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教:在網路傳輸中,音視頻是如何同步傳輸的
非同步傳輸與同步傳輸:
前者傳輸的每個字元內有附加的起位與停位,收發雙方時鍾不同步;
後者以若干個字元構成的數據塊為單位,每塊前後特設保留字元作為數據塊的邊界.收發雙方時鍾同步(發方時鍾載入信號).
Ⅱ A2DP的藍牙耳機,能把手機的所有聲音傳到手機里嗎
認識A2DP
A2DP全名是Advanced Audio Distribution Profile 藍牙音頻傳輸模型協定! A2DP是能夠採用耳機內的晶元來堆棧數據,達到聲音的高清晰度。有A2DP的耳機就是藍牙立體聲耳機。聲音能達到44.1kHz,一般的耳機只能達到8kHz。如果手機支持藍牙,只要裝載A2DP協議,就能使用A2DP耳機了。還有消費者看到技術參數提到藍牙V1.0 V1.1 V1.2 V2.0——這些是指藍牙的技術版本,是指通過藍牙傳輸的速度,他們是否支持A2DP具體要看藍牙產品製造商是否使用這個技術。
A2DP定義了ACL(Asynchronous Connectionless 非同步無連接)信道上傳送單聲道或立體聲等高質量音頻信息的協議和過程.
A2DP取決於GAP(Generic Access Profile 通用接入協議)和GAVDP(Generic Audio /Video Distribution Profile 通用音視頻分布協議).後者定義音頻,視頻流等建立所需要的過程.A2DP則定義建立音視頻流所需要的參數和流程.
A2DP的應用一:藍牙立體聲耳機 + 手機
藍牙立體聲耳機+手機,除了具有一般的語音通話功能外,最大的特點是可以直接通過藍牙立體聲耳機聽手機中所播放的音樂。而市面上內置
A2DP模式的手機,目前有HP h6315(6365)及Motorola E680i兩款智能手機,搭配藍牙立體聲耳機後(例如:I.Tech.Clip.S,I.Tech.Clip.S35等
),都可以直接聆聽手機中的音樂!
除了手機內置A2DP之外,採用Symn Series 60操作系統的手機,如Nokia 7610、6670、3230、6680、6630、N-Gage、QD等等NOKIA S60手
機及 Panasonic X700、X800...等,知名藍牙廠商iTec特別附贈BluePlayer程序(目前有三個版本,1、對應6630、6680等,2、對應QD、N-Gage
,3、對應其他S60界面的手機),可以使Series 60手機支持 A2DP模式,同樣享受音樂的「無線」快感。
A2DP的應用二:藍牙立體聲耳機+個人電腦
隨著藍牙設備的普及,越來越多個人及筆記本電腦,也開始內置藍牙裝置。而電腦端上的藍牙應用,可以說是類型最多的,無論是列印機、
滑鼠鍵盤的連接,甚至是PDA和手機的同步,都可以透過藍牙裝置進行。目前在個人電腦上最Hot的應用就屬用藍牙耳機講Skype,只要將電腦安裝
上藍芽接收器,並安裝驅動程式後,就可以進行藍牙的配對使用,解決有線裝置線路繁亂的困擾。
藍牙立體聲耳機推出後,除了可以用來進行Skype通話外,還可以用耳機來聽電腦中的音樂,無論電腦中的藍牙接收器規格是1.1版本或是1.2
版,只要更新到支持A2DP模式的驅動程序後 (WIDCOMM 需要4.0版本以上才支持,IVT需要1.4版本以上), 就可以支持藍牙耳機提供的立體聲音
效輸出,讓使用者能體驗「聲」臨其境的感覺,也不用擔心喇叭會干擾到其他人。
A2DP的應用三:藍牙立體聲耳機+音樂播放器
如果你的手機沒有支持藍牙A2DP,但是你又想利用藍牙耳機聽取音樂,也有廠商推出了適用於3.5 mm耳機插頭的HiFi藍牙傳輸裝置(Blue Con35)。只要有3.5 mm耳機接頭的音樂播放裝置,如iPod、MP3 Player、家用音響或是收音機,都可以直接轉換為藍牙無線傳輸的裝置,使用起來也
不必經過繁復的設定,只要開啟發送端及藍牙立體聲耳機的電源後,就會自行配對,讓你直接感受無線應用的神奇
