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英國大臣訪問天津結果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英國大臣訪問天津結果

發布時間: 2022-05-21 21:45:51

❶ (15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華,要求開放天津、寧波等地通商。乾

(1)英國殖民擴張或發展海外貿易;中國閉關鎖國。(2分)廣州、上海依據《南京條約》,天津依據《北京條約》(2分)
(2)禁煙運動或虎門銷煙(1分)這種觀點是錯誤的。(1分)中國禁煙運動是維護中華民族利益的正當行為 ,不是侵略行為;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國帶來嚴重危害,這才是可恥的侵略行為。(2分)英國發動鴉片戰爭(1分)
(3)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爭。(2分)
(4)①政治:打擊了帝國主義,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2分)②經濟:有利於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2分);③思想文化: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習;(2分)(任答出兩點給4分)

❷ 高一歷史題1861年一位英國傳教士進入中國內地,借傳教搞非法活動,地方官員加以阻止,他傲慢地

答案是錯誤的,1861年中日甲午戰爭都還沒有爆發啊

天津條約是二次鴉片戰爭中,英國、法國、俄國、美國於清咸豐八年(1858年)強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別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1、《中俄天津條約》
6月13日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俄國駐華公使普提雅廷在天津簽訂。共十二款。
主要內容:(1)俄國得在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台灣(台南)、瓊州等七處口岸通商,若他國再有在沿海增開口岸,准俄國一律照辦;(2)俄國得在中國各通
商口岸設立領事官,並派兵船在這些口岸停泊;(3)俄國東正教教士得入內地自由傳教;(4)中俄兩國派員查勘「從前未經定明邊界」(實際上是
要藉此侵佔中國領土);(5)日後中國若給予其他國家以通商等特權,俄國得一律享受。
2、《中美天津條約》

原稱《中美和好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美國以調停為名誘迫清政府訂立。6月18日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美國駐華公使列衛廉在天津簽訂。共三十款。
主要內容:(1)清政府倘准
許其他國家公使駐北京,應准美國一律照辦;(2)增開潮州、台灣(台南)為通商口岸(後來開埠時潮州口岸設在汕頭);(3)耶穌教教士得自由
傳教;(4)擴大片面的最惠國待遇,即:清政府給其他國家的特權,「無論關涉船隻海面、通商貿易、政事交往等事情」,美國得「一體均沾」;
(5)確定領事裁判權。
3、《中英天津條約》及《中英通商章程善後條約》
1858年(咸豐八年)6月26日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在天津簽訂。共五十六款,附有專條《中英通商章程善後條約》。
主要內容:(1)英國公
使得住北京,並在通商各口設領事官;增開牛庄、登州、台灣(台南)、潮州、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後來開埠時,牛庄口
岸設在營口,登州口岸設在煙台,潮州口岸設在汕頭);(2)耶穌教、天主教教士得自由傳教;(3)英國人得住內地游歷、通商;(4)英國商船
可以在長江各口往來;(5)中英兩國派員在上海舉行會議,修改關稅稅則;(6)中國給英國賠款銀四百萬兩;(7)確定領事裁判權和片面的最惠
國待遇。
《中英通商章程善後條約》又稱《中英通商章程》,是《中英天津條約》
的補充條款。1858年(咸豐八年)11月8日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在上海簽訂。共十款,附有《海關稅則》。
主要內容:(
1)海關聘用英人;(2)海關對進出口貨一律按時價值百抽五征稅;(3)洋貨運銷內地,只納子口稅百分之二點五,不再納厘金稅;(4)允許鴉
片進口,每百斤納進口稅三十兩。從此,鴉片公開輸入,外貨充斥中國市場。
4、《中法天津條約》
原稱《和約章程》。1858年(咸豐八年)6月27日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法國全權代表葛羅在天津簽訂。共四十二款。另訂《和約章程補遺》六款。
主要內容:(1)法國公使得住北京;(2)增開瓊州、潮州、台灣(台南)、淡水、登州、南京為通商口岸(後來開埠時,登州口岸設
在煙台,潮州口岸設在汕頭),並在各口設領事官;(3)天主教教士得入內地自由傳教;法國人得往內地游歷;(4)凡中國與各國議定的稅則、
關口稅、噸稅、過關稅、出入口貨稅,法國都可「均沾」;(5)法國兵船可以在中國各通商口岸停泊;(6)中國給法國賠款銀二百萬兩。主要內容是:①公使常駐北京。②增開牛庄(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台)、台灣(後定為台南)、淡水、潮州(後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③外籍傳教士得入內地自由傳教。④外人得往內地游歷、通商。⑤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往來。⑥修改稅則,減輕商船噸稅。⑦對英賠款銀400萬兩,對法賠款銀200萬
《中俄天津條約》《中俄天津條約》

《中俄天津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沙俄以調停為名誘迫清政府定
立的不平等條約。1858年(咸豐八年)6月13日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俄國駐華公使普提雅廷在天津簽訂。共十二款。主要內容:(1)俄國得
在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台灣(台南)、瓊州等七處口岸通商,若他國再有在沿海增開口岸,准俄國一律照辦;(2)俄國得在中國各通
商口岸設立領事官,並派兵船在這些口岸停泊;(3)俄國東正教教士得入內地自由傳教;(4)中俄兩國派員查勘「從前未經定明邊界」(實際上是
要藉此侵佔中國領土);(5)日後中國若給予其他國家以通商等特權,俄國得一律享受。

《中美天津條約》

《中美天津條約》原稱《中美和好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美國以調停為名誘迫清政府訂
立的不平等條約。1858年(咸豐八年)6月18日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美國駐華公使列衛廉在天津簽訂。共三十款。主要內容:(1)清政府倘准
許其他國家公使駐北京,應准美國一律照辦;(2)增開潮州、台灣(台南)為通商口岸(後來開埠時潮州口岸設在汕頭);(3)耶穌教教士得自由
傳教;(4)擴大片面的最惠國待遇,即:清政府給其他國家的特權,「無論關涉船隻海面、通商貿易、政事交往等事情」,美國得「一體均沾」;
(5)確定領事裁判權。

