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英國首相訪問美國時間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英國首相訪問美國時間

發布時間: 2022-05-26 15:04:31

① 1982年9月24日,英國首相訪華就什麼

1982年9月22日,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問中國,並在此次出訪期間與鄧小平就香港問題進行談判。

1982年9月22日
撒切爾夫人抵達北京,與中國當時的國務院總理舉行第一次會面,談及北約、美國外交、蘇聯貿易等國際事宜。
9月23日
撒切爾夫人再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會面,講香港問題和廣東核電站計劃。撒切爾夫人強調,割讓香港和九龍條約有法律效力,香港要繁榮,必須由英國管治。領導人說,中國也確保香港繁榮,又說,在香港主權和繁榮穩定二選其一,中國會選主權。
9月24日
撒切爾夫人與鄧小平會面談香港問題。鄧小平強調1997年必收回香港,又說要防止有香港商界搞亂香港,點名提到匯豐銀行,表示若有大亂,中國政府將被迫考慮何時收回香港。會後,撒切爾在人民大會堂外的階梯跌倒。
9月26日
撒切爾夫人到香港,與港督及行政局官守議員會面,商討如何說服中國接受英國維持香港治權。
9月27日
撒切爾夫人與行政立法兩局非官守議員會面,討論如何維持香港商界和社會對前途的信心;與商界代表會面,呼籲商界繼續投資香港。撒切爾夫人說,中國領導人「他們口裡講法治等概念,但他們不理解或接受這些並非來自國家授權的基本人權。他們認為自己可以運行一個資本主義社會,但他們不知道這代表什麼意思。」
9月28日
撒切爾夫人單獨與香港船王包玉剛會面,包玉剛傳達鄧小平以港人當香港首長、法律制度不變、自由港和港元地位繼續等構想。

② 特朗普會晤英國首相時承諾百分百支持北約,你怎麼看


哈嘍,大家好,我是偵探先生,很高興能在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經驗,探討問題。在這個有點兒特殊的日子裡,偵探先生和大家一起討論一下特朗普在與英國首相梅的會晤表達中承諾百分之百支持北約的看法。


在偵探先生看來特朗普以及英國首相梅支持北約是一個必然的決定。在這里和大家重申一下,北約的一個定義。北約,全稱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一個為了實現防衛協作而建立的國際組織。他的目的是,以前蘇聯為首的東歐集團成員進行抗衡。也就是,對現如今的俄羅斯進行制約。所以特朗普支持北約,也是美國歷代總統,都會做的事。


當然,在這里也有一些其他的因素。特朗普上任之際,英國首相梅,首次訪問白宮成為了特朗普的擁護者,加之英美長期友好的建交關系。當然這也與前一段時間英國宣布脫歐,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支持,有的一定的內在聯系。所以英國首相梅,對美國的北約表示強烈的支持!

英國首相梅,此次訪問美國代表著英國對特朗普的上台表示支持。當然,美國並不會因為一個特郎普兒就改變其本國的政治經濟情況。畢竟美國是三權分立的國家。各個政權,相互制約。即使廣大民眾對特朗普有很多反對的聲音,特朗普對美國的國家政策做出一些調整。也不會對美國的,整體政治格局造成很大的沖擊。



好了,今天偵探現照,就簡單的和大家分享到這里。祝大家新年快樂!感謝閱讀。

③ 美國歷屆總統名單和英國歷屆首相名單

一、美國總統

1、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1789年4月30日—1797年3月4日 無黨派;

2、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1797年3月4日—1801年3月4日 美國聯邦黨;

3、托馬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1801年3月4日—1809年3月4日 民主共和黨;

4、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1809年3月4日—1817年3月4日民主共和黨;

5、詹姆斯·門羅(James Monroe)1817年3月4日—1825年3月4日 民主共和黨;

6、約翰·昆西·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s)1825年3月4日—1829年3月4日國家共和黨;

7、安德魯·傑克遜(Andrew Jackson)1829年3月4日—1837年3月4日 民主黨;

8、馬丁·范布倫(Martin van Buren)1837年3月4日—1841年3月4日 民主黨;

9、威廉·亨利·哈里森(William Henry Harrison)1841年3月4日—1841年4月4日 輝格黨;

