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鳳凰衛視訪問張學良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鳳凰衛視訪問張學良

發布時間: 2022-05-22 07:53:50

Ⅰ 張學良是怎麼樣的對張學良的評價

對張學良的評價

張學良,中國近世史上的風雲人物。如果沒有他和他所做的事的話,中國的歷史肯定
要改寫。
就事實而言,
對張學良的評價確實有很多人是贊揚和崇敬的,
但不乏有很多人持有
反面態度。

很多對張學良評價消極的人都認為他是一個富家公子、
紈絝子弟,
做人風流等。
他所執
行的蔣介石
「不抵抗」政策致使東三省淪陷,
更是這些人對他進行批判的最有利把柄,
可以
說這是張學良人生的一個最大污點,
足以使後人對他產生這種消極的評價並且是那麼的理直
氣壯。

但是,
我認為,
對張學良的消極評價雖然有一定的依據,
是不可抹去的歷史事實。
但只
對張學良進行這些負面的評價,
恐怕是對他的不公正評價,
不客觀評價。
張學良為什麼一直
以來都被人稱作「少帥」?「少帥」一詞恐怕不是一個貶義詞吧,這從另一個方面可以看出
張學良在人們心目中還是一個響當當的大人物。

在我看來,
少帥不僅是英雄,而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英雄。
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張
學良雖然在戰爭年代隸屬於國民黨軍隊,是國民黨軍的司令。比如:
1928

6
月,張學良
任東北三省保安司令;同年
12
月,毅然宣布東北易幟,服從國民政府,被任命為東北邊防
軍司令長官;
1931
年「九一八」事變時,執行蔣介石不抵抗命令,受到全國輿論譴責;
12
月任國民黨北平綏靖主任;
1935

10
月,任西北「剿總」副總司令,代行總司令職務。但
是他所做的另一些事情對於祖國的統一,
維護國家主權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比如說最為著名
的「西安事變」
,這便是他最為有利的正面評價證據。

在當時,
面對全國人民要求抗日的呼聲日益高漲,
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
影響下,
少帥曾多次勸諫蔣介石停止內戰、
聯共抗日,
但都遭到拒絕。
1936

12

12
日,
他與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
事變發生以後,
中國共產黨堅決主張用和平方式解決事變,
並派
周恩來等為代表到西安幫助張、
楊正確解決事變。
西安事變使得和平統一戰線形成,
國共共
同抗日的局面形成。
不僅從危機中解救了中國共產黨同時也拯救了中國革命,
讓中國從內戰
走向了聯合抗日並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國人民內部的團結,
為中國抗日戰爭做出了巨大貢
獻。但是,事變發生後,少帥卻被蔣介石判刑,囚禁;受到蔣介石的監視長達
50
年之久。
可以說,少帥為了祖國的統一和國家主權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做出了難得的犧牲。

所以,
在我們今天看來,
無論張學良是服從於國民黨也好,服從於共產黨也好,他始終
是堅守著自己的愛國熱情。比如,在學生時代,
他參加過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二十一
條」運動;從參加內戰之時起,他就開始了反對當軍閥,反對軍閥割據和混戰,反對軍閥擾
民害民,
力主和平統一與和平建設,
力主對外征戰的思想與主張,
致力於祖國的和平統一工
作;
1928
年,為了反抗日本侵略,發動東北易幟;
1929

7
月挑起「中東路事件」
,發動
「抗俄戰爭」

1930

9
月武裝調停中原大戰,基本上制止了國民黨新軍閥之間的混戰,為
中國「再造統一」


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有所醒悟,堅信惟有聯共抗日才是出
路„„這些都說明了張學良的愛國情懷,
他真正是一個愛國將領,
不論是從中國共產黨還是
國民黨方面都是不能夠抹掉他愛國行動的歷史證據的,
我們也應該給他一個更加公平合理的
評價,不可以因一時錯誤而抹殺掉所有的功績。

張學良晚年僑居美國,
從未回國。
對於張學良從來沒有回過大陸這個問題,
答案有的歸
咎於身體原因,
有他晚年歸信基督教的信仰原因,
也有歸咎兩岸的政治原因。
對於兩岸政治
因素一項,
有人認為張學良不想表態偏向兩岸中任何一方的政權。
這也能夠說明張學良是一
個愛國將領,
從不偏向國、
共任何一方,
所做的事情都出自於自己內心的愛國熱情,
無論國、
共誰對誰錯,對張學良來說都無所謂,但有一點是不容出現任何錯誤的,那就是始終愛國,
維護祖國統一和國家主權不受侵犯。

在軍閥的後代之中,
張學良是難得的將門虎子,
是現代愛國主義者的典範,
盡管愛國主
義征程中也有過挫折,但暇不掩瑜,
他為祖國和平統一,
為東北的建設,為抗日復土的民族
解放大業所立下的豐功偉績,
以及那種心地純潔的愛國主義和舉世罕見的犧牲自我精神將永
垂青史。

張學良在十幾歲時,就憂國憂民,成為愛國狂。然而,愛國狂卻不等同於愛國主義者,
讓他最終成為愛國主義者的,
是他終生追求國家和平統一的目標,
是他為實現這一目標而不
懈努力的實踐。實現東北易幟、調停中原大戰、發動西安事變,在這三次終止內戰局面中,
三次扭轉歷史方向中,都表現出了一位偉大愛國主義者的胸懷與魄力。在發動西安事變後,
讓他付出了被囚半個世紀的代價,
被囚半個世紀,
在古今中外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但他卻
始終無怨無悔,表現出一位真正偉大愛國主義者的聖潔心靈。

Ⅱ 誰知道張學良1928年在東北大學的講話的具體內容(在4月1日鳳凰衛視的鏘鏘三人行中聽到過片斷)

1928年9月14日年輕的張學良以東北大學校長的名義給學生的訓詞(片段):「方才我說現在中國需要人才,不是指大人物而言,恐怕大人物多了,不但國家不能富強,反要搗亂(註:軍閥擱置的年代大家都想當梟雄)。所以現在中國,不論哪省,大人物要多,必搗大亂,則人民將不幸矣。我說的人才,是指專門人才而言。他學的是工,就要做工,學的是農,就要做農。不要存著當官的心理。然而現在中國的學生,如果試問他們畢業後的事業,他們都說要為國做大事業,那麼豈不是就要開爭端了嗎?所以專門人才要做專門事業。綜之最重要約有兩條:(一)自己看守自己的人格。(二)要將自己看小些將國家看大些」。

Ⅲ 對張學良的評價

你好:下面是從網路上摘要下來的.