《中英天津條約》

《中英天津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
條約。1858年(咸豐八年)6月26日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在天津簽訂。共五十六款,附有專條。主要內容:(1)英國公
使得住北京,並在通商各口設領事官;增開牛庄、登州、台灣(台南)、潮州、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後來開埠時,牛庄口
岸設在營口,登州口岸設在煙台,潮州口岸設在汕頭);(2)耶穌教、天主教教士得自由傳教;(3)英國人得住內地游歷、通商;(4)英國商船
可以在長江各口往來;(5)中英兩國派員在上海舉行會議,修改關稅稅則;(6)中國給英國賠款銀四百萬兩;(7)確定領事裁判權和片面的最惠
國待遇。

《中法天津條約》

《中法天津條約》原稱《和約章程》。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法國強迫
清政府訂立的不平等條約。1858年(咸豐八年)6月27日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法國全權代表葛羅在天津簽訂。共四十二款。另訂《和約章程補
遺》六款。主要內容:(1)法國公使得住北京;(2)增開瓊州、潮州、台灣(台南)、淡水、登州、南京為通商口岸(後來開埠時,登州口岸設
在煙台,潮州口岸設在汕頭),並在各口設領事官;(3)天主教教士得入內地自由傳教;法國人得往內地游歷;(4)凡中國與各國議定的稅則、
關口稅、噸稅、過關稅、出入口貨稅,法國都可「均沾」;(5)法國兵船可以在中國各通商口岸停泊;(6)中國給法國賠款銀二百萬兩。

《中英通商章程善後條約》

《中英通商章程善後條約》又稱《中英通商章程》。《中英天津條約》
的補充條款。1858年(咸豐八年)11月8日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在上海簽訂。共十款,附有《海關稅則》。主要內容:(
1)海關聘用英人;(2)海關對進出口貨一律按時價值百抽五征稅;(3)洋貨運銷內地,只納子口稅百分之二點五,不再納厘金稅;(4)允許鴉
片進口,每百斤納進口稅三十兩。從此,鴉片公開輸入,外貨充斥中國市場。
《中英天津條約》

《中英天津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
條約。1858年(咸豐八年)6月26日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在天津簽訂。共五十六款,附有專條。主要內容:(1)英國公
使得住北京,並在通商各口設領事官;增開牛庄、登州、台灣(台南)、潮州、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後來開埠時,牛庄口
岸設在營口,登州口岸設在煙台,潮州口岸設在汕頭);(2)耶穌教、天主教教士得自由傳教;(3)英國人得住內地游歷、通商;(4)英國商船
可以在長江各口往來;(5)中英兩國派員在上海舉行會議,修改關稅稅則;(6)中國給英國賠款銀四百萬兩;(7)確定領事裁判權和片面的最惠
國待遇。

《中俄天津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沙俄以調停為名誘迫清政府定
立的不平等條約。1858年(咸豐八年)6月13日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俄國駐華公使普提雅廷在天津簽訂。共十二款。主要內容:(1)俄國得
在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台灣(台南)、瓊州等七處口岸通商,若他國再有在沿海增開口岸,准俄國一律照辦;(2)俄國得在中國各通
商口岸設立領事官,並派兵船在這些口岸停泊;(3)俄國東正教教士得入內地自由傳教;(4)中俄兩國派員查勘「從前未經定明邊界」(實際上是
要藉此侵佔中國領土);(5)日後中國若給予其他國家以通商等特權,俄國得一律享受。

《中美天津條約》

《中美天津條約》原稱《中美和好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美國以調停為名誘迫清政府訂
立的不平等條約。1858年(咸豐八年)6月18日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美國駐華公使列衛廉在天津簽訂。共三十款。主要內容:(1)清政府倘准
許其他國家公使駐北京,應准美國一律照辦;(2)增開潮州、台灣(台南)為通商口岸(後來開埠時潮州口岸設在汕頭);(3)耶穌教教士得自由
傳教;(4)擴大片面的最惠國待遇,即:清政府給其他國家的特權,「無論關涉船隻海面、通商貿易、政事交往等事情」,美國得「一體均沾」;
(5)確定領事裁判權。

《中英天津條約》

《中英天津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
條約。1858年(咸豐八年)6月26日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在天津簽訂。共五十六款,附有專條。主要內容:(1)英國公
使得住北京,並在通商各口設領事官;增開牛庄、登州、台灣(台南)、潮州、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後來開埠時,牛庄口
岸設在營口,登州口岸設在煙台,潮州口岸設在汕頭);(2)耶穌教、天主教教士得自由傳教;(3)英國人得住內地游歷、通商;(4)英國商船
可以在長江各口往來;(5)中英兩國派員在上海舉行會議,修改關稅稅則;(6)中國給英國賠款銀四百萬兩;(7)確定領事裁判權和片面的最惠
國待遇。

《中法天津條約》

《中法天津條約》原稱《和約章程》。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法國強迫
清政府訂立的不平等條約。1858年(咸豐八年)6月27日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法國全權代表葛羅在天津簽訂。共四十二款。另訂《和約章程補
遺》六款。主要內容:(1)法國公使得住北京;(2)增開瓊州、潮州、台灣(台南)、淡水、登州、南京為通商口岸(後來開埠時,登州口岸設
在煙台,潮州口岸設在汕頭),並在各口設領事官;(3)天主教教士得入內地自由傳教;法國人得往內地游歷;(4)凡中國與各國議定的稅則、
關口稅、噸稅、過關稅、出入口貨稅,法國都可「均沾」;(5)法國兵船可以在中國各通商口岸停泊;(6)中國給法國賠款銀二百萬兩。

《中英通商章程善後條約》

《中英通商章程善後條約》又稱《中英通商章程》。《中英天津條約》
的補充條款。1858年(咸豐八年)11月8日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在上海簽訂。共十款,附有《海關稅則》。主要內容:(
1)海關聘用英人;(2)海關對進出口貨一律按時價值百抽五征稅;(3)洋貨運銷內地,只納子口稅百分之二點五,不再納厘金稅;(4)允許鴉
片進口,每百斤納進口稅三十兩。從此,鴉片公開輸入,外貨充斥中國市

❸ 誰能告訴我(晚清五大臣出洋考察的目的和結果,意義)急急急急。。。謝謝

目的
五大臣出洋(1905 —1906)———王公大臣走出國門考察政治推動立憲

結果
1905 年,由於日俄戰爭和民族危機加深的影響,要求立憲的輿論日益高漲,駐外公使和地方督撫也紛紛奏請仿效日本及歐美政治,實行君主立憲。清廷決定派王公大臣出洋,深入考察歐美及日本等國政治,歸國報告後再做決策,於是就有了1905 —1906 年的五大臣出洋這次五大臣出洋的特點是級別高、隨員多、目標明確、效果顯著。