10、約翰·泰勒(John Tyler)1841年4月4日—1845年3月4日 輝格黨;

11、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James Knox Polk)1845年3月4日—1849年3月4日 民主黨;

12、扎卡里·泰勒(Zachary Taylor),1848 年6 月7 日-1848 年8 月9 日輝格黨;

13、米勒德·菲爾莫爾(Millard Fillmore)1850年3月4日—1853年3月4日 輝格黨;

14、福蘭克林·皮爾斯(Franklin Pierce)1853年3月4日—1857年3月4日 民主黨;

15、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1857年3月4日—1861年3月4日 民主黨;

16、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61年3月4日—1865年4月15日共和黨;

17、安德魯·約翰遜(Andrew Johnson)1865年4月15日—1869年3月4日 民主黨;

18、尤里西斯·格蘭特(Ulysses Grant)1869年3月4日—1877年3月4日 共和黨;

19、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Rutherford B. Hays)1877年3月4日—1881年3月4日 共和黨;

20、詹姆斯·加菲爾德(James Garfield)1881年3月4日—1881年9月19日共和黨;

21、切斯特·艾倫·阿瑟(Chester A.Arthur)1881年9月19日—1885年3月4日 共和黨;

22、格羅佛·克利夫蘭(Stephen Grover Cleveland)1885年3月4日—1889年3月4日民主黨;

23、本傑明·哈里森(Benjamin Harrison)1889年3月4日—1893年3月4日 共和黨;

24、格羅佛·克利夫蘭(Stephen Grover Cleveland)1893年3月4日—1897年3月4日 民主黨;

25、威廉·麥金利(William McKinley)1897年3月4日—1901年9月14日 共和黨;

26、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1901年9月14日—1909年3月4日 共和黨;

27、威廉·霍華德·塔夫脫(William Howard Taft)1909年3月4日—1913年3月4日 共和黨;

28、伍德羅·威爾遜(Thomas Woodrow Wilson)1913年3月4日—1921年3月4日 民主黨;

29、沃倫·甘梅利爾·哈定(Warren Gamaliel Harding)1921年3月4日—1923年8月2日 共和黨;

30、卡爾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1923年8月2日—1929年3月4日 共和黨;

31、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1929年3月4日—1933年3月4日 共和黨;

32、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1933年3月4日—1945年4月12日 民主黨;

33、哈里·S·杜魯門(Harry S.Truman)1945年4月12日—1953年1月20日 民主黨;

34、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Dwight D.Eisenhower)1953年1月20日—1961年1月20日 共和黨;

35、約翰·肯尼迪(John F.Kennedy)1961年1月20日—1963年11月22日 民主黨;

36、林登·約翰遜(Lyndon Johnson)1963年11月22日—1969年1月20日 民主黨;

37、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1969年1月20日—1974年8月9日 共和黨;

38、傑拉爾德·福特(Gerald Ford)1974年8月9日—1977年1月20日 共和黨;

39、吉米·卡特(Jimmy Carter)1977年1月20日—1981年1月20日 民主黨;

40、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1981年1月20日—1989年1月20日 共和黨;

41、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1989年1月20日—1993年1月20日 共和黨;

42、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1993年1月20日—2001年1月20日 民主黨;

43、喬治·沃克·布希(George W Bush)2001年1月20日—2009年1月20日 共和黨;

44、貝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2009年1月20日—2017年1月20日 民主黨;

45、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2017年1月20日—今 共和黨。

二、英國首相

1、羅伯特·沃波爾(Robert Walpole)1721年4月4日—1742年2月11日輝格黨;

2、斯潘塞·康普敦(Spencer Compton)1742年2月16日—1743年7月2日 輝格黨;

3、亨利·佩爾漢姆(Henry Pelham)1743年8月27日—1754年3月7日 輝格黨;

4、托馬斯·佩勒姆-霍利斯(Thomas Pelham-Holles)1754年3月16日—1756年11月16日 輝格黨;

5、威廉·卡文迪許(William Cavendish)1756年11月16日—1757年6月25日 輝格黨;

6、托馬斯·佩勒姆-霍利斯(Thomas Pelham-Holles)1757年7月2日—1762年5月26日 輝格黨;

