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阿薩德或被迫下台是怎麼回事
3月30日,據新華社華盛頓報道,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妮基·黑莉在紐約表示,美國尋求解決敘利亞危機時不再優先考慮敘總統巴沙爾·阿薩德的去留問題。
敘利亞內戰爆發初期,特朗普前任奧巴馬立場強硬,要求巴沙爾下台。但隨著敘內戰愈演愈烈,「伊斯蘭國」勢力日益強大,奧巴馬政府在敘利亞問題上的重心逐漸傾向打擊「伊斯蘭國」,在巴沙爾去留問題上的立場也逐漸軟化。
⑵ 美國9天之內對庫爾德武裝從支持到打擊是真的嗎
1月23日據俄羅斯電視台報道,通過對美國近期在敘利亞問題上態度的梳理,可以發現美國的態度在9天之內發生了驚人轉變,從支持庫爾德武裝,陡然轉向支持土耳其打擊庫爾德武裝。
1月13日:由美國主導的國際聯盟宣布將在敘利亞建立一支3萬人的所謂「邊境安全部隊」,以避免極端組織的「復甦」。據稱,這一部隊計劃部署在敘利亞與土耳其、伊拉克的邊境交界處,即庫爾德武裝控制的地界。其中1.5萬人將由庫爾德武裝「人民保護部隊」成員組成,其餘的1.5萬人正在招募中。
俄媒認為,美國貿然宣布要組建「邊境安全部隊」,或許低估了土耳其的憤怒,隨後又發布一連串似是而非的否認。這一系列結果都是美國在過去7年中在敘利亞施行「不連貫和註定要失敗」的戰略的象徵。實際上各方可能更會質疑,為什麼美國還在那裡。對於敘利亞而言,這是自己的內部矛盾;土耳其是鄰國,庫爾德人長期以來想建立自己的國家,俄羅斯是應敘利亞政府邀請而來。美國目前不論傾向庫爾德武裝還是土耳其,或是敘利亞境內的其他力量,都表明美國仍然想在「後沖突階段」保持自己的存在,但其他各方都比美國有更強的動機或合理性。所以俄媒認為,以美國目前的介入程度,最好消停一些,避免點燃導火索導致自己陷入尷尬境地。
⑶ 要敘總統阿薩德下台不再是美國優先考量是怎麼回事
近日,據外媒報道,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妮基•黑莉表示,在敘利亞危機問題上,美國目前的優先考量不再是要敘總統阿薩德下台。
敘利亞內戰爆發初期,特朗普前任奧巴馬立場強硬,要求巴沙爾下台。但隨著敘內戰愈演愈烈,「伊斯蘭國」勢力日益強大,奧巴馬政府在敘利亞問題上的重心逐漸傾向打擊「伊斯蘭國」,在巴沙爾去留問題上的立場也逐漸軟化。
⑷ 對於庫爾德人的獨立公投,伊朗是什麼態度
庫爾德人建國事件一度鬧的沸沸揚揚,周邊幾個國家幾乎成聯合之勢包圍庫爾德,而庫爾德人也非常強硬的想要趁機獨立,但是在10月16日,伊拉克政府大軍奪取了庫爾德人掌控的石油重鎮基爾庫克時,伊拉克庫爾德武裝沒有做出有組織的抵抗,並且與日前宣布願意「凍結」公投結果,並尋求與伊拉克政府協商。