19 世紀末至20 世紀初,隨著清末新政改革的需要和推動,晚清官員出國游歷考察逐漸形成風氣,而且出現要求王公大臣出洋的呼聲,考察外國政治特別是憲政,也被提上日程。1905 —1906 年的五大臣出洋,標志著晚清中國官員在走向世界的歷程上又邁出了一大步。

早在1895 年,張謇為張之洞起草的《條陳立國自強疏》中就建議「, 親貴大臣及滿漢世家子弟,尤宜選其賢者,遣出遊歷」,因為「風氣自上開之,視為下者事半功倍」。② 1898 年,戊戌維新期間,康有為特地代御史楊深秀起草了《擬請派近支王公游歷折》。禮部主事王照甚至上書請光緒皇帝奉慈禧太後東游日本「, 藉以考證得失,決定從違」,結果被頑固派大臣斥為「用心不軌」。
20 世紀初,經過了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戰爭,清王朝內外交困,統治搖搖欲墜。1901 年1 月,鎮壓過戊戌維新的慈禧太後被迫宣布要「取外國之長」以「補中國之短」,實行變法新政。③ 同年,張之洞、劉坤一聯名所上《江楚會奏變法三折》中也明確提出「擬請敕派王公大臣」分赴各國游歷。其理由是「, 親貴歸國,所任皆重要職事,所識皆在朝之達官,故其傳述啟發,尤為得力」。④ 1902 年以後,逐漸出現官員出洋游歷尤其是赴日本考察的熱潮,對推動清末新政的進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清廷所派考察政治出使大臣的人選幾經變動,最初曾想派貝子載振、軍機大臣榮慶、戶部尚書張百熙和湖南巡撫端方,後因榮慶、張百熙不願去,改為軍機大臣瞿鴻與戶部侍郎戴鴻慈。以後又因載振、瞿鴻公務在身,不能出洋,改派鎮國公載澤、軍機大臣徐世昌,不久又追加商部右丞紹英。1905 年9 月24 日,正值使團在北京正陽門車站上車准備出發時,遭革命黨人吳樾炸彈襲擊。紹英等受傷,徐世昌兼任巡警部尚書也走不了,又改派山東布政使尚其亨和順天府丞李盛鐸。因此,最後真正出洋的五大臣是載澤、戴鴻慈、端方、尚其亨、李盛鐸,全部是高級別的一二品大員。
鎮國公載澤,姓愛新覺羅,滿洲正黃旗人,是嘉慶帝第五子惠親王之孫,其妻與光緒帝皇後隆裕是姐妹,屬近支王公,宗室貴胄,故出洋後常被外國報紙稱為「親王殿下」。他是深得慈禧太後寵信的滿族親貴。出洋前任盛京守陵大臣,回國後不久就升任御前大臣、度支部尚書。戶部侍郎戴鴻慈與湖南巡撫端方都曾在慈禧西逃時護駕有功,獲慈禧賞識,剛出洋就分別被升為禮部尚書和閩浙總督,回國後端方更調任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尚其亨是二品布政使,漢軍旗人,並與慈禧沾親。而李盛鐸原是慈禧寵臣榮祿之心腹,此時被任命為出使比利時大臣兼考察政治大臣。可見五大臣都是地位赫之高級官員。
五大臣出洋還選調了大批隨員,選拔標準是「必須擇其心地純正見識開通者,方足以分任其事」①。隨員不僅人數眾多,而且級別較高、素質較好,不少人後來成為政壇和外交界的風雲人物。他們先是奏調了38人名單,實際上後來分兩路出發時,僅載澤一路在其日記上提到的隨行或先遣人員名單已達54 人。② 戴鴻慈一路,其日記所記同行隨員也有48 人。隨員中包括部分京官,如御史、內閣中書、翰林院編修,各部郎中、員外郎、主事等,不少人級別已超過當年海外游歷使。還有地方官員,如道員、知府、知縣,海陸軍官如參將、都司,以及地方督撫派的隨員和留學生等,有些是精通外語和外國情況曾經留學歐美、日本的歸國留學生。其中包括民國時代當過內閣總理或部長、公使的熊希齡、陸宗輿、章宗祥、施肇基等人,還有袁世凱的長子袁克定。隨員們各有分工,分別擔任先遣聯絡、考察、翻譯、編撰等任務。
五大臣出洋目標遠大,任務明確,調研細致。1905年7 月16 日,上諭規定目的是「分赴東西洋各國,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擇善而從」,並要求在國外「隨事諏詢,悉心體察,用備甄采,毋負委任」③。臨行之前,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連日召見考察大臣,認真聽取了端方演講《立憲說略》④,並讓考察大臣帶上些宮廷御點路上充飢。光緒帝還面諭軍機大臣:考察政治是今天當務之急,務必飭令各考察大臣速即前往,不可任意延誤。
載澤、尚其亨、李盛鐸一行於1905 年12 月11 日出京,1906 年1 月16 日抵達日本,後經美國赴英國、法國,最後到比利時,7 月12 日回到上海。戴鴻慈、端方一行於1905 年12 月7 日出京,也先到日本參觀,1906年1 月23 日抵美,後取道英、法,抵德國,然後考察奧地利、俄國、義大利,並游歷丹麥、瑞典、挪威、荷蘭、瑞士,7月21 日回到上海。實際上前者重點是考察日本和英國、法國,後者重點則是考察德國、美國和俄國。
戴鴻慈與端方在出洋途中船上與隨員詳細討論和制訂了考察方針和計劃,立宗旨,以考察各國政體、憲法為中心;並作分工、專責任、定體例,勤采訪,廣搜羅,以圖「他山攻玉」「, 綱舉目張」。⑤
兩路考察大臣出洋為時半年左右,前後到了14 個國家。每到一國游歷結束時,都及時向清政府奏報考察經過和心得,並介紹該國的政治體制和統治得失、經驗教訓。他們考察雖以政治特別是憲政為中心,但實際調查范圍很廣,包括議會、政府機關、工廠、銀行、學校、警察、圖書館、博物館、動植物園,以至監獄、浴池等。
並請外國政治家、學者講解憲政原理和各種制度,還大量收集、購買、翻譯各類圖書、資料。⑥
五大臣出洋收獲豐碩,效果顯著,推動了預備立憲的決策。1906 年回國後,載澤等編輯了書籍67 種146冊,並將其中30 種分別撰寫了提要,進呈光緒和慈禧御覽。另將購回的400 余種外交書籍送交考察政治館備考。戴鴻慈、端方也帶回許多書籍、資料,並趕寫出介紹歐美各國政體制度的《歐美政治要義》供朝廷采擇。以後又編寫了介紹各國政治的源流和概況的《列國政要》133 卷。這些書對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的各項改革和制度建設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五大臣出洋所起的最重要作用是推動了清政府預備立憲基本國策的確定。他們一回到北京就直奔頤和園復命,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立即召見他們。
前後計召見載澤、戴鴻慈各2 次,召見端方3 次,尚其亨1 次。他們在召見時力陳「中國不立憲之害及立憲之利」,並一連上了好幾份奏摺,詳加闡述。其中最重要的是載澤的《奏請宣布立憲密折》,為解除慈禧太後對立憲的思想顧慮,著重指出君主立憲有三大利,即「皇位永固」、「外患漸輕」、「內亂可弭」① ,為維護清王朝的統治開了一副包醫百病的葯方,令慈禧讀後頗為動容。端方也上了《請定國是以安大計折》,洋洋萬言,闡述考察歐美各國政治的結論:「東西洋各國之所以日趨強盛者,實以採用立憲政體之故。」因此「, 中國欲國富兵強,除採取立憲政體而外,蓋無他術矣!」②1906 年8 月25 日,清廷命醇親王載灃和各軍機大臣、政務處大臣及北洋大臣袁世凱等共同閱看考察大臣的條陳各折並會議討論。這實際上是決定國策的重臣會議。會上多數人贊同立憲,少數人尚有保留。8 月29 日,慈禧太後與光緒皇帝召見諸大臣, 決定預備立憲。三天之後, 即1906 年9 月1 日,清廷正式頒布「仿行立憲」的上諭。可見,五大臣出洋在清政府確定實行預備立憲國策的過程中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然而,清王朝的腐敗專制統治已像一座基礎腐爛快要倒塌的房屋一樣不可救葯了。雖然清政府在預備立憲以後又推出了改革官制、頒布憲法大綱、設立諮議局和資政院等一系列措施,但1911 年後它又倒行逆施———鎮壓立憲派國會請願運動、成立皇族內閣、宣布鐵路干線國有等,最終引發了保路運動和武昌起義。1912 年2 月12 日,清帝正式宣布退位,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終於壽終正寢。

