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尼克松訪問中國全程記錄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尼克松訪問中國全程記錄

發布時間: 2022-05-28 09:47:38

1. 尼克松訪華的經過

1971年4月21日,中國政府就美方提出雙方舉行高層對話的建議給美國政府一個答復:「要從根本上恢復中美關系,必須從中國的台灣和台灣海峽地區撤走美國一切武裝力量。而解決這一關鍵問題,只有通過兩國高級負責人直接商談才能找到辦法。因此,中國政府重申,願意公開接待美國特使如基辛格博士,或美國國務卿甚至美國總統本人來北京直接交談。」尼克松總統於同年5月中答復說,為解決兩國之間的分歧問題,並由於對兩國關系的重視,他准備在北京同中華人民共和國諸位領導人進行直接交談,並建議由基辛格赴華與中國高級官員舉行一次秘密的預備會議。中國同意這一建議。
1971年7月9日——11日,基辛格秘密訪華,中美雙方討論了國際形勢及中美關系問題,並就尼克松訪華一事達成協議,7月16日發表了《公告》。公告說:「獲悉,尼克松總統曾表示希望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周恩來總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邀請尼克松總統於1972年5月以前的適當時間訪問中國。尼克松總統愉快地接受了這一邀請。」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點30分,美國總統尼克松乘坐的「空軍一號」飛機降落在北京機場。尼克松及夫人急忙走下舷梯,向前去迎接的中國總理周恩來伸出了手。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手握在一起,結束了20多年的隔絕狀態,標志著中美關系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尼克松一行抵達北京,對中國進行為期七天的歷史性訪問。訪問期間,尼克松總統會見了毛澤東主席,同周恩來總理進行了會談。雙方就國際形勢和中美關系交換了意見,著重討論了印支問題和台灣問題。
(尼克松訪華珍貴照片相冊參考資料來源: ) 尼克松訪華行程安排時間行程1972月2月17日尼克松及夫人一行,乘「空軍一號」離開白宮,先到夏威夷停留數日。1972年2月21日上午抵達上海,稍事休息,飛往北京。1972年2月21日11:30達到北京,機場與周恩來總理握手,被尼克松本人稱為「跨越太平洋的握手」,之後尼克松在中南海會見毛澤東。當晚周恩來總理設宴款待尼克松一行。1972年2月23日與周恩來總理在釣魚台會談。握手之後,尼克松幫助周恩來脫掉呢子大衣,這個鏡頭轟動一時。1972年2月24-25日尼克松及夫人等一行人登上長城1972年2月26日26日游覽故宮;隨後尼克松一行乘坐中國政府安排的專機前往杭州。1972年2月28日尼克松和周恩來一同飛往上海,簽署《中美上海聯合公報》。1972年2月28日上午10時離開上海回國;中美政府正式發表《中美上海聯合公報》。 表格來源:

2. 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的訪問中國

1969年珍寶島事件後,毛澤東主席決定和美國加強關系。而美國的新總統,理查德尼克松為遏制蘇聯力量,結束越戰,也想與中國走的更近。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國總統尼克松正式訪華。2月28日,中美兩國發表了指導兩國關系的《中美聯合公報》,中美交往的大門終於被打開,東西方握手跨過1萬6千英里和20年敵意之橋梁。尼克松此次訪華是20世紀國際外交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尼克松對此引用毛澤東的話:「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就是今日,就在此時。」
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會見了尼克松總統。22日,周恩來總理同尼克松總統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會談,就中美關系正常化及雙方關心的其他問題進行了討論。周恩來表示:台灣問題是阻礙兩國關系正常化的關鍵。尼克松表示:美國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26日,周恩來總理陪同尼克松總統赴杭州訪問。之後,尼克松一行飛往上海。
28日,中美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在公報中,雙方聲明:「中美兩國關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國家的利益的。」在台灣問題上中方重申了「一個中國」的原則,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必須從台灣撤走。美方聲明:「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並「確認從台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中美聯合公報》是中美兩國簽署的第一個指導雙邊關系的文件。它的發表,標志著中美隔絕狀態的結束和關系正常化進程的開始。
為促進中美友好關系,中國政府將一對大熊貓「興興」和「玲玲」送給美國人民。
尼克松對中國的訪問改變了冷戰平衡,他在中國的勝利使人們淡忘了在越南發生的越來越悲哀的事件。
1976年2月,尼克松第二次訪問中國,此時已經卸任的尼克松雖然是以平民身份到中國訪問,但依然受到了總統般的禮遇,他還同毛澤東主席進行了1小時40分鍾的會談,只比福特總統在1975年12月同毛的會談少10分鍾。
1978年12月16日晚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於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這為尼克松訪華以及同毛澤東的會晤畫上圓滿的句號 。