請注意,是「凍結」而不是取消,也就是說未來的某一天可能會忽然又解凍了。

最後,就是美國從中斡旋的結果。庫爾德武裝獨立勢必在中東引起更大的連鎖反應,以目前美國在中東的連番失利情況,根本無法應對由此而引起的復雜局面,所以美國國務卿蒂勒森緊急訪問,從中進行斡旋。庫爾德武裝在沒有美國與以色列的支持下,沒有實力與四個國家進行硬碰硬的獨立戰爭。
所以伊拉克庫爾德武裝「凍結」公投結果,其實是綜合考慮內部情況與外部環境之後,不得不進行的退步策略,但是絕對不會是從此和平,相反,當庫爾德武裝感覺羽翼豐滿,實力充足的時候,必將在中東再次掀起更大的血雨腥風。
⑸ 土耳其接到美國解決簽證風波請求有什麼反應
土耳其總統府發言人卡林12號說,土方已接到美國有關解決兩國簽證風波的請求。
美國駐土大使館8日宣布,出於安全考慮,即日起暫停在土耳其的所有非移民簽證服務。土駐美大使館隨後也宣布採取對等措施。土耳其輿論認
為,美國暫停簽證服務是為表達對雇員被捕的不滿。美國駐伊斯坦布爾總領館一名當地雇員4號被逮捕,此人被控從事「政治和軍事間諜活動」以及「圖謀推翻憲法
秩序」,並曾與據信為「居倫運動」成員的多名警察局官員和現已潛逃的一名檢察官有聯系。9日,土方又傳喚美國領館另一名土耳其雇員。去年7月15日,土耳
其發生未遂軍事政變,造成近250人喪生。土耳其政府認為居住在美國的土耳其宗教人士居倫是政變主謀,一再要求美方將其引渡回土耳其,並將居倫領導的「居
倫運動」列為恐怖組織。
國與國之間的外交是很重要的。
⑹ 7月15日發生了哪些國際和國內發生了哪些大事
7月15日發生了哪些事情呢?
1.中國「海軍藍」訪問亞平寧 義大利人看呆了
7月14日,中國海軍遠航訪問編隊結束了在義大利為期4天的訪問,收獲了一大波「意粉」後離開了港口城市奇維塔韋基亞。
2.日本神奈川縣發現的兩具遺體被證實為中國籍姐妹
日本警方14日確認,13日夜間在神奈川縣山林中發現的兩具遺體確為此前被報失聯的中國籍姐妹。
8.伊拉克舉行閱兵慶祝解放摩蘇爾
伊拉克政府15日在首都巴格達舉行閱兵式,慶祝摩蘇爾解放。伊拉克總理兼武裝力量總司令阿巴迪率領國防部、內政部高官現場觀看了閱兵式。
9.做最壞准備!布局脫歐英國「易捷」航空一分為二
英國廉價航空公司易捷14日宣布,為確保公司業務在英國脫離歐盟後不受影響,將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成立名為「易捷歐洲」的新公司。
10.美國夏威夷州檀香山一公寓發生火災致三人喪生
美國夏威夷州檀香山市一幢公寓14日發生火災,現已造成三人死亡、至少12人受傷,數百人被迫從公寓緊急撤離。
⑺ 土耳其為何打敘利亞
過去十幾年裡,土耳其向伊拉克庫爾德武裝發動越境打擊行動的例子不勝枚舉。這次又是什麼原因讓埃爾多安將戰爭圖紙上的紅圈從伊拉克西移到敘利亞?