❹ 鴉片戰爭幾幾年中英代表在哪裡議和

第一次鴉片戰爭:
林則徐1839年3月抵達廣州,隨即開展禁煙,嚴查煙販,整頓水師,曉諭外商呈交鴉片。同年6月3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二萬余箱(200多萬斤)鴉片。中國的禁煙措施,遭遇英國政府的強烈反對。1840年6月(道光二十年夏),由四十八艘艦船和四千餘名官兵組成的英國遠征軍封鎖了廣州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在林則徐的部署下,廣州軍民嚴陣以待。英軍無隙可乘,逐北犯廈門,也未得逞。又進犯並攻陷浙江定海,繼而又前往天津海口,將英國外交大臣的照會送交直隸總督琦善,琦善受命前往天津虎門口外的穿鼻,與英軍統帥談判,議定草約,稱為《穿鼻草約》。中國割讓香港,賠款六百萬圓,英國歸還定海,兩國國交平行等。清政府大為震怒,於是清政府於道光二十一年一月對英宣戰,並派皇侄奕山為靖逆將軍,率兵赴廣東作戰。次月,英軍攻佔虎門炮台,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戰死。琦善被鎖拿入京問罪。同年四月,廣州城郊三元里發生民眾自發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入侵的勇氣。

同年夏秋,英軍繼續擴大戰火,先後攻陷福建廈門,浙江定海,鎮海和寧波。皇侄奕經奉命赴浙江主持軍務,連遭挫敗,逃至杭州。道光二十二年,英軍攻陷吳淞口炮台,守將陳化成戰死。之後,英軍一度侵佔上海,寶山,又闖入長江,攻陷鎮江,切斷京杭大運河南北交通,繼而直抵江南重鎮---南京城下。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在英軍的炮口下,被迫簽定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是清政府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嚴重損害中國的主權。他規定中國割讓香港,賠償二千一百萬銀元,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口岸城市對外通商,此外英國還享有協議關稅,而通過《南京條約》補充文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的簽訂得到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優惠國待遇和開設租界等特權。
所以准確的說,第一次鴉片戰爭是從1840年6月至1842年7月24日
第二次鴉片戰爭:
法國以1856年2月法國神父馬賴在廣西西林從事非法活動被殺事件作為侵華借口。英國則急不可奈地製造了一個發動戰爭的借口——「亞羅號」事件。亞羅號是一艘中國走私船,曾經在香港領過一張登記證,已經過期。1856年10月,中國水師在廣州附近登上亞羅號拘捕匪徒,遭到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的抗議。盡管兩廣總督葉名琛同意交還在亞羅號上被捕的中國水手,英方卻不予理睬。10月下旬,英軍突然發動進攻,佔領廣州以南沿江各炮台,並一度沖進廣州城內。由於力量不夠,1857年1月英軍從省河撤退,等待援軍。

1857年9月,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統率海陸軍來到香港。10月,法國全權代表葛羅也率兵到達。12月中旬,英法聯軍5000餘人發動了對廣州的進攻,29日佔領廣州。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俘。廣東巡撫、廣州將軍等人投降敵人,在英法監視下組織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地方傀儡政權。

1858年4月,英法艦隊到達大沽口外海面。5月20日,聯軍發動進攻,大沽炮台在經過頑強抵抗後失陷。英法艦隊隨即溯白河(即海河)而上,到達天津。清政府慌作一團,立即派大學士桂良等趕往天津議和。在英法的威嚇下,桂良於6月下旬分別與英、法簽訂了可恥的賣國條約——中英、中法《天津條約》。《天津條約》規定:外國公使駐北京;開牛庄(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台)、台南、淡水、潮州(後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江寧(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中國海關僱用外人;外國傳教士入內地自由傳教;外國人往內地游歷通商;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來往;中國給英國賠款銀400萬兩,法國200萬兩。在此以前,中俄、中美《天津條約》已先簽訂。同時,俄國用武力強迫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璦琿條約》割占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1859年初,英、法政府分別任命普魯斯和布爾布隆為駐華公使。6月中,英法公使率軍艦到達大沽口外,拒絕清政府從北塘登陸的指定,蠻橫地要經大沽口溯白河進京換約。6月25日,英法軍艦向大沽炮台發動進攻。經過整頓的大沽守軍奮起反擊,擊沉擊傷英法兵艦十餘艘,斃傷侵略軍四、五百名。英法聯軍狼狽撤出大沽口。

