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性丹麥ftp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性丹麥ftp

發布時間: 2022-05-31 02:28:14

㈠ 丹麥是什麼國家

丹麥王國(丹麥文:Kongeriget Danmark)是斯堪地納維亞裡面積最小的一個國家,位於歐洲北部日德蘭半島上及附近島嶼。南部就是德國,北部瀕臨大西洋北海和波羅的海。瑞典和挪威分別位於丹麥以北及西北方向,與丹麥隔海相望

㈡ 丹麥有什麼著名的景點

丹麥十大最受歡迎旅遊景點

首都哥本哈根是丹麥人口最多的城市,古典與現代的完美結合。蒂沃利公園:蒂沃利公園位於首都哥本哈根市中心,世界上最古老的游樂園之一。在丹麥你會看到許許多多的新奇!

伊埃斯科城堡

博物館藏品豐富

伊埃斯科城堡位於丹麥第二大島菲英島南部,是歐洲保存最好的文藝復興風格的水邊城堡,建於1554年。位於菲英島南部,周圍湖泊環繞,這里的博物館藏品豐富,比如古轎車。城堡採用橡樹樁基,建造在一個小湖邊上,湖最深處達5米。城堡由兩座長建築組成,通過一道厚的雙層牆連接在一起。雙層牆的厚度超過1米,裡面藏有秘密的樓梯和一座水井。

㈢ 丹麥的特色有哪些

丹麥三明治(Smoerrebroed)是具有代表性的丹麥食物,這是一種開口三明治,從最簡單的到復雜得像雕塑品的都有。丹麥是世界上食用豬肉最多的國家。舉世聞名的「丹麥酥」(Danish),在丹麥叫做Wienerbroed,幾乎每隔一個街角就有麵包店陳列著許多令人流口水的不同種類。典型的丹麥菜包括豬肉丸(Frikadeller)、水煮鱈魚配芥末醬(Kogt Torsk)、脆皮烤豬肉(Flaeskesteg)、馬鈴薯燉牛肉(Hvid Labskovs),以及牛肉漢堡配洋蔥(Hakkeboef),還有一種冷食自助餐(Koldt Bord),菜色有鯡魚、沙拉、各式冷肉片和乳酪。丹麥的嘉士伯和杜伯兩廠都生產極佳的啤酒,購買酒精類飲料的法定最低年齡是16歲。丹麥人對麵包感情極深,他們可以制出各式單層、雙層和多層的麵包夾700多種.若您將各層分別夾上熏肉片、西紅柿片、肝泥醬、水蘿卜片等,那真堪稱得上一頓美餐;他們喜歡吃桔汁拌鴨塊,據說這道菜通常是作為他們宴會席上「壓軸兒」的佳餚;習慣吃西餐,對中餐也頗感興趣。丹麥人在飲食嗜好上有如下特點:
①注重 講究菜餚香、脆,注意菜餚多樣質精;
②口味 一般不喜太咸,愛微酸帶甜味;
③主食 以麵食為主,愛吃麵包等食品;
④副食 愛吃魚類、雞、鴨、蛋類、豬肉、牛肉、羊肉、凍肉、干肉、乳酪等;蔬菜喜歡土豆、西紅柿、蔥頭、洋白菜等;調料愛用丁香、莞荽子、番茄醬、醋、糖等;
⑤製法 對涼拌、炒、烤、炸、燒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偏愛;
⑥中餐 喜愛中國的粵菜;
⑦菜譜 很欣賞冷拼盤、茄汁煎鴨腿、脆炸肉丸、滑蛋牛肉、杏仁水魚、果汁魚塊、脆皮雞、干燒大蝦、玉蘭炒肉絲、草菇魚片湯等風味菜餚;
⑧水酒 喜歡喝啤酒;愛喝桔子汁、礦泉水、酸牛奶、咖啡、可可;也樂於品嘗香片花茶;
⑨果品 愛吃柑、桔、蘋果、葡萄等;乾果愛吃杏仁、葡萄乾等。
丹麥與瑞典、瑞士、芬蘭、挪威、被稱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丹麥也被稱為歐洲的乳酪市場。

㈣ 最著名的有丹麥的什麼

以下為丹麥著名建築:
美人魚銅像
美人魚(Den Lille havfrue, 英文名叫: The Little Mermaid)位於哥本哈根市中心東北部的長堤海濱。它是一座世界聞名的美人魚銅像。遠望這個人身魚尾的美人魚,她恬靜嫻雅地坐在一塊巨大的花崗石上,近觀她神情憂郁,若有所思。銅像高約1.5米,基石直徑約1.8米。是丹麥雕刻家愛德華.埃利克森根據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鑄塑的。這座銅像是由嘉士伯啤酒公司的創始人卡爾.雅可布森出資建造的。美人魚銅像從1913年在長堤海濱落成至今,已有80多年歷史。她吸引了無數的遊客。人們流傳著這種說法:不看美人魚,不算到過哥本哈根。美人魚銅像已成為哥本哈根的標志。但美人魚也曾先後在1964年和1984年遭受過被「砍頭」或「斷臂」的破壞。1998年2月再次被「砍頭」,不久又被找回。丹麥人稱,美人魚遭到砍頭或斷臂,多為惡作劇者所為,其主要動機是尋求刺激,引起媒體注意。丹麥人以美人魚為自豪,製作了水晶美人魚和美人魚銅像等紀念品。它如今已經成了哥本哈根的標志性建築。




