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阿拉法特訪問印尼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阿拉法特訪問印尼

發布時間: 2022-05-26 04:46:47

A. 誰能給我詳細的介紹一下沙龍,阿巴斯,阿拉法特這三個人

姓名:阿里爾·沙龍
1928年出生於以色列特拉維夫沙龍山谷的一個猶太農民家庭,沙龍家原姓施恩內曼,後來才改以家庭所在地的沙龍山谷為姓氏。

1948年,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擔任步兵連長。

1953年,為報復巴勒斯坦游擊隊襲擊,沙龍率領特種部隊「101部隊」襲擊約旦,造成69名平民死亡。

1967年,沙龍擔任裝甲師師長,當年以軍佔領了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戈蘭高地和西奈半島。

1973年,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再度爆發戰爭後,已經退役的沙龍復出擔任師長,並且違抗上級命令率部跨過埃及蘇伊士運河。

1977年,沙龍當選議員並出任農業部長,當時他是修建猶太人定居點的積極鼓吹者。

1982年,時任國防部長的沙龍策劃以軍突襲黎巴嫩,企圖鏟除以該國為大本營的巴勒斯坦游擊隊。

1983年,由於司法當局調查發現沙龍涉嫌對在貝魯特發生的屠殺平民事件負有間接責任,他在國內外壓力下被迫辭職。

1998年,時任外長的沙龍敦促以色列人在以軍佔領土地上盡量「攫取更多的山頭」。

1999年大選後,沙龍擊敗內塔尼亞胡出任利庫德領導人。

2000年9月28日,沙龍對耶路撒冷聖殿山地區進行「訪問」。反對這次訪問的幾百名巴勒斯坦遊行者隨即與以色列軍警發生沖突。這一事件引發了巴以間暴力對抗不斷升級。

2001年3月7日,沙龍擊敗巴拉克出任總理

2003年1月28日,沙龍以絕對優勢再度當選總理

2003年12月18日,沙龍宣布「脫離計劃」,呼籲取消定居點。

2005年2月8日,沙龍與巴勒斯坦領導人達成停火共識。

2005年9月12日,以色列完成從加沙地帶撤軍。沙龍堅決撤軍的主張引起利庫德集團內部「反叛分子」強烈不滿。

2005年11月21日,沙龍宣布脫離利庫德集團,另組「前進黨」,准備在今年3月舉行的大選中與內塔尼亞胡領導的利庫德集團對決。

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
馬哈茂德·阿巴斯(Mahmoud Abbas) 又名阿布·馬贊(Abu Mazen) ,1935年生於巴勒斯坦北部薩法德,年輕時在敘利亞生活多年,先後獲得大馬士革大學法律學士學位和莫斯科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1959年協助巴勒斯坦已故領導人阿拉法特創建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主流派「法塔赫」。上世紀90年代初,阿巴斯曾作為巴方首席談判代表出席馬德里中東和會,主持巴以奧斯陸談判並簽署了「奧斯陸協議」。1994年5月巴勒斯坦實行有限自治後,阿巴斯隨阿拉法特 回到闊別多年的巴勒斯坦。1995年當選巴解組織執委會總書記,2003年4月至9月出任巴勒斯坦自治政府首任總理。2004年11月阿拉法特逝世後,阿巴斯當選為巴解組織執委會主席。2005年1月,阿巴斯以絕對多數票當選巴民族權力機構第二任主席。同年1月15日,阿巴斯宣誓就職。

阿巴斯被認為是巴勒斯坦溫和派領導人。他反對通過暴力手段解決巴以矛盾。

阿巴斯曾於1999年11月訪問中國。2005年5月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並接受了新華社和新華網記者的專訪。

阿拉法特生平
亞西爾·阿拉法特,巴勒斯坦國總統,遜尼派穆斯林。1929年8月4日生於耶路撒冷。20世紀50年代,在科威特秘密籌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簡稱「法塔赫」)及其軍事機構「暴風」部隊。1969年2月,阿拉亞西爾·阿拉法特,巴勒斯坦國總統,遜尼派穆斯林。1929年8月4日生於耶路撒冷。20世紀50年代,在科威特秘密籌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簡稱「法塔赫」)及其軍事機構「暴風」部隊。1969年2月,阿拉法特開始擔任巴解組織執委會主席,並從1971年起兼任巴勒斯坦革命武裝力量總司令。1989年4月2日,當選為巴勒斯坦國總統,1991年9月蟬聯總統。1996年1月,巴勒斯坦舉行歷史上首次大選,阿拉法特當選為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自治政府)主席。法特開始擔任巴解組織執委會主席,並從1971年起兼任巴勒斯坦革命武裝力量總司令。1989年4月2日,當選為巴勒斯坦國總統,1991年9月蟬聯總統。1996年1月,巴勒斯坦舉行歷史上首次大選,阿拉法特當選為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自治政府)主席。

B. 亞西爾·阿拉法特的家庭成員

娜達·亞斯魯
娜達·亞斯魯,是一位家庭富足的阿拉伯女性,1971年,當阿拉法特與娜達·亞斯魯在貝魯特相遇時,她的丈夫已經在一次工程意外事故中喪生。
這位30多歲風韻超群活力十足的女性深深吸引了阿拉法特,兩人很快就墮入了愛河不能自拔。1975年,黎巴嫩內戰爆發,由於娜達和交戰的雙方都有深厚的友誼,她承擔起了斡旋的重任,為雙方平息戰爭而奔波操勞。一天夜裡她剛參加完會議,從位於貝魯特的總統府返回住處時被人暗殺。阿拉法特得知消息後痛不欲生。
伊沙貝爾·皮薩諾
20世紀80年代初,阿拉法特與西班牙著名記者伊沙貝爾·皮薩諾相遇相識。伊沙貝爾·皮薩諾是一個事業心極強的新聞從業者。1977年7月丈夫去世後,她就一心一意地投入到新聞采訪工作當中,先後采訪過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海珊等人,在新聞界小有名氣。
皮薩諾幾經周折到突尼西亞見到了阿拉法特。她趕到阿拉法特住所的時候已經到了吃午飯的時間,阿拉法特邀她共進午餐。采訪前她認真准備了40個問題,但阿拉法特根本用不著她提問,不論是國際形勢、以巴沖突還是個人嗜好,都滔滔不絕,令她大感意外。此後,皮薩諾和阿拉法特陷入了愛海之中。然而,盡管他們相愛,但因為兩人都是事業心極強的人,所以這段跨國情緣最終沒有結果。
蘇哈·塔維爾
1989年阿拉法特訪問法國時,偶然遇到一位苗條漂亮的金發女郎,這位女士叫蘇哈·塔維爾。那年阿拉法特60歲,蘇哈的美貌與才華吸引了阿拉法特。阿拉法特了解到,蘇哈一家都信奉基督教,但是蘇哈熱愛巴勒斯坦事業。他們沖破宗教隔閡於1991年10月在突尼西亞秘密結婚,那年阿拉法特62歲,蘇哈28歲。初次成為新郎的阿拉法特已經62歲。
婚後這對老夫少妻不可能像普通人一樣新婚燕爾度蜜月,更不可能出雙入對,蘇哈連參加公開活動的機會都不多。婚後聚少離多,蘇哈每天都在為阿拉法特的安全擔心。阿拉法特行蹤不定,為了保密、防止遭人暗算,他很少與蘇哈聯系。蘇哈說:「我珍惜我們的婚姻,就像我與阿拉法特鍾情於巴勒斯坦事業一樣。」