張學良對中國的最大貢獻,莫過於東北易幟。1928年,在皇姑屯事件後,張學良執掌了東北軍政大權。面對日本人的步步緊逼,張學良毅然決定倒向南京,青天白日旗在東北飄起。從此,中國實現了辛亥以來的第一次統一。張學良功不可沒。
九·一八事變大家都熟悉,張學良在九·一八的不抵抗,正是困擾了他一輩子的奇恥大辱。但是,讓我們設身處地為少帥想想:東北易幟的目的,就是依賴全國的力量抗拒日本和蘇俄。僅僅靠東北自己的力量,能同日本作戰嗎? 張學良打定主意服從中央。而此時的中央,根本沒有對日開戰的實力和准備。 不論有什麼理由,不抵抗也是民族恥辱。抵抗打不過,不抵抗是民族罪人,這種兩難之火,烤炙著張學良的良知。後來發動西安事變的動因,正在於此。
關於西安事變,是評價張學良的一個關鍵。 我個人以為,張學良洗刷自己不抵抗將軍名聲的因素,在事變起因中占極大比重。至於楊虎城和中共,則是出於另外的考慮。多年以後張學良在對西安事變的自我評價中,稱其誤長官,害朋友,毀部下,莫此為甚(見鳳凰衛視專訪),值得深思。關於西安事變的書籍非常多,其中《挽救危亡的史詩》(廣西師大出版社《抗日戰爭史從書》的一種)較好,盡管該書的觀點非常正統,但史料是最詳實的,也是相當准確的。

另外,西安事變後的談判也充分體現了幾方的不同立場。大體上,張學良不要地盤不要錢,只要抗日;相比之下,楊虎城要地盤,中共既要地盤又要錢,而且為地盤和錢幾致後來的談判破裂。這一情況,在當時的記載以及後來宋美齡、顧祝同等人的回憶中有相當詳細的描述。
赤誠之言,肝膽照人,充分顯示了他大公無私、光明磊落和自我犧牲的精神!

「西安事變」發生不久,張學良就公開表示:「我們據全國人民的要求,發動這次事件,我們內心純潔,完全是為國家著想,不是為個人利害打算。希望委員長能聯合全國抗日力量,堅決抗日,以爭民族生存,則學良和全國人民於願足矣。」
張學良對趙一荻說:「若是真有不測,那我也是為抗日,為中國不亡,別說牢獄,就是刀槍相加,我也死而無悔。」
在送蔣介石上飛機時,他堅決表示:「學良主意已定,為了抗日,我萬死不辭。」張學良為中華民族獻出的是一顆燃燒的赤子之心,哪怕將自己焚毀,也要遺愛於華夏的明天。果然不出所料,後來蔣介石背信棄義,一回到南京,便把張學良軟禁起來,從此開始了漫長的囚禁歲月。
1954年,在「西安事變」後的第18個年頭,蔣介石召見了張學良,讓他在晚年總結歷史,撰寫《西安事變懺悔錄》(《自述》)。當時張學良與趙一荻有一段對話,張學良很嚴肅地說:自古以來寫史的人有兩種,一種是秉承帝王意志,無論是非曲直,指鹿為馬,以博君主歡欣;另一種呢,就是楊剛那種人,剛直不阿,秉筆直書,縱使砍頭也要維護歷史的真實。我當然要作楊剛,否則十年、百年之後人們來看『西安兵諫』,豈不要掉入一個大泥潭。」
夫人趙一荻聽後感嘆道:「我說漢卿啊漢卿,你這個剛直的脾氣看來是沒法改了。」「是啊,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嘛!」張學良笑著說。
著名史學家許卓雲對「西安事變」的看法是:「那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事,從四十五年來,我們所得知的資料,我認為當時張學良先生完全是出於一片愛國心才做出挾持蔣委員長的決定。當時全國都籠罩在一片抵抗外侮抗日的氣氛下,而張學良本人更有殺父失鄉之痛……因此,他被逼冒死兵諫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許卓雲老教授對張學良老校長的愛國熱忱表示由衷的欽佩。真可謂「齡遐神龜,赤膽立巍峨」。

Ⅳ 日被人製造「九一八」事變時,張學良在做什麼傳言中說他在做什麼並被人稱為什麼將軍

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時,在九一八事變那天晚上,他是抱病陪英國公使去長安戲樓聽戲的。

隨後,他奉蔣介石之名執行了不抵抗政策,落下一個不抵抗將軍的稱呼!在張學良視察某大學時,學生們沒有給張學良面子,從樓上懸掛了諷刺張學良不抵抗的條幅,但是張學良並沒有責怪學生,他事後說,他能理解學生的心情。但張學良本人對這個稱呼不認同,因為當時誰也沒有想到喪心病狂的小日本打的竟然是佔領整個東北的陰謀。大家都以為小日本只是和以前一樣的挑釁滋事,都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張學良晚年說,如果他當時知道日本人妄圖霸佔整個東北,他是要和日本人拚命的。雖然張學良在東北淪陷上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不抵抗政策的發明人是蔣介石。

Ⅳ 張學良有哪些過錯

張學良將軍所犯的兩大過錯是:
01、九一八事變時不抵抗日軍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借故攻擊沈陽北大營東北軍駐地,九一八事變爆發。根據張學良將軍晚年接受鳳凰衛視采訪時的回憶及已經公開的蔣介石日記記錄:九一八事變爆發時,張學良以為日軍只是小規模的挑釁,為了不引發中日大戰,下令東北軍向關內撤退。由此導致30萬東北軍一槍不放,白白的丟掉了東三省。在九一八事變中,蔣介石沒有下令讓張學良放棄抵抗。雖然從軍事實力上來說,東北軍確實不是日軍的對手,但身為戍邊大將,手握30萬大軍而不加以抗擊,還是保全實力避戰的私心在作祟。
02、圍剿紅軍
1934年2月,張學良將軍就任豫鄂皖三省剿總副司令,開始率部圍剿紅軍。雖然在數年的交戰中,張學良敗多勝少,但給紅軍也造成了不小損失。這種結果是蔣介石南京政府喜聞樂見的,因為地方軍閥與紅軍交戰,不管誰勝誰敗,都達到了削弱地方實力派而加強中央政府統治的目的。這一段時期張學良對中國工農紅軍及中國老百姓來說是有罪的。