安徒生銅像
安徒生於1805年出生在丹麥奧斯丹,一生寫過《美人魚》、《賣火柴的女孩》、《丑小鴨》等150篇不朽童話故事,為世界上千萬兒童編織了美麗的童年。這尊以銅打造、約3米高的安徒生塑像,座落在人潮熙攘的大街旁,每天都有不少遊客經過他身邊,認識他的會抬起頭瞻仰大師的面容,或者把手按在他的膝蓋頭拍照留念。這位把童話作為獻給全世界兒童最好禮物的大師,自己始終不曾有過孩子,他幾度情場失意,甚至被人傳說同性戀。他在15歲那年來到哥本哈根,曾經因失戀在運河邊的小房子住過,晚年時相當消沉,70歲時因肝癌在朋友鄉間的屋子去世。如今他的塑像,左手拿拐杖,右手握著一本書,還以食指隔開書頁,頭部朝左微微抬高,仰望著「夢的工廠」蒂沃里游園,臉上有一種「時不我予」的錯愕神情。



阿美琳堡宮(Amalienborg Castle)
位於哥本哈根市區東部的厄勒海峽之濱,是王室的主要宮殿。丹麥女王伉儷每年多半時光在這里度過。宮殿由最著名的建築師尼古拉·伊格維德設計,並要為國王塑制一座騎馬銅像。經過緊張施工,四座宮殿在1754年至1760年間相繼建成。根據設計,這四座宮殿的前面形成了一個八邊形廣場。1768年,請法國雕塑家薩利製作的菲特烈五世騎馬銅像被安放在廣場中央。當時,寶隆洋行還用對華貿易賺取的錢款,為銅像修建了圍欄。後來,這四座宮殿曾幾易其主,但一直由貴族居住著。1794年,克里斯欽堡宮被大火焚毀,王室決定移駕阿美琳堡四宮殿。自那以後,此處一直是王室所在地。現在,每當女王瑪格麗特二世身在王宮時,其所在的建築物上便會升起丹麥國旗。在
阿美琳堡王宮廣場東西軸線的西端是「大理石教堂」。建造這座大教堂的初衷是為了紀念奧爾登堡皇族統治丹麥300周年(1479-1749),然而,這項工程1749年奠基後,因資金不足,拖至一百多年後的1894年才得以竣工。每天,丹麥國家的皇家衛隊都會在這里中午時分進行換崗儀式,形成了這里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議會大廈又稱克里斯欽堡宮(Christiansborg Slot)
最早建於1773-1775年間。當時的克里斯欽六世國王為了享樂,將舊王宮(哥本哈根宮)夷為平地,在此基礎上建造了一座顯赫、華麗、舒適的新宮。由於此宮是克里斯欽六世國王的寢宮,故名克里斯欽堡宮。克里斯欽堡宮具有歐洲十八世紀洛可可式的建築風格,其特點是纖巧繁瑣,白灰色調。宮內內部的天花板裝飾非常豪華,房間採用大理石或者木製地板。牆上掛著厚厚的掛毯或者油畫。所有的房間都裝飾著水晶吊燈、鏡子、法國傢具和各種藝術品。宮堡的後院修建了一所王家馴馬場,馬場兩邊蓋有兩排具有中世紀建築特色的邊房。馬場出口處的左右兩邊還建起兩座洛可可式的穹形石亭。石亭兩側建有樓房,與馴馬場的邊房相連。兩座石亭之間為車馬道,道端和一座大理石橋相接。自1849年起,克里斯欽堡宮開始用作國會場所。現在的克里斯欽堡宮是丹麥議會所在地,因此也稱為議會大廈。此處,首相辦公室、女王接受晉見用的大廳、丹麥最高法院都設在宮內,丹麥政府各部大臣在此也設有一間辦公室。現在克里斯欽堡中一部分是丹麥皇家迎賓室。顧名思義,丹麥皇家迎賓室是丹麥的皇族成員用來進行接待活動用的。在這些房間中,女王接見各國駐丹麥大使、在新年時接受皇家新年致詞並在此會見來訪的重要外國領導人。皇家迎賓室的裝修非常豪華講究,裡面收藏了許多珍貴的藝術品,其中包括許多20世紀初世界上著名的藝術家的作品。皇家迎賓室分為許多小房間,包括巨人廳、國王階梯、皇冠室、弗雷德里克室、懸掛著巨型掛毯的大廳、皇家宴會廳及女王私人藏書館等。



水晶宮
菲特烈堡宮(Frederiksborg Slot)(水晶宮)位於西蘭島北部小城西勒洛德(Hillerod),哥本哈根市西北約45公里處。其建築群坐落在湖水中的三個小島上,四面湖光漣漪,景色美不勝收。此宮始建於菲特烈二世國王(
1559-1588)時期的1560年。其子克里斯欽四世(1588-1648)繼位後拆除原有的部分建築,於1600年在最東部的小島增建了新的建築物。這座宮殿有60個廳堂,採用了荷蘭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是北歐現存的最顯赫的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有「丹麥的凡爾賽宮」之稱。有人把它簡稱為「水晶宮」。菲宮為三邊型建築。正面和右翼是宮殿,左翼是教堂。宮殿以銅板鋪頂,四個尖塔裝飾其間,給這座建築平添了俏麗。在東北角有一長廊,它跨越湖水,把人們引入國王的接見大廳。自1671年至1840年間,歷代國王都在菲宮教堂舉行加冕典禮。1859年,一場大火燒毀了宮內的大部分傢俱,宮頂和尖塔全部被毀,僅教堂倖免於難。1876年,熱心於文化事業的嘉士伯啤酒廠創始人雅可布森為修復菲宮捐贈了全部修繕費,並提出把菲宮辟為丹麥國家歷史博物館。他的建議得到採納。在修復過程中,騎士大廳等重要廳堂恢復了原貌,其它的房間則根據博物館的需要進行了修建。1878年,丹麥國家歷史博物館在菲宮建立,雅可布森聘請的一些著名油畫家為博物館繪制了以丹麥歷史為題材的油畫。目前,該博物館收藏了丹麥16世紀以來歷代著名畫家的作品,其中還包括大量著名人物的肖像畫。