C. 約旦是否參加過里約會議

考察約旦河谷,揭示了早在6,000年前那裡就有人類存在。希伯萊人、亞述人、迦勒底人、波斯人、亞歷山大及其繼承者。都曾先後入侵約旦。約旦最有名的古城是奈伯特人的城市。奈伯特人系阿拉伯人,他們以古代建築藝術最傑出的佩特拉城而聞名。羅馬帝國分裂後,約旦一直被置於拜占廷人統治下,直至公元636年雅穆克戰爭。此後,穆斯林阿拉伯人便持續統治約旦(十字軍統治時期除外),直至奧斯曼政權建立。
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除了薩爾菲人短期統治外(薩爾菲人的統治自1806年起,到敗於易卜拉欣帕夏之手止),約旦一直是敘利亞的一部分。在這漫長的歲月里,約旦始終是一個不發達的地區。其居民主要依靠農業和飼養家禽為生。
1916年,漢老的侯塞因國王發動起義,迫使英法同盟者對這場起義的領導人許下諾言。於是在1917年奧斯曼人失敗後,侯塞因國王之子謝里夫·阿卜杜拉於1920年11月5日到達約旦南部城市馬安,宣稱要把法國人驅逐出敘利亞,以恢復其王兄費薩爾的王位。在此之前,英國人曾答應阿卜杜拉登上伊拉克的王位。但是,由於阿卜杜拉到達安曼(1921年),加之他決意與法國人繼續周旋到底,英國人擔心這樣下去會妨礙《塞克斯—皮科》協定的執行,於是,便把外約旦(約旦東部)酋長國土給阿卜杜拉,並向他提供資金,交換條件是阿卜杜拉保證不再繼續反法運動,並支持英國人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阿卜杜拉表示同意,於是約旦國建立。
為了幫助阿卜杜拉,英國政府委派弗雷德里克·皮克上校組織一支軍隊,行使約旦國的權力。接著,在1930年又建立了一支沙漠巡邏隊,委派英國軍官巴戈特·格拉布掌握其指揮權。1922年,外約旦酋長國鎮壓了蘇爾坦帕夏·阿德萬的叛亂。1924年,擊退了兵臨安曼幾英里的薩爾菲人的入侵。30年代初,又擊敗了些部落的襲擊。
英國對外約旦的委任統治長達20多年。英國駐扎官亨利·庫克斯對約旦人施行暴虐的專政,直到1939年8月,阿布胡達·邵亞達的兒子陶菲克組成首屆約旦內閣,亞歷克·柯克布賴德取代庫克斯時,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變。
當時英國提供的資金,除極少部分用於發展約旦的經濟外,主要用於約旦軍隊。尤其在1936年巴勒斯坦大革命爆發後,更是如此。當時,英國決定增加約旦軍隊的兵員,尤其是沙漠部隊的人數,以對付革命蔓延的可能。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阿卜杜拉埃米爾全力支持英國。他的軍隊先後投入了反對伊拉克拉希德·凱拉尼運動,反對敘利亞孚齊政府的戰爭。二次大戰結束後,阿卜杜拉埃米爾和內閣首相易卜拉欣·哈希姆帕夏前往倫敦,與英國人談判有關約旦獨立事宜。1946年3月22日,簽署了外約旦獨立條約,並簽訂了英國共同防禦協商的特別附錄。1946年5月15日,外約旦宣布成立獨立王國,國王是阿卜杜拉·本·侯塞因。
1948年,阿拉伯與以色列之間爆發了第一次戰爭。1949年,約旦河西岸的一些上層人物集會於埃里哈,決定邀請外約旦並入該地區,定國名為《約旦哈希姆王國》。由於獲得了土地和人才(如行政管理人員、教師、醫生、工人、手工業者,乃至資本家),這一合並促使約旦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1951年,阿卜杜拉遇害,其子塔拉勒繼位。不到一年,塔拉勒被廢黷,其子侯塞因繼位成為當今約旦國王。1977年,適逢侯塞因國王登基25周年紀念,其統治時期比任何一位健在的阿拉伯國家首腦都長久。不久,他將慶祝登基35周年紀念。
50年代,約旦掀起了民眾示威和罷工的浪潮。這一運動主要針對巴格達條約組織,反對格拉布帕夏以及一些英國軍官統率的約旦軍隊。在民眾的壓力下,約旦國內進行了普選,產生了以蘇萊曼·納布盧斯為首的政府。該政府廢除了1948年與英國締結的條約。1958年,埃及—敘利亞聯合後,約旦與伊拉克成立《阿拉伯聯盟》。但是,1958年7月14日革命推翻了伊位克的哈希姆君主政權,兩國間的這—聯盟就此告終。
此後,約旦處於發展的平靜時期,直到1967年戰爭爆發。1967年戰爭後,以色列佔領了約旦河西岸,40萬巴勒斯坦人流入約旦東部地區,導致出現新的政治不穩定時期,尤其在巴勒斯坦抵抗運動出現之後,更是如此。1972年,海珊國王想通過由他提出的建立阿拉伯聯合王國(由約旦東部和約旦河西岸組成)的計劃,重申以色列撤軍後約旦河西岸仍置於他的統治之下的要求。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則提出由巴勒斯坦人民自決,建立一個獨立國家的權利。1974年在拉巴特召開的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接受了後者的這個要求,同樣,聯合國大會也接受了這個要求。