7、約翰·斯圖爾特(John Stuart)1762年5月26日—1763年4月16日 托利黨;

8、喬治·格倫維爾(George Grenville)1763年4月16日—1765年7月13日 輝格黨;

9、查爾斯·沃森-文特沃斯(Charles Watson-Wentworth)1765年7月13日—1766年7月30日 輝格黨;

10、老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Elder』)1766年7月30日—1768年10月14日 輝格黨;

11、奧古斯都·亨利·菲茨羅伊(Augustus Henry FitzRoy)1768年10月14日—1770年1月28日 輝格黨;

12、腓特烈·諾斯(Frederick North)1770年1月28日—1782年3月22日托利黨;

13、查爾斯·沃森-文特沃斯(Charles Watson-Wentworth)1782年3月27日—1782年7月1日 輝格黨;

14、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782年7月4日—1783年4月2日 輝格黨;

15、威廉·亨利·卡文迪許-本廷克(William Cavendish-Bentinck)1783年4月2日—1783年12月19日 托利黨/福克斯-諾斯聯合內閣;

16、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1783年12月19日—1801年3月14日 托利黨;

17、亨利·阿丁頓(Henry Addington)1801年3月17日—1804年5月10日 托利黨;

18、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1804年5月10日—1806年1月23日 托利黨;

19、威廉·溫德姆·格倫維爾(William Wyndham Grenville)1806年2月11日—1807年3月31日 輝格黨/賢能人士聯合內閣;

20、威廉·亨利·卡文迪許-本廷克(William Cavendish-Bentinck)1807年3月31日—1809年10月4日 托利黨;

21、斯潘塞·帕西瓦爾(Spencer Perceval)1809年10月4日—1812年5月11日 托利黨;

22、查爾斯·詹金遜(Charles Jenkinson)1812年6月9日—1827年4月10日 托利黨;

23、喬治·坎寧(George Canning)1827年4月10日—1827年8月8日 托利黨;

24、弗雷德里克·約翰·羅賓遜(Frederick John Robinson)1827年8月31日—1828年1月22日 托利黨;

25、亞瑟·韋爾斯利(Arthur Wellesley)1828年1月22日—1830年11月22日 托利黨;

26、查爾斯·格雷(Charles Grey)1830年11月22日—1834年7月16日 輝格黨;

27、威廉·蘭姆(William Lamb)1834年7月16日—1834年11月17日 輝格黨;

28、阿瑟·韋爾斯利(Arthur Wellesley)1834年11月17日—1834年12月9日保守黨;

29、羅伯特·皮爾(Robert Peel)1834年12月10日—1835年4月18日 保守黨;

30、威廉·蘭姆(William Lamb)1835年4月18日—1841年8月30日 輝格黨;

31、羅伯特·皮爾(Robert Peel)1841年8月30日—1846年6月30日 保守黨;

32、約翰·羅素(Lord John Russell)1846年6月30日—1852年2月23日 輝格黨;

33、愛德華·史密斯-斯坦利(Edward Smith-Stanley)1852年2月23日—1852年12月19日 保守黨;

34、喬治·漢密爾頓·戈登(George Hamilton-Gordon)1852年12月19日—1855年2月6日 皮爾派保守黨/聯合內閣;

35、亨利·約翰·坦普爾(Henry John Temple)1855年2月6日—1858年2月20日 輝格黨;

36、愛德華·史密斯-斯坦利(Edward Smith-Stanley)1858年2月20日—1859年6月12日 保守黨;

37、亨利·約翰·坦普爾(Henry John Temple)1859年6月12日—1865年10月18日自由黨;

38、約翰·羅素(Lord John Russell)1865年10月29日—1866年6月28日 自由黨;

39、愛德華·史密斯-斯坦利(Edward Smith-Stanley)1866年6月28日—1868年2月27日 保守黨;

40、本傑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1868年2月27日—1868年12月3日 保守黨;

41、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68年12月3日—1874年2月20日 自由黨;

42、本傑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1874年2月20日—1880年4月23日 保守黨;

43、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80年4月23日—1885年6月23日 自由黨;

44、E·A·羅伯特·塞西爾(Robert Gascoyne-Cecil)1885年6月23日—1886年2月1日 保守黨;