1860年4月,英、法全權代表額爾金和葛羅率大批軍隊再度開到中國。5月下旬,英軍佔領大連灣。6月初,法軍占煙台,完成了對渤海灣的封鎖。8月1日,英法聯軍在北塘登陸,21日陷大沽炮台,24日佔領天津。清軍退守張家灣、通州(今通縣)一線。9月9日,聯軍向通州推進,21日在通州八里橋打敗清軍。次日,咸豐皇帝倉皇逃往熱河。10月初,聯軍佔領圓明園,在恣意搶劫破壞之後,又放火焚燒,一座世界上最瑰麗多姿的宮苑傑作就這樣毀於英法侵略軍之手。13日,北京留守當局向英、法投降,交出安定門,聯軍兵不血刃控制了北京城。10月下旬,清政府代表、恭親王奕與英、法代表先後交換《天津條約》批准書,並訂立《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至此結束。《北京條約》規定:《天津條約》有效開天津為商埠;准許華工出國;割讓九龍司地方給英國;發還天主教資產;對英、法賠款增加到800萬兩。同時,中俄《北京條約》割占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的40萬平方公里領土。
所以准確的說,第二次鴉片戰爭是從1856年2月至1860年10月底

❺ 英法通過天津北京條約攫取的權利

《中英天津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 條約。1858年(咸豐八年)6月26日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在天津簽訂。共五十六款,附有專條。主要內容:(1)英國公 使得住北京,並在通商各口設領事官;增開牛庄、登州、台灣(台南)、潮州、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後來開埠時,牛庄口 岸設在營口,登州口岸設在煙台,潮州口岸設在汕頭);(2)耶穌教、天主教教士得自由傳教;(3)英國人得住內地游歷、通商;(4)英國商船 可以在長江各口往來;(5)中英兩國派員在上海舉行會議,修改關稅稅則;(6)中國給英國賠款銀四百萬兩;(7)確定領事裁判權和片面的最惠 國待遇。

《中法天津條約》

《中法天津條約》原稱《和約章程》。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法國強迫 清政府訂立的不平等條約。1858年(咸豐八年)6月27日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法國全權代表葛羅在天津簽訂。共四十二款。另訂《和約章程補 遺》六款。主要內容:(1)法國公使得住北京;(2)增開瓊州、潮州、台灣(台南)、淡水、登州、南京為通商口岸(後來開埠時,登州口岸設 在煙台,潮州口岸設在汕頭),並在各口設領事官;(3)天主教教士得入內地自由傳教;法國人得往內地游歷;(4)凡中國與各國議定的稅則、 關口稅、噸稅、過關稅、出入口貨稅,法國都可「均沾」;(5)法國兵船可以在中國各通商口岸停泊;(6)中國給法國賠款銀二百萬兩。

《中英通商章程善後條約》

《中英通商章程善後條約》又稱《中英通商章程》。《中英天津條約》 的補充條款。1858年(咸豐八年)11月8日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在上海簽訂。共十款,附有《海關稅則》。主要內容:( 1)海關聘用英人;(2)海關對進出口貨一律按時價值百抽五征稅;(3)洋貨運銷內地,只納子口稅百分之二點五,不再納厘金稅;(4)允許鴉 片進口,每百斤納進口稅三十兩。從此,鴉片公開輸入,外貨充斥中國市場。

❻ 第一次大沽之戰的結果如何

1856年4月,克里木戰爭參戰各方簽訂《巴黎和約》,戰爭結束;次年,印度爆發了反英民族大起義,全國上下都與英國侵略者展開了積極的斗爭。1859年11月24日,達爾文出版了巨著《物種起源》,正式提出生物進化理論,在科學界引起了強烈反響。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不再滿足於既得利益,想從中國攫取更多的利益。為此提出了全面修改《南京條約》、《黃埔條約》和《望廈條約》的要求,遭到拒絕後,他們決心製造借口,再次挑起戰爭。

1856年10月8日,英國製造了所謂「亞羅號」事件,10月23日,英國以此為借口,進攻廣州城外各炮台,揭開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序幕。29日,英軍曾一度攻入廣州外城。在廣州人民和部分愛國官兵的英勇抗擊下,英軍被迫退據虎門口外。

1857年,法國也以所謂的「馬神甫事件」為借口,同意與英軍聯合侵華。12月28日,英法聯軍開始炮擊廣州城,29日,佔領廣州城。30日,廣東巡撫柏貴、廣州將軍穆克得納投降事敵。英法聯軍組成以巴夏禮為首的所謂「聯軍委員會」,對廣州實行軍事管制,開始了在廣州近四年的軍事統治。

英法聯軍佔領廣州後,要求清政府於1858年3月底以前派全權代表到上海談判,遭到拒絕。為了強迫清政府簽訂新約,英法聯軍從廣州北上,直趨天津,美、俄公使以「調停」為名,也率兵船跟隨。

4月,英法聯軍到達大沽口,做好了進攻的各種准備。同時脅迫清政府在六日內答應他們的要求,否則將以武力來解決。

大沽口是天津的門戶,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但是清政府的注意力集中在國內的太平天國運動,對大沽口的防禦極為薄弱。同時,又把希望寄託在美、俄的「調停」上,企圖用美、俄牽制英、法。因此,仍然沒有作積極的抗戰准備,僅派幾千人前往大沽口簡單設防。

由於對談判不滿,5月20日,聯軍突然炮擊大沽口炮台。面對敵人的進攻,守衛炮台的士兵奮勇抵抗,擊斃敵兵近百名,並擊毀一艘艦艇,擊沉敵舢板數只。但大沽口炮台在敵軍炮火的猛烈轟擊下,也多處被炸毀,守台士兵傷亡甚眾。當英法聯軍相繼登陸,逐漸接近炮台時,守台士兵也紛紛沖出炮台,與敵人展開肉搏。但是正當守台清軍與英法侵略者艱苦激戰時,清軍主帥卻棄師而逃,清軍十氣頓時大落。同時,清朝援軍又不敢前往援救,致使炮台守軍孤軍奮戰,終因力量薄弱,守軍大多壯烈犧牲,各炮台很快相繼失守。