1973年十月戰爭爆發時,約旦象徵性地站在敘利亞一邊,戰爭結束後,約旦對埃及總統安瓦爾·薩達特以訪問耶路撒冷為起點的主動行動持保留態度,並反對戴維營協議。1978年,約旦參加了在巴格達舉行的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在此之前,亞西爾·阿拉法特訪問了約旦。這次訪問開始了約旦和巴解組織之間的對話。這次訪問是在海珊國王和阿拉法特都參加了1977年3月在開羅舉行的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之後進行的。1980年10月25—27日,在安曼召開了第十一屆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上次會議是在拉巴特舉行的),敘利亞、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南葉門等抵抗陣線國家缺席。
約旦比其他任何一個阿拉伯國家更支持伊拉克反對伊朗的戰爭。1982年春天,約旦開始呼籲阿拉伯國家與埃及和解。1982年夏天,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為此,阿拉伯國家在摩洛哥的非斯城舉行了一次首腦會議,會議作出了呼籲中東和平的決議。會後,侯塞因國王率領一個由約旦、敘利亞、巴解組織、沙烏地阿拉伯、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摩洛哥和阿拉伯國家聯盟秘書長參加的阿拉伯七國委員會,出訪世界各國,尤其是一些大國的首都,解釋阿拉伯和平計劃,並要求得到各國的支持。
關於約旦參予和平談判一事,約旦領導人曾多次表示,除非得到巴解組織的同意,否則約旦決不參加這種談判。1983年3、4月間,阿拉法特與侯塞因在約旦會晤,巴勒斯坦領導人拒絕授權約旦,美國當局對約旦加緊施加壓力,這一系列事件致使侯塞因國王於1983年4月10日召開了一次內閣會議,並發表了一項會議公報。公報聲明約旦將中斷與巴解組織的協調步驟,讓巴勒斯坦人自己按照他們選擇的方式去實現他們的目標;指出巴解組織已放棄了雙方確立的原則協議;強調「我們決不會單獨地、或者代表任何一方參加和平談判,以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約旦作為阿拉伯國家聯盟成員國,將根據阿拉伯國家聯盟的決議,在可能的范圍內支持巴解組織;並依據我們承擔的民族責任,在不戰不和的形勢下進行工作。我們認為,我們自己比其他任何人更反對以色列吞並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區這一事實。這迫使我們將採取一切必要步驟,在一切領域保衛我們國家的安全。約旦象其他阿拉伯國家和朋友們那樣,認為里根方案缺乏非斯和平方案的某些原則。但同時,它卻包括了某些積極的原則。當今國際局勢明顯地說明阿拉伯和平方案缺乏一種動力,使其能在有影響的場合活動起來。而里根的方案,則能提供類似的這種動力。因為以色列外長沙米爾第二天就急忙宣稱『里根倡議失敗』,『美國在中東的政策再次遭到慘敗,其錯誤是顯而易見的。』約巴協定失敗後,關於召開一次阿拉伯國家首腦緊急會議的商討也耽擱了下來。與此同時,蘇聯的中東外交卻獲得了新的動力。
國內方面,1984年3月,約旦舉行了17年來第一次公民投票,以填補議會內8個空缺。在這次大選中,約旦婦女第一次參加了投票(婦女選舉權是1974年賦予的)。1984年5月15日,艾哈邁德·奧貝達特首相宣布取締親伊朗的組織,並查獲了巴勒斯坦分裂分子的武器和炸葯。1984年11月1日,約旦進行了內閣改組,增設了能源部等,從而表明國家將致力於尋找石油資源,而以往約旦的石油大部分是從沙特和伊拉克進口的。
在國際關系方面,約旦從未宣布過1984年2月美國—約旦—埃及三方首腦華盛頓會議取得了重要的結果。此後,(1984年3月),侯塞因國王曾多次表示他對美國政策已失去了全部希望,他排除了與以色列舉行談判的可能,並准備從蘇聯購買武器。1984年10月,美國國防部長溫伯格訪問約旦期間,侯塞因國王向他再次強調約旦堅持召開國際會議的主張,在華盛頓拒絕向約旦提供「毒刺」導彈後,約旦將採取武器來源多樣化政策。1984年3月,國王先後接待了西班牙首相岡薩雷斯、中國主席李先念、英國女王伊麗莎白,1984年7月接待了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1984年10月法國國防部長埃爾尼訪問安曼,雙方就法國向約旦軍隊提供武器事宜進行了會談。
在阿拉伯方面,1984年2月,亞西爾·阿拉法特訪問約旦。這是自1983年4月約巴對話中斷後的首次訪問。阿拉法特與侯塞因國王進行了一系列「積極的」會談。這次重新對話取得的成果是:1984年11月底在安曼召開了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大會。1984年4月,約旦國王出訪沙烏地阿拉伯,並和法赫德國王強調必須停止阿拉伯世界拉幫結派、四分五裂的局面。1984年7月,侯塞因國王又訪問了阿曼蘇丹國、卡達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後又出訪伊拉克,重申約旦對伊拉克的支持,表示准備向伊拉克和海灣派遣軍隊。1984年7月初,約旦與敘利亞關系出現了好轉的跡象,1984年12月1日,侯塞因國王訪問了開羅,組成了一個由約旦首相和埃及總理為首的最高共同委員會。在伊拉克贊揚這次訪問之後,侯塞因國王又突然訪問了巴格達。
近年來,由於政局穩定,約旦的經濟實現了繁榮。