Ⅵ 世紀行過——張學良的背景資料

陳年酒香溢神州
七年前,郭冠英先生在台灣北投張學良的居所訪問了他,在家中訪問了三次,每次兩個半小時,第四次是在台灣世貿頂樓聚餐時做的兩個鍾頭的采訪;接著就按著張老先生口述中涉及的地點及人名逐一去大陸尋訪,長達40天;然後回台灣整理、剪輯精心製作出四集、長達4×53分的紀錄片《世紀行過》,分別是《白山黑水》、《國難家仇》、《西安事變》、《真自由》。本該在1993年製作完後即刻播出,可為何一拖就是七年?
「這真是一言難盡。」郭冠英先生打開了話匣子。原來這個節目的構思、促成、製作皆出自於郭先生,但那筆不小的製作費用(約新台幣480萬元)是由他的製作夥伴王念慈女士向一位有心人捐來的,因此播出的事就完全由王念慈去負責。王念慈一直認為該片應等到張學良百年之後播出,才會更有價值;對於王念慈的「固執」,郭冠英束手無策,加上後來張學良聽信傳言,誤以為小郭子要拿片子去牟取暴利,所以當時郭冠英也有些心灰意冷,對播出這個節目也沒有什麼驕傲感。郭後又出國多年,此事就擱淺了。但心裡總牽掛著,覺得應該向那個捐款人有所交待。捐款人並不在乎要有回報,但辛辛苦苦、費盡唇舌才拍到的獨家新聞那麼珍貴,為何要冷棄在一旁呢?這個想法也是導致郭先生第一次和張學良產生誤會的原因。這還是發生在拍《世紀行過》之前,日本NHK駐台灣記者通過熟人找到郭冠英,知道他有辦法找到張學良,並提出想訪問張學良,但郭冠英深知少帥是緘口的,更不願意接受媒體采訪,但抱著不妨一試的態度,誰知少帥竟爽快地答應接受日本NHK的采訪了,不知道他老人家那天是動了什麼玄機?
既然可以接受日本媒體的采訪,那為什麼不能接受《聯合報》、「中華電視」的采訪呢?郭不由分說,也向張學良提出了這項要求,而且還認為他既然有那麼高的采訪價值,又為什麼要白白便宜日本人?應該向他們收取正常的版權稅。誰知半路殺出個程咬金,NHK駐台灣機構當地請的一個台灣人從中挑撥離間,告訴張學良的侄女說,郭冠英在外面打著張家的旗號到處要錢,結果傳到張學良耳中已面目全非,老人家自然十分不悅,一度與郭不和,弄得郭冠英喟然長嘆。
一直等待陳年好酒出窖的機遇。終於盼來了2000年,張學良真的百歲華誕。不好再往後拖延播映了,剛好王念慈也與TVBS談好了,終於在6月5日之夜,《世紀行過》在台灣與觀眾見面了,播出之後反響熱烈,接著鳳凰衛視又在7月初在香港通過衛星向泛亞地區轉播,才使得這瓶保存了七年的美酒得以香飄萬家。
熒屏內外的少帥傳奇
看過《世紀行過》紀錄片的朋友一定記得王一方這個人,沒有王一方,郭冠英也不會認識張學良。
王一方何許人也?他是王新衡之子,王新衡曾是當年國民黨軍統局派去西安的官員,才到西安沒一兩天,就趕上西安事變爆發了,但他私下與張學良交情不薄。到台灣後,兩家經常走動,張學良亦十分喜愛王新衡之子王一方。
王一方在1993年5月12日不幸遇難於台北的一場火災。但就在去世之前,與張學良、郭冠英、孫運?、梁肅戎、吳大猷、張捷遷、劉紹唐等在台北世貿頂樓上有一次聚餐,是郭冠英假東北同鄉的名義安排的。少帥那天談興很高,談了對蔣的看法。其實他對蔣介石評價並不高;其中還談到了與趙四如何相識、卜卦殺楊宇霆、「二二八」事件等,這些內容的大部分在紀錄片《世紀行過》中能看到,但有些內容郭冠英保留了,沒放到片中去。例如少帥談到蔣介石時有一段話:「王新衡曾跟我說,蔣先生不用人才,愛用奴才。」王一方一旁聽到了,馬上在郭冠英耳旁輕聲說道:「他說就他說嘛,引我爸爸做啥?」說罷兩人相視一笑。
席間,沒有趙四小姐作陪,張學良更加無拘無束,忽然跟郭冠英開玩笑:「小郭子,要是哪一天我們沒有錢用了,我就把我年輕時的艷史講給你聽,你寫了之後就拿去賣錢,到時我們就有錢花了。」滿座皆笑,過了一會兒他又打趣說:「我不能講給小郭子聽,說不定他真的拿去賣錢了。」郭冠英在旁忙接著說:「張伯伯,你不用擔心,我早就拿去賣錢了。」席間笑聲不斷,那是最成功的一次采訪。
最令郭冠英覺得可惜的是那段關於長征的談話在後期製作時被刪掉了。其中張學良談到中共長征對他震動很大,曾對其部將們訓話:「我們都是帶兵的人,誰能把軍隊帶成這個樣?不都帶沒了(指吃不了長征的苦)?為什麼他們(紅軍)能做到?」節目中只出現了這段,接下來張學良自答部分都剪掉了,張學良說:「那就是因為他們(紅軍)真有他的主義、思想,他們是一致的。而我們,則不過是混飯吃罷了。」張學良的這段話,正好說明了最初北伐為什麼能成功,紅軍後來為什麼能百死不折,以致最後取得勝利之因。
所以東北易幟之後,為了加強對官兵的黨化教育,張學良曾建議東北大學增開三民主義思想教育課程,然師資力量薄弱,只能從國民黨軍隊中挑選一些幹事來充當教員。當時東北大學代理校長寧恩承反對開設這門課程,他認為缺乏像樣的老師,那些幹事們多數不學無術,知識貧乏,當時還鬧了不少笑話。寧恩承先生講的這一段可惜也被剪掉了。
「松花江上」響起童真的歌聲
郭冠英先生是一直主張要張學良回東北看一看的,而且張學良曾親口跟他說:「想回東北看看的。」據最後一任保護張學良特勤組的隊長李振元說,原來1993年少帥是准備參加何世禮(原張學良的隨從官)的孫子在香港婚禮之後從香港回東北的,後因何世禮太太去世,其孫子的婚禮改在美國舉行而只好作罷,據少帥當年的解釋是怕回家鄉心情太激動,再加上趙四小姐常勸他,反正都成了基督徒,什麼事都看開了。
然而,為了整個紀錄片有個精彩的結尾,也為了再次撩起少帥的愛國思鄉之情,郭冠英匠心獨運,特地叫自己的孩子(一個12歲、一個10歲)學唱《松花江上》這首歌。這首歌很難唱,但兒女們都覺得義不容辭。到采訪少帥的最後一天,郭冠英帶著妻兒,捧了一大盆花到張家。那天,少帥為郭冠英的子女們題了「愛人如己」四個字,孩子們圍在張老身邊唱《松花江上》這支歌,少帥很興奮,並「嗯嗯」地和著旋律,這或許是少帥自幽禁以來第一次完整地聽到這首歌,而且是用稚嫩的童聲去敲打著一個已被戰鼓敲得耳聾了的中國老人的耳膜,或許敲打到了老人心裡最柔軟的那個部分,當天的采訪非常圓滿。
原來郭冠英是打算在片頭及結尾處的《松花江上》都用純真的童聲配音的,可最後製作公司還是改用了專業的男中音演唱,到底哪個效果好?各說各理。最可惜的還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話被剪掉了,如果用來作節目的結尾就再好不過了。張學良說:「年輕人,不要自私,知道外患才知道你的國家,你能存在還是因為自己的國家,你看亡國奴,沒了國家多可憐。你看看人家強國人多厲害,要國家強,你要佔這個便宜,你自己要盡力量。」
在采訪過程始終,張學良一直說他最佩服的就是周恩來,周恩來一直想營救他,至死都念念不忘。在50年代周恩來亦託人傳話給蔣介石,要他不要殺張,「否則大家將來也不好見面」。同時,宋美齡、宋子文也一直護張,所以張一直未遭受到楊虎城那樣的不幸。其實,自蔣經國死後,張學良就已完全自由,他離台定居夏威夷,也不要台灣當局「批准」。郭冠英坦言,少帥其實是個隨心所欲、不太深思的人,他壞也壞在這一點上,所以外界人士不要再根據自己的主觀臆想,給少帥編一部政治上的《人間六月天》。(作者:王明青/轉自《新民周刊》)
《世紀行過———張學良傳》購播記實
西安事變主角、牽動著千萬人心的少帥張學良,在被蔣介石軟禁半個世紀之後,近年已自由自在地居於美國檀香山。但他大半個世紀仍未還鄉,近日雖已度過百歲,卻與白山黑水的東北故鄉仍天涯路遠。不過,最近,少帥的風采卻在香港鳳凰衛視開播邁向五周年之際,進入了千家萬戶,走進了數億觀眾的心坎。離鄉六十載的少帥,終於坐著「鳳凰」,回到神州大地。