輿論普遍認為,美國上周宣布將在敘利亞庫爾德地區組建「邊境安全部隊」,是此次出兵的導火索。按照美軍計劃,它將以庫爾德武裝「人民保護部隊」為主力,組建一支規模3萬人的邊境部隊。有分析稱,土耳其國內的庫爾德問題已足夠讓其頭疼;周邊國家庫爾德人的風吹草動,則讓土耳其陷入更深的不安。如今,美方又要組建部隊,名為反恐,實則「劃地而治」,加強自己在中東的控制權。
「此次地面打擊沿襲土耳其的一貫立場,」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李偉建指出,「庫爾德問題關乎土耳其的核心利益和底線問題。埃爾多安擺出『不惜拚命』的架勢,就是向美國發出信號——不能接受邊境部隊的存在。」
「土耳其藉此機會向美國攤牌,」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副所長孫德剛指出,「它希望將庫爾德武裝從阿夫林地區趕走,扶持『敘利亞自由軍』取而代之,使阿夫林成為阻止庫爾德武裝對土耳其構成威脅的緩沖區和安全帶。」
有更深層的政治目標
土耳其舉著打擊恐怖分子的旗號出兵,也有評論稱,土耳其的用意不止「自保」這么簡單,這從行動目標的選擇可見一斑。
專家認為,阿夫林地區靠近地中海,即將成為敘利亞各派爭奪的焦點。首先,對於敘利亞庫爾德人來說,一旦打通這個地區,它的力量便可以延伸到地中海。整個庫爾德地區目前都處於其他國家包圍中,沒有出海口,阿夫林將給他們帶來一條指向海洋的通道。其次,對於敘利亞政府而言,這里是其北上控制戰略要點的十字路口。再者,對於土耳其來說,該地區可成為其推行「南下戰略」的支點。
孫德剛指出,由此可見,軍事進展只是土耳其的部分目標。更深層的政治目標在於,它希望以「敘利亞自由軍」成為自己的代理人,在敘利亞北部擴大軍事存在,建立自己的勢力范圍。
可能打一場有限戰爭
埃爾多安說,這將是一次快速行動。土耳其總理耶爾德勒姆也表示,「橄欖枝行動」將以速戰速決的方式推進,目的是在阿夫林建立一個縱深30公里的安全區。
戰事真能如埃爾多安預想的那麼順利?
孫德剛認為,土耳其接下來可能將打一場「有限戰爭」。原因有幾點:首先,它的目標很明確,趕走庫爾德人,建立緩沖地帶。第二,土耳其已與俄羅斯達成默契。「俄羅斯沒有義務、也沒有能力幫巴沙爾政府解放全境,美土在庫爾德控制區爆發有限的緊張關系,一定程度上符合其利益。」第三,盡管美土齟齬不斷,但美國出言謹慎,似乎不希望事態擴大。美國防長馬蒂斯表示,土耳其在襲擊敘利亞境內目標前,已提前通知美國。美國國務卿蒂勒森也已分別與土耳其和俄羅斯外長通了電話。
「對土耳其來說,打消美國的念頭,阻遏這種勢頭,不讓庫爾德武裝進一步變強,就是勝利。」李偉建指出,土耳其並非要用武力解決庫爾德問題,這不可能實現,也與目前日內瓦談判和籌劃索契會談的氣氛相矛盾。可以說,它表現出來的決心似乎也起到了作用。美方態度已有所回縮,聲稱要「讓敘利亞領土完整」,「不是成立單獨部隊」。「畢竟,對於一個正常國家來說,各派都不希望出現兩支武裝力量並存的局面。」
盡管此次土耳其是想用槍炮向美國表達立場,但美國的初衷並非針對土耳其。孫德剛指出,美國趁亂扶持以「人民保護部隊」為代表的庫爾德武裝,矛頭指向的是俄羅斯。目前,俄支持的巴沙爾政府已控制敘利亞三分之二土地,在此情況下,美國急需一個抓手、一名代理人,幫助其擴大軍事存在、與俄形成南北對峙之勢。從美國選擇庫爾德力量充當代理人開始,美土關系便註定要為美國的中東戰略作出犧牲。
⑻ 美國國務卿蒂勒森突訪阿富汗所為何事
喀布爾10月23日消息,美國國務卿蒂勒森23日突然到訪喀布爾,並與阿富汗總統加尼舉行會談。這也是蒂勒森今年就任美國國務卿以來首次訪問阿富汗。