Ⅲ 非同步傳輸是以什麼為單位的數據傳輸,同步傳輸是以什麼為單位的數據
非同步傳輸是以字元為單位,同步傳輸是以幀為單位。
非同步傳輸將比特分成小組進行傳送,小組可以是8位的1個字元或更長。發送方可以在任何時刻發送這些比特組,而接收方從不知道它們會在什麼時候到達。
同步傳輸該方式是在一塊數據的前面加入1個或2個以上的同步字元SYN。SYN 字元是從ASCII碼中精選出來供通信用的同步控制字元。同步字元後面的數據字元不需任何附加位,同步字元表示字元傳送的開始,發送端和接收端應先約定同步字元的個數。
(3)音頻非同步上傳擴展閱讀:
同步傳輸和非同步傳輸的主要區別:
1、同步傳輸方式中發送方和接收方的時鍾是統一的、字元與字元間的傳輸是同步無間隔的。非同步傳輸方式並不要求發送方和接收方的時鍾完全一樣,字元與字元間的傳輸是非同步的。
2、非同步傳輸是面向字元的傳輸,而同步傳輸是面向比特的傳輸。
3、非同步傳輸的單位是字元而同步傳輸的單位是幀。
4、非同步傳輸通過字元起始和停止碼抓住再同步的機會,而同步傳輸則是在數據中抽取同步信息。
5、非同步傳輸對時序的要求較低,同步傳輸往往通過特定的時鍾線路協調時序。
6、非同步傳輸相對於同步傳輸效率較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非同步傳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同步傳輸
Ⅳ 怎麼樣把一台電腦里的文件傳到另一台里
網路基礎教程全文
計算機網路技術
第一章 計算機網路概述
第一節 計算機網路概述
知識精講
一、 計算機網路定義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用通信設備和通信鏈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協議及網路管理軟體的管理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信息傳遞(數據通信)的系統。
計算機網路是現代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的產物。
二、 發展
第一代: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網,採用電路交換方式,實質上是以主機為中心的星型網。
第二代:分組交換網,以通信子網為中心,多台計算機和終端構成外圍的資源子網,數據交換方式採用分組交換。
第三代:以「開放系統互連為參考模型」為標准框架,80年人中期,Internet的出現(TCP/IP)。
第四代:寬頻綜合業務數字網(B-ISDN),93年美國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的特徵是廣域、高速和交互。
三、 系統組成
計算機網路是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密切結合的產物,也是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後的第四媒體。
從網路拓撲結構來看,計算機網路是由一些網路節點和連接這些網路節點的通信鏈路構成。
從邏輯功能上講,計算機網路是由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組成。通信子網是計算機網路中負責數據通信的部分,主要完成計算機之間數據的傳輸、交換以及通信控制,它由網路節點、通信鏈路組成;資源子網提供訪問網路和處理數據的能力,是由主機系統、終端控制器和終端組成,主機系統負責本地或全網的數據處理,運行各種應用程序或大型資料庫,向網路用戶提供各種軟硬體資源和網路服務,終端控制器把一組終端連入通信子網,並負責對終端的控制及終端信息的接收和發送。
從系統組成來看,計算機網路是由網路硬體系統和網路軟體系統構成。