45、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86年2月1日—1886年7月25日 自由黨;

46、E·A·羅伯特·塞西爾(Robert Gascoyne-Cecil)1886年8月3日—1892年8月15日 保守黨;

47、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92年8月15日—1894年3月5日 自由黨;

48、阿奇博爾德·普里姆羅斯(Archibald Primrose)1894年3月5日—1895年6月25日 自由黨;

49、E·A·羅伯特·塞西爾(Robert Gascoyne-Cecil)1895年6月25日—1902年7月12日 保守黨;

50、亞瑟·貝爾福(Arthur Balfour)1902年7月12日—1905年12月5日 保守黨;

51、亨利·坎貝爾·班納曼(Henry Campbell-Bannerman)1905年12月5日—1908年4月7日 自由黨;

52、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Herbert Henry Asquith)1908年4月7日—1916年12月7日 自由黨;

53、戴維·勞合·喬治(David Lloyd George)1916年12月7日—1922年10月23日 自由黨;

54、安德魯·伯納爾·勞(Andrew Bonar Law)1922年10月23日—1923年5月22日 保守黨;

55、斯坦利·鮑德溫(Stanley Baldwin)1923年5月22日—1924年1月22日 保守黨;

56、拉姆齊·麥克唐納(Ramsay MacDonald)1924年1月22日—1924年11月4日工黨;

57、斯坦利·鮑德溫(Stanley Baldwin)1924年11月4日—1929年6月5日 保守黨;

58、拉姆齊·麥克唐納(Ramsay MacDonald)1929年6月5日—1935年6月7日 工黨/國家工黨;

59、斯坦利·鮑德溫(Stanley Baldwin)1935年6月7日—1937年5月28日 保守黨;

60、阿瑟·尼維爾·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1937年5月28日—1940年5月10日 保守黨;

61、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1940年5月10日—1945年7月26日 保守黨/聯合內閣;

62、克萊門特·艾德禮(Clement Attlee)1945年7月26日—1951年10月26日 工黨;

63、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1951年10月26日—1955年4月6日 保守黨;

64、安東尼·艾登(Anthony Eden)1955年4月6日—1957年1月10日 保守黨;

65、哈羅德·麥克米倫(Harold Macmillan)1957年1月10日—1963年10月19日 保守黨;

66、亞歷克·道格拉斯-霍姆(Alec Douglas-Home)1963年10月19日—1964年10月16日 保守黨;

67、哈羅德·威爾遜(Harold Wilson)1964年10月16日—1970年6月19日 工黨;

68、愛德華·希思(Edward Heath)1970年6月19日—1974年3月4日 保守黨;

69、哈羅德·威爾遜(Harold Wilson)1974年3月4日—1976年4月5日 工黨;

70、詹姆斯·卡拉漢(James Callaghan)1976年4月5日—1979年5月4日 工黨;

71、瑪格利特·撒切爾(Margaret Thatcher)1979年5月4日—1990年11月28日 保守黨;

72、約翰·梅傑(John Major)1990年11月28日—1997年5月2日 保守黨;

73、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1997年5月2日—2007年6月27日 工黨;

74、戈登·布朗(Gordon Brown)2007年6月27日—2010年5月11日 工黨;

75、戴維·卡梅倫(David Cameron)2010年5月11日—2016年7月13日 保守黨/聯合內閣;

76、特雷莎·梅(Theresa May)2016年7月13日—今 保守黨/聯合內閣。

(3)英國首相訪問美國時間擴展閱讀

美國總統的權力如下:

1、行政

在行政方面,總統有權處理國家事務和聯邦政府的各種工作。他可以發出對聯邦機關有法律約束力的政令,有權選任所有行政部、院、署、局等機關首長(須經參議院認可),以及其它數百名聯邦政府高級官員。

2、立法

在立法方面,總統可以否決國會通過的任何法案,除非兩院中各有2/3多數票推翻他的否決,否則該法案就不能成為法律。總統可以向國會提出各種咨文,建議他認為必須的立法。此外,總統還享有委託立法權。據此,總統不僅有權在原有的行政體系內進行某些改組,而且有權設立新機構。