Ⅶ 張學良是怎麼樣的人

張學良,大漢奸、賣國賊
紈絝子弟,「民國四公子」之首。丟失東北的千古罪人。
張學良總做令人大跌眼鏡的事情,每每出人意料。1928年,一改從前奉系凡是失敗出關,就宣布「獨立」,跟中央政府對著乾的慣例,出人意料地宣布「易幟」,歸順國民黨政府。1930年,當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中原大戰打得難解難分的時候,他突然冒出來,宣布調停,實際上是從背後插了馮閻一刀,全不顧狐悲兔死同病相憐的情誼,結果導致馮閻一敗塗地。1931年,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在人們都認為家仇在身的他能抵抗的時候,他卻一槍不發,拱手讓出了東北。1936年,在蔣介石對他已經十分信任的情況下(因為張學良前面幫他的兩件事),出人意料地發動兵諫,扣押了來到西北剿共前線督戰的蔣介石,製造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張學良在歷史應該說做過一些好事,比如易幟,比如辦東北大學,但無論如何都屬於大節有虧之人。身為東北地方的守土長官,居然在日本人發動侵略的時候,下令不抵抗,無論如何掩飾,都說不過去。當時,東北軍雖說在關內有十餘萬人,但根據地東北依然有二十餘萬,發動事變的關東軍,事先並沒有得到日本政府的同意,因此只有1萬多兵力。事變後統計,東北一共損失飛機300餘架,戰車26輛,各種火炮300多門,其中重炮200多門,輕重機槍5864架,步槍15萬支,手槍6萬支,有這樣強大的武力,無論如何,都堪一戰,居然拱手把大片國土讓人,實在是不可思議。縱使不論家仇國恨,生民塗炭,經此事變,作為軍閥的他,老家沒了,家底沒了,就算沒有父親被人炸死之仇,為了自己的根據地,為了自己的財產,也該一戰,可是他卻沒有(有材料說,九一八事變,張學良家產損失金條80000餘條,超過了當時東三省的官銀行的全部損失,一方面可見損失之慘重,一方面則表明,張氏父子在東北搜刮之烈)。
九一八的過失,過去我們的史書一直是算在蔣介石身上的,說是蔣介石下令讓他不抵抗,甚至還煞有介事地說什麼,不抵抗的電報一直藏在張學良的夫人於鳳至身上。其實,張學良本人一直都承認,不抵抗是他自己的決策,現在的檔案也證實了這一點。而且,早就有學者指出,即便是蔣介石讓他不抵抗,以當時他實質上屬於獨立軍閥的身份,在涉及國家和自身利益的時候,也完全可以「抗命」不遵。所以,九一八的不抵抗,只能是他的責任,賴不到別人頭上去。對於一個人來說,尤其是負有重大責任的人,某些錯誤是不能犯的,一犯就是千古罪人,百身莫贖。
當時的人們和輿論,並不像解放後人們那樣看張學良,九一八事變之後,聲討聲鋪天蓋地而來,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在罵他賣國,罵他無恥。最有名的是馬君武的兩首仿李義山的《北齊》詩:「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當行。溫柔鄉是英雄冢,哪管東師入沈陽。」「告急軍書夜半來,開場弦管又相催。沈陽已陷休回顧,更抱佳人舞幾回。」(趙四是指趙一荻,朱五是指朱啟鈐的女公子朱湄筠,常陪張學良跳舞的。蝴蝶是著名電影演員胡蝶,當時確在北平拍電影,但是否跟張學良有如此密切的關系,不得而知。)上海的報界還傳說,德國有報紙提議把本年度的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張學良,獎勵他維護東亞以及世界和平的貢獻,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因此,那個武力決定一切的年代,擁有幾十萬大軍的張學良,不得不在1933年下野出國,可見當時他的不得人心。後來的歷史書寫,把這個經歷也說成是蔣介石找來張學良,要他替自己頂罪,張學良出於義氣,答應了。無疑荒唐透頂,既然當時人們並沒有像後來一樣,認為丟失東北是蔣介石的過錯,蔣又何必要張來頂罪?
實際上,後來之所以出現那麼多為張學良開脫的歷史解釋,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西安事變。因為西安事變,張學良成了民族英雄,一白遮百丑,所以,他之前的所有作為,哪怕非常不堪的作為,都有了借口,甚至有了正面的意義。
一位資歷很高的黨內歷史學家講過,說是在中國現代的歷史上,不管你是流氓地痞,土匪軍閥,只要最後跟黨合作,就有光明的前途。反之,管你是什麼紳士、學者,不跟黨合作,就什麼都不是。我想,這就是我們在很長時間段內的歷史評判准則,在這個准則里,黨是唯一的衡量尺度,所有的好壞,善惡,所有的揚抑,褒貶,都以跟黨的關系為准,即使是歷史本相,而且這個本相已經為檔案材料所證實,也得根據黨的需要加以改變,就像我們把不抵抗的屎盤子,硬是從張學良頭上移開,轉而扣在蔣介石頭上幾十年一樣。

譽美自己所喜愛的人,是人的天性,只是這種天性,不好濫用在歷史評價上,否則,我們的歷史學家,就變成了護犢子的家庭婦女,追星的少男少女。誰都知道,這種家庭婦女加追星少年式的歷史書寫,對所有想要了解歷史的人來說,都是毒葯。

最後要說的是,雖然我們這邊對張學良深情款款,贊美有加,但晚年的張學良卻並不買賬,寧肯客死萬里之遙的他鄉,也不肯葉落歸根,回到自己的父母之鄉。大概,其中最大的障礙,令張學良最擔心的,恰是這種鋪天蓋地的不虞之譽。