美國總統特朗普今年8月21日公布對阿新戰略,稱美國不會從阿富汗撤軍,美軍將依據實際戰況、而非提前擬定的時間表作出軍事行動選擇。不過,對於美國新戰略,阿各界意見不一。阿富汗前總統哈米德·卡爾扎伊本月12日曾公開批評新戰略,認為它著眼於戰爭,並未傳達和平的信息,美國採取了錯誤的反恐策略,導致極端組織「伊斯蘭國」肆虐,進而造成大量平民遇害。
⑼ 被中東四國拉黑這一個多月 卡達是怎麼撐過來的
6月沙特等四國針對卡達採取了一系列制裁措施,如今這場斷交風波已經超過兩個月,這給卡達經濟帶來了諸多影響。與此同時,卡達正在積極地尋求解決危機的方案。8月9日,卡達內政部宣布向80個國家公民實施免簽,從而推動航空運輸以及旅遊業發展。
據央視報道,持續超過兩個月的斷交風波使卡達的經濟受到嚴重影響,近期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下調了卡達銀行的信用評級,並預估今年的卡達GDP增速將為2.4%,而在2006年至2014年,卡達的GDP增速平均在13.3%左右。卡達政府方面在此期間調整自身的進出口體系,比如調整食物供應鏈配置,建築資源供應網,以及國際進出口資源網路等。專家認為,這次斷交風波除了卡達外,包括阿聯酋在內的多國也受到了影響,如果持續下去對各方來說都沒有好處,而相關斡旋進程還在繼續,但短期內可能還無法解決。
自6月初的斷交風波發生以來,為破解周邊國家的封鎖,卡達已經從土耳其和伊朗空運食物,還開通了同阿曼的新航線運入建築材料。不過,卡達的旅遊業還是遭遇到了重創,以往卡達的遊客數量有一半來自以沙特為主的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的成員國。而斷交危機發生之後,卡達航空飛往沙特等四國的航班全部取消,飛往歐洲、非洲等地的18個城市的航班,由於被禁止通過沙特等國領空也被迫叫停。
為了推動航空運輸以及旅遊業的發展,卡達發出「破局」新招。8月9日,卡達內政部宣布向80個國家公民實施免簽。據悉,免簽計劃即刻生效,惠及的80個國家位於歐盟申根區、拉丁美洲以及亞洲等地區。
除了免簽政策以外,上周卡達在海灣國家中更首開先例,通過一項法律草案,給予部分外籍人士永久居留權。連續的兩個大動作不僅突破了先例,也是卡達同其他海灣國家漸行漸遠的一個重要標志。卡達推出簽證利好,意義遠非吸引遊客、帶動經濟這么簡單,更多應從政治層面看待,在對外開放方面卡達已經遠遠地走在了前面。有關舉動是對沙特等斷交國的回擊,並且打在了痛處。在卡達放寬永久居住舉措之後,很多評論說給沙特他們造成了巨大壓力。像阿聯酋甚至沙特這樣的國家,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跟進,卡達已經遠遠的走在了前面,如果這些國家不進行跟進,將越來越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這是一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其實在相當程度上對沙特還是一個威脅,沙特認為卡達離經叛道,在很多做法上和沙特不保持一致,給沙特造成很大的困境,對沙特王室、沙特政府的統治造成很大的挑戰,所以這實際是沙特打壓卡達一個很重要的內在原因。卡達這樣的回擊,相當程度上是打在了沙特的痛處。
長期僵持不下的局面,不管是對斷交雙方還是對美國來說,都是難以承受的。預計危機將在各方、特別是美方的推動下,最終朝著外交解決的方向發展。
長期的堅持對制裁卡達的國家越來越事與願違,一定程度上兩敗俱傷。與此同時,美國恐怕也難承受。蒂勒森派兩個特使,一個是美國前任的駐阿曼的大使,一個是美國前駐在中東的海軍的一個將領,曾經在美國前政府當過中東特使,現在這兩個人作為特使來到科威特,用蒂勒森的話講是要落實蒂勒森當時穿梭訪問,化解這場危機。