3、司法

在司法方面,總統有權任命聯邦最高司法官員。他可提名任命聯邦法官,包括最高法院法官在內,但須獲得參議院的認可。總統還可以對任何被判處破壞聯邦法律的人作完全或有條件的赦免。

4、軍事

總統是美國武裝部隊的總司令,可召集各州的國民警衛隊為聯邦服務。在戰爭和緊急情況下,經國會授權,總統還可擁有更大的權力。

5、外交

在外交事務方面,總統是負責處理對外關系的主要官員。他任命駐外大使、公使和領事(須經參議院認可),接見外國大使及公務人員。總統有權與外國締結條約,但須經參議院2/3多數票的批准;而總統與外國簽訂的一切行政協定,卻不需經參議院的同意。

英國首相享有的權力如下:

1、首相有權解散下議院。

2、首相可向議會提出立法動議權。

3、代表政府向英王匯報全部情況。

4、代表政府在議會中為政府的重大政策進行辯護。

5、向英王提出任命內閣成員和其他部長名單,也可要求他們辭職或變更他們的職務。

6、主持內閣會議,決定內閣議事日程。

7、向英王推薦高級法官、主教和對某些其他官員的任命。

8、決定各部職權的劃分,決定部的成立、合並和廢除。

9、對各部業務進行總的指導,解決各部之間的爭議。

10、首相掌握著三軍的總指揮權,有宣戰權。

④ 求冷戰大事記

冷戰(1945年至1990年)簡單來說就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即北大西洋公約冷戰(英語: Cold War, 俄語: Холодная Война, 1945年—1990年)簡單來說就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即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和以蘇聯為首的東歐集團(即華沙條約組織(華沙公約組織)的成員國)之間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對抗。這個詞起源於1947年4月16日伯納德·巴魯克在南卡羅來納州哥倫比亞的一次演說。此外,1946年丘吉爾訪問美國,在這次訪問中他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從波羅的海邊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拉下」。間接表示冷戰的開始。

這場全面的「東方對西方」的戰爭並未真正爆發,最大的原因是由於雙方都擁有大量的核子武器,一旦直接沖突可能導致全人類毀滅,因此雙方都盡力避免發生全面的「熱」戰(請見相互保證毀滅),實際上只是在經濟、哲學、文化、社會和政治立場方面產生嚴重對立:西方指責東方不民主、極權主義和共產專制,而東方則批評西方是中產階級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東方國家指責西方國家「帝國主義」、「剝削勞工」,而西方國家則稱東方國家為「極權鐵幕」,企圖將民主國家納入極權專制的統治。

冷戰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開始,直到1990年代初蘇聯解體為止。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阿富汗爭端是幾個東西方國家發生區域沖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數時候只是雙方代理人之間的沖突,在這些沖突中,主要強國只是通過資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國家或組織。這么做就減少了兩大陣營沖突的緊張性。

美國與蘇聯競爭的一個主要領域就是科學技術,此外還包括了十分隱蔽的間諜戰,和雙方的政治宣傳戰。雖然雙方的諜報系統經常採取秘密的暗殺行動,但是由於核武器的威懾,兩陣營一直沒有發生全面沖突。當然在當時,人們並不清楚,一個地區性的小規模沖突是否有可能引發核戰爭,有鑒於此,每一次的沖突都會引發人們極高的關注。這種緊張態勢幾乎像真正的戰爭那樣改變了全世界所有人的生活。

德國可以算是冷戰中最主要的爭端焦點,特別是柏林。柏林牆很可能是冷戰最生動的標志。這堵牆分隔了東柏林(屬於東德)與西柏林(屬於西德),使西柏林孤立於東德內。

西方世界對冷戰的研究經歷了3個階段。在二戰結束後10多年的時間內,很少有學者會挑戰美國官方對冷戰起因的看法:即雙方關系的破裂是由於斯大林違反了雅爾塔共識、蘇聯企圖主宰東歐,以及蘇聯的擴張主義。