克隆堡宮(Kronborg Slot)(又稱哈姆雷特堡)
坐落在西蘭島北部赫耳辛格(Helsingor)市的海邊,與瑞典的赫爾辛堡市隔海相望,地處波羅的海出海口之一的厄勒海峽最窄的出口處,在哥本哈根市東北45公里。克隆堡宮意為「皇冠之宮」,始建於1574年,1585年竣工。此堡由荷蘭建築師設計建造。宮殿用岩石砌成,褐色的銅屋頂,氣勢雄偉,巍峨壯觀,是北歐最精美的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風格的宮殿。
克隆堡宮歷史上曾兩度被毀。在1629年和1658年—1660年兩次被毀或洗劫,後經過多年修復才逐步形成現在的樣子。到菲特烈四世國王(1699-1730)時,加強了克隆堡宮周圍的防禦工事,宮殿也不斷得到修復。從1785年到 1922年,克隆堡曾被用作兵營。宮堡外圍的火炮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宮內現收藏了大量古代掛毯和油畫。在克隆堡宮外院的牆上,有一塊莎士比亞的紀念浮雕像。遊人參觀克隆堡宮時,必在莎翁像前留影。相傳,當年莎士比亞就是以這個城堡為背景寫下了著名的悲劇《哈姆雷特》。目前,宮內正在修建。遊客踏訪丹麥時,除參觀克隆堡宮外,也可參觀外面的厄勒海峽。厄勒海峽是連接波羅的海和北海的主要通道(船隻從波羅的海駛往北海,也可通過丹麥南部洛蘭島以南的費馬海峽經大貝爾特海峽或小貝爾特海峽,然後經厄勒海峽以北的卡特加特海峽、丹麥與挪威之間的斯卡格拉克海峽)。因此,厄勒海峽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遊客站在克隆堡宮前的海堤上,舉目東望,便是瑞典的赫爾辛堡市。是厄勒海峽的最狹窄處。據一位丹麥海軍上校介紹,這里寬約4公里,最深處水深20米。丹麥規定,任何外國潛艇經過厄勒海峽時,都必須浮出水面。此外,在西蘭島上還有一座弗雷德里克堡(又稱夏宮),與克隆堡宮、菲特烈堡宮並稱為西蘭島三堡。該堡也是風格獨特,與其餘兩堡交相輝映。也是非常值得您好好看看。

以下為其他飲食風俗:
美食特產
丹麥特色美食有嘉士伯及特波嘉啤酒、甜酒布甸、丹麥燒腿及特式三文治等。最有名的「丹麥酥」,在丹麥又叫Wienerbroed,每個麵包店都陳列各種口味的丹麥酥。典型的丹麥菜包括豬肉丸(Frikadeller)、水煮鱈魚配芥末醬、脆皮烤豬肉(Flaeskesteg)、馬鈴薯燉牛肉(Hvid Labskovs),以及牛肉漢堡配炸洋蔥(Hakkeboef)。還有一種冷食自助餐(Koldt Bord),菜色有鯡魚、沙拉、各式冷肉片、熏魚和乳酪等。
丹麥三明治(Smoerrebroed)是具有代表性的丹麥食物,這是一種開口三明治,從最簡單的到復雜得像雕塑品的都有。丹麥是世界上食用豬肉最多的國家。舉世聞名的「丹麥酥」(Danish),在丹麥叫做Wienerbroed,幾乎每隔一個街角就有麵包店陳列著許多令人流口水的不同種類。典型的丹麥菜包括豬肉丸(Frikadeller)、水煮鱈魚配芥末醬(Kogt Torsk)、脆皮烤豬肉(Flaeskesteg)、馬鈴薯燉牛肉(Hvid Labskovs),以及牛肉漢堡配洋蔥(Hakkeboef),還有一種冷食自助餐(Koldt Bord),菜色有鯡魚、沙拉、各式冷肉片和乳酪。丹麥的嘉士伯和杜伯兩廠都生產極佳的啤酒,購買酒精類飲料的法定最低年齡是16歲。丹麥人對麵包感情極深,他們可以制出各式單層、雙層和多層的麵包夾700多種.若您將各層分別夾上熏肉片、西紅柿片、肝泥醬、水蘿卜片等,那真堪稱得上一頓美餐;他們喜歡吃桔汁拌鴨塊,據說這道菜通常是作為他們宴會席上「壓軸兒」的佳餚;習慣吃西餐,對中餐也頗感興趣。
飲食
丹麥人在飲食嗜好上有如下特點:①講究菜餚香、脆,注意菜餚多樣質精;②口味一般不喜太咸,愛微酸帶甜味;③主食以麵食為主,愛吃麵包等食品;④副食愛吃魚類、雞、鴨、蛋類、豬肉、牛肉、羊肉、凍肉、干肉、乳酪等;蔬菜喜歡土豆、西紅柿、蔥頭、洋白菜等;調料愛用丁香、莞荽子、番茄醬、醋、糖等;⑤製法:對涼拌、炒、烤、炸、燒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偏愛;⑥中餐:喜愛中國的粵菜;⑦菜譜:很欣賞冷拼盤、茄汁煎鴨腿、脆炸肉丸、滑蛋牛肉、杏仁水魚、果汁魚塊、脆皮雞、干燒大蝦、玉蘭炒肉絲、草菇魚片湯等風味菜餚;⑧水酒:喜歡喝啤酒;愛喝桔子汁、礦泉水、酸牛奶、咖啡、可可;也樂於品嘗香片花茶;⑨果品:愛吃柑、桔、蘋果、葡萄等;乾果愛吃杏仁、葡萄乾等。
丹麥與瑞典、瑞士、芬蘭、挪威、被稱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丹麥也被稱為歐洲的乳酪市場。
娛樂
早年北歐素以「開放」聞名於世,哥本哈根尤為一著名的觀光都市,電影及劇院林立,每周皆有不同的觀光節目任人選擇參加,夜生活的場所,如酒吧Pub、Bodega之類,為正當消遣聊天之處所,收費尚合理,但夜總會(Night Club)宜結伴前往,問清費額或由熟識此道的當地人士陪同前往較宜。
每年5月1日,哥本哈根游樂場Tivoli Garden開幕,丹麥正式進入觀光季節。9月第二星期日為該游樂場關閉之日,至此時,觀光季也告結束。
地方特色
童話王國
因為《丑小鴨》、《賣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兒》、《皇帝的新衣》等這些膾炙人口的童話故事,安徒生使丹麥冠上了「童話王國」的美譽。
1913,丹麥雕刻家愛德華·艾瑞克森(Edvard Eriksen)根據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鑄塑了一座美人魚銅像。銅像坐落在哥本哈根的長堤公園(Langelinie)內,已成為丹麥的象徵。此外,在哥本哈根的市政廳廣場,佇立著一座安徒生的全身銅像。路過的每個遊客,都要上去與「童話之父」握握手,捧著安徒生的書籍與其留影。在安徒生的故鄉歐登塞,建有安徒生故居博物館,無數對安徒生童話著迷的人前往那裡瞻仰、參觀。
古老皇族
丹麥王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國。從有史可考的哈拉爾國王(公元940~986年在位)到現任君主瑪格麗特二世女王,王室的血脈已繼承了千年之久。
丹麥的歷史相當於一部丹麥王族史。千年以來,丹麥王族中出現不少叱吒風雲、建樹頗多的君主,流傳下眾多具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其中最為傑出的君主是瑪格麗特一世女王(1387~1397年在位)和克里斯欽四世國王(1588~1648年在位)。
自1849年立憲建立了君主立憲制,丹麥王室雖然放棄了國家統治權,但作為國家的代表,王族一直得到丹麥人民的支持與敬仰。王族已經成為丹麥王國根深蒂固一條歷史紐帶,一種不可放棄的重要傳統。
皇宮林立
作為皇族的象徵,丹麥這斯堪的維亞地區(丹麥、瑞典、挪威)最小的國家,卻擁有著眾多的皇宮城堡。千年的皇族歷史,使皇宮的建造一直未曾停怠過。
由於城堡眾多,名字繁瑣,丹麥的皇宮又有一個個別稱。例如,菲登斯堡宮(Fredensborg)被稱為「和平宮」、菲德烈堡宮(Frederiksborg Slot)又稱「水晶宮」、克隆堡宮(Kronborg Slot)因被莎士比亞作為《哈姆萊特》的創作背景,又叫做「哈姆萊特堡」。
這些宮殿建築都由當時著名的建築師來建築設計,從古典式樣,到融合了新世紀的建築風格,姿態各異。每一座宮殿都是一件傳世的藝術品。
格陵蘭島
作為丹麥的一個自治領,世界第一大島嶼——格陵蘭島(面積2175600平方公里)上,居住著5萬多居民,其中90%為愛斯基摩人。長久以來,他們用冰雪來堆砌房子,稱為「冰屋」;穿著經過婦女的咀嚼後的馴鹿皮特製而成的衣服——「阿奴拉古」;吃著打獵來的生肉以便獲取足夠的熱量。如今,與其他地區的過著土著生活、受到歧視和屠殺的愛斯基摩人不同,格陵蘭島愛斯基摩人受丹麥政府的幫助,搬出世代居住的「冰屋」,建立自己的議會、電視台,與丹麥人通婚。
由於地處北極圈內,每到冬季,格陵蘭島就會出現持續數個月的極夜,格陵蘭上空隅爾還會出現色彩絢麗的北極光。而在夏季,太陽終日懸掛頭頂,格陵蘭便成為極晝下的日不落島。

