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宋朝外國使臣訪問政府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宋朝外國使臣訪問政府

發布時間: 2022-05-23 06:16:13

『壹』 宋代我國海外貿易出現了怎樣的盛況試說明其原因.

宋代海外貿易盛況空前,是我國封建社會對外貿易的黃金時代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宋代同海外的聯系比前代更廣。

宋代人對海外的地理概念比前人更加清晰,專門記載海外情況的著作就有《海外諸善地理圖》、《諸蕃圖》、《諸蕃志》、《嶺外代答》等好幾部,其中對非洲的記述比前代更為廣博,如東非的層撥國(令桑給巴爾)、中理國(今索馬里)。北非的木蘭皮國(實指柏柏爾人在摩洛哥建立的阿爾摩拉維王朝)、施盤地國(似為埃及的杜姆亞特港)、默伽國(今摩洛哥)、勿斯里國(今埃及)等。宋代與中南半島、南海諸國、大食諸國、西亞諸國的貿易比前代更為紅火,與高麗、日本的來往也比前更為密切,高麗和日本都辟有專門對宋貿易的港口。

(2)宋代進出口貨物的種類、數量比前代更多。

宋代進出口貨物達410種以上。按性質可分為寶物、布匹、香貨、皮貨、雜貨、葯材等,單是進口香料,其名色就不下百種。由於品類繁多,為便於征稅就把進口貨物分為粗色(一般也很復雜。據日本學者藤原明衡《新猿樂記》統計,僅日本進口「唐物」就達41種)。進出口貨物還有不同的來源和市場。如南海地區主要進口香料、寶物、皮貨、食品;精刻的典籍主要銷往高麗和日本。

(3)宋代貿易港口更多,政府對海外貿易的管理更細。

宋代對外貿易港口有20餘處,設有廣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5個市舶司,市舶司下有的還設有市舶務、市舶場等下屬機構。宋神宗元豐三年,政府正式修定「廣州市舶條(法)」,委官推行,並援用於各市舶司。

(4)宋代海外貿易的規模更大,經營者身份更復雜

據吳自牧《夢梁錄》記述,宋代海船可乘五六百人以上。海船很多,據推斷,福州一地就有300餘艘寬一丈二尺以上的海船。大批海外蕃客來華貿易且「住唐」,也有中國海商、水手住蕃的現象。

宋代海外貿易接經營者身份可分官營和私營2類。官府經營又分2種:一種是國家之間的以交換禮物形式的所謂「貢」「賜」貿易。這種「貢」「賜」貿易是很頻繁的。據《宋史》、《宋會要》等不完全統計,高麗向宋派出的使臣達30多次,另一種是宋政府派使臣到海外貿易。私商經營也分2種:一種是權貴和官僚:一種是民間商人,包括豪家大姓和中小商人。

宋代海外貿易如此興盛,怎樣解析這一現象呢?這個問題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因為憑學生的知識儲備,完全可以從多個方面解析這一現象。

(1)從地理條件看。自唐代安史之亂後,吐蕃、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相繼崛起,隔斷了宋朝與海外的陸路聯系,於是東南方的海路就成了宋朝對外貿易的唯一通道,海路貿易因而更加興盛。

(2)從國際環境看。十字軍東征、塞爾柱突厥人的興起,迫使活躍的阿拉伯商人把貿易視線轉移到東方,向東方開辟商路,越來越多地出入我國沿海口岸。這就從客觀上為宋代的海外貿易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

(3)從國內環境看。宋代是我國經濟重心南移的重要時期。由於北方的戰亂,人口流徙到南方,大量南徙的北方人帶來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進一步發展。加上南方優越的發展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以及南方人經濟觀念受傳統束縛相對較輕,有利於南方經濟的迅速發展,耕地面積擴大了,稻、麥、茶、桑、甘蔗的種植更為普遍,產量很高,並成為出口產品,推動了海外貿易的發展。宋代的手工業部門如制瓷業、紡織業、礦冶業、金屬製造業在前代的基礎上均有所發展;活字印刷術使書籍大量出版成為可能。這些都為海外貿易提供了新貨源。

(4)從政府政策看。宋朝受遼、金的威脅逐漸退縮到東南一隅:政府軍費和官俸開支浩大,每年還要負擔沉重的「歲幣」,不得不想方設法開辟新的財政來源,因而更加重視海外貿易。不僅進一步完善了建於唐代的市舶機構,而且疏浚海港,增闢口岸,制定條例,積極鼓勵外商來華貿易,還對市舶官員招徠蕃商的成績予以獎懲。同時,積極支持華商出海貿易。北宋中朝以後,海外貿易的收入一直占宋朝全年收入的很大比重,對此宋高宗慨嘆道:「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動以百萬計,豈不勝取之於民?聯所以留意於此,庶幾可以少寬民力耳。」