D. 影響世界發展的10大人物

1:布希
George W. Bush
成也反恐敗也反恐
2001年發生的「9·11」恐怖襲擊重創了美國,也成就了時任美國總統的小布希。「9·11」之後,美國國內同仇敵愾,時局呼喚的強硬總統形象和布希的牛仔作風一拍即合,便演繹出以單邊主義和先發制人為表現形式的反恐戰爭。可以說「9·11」給美國送來了「布希主義」,這是「9·11」後布希支持率一路攀升的根本原因。布希從上台伊始的弱主形象,一躍成為名副其實的「帝王總統」。
但是反恐戰爭久拖不決,讓美國付出了沉重代價,也令布希的形象急轉直下。更糟的是,就在布希離任前夕,美國爆發了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批評者指出,布希一直反對政府監管的立場對這場房貸和金融危機的蔓延難辭其咎。
如同2000年大選後他的總統地位受到質疑,布希的8年任期一樣充滿爭議。曾經是歷史上民意認可率最高的美國總統,同時也是離任時民意認可率最低的總統之一。關於布希的爭議仍在繼續,但是反恐戰爭和金融危機對世界的改變則不可逆轉。
2:普京
Vladimir Putin
以強權拯救俄羅斯
當葉利欽把俄羅斯帶向新的政治體制,也把俄羅斯帶進了災難。而普京用強權收拾了這個爛攤子,為民族重新找到了自信。普京2000年當選為俄羅斯總統,2004年以高支持率成功連任。他用非凡的毅力與強硬的風范將這個正在迅速衰落的國家拯救了出來。通過巨額能源收益重振俄羅斯經濟,還清巨額外債、重建軍力、重新在國際事務上發揮強大影響力。
正如2008年普京離開總統之職前最後一次對記者們的告白:「我深信,我絲毫無愧於兩次選我當總統的俄羅斯人民。整整8年了,我像奴隸一樣從早到晚地勞作,我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力氣。我滿意自己的工作!」
3: 拉登 「9·11」震驚世界
2001年,震驚世界的「9·11」恐怖襲擊讓本·拉登成為世界焦點人物,他所代表的國際恐怖勢力向世人展示了一種截然不同的邪惡力量,這種力量可以讓強大的美國不堪一擊。從此,國際恐怖主義在全球大行其道。從印尼度假勝地巴厘島到馬德里火車站,從俄羅斯北奧塞梯共和國別斯蘭第一中學到埃及紅海旅遊勝地沙姆沙伊赫,恐怖襲擊無處不在,世界彷彿被籠罩在恐懼的黑影之中。
急於為「9·11」復仇並希望世人迅速恢復對美國政治和經濟信心的布希政府,實行先發制人戰略,在全球范圍內發動反恐戰爭。2001年10月7日,美國對庇護本·拉登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發動大規模軍事打擊。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阿富汗塔利班政權被推翻,但本·拉登卻狡猾地逃脫美軍圍捕,從此再無影蹤。2003年3月20日,美國又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與本·拉登相勾結為借口,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薩達姆政權。但事後證明,伊拉克既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與「基地」組織也沒有聯系。
反恐戰爭打了8年,美國非但未能通過戰爭徹底摧毀恐怖分子巢穴,反而令中東和北非滋生出不少新的恐怖主義。雖然有多名基地組織頭目被美軍擊斃或俘獲,但是「基地」卻從一個恐怖組織轉化為一種「精神信仰」,頑固地影響著大批極端分子,而且派生出各種變異的分支。
本·拉登究竟是死是活?答案無人知曉。就在新世紀的第一個10年即將結束之際,美軍正擬展開新一輪搜捕行動,力圖抓獲遊走於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兩國邊境、藏身於崎嶇山區的這名「9·11」元兇。
4:薩達姆
Osama bin Laden
美國的一顆戰略棋子
2003年3月,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將薩達姆趕下了台。薩達姆政權曾經是美國在中東地區的重要盟友。正是在美國的縱容下,薩達姆不斷坐大,成為海灣強人。但是薩達姆不聽話,不甘心成為美國控制的棋子,於是布希兩父子用兩場戰爭教訓這位曾經的盟友。對薩達姆是支持縱容,還是軍事打擊,美國都是從其霸權利益考慮的。薩達姆的一生可謂轟轟烈烈,曾經縱橫捭闔,然終究難逃淪為美國戰略棋子的命運。
5:奧巴馬
Barack Obama
美首任黑人總統出手力挽狂瀾
2008年11月,「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成就了奧巴馬入主白宮的夢想,他也由此成為美國首任黑人總統。不僅是美國民眾,全世界都對奧巴馬的上任期望頗高。如何收拾布希留下的爛攤子,如何盡快帶領美國走出經濟困境以及如何融入危機之後的國際政治經濟新體系,是擺在奧巴馬面前的嚴峻挑戰。他所處的國內國際局面決定了他不可能「混日子」,因此其結果,要麼挽狂瀾於即倒,要麼與美國共沉淪。
6:默克爾
Angela Merkel
全球最有權力的女性
2005年11月,默克爾首次當選德國總理,打破了歐盟男性首腦一統天下的局面。在美國《福布斯》雜志的全球最具權勢女性排名榜上,默克爾從2006年起連續四年蟬聯第一。作為全球第4大經濟體的領袖,默克爾提前將德國經濟帶出衰退,今年第二季度已經實現正增長。9月的成功連任,更是鞏固了其歐洲最具影響力領袖之一的地位。
7:金正日
Kim Jong-il
攪動朝核問題僵局
在世人眼中,朝鮮領導人金正日不乏神秘色彩。他不喜歡拋頭露面,卻每每引來猜測和議論。其實,在與他接觸過的韓國政治對手眼中,這位朝鮮勞動黨總書記果斷、靈活、務實、幽默。
金正日要帶領朝鮮從美國的封鎖中實現突圍,但是在六方會談的框架中朝核問題久拖不決。2006年10月9日,以美國金融制裁為由,朝鮮進行了第一次地下核試驗。聯合國安理會隨後通過第1718號決議對其進行更嚴格制裁。此後幾年,六方會談停停談談,直到2009年4月,朝鮮宣布退出六方會談重啟核設施,朝核問題再陷僵局。隨後朝鮮又以試射導彈等強硬手段施壓美國,以實現直接與美談判的目的。這一次,金正日的策略似乎奏效,從柯林頓的朝鮮之行可以看出,在這一輪的較量中,朝鮮無疑取得了先機。然而,先棄核還是先建交,朝鮮和美國的討價還價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繼續上演。
近期,金正日的曝光率明顯增高,他深入部隊、農場視察,要求朝鮮各部門加緊發展尖端科技,大力推進現代化。
8:潘基文. Ban Ki-moon
面對艱辛一往無前
「面對艱辛,我會一往無前。我為能夠履行聯合國秘書長的職責誠惶誠恐。」2007年1月走馬上任的潘基文今年7月訪問中國時如是評價過去兩年多任職聯合國秘書長的感受。
有人戲稱,聯合國秘書長是世上最大的「官」,也是最難當的「官」。作為由192個國家組成的超級機構的掌門人,秘書長必須耐心地在錯綜復雜的利益和主張中尋找交集和妥協點,竭力做到公平、公正、不偏、不倚。
潘基文對於自己任職聯合國秘書長的表現不做評價。「我現在的任務就是繼續致力於地區和全球問題,如氣候變化、食品安全、疫情暴發等等。但沒有成員國的全力支持,聯合國秘書長將一事無成。」
9:伯南克.Ben Bernanke
強力阻止美國金融危機
2009年7月,一項針對全球投資者的調查報告顯示,在與其他國家央行行長的較量中,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得到了最高的評價,被認為是對抗金融危機的第一人。
投資者認為伯南克制訂了激進的金融救助方案,強有力地阻止了金融危機變得更糟。雖然其應對危機的方法並非十全十美,卻成功地避免了美國經濟崩盤。批評人士則認為,伯南克應在本世紀稍早即發現房市和信貸泡沫,並採取先期措施削減這些泡沫。但是通過動用美聯儲一切可用工具及一些他在倉促間設立的機制來應對這場風暴,伯南克終於還是贏得了金融市場的尊敬。
10:蓋茨.Bill Gates
比爾·蓋茨兩次改變了世界:前一次發生在上個世紀,他以軟體推動了第三次工業革命;而後一次發生在本世紀,他拯救了無數生命,也改變了世人對財富的觀念。
蓋茨用30多年的創業,不僅打造了令世人矚目的軟體巨頭微軟公司,連續多年奪得了世界首富的桂冠,他還成為了整個高科技產業的神話。正是他把IT軟體推向極致,從而將當代全球經濟引向一個全新的高度。
更讓人贊嘆的是,比爾·蓋茨用長達七年的時間,投入超過300億美元(占他資產的一半以上),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慈善事業:比爾·蓋茨與瑪琳達基金會。盡管該基金會在2008年資產損失20%,但2009年1月蓋茨仍然宣布,基金會本年度資金投放不減反增,將提高至38億美元,其中大部分用於發展中國家的重要疾病研究。

E. 巴勒斯坦是一個國家嗎

巴勒斯坦位於亞洲西部,地處亞、非、歐三洲交通要沖,戰略地位重要。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暖濕潤。巴勒斯坦古稱迦南,包括現在的以色列、約旦、加沙和約旦河西岸。歷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過。公元前20世紀前後,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區。公元前13世紀腓力斯人在沿海建立國家,該世紀末希伯來各部落遷入定居。公元前1020年至923年,猶太人在此建立了希伯來王國。羅馬帝國征服巴勒斯坦後,曾於公元64年、115年和132年3次鎮壓猶太人,100多萬人被殺,其餘大部分被趕出巴勒斯坦,流落世界各地。公元622年,阿拉伯人戰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不斷移入,並和當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現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6世紀起巴勒斯坦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自此,阿拉伯人成為該地區的主要居民。