㈤ 關於"丹麥

海的女兒

來源:
世界各地有著許多關於美人魚的傳說,十分美麗動人,其中要算文徒生童話里的「海的女兒」,最為感人。它不但打動過無數讀者的心,也給飄泊在海洋中的海員以美好的憬憧與祝願。1912年,丹麥雕塑家愛德華。埃里克森,根據安徒生童話並加上自己的想像力,用紫銅雕塑了「海姑娘」的塑像,置放在哥本哈根港口海濱公園的沙灘上。

在航海史上曾經有這樣的傳說:一天,一艘威尼斯商船正從印度返航,當天夜晚,皓月似銀,海平如鏡,水手們忽然看見水面遠處出現一個人身尾魚的美人,裸著胸懷,抱著恬靜吸奶的嬰兒,但等到他們駛近,卻什麼也不見了。

這些遙遠的傳說和童話里的故事,相信的人畢竟不多。70年代,流傳著在阿拉伯西洋岸曾發現一種上半身是魚,下半身像人體的魚的說法,而且拍下了照片。有人卻不信,認為這是憑傳說和想像繪制後拍攝的偽造品。

於美人魚的古老傳說,跨越了文化、地域和世紀,在世界上廣泛傳播。美人魚的離奇故事曾激發了人們豐富的想像力。

按傳統說法,美人魚以腰部為界,上半身是女人,下半身是披著鱗片的漂亮的魚尾,整個軀體,既富有誘惑力,又便於迅速逃遁。她們沒有靈魂,像海水一樣無情;聲音通常像其外表一樣,具有欺騙性;一身兼有誘惑、虛榮、美麗、殘忍和絕望的愛情等多種特性。

歷史上,有不少自然歷史學家和探險家都深信她的存在。博物學家普利尼是最早對美人魚作出詳細記錄的人,他在公元1世紀所著的不朽名著《自然史》中寫道:「人們稱作『海中仙女』的美人魚,決非寓言故事,她們同畫家筆下的美人魚完全相符,只是皮膚格外粗糙,全身上下長滿了鱗片,連那極像婦人的上半身也不例外。」1492年,哥倫布航海歸來,也提到美人魚。他描述了他的一個海員的故事:他看到了3個美人魚高高地挺立在海面上。不過,她們不像畫中那麼漂亮,她們的臉有某些同人相似的方面。