3. 1972年尼克松登長城的故事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尼克松訪華。他在離開北京的最後一天登八達嶺長城游覽。由於前一天突降大雪,八達嶺一片銀裝素裹。「只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這樣一座偉大的長城。」尼克松當時如是贊嘆。

在長城上,尼克松與陪同前來的葉劍英還有一段有趣的對話。尼克松說:「我們今天到了長城,成為主席說的『好漢』了。但是,今天是爬不到頂峰了。」葉劍英笑著說:「我們不是已經在北京進行著頂峰會談嘛?!」

(3)尼克松訪問中國全程記錄擴展閱讀

尼克松訪華的背景:

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總統尼克松入住白宮後想通過改善中美關系,開展「均勢外交」,增強美國對付蘇聯的力量,並調整其亞洲政策,多次作出尋求「與中共改善關系」的姿態,包括主動建立了通過巴基斯坦和羅馬尼亞與中國互傳口信的渠道。

70年代初,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從調整中、美、蘇大三角關系的外交戰略需要出發,通過請美國作家斯諾傳話、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等方式,發出願與美方接觸、爭取打開中美關系僵持局面的信息。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美國總統的「長城宣言」:中國就像長城偉大而深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尼克松訪華

4. 尼克松於1972年第幾次訪問中國

1972年2月21日到28日,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是首次也是最後一次。美國總統尼克松抵達北京,受到周恩來總理等中國領導人的歡迎。2月28日,中美上海聯合公報發表,宣布中美兩國關系走向正常化。

尼克訪華的一周被稱為「改變世界的一周」。中美兩艘大船在當時的世界格局中,各自轉個180度大彎來之不易。此後中美逐漸打破堅冰,建立彼此尊重的關系,啟發了國際政治中意識形態體系的更新,推動了世界和平與經濟流通,堪稱20世紀政治史上的里程碑。

(4)尼克松訪問中國全程記錄擴展閱讀:

尼克松訪華背景:

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總統尼克松入住白宮後想通過改善中美關系,開展「均勢外交」,增強美國對付蘇聯的力量,並調整其亞洲政策,多次作出尋求「與中共改善關系」的姿態,包括主動建立了通過巴基斯坦和羅馬尼亞與中國互傳口信的渠道。

70年代初,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從調整中、美、蘇大三角關系的外交戰略需要出發,通過請美國作家斯諾傳話、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等方式,發出願與美方接觸、爭取打開中美關系僵持局面的信息。

5. 尼克松訪問中國脫大衣的故事

周恩來與尼克松

1972年2月22日,周總理一早去釣魚台國賓館看望尼克松,正當周總理下車正欲脫大衣之際,尼克鬆快步走到周總理身後,親自為周總理脫大衣,當時的新聞攝影師不失時機地將這段珍貴影像記錄了下來,這個小插曲頓時引爆了美國媒體,並且獲得了美國民眾的好感。

第二天,就有美國報紙發表評論說:「尼克松親自為周總理脫大衣等於發表了一遍很好的競選演說」。後來,尼克松還真的連任成功了。

周總理到底有多牛?尼克松給他脫大衣,日本首相也給他脫大衣

周恩來

1972年9月25日,繼尼克松之後,日本首相田中角榮首次訪華。無獨有偶的是,在周恩來與田中角榮會晤期間,又是在釣魚台國賓館,發生了與尼克松訪華時相似的一幕。

曾長期擔任周恩來翻譯的林麗韞回憶道,有一次,周總理來到田中首相下榻的釣魚台國賓館時,田中發現周恩來進門後脫大衣手不方便,便搶在秘書前面想去為周恩來脫大衣,但被周恩來客氣地勸止了。周恩來說:「你是我們最尊貴的客人,我應該替客人服務。」

田中角榮後來在回憶錄中如此評價周恩來,「周恩來和我很投緣。和周總理見面,說第一句話之後我就感覺到:和這個人合作一定能把事情辦好。如果周總理不符合我的想像的話,我很可能就乾脆回日本了。」