英國佔領巴勒斯坦後,將其分為兩部分:約旦河以東稱外約旦,即現今的約旦哈希姆王國;約旦河以西,稱巴勒斯坦(即現在所稱的巴勒斯坦),包括現今的以色列、加沙和約旦河西岸。

猶太人一直夢想返回巴勒斯坦建國。1897年首次世界猶太復國運動大會在瑞士巴賽爾城召開,宣布其目標是在巴建立猶太人之家。1917年11月,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致信英國猶太復國主義者聯盟副主席羅斯柴爾德,宣稱「英政府贊成在巴為猶太人建民族之家,並將為此盡最大努力」。此信後來被稱為「貝爾福宣言」。1918年,美國宣布承認「貝爾福宣言」。此後,猶太人開始從世界各地大批移民巴勒斯坦。

1947年11月29日,聯大通過第181號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猶太人同意該決議,並於1948年5月14日宣布建立「以色列國」。阿拉伯國家反對和拒絕該決議,於以建國的次日即5月15日向以宣戰,結果戰敗,以佔領了上述決議規定的阿國地區大部分土地;另外,約旦佔領了約旦河西岸4800平方公里土地;加沙地帶的258平方公里則為埃及佔領。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以色列在這次戰爭中佔領了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即整個巴勒斯坦。巴人被迫流落到周圍阿拉伯國家和世界各地,淪為難民。巴勒斯坦人民要求返回家園,恢復合法民族權利,建立自己的獨立國家,這就是中東問題的核心--巴勒斯坦問題。

1964年5月在耶路撒冷市召開的巴勒斯坦第一次全國委員會會議決定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艾哈邁德·舒凱里任主席,1969年起由阿拉法特任主席。1988年11月15日在阿爾及爾舉行的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接受聯合國第181號決議,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1994年5月,根據巴以達成的協議,巴在加沙、傑里科實行有限自治。1995年以來,根據巴以簽署的各項協議,巴自治區逐漸擴大,目前巴控制著包括加沙和約旦河西岸8座城市在內的約2500平方公里的土地。巴原定1999年5月宣布在自治土地上建國的計劃也已推遲。在巴以於1999年9月達成「沙姆沙伊赫備忘錄」後,11月雙方已正式啟動巴最終地位談判。

耶路撒冷:中東的一座古城,這里建有猶太教的神廟和伊斯蘭教的清真寺,伊斯蘭教、猶太教和基督教都奉為「聖地」,故稱「聖城」。1947年11月聯大第181號決議規定耶路撒冷國際化,由聯合國管理。以色列通過1948年和1967年兩次戰爭先後佔領整個耶路撒冷地區,並於1980年7月宣布耶路撒冷為其永久、不可分割的首都。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耶路撒冷為新成立的巴勒斯坦國首都。

F. 阿拉法特是恐怖分子還是和平之父

亞西爾·阿拉法特(阿拉伯語:ياسر عرفات‎,1929年8月24日-2004年11月11日),全名拉赫曼·阿卜杜勒·拉烏夫·阿拉法特·古德瓦·侯賽尼(阿拉伯語:محمد ياسر عبد الرحمن عبد الرؤوف عرفات القدوة الحسيني‎)。遜尼派穆斯林,中東政治家,軍事爆破專家。巴勒斯坦國總統、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巴解執委會主席[1] 。他是1994年諾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之一。[2] 20世紀50年代,他在科威特秘密籌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及其軍事組織「暴風」突擊隊。第三次中東戰爭後,阿拉法特一直流亡海外.1969年2月,阿拉法特開始擔任巴解組織執委會主席,並從1971年起兼任巴勒斯坦革命武裝力量總司令。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國宣布建立,次年4月2日阿拉法特當選為首任總統。1994年7月,阿拉法特結束27年的流亡生活,回加沙定居。1996年1月當選為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2004年11月11日11時58分,阿拉法特在巴黎逝世。阿拉法特總統曾多次訪問中國,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3] 。 2012年7月,瑞士一家研究機構稱在阿拉法特的遺物中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釙的痕跡。2013年10月13日,英國世界權威醫學雜志《柳葉刀》刊登了瑞士科學家的有關調查報告,證實阿拉法特系放射性元素釙210中毒死亡。[4] 2013年11月8日,巴勒斯坦官方證實,前領導人阿拉法特為「非自然死亡」。

G. 恐怖主義與美國的中東政策

中東局勢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目前,美國在中東面臨的困境加劇,進退兩難。布希政府對伊朗動武的可能在減少,伊朗以及地區極端勢力的對美斗爭也保持在一定限度之內。中東局勢及地區內外的關系正向動態性的戰略相持階段發展,發生新戰爭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

戰略相持已成各方戰略需求

美國在多個戰線面臨困難,努力尋求擺脫困局而不得。從2001年底美國發起大規模反恐以來,其戰略中心一直在中東,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則是其戰略重點。美國一直沒有放棄顛覆伊朗現政權的打算,但幾經較量,美伊日益明晰的戰略定位促成了雙方目前的戰略對峙。美國的制裁、封鎖以及威懾對伊朗影響有限。伊朗的強硬言行是斗爭目的也是斗爭手段,它一方面頂風而上,同時也避免與美國的關系完全破裂。與此同時,美國在伊拉克泥潭中進退不得;美國與恐怖勢力的較量也進入相持階段;美國高調倡導的「大中東民主計劃」忽視大中東的社會現實和歷史傳統,已漸無聲息;美國無法騰出精力推動中東和談,中東和平陷入停滯與倒退。

域外力量非常謹慎、避免牽涉過深。除美國以外的地區外力量反對以武力解決伊朗核問題,同時高調維護核不擴散條約,警惕伊朗試圖發展核武器。歐盟對處於南翼的中東局勢一直非常敏感,英、法、德等大國利益訴求漸趨一致,希望通過談判和平解決伊核問題、盡快恢復中東和談、幫助實現伊拉克局勢穩定,並敦促美國改變中東政策。俄羅斯雖反對美國對伊動武,但也估計到動武將使美國遭遇更大困難,國際石油價格大幅上漲,因而存在一定作壁上觀心理。聯合國依然沒有擺脫被美國邊緣化的地位,但它也力圖對中東局勢施加影響。但域外方面均不願開罪美國、更不會與美國發生對立。

區內力量多主張中立,促進了相持態勢的形成。阿拉伯國家言行謹慎,既反對伊朗擁核打破地區力量平衡,也反對美國對伊朗動武殃及其自身。以伊朗為首的陣營還包括敘利亞、黎巴嫩真主黨、巴勒斯坦哈馬斯等方面,它們的立場多能與伊朗保持一致,本質上並不願與美國對立,注意把布希政府與美國人民、國會等進行區分。在伊拉克、阿富汗等國,除激進組織和暴力活動支持者外,廣大民眾早已厭倦血雨腥風而渴望和平,美國扶植下的當地政府也迫切需要實現和平。巴基斯坦、印尼等中東以外的許多伊斯蘭國家也多保持中立,不願過分表態。