但到18世紀初,人們對美人魚的傳說產生了越來越多的懷疑,博物學家們開始重新估價自己的見解。埃利克·蓬托皮丹在《挪威自然史》中認為,大多數關於美人魚的傳說純屬無稽之談。他指責一些人把虛構的故事同歷史混為一談:「顯然,稍有頭腦的人絕不會對這類奇談怪論感興趣,甚至會懷疑這種生物存在的可能性。」

然而,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類似美人魚的民間傳說,它那持久的生命力說明,美人魚的故事很可能以某種事實為依據。事實上,遠遠看去像美人魚的動物大概有這樣幾種:海牛、儒艮及各種海豹等海牛目動物,雖然它們其貌不揚,但同傳說中的美人魚卻有幾分相近。

海牛的軀體幾乎無毛,比人體略大,雌海牛突出的胸乳在某種程度上同女性的乳房相似。海牛沒有其它肢體,多脂肪的軀干末端有一個由兩個水平鰭組成的尾巴。儒艮的體形類似海牛,突出的口鼻上生著粗糙的胡須。據說它在哺乳時常常把上身探出海面,用一隻鰭把幼仔抱在胸前。海豹不僅有類似海牛的前鰭和桶狀身體,而且它的眼睛格外溫柔,富有吸引力。海豹的跳躍和慣常姿態也很像傳說中的美人魚。

今天,美人魚仍以她那古老而又神奇的魅力吸引著我們。在世界一些遙遠的地區,還不時傳來發現美人魚的報道。但總的說來,當今的美人魚主要存在於民間傳說、藝術和神秘動物學的范疇之內。誠如美國「史密森學會」的自然博物館脊椎動物館主任喬治·朱克所說的:「沒有一個真實的美人魚標本,一切結論都只能是猜想。

有關美人魚的傳說,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跨越了文化、地域和世紀,在全世界廣泛流傳著,許多國家都鑄有美人魚雕像。不過,丹麥這尊小美人魚雕像是歷史之最。

傳說很久以前,一位王子乘船經過哥本哈根,因遇到風暴,船沉沒,王子被一位美人魚冒險救起,兩人一見鍾情,墜人愛河,並立誓永遠相愛。王子離別時答應有朝一日乘船來迎接美人魚姑娘進宮。自那以後,痴心的姑娘每天都坐在海邊的岩石上等候王子歸來:歲月流逝,好夢難圓,王子最終沒有歸來,可憐的美人魚姑娘就像長江邊上的望夫石那樣,變成了一尊雕像。

哥本哈根的美人魚雕像是丹麥的藝術珍品,名揚世界。據報道,每天有上萬名遊客來游覽觀光,每天給人拍照多達5萬張,數目之大,可謂世界之最。由於世人愛她,常有人悄悄地給她戴上花環桂冠,有關部門收藏起來的花環桂冠就多達數萬件。

每當天氣轉冷時,人們怕她凍著,總是給她披上各種毛衣花衫,盡管有關部門為了保持她婀娜的身姿,一千次地收掉衣衫,但還是一萬次地發現她身上披紅掛綠。為了滿足國內外遊客的心願,她被仿製成由各種材料製成的紀念品,被帶到世界各個角落。

1983年,當她70歲大慶時,哥本哈根市長特意授給她一枚銀制榮譽勛章,表彰她對丹麥旅遊業帶來的巨大貢獻。所以每當她遭到歹徒傷害時,消息一傳開,人們會從四面八方趕來看望她,忍不住流下眼淚。

瑞士慕名美人魚的「引力」,於1965年在日內瓦城北的蕾夢湖畔,仿造了一尊美人魚雕像,作者大膽創新,美人魚姑娘居然拾起頭,瞪眼回顧,好像是剛躍出水面爬上岩石,驚奇所見到的一切,並隨時准備再躍回水中。這種具有異域風情的美人魚雕塑,使得到過哥本哈根的遊客無不想一睹日內瓦美人魚姑娘的風采為快。

在波蘭,出海口在彼羅的海的維斯瓦河,傳說也有美人魚。當時有一個名叫華爾的男青年和一個名叫沙娃的女青年結伴,順流乘舟來到現在的波蘭首都華沙開拓家園,當時河中的美人魚是他們的見證人和庇護者。這里逐漸發展成一座城市,後人為了紀念他們,便把他倆人的名字合稱「華沙」作為該城的名稱。同時,把美人魚形象作為華沙的城徽。

1936年波蘭著名雕刻家魯德維卡·克拉科夫斯卡一一尼茨霍娃女士開始雕塑美人魚雕像,這尊雕像與其他美人魚一樣,上身為裸體妙齡女郎,下身為魚尾。不同的是華沙美人魚雕像高大,姑娘昂首挺胸,左手緊握盾牌右手高舉利劍。原來,當時歐洲戰爭風雲密布。作者憂慮祖國命運,才決心塑造一個保護祖國的英雄形象。現在美人魚雕像前,終年花束不斷,表現了波蘭人民對祖國的熱愛

泰國南部濱海名城宋卡府,也有一尊美人魚雕像,這里瀕臨暹羅灣,不僅氣候宜人,風光特別旖旎,在玄黃錦緞般的金黃沙灘右側上的這尊美人魚雕像,雙手撩著飄逸的長發,嬌娜多姿的體型特徵,顯示出東方姑娘的風采,遠近看去很令人傾心。慕名來宋卡的遊客,大都醉心於這尊美人魚的魅力,有的遊客為了能坐在美人魚姑娘的膝蓋上拍張合影,不惜排長隊等候。她顯示了宋卡的特色,也成了該府的標志。

老普利尼是一位記述過「人魚」生物的自然科學家,在他的不朽著作《自然歷史》中寫到:「至於美人魚,也叫做尼厄麗德,這並非難以置信.她們是真實的,只不過身體粗糙,遍體有鱗,甚至象女人的那些部位也有鱗片。」