Ⅷ 歷史上對張學良的評價應該有多數答案沒標准答案

歷史,自古都是成王敗寇。張學良是軍閥出身,又是蔣介石部下,但他的愛國情懷,促使他兵諫蔣介石,發動的西安事變,協助了共產黨。
現在是共產黨勝利了,所以對他總的來說是褒揚,但因其出身,並未大事宣揚。但如果是蔣介石贏了,那張學良一定被貶為千古罪人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察角度,評價標准。要想真正的品讀一個人,一定要全方面的了解有關史實,至於裡面的評論文字,只是個參考。
我本人對張學良是非常敬佩的。他的確是出身軍閥,但他出生在那樣的家庭,不是他能決定的。當時國共兩黨都打著救國救民的旗號,誰能看出來哪個黨真的能救國啊,只能賭,而張學良賭了蔣介石,把寶壓在他的身上。但當形勢日漸清晰,他毅然不顧自身安全,發動了西安事變,兵壓蔣介石,響應了共產黨。這足以說明他是個愛國愛民的好官軍。他也重情重義,他和蔣介石是有私交的,兵諫是在多次勸諫未果的情況下發動,迫不得已,但事後他還是善待蔣介石,放出了他,要不是他念私情,也不至於被關那麼多年,這樣的結局難道他沒有料到嗎。他也是個有種的人,少年事後張學良是吸食鴉片的,像他那樣的公子哥,有錢有勢,不愁吃穿,本來可以那麼逍遙下去,可他決定了戒掉鴉片,就毅然戒掉了,試問現在有幾個人有這樣的魄力?
他的一生值得同情,一生攪合在政治的漩渦中,晚年在美國,多次想回過,回他的東北老家,可政治牽絆,牽涉太廣,都無法實現他的心願,就那樣,帶著遺憾,離開了人間。

Ⅸ 張學良以前被關閉的地方是哪裡

1936年 36歲 12月31日,軍法會審結果,張學良被判處十年有期徒刑。剝奪公民權5年,他從宋子文公館移住南京中山門外孔祥熙公館。 1937年 37歲 1月4日,國民政府發布『特赦令』,但仍將張學良交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束。張從此開始幽居生涯。 1月13日,遷移浙江奉化溪口鎮雪竇山中國旅行社。 2月17日,致函於學忠,希望維護東北軍團結。 3月30日,於學忠到溪口見張。 冬,遷移安徽黃山「聽濤居」。十天後遷移江西萍鄉「絳園」。 1938年 38歲 1月,遷移湖南郴州蘇仙嶺。 3月,遷移湘西沅陵鳳凰山。 1939年 39歲 11月下旬,日軍進犯湖南,張又遷移貴州修文縣陽明洞。 1940年 40歲 2月,於鳳至因病赴美就醫,趙一荻由香港到陽明洞陪張幽居。 1941年 41歲 5月,張因患盲腸炎到貴州中央醫院做手術,出院後移住貴陽黔靈山麒麟洞。 1942年 42歲 2月,遷移貴州開陽縣劉育鄉。 1944年 44歲 春,移居距息蜂縣15華里的陽朗壩。 初冬,日軍進犯湘南,貴陽告急,張遷移黔北桐梓縣天門洞。 1945年 45歲 春,東北籍國民黨中央委員莫德惠到桐梓天門洞。 1946年 46歲 11月2日,遷移重慶戴笠公館。不久被騙到台灣新竹井上溫泉(也稱清泉)。 1947年 47歲 10月,保密局設計委員會主任張嚴佛奉命陪張居住數月。 是月,張治中夫婦到井上溫泉看望張學良。他托張治中向蔣介石提兩點要求:(一)恢復自由;(二)希望劉乙光搬出本該由他居住的房子。張治中的此次控訪引起蔣的不快。蔣介石手諭:「以後非經他批准,任何不人不得見張學良」。 1954年 54歲 5月下旬,在蔣介石官邸與蔣晤面。 1957年 57歲 9月,蔣介石70壽辰前夕,張學良託人送蔣一塊金錶,以示祝賀。蔣介石回贈一根拐仗,表示謝意。 1959 59歲 蔣介石下令解除對張學良的管束。張學良提出要在台北市郊自己蓋房。蔣經國表示贊成,並親自在台北市北投復興崗給張學良選擇地皮。 1961年 61歲 張學良新居落成後,蔣經國給張送了一套客房用的傢具。此房是棟兩層小樓,位於北投路70號。張學良自己買了一部二手福特汽車,可以自由進城拜訪張群、莫德惠老朋友。在台的親朋故舊偶爾也去看望他。 8月30日傍晚,張學良在寓所會見了他的長女張閭瑛及丈夫陶鵬飛教授。這是他25年來首閃見到他久別的女兒和他未曾謀面的女婿。 8月,周鯨文應台北「國民政府」之邀,出席陽明山座談會。經有關方面批准,前去會見分別25年的老朋友張學良。 1964年 64歲 7月4日,64歲的張學良與53歲的趙一荻正式結婚。他們經過20多年與世隔絕、相依為命的生活後,在台北杭州南路美國人吉米·愛爾竇的家中舉行婚禮。愛爾竇是張學良的老朋友,證婚人是年已百歲的陳維屏牧師。女方證婚人是黃仁霖。13人的來賓中有宋美齡、張群、王新衡、莫德惠、何世禮、馮庸等。 1966 66歲 7月,周鯨人又一次到台訪問張學良。這時張學良正在參加美國一家神學院的聖經函授學習,並著手翻譯一本有關基督教的書。精神更集中宗教了。 1971年 71歲 周鯨文再次訪張學良,被警察人員擋駕,說張先生旅遊去了。 1975年 75歲 4月5日,蔣介石在台北士林官邸去世。次日,張群電話告訴張學良。 4月8日,張學良和趙一荻前去弔唁,並送去自己題寫的輓聯:「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爭 ,宛若仇讎。」 1976年 76歲 張大千從巴西回台定居,在台北市郊外雙溪自建摩耶精舍。張學良與這位老朋友經常會晤。後來在張大千的提議下,張學良、張群、王新衡(監視張學良的特務,後來成為朋友),每月在摩耶精舍歡聚一次,人稱「三張一王團團會」。 蔣經國當上台灣「行政院長」後,張學良與蔣經國達成君子協定,每半年兩人會面一次。 1978年 78歲 蔣經國被選為台灣的「總統」,第一個打電話祝賀蔣經國的就是張學良。 1979年 79歲 10月5日(中秋節)下午,張學良應邀,到蔣經國官邸參加蔣經國夫婦舉行的中秋節茶話會。這時張學良在台北第一次露面。前去參加的還有張群、何應欽和張大千等。10月10日,參加「雙十節」慶祝大會,就座中央觀禮台上。 1980年 80歲 春,張學良的好友、前東北馮庸大學校長去世,張學良、趙一荻前去參加追思禮拜。 9月,四子閭琳到台北看望父母親張學良和趙一荻。 10月20日,張學良偕夫人由「總統府」副秘書長張祖詒和副參謀長馬安瀾陪同,訪問金門,眺望大陸。 1981年 81歲 9月18日,到台北榮民總醫院看望齊世英。 1983年 83歲 4月2日,任張大千治喪委員會委員。 1984年 84歲 6月,張學良五弟張學林之女張閭蘅從香港到北京談商務時,受伯父之託特地看望呂正操,並介紹了張學良在台北的情況。 1985年 85歲 12月25日,看西安事變影片時,因心情激動沒看完就離去。 1986年 86歲 3月13日,張學良與趙一荻陪同張群游覽桃園龍潭小人國。 1987年初,張學良又托張閭蘅帶給呂正操詩作。 1988年 88歲 1月14,張學良到強北榮軍總醫院懷遠堂弔唁蔣經國,並向他這位老朋友深鞠躬。 3月4日,東北大學在美校友會邀張學良赴美參加東北大學建校65周年和張學良兼任校長60周年紀念會,由於台灣當局未予允准,未能成行。會後50多位學者和熱心人士聯署簽名,成立 了「爭取張學良將軍全面自由」執行委員會,並致函繼任「總統」李登輝。要求李作出答復。當局迫於無奈,讓有關人士「同張學良進行商討」,決定以發表公開信的方式處理這件事。是月26日,台灣各大報紙都在顯著位置登載了以張學良名義寫的公開信。 1989年 89歲 5月31日,張學良復函日本人池宮成晃:「華函奉悉,老配林下寒居,素不見來客,警請原宥。老朽年歲衰邁,目朦手軟,又乏記室,對於一般信件素不作復。感先生素昧平生,遠邦厚誼,破例勉為動筆,字跡草率,文句粗陋,先生當可見及矣。願上帝祝福!」 11月26日,張學良給居住上海的杜重遠夫人侯御之復信:「御之夫人惠鑒:11月10日來信及照片8張俱已收到,我十分欣慰。你辛苦扶養子女成人,仲(重)遠有知,當已含笑地下也。我也為你驕傲。我目力衰退,書寫費力,恕不多寫,願上帝祝福你!」 1990年 90歲 1月30日,於鳳至在美逝世,享年92歲。 6月1日,台灣各界人士慶祝張學良90華誕。 6月3日,是張學良90華誕。5月30日,鄧穎超特電祝賀。 5月末,張學良書寄呂正操《謁延平祠舊作》。 6月6日,東北大學校友會等在沈陽慶祝張學良將軍90華誕。 6月17日和8月3日,日本 NHK電視台采訪組三次訪問張學良。 2月16日,張學良復函沈陽張學良陳列館:「敬啟者:茲收到《張學良將軍》共五冊,十分感謝,專此萬事如意。 3月10日,張學良與夫人趙一荻赴美探親。 3月14日,張學良夫婦去了兒子張閭琳居住的洛杉磯。 4月10日,張學良單獨去到紐約。 4月17日,張學良在紐約公開露面。 6月25日,張學良結束了在美國105天的控親訪友和旅遊,從舊金山返回台北。 3月8日,國家教委正式批准東北大學復校。新的東北大學校名,由張學良題寫。 1997年 97歲 6月6日,在夏威夷會見了率團訪美的瀋陽市市長慕綏新。 2000年 100歲 6月,夏威夷時間22日上午11點11分,陪伴張學良將軍大半生,人稱「趙四小姐」的張學良夫人趙一荻女士,因肺炎及並發症,逝世於檀香山史特勞比醫院,享年88歲。張學良遽然痛失老伴十分傷痛,沉默不語地坐在輪椅上,淚水緩緩流下來。 2001年 101歲 10月15日,張學良將軍因病搶救無效在美國夏威夷逝世,享年一百○一歲。