美國的運作空間飽受牽制

布希政府內部的強硬勢力日漸式微。相比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前的精心策劃和准備,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美國對伊朗動武的條件受到很大削弱。美國政府內部正逐步形成以談判應對中東諸問題的主流意見。客觀上,布希政府的進攻政策嚴重受挫,而伊朗的綜合實力和戰略意志不容小覷。主觀上,布希政府內部的新保勢力減弱,前國防部副部長奧爾夫威茨,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以及美國前駐聯合國大使博爾頓等強硬人物大勢已去,只有副總統切尼立場強硬但孤掌難鳴。布希本人實質上極力避免在中東發動一場新的戰爭。國務卿賴斯一度非常強硬,但已經力主以談判解決伊朗核問題、維持現行伊拉克政策、適度推進巴以談判。前駐伊拉克大使內格羅蓬特出任常務副國務卿後表示願意聽取各方立場,國防部長蓋茨和駐中東美軍區司令法倫也反對對伊朗動武。

美國各界人士要求政府緩解伊拉克困局並盡早撤軍。布希對伊拉克增兵並實行新的維持安全計劃以來,伊拉克局勢沒有好轉,美軍單日死亡人數上升,國內厭戰和反戰情緒上漲。民主黨控制的國會在阻止繼續向伊拉克增兵、盡早制定撤軍時間表等提議被總統否決之際,開始主動出擊如修正布希倡導的「全球反恐戰爭」提法、威脅收緊國會掌握的「錢袋權」,以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為首的國會代表團自主訪問敘利亞並有意要訪問伊朗。同時,前外交元老、軍界高級將領、共和黨部分要員、學者等都開始抨擊布希政府嚴重走偏的中東政策,要求布希盡快在應對兩伊問題上改弦更張,特別強調要借重伊朗和敘利亞的作用幫助美國擺脫伊拉克困局。這使布希政府投鼠忌器。

巴以問題積重難返並加劇了美國的困境。布希政府對巴以政策的權宜性非常明顯,往往在困難時期將推動巴以和平作為輔助性姿態和手段,而缺乏前總統柯林頓那樣真心推動阿以和平的堅定決心、連續機制和切實舉措。2003年出籠的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已經不了了之。客觀看,巴以內部的阿拉法特、沙龍等強勢領導人退出政治舞台後,目前雙方領導人掌控局勢的能力有明顯欠缺,哈馬斯的崛起又再添復雜因素。歷史地看,巴以問題的解決一直面臨著悖論:它的根本解決有賴於美國的堅定決心和相對公正的推動;而受制於地緣因素、猶太人集團等因素,美國歷屆政府往往無法做到這一點,布希政府更是明顯。巴以局勢背後仍然隱藏著巨大的不對等、不公正和民族積怨,加劇著美國在中東的困局。

雖不穩定但不致不可收拾

美國與伊朗的斗爭繼續發展,但不排除戰略緩和可能。如朝鮮核試驗一樣,美國咄咄逼人的政策只可能加速伊朗的核開發。伊朗不僅通過英國水兵事件摸清了美國的底線,而且繼續加碼,開始大規模生產濃縮鈾,並威脅要使入侵者遭到嚴厲報復。而美國除了試圖對伊朗升級制裁、進行武力威脅外,反制手段仍然有限。目前美國的語調已經多有緩和,5月28日雙方將就伊拉克問題開始直接的大使級會談。今後,雙方可能繼續對立和僵持,也可能進行接觸和談判,但相持態勢可望維持到布希任期結束。其實,美國與伊朗之間的問題相對簡單。伊朗的目的是以核問題為手段與美國展開周旋,力圖希望美國承認伊朗現政權、與美國實現關系正常化並順利融入國際社會,因此一旦雙方尤其是美國作出切實讓步,伊朗核問題將出現大幅緩和。

伊拉克局勢是美國與伊朗較量的另一戰場。在美國不會改變敵視政策的情況下,伊朗不會停止在幕後對美國的干擾,在伊拉克、阿富汗、敘利亞、真主黨、巴勒斯坦等多個點上繼續牽制美國,而被美國操縱的伊拉克政府無力維持國家安全。美國在穩定伊拉克局勢方面有求於伊朗,並已多次表示希望尋求伊朗合作。美國默許伊拉克政府邀請伊朗參加2007年3月的第一次伊拉克問題國際會議。5月,第二次伊拉克問題國際會議上,美國對借機與伊朗接觸抱有厚望。但如果布希政府不改變敵視政策,伊朗不會真心幫美國解套。對伊朗政策是影響美國中東政策能否得成效的關鍵之一,今後美國與伊朗關系是否緩和,美國在伊拉克的局勢能否改善,有賴於美國對伊朗政策的大幅度調整。

中東局勢徘徊在相持和緩和之間,動武非各方所願。大中東政治生態極為復雜脆弱,但布希政府具有高度進攻性、顛覆性的改造戰略,打亂了大中東的脆弱生態,而新的機制難以確立,這種態勢到布希執政後期愈加明顯。盡管布希為捍衛執政理念,輕言退卻或實施戰略轉型仍有難度,但考慮到2008年的美國大選即將來臨,布希可能沒有過多精力關注中東諸問題,同時為共和黨利益考慮,也不排除布希在選前為迎合選民而對中東政策作出重大調整的可能。中東各問題的核心是巴以問題,只有這個問題的解決取得實質進展,美國中東政策的實施才相對順暢。美國政府採取什麼立場和措施推動解決該問題,能否傾注力量,某種程度上影響美國從中東脫困的進程。