一些科學家正在竭力設法找到這一當今考古學最驚人的發現,一個3000年前美人魚的木乃伊遺體的由來。一隊建築工人,在索契城外的黑海岸邊附近的一個放置寶物的墳墓里,發現了這一難以相信的生物。這一發現的消息是由俄羅斯考古學家耶里米亞博士在最近透露給西方的。她看起來像一個美麗的黑皮膚公主,下面有一條魚尾巴。這一驚人的生物從頭頂到帶鱗的尾巴,計長有173厘米。科學家相信她死時約有100多歲的年齡。

新加坡《聯合日報》發表了題為《南斯拉夫海岸發現1.2萬年前美人魚化石》的報道:科學家們最近發掘到世界首具完整的美人魚化石,證實了這種以往只在童話中出現的動物,的確曾在真實世界裡存在過。化石是在南斯拉夫海岸發現的。化石保存得很完整,能夠清楚見到這種動物擁有鋒利的牙齒,還有強壯的雙顎,足以撕肉碎骨,將獵物殺死。「這只動物是雌性的。大概1.2萬年前在附近海岸出現。」柏列·奧干尼博士說。奧干尼博士是一名來自美國加州的考古學家,在美人魚出現的海域工作了4年。奧干尼博士說:「它在一次水底山泥傾瀉時活埋,然後被周圍的石灰石所保護,而慢慢轉為化石。化石顯示,美人魚高160厘米,腰部以上像人類,頭部發達,腦體積相當大,雙手有利爪,眼睛跟其他魚類一樣,無有眼簾.

關於對活人魚的發現也是有的。1962年曾發生過一起科學家活捉小人魚的事件。英國的《太陽報》,中國哈爾濱的《新晚報》及其它許多家報刊對此事進行了報道。前蘇聯列寧科學院維諾葛雷德博士講述了經過:1962年,一艘載有科學家和軍事專家的探測船,在古巴外海捕獲一個能講人語的小孩,皮膚呈鱗狀,有鰓,頭似人,尾似魚。小人魚稱自己來自亞特蘭蒂斯市,還告訴研究人員在幾百萬年前,亞特蘭蒂斯大陸橫跨非洲和南美,後來沉入海底.現在留存下來的人居於海底,壽命達300歲。後來小人魚被送往黑海一處秘密研究機構里,供科學家們深入研究。

1958年,美國國家海洋學會的羅坦博士,在大西洋5公里深的海底,攝到一些類似人的海底足跡。1963年,在波多黎各東南海底,美國海軍潛艇演習時,發現了一條怪船,時速280公里,無法追蹤,人類現代科技望塵莫及。1968年,美國攝影師穆尼,在海底附近發現怪物,臉像猴子,脖子比人長四倍,眼睛像人但要大得多,腿部有快速「推進器」。

諸如「人魚」這類海底奇異生物的存在由於有了實物作證,那麼它也就由人們所謂的「荒誕」、「迷信」、「神話」的東西轉變為當前一項嚴肅的科學研究課題了。

在閱讀有關海洋文化的典籍時,經常會碰到一個典故——鮫人,它是地球上絕無僅有的兩棲類形體--魚尾人身,與中國古代典籍中記載的不同,歐洲人們稱她為人魚或美人魚。如果從我們的習慣思維來想人魚,當是一種海陸兩棲的海洋動物,在相當長的一個階段上,這種動物與與人類有過接觸。於是也就留下了千奇百怪的人魚與人的傳說故事。

神話傳說中的人魚大多是女性,它們個性和藹可親,不僅姿容優美,而且性情溫順。再深入一層,那就是與人竟能相愛,情意纏綿地魚水交歡了。據清•;任昉《述異記》載:「南海中有鮫人室,水居如魚,不廢機織。其眼能泣則出珠。」這可能就是中國人魚典故的較完整的出處了。我們可以設想這位鮫人,她那萬頃碧波下的居室何等的美麗,但她不知是思念那寒風中瑟瑟發抖的情哥哥沒有衣衫,日日夜夜地忙碌在織機旁不得清閑,還是在痛恨著硬逼她回到龍宮里父親,邊織衣時邊流下了眼淚,而那眼淚顆顆晶晶瑩剔透,落下來就變成了珍珠。

明•;野枵子《平山草堂筆記》記載:「太祖十三年,洞庭焦郡,一士子過海遇大風,沒於浪。數日屍浮於岸,有漁人見其口噙一珠,如鴿卵,華光煜煜,觸之則灼痛難忍,以為不祥。俄頃生醒,自雲入龍宮與龍女繾綣,突覺水波翻湧,而不知身在何處也.」在這個故事中,美人魚換了空間,她不在是南海的水下,而是洞庭湖龍王的小女。並具有救人於水災厄運俠義心腸和溫柔情濃的女性角色本位了。一位瀟灑曠達溫文儒雅的士子乘船於海上,被遇上的風暴顛簸,被搖落於船下,沉沒於波濤之中。

正巧落入鮫人懷中,這位美麗的水下女子,輕展玉臂一把將其接住,然後魚尾輕擺,游入湛藍的深處,帶他入了金壁輝煌的鮫室,接下來鮫人與之燕好,告訴他說,你可這樣在行宮住上三天。士子自然免不了吃驚又感激,無奈他是凡人思陸心切,鮫人頗為通情達理,只幾天的與士子纏綿,也了卻了她在水下自由世界偏思人間的心願,這三天的人魚與士子的交歡,似乎滿足了她千年的等待,於是鮫人答應三天充他返回陸上。眨眼之間三天就過去了,到了臨別前夕,鮫人遞給了士子一顆鴿子蛋大小般的鮫珠。士子不解這東西何用?鮫人告訴他說,這鮫珠乃是水下龍宮之國寶,你只有靠它才能跨過水陸兩界。