但是之後很多歷史學家提出了另一種觀點:美國企圖保障其在全球的貿易利益才是冷戰最主要的起因。一些歷史學家認為,美國的帝國主義野心如果不是最主要,至少也是與蘇聯的作為同等重要的導致冷戰爆發的原因。簡單而言,史學家對誰應該為二戰期間結盟的美蘇關系的破裂以及冷戰是否是不可避免的這兩個問題上產生分歧。後一種觀點(即美國應該負責)在越南戰爭中達到頂峰,很多人開始認為,美國在道德層面上並不比蘇聯高多少。

在冷戰後期,歷史學家們開始尋求一種後修正主義的解答。到冷戰結束後,這一派觀點已經佔了上風。這派歷史學家並不認為兩個超級大國中的任何一國應該為冷戰負全責,而是歸咎於雙方的誤解與反應,兩方都應對冷戰負責。後修正主義學者追隨了現實主義國際關系的看法,認為美國在歐洲的政策,如1947年對希臘的援助和馬歇爾計劃是必要的。

根據這種觀點,「共產主義運動」並不是西歐困境的根源。相反,在經濟、政治方面的全面戰爭,以及歐洲的社會結構才是其根源。而馬歇爾計劃重建了一個良好的歐洲經濟體系,從而減少了極左勢力在西歐的吸引力。對歐洲來說,經濟援助結束了資金短缺,刺激了對戰後重建的投資。對美國來說,該計劃解決了生產過剩的問題,增加了美國對外出口。北約組織則將西歐國家納入共同防禦體系,從而避免了共產主義的擴張。後修正主義學派不認為共產主義具有擴張性,企圖推翻「自由世界」,但是他們同時認為美國在歐洲的政策在確保歐洲的穩定方面是必要的,從而避免權力向蘇聯傾斜,最終危及到西方的經濟、政治制度。

組織的成員國)和以蘇聯為首的東歐集團(即華沙條約組織的成員國)之間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對抗。這個詞起源於1947年4月16日伯納德·巴魯克在南卡羅來納州哥倫比亞的一次演說。

這場全面的「東方對西方」的戰爭並未真正爆發,兩方都盡力避免發生一場全面的「熱」戰。雙方實際上只是在經濟、哲學、文化、社會和政治立場方面產生嚴重對立:西方指責東方不民主、極權主義和共產專制,而東方則批評西方是中產階級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東方國家指責西方國家「剝削工人」,而西方國家則稱東方國家為「邪惡帝國」,企圖將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傳播到民主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上社會主義革命、人民革命、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嚴重地沖擊著殖民主義、資本主義體系。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統治集團,為了遏制、撲滅這些革命運動的發展,鞏固資本主義體系,採用各種手段推行「冷戰」政策。最先提出「冷戰」術語的是美國參議員伯納德·巴魯克於1946年初在一次演說中提出來的。同年3月5日,英國首相丘吉爾訪美時,在富爾頓發表的反共演說和1947年3月1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提出的國情咨文的有關內容,標志著美國等西方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正式推行「冷戰」政策。1947年 9月,美國政論家沃爾特·李普曼出版了「冷戰」一書並連續發表了一系列鼓吹「冷戰」的文章。從此起,「冷戰」術語廣為流行,「冷戰」政策成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統治集團,遏制、破壞社會主義,鎮壓人民革命的一種重要手段。

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阿富汗爭端是幾個東西方國家發生區域沖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數時候只是雙方代理人之間的沖突,在這些沖突中,主要強國只是通過資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國家或組織。這么做就減少了兩大陣營沖突的緊張性。