1、 網路硬體系統
網路硬體系統一般指構成計算機網路的硬體設備,包括各種計算機系統、終端及通信設備。
(1) 主機系統:是計算機網路的主體,根據在網路中的功能和用途的不同可分為伺服器和工作站。
伺服器是通過網路操作系統為網上工作站提供服務及共享資源的計算機設備;網路工作站是連接到網路上的計算機,又稱客戶機,它是網路數據主要的發生場所和使用場所除保持原有功能為用戶服務之外,同時又可以按照被授予的許可權去訪問伺服器,用戶主要是通過使用工作站為利用網路資源並完成自己的工作。工作站又可分為無盤工作站和帶盤工作站兩種,帶盤工作站是帶有硬碟的微機,本身具有獨立的功能,具有本地處理能力。而無盤工作是不帶硬碟的微機,其引導程序存放在網路適配器EPROM中,加電後自動執行,與網路中的伺服器進行相連。這種工作站不僅能防止計算機病毒通過工作站感染伺服器,還可以防止非法用戶拷貝網路中的數據。
(2) 終端:本身不具備處理能力,不能直接在連接到網路上,只能通過網路上的主機與網路相連而發揮作用,常見的有顯示終端、列印終端、圖形終端等。
(3) 傳輸介質:在網路設備之間構成物理通路,以便實現信息的交換。最常見的有同軸電纜、雙絞線、光纖。
(4) 網路互聯設備:用於實現網路之間的互連,主要有中繼器、集線器、路由器、交換機等。
(5) 網路接入設備:用於計算機與計算機網路進行連接的設備,常見的有網卡、數據機等。
2、 網路軟體系統
網路軟體主要包括網路操作系統、網路通信協議和各種網路應用系統。
操作系統:包括伺服器操作系統與工作站操作系統。
伺服器操作系統:一般為多任務、多用戶的,它裝在伺服器上,主要承擔網路范圍內的資源管理與分配,對網路設備進行存取訪問,支持網路用戶間的通信。常見的windowsNT/windows server2000/netware/unix/linux等。
工作站操作系統:是本機處理能力的有力支撐,負責對本機資源的正常管理。常見的有window98/windows2000/dos等。
通信協議:網路中計算機之間、網路設備與計算機之間、網路設備之間進行通信時,雙方所要遵循的通信規則的約定。常見的有包交換協議IPX、傳輸控制協議/網際協議(TCP/IP)、乙太網協議等。
網路管理軟體:用來對網路運行狀況進行信息統計、報告、警告、監控的軟體系統。TCP/IP協議簇中提供管理功能的協議為簡單網路管理協議SNMP。
四、 分類
1、 按網路覆蓋的范圍分:廣域網(WAN)、區域網(LAN)、城域網(MAN)。三種網路比較如下表:
表 三種網路的比較
類型 分布范圍 傳輸速率 應用場合
區域網 1KM左右 1M以上 一個單位
城域網 5-50KM 1M 一個城市
廣域網 幾十-幾千KM 幾M以上 一個國家或洲際網
2、 按網路的拓撲結構分:星型、樹型、匯流排型、環型、網狀型、混合型。
3、 按傳輸介質分:同軸電纜網、雙絞線網、光纖網、衛星網、無線網。
4、 按帶寬和傳輸能力分:基帶網(窄帶網)和寬頻網(多媒體)。
5、 按網路的使用性質分:公用網、專用網。
6、 按網路的交換功能分:電路交換網、報文交換網、分組交換網、幀中繼網、ATM網。
7、 按控制方式分:集中式、分散式、分布式。
註:intranet又稱內聯網,服務於企業網,集LAN、WAN和數據服務為一體,採用internet的相關技術,同樣使用TCP/IP通信協議進行數據通信。
五、 功能
建立計算機網路的基本目的是實現數據通信和資源共享。其主要功能有:
1、 數據通信
傳真、電子郵件、電子數據交換(EDI)、電子公告牌(BBS)、視頻點播(VOD)、遠程登錄和信息瀏覽等。
2、 資源共享
共享的資源主要指計算機系統的軟體、硬體和數據;共享是指網內用戶均能享受網路中各個計算機系統的全部或部分資源,且用戶不需要知道資源所處的物理位置。
3、 提高計算機系統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網路中的每台計算機可通過網路相互成為後備機,一旦某台計算機出現故障,它的任務就可由其他計算機代完成;均衡負荷,從而提高每台計算機的可用性。