(5)從技術條件看。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的進步,是宋代海外貿易的另一重要原因。宋代造船業的規模和製作技術,都比前代有明顯的進步。東南沿海主要海港都有發達的造船業,所造海船載重量大、速度快、船身穩,能調節航向,船板厚,船艙密隔。載重量之大,抗風濤性能之佳,處於當時世界領先地位。航海技術的進步表現在海員能熟練運用信風規律出海或返航,通過天象來判斷潮汛、風向和陰晴。舟師還掌握了「牽星術」、深水探測技術,使用羅盤導航,指南針引路,並編制了海道圖。這些都大大促成了宋代海外貿易的興盛。
如果答題的話,只要答每段話的第一句就可以了。

『貳』 封建王朝,外國使臣覲見皇帝,走什麼程序

我國在古代的關防是很嚴格的,不用說是外國人,就算是本國人,沒有功名的人出來行走還需要本地開的路條(當時叫路引)。所以外國使臣需要本國國主開出度牒(護照),到守關將官或者驛站的驛丞那裡報到(其實是被守關的士兵送去的。從海上來的歸市舶司管,清朝禁海,海關工作先後為兩廣總督和兩江總督負責),然後就慢慢的由各地一路護送到京,同時驛站N百里加急奏到相關衙門(海上藩國歸屬禮部,陸上歸屬理藩院)然後京官就做好准備了。等到外國使臣到京城時要先去一個類似國賓館的地方入住(各個朝代的名字不同,叫四夷館什麼的),然後禮部或者理藩院的一個小官就會過來接洽(有時就在那裡等著),商討貢品的問題,奏給上官和皇帝。然後再去禮部演禮(就是排練覲見皇帝的禮節,外使和地方官員面聖都要走這一遭),才能見到皇帝。其實見到皇帝時實質性的內容早和禮部、理藩院的官員商量好了,見皇帝不過是走一個過場。

『叄』 【歷史專家】幫幫忙,急!!!