隨後,美軍把「冷戰」作為一種戰爭類型列入野戰條令。1962年版美軍《作戰綱要》,把戰爭分為三種類型,即「冷戰」、「有限戰爭」、「全面戰爭」。給「冷戰」所定的定義和原則是:「冷戰包括除有限戰爭和全面戰爭以外的所有行動。敵對的國家或聯盟可以用冷戰來進行較量」,「不僅運用政治、經濟和心理力量,而且還使用軍事力量。軍隊在冷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可以直接地或間接地為實現國家目標做出貢獻。為遏制他國使用武力,可以動員後備役部隊或展開現役部隊」。「冷戰和有限戰爭之間的界限既不是明確的,也不是絕對的。因此,可能需要使用正規軍隊來進行實際上是戰斗行動的冷戰活動」。1968年版美軍《統帥綱要》又補充規定,「穩定局勢作戰也包括在冷戰中」。 這里說的「穩定局勢作戰」,就是在世界各地進行的鎮壓、撲滅各國人民革命運動的作戰。在世界上,哪裡有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它們的軍隊就派往哪裡,進行鎮壓,或是對反動政府提供軍援和作戰支援,甚至進行核訛詐、核恫嚇,大耍「世界憲兵」的把戲。此外,以美國為首的反動集團進行「冷戰」的手段還包括:派遣「和平隊」進行滲透;挑起事端進行顛覆活動;以「經援」、「軍援」為誘餌,拉攏「朋友」,擴大勢力范圍;以簽訂集體防禦條約的形式擴大軍事同盟,美國先後與五十多個國家簽訂了共同防禦條約;在外國建立軍事基地,派軍隊控制戰略要地;以經濟封鎖、制裁等手段,破壞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挑撥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瓦解社會主義體系;以文化入侵,對社會主義國家推行和平演變戰略,等等。盡管如此,並沒有阻止世界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亞、非、拉和大洋洲,只有 38個獨立國家,現在已發展到 140多個獨立國家。

各國的軍隊很少捲入到冷戰之中;這場戰爭主要是諸如美國中情局、英國軍情六處、西德情報局、東德國家安全部和蘇聯的克格勃等情報機構之間展開的。世界主要強國從來不會直接捲入一場針對對方的軍事沖突。

冷戰中大部分的傷亡可能是由情報機構所採取的針對平民或軍事目標的襲擊造成的。間諜被派往東西兩方陣營,或者在當地召募情報人員,甚至強迫加入。當間諜被發現時,他們不是被立即殺害,就是與對方所抓獲的人質交換。間諜飛機和其他從事查勘任務的飛機一旦發現會被立即擊落。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加緊推行「冷戰」政策,導致了美、蘇兩大軍事集團的產生。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條約」組織(簡稱「北約」)於 1949年 4月 4日成立,繼後,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於 1955年 5月14日成立。從此以後,「北約」集團 15個國家的軍隊近 600萬兵力和「華約」集團 7個國家的軍隊 600萬兵力,雙方千萬大軍開始處於戰略對峙狀態。美國的 1626枚戰略導彈和蘇聯的1910枚戰略導彈,及雙方數以萬計的戰役核導彈,相互瞄準著對方成員國的軍事、政治、經濟目標,處於待機「按電鈕」之勢,進而導致軍備競賽,爭奪核優勢、航天優勢的斗爭愈演愈烈,國際形勢日趨緊張。只是雙方都害怕毀滅於世界上已掘有的130億--160億噸當量(相當於在廣島使用的 100萬顆原子彈的威力)的核武器中,誰也未敢啟動「核按鈕」,發動核大戰。蘇聯、「華約」於 1991年解體後,美、蘇兩大集團長達 40年的「冷戰」才算告終。這種「冷戰」結束後,國際形勢趨向緩和。但是,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又企圖製造反對中國和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新的冷戰。這是值得引起警惕和防備的。

今天很多的觀察家認為,美國在冷戰中的許多作為是違反其憲法以及國家理想的(例如未經國會授權而發動一場未經宣告的戰爭)。美國的政治或軍事領導人則經常以國家安全受到威脅為由來開脫此類行為。在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們認為,他們受到兩個超級大國的凌辱。例如在阿富汗的反美主義主要來源於冷戰中美國為阻遏蘇聯對阿富汗的入侵而採取的不當行為。

根據這種觀點,「共產主義運動」並不是西歐困境的根源。相反,在經濟、政治方面的全面戰爭,以及歐洲的社會結構才是其根源。而馬歇爾計劃重建了一個良好的歐洲經濟體系,從而減少了極左勢力在西歐的吸引力。對歐洲來說,經濟援助結束了資金短缺,刺激了對戰後重建的投資。對美國來說,該計劃解決了生產過剩的問題,增加了美國對外出口。北約組織則將西歐國家納入共同防禦體系,從而避免了共產主義的擴張。後修正主義學派不認為共產主義具有擴張性,企圖推翻「自由世界」,但是他們同時認為美國在歐洲的政策在確保歐洲的穩定方面是必要的,從而避免權力向蘇聯傾斜,最終危及到西方的經濟、政治制度。

