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個十六位的處理器能夠訪問多少個內存區域
16位CPU內部有20根地址線,其編碼區間為:00000H~0FFFFFH,所以,它可直接訪問的物理空間為1M(220)位元組。
而16位CPU內部存放存儲單元偏移量的寄存器(如:IP、SP、BP、SI、DI和BX等)都是16位,它們的編碼范圍僅為:00000H~0FFFFH。這樣,如果用16位寄存器來訪問內存的話,則只能訪問內存的最低端的64K,其它的內存將無法訪問。為了能用16位寄存器來有效地訪問1M的存儲空間,16位CPU採用了內存分段的管理模式,並引用段寄存器的概念。
16位微機把內存空間劃分成若干個邏輯段,每個邏輯段的要求如下:
1,邏輯段的起始地址(通常簡稱為:段地址)必須是16的倍數,即最低4位二進制必須全為0;
2,邏輯段的最大容量為64K,這由16位寄存器的定址空間所決定。
按上述規定,1M內存最多可分成64K個段,即65536個段(段之間相互重疊),至少可分成16個相互不重疊的段。
② 如果某台機器有30位地址匯流排位數,那麼CPU可以訪問存儲器容量的大小是
如果是30位弟子匯流排,那麼他的孫子范圍就是2的30次方就是一個g。
③ 8086CPU能訪問的最大內存空間是多少為什麼
最大可訪問1MB的存儲空間。
Intel 8086是一個由Intel於1978年所設計的16位微處理器晶元,是x86架構的鼻祖。不久,Intel 8088就推出了,擁有一個外部的8位數據匯流排,允許便宜的晶元用途。它是以8080和8085的設計為基礎,擁有類似的寄存器組,但是數據匯流排擴充為16位。
匯流排界面單元(Bus Interface Unit)透過6位元組預存(prefecth) 的隊列(queue)位指令給執行單元(Execution Unit),所以取指令和執行是同步的,8086 CPU有20條地址線,可直接定址1MB的存儲空間,每一個存儲單元可以存放一個位元組(8位)二進制信息。
(3)cpu訪問存儲空間大小擴展閱讀:
當引腳接高電平時,CPU工作於最小模式。此時,引腳信號24~31的含義及其功能如下。
⑴IO/M/(memoryI/Oselect):存儲器、I/O埠選擇控制信號。
信號指明當前CPU是選擇訪問存儲器還是訪問I/O埠。為高電平時,訪問存儲器,表示當前要進行CPU與存儲器之間的數據傳送。為低電平時,訪問I/O埠,表示當前要進行CPU與I/O埠之間的數據傳送。
⑵WR/(write):寫信號,輸出,低電平有效。
信號有效時,表明CPU正在執行寫匯流排周期,同時由信號決定是對存儲器還是對I/O埠執行寫操作。
⑶INTA/(interruptacknowledge):可屏蔽中斷響應信號,輸出,低電平有效。
④ 64位CPU可以訪問多大內存
你的計算是對的,64位指的是2^64Bytes,因此
(2^64) / (1024^3)=17179869184GB=16777246.09375TB=16384.0293884PB=16.0000287EB
也就是說64位理論最大是2的34次GB,即16EB。
(如果懶得看就直接看結論吧)
但是CPU的64位指的是CPU處理一次命令的數據位元組數,也就是64bits,並不是代表CPU就支持2^64的內存,那麼是哪裡出問題了呢?