她就慷慨地將國寶借於了心愛的情郎,臨別時她還教與了他銜珠之法與要領,這樣,士子就將一顆海底最好的珍珠叼住,眠後被鮫人驅水送到岸邊。三天後,士子飄到了海岸邊上,口銜著光彩奪目的鮫珠,如死人一般,有膽大的人上前去摸那珠子,被著實地燙了一下,就再也不敢貿然去觸它,過了一小會,士子漸漸地有了呼吸,並醒了過來。圍觀的人詢問他這是怎麼回事,士子只記得落水與龍女纏綿之事,然後就是波浪翻湧,至於與鮫珠相關之事,他一概都不記得了。

關於人魚最美麗的傳說,還屬丹麥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的《海的女兒》。

《海的女兒》講述了善良與執著的人魚公玉救了英俊的王子後自己變成了泡沫的故事。一個小人魚嚮往人間生活,到了15歲生日的那天,她終於如願以償浮出了水面,她看見了有太白金星點綴的夜空,聽見了美妙的歌聲,也看見了美麗的煙火,還有英俊的王子,並在暴風雨中救了落水的王子一命後,竟執著地愛上了這位人類的王子,為追求愛情和幸福,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終於獲得了一個人類的靈魂。她用舌頭換來巫婆的一劑葯,以便脫去魚身變成人形。

在一個月夜,她毅然離開海底珊瑚宮,向岸上心愛的王子的宮殿走去。她慢慢走上王宮的台階,同時服了從巫婆那裡換來的烈性葯。片刻間,她覺得好像一把雙面快刀剪開了她那纖細的身體,她昏倒在地,不省人事。第二天,她醒來時,她擁有比任何人都曼妙的身材,動人的眼眸.一位英俊的男子,也就是她心愛的王子,已經站在她的面前,用深黑的眼睛望著她。可是王子卻誤認為是另一位公主救了他而愛上了公主。

可是王子卻誤認為是另一位公主救了他而愛上了公主。小人魚是多麼傷心,她為了能再一次見到王子,用交出了自己美麗的聲音和巫婆交換了人類的雙腿,還謝絕了姐姐們犧牲頭發換來的重返大海的匕首,終沒有讓她心愛著的人類的血濺到她身上一滴,就在第二天日出的瞬間,她看著自己心愛的人和他的新娘的臉龐,慢慢地變成水上的泡沫. 這個凄婉動人的悲劇故事,真不知道催出了這個世界上多少女孩子的眼淚啊。

這類傳說故事的存在還可以證明一點,即古老的海洋自然生態的豐富——那時的這一帶的海域也存在著人魚之類的海洋生物。這就是說那時的大海里的海洋動物的富足,而人又與這些奇特的海洋動物有過接觸,在接觸的過程中,發生了許多他們解釋不了的現象,於是摻和著他們那有限的思維與想像,就留下了那麼多人魚的美妙動人的傳說。而今,當大海里的珍稀的海洋動物越來越少了起來的時候,人類的高科技術已經勘破了那片孕大涵深、動盪不安的湛藍色深處的一切的時候,特別是那些往來如梭的船隻、林立的桅牆涌盪其上,而採掘海底油藏氣藏的井架的無限制地延伸其間,還有人類把各種各樣的垃圾全傾倒在這里以後,赤潮千里,惡臭的氣味早熏沒了蔚藍色的雅緻與浪漫。

當死蝦死魚漂起來無無數的時候,當成群的鯨魚唱著哀歌搶灘救助的人拽都拽不回去的時候,當粘著海灘上泄露的石油的螃蟹爬出兩三米就斃命的時候,別說是珍稀人魚的生存受到了威脅,一些珍貴的海洋生物也日趨衰竭,就連大宗的魚蝦品種也難成汛了,哪裡還會再產生出人與人魚的故事了呢?於是,大海也就變得不再充滿了神秘與誘惑了,於是,我們的形象思維也就日漸枯竭了起來。我是真的從心裡嚮往那個產生了人魚故事的年代

假如安徒生銅像真的站起來走走,他最想做的事,應該是到附近的新港運河邊,看看他的小美人魚。

從市政廳廣場沿岸邊往東走,經過著名的徒步購物大街和新國王廣場,以及泊滿船艇、充滿浪漫風情的新港,便來到有美人魚銅像的海濱公園。

美人魚銅像是丹麥卡士伯啤酒廠創辦人出資,邀請丹麥著名雕刻家愛德華·埃里克森於1912年根據安徒生童話故事《海的女兒》中的主人翁雕鑄而成,1913年8月23日移到現在的哥本哈根港入口處。

姿態優雅的美人魚孤獨地坐在海邊一塊巨石上,魚尾人身,羞怯安詳,以若有所思的神情望著大海,顯露出少女純真的美,深受人們喜愛。它是哥本哈根最吸引遊客的景點,既是丹麥文化藝術的傑作,也是哥本哈根城市的象徵,因此在丹麥人民心目中佔有特殊地位。

正因為名氣太響,美人魚銅像三度遭人「解體」,1964年4月24日第一次被人切下頭部,1985年其胳膊又被鋸掉,1998年1月5日美人魚頭部第二次被盜竊,幸好雕刻家的模具還保存著,才使雕像得以復原。

銅像不大,但是要拍到好照片,還真不容易!原因是美人魚側著身對著岸邊,身體一半轉向丹麥海灣,雙目凝視波光鱗鱗的海面,因此一定要站在銅像左邊斜45度,才能拍到美人魚的臉龐;此外,早上陽光在銅像背後,背光的結果使到銅像一片漆黑.

如果你將要乘搭下午5時開航的DFS游輪離開丹麥前往挪威的奧斯陸,建議你在乘船前兩小時來看美人魚像,一來遊人不多,二來陽光正中或偏西,拍照比較理想。此外,游輪駛出海港時,從甲板上看金光燦爛的波光陪伴著美人魚銅像,別有味道.