6. 尼克松訪華過程

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總統尼克松入主白宮後想通過改善中美關系,開展「均勢外交」,增強美國對付蘇聯的力量,並調整其亞洲政策,多次作出尋求「與中共改善關系」的姿態,包括主動建立了通過巴基斯坦和羅馬尼亞與中國互傳口信的渠道。70年代初,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從調整中、美、蘇大三角關系的外交戰略需要出發,通過請美國作家斯諾傳話、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等方式,發出願與美方接觸、爭取打開中美關系僵持局面的信息。

1971年4月21日中國政府就美方提出雙方舉行高層對話的建議給美國政府一個答復:「要從根本上恢復中美關系,必須從中國的台灣和台灣海峽地區撤走美國一切武裝力量。而解決這一關鍵問題,只有通過兩國高級負責人直接商談才能找到辦法。因此,中國政府重申,願意公開接待美國特使如基辛格博士,或美國國務卿甚至美國總統本人來北京直接交談。」尼克松總統於同年5月中答復說,為解決兩國之間的分歧問題,並由於對兩國關系的重視,他准備在北京同中華人民共和國諸位領導人進行直接交談,並建議由基辛格赴華與中國高級官員舉行一次秘密的預備會議。中國同意這一建議。1971年7月9~11日,基辛格秘密訪華。中美雙方討論了國際形勢及中美關系問題,並就尼克松訪華一事達成協議,7月16日發表了《公告》。公告說:「獲悉,尼克松總統曾表示希望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周恩來總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邀請尼克松總統於1972年5月以前的適當時間訪問中國。尼克松總統愉快地接受了這一邀請。」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一行抵達北京,對中國進行為期七天的歷史性訪問。訪問期間,尼克松總統會見了毛澤東主席,同周恩來總理進行了會談。雙方就國際形勢和中美關系交換了意見,著重討論了印支問題和台灣問題。

1972年2月28日,中美雙方經過反復磋商,終於在上海發表了《聯合公報》(又稱《上海公報》)。

聯合公報在闡明雙方對重大國際問題的各自看法和立場、承認中美兩國的社會制度和對外政策有著本質區別後,強調指出雙方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來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雙方鄭重聲明:中美兩國關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國家的利益的,雙方都希望減少國際軍事沖突的危險;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在亞洲—太平洋地區謀求霸權,每一方都反對任何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力;任何一方都不準備代表任何第三方進行談判,也不準備同對方達成針對其他國家的協議或諒解。雙方還認為,大國相互勾結反對其他國家或在世界上劃分利益范圍都是違背世界各國人民利益的。

關於台灣問題,中方在《聯合公報》中重申:台灣問題是阻礙中美兩國關系正常化的關鍵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惟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早已歸還祖國,解放台灣是中國的內政,別國無權干涉;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必須從台灣撤走;中國政府反對任何旨在製造「一中一台」「一個中國、兩個政府」「兩個中國」「台灣獨立」和鼓吹「台灣地位未定」的活動。

美方則表示:它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 並重申它對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心。考慮到這一前景,它確認從台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在此期間,它將隨著這個地區緊張局勢的緩和逐步減少它在台灣的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

聯合公報還規定,雙方將為逐步開展中美貿易以及進一步發展兩國在科學、技術、文化、體育和新聞等領域的聯系和交流提供便利;並將通過不同渠道保持接觸,包括不定期地派遣美國高級代表前來北京,就促進兩國關系正常化進行具體磋商,並繼續對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

《中美聯合公報》的發表標志著中美兩國關系正常化的開始,為以後中美關系的進一步改善和發展打下了基礎。

7. 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的時間是多久

尼克松訪華的時間1972年2月21日。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點30分,美國總統尼克松乘坐的「空軍一號」飛機降落在北京機場。尼克松及夫人急忙走下舷梯,向前去迎接的中國總理周恩來伸出了手。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手握在一起,結束了20多年的隔絕狀態,標志著中美關系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尼克松一行抵達北京,對中國進行為期七天的歷史性訪問。訪問期間,毛澤東主席會見了尼克松總統,周恩來總理與尼克松總統進行了會談。雙方就國際形勢和中美關系交換了意見,著重討論了印支問題和台灣問題。

尼克松訪華的意義:

尼克訪華的一周被稱為「改變世界的一周」。中美兩艘大船在當時的世界格局中,各自轉個180度大彎來之不易。此後中美逐漸打破堅冰,建立彼此尊重的關系,啟發了國際政治中意識形態體系的更新,推動了世界和平與經濟流通,堪稱20世紀政治史上的里程碑。