4、 支持分布式的信息處理
通過演算法將大型的綜合問題、交給不同的計算機分別同時進行處理用戶可根據需要合理選擇網路資源,就近快速地進行處理;另一方面利用網路技術將多台計算機連成具有高性能的計算機系統來解決大型的問題,也比用同樣性能的大中型計算機節省費用。
知識精講
一、 基本概念
1、 數據通信:指通過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結合來實現信息的傳輸、交換、存儲和處理。
2、 數據:在網路中可用的有兩類數據即取連續值的模擬數據和取離散值的數字數據。
3、 信號:數據的電磁波或電編碼,是數據的具體表示形式。
根據電信號的形式分為取值為連續值的模擬信號和媽值為離散值的數字信號兩類。
4、 信道:是信號傳輸的通道,可分為物理信道和邏輯信道,傳輸介質一般稱為物理信道,根據傳輸介質的不同又可分為有線信道和無線信道,通常所講的信道更側重邏輯上的含義即指邏輯信道。
5、 數據傳輸速率:通常用比特率來衡量,即指單位時間內傳送的二進制數據位數,通常用b/s。 數字信號經調制後的傳輸速率,即單位時間內傳送的電信號的個數,又稱波特率,它也作為物理信道性能的好壞的數據傳輸速率,單位為波特。
6、 信道容量:信道允許的最大數據傳輸速率。
7、 吞吐量:是單位時間內整個網路能夠處理的信息總量,單位是位元組/秒或位/秒。
8、 信道帶寬:是指信道所能傳送的信號頻率寬度,它的值為信道上可傳送信號的最高頻率與最低頻率之差。帶寬越大,所能達到的傳輸速度就越大。
9、 誤碼率:指數據傳輸中出錯數據占被傳輸數據總數的比例。
信道的性能指標主要有信道容量、信道帶寬、吞吐量、誤碼率等。
二、 物理信道分類
1、 按傳輸介質分:有線信道(如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纜)、無線信道(微波、紅外線、激光)。
2、 按傳輸信號的形式分:模擬信道、數字信道。
3、 按使用方式分:專用信道、公用信道。
三、 傳輸技術
1、 基帶傳輸與頻帶傳輸
(1) 基帶傳輸
基帶指電信號固有的基本頻帶。
基帶傳輸是指將數字設備發出的數字信號原封不動地送入信道上去傳輸。
(2) 頻帶傳輸
把數字設備上發出的數字信號調製成模擬信號後再發送、傳輸,到達接收端時再把模擬信號解調成原來的數字信號來進行傳輸。
(3) 寬頻傳輸
將多路基帶信號、音頻信號和視頻信號經調制後放到同一條電纜的不同頻段處進行傳輸。寬頻傳輸系統可實現文字、聲音和圖像的一體化傳輸。
2、 非同步傳輸與同步傳輸
(1) 非同步傳輸
發送字元時發送端在每個字元的首尾分別加上一個起始位和2個停止位,以表示字元的開始和結束,一次只能收發一個字元。有數據需要發送的終端設備可以在任何時刻向信道發送信號,而不管接收方是否知道它已開始發送操作,且由於各字元的發送時間間隔是任意的,因此各字元之間是非同步的,故稱之為非同步傳輸。
(2) 同步傳輸
在同步方式中,發送端連續發送一串字元(或數據塊)一個字元緊接在另一個字元之後,只在每個數據塊的前後各附加一個位元組的同步字元SYN,接收端僅靠該字元來識別所要接收的數據。同步傳輸是一個接收與發送速度保持一致的過程,也就是接收端根據發磅端所發送的信號頻率和起止時間來接收信號,接收端校準自己的接收時間和重復頻率,以求同發送端信號相一致的過程。
表 非同步傳輸與同步傳輸比較
傳輸方式 傳輸單位 優 點 缺 點
非同步傳輸 字元 控制簡單、價格便宜 效率低、速率慢
同步傳輸 報文或分組 傳輸效率高 誤碼率較高、控制復雜
3、 單工、半雙工、全雙工
三種通信方式的比較
表 三種通信方式的比較
通信方式 傳輸方向 信道個數 收、發方限制 優、缺點 應 用
單工 固定單向 1 一方只能發送,另一方只能接收 結構簡單、效率低、只能單向傳輸信息 廣播、電視
半雙工 限時雙向 2 通信雙方在不同時刻可分別發送或接收信息 效率低 對講機等