(一)、兩宋時期社會經濟與貨幣流通

宋、遼、夏、金時期,我國的經濟有了較高發展,這是我國各族人民共同積累的社會財富。

在宋朝,廣大農民群眾開墾大量農田,在山地、江畔、海邊新創了圩田、山田、沙田。各地農民交流了培育水稻、麥、茶、蔗等農作物的經驗,產量明顯提高。水利工程的興修,使數萬頃貧地變為肥田,引水灌田和修固海防,既克服了缺水困難,保證長年灌溉,又擋住了風潮襲擊,保障了農業的生產。宋朝手工業也很興盛,造紙業和印刷業已迅速發展,火葯被大量用來製造武器,紡織、火器、制瓷、制鹽、礦冶等業無論是在原料的採集、生產工藝還是產品種類、數量上,都有明顯的進步。手工業作坊和家庭手工業,也有很大發展,著名的徐州私營利國監共有36冶,每冶各百餘人;東京的城鄉個體手工業有所謂「百姓綉戶」,朝廷裁造院綉造不及的物色,交綉戶綉造,付給工錢。宋朝統一天下後,消除了割據的障礙,為商業交通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東京是當時全國最大的城市,有真珠、匹帛、香葯、金銀、彩帛交易之所,「每一交易,動即千萬」;晚間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開張,市場非常熱鬧繁華;除商店鋪席外,還有定期集市貿易。市場上有來自江淮的糧米,沿海各地的水產,遼夏的牛羊,洛陽、成都的酒,江、淮、蜀、閩的名茶,南方的絲織品,西北的石炭,河中和成都的紙,福建、成都、杭州的印本書籍,兩浙的漆器,贛州的陶瓷器,各地的葯材、珠玉、金銀器皿等,日本的扇子,大食的香料、珍珠,應有盡有。當時,人民生活必需品鹽、茶、酒實行官賣制度。官府向商行辦賒賣、便錢務、邸店、質庫。到了南宋時期,農田的開墾,水利的興修,稻麥的培育,棉花的種植,又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兵器製造,造船業,制瓷業,紡織業,印刷造紙和礦冶,也有新的發展;城市集鎮、商行、海外貿易的發展也很迅速。遼國的經濟在漢族人的影響下也發展比較快。當時遼國農業以稻、麥為主,而遼國種植的西瓜是當時宋朝所沒有的,後來從遼傳入了中原,說明我國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交流。「萬頃青青麥浪平」,「沖風磨舊麥,懸碓杵新粳」,生動地描述了遼朝農業豐收的繁榮景象。在遼國的手工業中,冶鐵佔有重要地位。在遼河邊還有金礦開采、冶煉。現今出土的大批遼代鎏金和銀制手工業品,有鎏金馬具和車、飲食用具、各種首飾和佛教器物,既繼承了漢族的傳統手工技藝,又融合了契丹族的特有風格。遼國的紡織和制瓷業也有發展。遼國的五京是商業交通中心,設有南、北市,早晨在南市、午後在北市交易。宋、遼兩國盡管有戰爭,但貿易往來仍十分密切。在我國西北的西夏黨項族,原來以畜牧狩獵為主要生產,隨著同內地漢族聯系的加強,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很快得到了發展。畜牧業是西夏的主要生產,以馬、駝、牛、羊為主,隨著少數民族和漢人的相處融合,西夏黨項人也逐漸熟悉農耕技術,轉牧為農,使西夏「耕稼為事,略與漢同」。西夏人使用的農具有犁、鏵、鐮、車、碾等,種植有稻、大麥、蕎麥、粟、豌豆、黑豆、蓽豆、青麻子等作物。西夏的手工業以畜產品加工為主,如鞣皮、紡毛線、毛褐、氈、毯等,也有了泥匠、石匠、木匠等手工藝人。西夏的鹽池盛產青白鹽。西夏的商業貿易在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黨項族住在銀夏之北,千里不毛,貿易百貨,主要用池鹽和宋朝交換。從宋朝買進的有繒、帛、羅、香茶、瓷器、漆器、姜、桂、糧食、茶葉等;賣給宋朝的有馬、牛、羊、玉、氈、毯、甘草、蜜、蠟、羚角、柴胡、紅花等。夏宋商民的大宗貿易,在官方設立的場所進行,但私市交易也是有的。北方金國的經濟在向封建制度的過渡中,社會生產和經濟得到了發展。由於畜牧業的發展,馬匹增加到47萬匹,牛13萬頭,羊87萬只,駱駝4千頭,牧地9.8萬頃。松花江、嫩江流域的土地已墾為耕地。農業生產工具相當齊全,鐵犁鏵分大小兩種,鐵鐮有直刃細柄、曲刃褲柄和曲刃拔鐮式三種,此外,還有鋤、鍬、魚形鍘草刀、雙股垛叉。由於奴婢的解放,手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紡織、礦冶、制瓷、造紙印刷、火器製造、造船都有很大發展。由於畜牧、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促使商業日益繁榮。遼、金、西夏等國雖然同宋朝時有沖突,但是在各個領域也深受中原文化經濟的影響,各民族之間的交流也日漸加深。

兩宋時期貨幣的流通情況的特點:

一是紙幣的出現,在世界貨幣發展史上,中國是最早在市場上流通使用紙幣的國家。但是,我國古代從何時起在市場上流通使用紙幣,說法不一。有人說,周朝的「質劑」是券書,就已經是紙幣了;也有人說,漢武帝時期製作使用的白鹿皮幣,就是最早的紙幣。其實最早產生的紙幣,是北宋時期的「會子」。宋朝發行的紙幣,有「會子」、「關子」、「交子」,金國還有「交鈔」紙幣。