英法聯軍佔領大沽口後,乘勝前進,5月26日到達天津城外,並威脅說要進攻北京。咸豐皇帝見英法聯軍已經到達天津、逼近北京,十分驚恐,急忙於5月28日派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為欽差大臣,前往天津與英、法、美、俄四國公使談判。

俄、美兩國公使打著為清政府「調停」的旗號,以欺騙手段,先於英、法分別於6月13日和18日分別與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天津條約》和中美《天津條約》。6月26日和27日,清政府又被迫接受英、法兩國提出的全部條件,分別與其簽訂中英《天津條約》和中法《天津條約》。以上條約的主要內容有:准許外國公使常駐北京;增開牛庄(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台)、台灣(後選定台南)、淡水、潮州(後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等十處為通商口岸;外國軍艦、商船可以駛入長江和各通商口岸;修改稅則;承認鴉片貿易合法化;對英賠款400萬兩,對法賠款200萬兩等等。另外,1958年5月28日,俄國還以武力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佔領了中國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天津條約》簽訂後,外國侵略者仍然不滿足於從中國攫取的種種利益和特權,他們時刻都在尋找新的借口,重新引發戰爭,以向軟弱的清政府勒索更多的利益,因此戰爭遠遠沒有結束。

❼ 天津被英法聯軍佔領造成了什麼結果

清朝統治者的抵抗決心至此完全喪失,8月24日,聯軍輕松進占天津;9月3日,兵臨北京城下。9月22日,咸豐皇帝狼狽逃往熱河(今河北承德),把北京城交給了以恭親王奕訁斤為首的一群留守大臣。10月10日,眾大臣「開門揖盜」。18、19日英法強盜在圓明園搶掠了一切可以搶掠的東西之後,縱火焚毀了這座有一百五十多年歷史的藝術宮殿,對人類文明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奕訁斤在俄使伊格那提也夫居間「斡旋」下,於24、25日分別與英、法簽訂了又一紙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北京條約》。

❽ 關於鴉片戰爭

日期: 1840年6月28日 - 1842年8月
地點: 中國
結果: 英國勝利
起因: 虎門銷煙
領土變更: 割讓香港島予英國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侵略者在其它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支持下,向古老封建的中國發動了一次侵略戰爭。由於這次戰爭是英國強行向中國傾銷鴉片引起的,所以歷史上叫做鴉片戰爭。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由獨立的封建國家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華民族開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難、探索、斗爭的歷程。
嘉慶中葉後,清朝的統治日趨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國」自居,虛驕自大,閉目塞聽。而同一時期的歐美列強卻有長足發展,並把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中國,作為他們擴大海外市場的主要目標。而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業國家,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國」思想,一直以來中國人對外來的產品的需求很小。外國商人為攝取暴利,從華南將大量鴉片走私輸入中國,鴉片的輸入量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餘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鴉片戰爭爆發之前,已猛增到四萬零二百箱。鴉片的泛濫,影響了民眾的身心健康,使吏治敗壞導致中國白銀外流,政府財政收入短絀。道光延續自雍正以來的禁煙政策,但鴉片走私不但不見收效,反而日益猖獗。事態的發展引起的朝野人士的警覺。道光下令封疆大臣討論禁煙的看法,朝野對禁煙的看法不一,最終打動道光帝的是當時湖廣總督林則徐的禁煙奏摺。林則徐一針見血地指出:鴉片不禁,幾十年後會弄的國貧民弱「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這種局面顯然是道光帝無論如何也不想看到的,「兵」「銀」是封建統治的兩大死穴。道光十八年十一月(1838)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
林則徐1839年3月抵達廣州,隨即開展禁煙,嚴查煙販,整頓水師,曉諭外商呈交鴉片。同年6月3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二萬余箱(200多萬斤)鴉片。中國的禁煙措施,遭遇英國政府的強烈反對。1840年6月(道光二十年夏),由四十八艘艦船和四千餘名官兵組成的英國遠征軍封鎖了廣州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在林則徐的部署下,廣州軍民嚴陣以待。英軍無隙可乘,逐北犯廈門,也未得逞。又進犯並攻陷浙江定海,繼而又前往天津海口,將英國外交大臣的照會送交直隸總督琦善,琦善受命前往天津虎門口外的穿鼻,與英軍統帥談判,議定草約,稱為《穿鼻草約》。中國割讓香港,賠款六百萬圓,英國歸還定海,兩國國交平行等。清政府大為震怒,於是清政府於道光二十一年一月對英宣戰,並派皇侄奕山為靖逆將軍,率兵赴廣東作戰。次月,英軍攻佔虎門炮台,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戰死。琦善被鎖拿入京問罪。同年四月,廣州城郊三元里發生民眾自發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入侵的勇氣。
同年夏秋,英軍繼續擴大戰火,先後攻陷福建廈門,浙江定海,鎮海和寧波。皇侄奕經奉命赴浙江主持軍務,連遭挫敗,逃至杭州。道光二十二年,英軍攻陷吳淞口炮台,守將陳化成戰死。之後,英軍一度侵佔上海,寶山,又闖入長江,攻陷鎮江,切斷京杭大運河南北交通,繼而直抵江南重鎮---南京城下。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在英軍的炮口下,被迫簽定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是清政府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嚴重損害中國的主權。他規定中國割讓香港,賠償二千一百萬銀元,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口岸城市對外通商,此外英國還享有協議關稅,而通過《南京條約》補充文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的簽訂得到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優惠國待遇和開設租界等特權。美國,法國隨之也接蹱而至,先後脅迫清朝政府與他們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道光二十九年,葡萄牙驅逐中國在澳門的官吏,停付租金,公然強佔了澳門。
鴉片戰爭的結果是使中華帝國關閉自守五千年的古老大門,從此被英國的尖兵利炮打開。從此再也不能復合,美國總統泰勒隨即派全權大使乘軍艦到廣州,清政府已成驚弓之鳥,急忙跟他簽訂《望廈條約》。
法國軍艦開到廣州海面示威,宣稱將北上攻擊舟山群島,道光帝連忙跟他簽了《黃埔條約》。幾個中國人聽都沒聽過的西方國家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時,普魯士(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荷蘭,丹麥,瑞典等等,「一些中國曾經聽說過,或從沒有聽說過的彈丸小國,在過去就是前來進貢也不夠資格的,現在排隊而來。」(柏楊的《中國人史綱》下卷)他們一一和中國簽訂了條約,而且均享有和《南京條約》中英國人一樣享有的特權。中華帝國頓時陷入半殖民地狀態。五千年來,從未受此侮辱。