同時,中美關系的改善對中國的意義重大,這使中國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聯系加強,關系得到改善,為以後的改革開放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在當時,使中國不再處於兩個拳頭打人的不利局面,在實際上結束了以往的以意識形態決定對外政策的指導方針。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八十年代末蘇聯、東歐劇變對中國的影響。

8. 尼克松訪華是哪一年

1972年。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抵達北京,受到周恩來總理等中國領導人的歡迎。2月28日,中美上海聯合公報發表,宣布中美兩國關系走向正常化。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的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結果:

1972年2月28日,中美雙方經過反復磋商,終於在上海發表了《聯合公報》(又稱《上海公報》)。

聯合公報在闡明雙方對重大國際問題的各自看法和立場、承認中美兩國的社會制度和對外政策有著本質區別後,強調指出雙方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來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雙方鄭重聲明:中美兩國關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國家的利益的,雙方都希望減少國際軍事。

9. 理查德·尼克松第一次訪華的經過及意義是怎樣的

理查德·尼克松於1969年1月20日就職後就把同中國恢復關系放在了重要位置。1970年2月9日,尼克松在致國會的對外政策報告中正式提出:「採取力所能及的步驟來改善同北京的實際上的關系。」1970年3月,美國國務院宣布放寬對去中國旅行的官方限制。4月,又放寬了貿易限制。1970年10月,美方又通過羅馬尼亞齊奧塞斯庫向中國傳話。10月25日,尼克松要求葉海亞向中國政府傳話:美國願意派一位高級使節秘密訪華。10月26日,尼克松在歡迎齊奧塞斯庫的祝酒會上第一次故意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提法。

中國領導人從各種渠道獲悉尼克松希望與中國打通關系的信息,並予以高度重視。積極研究並尋求打開中美關系大門的途徑。受毛澤東的委託,陳毅、葉劍英、徐向前、聶榮臻四位老帥定期開會討論國際形勢。1970年12月25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了毛澤東與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在天安門城樓上的合影。這幅精心選擇的照片向美方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中國願意改善與美國的關系:毛澤東告訴斯諾,中國正在考慮允許左中右各派政治色彩的美國人訪問中國。毛主席的這些話,尼克松幾天後就知道了。1970年12月9日,周恩來總理通過葉海亞總統傳話說,歡迎尼克松的代表到北京來談判。1971年1月,中國政府通過羅馬尼亞一位副總理給美國傳話,「中國准備在北京接待一位美國的特使」來解決「美國對台灣的佔領」問題。1971年4月中旬,日本東京舉行第三十一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後,中方主動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這個後來被譽為「小球推動大球」的行動成為世界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話。美中外交關系突破開始於「乒乓外交」,尼克松說這是完全沒有預料到的方式。

7月6日,在基辛格訪華前3天,尼克松在堪薩斯發表了當前世界上有五大力量中心的講話,他說:「美國的政策目標從長期來看,必須是結束大陸中國的與世隔絕狀態和使我們同大陸中國的關系正常化。」

此後,基辛格於7月9日至11日,秘密訪問中國,這次代號為「波羅」的行動,啟動了美中關系的大門。7月16日(美國是15日晚上),中美同時發表著名的公告:尼克松總統曾表示希望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周恩來總理邀請他在適當時間訪問中國。尼克松愉快地接受了這一邀請。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會晤,是為了謀求兩國關系的正常化,並就雙方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基辛格訪華取得了圓滿成功。1971年7月15日,尼克松宣布:他即將出訪中國。在得知這一消息後,台灣島上下一片驚慌,連85歲高齡的蔣介石聽了半天都說不出話來。