全雙工 雙向 2 通信雙方在同一時刻既可發送信息又可接收信息 結構復雜、成本高、性能最好 計算機之間
單工:只允許數據按指定的一個方向傳輸,只需一個信道,結構簡單。
半雙工:在任何時刻信道上只有一個方向的數據傳輸,而在另一個時刻有反方向的傳輸。在要求不太高的場合,多採用此通信方式,如航空和航海的無線電台和對講機及多數的計算機網路中的數據通信等,需兩個信道。
全雙工:允許在兩個方向上同時傳輸數據。此方式效率最高,使用方便,常用於計算機與計算機間的通信,它需要兩個信道分別傳送兩個方向上的信號,每一端在發送信息的同時也在接收信息。
全雙工需要兩個獨立的信道,這兩個獨立信道可以採用兩組傳輸線路實現,也可以用多路復用技術實現。此通信方式的性能最好,所需用的設備最復雜,實現的成本也最高。
四、 數據交換技術
在計算機通信中,兩台計算機利用通信線路,通過多個中間節點或中轉節點的計算機網路進行傳送,中間節點計算機或計算機網路在傳送信息時並不關心信息的具體內容,僅負責將信息從一個節點計算機傳送到另一個節點計算機上,直到信息被傳送到目的地,我們將這種由中間節點參與的通信稱為「數據交換」。傳統的數據交換方式可分為:電路交換和存儲交換,存儲交換又可分為報文交換和分組交換,目前常用的幀中繼、非同步傳輸模式(ATM)均屬於快速的分組交換技術。
1、 電路交換技術
又稱線路交換技術,它是基於信道的共享方式,類似於電話,必須經過建立連接(信道建立)、傳輸數據、拆除連接(釋放信道)三個通信過程,適合遠距離成批傳輸數據。
表 數據交換技術的比較
交換技術 特 點 工作位置 優 點 缺 點
電路交換 通信前先建立一條物理信道或子信道,通信結束後再釋放信道,以比特為單位 物理層 設備及操作簡單實時性好 靜態分配信道線路利用率低
存儲交換 報文交換 存儲轉發 以報文為單位進行傳輸,且長度無限制 網路層 信道利用率高可靠性高雙方可不同時工作 實時性差,分組交換中結點必須有較高的處理能力
分組交換 以分組為單位,長度一般為1~nKbit 網路層 線路利用率高、速率快(64Kbps)、吞吐量大、誤碼低、靈活性好
表 兩種典型的分組交換技術的比較
交換技術 工作位置 特點 缺點
幀中繼 鏈路層 以幀為單位、邊接收邊轉發 具有路由功能傳輸速率高2.048Mbps
非同步傳輸模式(ATM) 鏈路層 以信元為單位、信元定長為53B、發送端不獨占時間片 實時性好誤碼率低傳速率高2.2Mbps時延小
2、 存儲交換技術
通信雙方不必完整地佔用一個物理信道,被傳輸的數據單元中含有目的地址,中間結點總是先將傳輸到本結點的數據單元暫存於本結點中,後尋找空閑的通路再轉發給下一結點。
存儲交換又可分為報文交換和分組交換,二者之間的主要區別是傳輸的數據單位不同,報文交換的數據單元是一個長度沒有任何限制的報文,而分組交換對數據單元的長度有明確的規定,一般為1千至幾千個比特位,所以在分組交換方式中長報文要先分割為多個短分組,然後再以分組為單位進行傳送。
知識精講
一、 網路體系結構的基本概念
1、 網路協議
計算機網路實體之間進行通信時所採用的一種通信語言,它是一組有關信息傳輸順序、信息格式和信息內容等的約定或規則。網路協議含有三個要素即語義、語法和時序。
語義:指構成協議的協議元素的含義,不同類型的協議元素規定了通信雙方所要表達的不同內容,而協議元素是指控制信息或命令及應答。
語法:指數據或控制信息的數據結構形式或格式。
時序:也稱規則,即事件的執行順序。
2、 網路層次式結構
對於復雜的計算機網路協議,通常採用自頂向下逐步求精的方法採用分層式網路結構,有採用分層方式的做法,可以使每一層實現一種相對獨立的功能,從而將一個難以處理的復雜問題分解為若干較容易處理的小問題,而且每一層都是向它的上一層提供服務。採用分層結構的好處主要有:
(1) 各層之間相互獨立
(2) 靈活性好
(3) 容易標准化
(4) 各層可以選擇最合適的實現技術
3、 網路體系結構:計算機網路的層次及其協議的集合。