英法資產階級第一次聯合侵略中國的戰爭
1856~1860年(咸豐六年至十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因其實質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而得名,亦稱英法聯軍之役。

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相繼侵入中國。但是,它們不滿足已經取得的特權和利益,蓄意加緊侵犯中國主權,進行經濟掠奪。1854年,《南京條約》屆滿十二年。英國曲解中美《望廈條約》關於十二年後貿易及海面各款稍可變更的規定,援引最惠國條款,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條約》的要求。主要內容為:中國全境開放通商,鴉片貿易合法化,進出口貨物免交子口稅,外國公使常駐北京等。法、美兩國也分別要求修改條約。清政府表示拒絕,交涉沒有結果。1856年,《望廈條約》屆滿十二年。美國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條約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絕。於是,西方列強決心對中國發動一場新的侵略戰爭。是年春,克里米亞戰爭結束。英、法獲勝,得以調出較多的兵力轉向中國。俄國則因戰敗,企圖用侵略中國來彌補損失。美國積極向外擴張,採取與英、法勾結侵略中國的政策。

1856年10月,英國利用「亞羅號事件」製造戰爭借口。「亞羅號」是一艘中國船,曾為走私方便在香港英國當局注冊,但已過期。10月8日,廣東水師在「亞羅號」上逮捕幾名海盜和涉嫌水手。這純系中國內政,與英國毫不相干。英國駐廣州代理領事巴夏禮在英國駐華公使、香港總督包令的指使下,致函清兩廣總督葉名琛,稱「亞羅號」是英國船,捏造中國兵勇曾侮辱懸掛在船上的英國國旗,要求送還被捕者,賠禮道歉。葉名琛初據理力爭,但旋又妥協退讓,將全部人犯送到英領事館。巴夏禮為進一步擴大事態,百般挑剔,拒不接受。10月23日,英艦突然闖入虎門海口,進攻珠江沿岸炮台,悍然挑起侵略戰爭。接著,英軍炮轟廣州城,並一度攻入內城。當地軍民英勇抵抗。英軍因兵力不足,被迫於1857年1月退出珠江內河,等待援軍。

為了擴大侵略戰爭,英國政府於 1857年3月任命前加拿大總督額爾金為全權代表,率領一支海陸軍來中國;同時向法國政府提出聯合出兵的要求。此前,法國正以「馬神甫事件」(又稱「西林教案」)向中國交涉。所謂「馬神甫事件」,是指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違法進入中國內地活動,胡作非為,於1856年2月在廣西西林縣被處死一案。此案迄未議結。1857年,法國政府將它作為侵略中國的借口,任命葛羅為全權代表,率軍來華協同英軍行動。

1857年12月,英法聯軍五千六百餘人(其中法軍一千人)在珠江口集結,准備大舉進攻。美國公使列衛廉和俄國公使普提雅廷也到達香港,與英、法合謀侵華。其時,清政府正以全力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加上「餉糈艱難」,對外國侵略者採取「息兵為要」的方針。葉名琛忠實執行清政府的政策,不事戰守。12月28日,英法聯軍炮擊廣州,並登陸攻城。都統來存、千總鄧安邦等率兵頑強抵禦,次日失守。廣東巡撫柏貴、廣州將軍穆克德訥投降,並在以巴夏禮為首的「聯軍委員會」的監督下繼續擔任原職,供敵驅使。葉名琛被侵略軍俘虜,後解往印度加爾各答。侵略軍佔領廣州期間,當地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廣州附近義民在佛山鎮成立團練局,集合數萬人,禦侮殺敵。香港、澳門愛國同胞也紛紛罷工,以示抗議。

廣州陷落後,四國侵略者合謀繼續北上,以便對清政府造成直接威脅。1858年4月,英、法、俄、美四國公使率艦陸續來到大沽口外,分別照會清政府,要求指派全權大臣進行談判。俄、美的照會還表示願意充當「調停人」。咸豐帝一面命令清軍在天津、大沽設防,一面派直隸總督譚廷襄為欽差大臣,前往大沽辦理交涉,並把希望寄託在俄、美公使的「調停」上。英、法侵略者並無談判誠意,只是以此拖延時間,加緊軍事准備。5月20日,英法軍艦炮轟大沽炮台。駐守各炮台的清軍奮起還擊,與敵鏖戰。但譚廷襄等毫無鬥志,望風披靡,加以炮台設施陳陋,大沽失陷。英法聯軍溯白河而上,26日,侵入天津城郊,並揚言要進攻北京。清政府慌忙另派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為欽差大臣,趕往天津議和。桂良等在英法侵略者威逼恫嚇下,於6月26日、27日分別與英、法訂立中英、中法《天津條約》。

中英《天津條約》共五十六款,附約一款;中法《天津條約》共四十二款,附約六款。主要內容是:①公使常駐北京;②增開牛庄(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台)、台灣(後定為台南)、淡水、潮州(後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③外籍傳教士得入內地自由傳教;④外人得往內地游歷、通商;⑤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往來;⑥修改稅則,減輕商船噸稅;⑦對英賠款銀四百萬兩,對法賠款銀二百萬兩。

在此之前,俄、美公使利用「調人」身份,以狡詐的手段,分別於 6月 13日、18日與清政府簽訂中俄《天津條約》十二款、中美《天津條約》三十款,攫取了除賠款外與英、法所得幾乎一樣的侵略特權。中俄《天津條約》第九款還特別規定,兩國派員查勘「以前未經定明邊界」,「務將邊界清理補入此次和約之內」,以便日後解決,從而為沙俄進一步掠奪中國領土埋下了伏筆。