作者 楊鴻璽

中國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員

文章寫於2007年4月底,修改後發於5月28日《瞭望周刊》。

H. 阿拉法特的死因到底是什麼

昨天,美國《紐約時報》首度披露了阿拉法特去世時的絕密病歷,排除了阿拉法特患艾滋病和中毒的可能,並認為他是死於體內出血失調所引發的中風,但導致其死亡的確切原因卻依然是一個巨大的謎團。 巴高官偷交病歷 去年10月29日,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因病情突然惡化而被緊急送往巴黎治療,兩周後不幸去世。阿拉法特的突然離世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巨大的謎團,那就是到底是什麼原因奪走了阿拉法特的生命?是以色列投毒暗殺?是巴勒斯坦奪權內訌?或者是阿拉法特染上了艾滋病……盡管眾說紛紜,但阿拉法特的遺孀和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卻對可能揭開阿拉法特死因的病歷守口如瓶,拒絕向外界透露只言片語。 然而,還是有忍不住要說的:一位不知姓名的巴勒斯坦高級官員日前偷偷地將阿拉法特在巴黎最後日子的病歷交給了兩名以色列人———以色列電台記者阿維·伊薩查羅夫和以色列《國土報》記者阿莫斯·哈雷爾,供這兩位記者撰寫《第七場戰爭》這本書。 當《紐約時報》得知兩位以色列同行獲得阿拉法特最後日子的病歷後如獲至寶,最後成功說服他們把病歷交出來與其共享。 阿拉法特不是死於中毒 巴勒斯坦官員和許多阿拉法特的好友一直堅持認為,阿拉法特的真正死因是中毒。至於中毒的根源就是2004年10月12日的那頓晚餐———晚飯4個小時後,阿拉法特忽然嘔吐,腹疼不已。這一症狀持續了兩周。 有人認為,阿拉法特可能因此死於食品中的葡萄球菌感染,這意味著有人在阿拉法特的食物里暗中下毒。但巴黎的阿拉法特病歷顯示,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阿拉法特有食物中毒的症狀。 病歷記錄顯示,2004年10月27日,阿拉法特被送抵巴黎後,法國陸軍醫院的醫生首先對其進行了是否中毒的排查,他們立即將阿拉法特的血樣送往法國三家最權威的毒葯測試實驗室檢驗。研究人員原以為能在阿拉法特的血樣中找到中毒的證據,例如巴比土酸鹽、麻醉劑、安非他明,但檢驗的結果卻沒有發現任何不尋常物質。更重要的是,阿拉法特的肝和腎沒有受到損傷,這同樣證明他沒有中毒。 病歷還顯示,阿拉法特的病情一度還出現好轉,且可以在別人的陪同下走路,這也證明阿拉法特沒有中毒。 阿拉法特沒得艾滋病 巴黎病歷能澄清的第二個傳言是:阿拉法特患了艾滋病。 曾擔任阿拉法特20多年私人醫生的阿什拉夫·庫爾迪曾在約旦首都安曼接受電話采訪時透露:「我知道巴黎的醫生在阿拉法特的血液里發現了艾滋病病毒。」庫爾迪沒有透露他的消息來源,但言之鑿鑿地說,阿拉法特體內的艾滋病病毒是「被注射到他的體內,用來掩蓋毒害的事實」的。 一些以色列醫生通過法國醫院和以色列國防部的渠道也獲知了類似「暗示」。以色列血液學學會主席吉爾·盧加西說,自己閱讀過法國的醫療報告,對其中未提及艾滋病病毒檢測一事的做法感到「簡直不可思議、著實怪異。我只能說,如果艾滋病病毒檢測呈現陰性結果,恐怕在報告中提及就沒問題了」。 巴黎病歷斷然否認了這些傳言,一位以色列傳染病專家稱,阿拉法特不可能患有艾滋病。這位以色列專家表示,根據阿翁患病期間的新聞報道,他曾經非常懷疑阿翁患上了艾滋病。不過在仔細研究醫療記錄之後,這位專家認為,阿翁患病時的腸道內症狀和艾滋病的典型發病情況不符合,腸內和血液的檢驗結果就可以證實這點。 三大原因讓傳言久盛不衰 巴黎病歷並沒有揭開阿拉法特突然病倒的真正原因,相反卻帶來了更大的疑團。 巴黎病歷認為,在阿拉法特病逝前數月,盡管他顯得很虛弱,但還不至於突然死亡。病歷記錄顯示,醫生最初診斷阿拉法特患了「流感」。在阿拉法特發病15天之後,即10月27日醫生才給他服用抗生素。兩天之後,阿拉法特被送到了法國貝爾西軍醫院。 據《紐約時報》邀請的以色列和美國專家的判斷,這個時候救治阿拉法特可能已經太晚了,因為阿拉法特在拉姆安拉的醫生似乎也沒有察覺到阿拉法特患上了嚴重的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症,因此病情沒有得到及時控制,最終導致阿拉法特死亡。 盡管如此,巴黎病歷仍坦率地記錄道:法國醫生自始至終未能找到阿拉法特血液功能紊亂的具體原因。一位傳染病專家說:「這是最讓人不解的地方。」和法國醫生一樣,《紐約時報》咨詢的這些專家也不能確定究竟是什麼細菌引發了病症。 事實上,就算巴黎病歷公之於眾,但有關阿拉法特死亡的種種傳言仍會繼續流傳下去,其死亡謎團永遠揭不開,這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以色列說過太多次要除掉阿拉法特:2002年,以色列總理沙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經毫不掩飾地說,「很遺憾1982年黎巴嫩戰爭中沒能把阿拉法特除掉」;2003年9月,沙龍再度公開揚言:「殺掉阿拉法特是選擇之一,我們正在努力地除掉這些恐怖的頭目,而阿拉法特是恐怖頭目之一。」沙龍的一位心腹也曾透露,以色列內閣在2003年年底作出了一個秘密決定:「除掉阿拉法特。」另有官員透露說,當時以色列還起草了除掉阿拉法特的執行計劃,但沒有實施。在這種背景下,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世界懷疑以色列毒死了阿拉法特這並不奇怪。 其次,阿拉法特的私人醫生在最關鍵的時刻居然被拒之門外。在阿拉法特病重後,他的妻子蘇哈舍近求遠召來4名埃及醫生和5名突尼西亞醫生,而阿拉法特的私人醫生庫爾迪一直無法接近阿翁,這給外界留下了諸多的疑問。 第三,阿拉法特的妻子拒絕屍體解剖。只要解剖屍體就可以揭開阿拉法特死亡的謎團,但是阿拉法特夫人拒絕對屍體進行解剖。這令外界同樣感到非常不解。 相關報道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症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症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一種綜合征。它是在各種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在毛細血管、小動脈和小靜脈內廣泛纖維蛋白沉積和血小板聚集,形成廣泛的微血栓,導致循環功能和其他內臟功能障礙,並引發消耗性凝血病和繼發性纖維蛋白溶解,從而產生休克、出血、栓塞和溶血等臨床表現。 (新華社)

I. 卡扎菲為和解與巴解組織領導人阿拉法特的矛盾做了哪些舉措

1988年4月7日,作為一國首腦的卡扎菲親自駕駛著推土機推倒了利比亞—突尼西亞邊界線上利比亞一側的艾季迪爾角邊防海關大門,並下令撤走了部署在兩國邊境地區利比亞一側的1個陸軍師。1987年5月,巴解組織准備在阿爾及爾召開和解會議,卡扎菲兩次把法塔赫代表及各反對派領導人召到的黎波里,親自說服反對派向法塔赫的溫和觀點靠攏。1988年4月18日,卡扎菲邀請巴解組織領導人阿拉法特訪問利比亞,兩人斷交6年來首次言和。

J. 2001年國際大事

2001年國際風雲大事記
一月6日,美國國會正式確認布希當選第43任屆美國總統。
13日,中美洲的薩爾瓦多發生7.6級地震,該國六分之一以上人口受災。而震後3天內又發生約800次餘震。

16日,剛果民主共和國總統卡比拉遭其貼身衛兵槍擊,18日身亡。其子約瑟夫·卡比拉1月26日宣誓就任該國總統。官方調查報告稱刺殺事件是一個由多方面策劃已久的國際大陰謀。

20日,菲律賓最高法院宣布剝奪埃斯特拉達總統權利。同日,阿羅約宣誓就任菲新總統。

26日,印度發生里氏7.9級地震,這是印度近半個世紀以來最為嚴重地震,至少造成14000餘人死亡。

二月7日,沙龍在總理選舉中戰勝巴拉克當選為以色列總理,並於3月7日晚正式宣誓就職。

10日,日本"愛媛"號實習船在夏威夷瓦胡島附近被美軍"格林維爾"號核潛艇撞沉,"愛媛"號上9人全部遇難。此事一度引起日美關系緊張,而森喜朗處理此事的糟糕表現成為其辭職的關鍵性導火線。