北宋時期的紙幣——「交子」、「小鈔」等

我國北宋時期的「交子」,可能是世界上發行最早的紙幣。北宋初年,在四川地區只准流通鐵鑄錢,而鐵錢的重量比銅錢更重。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趙安易去蜀地,見「市羅一匹,為錢二萬」,按照當時市場上流通的鐵錢重量計算,這二萬文鐵錢大約重120斤。可以想像,在當時市場上商品交換中使用鐵錢是多麼困難。人們感到流通中的鐵錢價值不大,可是背在身上很重,在商業交往中非常不便,據說當時「小錢每十貫,重六十五斤,折大錢一貫,重十二斤,街市買賣,至三五貫文,即難以攜持」。不但當時商人感到不便,就是官員和居民也都感覺不便,這就促使人們想用一種重量較輕、攜帶方便的貨幣來代替當時的鐵錢、銅錢。《續資治通鑒》說:「(宋)初,蜀民以鐵錢重,私為券,謂之交子。」北宋真宗年間。在四川成都地方,有16家富商共同發起,共同印製發行了一種「交子」,並開設了「交子鋪」。當時,在發行的「交子」上印有木屋、人物圖案,鋪戶押字,「各自隱密題號」,朱墨間錯,難以偽造。但紙幣「交子」發行後就出現了問題,《續資治通鑒》說:起初,發行「交子」,由「富民十六戶主之」:當時的「交子」鋪就類似今天的銀行一樣,它專門為商人保存現鈔,並從中收取一定的保管費,「交子」也好像今天銀行的支票一樣,人們拿著「交子」,既可以到「交子鋪」去兌換現鈔,也可以拿著現鈔,到「交子鋪」左兌換「交子」:但是到後來,主持「交子鋪」的富商,把「交子鋪」的現鈔有的挪用,有的吞沒,人們手拿著的「交子」,卻不能兌換成現鈔,這樣便引起了糾紛。到了宋真宗景德年間(1004~1007年),張詠在益州當劃州,看到當時市場交換中用「交子」「奸弊日出,獄訟滋多」,於是決定進行整頓,由「富民十六戶」互相「連保」發行「交子」,「交子」的面值,按收入現錢的貫數臨時填寫;「交子」兌現時,扣下20文作為利錢收入。但「交子」戶須向官府承擔一定的義務和交納一定的物稅。盡管這樣,「交子」戶還是發了大財,「收買蓄積,廣置邸店、屋宇、寶貨」。當時「交子」發行沒有固定的時間,沒有固定的定額,發行了不少「交子」空券,這樣一來,便造成「交子」膨脹貶值。到了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公元1008~1022年),由於「交子」發行中出現問題,在老百姓中間經常出現「聚眾爭鬧」。在這種情況下,有人請求政府把「交子」鋪收歸官營,並設置了「交子務」。但當時的官員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極力主張廢止「交子」流通,並決定把「交子鋪」封閉了。「交子鋪」封閉之後,市場上買賣交易頓減,「貿易非便」:。到了宋仁宗天聖元年時(公元1023年),官府最終設置了「益州交子務」。從這時起,「交子」便成了法定貨幣,在市場上與鐵錢同時流通使用。北宋時期發行的這種「交子」,一直延續使用到南宋。

紙幣「小鈔」發行、流通時間只有三年。據史籍記載,北宋徽宗崇寧五年(公元1107年),朝廷發行一種紙幣,名曰「小鈔」。朝廷用這種「小鈔」來收兌「當十」的銅錢,當時這種「小鈔」的面值是「一貫」。這種「小鈔」在市場上流通的時間不長,到了北宋徽宗大觀三年(公元1110年),朝廷命令「小鈔」全部作廢,前後時間只有三年。盡管這種「小鈔」在當時市場上流通時間較短,但是從史書上看,「小鈔」流通使用的地區要比「交子」流通使用的地區廣泛得多,因為它是朝廷面向全國發行的紙幣,而不像「交子」只是四川地區發行的紙幣。

北宋、南宋時期的另一種紙幣——「關子」

古時候,官府相質的文書稱做「關」,是通知支付、給領的意思。在北宋徽宗宣和年間是提取錢幣的一種憑證,當時可以把這種「關子」憑證。作為買賣轉讓:到了南宋高宗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朝廷屯兵在婺州,水路不通,軍部運鈔不方便,便在婺州發行一種「關子」,這種「關子」和唐朝的「飛錢」一樣,是匯票性質,當時可憑「關子」到杭州、越州領現鈔。後來,人們把「關子」作糴本,這就變成了紙幣。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九年(公元1158年),朝廷印給淮西、湖廣兩總領「關子」80萬緡,作三年行使;印給淮東總領「關子」40萬緡,作二年行使。公元1159年,南宋紹興二十年,「復出諸軍見錢關子300萬緡,聽商賈以錢銀請買」。由此可見,這種紙幣性質的「關子」,北宋、南宋時期,在市場上流通轉讓的時間很長,范圍也比較寬。

南宋時期發行的紙幣有「會子」、「川引」、「淮交」、「湖會」等

1.「會子」。南宋高宗趙構後期,京城臨安富商印製「便錢會子」在市場上流通。後來,這種「會子」改由官府發行。南宋高宗紹興三十年(公元1161年),官府按照四川「交子」的辦法,設「行在會子務」,正式由政府發行「會子」。「會子」分一貫、二貫、三貫三種,在東南各路市場上流通,所以又稱「東南會子」。後來,政府又增印發行二百、三百、五百文三種。

2、「川引」。南宋時期在今四川地區發行的「交子」,通稱為「川引」,分為一貫、五百文兩種。

3.淮交。通行於兩淮地區,所以稱作「淮交」。南宋孝宗時期,政府印製了二百、三百、五百、一貫4種「會子」,金額為400萬貫,允許在兩淮地區流通使用。南宋光宗紹熙三年(公元1192年),政府規定「淮交」每貫值鐵錢720文,期限為3年一界(期)。