《天津條約》簽訂後,英法聯軍撤離天津,沿海路陸續南下。咸豐帝此時對條約內容又感憂恐,令桂良等在上海與英、法代表談判通商章程時,交涉修改《天津條約》,取消公使駐京、內地游歷、內江通商等條款,並設法避免英、法到北京換約。11月,桂良等與英、法、美代表分別簽訂了《通商章程善後條約》,規定:鴉片貿易合法化;海關對進出口貨物照時價值百抽五征稅;洋貨運銷內地,只納2.5%子口稅,免徵一切內地稅;聘用英國人幫辦海關稅務。但是,英法方面不容變易《天津條約》的各項條款,並堅持要在北京換約。

英、法政府遠不滿足從《天津條約》攫取的種種特權,蓄意利用換約之機再次挑起戰爭。1859年6月,在拒絕桂良提出的在滬換約的建議後,英國公使普魯斯、法國公使布爾布隆和美國公使華若翰各率一支艦隊到達大沽口外,企圖以武力威懾清政府交換《天津條約》批准書。清政府以大沽設防,命直隸總督恆福照會英、法公使,指定他們由北塘登陸,經天津去北京換約,隨員不得超過二十人,並不得攜帶武器。英、法公使斷然拒絕清政府的安排,堅持以艦隊經大沽口溯白河進京。大沽一帶防務,自1858年英、法艦隊退走後,清政府即命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負責。6月25日,英法聯軍突然向大沽炮台進攻。在僧格林沁的指揮下,守軍英勇抵抗,戰斗異常激烈。直隸提督史榮椿、大沽協副將龍汝元身先士卒,先後陣亡。激戰結果,英法聯軍慘遭失敗,損失艦艇多艘,死傷四百多人,英艦隊司令何伯也受重傷。戰斗中,美國艦隊幫助英、法軍作戰和撤退。8月,美國公使華若翰偽裝友好,由北塘進京,返回北塘時與直隸總督恆福互換《天津條約》批准書。在此之前,俄國代表已在北京換約。

英法聯軍進攻大沽慘敗的消息傳到歐洲,英、法統治階級內部一片戰爭喧囂,叫嚷要對中國「實行大規模的報復」,「佔領京城」。1860年2月,英、法兩國政府分別再度任命額爾金和葛羅為全權代表,率領英軍一萬五千餘人,法軍約七千人,擴大侵華戰爭。4月,英法聯軍佔領舟山。5、6月,英軍佔大連灣,法軍占煙台,封鎖渤海灣,並以此作為進攻大沽口的前進基地。俄國公使伊格納季耶夫和美國公使華若翰也於7月趕到渤海灣,再次以「調停人」為名,配合英、法行動。清政府在大沽戰役獲勝後,幻想就此與英、法兩國罷兵言和。當英、法軍艦逼臨大沽海口時,咸豐帝還諭示僧格林沁、恆福不可「仍存先戰後和」之意,以免「兵連禍結,迄無了期」,「總須以撫局為要」,並派恆福與英、法使者談判。前敵統帥僧格林沁則以為敵軍不善陸戰,因而專守大沽,盡棄北塘防務,給敵以可乘之機。伊格納季耶夫為英、法提供了北塘未設防的情報。

8月1日,英法聯軍在北塘登陸,沒有遇到任何抵抗。14日,攻陷塘沽。再水陸協同,進攻大沽北岸炮台。守台清軍在直隸提督樂善指揮下,英勇抗擊。但清政府本無抗戰決心,咸豐帝命令僧格林沁離營撤退。清軍遂逃離大沽,經天津退至通州(今北京通縣)。8月21日,大沽失陷。侵略軍長驅直入,24日佔領天津。清政府急派桂良等到天津議和。英、法提出,除須全部接受《天津條約》外,還要增開天津為通商口岸,增加賠款以及各帶兵千人進京換約。清政府予以拒絕,談判破裂。侵略軍從天津向北京進犯。

清政府再派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取代桂良,到通州議和。由於雙方爭執不下,談判再次破裂。9月18日,英法聯軍攻陷通州。21日,清軍與英法聯軍在八里橋展開激戰,統帥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致使全軍動搖,而遭敗績。次日,咸豐帝帶領後妃和一批官員倉皇逃往熱河(今河北承德),令其弟恭親王奕■留守北京,負責和議。在英法聯軍進攻北京時,俄使伊格納季耶夫又向英、法提供了北京防衛的情況。10月13日,英法聯軍攻入安定門,控制北京城。侵略軍一路燒殺搶掠,在清廷長期經營的圓明園大肆搶掠珍貴文物和金銀珠寶,並將園內建築付之一炬。10月24日、25日,奕■分別與額爾金、葛羅交換了《天津條約》批准書,並訂立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有:①開天津為商埠;②准許英、法招募華工出國;③割讓九龍司給英國;④退還以前沒收的天主教資產。法方還擅自在中文約本上增加:「並任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⑤賠償英、法軍費各增至八百萬兩,恤金英國五十萬兩,法國二十萬兩。

俄國自以「調停」有功,逼迫奕■於11月14日訂立中俄《北京條約》,割占烏蘇里江以東約四十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並為進一步掠奪中國西部領土製造條約根據。1864年,俄國據此強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又割占巴勒喀什池以東以南四十四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至此,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中國 再次損失了大量主權和領土,向半殖民地道路又前進了一步。其中,鴉片貿易合法化、華工出國及允許外國人前往內地傳教,都使中國的社會矛盾更趨激化。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進入中國內地,並日益擴展,外國公使駐京加強了對清政府的影響和控制,中國社會進一步半殖民地化。

清軍在歷時4年的抗擊英法聯軍的戰爭中最終失敗,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政 治腐敗、反動,實行對內鎮壓人民起義、對外妥協投降的反動政策。其次是清軍武器裝 備落後、作戰方法笨拙也是導致失敗的重要原因。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侵略軍已 裝備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如發射圓錐形彈丸的線膛後裝步槍、線膛後裝火炮以 及便於淺水航行的蒸汽炮艇等),而清軍的裝備卻仍停留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的水平 (仍是鳥槍、抬槍和發射球形彈丸的前裝炮及冷兵器),加之炮台構築仍是露天式的, 經不起侵略軍炮火的轟擊。作戰方法上,英法聯軍注意水陸協同作戰,以強大炮火掩護 陸軍登陸,陸上戰斗採取散兵戰術,而清軍則固步自封,墨守陳規,忽視陸地縱深設防, 不懂散兵戰術,所以一敗再敗。清政府卻對此渾然不知,這也從一個方面證明了清王朝 和以它為代表的中國封建制度的沒落。