Ⅹ 抗日英雄事跡5條,要精簡再精簡格式為:某某人做了什麼英雄事跡,有沒有犧牲。很急急急急。懸賞5分呢!

張家福

戴安瀾將軍率領200師在緬北山林里戰死,全師打得只剩下幾百號人,是這些殘存的官兵千里迢迢把將軍的遺體運到昆明。

張家福就是戴安瀾將軍率領的200師的一個上尉也是將軍的秘書,他就是把將軍遺體運回昆明的人之一,「在雲南省的騰沖縣,由縣長張問德領全縣父老鄉親沿街而跪,迎接我們200師的官兵。我當時就下了決心:可愛的祖國,為了你,為了我們的土地,我還要上前線。」1846年在雲南定居,生有一子一女,1948年被GCD逮捕,1976年釋放,這時他已經72歲。他在勞改隊里印象最深的是1958年去文山修水庫,從1月到8月,130人只回來了30個,一頓飯只有6兩紅薯片。釋放之後分去舊冶煉廠當工人,年年是先進工作者,82歲退休,現在每月退休費只有420元

安順花

安順花,朝鮮族,1909年出生於朝鮮咸鏡南道瑞川郡一個貧苦的家庭。1930年,她和丈夫李鳳珠一起背井離鄉,來到中國吉林省,在琿春縣一個大地主家裡做佃農。

1930年10月,安順花和丈夫一起加入了共產黨領導的「反日會」,負責通信聯絡工作。她工作認真,積極勇敢,每次都很好地完成了任務。1931年1月,安順花光榮地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一名朝鮮族女黨員。

1932年4月,李鳳珠被黨組織調到金區黨委工作,安順花參加了抗日游擊隊。1933年秋,安順花帶領7名婦女為抗聯游擊隊縫制軍裝。1934年春,她帶領的縫紉組被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獨立師四團縫紉隊,安順花任隊長,從此開始了艱辛的軍工生活。她帶領縫紉隊背著機器和布匹隨部隊轉戰,利用日偽軍「討伐」的間隙生產軍服。從琿春到汪清,從金倉到寧安,到處都留下了縫紉隊的足跡。

1937年3月26日,日偽「討伐隊」來密營襲擊。安順花為掩護同志們,不幸被捕,敵人對她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審訊、逼問,撕扯她的頭發,撕破她的衣裳,砍掉她的雙手,都沒能使她屈服。兇殘的日寇用削好的木楔子一根根釘入她的胸部和腹部,直到氣絕,年僅28歲。

劉黑仔

短槍隊長威震港九

在日本侵略軍侵佔香港期間,香港、九龍曾活躍著一支威震港九、使日寇漢奸聞風喪膽的短槍隊,這就是劉黑仔率領的廣東抗日游擊隊港九大隊短槍隊。

劉黑仔,原名劉錦進,1919年生,廣東省寶安縣人。因為他身體結實,皮膚較黑,人們便親切地稱他為「劉黑仔」。

1939年,劉黑仔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12月,經黨組織批准,到惠陽坪山參加惠(陽)寶(安)人民抗日游擊隊。1941年,劉黑仔任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惠陽大隊短槍隊小組長,主要任務是保證部隊供給,偵察敵情,打擊日偽漢奸特務。

1942年2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擴編為游擊總隊(後稱東江縱隊),並立即組建港九大隊,統一領導港九地區的抗日武裝斗爭。港九大隊下屬有短槍隊和幾個區中隊,劉黑仔先後任短槍隊副隊長、隊長。他帶領短槍隊忽東忽西、時隱時現、神出鬼沒地襲擊日本軍營,摸掉日軍崗哨;扮成敵探,擊斃漢奸特務隊長肖九如;化裝成日軍小部隊,活捉日軍特務東條正之大佐;設計消滅日軍多名密探和特工……短槍隊就這樣巧妙地襲擊日軍,懲辦漢奸,掩護和支持整個大隊的行動。劉黑仔的名字使日偽軍聞之喪膽,多次用重金懸賞他的人頭。