4、網路拓樸結構:也稱網路結構,是指網路結點和鏈路的幾何位置。結點是指組成網路的網路單元,如:主機、集線器、路由器等,根據功能不同可分為端點和轉接點,端結點指通信的源或宿結點,又稱訪問接點,如主機或終端;轉接結噗指網路通信過程中起控制和轉發信息作用的結點,如集線器、交換機等。
5、鏈路:兩個節點之間的線路。
二、 常見的網路拓樸結構
網路拓樸結構的選擇與傳輸出介質的選擇和介質訪問控制方法緊密相關。常見的拓樸結構有:
1、 星型
所有的計算機都連接到一個中心節點上,該中心節點一般為主機或集線器。中心接點負責接收工作站的信息,再轉發給相應的工作站,它具有中繼和數據處理功能。
2、 環型
由連接成封閉迴路的網路節點組成,每一節點與它左右相鄰的節點連接並最終形成一個「環狀」,信息單向逐點進行傳輸,各節點入網的計算機通過中繼器連接到這個環型的信號以同樣的速度、同樣的方向傳向下一節點。
在該類型的網路中,用令牌傳遞方式解決對環路的訪問控制,令牌是一種通行征,它可以是一位或多位二進數組成的編碼,只有獲得令牌的站點才能發送數據,因令牌只有一個,所以不會發生碰撞。較典型的是IBM的令牌環網。
3、 匯流排型
使用同一媒體或電纜連接所有用戶節點的一種方式。匯流排型拓樸用一條無源通信線路作主幹,入網計算機通過相應介面(如T型頭)連接到線路上,該主幹電纜即被稱為匯流排。
因為所有站點共用一條電纜,所以一次只能有一個設備傳輸信息,易發生碰撞,為防止信號反射,所有連接到一條通信傳輸線路上的計算機在線路兩端必須加裝防止信號反射的裝置即端接器。常用的乙太網即是採用匯流排型的網路拓樸結構,為防止發生碰撞,採用IEEE802.3的的CSMA/CD進行介質訪問控制方法。
以上三種是最基本的網路拓樸結構類型,也是區域網中常用的三種網路拓樸結構,除此之外還有樹型、網狀型。在實際應用中往往採用它們的某種組合。幾種網路結構比較如下表:
表 幾種網路結構的比較
網路類型 特 點 優 點 缺 點 應用場合
星型 從結點之間必須經過中心結點才可進行通信 結構簡單協議簡單易檢測和隔離故障 費用高中心結點故障會造成整個網路癱瘓 智能大廈從結點之間較少交換數據的網路
匯流排型 只有一條信道,一個時刻只能有一個結點發送數據 費用低易布線易維護 故障檢測困難爭用匯流排 區域網或分布處理,如乙太網
環型 沿環路單向傳輸 結構簡單,性能好,適合用光纖連接 可靠性差重新配置較難 區域網,如FDDI、IBM令牌環網
樹型 星型的擴展,根結點和子樹結點均可作為轉接結點 性能同星型,費較星型低 時延大 分層管理的網路
網狀型 每個結點至少兩條鏈路與其他結點相連 性能好,可靠性高 結構復雜控制繁瑣 大型廣域網
網路的性能好壞很大一部分因素是由網路的拓樸結構所決定的,選擇網路拓樸結構時,一般應考慮可靠性、擴充性及費用高低三個主要因素。(待續)
Ⅳ 非同步傳輸模式(ATM)採用短的固定長度(53位元組)的信元,有什麼優缺點
摘要 您好
Ⅵ usb的傳輸速率是否影響dsd的音質
產生的原因應該如下:
音頻內容的傳輸不同於其他數據內容,是要求實時性的,傳過來的東西不能中間有中斷或者延遲,否者會一定程度上影響聽到的聲音感受。這應該比較易理解,比如在線視頻,如果網路狀況不好,雖然看到的內容肯定是相同的,但斷斷續續的緩沖與停止,無疑是難以令人正常欣賞下去的。對於吹毛求疵的HiFi設備對於實時的要求更是苛刻,如果傳輸的過程中出現錯誤,即便是有糾錯機制,但是重新傳輸的話勢必會帶來延遲,影響時鍾頻率,增大jitter,從而影響聽音感受。所以如果說USB數字信號線會影響音質,那麼主要原因應該在於它的實時性,不同於往U盤復制文件,早復制完一毫秒和晚復制完一毫秒都沒有什麼影響。而PC-HiFi之所以認為還不能與傳統CD機音質相提並論的原因,筆者認為與電腦功能太多,干擾太多,系統同時運行的線程太多,容易更多的產生傳輸錯誤,不太容易保證信號的穩定性與連續性有關。
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解碼器的USB模塊。既然是傳輸自然有一套標準的USB音頻規范,它的作用是規范USB介面實時傳輸音頻信號的問題,是直接集成在操作系統內的,也就是說,只要符合這個規范的USB音頻產品,系統內的集成驅動就能直接支持,而不用廠商另外開發驅動程序。但這個規范的標准不高,所以一些功能強大一些的解碼器,往往要高於規范標准,需要專用的驅動程序才能工作。