問題在這:我們知道,CPU要找數據是依靠地址來尋找,衡量定址能力另一個參數是地址位數,即所謂的地址線寬度,要達到最大支持的位數,地址線位數要與CPU命令位數(數據匯流排位寬)相同,也就是說64bits長度的地址,那麼計算2^64即是支持的最大地址數,也就是最大內存數,而內存基本單位是Byte,換算過來就是16EG,那麼現實的問題是現在的CPU沒有必要做到支持那麼大的內存,而且基於技術和成本也不可能(就是買不起的意思)做那麼寬的地址線,於是地址位數普遍都沒有做到64位,支持不到16EB,究其原因還是地址線沒有做到。
結論:CPU數據匯流排位寬和地址匯流排位寬不是一個東西,決定支持內存大小的是地址匯流排位寬,決定一次處理多長數據的是數據匯流排位寬,所以64位指的是數據長度,而不是地址匯流排位寬。
這里操作系統支持的內存數跟CPU實際支持的不同的原因,首先各個架構的地址匯流排位寬我這里提供不了,還是你自己搜搜學學吧,只能說可能都是48位,256T的內存。然後關於操作系統支持的內存數,這應該關乎到操作系統的內存管理方面,差異還是來自架構,可能指令集不同,內存管理方式不同都會導致這個結果,我這邊也不懂,所以很抱歉沒法回答。
然後IA-64是Intel的64位架構,x86_64是AMD的64位架構,架構不同,內部差異沒法詳細講,但是地址匯流排都沒有到64的寬度,這點請放心。
⑤ CPU最大訪問的存儲器容量
是取決於地址匯流排,cpu容量理論上是2的N次方BYTE, N=地址匯流排的根數
求採納
⑥ 假若CPU向外輸出20位地址,則它能直接訪問的存儲空間是多大如何計算
假若CPU向外輸出20位地址,則它能直接訪問的存儲空間可達1MB。
PC機在使用過程中突然斷電,RAM中存儲的信息將全部丟失(不論是SRAM還是DRAM)。外存儲器中的信息首先被調入內存中,才能被CPU處理。假若CPU向外輸出20位地址,則它能直接訪問空間可達220=1MB。
公式是:「可直接定址的物理地址空間=2^地址線的根數」後面的單位是Byte。2^20(2的20次方)=1,048,576Byte,1M=1024Bt=1024*1024Byte=1048576Byte由此可知定址空間為1M了。
(6)cpu訪問存儲空間大小擴展閱讀:
1、立即定址(立時定址、立即操作數)
指令中直接給出了操作數,操作數緊跟在操作碼的後面,在取出指令的同時,也就取出了操作數。立即有操作數可供操作之用,所以稱為立即操作數,或立即定址。
立即定址的指令執行起來很快,CPU將數據與指令一起從存儲器取出,不必通過定址計算就獲得了操作數。立即定址也便於程序員使用。但是,因為數據和地址都是固定的,所以這種定址方式靈活性最差。
立即定址方式可用來提供常數,設置初始值等。
2、直接定址
指令中的地址碼是操作數的有效地址,用這個有效地址訪問一次存儲器便獲得操作數,這種定址方式稱為直接定址。
因為不需要任何定址計算,所以稱指令帶有操作數的有效地址的定址方式為直接定址。通常說定址的范圍就是用這個地址直接訪問存儲空間的大小,它也受到地址欄位長度的限制。
對於使用次數很少又不需要做什麼變化的地址碼,可採用直接定址方式。
3、間接定址
間接定址方式意味著指令中的地址欄位使操作數地址的地址,即操作數的地址是間接提供的,通常在指令格式中劃出一位作為直接定址或間接定址的標志位,間接定址用標志符@指出。
CPU先從存儲器中取出含有間接地址的指令,然後訪問間接地址單元,從中取出有效地址。CPU需要多執行一次訪問存儲器操作,所以間接定址比直接定址執行速度要慢。
參考資料:網路-定址概念
⑦ 計算機中地址線數目決定了CPU可直接訪問的存儲空間大小,若計算機地址線數目為20,則訪問的存儲空間多大。
0.125MB。
計算如下:
2^20/8/1024/1024=0.125MB
cpu在內存或硬碟裡面尋找一個數據時,先通過地址線找到地址,然後再通過數據線將數據取出來。 如果有32根.就可以訪問2的32次方的位元組,也就是4GB。
(7)cpu訪問存儲空間大小擴展閱讀:
一般情況下,地址位格式應用於11個或更少位元組的數據幀傳輸。這種格式在所有發送的數據位元組中增加了一位(1代表地址幀,0代表數據幀);通常12個或更多位元組的數據幀傳輸使用空閑線格式。
1、地址位元組
發送節點(Talker)發送信息的第一個位元組是一個地址位元組,所有接收節點(Listener)都讀取該地址位元組。只有接收數據的地址位元組同接收節點的地址位元組相符時,才能中斷接收節點。如果接收節點的地址和接收數據的地址不符,接收節點將不會被中斷,等待接收下一個地址位元組。
2、Sleep位
連接到串列匯流排上的所有處理器都將SCI SLEEP位置1(SCICTL1的第二位),這樣只有檢測到地址位元組後才會被中斷。當處理器讀到的數據塊地址與用戶應用軟體設置的處理器地址相符時,用戶程序必須清除SLEEP位,使SCI能夠在接收到每個數據位元組時產生一個中斷。
盡管當SLEEP位置1時接收器仍然工作,但它並不能將RXRDY、RXINT或任何接收器錯誤狀態位置1,只有在檢測到地址位且接收的幀地址位是1時才能將這些位置1。SCI本身並不能改變SLEEP位,必須由用戶軟體改變。
⑧ Pentium處理器的保護方式下,CPU可以訪問的物理內存最大為多少
CPU可訪問的存儲單元為2的36次方,具體多少要看每個存儲單元是多大,比如x86存儲單元是位元組,所以最大存儲空間為64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