㈥ 丹麥的特點是什麼

1、丹麥是北歐五國之一,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擁有兩個自治領地,法羅群島和格陵蘭。北部隔北海和波羅的海與瑞典和挪威相望,並與之合稱為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南部與德國接壤,首都兼第一大城市是哥本哈根。

2、約公元985年形成統一王國,8~11世紀進入維京時代的北歐海盜全盛時期。14世紀成為歐洲強國之一,1397年6月在女王瑪格麗特一世的主導下與瑞典、挪威組成卡爾馬聯盟, 並成為聯盟的領導者。世界上第一面國旗便是1219誕生的丹麥國旗,被稱為「丹麥人的力量」。

3、丹麥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北約創始國和歐盟成員國之一。該國擁有極其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經濟高度發達,貧富差距極小,國民享受極高的生活品質。 2019年2月,2018年全球幸福指數出爐,丹麥排名第三。

(6)性丹麥ftp擴展閱讀:

行政區劃:

2007年1月1日,丹麥實行新的行政區劃。全國設5個大區、98個市和格陵蘭、法羅群島2個自治領地。

格陵蘭島和法羅群島也是丹麥王國的領土,但擁有自治權並且享有高度自治,在議會各擁有2席。法羅群島自行劃分為7個郡30個縣;格陵蘭人口少,沒有再劃分行政區域。

首都哥本哈根(Copenhagen ,Koebenhavn),原意為「商人港口」,有自由港和航空港,是世界交通的樞紐,由於統治歐洲時間最久的皇族瑪格麗特女皇二世皇族居住於此。

因此它還有一個別稱——「女皇之城」,人口50.1萬(2006年1月),這個城市因豐富的藝術與文化本質而在1996年被評為歐洲文化之都。其他主要的經濟中心城市包括:奧胡斯、歐登塞和奧爾堡等。

㈦ 誰有!丹麥性喜劇!的觀看方式

有,網路搜索 電影下載,就有了。

㈧ 關於丹麥的資料

丹麥王國(丹麥語:Kongeriget Danmark),簡稱丹麥,為北歐五國之一,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擁有兩個自治領地,一個是法羅群島,另外一個是格陵蘭島。丹麥本土則包括日德蘭半島、菲因島、西蘭島及附近島嶼,北部隔北海和波羅的海與瑞典和挪威相望,南部與德國接壤,首都兼第一大城市是哥本哈根。

1397年6月與瑞典、挪威組建卡爾馬聯盟,並成為聯盟的領導者,世界上第一面國旗便是1219誕生的丹麥國旗,被稱為「丹麥人的力量」。

丹麥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擁有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國民享受極高的生活品質,還是歐盟成員國,和北約創始國之一。

中文名稱:丹麥王國

英文名稱:The Kingdom of Denmark

簡稱:丹麥

所屬洲:歐洲

首都:哥本哈根

國慶日:4月16日

國歌:《有一處好地方》

官方語言:丹麥語

貨幣:丹麥克朗

政治體制: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國家領袖:女王:瑪格麗特二世、首相:拉爾斯·勒克·拉斯穆森

人口數量:562.8萬(2013年)

人口密度:129.4人/平方公里

主要民族:丹麥人

主要宗教:基督教路德宗

國土面積:4.2959萬平方公里

水域率:1.6%

GDP總計:3306億美元(2013年,國際匯率)

人均GDP「58889美元(2013年,國際匯率)

國鳥:天鵝

國花:冬青

最大城市:哥本哈根

㈨ 丹麥人的私生活

丹麥人的性開放似乎頗具有國際知名度,在丹麥大學里,新生入學都要舉辦一個大聚會,一般這類聚會都會玩得很瘋狂,讓新生們一開始就能很快拉近距離。有一種形式是這樣的:新生分成二個組,各自把身上的衣物脫下來,連接在一起,看哪個組的衣物能夠連到最長?最後的結果是所有身上的身外之物,包括胸衣、褲頭等等全部派上用場。這種玩法的效果的確很好,再也沒有比赤裸裸相見更能讓新生們迅速地認識對方了,至於是否犧牲了性方面的神秘感似乎不是考慮的范圍。
那時候我們樓里還有二位中國男生,其中一位不知為什麼很受丹麥女生的親睞,時不時就會被女生主動地「騷擾」。據他自述:丹麥女生十分主動熱情、善解人衣,喜歡主導全過程,絕沒有中國女生那樣的忸忸怩怩、半推半就。丹麥人喜歡自己灌自己,喝得大醉或半醉之後,看對眼的倆人就該幹嘛幹嘛了。。。
有一年夏天,一位50來歲的女同事請我們一家去她家在小島上的別墅同住幾天,我們一家高高興興的就去了。那一年的夏天特別暖和,人們都紛紛享受這難得的好天氣,女同事很舒服地穿著三點比基尼,她丈夫套了條花褲衩,雖然和平時上班大相徑庭但還算正常。可問題是她那20多歲的兒子和兒媳也來了,兒媳也許是為了顯示自己一流的身材吧,全身只有一點兒很環保的丁字褲頭,幾乎是全光著在屋子裡走來走去,那線條的確是很漂亮的說。我老公立刻就遮掩不住地眼熱心跳起來,做公公的倒是一副久經沙場的樣子,無動於衷,真是令人佩服。
直到我更深入地融入他們的內部之後,才發現丹麥人的性開放果然是名不虛傳,那些看上去很溫馨和諧的家庭背後,男女出軌的現象幾乎可以用「普及」二字來形容,僅僅是有過同事之間一夜情的就超出了全丹麥有工一族的50%。但是,出乎人們預料的是: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紅燈區卻很蕭條很黯淡,得到的回答多半是:真抱歉,丹麥人太開放了,所以他們對紅燈區的需求不旺盛了!!

㈩ 丹麥和荷蘭對性開放嗎想辦這兩國家的簽證

丹麥不是很開放,荷蘭是絕對的開放!性行業是合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