在這個標准USB音頻規范下,有三種傳輸模式:同步、自適應,和非同步。
同步:標準的同步模式其實很少見,基本不太用到的,這里省略。
自適應:早期解碼器基本都是用的自適應傳輸模式,主要的USB晶元方案有TI PCM270X與PCM290X系列等等。
非同步:目前比較新的解碼器大都採用非同步方式,有很多優點。目前主要的非同步USB方案有XMOS與CM6631A,基本都需要專用的驅動才能工作。
那麼自適應傳輸模式和非同步傳輸模式到底有何區別呢?這里先要了解一下USB音頻處理的大致流程。電腦通過USB介面將音頻數據流傳遞給DAC上的USB接收晶元,USB接收晶元一邊接收數據,一邊合成時鍾信號,然後轉化為標準的I2S或者SPDIF信號,再傳遞給後面的數據接收晶元,再之後的流程與一般的DAC就沒有分別了。而在這個過程中,影響USB音質的關鍵,就是USB接收晶元所合成的時鍾信號。
在自適應模式下,USB接收晶元,在合成時鍾信號的過程中,會根據USB傳輸速率的變化,對時鍾信號進行實時的調整。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USB傳輸速率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到合成的時鍾信號。
舉個誇張點的例子:比如現在播放一段44.1K的音頻,當然就要求USB接收晶元合成一個44.1K的時鍾。而這個44.1K的時鍾,對應於USB傳輸的速率,比如是200個數據包每秒。也就是說,如果要讓USB接收晶元穩定的合成44.1K 的時鍾,USB傳輸速率,也必須穩定在200個數據包每秒。但現在的問題是,USB傳輸的速度不可能這么穩定,也許這一秒傳遞了200個數據包,而下一秒,突然增加到了400個。而這個時候,USB接收晶元會怎麼做?它會把實際合成的時鍾,提高到88.2K。如果再下一秒的USB速率又變為100個數據包每秒,那麼相應的合成時鍾就變成了22.05K。當然,這是一個極端誇張的例子。可是為什麼USB接收晶元要這么做?很簡單。因為如果USB接收晶元只是單純的合成44.1K的時鍾,每秒處理200個數據包,那麼一旦真的收到了400個或者100個數據包,緩存就會溢出,或者斷流。所以,在自適應模式下,USB接收晶元所合成的時鍾信號,是隨USB口的傳輸速率實時變化的,傳輸速率是主,時鍾信號為從,USB傳輸速率的變化直接影響到合成的時鍾信號。那麼可想而知,這個時鍾信號的jitter有多大。從而你也可以理解,為什麼自適應下通常不支持規格較高的音頻傳輸(比如24bit/192KHz),還有為什麼有人會說,換質量好的USB線能提高音質,因為質量好的線更能保證傳輸速率的穩定性。
那麼非同步傳輸是怎麼工作的呢?說起來更簡單,USB接收晶元現在只需要穩定的合成44.1K的時鍾,也就是說,現在這個時鍾與USB傳輸速率無關了。可是如果這樣的話,緩存的問題怎麼解決?答案是,軟體控制。通過一套軟體,根據緩存的負載情況,實時的控制USB口的傳輸速率,從而保證緩存不會溢出或者斷流。在這種情況下,時鍾信號為主,傳輸速率為從,時鍾信號不受傳輸速率變化的影響,理論上這時的jitter源,就只有工作晶振本身的誤差了。
所以非同步USB模式有自己的時鍾,更大的緩存以及軟體上的換成控制方案,所以數據傳輸要穩定與可靠很多,同時可以支持更大的數據量傳輸,更高碼率甚至DSD音頻的傳輸,同時對於USB線材的質量依賴變得小了。所以從這個層面上說,如果解碼器的USB模塊足夠的好,那麼USB數據線的影響應該也會變得小的多。
當然,以上只是以USB傳輸對音質有影響為前提,筆者找到的一些理論說法,實際具體有沒有影響,也必須通過實踐去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