4.湖會。通行於今湖北地區,所以稱作「湖會」。南宋孝宗時,政府發行「直便會子」700萬貫,允許在湖北地區流通使用,分為五百、一貫兩種。後來,政府又規定擴大流通范圍,允許在京西和廣南流通使用。

南宋政府發行紙幣「交子」,其目的現在看來好像並不是完全出於市場流通的實際需要,而是為了達到彌補政府財政赤字(虧空)的目的,因為當時的政府,並沒有在發行銅錢、鐵錢之外,又有發行大量紙幣的經濟基礎。據史書記載,南宋理宗時期政府財政赤字較大,國庫儲存「空竭」,政府為了擺脫財政困難,專門設置「撩紙局」,「撩紙局」就夜以繼日地加班加點,趕印、增印「交子」紙幣。

二是兩宋時期在貨幣流通上除了出現紙幣外,遼、夏、金初期,都是通用宋朝的銅錢。這就是說,宋朝鑄造的貨幣,在遼、夏、金的市場上,都可以流通使用,這也是當時貨幣流通的一大特點。

遼在有自己的自鑄幣之前都是用宋朝鑄造的貨幣。公元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立遼國,但是歷史上形成的遼、宋經濟聯系,並沒有由於遼和宋的政權並立而斷絕。據史書記載,遼、宋並立之後,雙方貿易往來日益頻繁。經濟上的聯系和貨幣的通用,大體上通過三個途徑進行:一,宋、遼之間往來賞贈。每年年節,皇帝、皇後生日,總要互相祝賀,贈送財物、錢幣。二、宋、遼由官方設立並管理的榷場,都要固定地進行貿易,交換商品,交換貨幣;三、宋、遼邊境居民私人交易。當時宋、遼在榷場之外,有的商人越界去對方境內販運謀利,有的通事(翻譯)、使臣私相交易,有的通過各種走私貿易,凡此種種,都在不斷地進行貨幣交換。

夏在有自鑄幣之前的二十多年時間里,都是使用宋朝鑄造的貨幣。公元1032年,夏景宗元昊建立夏國,元昊的父親德明王,早在公元1007年就派使臣和宋朝商談恢復兩國的貿易,當時宋答應正式通市。這樣,宋朝鑄造的貨幣,大體上通過三種形式在夏國市場上流通使用:一是進貢和賞贈的形式。夏朝每年名義上向宋朝進貢馬、羊等,而每年都要以此換取宋朝的回賜,公元1006年,宋朝一次賞給夏朝德明王錢幣2萬貫,還有一些財物,夏國派到宋朝的使臣入境後,可以同宋朝的富商做生意,交換貨幣。二是在宋、夏官方設立榷場貿易的形式。宋朝於公元1007年在保安軍置榷場。三是私市的形式。有時宋朝與夏國關系惡化時,宋朝就下令禁絕一切貿易和商品貨幣的交換,但,當法禁稍一鬆弛,夏宋的邊境居民,就私下進行貿易,時間一長,就連宋朝的邊防軍官也同夏人做貿易,無法斷絕,所以兩國的貨幣交換總是連綿不斷。

金在有自鑄錢幣之前,都是通用宋朝鑄造的貨幣。公元1115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金建國後攻破遼國,繼續南侵,滅北宋,侵掠南宋。直到金太宗和金熙宗的時候,金朝都沒有鑄造自己的貨幣,在廣大的市場上完全流通使用著宋朝鑄造的貨幣。這裡面有三種情況:一、原來遼統治下的東北部區域,自上京路、遼東路、咸平路,東到大海,北到北方邊地,是金朝建國前後佔領的地區,這里包括女真各部落的住地,也還有原在遼統治下的大批契丹等族,他們在社會經濟交往中,遼發行的貨幣已經不能再流通使用,只有宋朝鑄造的貨幣可以在市場上流通使用;二、自遼上京臨潢府以南,直到河北、山西燕雲十六州地區,這些地區的居民主要是漢族,長期以來這里就一直流通使用宋朝鑄造的貨幣,由於當時金還沒有來得及鑄造自己的貨幣,當然只好沿襲流通使用宋朝鑄造的貨幣;三、北宋統治下的淮河以北包括陝西的漢族地區,原來就一直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流通使用宋朝鑄造的貨幣,當時金既沒有自己鑄造的貨幣,又沒有不允許流通使用宋朝鑄造的貨幣,這樣就在廣大的市場上繼續流通使用宋朝鑄造的貨幣。