⑽ 為什麼特朗普解僱蒂勒森
美國總統特朗普13日解除了國務卿雷克斯·蒂勒森的職務。特朗普通過推特網站突發聲明稱,他將任命中央情報局局長邁克·蓬佩奧接替蒂勒森。
據美聯社3月13日報道,特朗普當日早晨在推特上宣布了這一人事變動,就在4小時前,蒂勒森剛剛結束非洲之行回到華盛頓。有關特朗普對蒂勒森不滿並計劃替換他的傳言已經持續了幾個月,即便蒂勒森堅稱他沒有離開的打算。
特朗普在推特上說:「中情局局長邁克·蓬佩奧將成為我們的新國務卿。他會乾的非常棒!感謝雷克斯·蒂勒森的服務。吉娜·哈斯佩爾將成為新的中情局局長。她是首位出任該職的女性。祝賀所有人!」
特朗普說,中情局副局長哈斯佩爾將接任蓬佩奧的職務。如果確認,哈斯佩爾將成為中情局首位女性局長。
報道稱,特朗普隨後在白宮對記者說,他是「自己」在最近作出這個決定的。他還說蒂勒森「現在會更高興」。特朗普說,他已經和蒂勒森就此事「討論了很長時間」,並且他們在伊朗核協議等問題上存在分歧。他還同時稱贊了即將就任的蓬佩奧。
兩名熟悉情況的官員說,蒂勒森3月9日還在非洲訪問時就被特朗普解職。沒有跡象顯示蒂勒森13日一早回國是因為他即將離職。但是蒂勒森將非洲之行縮短了一夜,他對記者說在非洲身體不適,因為要在半夜處理朝鮮問題等急事而沒有睡好覺。
據一位未透露姓名的白宮高級官員說,對蒂勒森解職一事已經在多個層級討論了很長時間,朝鮮的轉變和邀請讓這一決定更加緊迫。兩名官員說,特朗普希望在即將到來的與金正恩會面和開展貿易談判之前讓一個新班子就位。
報道稱,去年早有傳言稱特朗普與蒂勒森有矛盾。全國廣播公司去年10月報道,蒂勒森稱特朗普是個「白痴」,而蒂勒森實際上也從未予以否認。但蒂勒森一直堅稱,他與特朗普的關系十分牢固,並對兩人關系吃緊的傳聞不予理會。
另據法新社3月13日報道,特朗普當日就其決定解除蒂勒森的職務並由蓬佩奧替任一事解釋稱,他與蒂勒森在伊朗核協議等問題上多有意見分歧。
特朗普說:「我們其實很合得來,但在一些事情上存在分歧。拿伊朗核協議來說,我認為協議很糟糕,但他認為還不錯。我希望要麼廢除協議要麼加以修改,但他的看法有點兒不同。因此說,我們的想法其實並不一樣。」
副國務卿史蒂夫·戈德斯坦說,蒂勒森13日在被解職前沒有與總統特朗普談話,也沒有被告知遭解職的原因。
戈德斯坦說:「國務卿當天早晨沒有與總統交談,不知道解職的原因。但是他很感謝有機會擔任此職。」
報道稱,蒂勒森在結束非洲之行後於當天黎明前回到華盛頓,幾個小時後,特朗普突然宣布將他解職。
戈德斯坦說:「國務卿非常願意留下,因為在關鍵的國家安全問題上已經取得了明確的進展。」
此外據路透社3月13日報道,蒂勒森離職是迄今特朗普內閣最大的人事變動,為這位共和黨總統與這位65歲的埃克森美孚公司前首席執行官之間歷時數月的緊張關系畫上了句號。
一名白宮高官說,特朗普3月9日要求蒂勒森離職,但不想在蒂勒森出訪非洲期間宣布此事。
這名官員稱,特朗普與蓬佩奧相處愉快。後者是代表堪薩斯州的前國會議員,被認為是政府中的效忠派。特朗普希望在他計劃與朝鮮領導人金正恩會晤和舉行貿易談判前讓蓬佩奧就職。
報道稱,蒂勒森在出任國務卿前沒有外交和政治經驗。他和特朗普多次發生政策分歧,其中包括在朝鮮和俄羅斯問題上。蒂勒森12日嚴厲批評俄羅斯毒害在英國的一名前俄間諜及其女兒。之前白宮新聞秘書桑德斯沒有這樣直接指責俄羅斯。
報道指出,當上周特朗普宣布將與朝鮮領導人舉行會晤、成為首位這樣做的現任總統時,蒂勒森似乎也不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