1971年10月20—26日,是基辛格的第二次中國之行。周恩來和基辛格磋商上海公報草稿。作為他的實現「一代人的和平」計劃的一部分,尼克松總統經過這番周密的外交准備後,終於水到渠成。尼克松對自己訪華極為重視,出訪前他做了各方面的准備,特別是就中國的文化、歷史以及政治方面向有關人員提出了許多問題,作了盡可能詳細的了解。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時30分,尼克松乘坐的「空軍一號」專機降落在北京南苑機場。專機降落的時間是尼克松總統親自選定的,這個時間是美國東部時間星期日晚上10時30分,正是公眾收看電視的黃金時間。為了突出尼克松總統走下飛機時與周恩來握手這一歷史性的鏡頭,尼克松特別要求,在總統走下飛機時,不能有任何其他美國人在電視鏡頭里出現,以免分散觀眾的注意力。就連基辛格和國務卿羅傑斯也被告知,只有到總統同周恩來握完手後,才准許他們下飛機。據尼克松事後說: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要糾正1954年「日內瓦會議」期間,當時的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拒絕與周恩來握手的失禮行為。為防止有人違規隨總統走出艙門,美國方面指派了一名粗壯的副官擋住機艙通道,以使總統順利完成這一歷史性的握手。在距離舷梯盡頭還有幾步台階的時候,尼克松就早早地向等候在舷梯下的周恩來總理伸出了手。在兩只手彼此緊握的一剎那,風度翩翩的周恩來意味深長地說道:「總統先生,你把手伸過了世界上最遼闊的海洋同我握手,我們之間已經有25年沒有交往了。」尼克松激動地說:「我感到很榮幸,終於來到了你們偉大的國家。」後來,尼克松在回憶錄中寫道:「我們的手一接觸,一個時代宣告結束,另一個時代宣告開始了。」

尼克松一行剛剛到達釣魚台國賓館一小時,周恩來也隨之趕到。他告訴美國客人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消息:毛澤東主席要馬上會見尼克松。同尼克松的會談原定10分鍾,但由於賓主雙方談得盡興,不知不覺一個小時過去了。

當天晚上,周恩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盛大國宴,歡迎尼克松一行。國宴的盛大場面,通過國際通訊衛星直接傳到了美國的千家萬戶。在周恩來的精心安排下,軍樂隊演奏了尼克松最喜愛的樂曲《美麗的亞美利加》;在祝酒詞結束前,尼克松援引了毛主席的一首詞:「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並借題發揮說:「讓我們兩國人民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新世界。本著這樣的精神,讓我們共同舉杯為毛主席和周總理,為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為世界所有人民的友誼與和平乾杯。」

1972年2月28日,舉世聞名的中美上海聯合公報發表。美國拒絕正式承認中國政府達20多年之久。尼克松實行政策上的大轉變,不論就他個人說,還是就這件事的國際影響來說,都是同樣意味深長的;而且這件事也肯定了尼克松本人的一個說法:「中國之行的這一周是改變世界的一周。」

在中方舉行的國宴上,尼克松總統使用筷子的熟練手法,引起周恩來注意,稱贊他和夫人使用筷子技巧「堪稱一流」。得到了周恩來的高度贊賞,尼克松夫婦開心極了。尼克松認為,政治家融入到訪國家的文化而受贊賞,是最成功和最光彩的事。

尼克松訪華,為中美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國家恢復正常關系、實現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鋪平了道路。他是歷史上第一個訪問中國的美國在職總統。作為政治家的尼克松,其高明之處在於他能夠根據世界形勢的變化,修正自己固有的觀點。美國著名歷史學家貝文·亞歷山大對尼克松訪華大加稱贊,說他是「羅斯福以來在對華關系方面最有眼光的人」。

10. 1972年尼克松訪華對中國和美國兩國的影響是什麼

中美關系的改善對中國的意義重大,這使中國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聯系加強,關系得到改善,為以後的改革開放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在當時,使中國不再處於兩個拳頭打人的不利局面,在實際上結束了以往的以意識形態決定對外政策的指導方針。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八十年代末蘇聯、東歐劇變對中國的影響。

中美逐漸打破堅冰,建立彼此尊重的關系,有助於增強美國對付蘇聯的力量,並調整其亞洲政策,多次作出尋求「與中共改善關系」的姿態,包括主動建立了通過巴基斯坦和羅馬尼亞與中國互傳口信的渠道。

(10)尼克松訪問中國全程記錄擴展閱讀: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點30分,美國總統尼克松乘坐的「空軍一號」飛機降落在北京機場。尼克松及夫人急忙走下舷梯,向前去迎接的中國總理周恩來伸出了手。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手握在一起,結束了20多年的隔絕狀態,標志著中美關系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尼克松一行抵達北京,對中國進行為期七天的歷史性訪問。訪問期間,尼克松總統會見了毛澤東主席,同周恩來總理進行了會談。雙方就國際形勢和中美關系交換了意見,著重討論了印支問題和台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