流利的德語,而且與德國有著很深的淵源。他曾在德國上過一年學,他的4個姐妹全部嫁給了德國人。 血統風波 來自德國的薩克森-科堡-哥塔家族的英國王室在200多年前就曾宣布具有日耳曼血統。直到20世紀開始前,英國王室都一直在德國貴族中尋求伴侶,和親政策對他們來說不但不陌生,而且可說是王室生存的一種方式。但是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作為卻讓他們有失體面,於是開始在姓氏上改頭換面,並對血統的問題謹言慎行。 一戰時,英國民間反德情緒強烈,英倫三島上的人們痛恨所有帶有德國印記的東西,甚至包括麵包。為了表示對德皇維廉二世的譏諷和不恭,英國人將Wihlelm的昵稱Willy用作口語上指稱男性生殖器的某一部位。 英國王室對血統的說辭也變得小心翼翼。為了體面,也為了表示與臣民共同反對德國的決心,英國王室認為有必要尋找出一個正宗英國的姓氏。1917年,英王喬治五世就宣布放棄家族名字中「薩克森-科堡-哥達」一節,杜撰出聽起來更加英國化的「溫莎」姓氏,溫莎王朝從此開始。 到了他的兒子喬治六世在位時(1936-1952年),更是不懼德軍轟炸呆在白金漢宮,表現出與德國的疏離。他的妻子,即謝世不久的伊麗莎白王太後一生都未能改變對德國的某種敵意。直到臨終,她也沒有改變把德國人稱為「匈奴人」的習慣。他們便是當代伊麗莎白二世的父母。
9. 愛德華八世上位一年就退位,為何就放棄江山呢
因為愛德華喜歡辛普森夫人,但作為國王是不可以娶一個離過婚並且她的前夫仍然在世的女人為妻的,這是英國國教教規絕對不能允許的。所以,在江山和美人之間,他最後選擇了美人,而放棄了江山。但還有種說法是因為當時的美國、英國怕再出現一位納粹元首,所以運用強大的壓力逼其退位的,這才是愛德華真正退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