三是在宋代,圍繞著貨幣大做文章,官僚、地主為了增加剝削收入,政府為了從百姓手中得到更多的收入,解決財政赤字,便在發放高利貸上搞了許多五花八門的形式。像初期的高利貸、茶葉預貸、賒買、南宋的官錢和地租高利貸等,政府想盡辦法盤剝老百姓。

北宋初年流行的高利貸。宋太祖建國後,實行官田、官員占田、地主莊田制,官僚、地主佔有土地,便以租佃方式剝削佃農。伴隨著租佃關系的發展,官僚、地主通過發放高利貸來發家致富。當時的官僚、地主每年借給農民的糧食、錢幣,都要收取兩倍到三倍的利息,有的要農民的子女去做「佣質」(當抵押)。農民冬春從官僚地主那裡借來糧食、錢幣,用收割的夏麥償還;夏麥還了本息債務,春秋再向官僚、地主借糧、借錢幣,再用冬天收割的糧食償還;農民還不起債,交不起租,官僚、地主再把欠債、欠租作為借貸加息,這樣,農民年年要借錢,債息永遠還不清,農民世世代代無法掙脫剝削。此外還有茶葉預貸。北宋太宗時期,對人民生活必需品鹽、茶、礬、酒,實行官賣,又稱專賣。政府向茶園戶收購茶葉,規定一個定額。政府每年向茶農收購茶葉的錢,在茶葉沒有出境之前,預先借給茶園戶,這叫做「本錢」,然後再加上百分之二十的利息。到了產茶季節,政府收購茶農茶葉時,再從收購的茶葉中,把預借給茶農的「本錢」和利息全部抵扣完。這實際上是政府通過向茶農「預貸」的手段,來剝削茶農,增加政府的收入,如此等等。

南宋初年,每當農村裡的自耕農因破產而投靠地主時,地主就想方設法,「邀其假立文約,領錢」,官府和地主勾結,利用借債來束縛佃農,在官府、地主「倍稱之息」的剝削下,農民債務春借秋還,秋借春還,本加息,息加息,日積月累,天久日長,永遠也還不清欠賬,到時官府、地主就把農民的房屋、農具、耕牛、種子、口糧用來抵債,有時甚至強迫農民的妻女作奴婢。南宋的官稅錢也比較多,和北宋比較,又新增三種:一是經總制錢。南宋政府規定,凡買賣田宅、酒糟,以及一切民間錢物交易,交易額每千文政府收30文,後又增加到56文:據史書記載,當時「經總制錢」全國每年計劃收入2000萬貫,實際可收到1000萬貫到3000萬貫。二是月樁錢。南宋初年,政府命令各地州縣按月按計劃交納月樁錢。南宋寧宗時,每年可收到390萬貫。當時月樁錢名目特多,有面引錢、納醋錢、賣紙錢、戶長甲賬錢、折納牛皮筋角錢、兩訟不勝罰錢、即勝喜歡錢,等等。三是版賬錢。南宋初年,每年可收到10~20萬貫,這完全是一種「率皆無名,鑿空取辦」的苛捐雜稅。

在南宋末年,是中國各族人民生活最困苦的年代,苛捐雜稅、紙幣貶值、錢銀外流等等,加上從公元1194年黃河三次大決堤,到公元1234年金國滅亡,這是第一個四十年中國各族人民大遭難時期;緊接著從公元1234年南宋政權腐敗,到公元1279年南宋滅亡,這是第二個四十年中國各族人民大遭難時期。在這種情況下,南宋及金國政權貨幣制度的最後崩潰,也給各族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肆』 宋代的海外貿易空前繁榮的史實

(1)宋代同海外的聯系比前代更廣。

宋代人對海外的地理概念比前人更加清晰,專門記載海外情況的著作就有《海外諸善地理圖》、《諸蕃圖》、《諸蕃志》、《嶺外代答》等好幾部,其中對非洲的記述比前代更為廣博,如東非的層撥國(令桑給巴爾)、中理國(今索馬里)。北非的木蘭皮國(實指柏柏爾人在摩洛哥建立的阿爾摩拉維王朝)、施盤地國(似為埃及的杜姆亞特港)、默伽國(今摩洛哥)、勿斯里國(今埃及)等。宋代與中南半島、南海諸國、大食諸國、西亞諸國的貿易比前代更為紅火,與高麗、日本的來往也比前更為密切,高麗和日本都辟有專門對宋貿易的港口。