日本投降後的1946年5月,劉黑仔等10人在一次與國民黨反動派軍隊的戰斗中,不幸犧牲,年僅27歲。

馮安邦

馮安邦,陸軍中將第四十二軍軍長,字化民,山東省天祿縣馮家鋪人。

一八八五年生。先世以耕讀傳家,在鄉間很有聲望。馮安邦的青年時代,正值清末,民不聊生,他只得遠走他鄉,入伍為兵。民國後,轉隸第十六混成旅馮玉祥麾下。

一九一七年任該旅騎兵營排長,參加了討伐張勛復辟的作戰。

一九二一年,隨軍入陝,參加討伐陝督陳樹藩之役,因功晉升第十一師工兵營連長。次年調該營營副。

一九二四年,參加馮玉祥發動的首都革命,招升營長。

一九二六年九月,馮玉祥於綏遠五原誓師,就任國民聯軍總司令職,馮安邦升任第一師工兵團團長。

翌年夏,被派往寧夏訓練部隊,因成績優異,晉升第十六師第四十八旅旅長,旋調任第三混成旅旅長,隸孫連仲麾下。

一九二八年,西北回族軍閥為爭奪地盤與西北軍發生沖突。一時河隍等地的馬仲英、韓進祿及馬廷瓤兄弟紛紛乘機而起。馮安部奉調甘肅征剿,首先在南大通阻擊馬廷部部十且,韓進祿部退出河州,猛撲天水並將其逐出永登、涼州。馮安邦與吉鴻昌部堅守天水,力克強敵,迫使韓部與馬仲英會合後向紙縣臨譚清退,是謂隴南之役。隨後,馮部跟蹤追擊,於次年一月攻陷長拉麻川村落。不料,馬仲英部轉撲寧夏,寧夏後方告急。馮安邦率軍回剿,再次告捷,遂因功搖升為第二十六師師長,並代理寧夏省主席。

一九三〇年,蔣馮閻大戰中原,馮安邦部隸龐炳助第二路軍,由鄭州以南地壓東進,投入隴海線反蔣作戰。作戰結果反蔣軍失敗。十月下旬,馮安邦隨孫連仲投蔣,所部被編入孫之第二十六路軍,調魯西駐扎。

一九三一年春.馮安邦隨第二十六路軍由山東開往江西興國、瑞金、寧都一帶,參加對工農紅軍的圍剿。同年十二月,該軍將領趙博生、董振堂率一百七千餘人在寧都舉行起義,投向紅軍。二十六路軍元氣大傷,孫連仲被迫收容殘部,重新整編,馮安邦出任新組建的第七十四旅旅長,下轄兩個團。

一九三二年,第二十六路軍在宜黃遭到紅軍慘重打擊,實力更減。孫連仲被迫再次實行改編,將原第二十五師縮編為一個旅,由馮安邦任旅長,第二十七師也縮編為一個旅;兩個旅合編為第二十七師;二十七師與獨立第四十四旅組成第四十二軍。師長、軍長職均由孫自兼。同年十二月,馮安邦晉升第二十七師師長,率軍進駐安樂縣。一九三三年初,奉命入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高級班受訓。結業後,返回江西。

一九三四年,蔣介石洞二十六路軍開往宜昌、宜都一帶,「圍剿」湘鄂邊區紅軍。馮安邦部奉派公安、石首參加「圍剿」作戰。一九三五年,調往江蘇淮陰一帶整訓。 七七事變生的爆發引燃了民族抗戰的聖火。七月九日,二十六路軍即接到了開赴保定、石家莊集中,支援第二十九軍保衛平洋的命令。十二日,部隊開投北上,踏上了抗擊日寇的光榮征途。行前,馮安邦慷慨激昂地表示:「殺敵報國,就在此時!貪生怕死,保存實力的軍人,是國民革命的敗類,不算是炎黃的子孫」! 北上後,馮安邦率第二十七師布防於北平以南琉璃河一線。八月中旬,日軍在攻佔北平後,沿平漢路南下,第二十師團向二十七師陣地發起攻擊。馮安邦指揮官兵應戰,多次挫敗其攻勢。

九月十八日,二十七師奉命撤離琉璃河,退往石家莊休整。九月下旬,受命擔任平漢線以南、淖淪河北岸一線的守備。九月三十日,第二十六路軍被擴編為第二集團軍,孫連仲任總司令,馮安邦升任第四十二軍軍長,轄第二十七師(自兼)和獨立第四十四旅。

十月上旬,沿平漢路南下的日軍第二十師團連克津淪河北昆的靈壽、平山、新安、正定,十日攻佔石家莊。馮安邦奉命東移,援助晉軍守衛山西。十月十二日,四十二軍抵達娘子關一線。馮安邦令二十七師一部佔領北峪,支援友鄰第十七師作戰,主力則集結於娘子關附近,獨立第四十四旅進佔六嶺關,阻擊西進及南下之敵。十四日拂曉,馮安邦組織部隊向占據舊關之敵發動反攻,並令二十七師一部向新關、核桃園和大小龍窩出擊,配合反攻行動。舊關日軍經我反擊,退據東南高地頑抗。核桃園及大小龍窩之敵遭到反擊後,奪路逃竄,馮安邦急令二十七師七十九旅派隊堵截,將日軍包圍。經二小時激戰,將該敵全殲。同日,舊關日軍向馮軍反撲,經奮勇阻擊,日軍敗走。其後,馮安邦令二十七師在大小龍窩至自石頭之線設防,獨立四十四旅則固守六嶺關,並同夏口村、洪子店一帶八路軍部隊取得聯絡,於十四日合力擊退經洪子店西犯之敵。十五日,二十七師再次擊退由1日關批犯之敵。十六至十七日,馮安邦指揮四十二軍反擊舊關、關溝之敵,~未果。 二十日,日軍發動猛攻,馮軍據險死守,激戰至暮,與效形成對峙。二十二日,日軍增兵攻擊,馮部傷亡用累,被迫沿正太路西撤。十一月一日,轉移途中的四十二軍遭敵包圍,馮安邦揮軍死戰,付出重大犧牲才得以突圍。突圍後,二十七師向太原轉移,後轉向汾河兩岸。獨立四十四旅向芹泉鎮轉移。經連日苦戰,四十二軍殲滅日軍第二十師團七十七聯隊大佐聯隊長鯉登行一以下一千餘人,自身傷亡也極大。太原會戰結束後,馮安邦率部開赴河南許昌補充整頓。