⑤ 特朗普什麼時候訪英會英國首相

據外媒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將於7月13日赴英國進行工作訪問,與英國首相梅會談。英國是美國傳統上關系最密切的盟國,但特朗普何時訪英一事來回談了幾個月才塵埃落定。

特朗普原本計劃年初前往英國出席美國新大使館的啟用儀式,但在1月取消。

許多英國人都表示,如果特朗普訪英,他們將發動抗議。

來源:中國新聞網

⑥ 英國前首相在1946年訪問美國時發表

1946年3月,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美國富爾頓發表《鐵幕演說》,成為冷戰開始的標志之一。

⑦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將於2018年什麼時候訪華

21日援引首相府的消息稱,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將於2018年1月訪華,聚焦兩國經貿話題,以推廣政府的「全球化英國」形象和政策主張,希望在脫歐之後為英國尋求更緊密的國際市場合作夥伴。

在去年6月上任之後,特雷莎·梅曾表示「會盡快訪華」。但由於國內政務以及與歐盟的脫歐談判進展一波三折,她的訪華行程被一推再推。此前有報道稱,她曾計劃於今年11月訪華,但因為與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訪華行程太接近,最終決定推遲。

英國內閣上周舉行會議集中討論在特雷莎·梅這次訪華期間,英國尋求達到的任務重點。在與歐盟就脫歐談判取得進展之後,特雷莎·梅政府被認為已經下定決心,著眼歐盟以外的國際市場。不過目前,外界還不清楚隨同特雷莎·梅這次訪華的陣容會有多大。有英媒猜測,特雷莎·梅的訪華團規模或許要比她的前任卡梅倫訪華時小一些。

來吧,中國是一個熱情好客的國家。

⑧ 美國白宮獨立多少周年了

白宮由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擁有,是「總統公園」的一部分,從未宣布過獨立,
白宮是美國總統的官邸和辦公室。白宮由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擁有,是「總統公園」的一部分。白宮是一幢白色的新古典風格砂岩建築物,位於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西北賓夕法尼亞大道1600號。因為白宮是美國總統的居住和辦公的地點,「白宮」一詞常代指美國政府,譬如:「白宮宣布,英國首相訪問白宮」。
白宮在很久以前也不稱白宮,而被稱作「總統大廈」、「總統之宮」。1792年始建時是一棟灰色的沙石建築。從1800年起,它是美國總統在任期內辦公並和家人居住的地方,但是在1812年發生的第二次美英戰爭中,英國軍隊入侵華盛頓。1814年8月24日英軍焚毀了這座建築物,只留下了一付空架子。1817年重新修復時為了掩飾火燒過的痕跡,門羅總統下令在灰色沙石上漆上了一層白色的油漆。此後這棟總統官邸一直被稱為「白宮」。1902年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正式把它命名為「白宮」。

⑨ 李鴻章去美國訪問的時候大概是什麼時期簽訂了哪些條約美國人為何如此尊重他

李鴻章是當地時間1896年8月28日抵達美國紐約,開始對美國進行訪問。 沒有簽什麼條約了,李鴻章那次訪問主要是受歐美商會的邀請,李鴻章推行洋務運動,大量購置西洋的機器設備,先進武器,對西方來說是重要的主顧。西方之所以當時可以在華投資主要是李中堂一手支持的。李鴻章也有意和西方接觸,在德國時候主動要求拜會俾斯麥,德皇雖然很不高興,但是俾斯麥本人很腥風。同時在訪問美國時,李鴻章還談及的當時的排華法案,意圖保護中國人的利益。 李鴻章在淮軍時期就和洋人打交道很深,後來掌權,由於大力推行洋務運動,興建工廠學校,修鐵路開礦山,在國際上聲譽很高。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被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伊藤博文自傳》)。 美國總統格蘭特(U.S.Grant)稱李為當時世界上四大偉人之首,與當時英國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法國總理甘必大,德國首相俾斯麥齊名。李鴻章本人和格蘭特也有私交,訪美時候還專程去墓地祭拜。 西方商界盼望通過他進一步開拓中國市場,因而,商會宴請,工廠參觀,款待殷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