(2)宋代進出口貨物的種類、數量比前代更多。

宋代進出口貨物達410種以上。按性質可分為寶物、布匹、香貨、皮貨、雜貨、葯材等,單是進口香料,其名色就不下百種。由於品類繁多,為便於征稅就把進口貨物分為粗色(一般也很復雜。據日本學者藤原明衡《新猿樂記》統計,僅日本進口「唐物」就達41種)。進出口貨物還有不同的來源和市場。如南海地區主要進口香料、寶物、皮貨、食品;精刻的典籍主要銷往高麗和日本。

(3)宋代貿易港口更多,政府對海外貿易的管理更細。

宋代對外貿易港口有20餘處,設有廣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5個市舶司,市舶司下有的還設有市舶務、市舶場等下屬機構。宋神宗元豐三年,政府正式修定「廣州市舶條(法)」,委官推行,並援用於各市舶司。

(4)宋代海外貿易的規模更大,經營者身份更復雜

據吳自牧《夢梁錄》記述,宋代海船可乘五六百人以上。海船很多,據推斷,福州一地就有300餘艘寬一丈二尺以上的海船。大批海外蕃客來華貿易且「住唐」,也有中國海商、水手住蕃的現象。

宋代海外貿易接經營者身份可分官營和私營2類。官府經營又分2種:一種是國家之間的以交換禮物形式的所謂「貢」「賜」貿易。這種「貢」「賜」貿易是很頻繁的。據《宋史》、《宋會要》等不完全統計,高麗向宋派出的使臣達30多次,另一種是宋政府派使臣到海外貿易。私商經營也分2種:一種是權貴和官僚:一種是民間商人,包括豪家大姓和中小商人。

宋代海外貿易如此興盛,怎樣解析這一現象呢?這個問題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因為憑學生的知識儲備,完全可以從多個方面解析這一現象。

(1)從地理條件看。自唐代安史之亂後,吐蕃、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相繼崛起,隔斷了宋朝與海外的陸路聯系,於是東南方的海路就成了宋朝對外貿易的唯一通道,海路貿易因而更加興盛。

(2)從國際環境看。十字軍東征、塞爾柱突厥人的興起,迫使活躍的阿拉伯商人把貿易視線轉移到東方,向東方開辟商路,越來越多地出入我國沿海口岸。這就從客觀上為宋代的海外貿易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

(3)從國內環境看。宋代是我國經濟重心南移的重要時期。由於北方的戰亂,人口流徙到南方,大量南徙的北方人帶來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進一步發展。加上南方優越的發展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以及南方人經濟觀念受傳統束縛相對較輕,有利於南方經濟的迅速發展,耕地面積擴大了,稻、麥、茶、桑、甘蔗的種植更為普遍,產量很高,並成為出口產品,推動了海外貿易的發展。宋代的手工業部門如制瓷業、紡織業、礦冶業、金屬製造業在前代的基礎上均有所發展;活字印刷術使書籍大量出版成為可能。這些都為海外貿易提供了新貨源。

(4)從政府政策看。宋朝受遼、金的威脅逐漸退縮到東南一隅:政府軍費和官俸開支浩大,每年還要負擔沉重的「歲幣」,不得不想方設法開辟新的財政來源,因而更加重視海外貿易。不僅進一步完善了建於唐代的市舶機構,而且疏浚海港,增闢口岸,制定條例,積極鼓勵外商來華貿易,還對市舶官員招徠蕃商的成績予以獎懲。同時,積極支持華商出海貿易。北宋中朝以後,海外貿易的收入一直占宋朝全年收入的很大比重,對此宋高宗慨嘆道:「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動以百萬計,豈不勝取之於民?聯所以留意於此,庶幾可以少寬民力耳。」

(5)從技術條件看。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的進步,是宋代海外貿易的另一重要原因。宋代造船業的規模和製作技術,都比前代有明顯的進步。東南沿海主要海港都有發達的造船業,所造海船載重量大、速度快、船身穩,能調節航向,船板厚,船艙密隔。載重量之大,抗風濤性能之佳,處於當時世界領先地位。航海技術的進步表現在海員能熟練運用信風規律出海或返航,通過天象來判斷潮汛、風向和陰晴。舟師還掌握了「牽星術」、深水探測技術,使用羅盤導航,指南針引路,並編制了海道圖。這些都大大促成了宋代海外貿易的興盛。

『伍』 根據,宋朝當時的規定使臣覲見,特別遼、金、西夏的使臣可以入住,館驛嗎

你好,
宋朝當時的規定使臣覲見,特別遼、金、西夏的使臣可以入住館驛的,
如滿意請採納

『陸』 宋朝政府為什麼鼓勵各地商人到使臣駐地進行交易

宋朝政府也鼓勵各地商人到使臣駐地進行交易,為他們提供種種方便條件。當時與宋朝進行商貿交往的國家多達50多個,為此,政府在開封設立掌管與外國通商之事的榷易署,把國內各地貨物增價賣給外國商人,最高額曾達到50多萬貫。