一九三八年三月,第二集團軍劃歸第五戰區指揮。其時,日軍第十師團不顧東面第五師團攻勢受阻,直撲台兒庄,企圖一舉攻克徐州,打通津浦線。鑒於孫連仲部隊以善於防守著稱,第五.戰區決定令其擔任守衛台兒庄的重任。三月十八日,孫連仲部奉命由河南歸德(今商丘),許昌東開徐州。二十一日,一部抵台兒庄。其中,、立第四十四旅為總預備隊,並接替五十二軍擔任台兒庄至韓庄間運河南岸的防務。二十三日,二十七師抵徐州以北汪柳泉。二十四日晨,日軍正式向台兒庄發起猛攻,當晚突入台兒庄東北角。中國軍隊據城死守,將入城日軍殲滅,堵住了缺月。馮安邦嚴令獨立四十四旅固守運河一線,並派一部北出朝魯溝,威脅日軍側翼。次日,二十七師徒步開抵台兒庄,擔任城外右翼防禦,准備側擊日軍左翼。二十七日,日軍得到增援後,對台兒庄再次發起進攻,佔領城寨東北角。馮安邦親赴右翼督戰,率二十七師協同三十一師反擊劉家湖日軍,將劉家湖包圍,與敵展開自刃廝殺。激戰一直持續到三十一日,有效地牽制了日軍對台兒庄城的進攻,減緩了守城軍的壓力。至四月一日,台兒庄城內守軍傷亡近半,西北門、東門、北門、東南門均淪入敵手,守軍僅據有北站、西關和南門。 為了支援城內守軍,四月二日凌晨,馮安邦特令敢死隊二百餘人附一營士兵從東門攻入城內,襲擊城內日軍左側背,一度攻佔了東門和城東北角。同日,二十七師與日軍坂本支隊在台兒庄以東發生了空前激烈的陣地戰。馮安邦乘馬督戰。官兵視死如歸,予敵以慘重打擊。

日軍《戰斗詳報》稱:「研究敵第二十七師第八十旅自昨日以來之戰斗精神,其決心勇戰氣概,……全部守軍頑強抵抗直到最後。以至於此狹窄的散兵境內,重疊相枕,力戰而死之狀,雖為敵人,睹其慘烈之狀亦將為之感嘆。曾使翻譯勸其投降,應者絕無。」此役,二十七師僅營長即陣亡三名。四月三日,敵坂支隊與漱谷支隊會合後,即發起猛攻,從北、東、南三麵包圍了台兒庄。馮安邦急令獨立四十四旅一個團開赴台兒庄南門外堵截日軍,並阻敵渡河。經過城內外中國軍隊的共同努力,終於頂住了日軍的最後一次猛攻。

四月四日,外圍中國軍隊已開抵台兒庄附近,對台兒庄構成大包圍態勢。五日,馮安邦令二十七師組成敢死隊,發動夜襲,攻佔了台兒庄東北的孟庄、裴庄、邵庄、彭村、滄浪廟,日軍向東北、西北兩個方向清退。六日,日軍主力為免於後路被斷,乃竄入峰縣附近之漳山、龍山及稅廓等堅固圍寨內死守待援。七日,台兒庄城內之敵被徹底肅清,台兒庄戰役取得決定性勝利。 隨後,馮安邦率四十二軍參加了峰縣追擊戰,於八日攻佔了金陵寺一帶,堵擊逃竄之敵。十四日,奉命夜襲福家莊和峰縣南關,受阻。由於日軍援兵已由津浦線南下,開到棗庄附近,台兒庄戰役的最後一戰——峰縣追擊戰遂於四月中旬結束,第五戰區轉入防禦。此後,馮安邦率二十七師在峰縣以南監視當面之敵,並阻敵增援,斷敵補給。

五月五日,馮安邦及二十七師師長黃椎松親率該師主力與日軍第十師團第六十三聯隊激戰於泥溝西庄,斃敵大隊長吉幟重冶少佐以下四百餘人。由於馮安邦指揮作戰有功,國民政府明令授予青天自日勛章。 徐州撤退中,馮安邦率第二十七師轉歸第二十七軍團軍團長張自忠指揮。所部首先在郝寨、蕭縣附近佔領陣地,掩護大軍集結,爾後又佔領徐州西北九里山陣地,協同張自忠部完成了掩護主力突圍的艱巨任務。

徐州突圍後,馮安邦部經江蘇淮陰退往大別山區,在鄂豫皖邊區小界嶺一帶抗擊來犯日軍,曾死守陣地四十餘天,使日軍未能越雷池一步。一九三八年十月,馮部奉命向襄樊轉移。由於部隊連續作戰,減員很大,馮安邦擬請將五十二軍並入張自忠第三十三集團軍建制,自己則坐鎮襄陽收容潰散部隊。不料,日軍航空兵於十一月三日對襄陽實施猛烈空襲,昭明台、東門街一帶被炸成一片瓦礫。在一片混亂中,馮安邦從容不迫,不肯逃避,在春風旅社不幸被炸傷腹部,當日殉國。享年五十四歲。

馮氏身軀魁偉,勇武過人,性格朴實,治軍嚴明。尤其值得贊賞的是,由於長期服役於西北軍,深受馮玉祥先生愛民思想的熏陶,馮安邦熱心於賑濟貧困,盡力於慈善教育。每到一地,常組織部隊協助百姓耕作收獲,修築道路等等。自己的薪俸所入,也常常悉數捐出,接濟寒苦或創辦學校。殉國之後,家無余財,遺族生活均靠僚屬們集資安頓。為了紀念他,當時贛南的永豐、湘西的慈利、鄂北的應山等地都築有「化民橋」。 馮安邦犧牲後,被安葬於襄陽南七、八里的周公廟附近烈士塔中。國民政府特令發給治喪費一萬元,並准照上將陣亡例給恤。一九四零年九月二十五日,國民政府發布褒揚令,表彰了馮安邦「奮跡戎行,戰必先驅」的抗日功勛。

仵德厚

台兒庄戰役中,仵德厚帶領均由中校軍官組成的敢死隊,和三營官兵一起殺入台兒庄城內,與日軍展開了一天一夜的血戰,日軍龜縮到城西北等待增援。次日,在李宗仁將軍的命令下,仵德厚手舞大刀,腰束手榴彈,率領敢死隊向日軍發起最後的沖鋒。仵德厚的敢死隊里只有三個人活了下來。之後在八年抗戰里,仵德厚率部與日軍血戰數十次,由於功勛卓著被升為少將。1949年在太原被GCD俘虜,當年8月被判處有期徒刑十年。1959年刑滿釋放,被指定到太原一磚廠當工人,直到1975年才回到故鄉陝西涇陽,而1974年他的父親已經逝世,緊接著妻子也因為子宮癌去世。回家之後仵德厚成為一個農民,從1976年到1986年他沒有領到國家一分錢,到了現在政府每月發他300元的補助,這讓他非常滿足,他說他感謝GCD的恩情。仵德厚患有嚴重的前列腺疾病,沒有錢根治,他一直吃一種很便宜的葯,吃完總得昏迷幾個小時。在鳳凰衛視采訪他後,世界各地的許多華人打來電話,托鳳凰衛視向這位抗戰老兵轉達敬意。一位馬來西亞華僑寄來2萬港幣為他治病,還有幾位海外觀眾不遠萬里到涇陽看他,仵德厚對他們說:「受之有愧,所有的榮譽都應屬於那些死難的英雄。想當初和我一起參加抗日的弟兄,幾千人跟著我干,最後只有幾個看到抗戰的勝利……」此時他泣不成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