18日,美國特工漢森因涉嫌在過去15年內為俄羅斯竊取情報被捕,致使美俄關系日趨緊張,並直接導致美國3月21日下令驅逐50名俄外交官,引發了兩國間"冷戰"以來最大規模的驅逐對方間諜大戰。

26日,阿富汗塔利班當局下令打碎國內所有的佛教雕塑。

3月1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證實著名的巴米揚佛像已被毀。

三月15日,俄羅斯一架圖-156客機在飛往莫斯科途中被劫持,次日三名劫機分子被沙特特種部隊制伏。

23日,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按照預定軌道安全墜落在南太平洋。這是人類迄今遇到的最大人造天體的控制性的墜落。

26日肯亞一所寄宿中學宿舍被人蓄意縱火,69名學生遇難。

26日,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揭曉,《卧虎藏龍》獲四項大獎。

四月3日,日本文部省審定通過日本右翼學者編撰的歪曲歷史的教科書,並於7月9日正式拒絕了中韓提出的修正教科書的要求。亞洲各國紛紛對此表示強烈憤慨和不滿。

7日,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一19歲黑人青年遭白人警官追捕並被射殺,引發了該市的大規模種族沖突。

10日,荷蘭通過一項"安樂死"法案,成為第一個把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

10日,日本政府決定對從中國等地進口的大蔥等實施緊急進口限制措施,發動了中日關系正常化以來最嚴重的一場貿易戰。

25日,菲律賓前總統埃斯特拉達因涉嫌侵吞國家財產罪正式被捕,並於6月27日首次出庭受審,埃氏至今仍堅稱自己是清白的。

30日,美國聯邦監獄局實習生利維神秘失蹤,調查中加州聯邦眾議員康迪特承認與其有染。該案被美國媒體爆炒,稱之為"萊溫斯基第二"。而利維至今仍下落不明。

五月3日,美國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的改選中落選。

27日,菲律賓阿布薩耶夫武裝綁架了20名遊客,包括14名華裔。菲律賓總統阿羅約28日宣布對阿布薩耶夫武裝進行全面軍事進攻。

六月2日,尼泊爾王儲迪彭德拉開槍打死國王比蘭德拉和王後艾什瓦爾雅,然後自殺未遂但於4日搶救無效去世。比蘭德拉的弟弟賈倫德拉4日繼承王位。

7日,英國大選結束,工黨贏得大選,布萊爾因此成為英國首位連任的工黨首相。

8日,一名持刀歹徒在大阪一所小學刺傷了26名學生和3名老師,其中8名學生死亡。

11日,美國俄城大爆炸主犯麥克維被處以死刑,這是美國38年首次宣判死刑。

14日,中美就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所遺留問題達成了全面的共識,20日中國與歐盟就中國加入WTO遺留問題達成全面共識。

28日,聯盟前總統米洛舍維奇被秘密引渡到海牙國際法庭,並於7月3日首次出庭。他是有史以來第一位受國際法庭審判的國家元首。

29日,日本沖繩縣一女子被駐日美軍強暴,引發日本對美軍基地的全國性抗議高潮。

七月3日,俄羅斯一架圖-154客機失事,機上145人全部遇難,其中有12名中國乘客。

15日,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與印度總理瓦傑帕伊舉行兩年來印巴首次首腦會談,但並未達成協議。

20日,為期三天的美、俄、英、法、德、意、日、加八國首腦會議於一片抗議聲中在義大利熱那亞開幕。

23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六次會議就落實《京都議定書》具體措施達成一致,使《京都議定書》起死回生。

23日,印尼人民協商會議一致同意罷免總統瓦希德,副總統梅加瓦蒂隨後宣誓就任印尼第五任總統。

26日,金正日開始對俄羅斯進行為期24天的訪問,雙方於8月4日簽署了《莫斯科宣言》。

八月9日,耶路撒冷發生惡性爆炸事件,至少19人死亡。以色列隨後強行進入巴解組織辦事處"東方大廈"。中東局勢再度惡化。

13日,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亞洲一片聲討之聲。日本與中韓的關系降至幾十年來的最低點。

18日,菲律賓馬尼拉一家旅館失火,造成75人死亡。

九月1日,日本東京一幢建築發生爆炸並引發火災,造成44人死亡。這是日本自1982年以來傷亡最慘重的一次爆炸事件。

11日,恐怖分子襲擊美國紐約世貿中心雙子大廈、白宮、五角大樓、國會山等處,美國陷入恐怖之中。

15日,美國參眾兩院通過授權布希動武,戰爭一觸即發。

15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工作組會議就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法律文件達成一致。

15日,朝韓舉行部長級會談,朝鮮半島緩和進程重新啟動。

十月4日,俄羅斯一架圖-154民航客機被烏克蘭導彈誤擊中墜毀,機上78人全部遇難。烏國防部長為此引咎辭職。

4日,美國《太陽報》一編輯被發現感染炭疽熱,次日死亡。此後,炭疽熱在美國迅速蔓延,並擴散至許多國家。

8日,美國正式對阿富汗實施空中打擊。

21日,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上海舉行。會議通過並發表了《領導人宣言》和《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反恐聲明》。

24日,瑞士兩輛卡車在阿爾卑斯山葛克特隧道相撞並引起大火,造成出事地段頂部塌陷。至少11人死亡,128人失蹤。這是瑞士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交通事故。

23日愛爾蘭共和軍首次正式宣布開始解除武裝,瀕臨崩潰的北愛和平進程取得重大突破。

十一月9日,三艘日本軍艦前往印度洋參與反恐戰,這是日本自二戰結束後首次向海外派遣自衛艦。

12日,美國航空公司的一架空中客車墜落在紐約居民區,致使265人遇難,其中有兩名中國台灣籍乘客。

17日,南聯盟科索沃舉行了1999年以來首次大選,科索沃民主聯盟成為議會第一大黨。科索沃議會於12月10日舉行了首次會議。

25日,美國科學家宣布首次克隆出人類早期胚胎,引起全世界軒然大波。

十二月1日,進入12月巴以關系急劇惡化。由於不斷發生爆炸事件,以色列對巴勒斯坦連續發動大規模襲擊,並宣布巴民族權力機構為"支持恐怖主義的實體",隨後於13日決定斷絕與阿拉法特的一切聯系。中東再次面臨戰爭威脅。

3日,美國第五次導彈攔截試驗取得成功。

5日,阿富汗問題波恩會議落幕,阿四方代表簽署了關於成立阿臨時政府的協議。

6日,塔利班最高領袖奧馬爾同意交出坎大哈。但直至坎大哈交接過程結束,奧馬爾仍然不知所蹤。

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3日,美國公開一拉登談話錄像帶,以證明其與911事件有關。

13日,美國總統布希正式宣布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

13日,印度議會大廈遭到恐怖襲擊,印度指責此乃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分裂分子所為,印巴關系再度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