同時,政府還允許中國商人將一部分南海舶來的香料、珠寶、象牙轉賣給外國商人,從中賺取利潤。

『柒』 古代皇帝在哪裡接見外國使臣

長樂宮

『捌』 宋朝推行的海外貿易是什麼有什麼重大影響

一是被北方的遼、金逼得失去了絲綢之路,所以開發海上貿易。
二是造船技術也在發展。
所以宋朝的海外貿易特別發達

『玖』 北宋時期沈括出使契丹談判結果如何

北宋時期,我國北方境內契丹族建立的遼政權時常侵擾中原。1075年3月,遼派遣使臣蕭禧到宋朝來,要求重新劃定疆界,實際上是想藉此要挾宋朝,侵佔中原土地。蕭禧非常蠻橫,聲言不達到目的決不回去。宋神宗先派韓縝同他談判,雙方爭執不下,形成僵局。宋朝政府不得已,改派沈括代替韓縝繼續進行談判。沈括先到樞密院查閱了檔案,了解到過去雙方曾經議定疆界的情況。蕭禧堅持要求以黃嵬山(在今山西原平縣西南七十里)為界,這就比以前議定的疆界線向南面伸延了三十多里。這種要求,顯然是無理的。沈括馬上把他所了解到的情況向宋神宗報告,宋神宗聽了非常高興地說:「別的大臣誰也不去追尋當時議界的本末,如果不是沈括,幾乎誤了大事。」於是就命沈括拿著過去議定疆界時所繪的地圖向蕭禧據理力爭。蕭禧自知理屈,推說自己不能做主,要求宋朝派使臣到遼去,繼續談判。宋神宗認為沈括很有外交才能,便把這個任務交給他。當時遼對宋的領土虎視眈眈,志在必得。沈括在這種形勢之下出使,不僅任務非常重要,而且也是相當危險的。宋神宗對沈括的膽力和才能雖然是信賴的,但是也總還有些替他擔心。沈括臨行之前,宋神宗問他:「如果敵人威脅你,你打算怎麼辦?」沈括毫不遲疑地回答道:「我決定以死力爭,決不使宋朝的土地受到損失。」沈括在出使之前,為了作好充分准備,搜集了幾十件有關劃界的檔案資料,讓隨從人員預先一一熟讀,默記在心。當他到達以後,同遼相楊益戒舉行了談判。不論楊益戒提出什麼問題,沈括都叫隨從立即根據事實加以答辯和駁斥,把楊益戒弄得啞口無言。楊益戒老羞成怒,竟然用威脅的口吻對沈括說:「為了幾里土地,你們就要同我們斷絕友好關系嗎?」他以為在他的威脅恐嚇下,沈括不敢再堅持下去,一定會讓步的。沈括卻毫不動搖,義正詞嚴的回答道:「現在的問題並不是宋朝要同北朝(指遼)斷絕友好關系,而是北朝不顧信義,威脅宋朝。一旦雙方發生戰爭,宋朝理直,北朝理曲,那時候失理的恐怕不見得是宋朝!」沈括同遼相先後舉行了六次談判,每次談判,遼方都聚集了一千多人旁聽,但是沒有一個人能夠駁倒沈括。最後,遼因為要挾失敗,而又不敢輕易發動戰爭,只得讓步。沈括勝利而歸。沈括這次出使,不但沒有讓遼達到侵佔宋朝土地的目的,而且也使遼知道宋朝朝中有人,不敢再像從前那樣輕視宋朝了。

『拾』 宋朝對外國人和本朝人的待遇相同嗎

宋朝對本國人與外國人的待遇不同,主要體現在禮節禮儀、生活區域、法律法規和貿易往來方面。

一、禮節禮儀

中國人的禮儀講究對待長者、父母官、國君要實行跪拜禮儀。但是外國人的禮儀一般是鞠躬或者握手等,總之,外國人與中國人的禮節不同。宋朝時期,整個社會的民風比較開放,統治者對待外國人的禮儀禮節並沒有像對本國人的要求一樣,而是允許他們見到我們的長者、父母官和國君使用自己本國的禮儀。


四、貿易往來

宋朝的經濟發達,本國與他國的貿易往來非常密切。對待本國人與外國人的經濟交易行為做成了不同的規定,比如稅收和交易物品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